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大网院现代政治学例题 (简答题和论述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hongye_lisa 发表于 08-11-8 00:57: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大网院现代政治学例题 (简答题和论述题)
简答题
1.        简述政治内涵。
答:政治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一种现象。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政治内涵从以下4方面认识:
  (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任何社会都需要解决人的无限欲望与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以何种途径解决资源的分配,即“谁得到什么”,这个过程就是政治。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资源的种类是多样的,所有的资源分配不可能都由公共权力部门解决。政治解决的是那些涉及社会上有可能影响每一个成员或团体利益的政策问题。这就决定了资源的分配是权威性的。
  (3)资源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政府部门在决定资源的分配过程中,依赖的是信息输入与政策输出系统化过程。
  (4)资源的分配是一种博弈。在分配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其中最重要的规则是博弈的规则。它包括宪法、法律、习惯和传统等。
分析:首先概括政治的定义;围绕“资源分配”核心,从四个方面说明:社会需要资源分配,并且需要权威性的系统化过程,在分配过程中要遵循规则。
2.        简述政治学的发展过程。
答: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
  第一:古典主义时期(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叶)。主要强调规范性价值判断。
  第二:传统主义时期(从19世纪中叶至二战)。主要关注法律与政治制度的描述。
  第三:行为主义时期(从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主要特征是:关注个体行为而拒绝机构研究法;运用量化的方法;跨学科研究;主张“价值中立”。
  第四:后行为主义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行为主义的科学方法并进行价值判断。
分析:政治学的发展过程,以时间为线索和研究。主要方面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古典主义时期、传统主义时期、行为主义时期、后行为主义时期。概括每个时期所经历的时间、主要研究成果和方法。
3.        如何认识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答:在不少政治家和政治学家看来,政治就是政府管理,或者说政治是以政府为中心的国家事务,这种观念反映了二战前的工业社会组织结构即政府的事务主要由政府来做。二战后,一些大型组织如学校、企业的结构越来越复杂,且在国内和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引人注意。这样政治就不单是政府的事务,也涉及社会组织对政府的影响。因此,这种政治观也就被取代。
分析:首先说明政治即政府的活动所指,再分析这种政治产生的原因,即观念总是时代的产物,而当时的时代即是其他社会组织影响较小,不为人关注,只关注政府。
4.        简述政治权力的基础。
答: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指取得和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财富、技能、知识、动机等。
  武力是政治权力的首要基础。政治权力是靠强制力去实行的,因此,武力主要应被看成后盾。
  以财富的多少或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来解释政治权力,是一个古老的、流传甚广和有说服力的解释模式。经济权力制约着政治权力,因为一定阶级在经济领域内对其他阶级的支配权和控制权必然使其在政治领域中掌握对其他阶级的统治权。
  技能,两位获得大体相同资源或财富的人不可能行使等量的权力。一个经常可以见到的现象是,拥有大体相同财富或社会地位的人在权力上由于技能的差别而有很大差别。
  动机是政治权力的重要基础,因为一个人是否有权力动机直接关系到他能否拥有权力,权力动机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他的权力的大小。
  “知识就是力量”,在信息时代,信息就是权力的重要基础。
分析:作为政治权力的基础,包含武力、财富、技能、知识、动机等。答题时简要写出这几方面的概念。
5.        简述政治权力的类型和相互关系。
答:政治权力主要分为五种: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合法性权力以及人格型权力。
  强制性权力是最为普遍存在的权力形式。强制性权力是指,甲要求乙做某事,乙因受到甲的威胁,虽然不愿做但不得不去做。在强制性权力中,“可信性”是至关重要的。强制性的威胁一旦发出,一定要让受威胁方感到,这种威胁是可行的,是实际存在的。这样才能保持政治权力的威胁。
  功利性权力基本上与强制性权力相反,如果权力客体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权力主体就会承诺给权力客体某种好处。
  操纵性权力并不是建立在公开的沟通基础之上,而是以更巧妙的方式全部或部分地改变权力客体的价值观。这类权力假设,如果一个人的态度能够被重造,他就会以别人所希望的方式去作为。
  合法性是每一个政治体系都致力追求的。合法性是促使人们自愿服从命令的动机。主要是凭借强制力,通过信仰体系来实现。所谓信仰体系,就是说明为什么某人或某些人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或意识形态,它为统治的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
  人格型权力也叫影响力。如果权威来自人们对制度与过程的尊敬,那么影响力则来自人们对特殊类型的人的尊敬。这种人具有超凡的品质、人格魅力、启示力。具有人格型权力的人并不一定占居官职,人们对他们的服从主要是因为其人格因素。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国家都要使用不同的权力形式来保证人们服从政府的决策,因而,强制力经常出现于政治过程。为了减少强制力所付出的高昂代价,权力必须以更复杂的面目出现。统治者为了更经济地、更有效地达到预期效果,会利用合法性权力、影响力权力及功利性权力和操纵性权力。
分析:首先概括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合法性权力以及人格型权力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五种类型间的关系。
6.        简述政治权力的知识基础。
答: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他人的政治力量,而知识是一种力量。对个人而言,更多的实用的知识可以使他更容易获取权力;对组织而言,知识或信息的垄断可以带来特殊利益并加强自己的影响力;对国家而言,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多的专利性知识产权可以直接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并强国固体。
分析:①指出何谓政治权力;②政治权力的主体有三要素:个体、团体和国家,分别简要说明知识对三类政治主体的权力的影响。
7.        简述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
答: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
  政治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即政治认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评价性成分。
  (1)政治认知性成分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
  (2)政治情感性成分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
  (3)政治评价性成分即人们根据一套他们认为是正确和合理的准则、信条,或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
分析:首先说明政治文化的含义,然后分三个部分即:政治认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评价性成分,分别简要解释其概念。
8.        简述政治文化的功能。
答:政治文化作为支持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几乎作用于政治体系的方方面面。
  第一,一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
  任何政治体系的存在和维持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一旦这种和谐的关系被破坏,就可能导致体系的生存危机,甚至是解体。
  第二,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治制度是指政治体系内各种结构之间相对稳定的政治关系,这是政治体系的核心部分。一个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模式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但社会的政治文化在形成政治制度模式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政治机构的设置上。政治制度的差异还表现在各种政治机构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上。
  第三,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
