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元朝历史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sjj石俊杰 发表于 09-4-22 18:4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元朝(1271年-1368年)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随后,蒙古先后发动三次西征,并陆续对西夏、金朝及南宋发动战争。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到1279年,元朝最终完成统一。1368年,元朝被明军灭亡。
第一节 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一、蒙古的崛起及建国
蒙古部很早已出现,为东胡的一支。唐朝时被称为"蒙兀室韦"。12世纪初,成吉思汗曾祖合不勒统一尼伦部,形成了蒙古部集团。在12世纪末,漠北高原上形成了蒙古、塔塔儿、克烈、蔑儿乞和乃蛮等强大的部落,但都受到金朝的统治。
随着蒙古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的出现,奴隶制政权也随着产生。以后,蒙古社会开始向封建制过渡,产生了封建领主和牧奴阶级。
铁木真顺应了民族发展和统一的形势,先后征服了各部,统一了蒙古高原。于是"蒙古"成为大漠南北地区的统称。1206年,蒙古各部在斡难河(今蒙古国境内鄂嫩河)畔召开了忽里勒台,铁木真被推为全蒙古的大汗,即"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建国后,建立了领户分封制和怯薛制等一套政治、军事制度。同时,又制定了法典,创造了畏兀体蒙古文,还确立了萨蛮教的国教地位等等。
二、蒙古灭夏、金的战争
南下战争 1205年、1207年和1209年,蒙古大军不断对西夏发起进攻,迫使西夏订立城下之盟。
从1211年春开始,成吉思汗不断进兵金朝。1214年春,金宣宗被迫求和。不久,金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此后,成吉思汗任命木华黎为国王,负责对新占领区的统治。
灭西夏 1226年秋,成吉思汗又发动了对西夏的战争。1227年,西夏灭亡。
蒙、宋灭金 成吉思汗死后,幼子拖雷监国。次年,窝阔台为大汗,他积极与南宋联系联合攻金。1234年,蒙、宋联军合攻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金哀宗自杀,金朝灭亡。
三、蒙古的三次西征
成吉思汗西征 1218年,成吉思汗派军首先征服西辽。
从1219年开始,成吉思汗率军攻入花剌子模,随后占领了整个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又派偏师进入今俄罗斯境内,歼灭南俄联军。不久,远征军回撤。
成吉思汗把占领地区分封给自己三子。长子术赤封于钦察、花剌子模及康里国故地;次子察合台封于西辽及畏兀故地;三子窝阔台封于乃蛮故地。幼子拖雷在成吉思汗死后获得蒙古本部地区。
拔都西征 1236年,术赤之子拔都率军开始了第二次西征。蒙古军横扫今东欧地区,占领了俄罗斯的广大领土。1242年,蒙古大军班师。但拔都率本部留在钦察草原,建立了钦察汗国。俄罗斯史籍称之为金帐汗国。
旭烈兀西征 1252年,旭烈兀率军第三次西征。蒙古军征服了今伊朗、伊拉克及叙利亚等地。后在埃及军的反攻下,蒙古军退出叙利亚。但旭烈兀却留在新征服地区,建立了伊利汗国。
经过三次西征,出现了钦察、察合台、窝阔台和伊利等四大汗国。四大汗国与中央保持藩属关系。
四、元朝的建立和灭宋战争
蒙古军的继续南下 蒙古联合南宋灭金后,又发动了对南宋的长期战争。
蒙哥汗时期,对南宋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忽必烈率军消灭大理政权,从南面对宋构成威胁。蒙哥率军攻入四川后,遭到南宋军民的顽强抗击。1259年,蒙哥被宋军炮石射中,死于军中。
元朝的建立 蒙哥汗死后,忽必烈急于争夺汗位,遂与南宋权相贾似道达成议和条件。
1260年三月,忽必烈即大汗之位。忽必烈凭借汉族地主阶级和一部分蒙古贵族的支持,于1264年击败了对手阿里不哥,夺得了最高统治权。
1264年,忽必烈建都燕京,改年号为至元。1271年,忽必烈依照汉族的传统,改国号为大元,又营建大都为国都。
攻陷临安 1267年冬,元军围攻襄阳和樊城(在今湖北襄樊)。1273年,元军先攻陷樊城。不久,襄阳守将投降。随后,元丞相伯颜督率大军沿江东下,南宋守将或败或降。1275年,贾似道被迫出兵应战,但很快溃败。1276年二月,元军占领临安,俘南宋恭帝、太后及官吏等北上。
文天祥等人的反抗斗争 元军迫近临安时,文天祥组织民兵增援。1276年,文天祥从元军押解下逃脱后,与张世杰、陆秀夫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赵昰死后,又拥立卫王赵昺,继续抗战。1278年底,文天祥兵败被俘。文天祥被囚于大都三年之久,拒绝了元朝的诱降,后从容就义。
在元将张弘范的追击下,1279年二月,陆秀夫背着赵昺投海而死。南宋灭亡。
第二节 元代的政治
 一、汉化政策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顺应形势的发展,实行汉化政策,接受了先进的封建统治制度。
元代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元朝时,全国共设十个行省,另有中书省直辖的“腹里”。行省制的确立,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元世祖在军事上实行军民分治的政策,使军职不得干预民事。元朝军队分为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等。
