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近代史笔记吴齐版(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jdgddy 发表于 07-9-9 18:0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五讲: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概况  1.  国家机器职能得到空前加强。包括政府行政权力的扩大,各种法规趋于完备。2.   政治生活中,资产阶级政党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两党制在英美等国完全成熟起来,国民的基本权利也有相当规模的扩大。 3.   军国主义制度和政治独裁在德、俄、日仍在向前发展。4.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地理范围内开始传播到亚洲国家。日本的不同表现在议会、内阁与天皇关系中,西方的议会制在日本未完全实现,天皇仍居主导,印度议会对国家立法只有咨询作用,而不像西方那样有审定权力。
第一节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 本节导论: 通过19世纪最后30年的历史事实,从理论上阐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比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电力的应用,从而使世界跨进了电气时代;科学理论与技术革新、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更大的成果;为适应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要求,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开始产生并很快增加与扩展;在生产管理方面也引起了深刻变化,科学化的管理提上日程。 8g P y+w I.a _ z9d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1871—1900年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在30年中世界工业生产增加了近2倍。在生产管理和组织方面,垄断组织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世界一体化进程加速并于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这一时期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空前发展时期。学习目标: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特点和影响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对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 教学目的: 此节是全章重点,从宏观角度回顾了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有了飞跃发展,为产生垄断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本节全面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开展的情况。在教材中明确写进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本教材一大特色。以往国内教材虽也提到过电力技术革新、内燃机发明应用,但大多没有将其作为工业革命来看。本节不但写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般情况,还分别介绍了欧美主要国家工业革命开展的情况及各国的特点,并阐述了各国垄断组织形成的情况及各自的特点。最后对垄断组织的历史地位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这种评价在学术上是首次提出的,与传统观点有极大不同。教师在讲授本节时,可着重就上述要点向学生讲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决条件,除了资产阶级在欧美各国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并使资本主义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外,还与自然科学的巨大突破分不开。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力革命”,它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它的特点是:(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在工业生产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对生产力的解放远胜过第一次工业革命。(2)革命同时在几个国家开始,比第一次规模更广泛,发展更迅速。(3)一些后进国家如德、俄等国,两次革命交叉进行,更晚的日本,则同时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发展因此更加迅速。这场革命的后果远远超出了前一次:它使重工业成为欧美国家的主导,使生产规模更大,引起了生产管理的革命,也为垄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上面这些内容,均是国内第一次在教材中使用的史学界最新成果。 (二) 1871-1900年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着重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列强中开展的情况,既有横向的介绍,也有纵向的进程。重点讲述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后起的美、德、日等国发展迅速,超过了老牌的英法等国,并总结了不平衡出现的原因。此外,世界交通运输业在此期间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和扩大,加快了各地区的联系,也推动了世界整体化的形成。 (三) 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本目描述了生产集中导致垄断组织产生的过程,并且集中反映了西方各主要国家垄断组织的不同特点,这种阐述方式与旧教材相比,更加集中和系统,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类似的内容,如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向国外“输出过剩资本”、争夺国际市场的斗争均采用了集中、综合的方法。 (四) 垄断组织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本目主要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采取了史学界最新研究的成果,理论上有大胆的创新。这主要表现在肯定了垄断组织产生的某些积极作用:(1)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主要从大企业的资金、效率、科研条件方面的优势体现出来;(2)有利于调节生产,以适应市场变化;(3)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垄断的消极作用也很大,主要表现在:(1)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2)垄断资本形成过程中由于使竞争加剧,采取了各种卑鄙丑恶的手法;(3)出现了寄生的食利者阶层;(4)推动殖民扩张;(5)各列强的争霸必然导致战争。本节主要内容: 第二次工业革命;1871-1900年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及在西方各大国中的特点;对垄断组织的评价。 第二节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向