  特定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将会产生不同的机制和不同的效力。政治文化的类型和发展水平对一种政治制度的运行效力也有非常大的影响。残留在人们观念中的封建政治文化对我国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负面作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第四,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从历史上看,每一次大的政治变革都伴随着一场政治文化变革。但是,二者的变动速度并不是同步的。
分析:政治文化的功能要结合政治体系的存在、维持;政治制度模式、实际运作进行分析。
9.        简述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设立的影响。
答: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的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但政治文化在形成制度模式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对政治机构设置的影响。如对君主情感的不同,使英国保留了君主,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而美国因饱受英王的压迫,因此独立战争后建立了没有效法宗主国的总统制共和政体。其次,政治文化影响了政治机构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同是国家元首,其实质地位和作用在不同的国家是不一样的,而这与一国的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
分析:涉及政治文化的题目比较容易发挥,因为文化的弹性较大,如果学生熟悉历史,既可以根据教材上的内容作答,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核心内容有两点:文化传统对政治机构设立的影响以及相同的政治机构在不同的政治体系下的不同作用和地位。
10.        简述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答:意识形态是一种认知体系,是某一团体对世界的认识(不管是准确,还是扭曲);意识形态与个人、集体的行为有着密切联系,是行动的思想前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人和集体的行为。
  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
  (1)现实性;
  (2)总体性,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
  (3)阶级性,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
  (4)相对独立性,第一,意识形态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同步。第二,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第三,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四,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5)依赖性,它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分析:首先说明什么是意识形态;进而从现实性、总体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和依赖性五个方面进行简要说明。
11.        简述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答:(1)保护团体内部团结和稳定性。意识形态是团体成员共同拥有的认知体系,所以它有助于团体成员彼此达成认识上的一致与行动上的统一。
  (2)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意识形态的论证功能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对团体成员来说,使之确信采取与集体一致的步骤和做法是合理的、正义的、应该的,由此实现团体内部成员间的团结协作。另一方面,对其他团体以至整个社会来说,意识形态的作用在于使特定团体的行为披上代表全社会利益的外衣,证明其行动的目标和方法的合理性,减少其他团体的抵触和敌对,尽量争取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3)动员团体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
  (4)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
  (5)规范团体之间的关系。
分析: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要结合其对社会团体、团体中的个体进行的影响加以分析。
12.        简述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规定。
答: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研究有3种含义:一是对历史唯心主义的否定,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观;二是对社会存在的系统解释,主要解释统治阶级利用权力优势,如何将统治阶级的思想变成全社会的思想;三是将意识形态看成一种社会文化,个人或集体自觉不自觉地受这种文化的影响。
分析:提及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多半应该联想到阶级分析;而对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最为人熟悉的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把握这些,就可以涉及问题的核心。对于本题答案中的3个部分,都是由此衍生出的。
13.        简述马克斯•韦伯关于意识形态的含义。
答:韦伯是从合法性角度研究意识形态的,认为每一种真正的统治形式中都包含有最起码的自愿服从成分,但是,只有这一点还不足以构成真正的统治,必须要有对统治合法性的信仰,通过信仰体系可以将物质控制转变为合法统治。而韦伯所言的信仰体系,是说明为什么某人或某些人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解体系或意识形态。
分析:在政治学上,提及韦伯,一般是引用其合法性研究。因此,首先与韦伯的合法性思想联系起来,再简要说明意识形态如何为合法性的取得而存在。
14.        简述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答:政治社会化的含义是社会成员在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其主要途径包括:
家庭是社会成员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的媒介。虽然在其成长到一定的阶段,他们会接受再社会化教育,但早期所接受的影响往往会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积淀下来,成为影响他们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
  学校是儿童脱离家庭后所进人的第一个专门的社会化机构。学校通过各种活动向学生灌输特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态度,强化其对政治体系的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各种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的培训,支持、扩大或改变青少年最初在家庭生活中所确立的政治认识、政治态度、政治价值取向。
  同辈团体是具有大体相同的教育程度、社会经济背景或某种意识形态背景、兴趣爱好相近者的自愿组合。
  工作场所是政治社会化的正式媒介体。
  大众传播是一些专业化机构通过技术手段向分布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大众传播的媒介主要包括广播、报纸、电视、书刊、电影等。这些媒介也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
  民主选举是现代社会一项重要的政治活动。在选举期间,公民得以广泛参与政治活动,评价政治代表,了解公共政策,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这些都有助于公民提高政治认识和政治技能。
  社会政治组织是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组成的社会成员的集合体。其中,政党是现代社会政治组织的高级形式、也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政治社会化途径。
分析: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以社会成员成长的时间过程为线索,从家庭、学校、同辈团体、工作场所、大众传媒、民主选举和社会政治组织几方面说明。其中强调对同辈团体的概念解释。
15.        简述关于政治社会化概念的争论。
答:对于政治社会化的不同理解导致对该概念的争论,代表性观点有:第一种观点,戴维•伊斯顿等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第二种观点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第三种观点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第一、二种观点强调政治个体的政治人格形成,第三种观点强调政治文化的传递,从集体而言。
分析:如果把政治社会化理解为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形成和政治文化的代际传递,就可以理解三种关于政治社会化的观点。三种观点到底是什么,需要学生在理解中记忆,没有什么答题技能可言。
16.        为什么说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答: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认识政治现象、形成政治意识、掌握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一个人只要不脱离社会生活,就不会中断其政治社会化的过程。这一方面是由于客观的认识对象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另一方面,社会成员随着自身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的改变,其自我意识也会发生变化。在整个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在不同的阶段认识能力和知识积累的程度不同,其政治社会化的状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但各个阶段之间又不是截然分开的。