元朝建立后,还陆续编修了《至元新格》、《大元通制》等法典,沿袭了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
二、双重民族政策
元朝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特权,削弱各族的反抗,采取了分化的民族压迫政策。元朝把全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四等人在政治、法律和经济上的地位,都有不同的规定,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成分。如地方机构中的达鲁花赤掌握实权,而此职只能由蒙古人担任。
元朝在实行民族歧视、压迫政策的同时,又对各族上层进行了拉拢和联合,甚至给予他们许多特权,以扩大蒙古贵族的统治基础。
元朝的双重民族政策,体现出其政权是以蒙古贵族为核心、包括各族上层在内的封建统治阶级联合专政。
三、平定诸王叛乱
元朝时期,西北发生了窝阔台汗后裔海都、察合台汗后裔笃哇等叛乱,东北地区也出现了诸王后裔的叛乱。元世祖曾多次亲率大军出征,到元成宗时,最终平定了叛乱势力,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局面。元朝在平叛后,还设置辽阳行省,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管理。
四、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元中央在边疆地区设立的行政组织 元朝时期,喇嘛教萨迦派领袖代表西藏地方同蒙古建立了宗藩关系,西藏正式划归中央版图。元世祖忽必烈封萨迦派领袖八思巴为国师,又任命为总制院(后更名宣政院)长官,"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元政府还在西藏设立地方机构,并征收赋税、屯戍军队及设置驿站。西藏遂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地方区域。
元朝在云南设置了行省以及路、府、州、县。从此,云南和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元代时,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巡检司隶属泉州晋江县(今属福建)。这也是中央政府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驿站、急递铺 在元代,驿站制度极为发达。以大都为中心的驿道,四通八达。同时,还有与驿站并存的急递铺,是专门传递紧急文书的机构。
元代的驿传制度对当时的俄罗斯、波斯以及中亚、西亚诸国都产生了颇大的影响。
五、元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
理财之争 元世祖时,阿合马因善于理财而受到重用。但他与太子真金及其他大臣发生矛盾。至元十九年(1282年),阿合马被刺杀。以后,卢世荣、桑哥也先后理财,但最终都被杀。
皇位之争 元朝时期,皇位之争异常激烈。从元世祖死,到元顺帝即位的四十年间,更换了十个皇帝。围绕着皇权的角逐,也展开了官僚之间的斗争。
元世祖以后,元成宗在位13年,政治较为平稳。此后,开始了皇位之争。元英宗时期,皇权之争与权臣派系之争非常激烈,政局动荡。最终权臣铁失发动"南坡之变",刺杀元英宗,拥立泰定帝。泰定帝之后,五年之间,换了五个皇帝。1333年,权臣燕铁木儿立妥懽帖睦儿为帝,是为元朝末代君主--顺帝。
第三节 元代的经济
 一、农业生产和赋役制度
农业的恢复及发展 由于长期的战争,使得北方人口下降,农田大量荒废为牧场。在内地先进农业经济的影响下,元朝统治者逐渐放弃落后的游牧经济和剥削方式,实"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
忽必烈在位期间,先设立劝农司,后又更名为司农司、大司农司,派出许多劝农使分赴各地整顿农桑。元政府又将《农桑辑要》一书颁行各路。
元朝推行了军屯、民屯及军民和屯等屯田措施。此外,还采取了兴修水利等其它许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于是,各地的农业生产逐渐获得恢复和发展。元代棉花种植的逐渐推广,是农业生产上的一项重要成就。
土地关系 在土地占有关系上,元代基本上沿袭辽金及南宋的传统,佃户从事生产的租佃关系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元朝,佃户的地位又有所下降。
元代还存在着落后的驱口。他们另有户籍,称驱户、驱丁。非经放良或赎买,不能改籍。驱口作为奴隶制的残余形态,直到元朝灭亡才消失。
在元朝,土地兼并的趋势继续发展。随着土地兼并的恶性发展,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迅速加深。
赋役制度 元代的赋税制度,主要有税粮和科差两项。税粮南北不同,北方分为丁税、地税;南方则沿袭宋代旧制,按地亩征收两税。科差行于北方者,包括丝料、包银和俸钞三项。南方科差则有户钞、包银。
元朝差役,按里甲户等编派,如坊正、里正、仓官及库子等。又有修城、开河、筑堤、运输等力役。元朝差役极为繁重,给劳动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二、手工业生产
官营手工业和匠户 元的官营手工业作坊,生产规模都很大,内部分工更细。官营手工作坊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统治者。
元朝实行匠户制度。工匠另编户籍,称为匠户。元代匠户分为军匠、系官人匠。此外,还有投下匠户。匠户职业世袭,非经放免,不能脱籍。