本节导论:为了适应垄断所带来的新形势,资产阶级在政治、社会等各方面都作了必要的调整,加之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19世纪后半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行政权力不断膨胀和加强,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了代议制度;社会立法不断推进和完善;自由主义思想让位于社会达尔文主义、唯意志论等思潮;工人运动取得巨大成就,但发展不平衡,右倾机会主义日益发展;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在欧洲逐渐形成,等等。总之,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很大进步,但在社会各阶层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
学习目标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而深刻地掌握1871—190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化,其中着重掌握政治发展的趋向,行政权力的膨胀与国家机器的加强,政府结构的完善与政党政治的形成;社会立法的意义和发展教育的重要性;社会政治思想的纷呈及其深刻影响;欧美工人运动的特点,第二国际成立的意义;1871—1900年国际关系的新变化与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大变化及其深远影响。与此同时,要通过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与社会立法作较为深入的对比研究,掌握其各自的特点。
教学目的: 本节介绍欧美主要国家进入了垄断后在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穿插介绍了这一时期工人运动和国际关系,以使学生对这期间的欧美国家的总体情况有全面认识。本节内容丰富,需要指出的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两部分内容在国内还是第一次列入教材,从而大大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另外,教材在论述欧美各国的政治发展时,不仅强调了资产阶级在强化国家机器、镇压人民这一方面,同时揭示了西方各国的政治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状况,指出随着人民斗争水平的提高和时代的进步,各国的政府结构也日趋完善,政治民主日益扩大,社会立法也在改善。关于第二国际的内容,也采用了史学界的新成果,在批评其错误的同时,也肯定了它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政治发展的趋向:指出一方面欧美国家强化国家机器,如英国内阁控制了立法权,扩大了行政权的范围;美国总统权力增强,德国则在统一后为君主和行政机关保留了强大的权力。英国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以及各国扩军备战,镇压国内人民反抗和对外侵略扩张。各资本主义国家还利用国家机器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实行干预。另一方面,欧美国家政府机构也在趋于完善,政治民主有所扩大。如:美英的文官制度改革;美国的市政改革;各国选举权的扩大及议会民主的扩大;两党制的形成及多党制的出现;日本的宪政改革。(二) 社会立法:介绍欧美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的调整,这种调整是两方面原因促成的:(1)资产阶级为了平息工人阶级的不满;(2)无产阶级斗争的压力。实行“调整”的条件也具备了:(1)科学家队伍协助政府通过调整以适应工业化社会的需要;(2)生产力的大发展为社会调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调整的形式是:通过各种立法,使工农劳动者在工资、劳动保护、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妇女儿童保护、养老病残社会保险、住房、失业救济……各方面都得到了政府的帮助和提高。在欧洲,这些社会调整是通过立法斯福的反托拉斯运动和“丑恶揭发运动”。教材里对这些运动作了全面的介绍。本目还系统介绍了欧美国家教育的发展情况。讲授中要指出:上述社会调整都是通过国家干预实现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民的不满,为资本主义社会注入了活力。(三) 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系统介绍了这期间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要有:英国以格林为代表的新唯心主义,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德国尼采的“唯意志论”,历史学派;奥地利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四) 第二国际:在国际共运史中,第二国际是争论最大、受“左”的思想影响最大的领域,特别是有关“修正主义”及人物的评价问题。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应把握中、前期,应着重介绍第二国际在促进国际工人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指出最大成就是在各国建立了工人阶级的政党。至于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和“米勒兰入阁”等事件,可客观地予以介绍。 (五) 1871-1900年的国际关系:本教材关于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内容比以往教材更充实、系统和生动。可重点从三方面谈:(1)欧陆上的法德矛盾的演变;(2)俄国在近东的扩张导致“三皇同盟”瓦解;(3)各种力量重新组合,导致三国同盟和法俄同盟的出现。国际斗争的主要舞台在欧洲大陆,但促成力量的重新组合则是近东问题的发展。因国际问题牵涉面广,头绪多,教师应采取宏观分析的讲授方法。(六) 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是50年来国内教材第一次列入这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本教材的特色。应着重指出: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尽管存在剥削和压迫,但是全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往几千年。在社会观念上,社会等级和社会身份的高低是以财富为基础,而非门第、特权。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社会财富、社会地位在不断地变动。人们生活水平的丰富和提高导致人口增加,教育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说明近代社会不但产生了巨大的物质文明,而且还产生了丰富的精神文明。 本节主要内容:欧美列强行政权力的膨胀和国家机器的加强;两党制和政党制度的形成;欧美国家的社会立法;欧美各国教育的发展;社会达尔文主义、唯意志论和新的经济学派;第二国际;三皇同盟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第三节 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本节导论: 16世纪是世界历史从分散到整体的大转折时期。在此后的两三百年的时间里,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他们在济济和军事上的优势,加紧对海外市场的殖民争夺,奴役落后和嬴弱的亚非拉美各民族。16世纪以后,亚非拉各国逐渐成为欧洲殖民者进行殖民掠夺的对象。亚非拉国家以往独自的发展过程开始受到外来力量的破坏,前进的步伐明显缓慢下来。19世纪中叶,亚洲各国革命斗争形成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次高潮。这些斗争都具有反殖民主义的性质。当时亚洲国家尚缺乏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新兴力量,所以这些运动都未能超越旧式农民运动的范畴。各国的领袖,无论是封建王公、伊斯兰教阿訇,还是农民知识分子,都不可能提出真正能够救国救民的先进思想和政治主张。其纲领和口号(除《资政新篇》外)在本质上和方向上都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而且都打着宗教的旗号。尽管如此,亚洲的改革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标志着亚洲国家的奋起,显示了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社会进步的决心和力量,对亚洲的觉醒具有深远影响。