分析:核心内容有两点,一是因为政治对象的变化使人的认识变化不断;二是因为人的自身地位、成长过程的阶段性使然。
17.        简述国家权力的基本特征。
答:国家权力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第一,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强制性。权力具有强制性,而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强制性,因为国家是有组织的暴力。
  第二,国家权力具有主权性。统治阶级为确保国家意志的权威性,总是要使国家权力对内最高和对外独立,即国家具有独立自主的处理对内和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第三,国家权力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作为统治阶级意志体现的国家的法律,要求全民共同遵守。
分析:国家权力的基本特征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首先是国家权力的特殊强制性,其次是它的主权性,最后说明它具有的普遍约束力。
18.        简述内阁制度的优缺点。
答:内阁制发源于英国,并成为当今西方世界的主要政府制度。内阁是内阁制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其主要特点是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相结合,立法与行政权力都集中在内阁手中。
  资产阶级学者对内阁制度备加赞扬,认为这种制度的优点是:
  第一,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合作,保证政府活动的敏捷、迅速和有效。
  第二,议会和选民都可以监督政府。
  第三,遇有紧急情况时,内阁可以实行应急政策。
  内阁制的缺点是,议会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不如总统制国家议会那么有力。
分析:内阁制度首先要说明他的来源和内容。并且注意内阁制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之一。
19.        简述政党与其它政治组织的区别。
答:政党即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认它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力,它也积极介入到政治生活之中,为取得或维持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政党有别于其它社会组织或政治组织的特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党具有的最重要也是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它是把政府形式上的结构与社会中的各种不同成分联系起来的“纽带”。
  第二,政党一般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以及一整套为实现这些目标而设计的政治纲领。
  第三,政党是一种制度化的组织,它有系统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原则。
  第四,政党的存在受到法律的保护,具有合法性。
分析:首先要说明政党的含义,在此基础上从政党的本质特征、组织特征、法律保障进行对其它政治组织的比较。
20.        简述政党的主要类型。
答:按理念的本质和角色来划分,可以以政党所信奉的政治理念的本质,以及政治理念在塑造政党的政治态度与行动方案上所扮演的角色,来对政党进行划分。将政党分为使命政党(MISSIONARY PARTY)和掮客政党(BROKER PARTY)。使命政党是一个以吸引人们归依并信奉其理念为主要目的,而非以扩大选民支持而赢得公职选举为主要目标的政党。
  掮客政党的目标是要尽可能多地推选出候选人,而且这些候选人要尽可能地代表许多不同的利益以及政治理念。
  按集权的程度来划分。按照权力集中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政党分为分权型政党与集权型政党两类。在分权型政党之中,推选候选人的权力一般集中在地方性党组织之中,全国性党组织只掌握有限的权力,并且不能干涉或无力干涉地方性党组织的决策。
大多数国家的政党都是中央集权型的。
分析:本题强调政党的“主要”分类,不必写出所有分类。在分类时要首先说明分类标准。
21.        简述英国两党制特点。
答:二战后,英国是由保守党和工党轮流执政。英国两党制特点是:
  (1)与议会相结合。英国实行的是议会制。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为执政党,少数席位的政党为在野党或反对党。在议会制条件下,政府和议会是一致的,不存在什么真正的分歧。执政党能完全控制议会。只有执政党内部发生分裂时,它的权力才会受到限制。
  (2)政党采取的集中制影响议会中的投票。党内对议会投票有严格的纪律,所有党员都要求作为一个集团参加投票。
  (3)工党以费边理论主义为基础的改良主义政党。保守党为保守主义政党。两党的更替在改良主义政党同保守主义政党轮流执政的政治局面。
分析:英国的政党制度是两党制,则首先要了解两党制的特征。结合英国的实际历史实践而分析特点。
22.        简述社会主义政治社团的作用。
答: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是社会利益分化的结果,是不同利益群体实现其特殊利益要求的工具。
  (1)参政议政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不是职业性的,而是一定范围的社会成员的代表,人民代表大会的形成特别注重不同社会群体的构成。这一区别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社团的活动不同于西方国家,有可能以某一阶层代表的方式进入代表大会,直接参与政治决策。一般说来,各地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的负责人都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则为各级政治社团提供了独特的议政渠道。政治社团的代表不仅可以成为人大代表,进入政协,还可以直接加入政治领导机构。
  (2)政府助手
  按照我国的社团登记法,社团登记注册的条件是,必须有一个主管单位。由于社团在法律上的从属性质、各社团在章程中都规定了“助手”条款。可见,大多数社团都有相当程度的行政职能。正因如此,这些社团才成为政治性社团。在实践中,政治社团起到了管理新生社会成分的作用,并协助党政部门完成某项任务。政治社团的助手作用还表现在协助党和政府进行思想工作,对其成员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政策教育。
分析:强调结合社会主义政治社团的情况分析。主要从参政议政、政府助手两方面作用进行分析。可以结合具体的工会、妇联等政治社团简要分析。
23.        简述群体利益型利益集团。
答:群体利益型团体即主要为某一性质的群体利益而工作的利益集团,又分为:以政治利益为基础的群体利益型集团,它以发挥政治影响力为主要目的;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群体利益型利益集团,目的是通过影响政府或其他机关而获得经济上的实惠,绝大多数利益集团属于这一类。此外还有以特殊性群体利益为基础的群体利益型集团,如生命权利协会。
分析:①指出何为群体利益型团体。②指出群体利益型团体的主要类型并答出内容。
24.        简述公共利益型利益集团。
答:这是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目的而组建的利益集团。在政治学上,公共利益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即什么是公共利益,有时难以判断。但是,人们还是能够普遍地承认面临的某些共同问题,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因此,围绕这些问题而组建起来的团体就是公共利益型利益集团。比较而言,各国的公共利益型团体的影响力要比群体利益型团体小,但是,政府有时可以起到公共利益型团体的作用。
分析:①指出何谓公共利益型团体;②公共利益型团体的主要代表;③指出政府是公共利益性质。
25.        简述巴伯的总统人格理论。
答:巴伯从两个向度来建构总统人格理论。
  第一是主动性与被动性,即总统在执行公务时花费了多少精力;第二是积极性与消极性,即总统在多大程度上喜欢自己的职务。
  第一类是主动-积极型。他们在任职期间主动履行公务并且乐意行使自己的职权。他们所以从事政治并从中得到满足,是因为政治提供了成功和达到目的的机会。这种性格的形成是由于他们在幼年时期得到温暖和纯真的爱,并受到成功的鼓励。在良好的成长环境中,他们形成了自尊和尊重别人的态度。
  第二类是主动-消极型。政治和权力不可分割,政治提供了控制他人的机会,这是他们的潜意识所追求的机会。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在成长时期缺少爱和鼓励,结果造成较低的自尊和相应的需要,这种情形日益强化,并在强化中寻找出路。
分析:政治家的类型,以主动--积极型;主动--消极型为主。可以分析各类型产生的原因。
26.        简述成为政治家的主观条件要求。
答:政治家是在现代政治中通过自身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控制权力,实现政治目的的人。成为政治家,首先其自身具有相应的素质与品质。
  第一,必须有一定的从政经验。这是对现代政治家的最基本的要求。现代政治家的产生不同于王位继承制,没有从政经验是不可能成为政治家的。
  第二,有一定的知名度。知名度一般与从政成就联系在一起,政绩能提高知名度,也是衡量一个人的政治才干的标准。
  第三,良好的个人素质。政治家要有远见、想象力、创造力;要有保持领导地位的能力,如宽宏大量,容忍反对自己的意见;在不妨碍总体目标的情况下,容忍同事的过失和缺点;有屈从他人的能力;在遭到反对时能沉着、不动摇;有应付事变的能力。
  总之,要成为政治家,除了诸多客观因素外,政治家要有政治经验、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指挥能力以及一些必不可少的优良品格。
分析:首先要清楚政治家的含义,在分析成为政治家的主观条件,则要重视其自身的心理、智力素质以及经历等。
27.        影响人们成为政治人的因素有哪些?