技术的进步 元代棉纺织业取得了突出的发展。在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推动下,松江乌泥泾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同时,丝织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其中如杭州等地的私营丝织业作坊,在元朝后期达到较大的规模。
元代的制瓷业有新的发展。景德镇是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产品精美,其中的青花瓷最为著名。其余如龙泉窑、钧窑、定窑等,都继续得到发展,产品远销海内外。
此外,元代的矿冶、造船以及印刷等行业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三、商业的发展
城市的繁荣 元朝的大都,不仅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而且是当时国际上著名的大都市,吸引了东西方很多国家的商队和使团。
其它重要城市,多集中在水、陆交通沿线,其中运河和长江沿岸的商业城市进一步发展起来,如扬州(今属江苏)、集庆(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平江(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及杭州(今属浙江)等。此外,沿海的广州(今属广东)、泉州(今属福建)、福州(今属福建)、温州(今属浙江)及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等,都是重要的外贸港口。
专卖制度 元代沿袭前代的专卖制度,从盐、茶、酒、醋到农具、竹木,无不列入专卖范围。其中最重要的则是盐。元政府也设立市舶提举司,严密控制海外贸易。
钞币的流通 元世祖时,先后发行了中统元宝钞和至元钞。以后,几代元政府曾变更钞法,并铸造过铜钱,但都行之不久。元末,滥发纸币,结果纸币贬值,激化了社会矛盾。
斡脱钱 原是由中亚贵族出资交商人们经营的商业组织,称"斡脱",即商队、伙伴的意思。斡脱们放出的高利贷称斡脱钱。元朝时期,斡脱钱横行,元政府也先后设置斡脱所、斡脱总管府,以牟取暴利。
四、海运的利用和大运河的疏浚
元朝时期,为了满足大都的粮食、物资需要,除了利用陆路和运河交通外,又开辟海运航线。海运成本低廉,终元之世,深受重视。
元朝修治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其中主要有从山东的济宁(今属山东)到东平(今属山东)段的济州河,从山东东平到临清(今属山东)段的会通河,自大都至通州(今属北京)段的通惠河等。
第四节 元末农民大起义
 一、元末社会矛盾的激化
元朝后期,各族统治阶级疯狂兼并土地,农民大量破产。佃农受到残酷的剥削,地位继续下降。沉重的赋税、徭役集中在各族广大人民身上,劳动者稍遇灾荒,就只能流亡。
元朝后期的统治极其黑暗腐朽,贪污之风愈演愈烈。为了弥补国库亏空,统治者滥发纸币,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与此同时,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也日趋激烈。
二、红巾军大起义
起义的爆发 元朝末年,韩山童通过白莲教宣传、组织群众,准备起义。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发动起义。韩山童被杀后,刘福通继续领导起义。起义军头裹红巾,人称红巾军。
其他反元起义 刘福通在颍州(治所在今河南阜阳)起义后,得到了各地的响应。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北方的"北琐红军"和"南琐红军",濠州(治所在今安徽凤阳西)的郭子兴等;在南方则有两湖、江西一带的彭莹玉、徐寿辉,浙东的方国珍和江北的张士诚等。
北方红巾军的北伐及失败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刘福通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称帝,又称小明王,国号大宋,改元龙凤。以后,刘福通分兵三路北伐,沉重地打击了元朝腐朽的统治。1358年,刘福通迁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迎来了北方红巾军全盛的时代。
在元政府和地主武装的镇压下,各路北伐军失利,汴梁失陷。不久,刘福通遇害。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底,韩林儿死,龙凤农民政权消失。
三、朱元璋起义和建明灭元
朱元璋起义军的强大 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参加了濠州郭子兴的起义。郭子兴死,朱元璋继续领导这支起义军。以后,朱元璋渡江南下,建立了以今南京为中心的根据地。
朱元璋采纳封建士人的发展策略,组织屯田,保障自身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朱元璋不断对外用兵,先后消灭了周边的元朝残余势力。又通过鄱阳湖大战等一系列战斗,先后征服陈友谅及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
明朝的建立 1364年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设置百官。1367年十二月,朱元璋正式即皇帝位。次年正月,改元洪武,国号"明",以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为国都。
明军的南征北伐 朱元璋在消灭福建、广东的地方势力后,在洪武四年(1372年),征服了四川地区。洪武十四年,明军进攻云南。次年,云南最后平定。