19世纪最后30年,当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时,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之一便是殖民地已被瓜分完毕。因此,这时期便出现了“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其结果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与此同时,构成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也在不断高涨。然而,这时期的亚非拉人民的反侵略争取独立的民族革命斗争全都失败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亚洲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古巴民族独立战争。这两次反西班牙殖民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的革命,眼看已经获得基本胜利,却被美国借口“缅因号”事件发动的美西战争所篡夺了。美国不仅打败了已经被菲、古民族独立战争所打败的西班牙老殖民主义者,而且篡夺了菲律宾、古巴民族独立战争基本胜利的果实,并绞杀了菲律宾、古巴的独立革命。为此,列宁称美西战争,英布战争和日俄战争为帝国主义再瓜分殖民地的战争。同时,这三次帝国主义战争也标志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瓜分世界和重新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输出作为一个新的现象出现了,一方面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掠夺其他民族的手段,另一方面又激化了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在19世纪70年代后,亚洲再次兴起反侵略的斗争。但由于各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其反抗形态也不完全相同。学习目标: 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以及为什么这一时期亚非拉人民的反侵略斗争都失败了。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和认清列强瓜分世界狂潮的实质以及亚非拉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共性与不平衡性,并能简要对比联系掌握20世纪末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全面崩溃。教学目的: 本节为本教材的最后部分,共分两大内容:(1)西方列强在19世纪的最后20余年里,进行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领土超过以往200余年。西方列强掠夺的重点是非洲。(2)亚非拉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些斗争与以前相比,有了质的提高,大多数亚洲、拉美国家及非洲部分国家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了带有争取民族解放性质的革命运动。这些斗争的规模很大,但大多失败了,只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和巴西废奴运动取得了胜利。在本节中,着重分析亚非拉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各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革命运动的特点,重点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以及巴西革命的胜利,还有列强对非洲瓜分的情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亚洲诸国:重点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甲午战争的后果,欧美各国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西学东渐”第二次浪潮的表现,并分析康有为、梁启超二人的变法思想,将二人的思想同孙中山的思想进行比较。印度部分着重介绍国大党及提拉克。菲律宾情况较复杂,可分独立战争和抗美战争两部分。土耳其则介绍“青年土耳其党”的情况。越南侧重安世农民起义和黄花探。(二)  非洲:非洲是这一时期西欧殖民者扩张的重点,也是人民反抗激烈的地区。但非洲资产阶级仅在少数几个国家出现,力量薄弱,因此非洲人民的斗争和亚洲人民早期斗争相似,大多由封建国王或部落酋长领导进行。非洲地域辽阔,可分为:(1)北非:埃及阿拉比领导的抗英战争、苏丹马赫迪起义、阿尔及利亚的卡德尔领导的反法起义;(2)撒哈拉以南非洲:这是欧洲第一次涉猎的广大内陆地区。突出介绍1884年的柏林会议,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进而介绍欧洲建立的各种政治制度和经济掠夺制度。本目最后总结了非洲人民斗争的特点,可作为重点讲解,如时间不够,可只讲授这一部分,不再分国或地区介绍一个个斗争情况。非洲斗争的特点是:(1)斗争规模更大,更有组织,有的甚至发展成全国性的卫国战争。(2)斗争的水平进一步提高,许多国家、地区人民已能采用近代先进的战术。(3)自发的宗教运动也是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了很大作用。(4)城市人民也展开了斗争。(三) 拉丁美洲:本目主要有三大内容:(1)美国借 “泛美主义”侵略拉美,将英国势力挤出拉美,使拉美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下。(2)巴西革命。这是19世纪后期世界范围仅有的一次成功的革命,巴西废除了奴隶制度和帝制,建立了共和国。(3)古巴革命,引发了美西战争,古巴沦为美国的保护国。本节主要内容: 亚洲诸国; 非洲; 拉丁美洲 第六讲:科学社会主义•现代工业文明的衰落
内容概述: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恩格斯经过理论研究和革命事件创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世界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指导下,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的群众性组织--国家工人协会。积极支持和保卫巴黎公社事业。巴黎公社是第一国际的精神产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次伟大尝试。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进行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活动,领导各国工人政党建立了第二国际。同各种机会主义派别做斗争,捍卫马克思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903年创立了列宁主义,指导了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