答:有6个因素:(1)是否重视因从事政治活动而得到的报酬;(2)是否认为自己的政治选择是重要的;(3)是否相信自己能帮助改变结局;(4)是否相信如果自己不行动,结局将不会满意;(5)是否拥有关于当前问题的知识或技能;(6)是否愿意克服政治行动的障碍。
分析:这是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提出的,主要是从心理角度描述了影响成为政治人的因素。
28.        简述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论。
答:新马克思主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张一种自由社会主义。在国家理论方面,以米利本德为代表的一些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政治统治就是国家具有“在领土或主权正式归属于这个国家的领域内维护‘法律和秩序’的镇压职能”。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不同意米利本德的工具主义的国家统治观,认为国家在本质上是维护资本家阶级利益的,但是资产阶级本身也不是铁板一块,资产阶级的各部门与各部门之间也存在冲突,而国家正是为解决这种冲突存在的。由于福利制度的建立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发展,自20世纪中叶以来,国家的传统的暴力职能在内容和范围上都发生了极大变化。法国哲学家福科指出,现代国家的统治不仅使用司法的强制权力,而且也广泛地使用“纪律权力”。新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观点使传统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公共性与阶级性并存的思想以一种新的方式展现出来,因而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分析:首先介绍新马克思主义统治论产生的时间和基本观点。进而具体分析该理论代表人物的观点。
29.        简述精英统治论。
答:精英统治论起源于古代的能人治国思想。精英统治论的创始人是意大利的政治社会学家V. 帕雷托(V.P areto,1848-1923)和莫斯卡(G.Mosca,1858-1941)。精英主义的创始人认为,无论是在君主制、贵族制还是在民主制中,其共同点都是由少数人或精英统治的。精英之所以获得统治地位,是因为他们具备了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精英们的权力基础不一定是经济关系,军事力量、教士地位或管理专长同样可能成为政治统治的基础。“经典的精英主义者”认为,人民主权论中的民治思想是不可能的,因为民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直接行使统治权。
  精英统治论的核心是精英与社会阶级的关系,实际上是企图以“精英”概念取代“统治阶级”概念。这对马克斯•韦伯和米尔斯产生了重要影响。韦伯以地位集团概念取代社会阶级,而米尔斯以“权力精英”概念来取代统治阶级的概念。
  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出现了精英主义与多元主义的混合理论,即“民主的精英统治”,认为在西方多元政治中,虽然存在竞争性的政治集团,但政治集团之争应被看成是精英统治者之争。政治家制造政策产品,而选民则消费政策产品。“民主的精英统治”理论主要来自熊彼特(J.Schumpeter)。
分析:首先阐述精英统治论的历史沿革;其次简述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最后介绍该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
30.        简述法治。
答:法治首先是指正常的法律享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压倒一切的地位,排斥专制、特权甚至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其次,法律意味着所有政党、团体和个人都必须平等地服从宪法于法律。因此,法治的核心是主张有限政府,即统治者必须服从法律。自古以来的政治学家就认识到,法治政府优于人治政府。
分析:该答案包括两方面:一是法治的两项内涵即法律的至高无上性和所有人必须服从法律;二是与人治政府的简单比较。
31.         简述政治管理的作用。
答:政治管理主要以领导、决策、组织、协调、沟通、监督等方式发挥作用,其根本目标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
  第一,维护现存的基本政治规范,增强人民群众对这些政治规范的认同和支持。
  第二,维护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
  第三,促进民主政治生活。
分析:政治管理的概念以及目标。从三个方面分析:对于民众的作用、对于政治稳定和发展的作用以及对民主的作用。
32.         简述权威的功能。
答:权威是指人们对政治命令的自愿服从。权威有如下功能:(1)促使个人遵守规范,遵守那些由群体或群体中的权威人士所作的规定。(2)权威的作用还在于加强行使权威的那些人的个人责任,确保有理性和效能的高质量的决策及其执行。(3)协调功能,即让成员们或不同的机构采纳彼此一致的复合决策,以达到既定的目标。
分析:首先指出什么是权威。对功能的理解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即民众的服从,行使权威者的个人责任和协调功能。
33.          为什么说决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答:政治决策是政治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是把有效的政治要求转化成权威性政策的阶段。决策是一个动态过程。政府组织可以认为是一个输入--输出的核心。利益综合部门根据政治要求而制定政策,政策的实施又会引起反馈;反馈信息促使利益综合部门对原来的政策进行修订、更改或废止。所以,任何一个行政机构都无法坚持永久不变的政策,因为政策是受到内外环境因素刺激的结果。
分析:①指出什么是政治决策;②根据政治系统论的输入--输出模式解释政策的动态性。
34.         简述制约政治参与的基本因素。
答:社会经济发展对政治参与有着很大的影响。
  第一,在一个社会中政治参与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各种组织和协会成倍地增加以及大量的人参加这些团体。
  第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群体之间造成了某种紧张关系。
  第四,经济发展需要和促使政府扩大其职能,刺激政治参与。
  第五,然而,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决定政治参与的唯一因素,在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里,政治参与的水平却很低,或者有些形式的政治参与水平高于其他形式的政治参与。
  社会环境与社会地位制约政治参与。
  在构成社会环境的诸要素中,如教育、职业、收入、年龄、种族、宗教信仰、性别和居住地,都与政治参与有关系。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获得高职位和高收入阶层的成员、占统治地位的民族和宗教团体、男性公民等,较多地参与政治活动。
  政治制度对政治参与的制约。
  政治平等与自由,政党制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公民的政治热情与态度。在对政治参与有影响的所有的政治变量中,政党的影响是最大的。比较研究证明在同样性质的选举中,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与比例是不一样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政治制度有关。
  政治心理影响政治参与。
  人们参与政治是希望得到某些报酬。心理变量指来自个体的性格特征(遗传与后天习得)和知识结构。个性特征及知识结构影响人们的政治心理,以及由此而来造成对政治参与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报酬的估量。
  (2)对选择的判断。
  (3)政治效能感。
  (4)对结局的满意感。
分析:对于政治参与影响的因素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与社会地位、政治制度以及政治心理。注意分析经济因素对政治参与影响要尽量具体。
35.         简述政治参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政治参与的主体是一般公民,是公民自下而上影响政治的过程。人们普遍相信,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主要政治差别,在于政治参与的规模和程度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与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1)在一个社会中政治参与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2)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各种组织和协会成倍地增加以及大量的人参加这些团体。
  (3)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群体之间造成了某种紧张关系。
  (4)经济发展需要和促使政府扩大其职能。
  (5)社会经济的发展通常是通过民族--国家的发展来实现的,因此,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日趋重要,个人逐渐形成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但是,现代化进程表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政治参与水平并不必然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一些经济水平比较低的国家里,动员性政治参与的水平却很高;而在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里,政治参与的水平却很低,或者有些形式的政治参与水平高于其他形式的政治参与。
分析:首先要说明什么是政治参与,政治参与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结合现实不同情况进行分析。
36.        简述影响政治参与的政治制度、因素。
答:(1)政治平等与自由。法制条件下的平等与自由是政治民主的基础,也是公民参政的基础。(2)政党制度。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或是否有竞争的政党制度,直接关系到公民参政的比例。(3)其他政治组织与政治程序。如果政治组织规模大且复杂,与个人生活联系甚少,会阻碍广泛的参与;另外,机构性的障碍如复杂的选举法规和程序,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减少了参加选举者的人数。
分析:政治制度因素有很多,围绕教材中列举的3点即可:政治平等与自由,政党制度,以及其他的政治组织状况。
37.        简述现代化的含义。
答: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进程,反映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所经历的巨变。现代化研究在1960年之后形成高潮。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是指工业和服务业在社会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并起着主导作用,可以用人均国民收入来衡量。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现代化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结构的进步性分化和功能的专门化。
  从政治现代化角度来看,政治的现代化主要有两个原则:政治的制度化与大众参与政治的程度。
分析:现代化的含义,首先要概括出其是一个“进程”。分别从经济学角度、社会学角度和政治学角度,进行分析。
38.        简述政治革命的含义与政治革命的条件。
答:政治革命是夺取政权的暴力行为。会给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意识形态结构和文化结构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政治革命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具体条件包括,第一,经济条件;第二,社会阶级之间的严重冲突;第三,在严重冲突时期,国家统治机器软弱无力,统治阶级衰败;第四,大批知识分子疏远了革命前的政权。
分析:首先简要概括政治革命的含义。政治革命产生的根本原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具体条件分为四个方面。
39.        简述现代政治体的特征。
答:现代政治中必然要求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政治体来实现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现代化。政治体包括政府组织、政策决策体系等。政治现代化的变化进程中,沃德和拉斯托提出现代政体的几项基本特征:
  (1)现代政体是一个有高度差异和功能专门化的政府组织体系;
  (2)这种政府结构内部具有高度一体化;
  (3)理性的和世俗化的政治决策程序;
  (4)政治决策和行政决策数量多,范围广,效率高;
  (5)人民对本国的历史、领土和民族性有广泛和有效的认同;
  (6)人民怀有广泛的兴趣积极参与政治体制,虽然他们未必参与政治决策;
  (7)政治角色的分配是依据个人的成就而不是依据归属关系;
  (8)司法制度以世俗化而非个人化为基础。
  这些特征是传统政治体所不具备的。在现代政治中偏重于政府功能、公众服务、社会服务等技术方面。
分析:首先由理解政治体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分析其特征。
40.        试比较东西方革命形式。
答:政治革命是夺取政权的暴力行为。会给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意识形态结构和文化结构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相同性质的革命,由于东西方环境不同,革命的进程也会有很大差异。主要分为两种模式。
  一种是“西方型”。西方型革命通常直接针对以绝对君主为最高统治者或由土地贵族支配的高度传统政权。第一步是旧政体的瓦解,几乎并不需要以革命集团的公开行动去推翻旧政体。旧政体崩溃后,出现了权力真空,在这种状态下,能否出现革命,取决于力量对比。如果一种新的社会势力或几种社会势力的组合能迅速有效地控制国家权力,革命不易发生;参与到权力真空的新兴集团越多,革命就越容易发生。
  另一种是“东方型”。它的对象是具有现代性质的政权,但政权的合法性基础比较狭窄。它不会自行崩溃,不会留下权力真空,必须经过动员去推翻。在革命过程中,革命者进行着政治动员,逐步扩大其影响范围,同时旧政府在不同的时空中继续行使着自己的统治。
分析:首先说明政治改革的含义,根据历史实践,以革命性质为标准分析不同类型的革命。
41.        简述精英民主主义理论。
答:在精英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主学说,是对古典民主主义的一种批判。精英民主主义将人民的权力看作是人民有机会选择决策者,而政治问题是决策者的专业。政治家和民众是一种交易关系;强调的是如何统治。代表人物马克思•韦伯、熊彼特。
  韦伯认为管理国家是一项宏伟的事业,是那些对政治和其他公共事务感兴趣并具有一定才能的精英的职业。民主就像市场一样,优胜劣汰,最有竞争力的人去争取选票和权力。
  熊彼特把民主看成是一种竞争政治领导权的政治方法,是“某些人通过获取人民选票而得到作出决定的权力。”可以说,“民主是指人民有机会接受要来统治他们的人的意思。自称的领导们之间为争取选民投票而进行的自由竞争。”
分析:首先概括精英民主主义理论的来源、核心观点和代表人物。进而分别简要说明代表人物的观点。
42.        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形式,是我国的政体。它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集中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把人民的意志变为法律,具有最高的效力;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司法权的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之间实行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原则。
  第二,强调公职人员的公仆地位,反对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是民主集中制的腐化剂,有侵蚀社会主义政权的危险。这要求我们不断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正确运用民主集中制。
  第三,党的领导是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本保证。党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真正代表,国家的一切重大问题首先是由党提出建议,再由人民代表大会讨论。这是党运用正确的路线来领导国家的活动。再者,国家机构是由党管理的干部组成的。因此,党的领导是我国真正实现民主制的保证。
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要结合我国的政治特征和阶级特征分析理解。
43.        简述古典民主主义的价值功能。