由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后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经济实力与海外殖民地势力的不符。因此,帝国主义之间出现了局部性的争霸战争,并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几经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进行疯狂的扩军备战,进而挑起了一场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目的: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历史意义;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关系;掌握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了解早期帝国主义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深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重点是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第一国际在国际工人运动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上的重要地位;认识巴黎公社革命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及其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影响和意义。第二国际是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历史条件下建立的国际工人阶级的组织。第二国际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第二国际的破产是机会主义的破产。学生认识到“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斗争的直接产物、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大浩劫。战争严重地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造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第一节: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革命实践(2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社会经济条件 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无产阶级已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运动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
2.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最主要的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结构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进化论。 3.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 马克思早期的革命活动。《莱茵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从民主主义者转向共产主义者。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恩格斯从民主主义者转向共产主义者。 4.科学共产主义原理的创立 《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创立。《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剩余价值学说的萌生。5.马克思、恩格斯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 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正义者同盟。同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和“真正社会主义”的斗争。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6.《产党宣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二、第一国际 1.第一国际建立的历史背景 1848年革命失败后的欧洲政治经济状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实践活动。1857年的经济危机。50年代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国际联系的加强。2.第一国际的建立 1862年世界博览会。1863年欧洲工人声援波兰大会。“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马克思在第一国际中的作用。 3.普法战争前的第一国际 促进国际无产阶级联合的斗争。支持波兰和爱尔兰的民族解放运动。反对工联主义的斗争。反对蒲鲁东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的斗争。三、巴黎公社 1.普法战争 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危机。俾斯麦的对法政策。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战争爆发。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一篇宣言。色当战役。2.巴黎公社成立 巴黎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的成立。3月18日武装起义。巴黎公社的诞生。公社的机构与党派。3.巴黎公社--工人阶级的政府 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公社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公社与农民。公社的国际主义。公社内部的派别斗争。 4.公社的失败及经验教训 国内外反动派的勾结和对公社的反扑。五月流血周。欧仁•鲍狄埃和《国际歌》。公社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法兰西内战》。 5.公社时期和公社失败后的第一国际 巴黎公社时期的第一国际。第一国际为捍卫公社而斗争。反对巴枯宁主义的斗争。第一国际的解散。第一国际的历史地位。 四、第二国际 1.第二国际建立的历史条件 各国工人运动的新高涨。欧美各国工人政党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马克思的逝世。 2.第二国际的建立 恩格斯的活动。各国工人要求建立新国际。1889年巴黎代表大会和第二国际的建立。关于“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决议。关于国际劳工立法决议。3. 第二国际的主要活动 1890-1891年的“五一”节游行示威。马克思主义者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布鲁塞尔代表大会。苏黎世代表大会。伦敦代表大会。恩格斯晚年活动。伯恩斯坦及其修正主义。卢森堡和蔡特金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批判。1900年巴黎大会。机会主义取得优势。阿姆斯特丹代表大会。列宁对修正主义的斗争。巴塞尔代表大会和反战宣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第二国际的破产。第二国际的历史教训。 五、列宁主义的产生 1.列宁主义的诞生 列宁的早期革命活动。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列宁反对经济派的斗争。《火星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列宁主义的诞生。 2.1905年革命