答:古典民主主义强调“人民主权”,即统治权应该归人民。因此,古典民主理论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依据。但是,当资产阶级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后,就不愿意再提“谁统治”的问题了,他们需要的是维护和完善资本主义的政治统治,于是,民主是制度和程序的民主理论应运而生并流行起来。
分析:①指出古典民主主义理论的核心和价值功能;②指出这种功能在资本主义革命完成后的使命的终结。
44.        简述政治权力的性质。
答: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利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第一,强制性。政治权力是权力主体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权力客体并使之服从的能力,因此,强制性是权力的固有属性。政治权力如果以国家的权力出现,它就与“主权”的内涵是一致的,即政治权力是不受更高权力的限制却可以限制其他集团权力的国家的最高决定权。政治统治是最高层次的政治主体的行为,是国家或作为国家机构的政府的行动。国家的行为具有全局性,因此,政治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强制性自然具有普遍性。
   第二,专业性。不管是个人行使的政治权力,还是集团占有或行使的政治权力,说到底是“公共权力”为核心而展开的。这种“公共的政治机构”由三部分构成:(1)立法权,(2)行政权,(3)司法权。这种政治的制度化,强化了政治权力的专业性,即必须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充任专业化的角色。
   第三,自主性。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权力不可能是完全被动的,在很多时候都具有巨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此外,政治权力在运动过程中,因权力主体自我扩张的倾向而使政治权力具有扩张性;因政务和机关不同、人员不同、责任不同而使政治权力具有不均性;因统治或管理职位的限制及权力的强制性而使政治权力具有残酷性和排他性。
45.        简述官僚在社会政治中的作用。
答:现代社会是受大型组织支配的,而官僚机构则是现代社会中最庞大的组织。在政治学上,行政机构属于国家机构范畴,行政机构讲的是最高行政当局即中央政府,而中央政府统属的各部、局,就是政治学上所指称的官僚机构。
   官僚在社会政治中的作用包括:
   (1)各种具体情况下实施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2)政治过程中,官僚作为事实上的立法者。
   (3)现代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社会离开了官僚机构就无法维持,因为没有官僚机构提供组织、分工和专业化,人们就不可能提出任何执行大规模社会任务的规划。
46.        简述政治决策的模式。
答:(1)理性决策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强调决策者在决策时,根据对资料的分析和认识作出合乎理性的决策。这里的理性就是要用评价行为后果的某个价值体系,去选择令人满意的备选行为方案。理性决策模式无疑是最优化的,然而它在政治生活中是难以存在的。
   (2)渐进决策模式
   渐进决策模式是以现行政策为基本方案,在与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较之后,作出现行政策哪些地方应该修改、哪些地方应增删的决策,实际上它是把政策制定看成是对过去政策的修正。
   (3)综合决策模式
   综合观察决策模式,首先是运用渐进决策模式来分析一般性的政策要素,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决策模式,重点分析决策者认为是最重要的特殊要素,这样既可以避免忽略基本的政策目标,又可以保证对最重要的问题作深入的科学研究。
论述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非常丰富,代表性的观点有:(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3)政治总是政权的夺取与维持,因而是一种国家事务活动;(4)政治是一门科学和艺术。
分析:①马克思主义认识问题的一个方法论是阶级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政治-经济关系,只要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对政治就可以做一个大概的总结。例如,上述四点中,有三点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②上述四点只是线条,学生在做这样的论述题时要展开,如论“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经济关系,从而揭示政治的最本质特征。
2.        试述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分配的基本方式。
答:(1)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
  前资本主义社会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在奴隶制国家,由于文化传统及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各国的权力分配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古代东方的奴隶制国家,国家权力属世袭的君主,通过军事与官僚机构来统治国家。在希腊的城邦国家雅典,权力分配形式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制,即公职人员由奴隶主参加的“人民大会”选举和抽签产生。在古罗马和斯巴达这样的奴隶制国家,实行的是贵族制,即权力由奴隶主阶级中的少数显要贵族组成的元老院(古罗马)、长老会议(斯巴达)掌握。人类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出现了新的权力分配方式。一种不甚常见的方式是终身任职的首脑由选举出现。这些国家的选举权具有严格的资格限制,享有选举权的人数极少。封建社会最主要的权力分配方式是王位继承制。权力世袭制是一种登峰造极的私有制的表现。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皇位世袭制的规则主要是“嫡长子继承制”。
  (2)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
  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在社会契约论的“主权在民”原则指导下、在同封建君主
  贵族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因而,表面上看,资产阶级的国家权力具有合法性,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制度是选举制,有资格的选民介入了权力分配过程。
 (3)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
  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实际上讲的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苏维埃制度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权力所有者与权力行使者的分离,即权力的最终所有者人民并不直接行使权力。这种间接民主在中国的体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
分析:分别阐述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在政治权力分配上的基本方式。强调各种分配方式的本质,同时分析其分配形式。
3.        试述政治文化与政治变革的关系。
答案要点:
  (1)政治文化的概念。
  (2)政治变革是由人去完成的,而人的行为深受其心理、观念的制约,因此,政治文化与政治变革有着密切关系。
  (3)从历史上看,每一次大的政治变革都伴随着一场政治文化的变革。但是,二者的速度并不总是同步的,可以结合资本主义革命前的文艺复兴运动或社会主义革命前的理论风云加以论证。
  (4)落后的政治文化可以阻碍着政治变革的速度,可以结合中国政治改革的困难性加以论证。
分析:①和很多简答题、论述题一样,当有概念出现时,首先大致指出该概念的内容;②分析为什么政治文化与政治变革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③结合历史与现实,论证先进的政治文化与落后的政治文化对政治变革的影响。
4.        试述意识形态的变革方式。
答案要点:政治变革和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意识形态的变革,意识形态的变革有4种方式:
  (1)自上而下的变革,以案例说明这种变革的条件和结果,如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2)自下而上的变革,以案例说明这种变革的条件和结果,如资产阶级革命;