1900-1903年的经济危机。工农群众运动的高涨。日俄战争的失利和俄国沙皇制度的危机。“流血星期日”。全国罢工和农民运动的高涨。社会民主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和布尔什维克的策略战线。“波将金”号起义。十月总罢工和沙皇宣言。十二月武装起义。革命的退却。“六三”政变和斯托雷平的反动。1905年革命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第二节 工人运动的发展•宪章运动
本节导论:工业革命不但产生了工人阶级,而且也给工人阶级带来苦难。工人阶级被迫起来斗争,19世纪30、40年代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运动从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和自发斗争时期进入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新时期。而三大工人运动,表现出高度觉悟、高度组织的是英国宪章运动。因此本节内容主要以英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心,反映早期工人运动的发展情况。宪章运动作为无产阶级第一次大规模政治运动,其经验、意义又具有普遍意义。学习目标:应认识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什么是根本对立的?无产阶级为什么要从事政治斗争?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途径是什么?这些理论问题可以结合宪章运动的史实来学习。而最后要归结到一点:宪章运动失败说明了无产阶级要有自己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思想武器,要由科学的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来领导,无产阶级才能取得斗争胜利并真正获得解放。宪章运动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新的事实、并奠定了阶级基础。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什么是根本对立的?无产阶级为什么要从事政治斗争?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途径是什么?这些理论上的问题可以结合宪章运动的史实来解答。而最后要归结到一点:宪章运动失败说明了无产阶级必须要有自己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思想武器,要有科学的思想作指导的政党来领导,无产阶级才能取得斗争胜利并真正获得解放。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工人运动的发展:重点分析工业革命产生的社会影响,要指出农民作为阶级已在英国被“消灭”了,在其他国家也大大减少。而社会各阶级简化为两大阶级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要分析工业无产阶级作为历史上最先进阶级所具有的特点,阐明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矛盾产生的根源及不可调和性。无产阶级正是由此才走上了斗争道路。最后指出:这种情况在各国均有普遍性。但这时的无产阶级还是“自在”阶级。 (二) 英国宪章运动的背景:指出随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和斗争的深化及在资本主义剥削下的痛苦经历,使工人阶级有了“阶级意识”。在阐述阶级意识的具体内容时,强调这是工人阶级正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化。与此同时,工业资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在工业革命中新产生的阶层,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也要求拥有参政权,不满商业和金融资产阶级对政权的垄断。他们在激进派运动中曾利用无产阶级的力量,在1832年议会改革中达到了目的,之后一脚将工人阶级踢开。这时要重点分析《新济贫法》的阶级实质,并指出:无产阶级正是从这个法律中认清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面目,并与之决裂,走上独立的政治斗争宪章运动。(三) 宪章运动的进程:(1)兴起阶段。着重逐条分析《人民宪章》的6项要求,指明这些要求的实施将导致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因此资产阶级是决不会接受的,它会采用强力镇压的手段来维护己得利益。应分析宪章运动申的三个派别,但不要轻易全面否定其中某个派别,或全面肯定某个派别,而要做客观分析。(2)第二阶段:重点解释全国宪章协会,从它的会员登记、组织形式来说明它是政党,而且是全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进而指明在第二次请愿书签名及其后的阶段中,工人取得的斗争成果。最后是比较分析奥康诺的土地计划与欧文计划的异同。(3)结束阶段:介绍和分析1848年的宪章运动,分析第三份请愿书及其原则,并将它与前两份请愿书比较。进而通过琼斯的思想和活动说明这是宪章运动发展水平最高的阶段。重点分析运动衰落的原因,主要是运动中所提出的政治、经济变革的主张在当时有所超前,社会历史条件还不成熟,工人阶级本身也不成熟。通过宪章运动的胜利成果论证其伟大的历史意义。本节主要内容: 19世纪初工人运动的发展;英国国内的社会经济状况;1832年议会改革;伦敦工人协会与《人民宪章》的提出,三次请愿书;宪章运动的兴衰;运动衰落的原因及历史意义。第三节:19世纪末的国际关系(4学时) 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形势。法德矛盾尖锐。三皇同盟。东方危机和俄土战争。柏林会议。俄德和俄奥关系的恶化。德奥同盟和德奥意三国同盟。法俄关系的改善。法俄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初步形成。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  
第四节: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4学时) 帝国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世界领土瓜分完毕。英德矛盾的尖锐化。英国外交政策的转变。英法协约。英俄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最后形成。初期的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第二第三次摩洛哥危机。意土战争。两次巴尔干战争。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库。大战前的远东国际关系。第五节:世纪之交的帝国主义战争(4学时)
一、美西战争 二、英布战争 三、日俄战争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   重点和难点: 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历史背景 2. 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3. 19世纪末的国际关系   4. 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 5. 早期帝国主义战争的爆发与影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5 15:55 , Processed in 0.136171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