  (3)上下互动变革方式,该方式是统治阶级自我调节的结果,如中国的改革开放;
  (4)中心--边缘方式,这种方式是官方的一种意识形态居主导地位,其他意识形态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从而围绕在该中心的不同层次的边缘。
分析:①一般性的指出社会变革与意识形态变革之间的关系;②分别指出4种变革方式,如果有明显的实际模式,可以结合案例加以论证;③对于这种论题的深度,取决于学生对比较政治学的把握和理解。
5.        试论政治社会化对于政治体系的功能。
答案要点: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维持和运转的关键因素:
  (1)政治体系通过塑造政治体系成员的政治人格来维持政治体系的运转与延续,结合案例说明;
  (2)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代际文化传递也直接关系到政治体系的稳定,结合案例说明。
分析:主要结合政治社会化两方面的内容,结合案例加以发挥即可。
6.        试述中国为什么是单一制国家。
答案要点:
  (1)指出单一制国家的概念特征。
  (2)指出中国实行单一制国家历史上的原因,即历史上与中国就是中央集权制国家。
  (3)指出中国实行单一制国家文化上的原因,即与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历史相统一,中国的大一统文化特征。
  (4)指出中国实行的单一制还有很多未决之问题,即中央--地方权力关系存在的问题,既有集权主义倾向,又有地方保护主义倾向,需要法律的调节。
分析:①和任何论述题一样,指出题中涉及的主题概念;②从历史和文化角度论述中国实行单一制的原因;③从现实角度指出目前中国实行单一制中的突出问题即中央--地方关系问题。
7.        试述两党制、多党制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答: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中,两党制与多党制是普遍存在的政党制的类型。两党制是两个同等规模的政党争夺职位,双方各有几乎相等的机会赢得足够的选民支持,以取得垄断性执政权的体制。多党制是两个以上的政党相互竞争,通常通过联合阵线组成政府的体制。
  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对于政治稳定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必然联系。
  普遍认为两党制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两党制是一个较负责任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中,选民必须在两个可替代的政府中做出明确的选择。
  第二,两党制比较公平,鼓励竞争,鼓励政府更换,能够有效地防止任何一个政党或政党集团无限期地垄断行政权力,保障民主的持续和发展。
  第三,两党制被视为是鼓励温和政治活动的体制,为了赢得竞选,两大党都必须争取为数众多的中间阵营的支持。
  但是,实际上实行两党制的国家,政治稳定、政治风格稳健的原因,并不一定就是他们所实行的政党制度,而还要考虑其他一些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
  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多党制与两党制相比,有以下缺点:
  第一,选民不直接决定由谁来组织政府,政府的组成并不是依据选票,而往往是由各党之间在选举之后进行的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决定的。
  第二,某些居支配地位的政党的支持,对组成各届政府来说至关重要。居支配地位的政党通常能够获得远远超出它所得选票的影响力。
  第三,纯粹的多党制是在鼓励意识形态竞争,政党之间的斗争以观念为核心,而不是围绕着政府权力而进行。
  第四,多党制常常导致政治不稳定,因为个别政党或政党集团很难在立法机构中赢得多数支持,在这种情况下组成的联盟非常脆弱,容易产生党内纷争,或联盟内部分裂,最终导致政府的崩溃。
  但是,在一些国家如瑞士、挪威等,尽管也实行多党制,执政的政府也常常是联合政府,但是政治体制本身稳定,有助于温和政治,政治稳定。
分析:首先要解释两党制、多党制的含义,并对两党制、多党制与政治稳定之间关系概括。第二,分别说明两党制、多党制对政治稳定的影响与作用。注意在分析两种制度的优缺点时要围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8.        试论利益集团对政治的负面影响。
答案要点:利益集团有其积极的作用,但消极性也比较明显:
  (1)利益集团是政治不平等的产物,也是推动政治不平等的因素。以实例论证黑人、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在利益互动中政治地位更不公平。
  (2)利益集团的活跃降低了政府权威,使公民对政府失信。可以以美国利益集团在等其他问题上的影响为例分析。
分析:论述题应该结合案例分析,具体本题有两点,一是对弱势群体的负面作用;二是对政府权威的负面作用。
9.        为什么说官僚主义是官僚制不可避免的产物?
答案要点:
  (1)官僚制的一些特征如等级制、非人格化和专业化决定了官僚制办事的低效率。(2)官僚制中的专业化分工意味着不熟悉规章的百姓可能从一个办公室被推到另
一个办公室。
  (3)官僚制的等级性决定了某些级别的官员没有权力作出决定。
  (4)非人格化意味着官员办事循规蹈矩,效率低下。
  (5)若对官僚制没有一套正规和非正规的控制机制,官僚制甚至有可能成为脱离人民的官僚阶级。
分析:①首先指出官僚制的特征;②通过分析官僚制的特征能导致的官僚主义问题;③指出不受控制的官僚制必然造成官僚主义,甚至形成官僚阶级。
10.        试述政治统治的本质。
答:国家既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也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国家产生的前提与目的,决定了国家的政治统治实质上就是阶级统治行为,但不是统治阶级的一般行为,而是维护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最高行为。统治行为的内容集中表现在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统治秩序是存在于阶级对抗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总和,它是社会各阶级经过斗争和较量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这个社会的统治行为。
  政治统治或阶级统治实际上也离不开维护公共利益。说政治统治的本质是阶级统治,决不意味着阶级统治就是国家活动的全部内容,国家还要以公共权威的面目出现来维护全社会的利益,并最终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利益。
  以福利国家建成为标志,现代西方国家的职能呈扩大化和膨胀的趋势,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更加严格地控制着社会生活领域。
  与资本主义的职能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要宽广的多。
分析:首先说明政治统治是应国家、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不仅要体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与需要,同时还要维护公众利益。
11.        试述民主政治与决策科学化
答:在现代政治中,决策的科学化首先离不开政治的民主化。民主政治制度是确保决策科学化的保障。对决策的科学化而言,其中的关键是沟通体制和监督制度。只有在民主的制度下才能保障信息的自由传播与沟通。而民主作为一种政治管理形式具有监督的功能,能够确保掌握权力者在管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沟通体制是指对政治信息的接收、选择、储存、传送、分析和处理的机制。可以说,政治沟通体制是决策科学化的基础。政治信息的沟通已成了“政府的神经”。在现代社会,虽然科学技术更加发达,沟通工具更加先进,但政治信息的沟通却越来越复杂化。
  民主的制度可以确保信息的来源保持真实性,不因政治等原因屈从或扭曲。在民主社会中平等个体可不屈从政府意志而保持独立个性。这保障了沟通体制中,信息本身的真实性与独立性。
  为了避免或减少信息失真,就需要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沟通体制。民主制度保障了信息可以通过多个独立渠道,如传媒系统、学术研究系统、专门的信息咨询系统、情报系统等向决策层传输信息。这使得决策者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选择、处理信息,确保决策的科学化。
  决策的科学化还离不开民主的政治监督。
  决策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政策在实际中的效果如何,需要信息反馈,以使决策者修改、调整原来的政策,使之更加合理化。除了专门的信息机构,信息的反馈就有赖于政治监督。有了监督,政府在政策执行中或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行为就会受到限制;政策是否符合民意就会得到及时反映,最终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制度则保障监督体系的正常运作,民主的程序最终确保科学的决策。

分析:民主政治与决策科学化的关系主要从民主政治对沟通体制、监督体制两方面的保障和促进进行论述。首先,沟通体制的核心内涵和对现代政治的重要性;民主政治保障信息真实性和独立性。其次,在决策过程中,民主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督。
12.        结合中国实际说明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案要点:
  (1)从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而言,不同的国家呈现不同的关系模式。对于晚发达国家而言,成功的模式是以较少的政治参与换取高速的经济发展。可以结合案例,如韩国分析。
  (2)就中国的20年改革开放而言,采取的模式也是较少的政治参与和高速的经济发展的关系。在中国的80年代,曾出现不少的高政治参与,但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着经济发展,而90年代则不然。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展开分析。
  (3)结合中国等成功的经验和前苏联等国的失败教训,可以总结出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适用于后发达国家的一般模型。
分析:结合实践的题目要求学生不仅仅应了解书本知识,更多的应了解政治实践。本题首先一般性地指出政治参与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关系;再结合中国实践说明二者的关系;最后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13.        结合中国的实践,说明民主与经济的关系。
答案要点:
  (1)民主与经济的一般关系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民主的程度,历史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民主程度的提高。因为商品经济以平等、自由和契约为原则,完成了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变,或者说由特权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因此商品经济确定了民主政治的原则。
  (2)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是一种高度的民主形式,但由于经济政治一体化,经济附从于政治,实际上是一种人治或特权社会,结果导致了民主的歧型--“文化大革命”。
  (3)中国的改革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建成将有利于民主建设,因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国家权力收缩,自由空间扩大,为民主奠定了基石。
分析:答题三步曲:首先指出民主与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一般关系;指出中国的计划经济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中国的市场经济将成为民主扩大的基石。

14.        试述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答:马克思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时,就指出了意识形态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发展,也可以阻碍经济发展。
   目前,在西方经济学者中,以诺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对经济增长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研究做了突出贡献。诺斯试图将意识形态纳入制度变迁的模型中。全面性和灵活性是意识形态对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推动的前提条件。
   (1)意识形态的特征与经济增长
   一方面,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对于该团体的集体福利的增长都曾经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意识形态的形成是该团体长期实践的结果,因此,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生在当时条件下都是合理的。对于团体来说,肯定能够维护团体的生存与团结。
   另一方面,为什么在经济增长或停滞出现时,伴随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呢?一是每一种意识形态产生后,都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二是现实社会并不是一个同质社会,内部存在着许多不同利益取向的团体。
   那么,是否就此可以认为那些促进经济增长的成功的意识形态没有一些共性呢?当然不是。尽管在人类历史上,与经济增长有关的意识形态不可胜数,但是它们之间具有下列一些特征:①全面性。②灵活性。③合理性。④稳定性。⑤包容性。
   (2)意识形态变革的滞后性及其影响
   意识形态的变革常常是缓慢的,在物质基础变革之后相当长时间内才能彻底完成,其原因在于,意识形态是由以往的经验认识累积而成,同过去的历史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切断这种联系。时差的存在使得变革滞后的意识形态常常成为束缚和阻碍经济增长的力量。这体现为下列几方面:
   ①压制创新。
   ②破坏正在变革团体存在的合法性。
   ③造成团体成员的分裂,阻挠集体行动的进行。
   ④助长“搭便车”现象的增加。
   (3)意识形态的变革方式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实现,需要旧的意识形态进行相应的及时更新或者旧的意识形态被彻底抛弃,崭新的意识形态的出现。这实际上是意识形态变革的两种方式:一种是意识形态的自我更新、改良;另一种是意识形态的革命更替。

15.        试述政治民主的基础。
答:民主取得何种程度的成功,与实现民主必须具备的各种基础有密切关系。
   (一)经济基础。
   首先所有制决定民主的性质。在阶级社会中,任何政治统治都是以特定的所有制为基础并为其服务的,因此,所有制的形式决定了统治阶级所推行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还是多数人的民主,是实际的民主还是形式上的民主。其次,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决定民主的程度。在历史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民主程度的提高。商品经济以平等、自由和契约为原则,它完成了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变,或者说由特权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再次,经济利益决定民主的选择。民主制容易使政权获得合法性,是统治阶级稳定统治的一种好的政体。
   (二)法治基础。
   近代民主是商品经济的结果,但民主政治要有法律的保障,统治阶级以法律的形式把有利于自己的民主制度固定下来,以法律的方式来维护这个制度。民主的法制基础,一方面是指民主制度要靠法律来保护,另一方面是指民主所依赖的平等原则和自由原则都蕴涵在法律之中。
   (三)社会自治。
   无论是资本主义民主,还是社会主义民主,其实现程度均有赖于社会自治。社会自治是一种直接民主。作为社会民主,它又为政治民主提供了基础和制约机制,实际上是以社会权力制约国家权力。
5#
llsslllove 发表于 11-9-4 10:16:39 | 只看该作者
怎么这么好。。。。
地板
zhangcsddx 发表于 11-8-14 10:24:09 | 只看该作者
赞!多谢楼主了,祝贺祝贺!
板凳
索索索索 发表于 08-11-8 20:3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lihongye_lisa 的帖子

谢谢楼主分享!
沙发
heweiwei 发表于 08-11-8 11:04:35 | 只看该作者
[s:2]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1 14:11 , Processed in 0.10362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