1367年十月,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大军北伐。1368年七月,元顺帝北逃。不久,明军进入大都,元朝灭亡。
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占据辽东的元残余势力投降,明朝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元末农民起义的意义 元末农民起义首先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解决了北宋以来长期积累的土地兼并问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通过这次大起义,大批奴隶得到了解放;最后,元末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支援了各国人民反抗蒙古统治的斗争。
第五节 元朝的文化
  一、思想与宗教
理学的继承 元朝时期,在统治者的支持下,理学得到了继承和传播。元代理学家的代表是许衡、刘因及吴澄等人。三家基本上继承了宋代理学,并无多少建树。在元代,理学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的官学。
邓牧及其思想 邓牧是元代著名的反对理学的思想家。他在《伯牙琴》一书中,猛烈抨击暴君酷吏,幻想建立乌托邦式的国家。
各种宗教的流行 元朝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都采取宽容态度,予以保护和利用。当时影响最大的宗教有佛教(特别是喇嘛教)和道教。此外,也里可温(基督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婆罗门教以及犹太教也得到一定的传播。
二、史学
《文献通考》 是马端临仿《通典》体例,所写的一部典章制度沿革通史,共348卷,24门类。它在选材范围和规模上都超过了《通典》。其中尤详于宋代史实。
《通鉴注》 是胡三省为司马光《资治通鉴》所作注释。为后人读《通鉴》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元代官修史籍 元朝官修的史籍,除本朝《实录》外,又有《宋史》、《辽史》、《金史》以及《大元一统志》和《经世大典》等。还有用蒙文编写的类似《实录》的《脱卜赤颜》,其原本已佚,仅在其他史籍中有所保留。
三、文学与艺术
元曲 元代文学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元曲。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两种。剧曲又称杂剧,在元代盛行一时。
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民族和阶级矛盾的激荡,儒家道德思想的松弛及蒙古统治者对歌舞的喜好,都为杂剧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元代著名剧作家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王实甫也以《西厢记》而名闻天下。
散曲是元代的民歌,当时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者及作品。当时,还有流行于南方地区的南戏(又称传奇)。
蒙、藏史诗 元代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史诗,如蒙古族的《元朝秘史》、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和《米拉日巴传》等。
艺术成就 在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元代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如赵孟*、黄公望、王蒙、吴镇等画家,各具特色,作品别开生面,对明清山水画有很大的影响。
四、科学技术
郭守敬与天文学 在元代,产生了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他主持编修了先进的《授时历》,还创造了简仪、仰仪、高表、候极仪以及景符等多种天文仪器。
数学 在元代,中国数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朱世杰的《四元玉鉴》,对多元高次方程组的解法、高阶等差级数和有限差法的研究,都有独到之处。
元代还产生了珠算,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地理学 元朝时期,都实曾受命考察了黄河源头。以后,潘昂霄根据都实的调查写出《河源志》。这是现存最早的河源勘察报告,纠正了过去黄河源的错误认识。
元代地理学上的其他重要成就,还有朱思本的《舆地图》、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和汪大渊的《岛夷志略》。
农学 王祯的《农书》,是元代重要的农学著作。它总结了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全貌,记述了各种农作物栽培的方法及农具、水利机械、手工业工具等内容。
元朝官方编纂的《农桑辑要》,则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经验总结的普及读物。
医药学 元代医学家危亦林在所著《世医得效方》中,有关于麻醉药的最早使用记录。朱震亨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医学著作。其学说传入日本,形成日本汉医中的丹溪学派。元代太医忽思慧编著的《饮膳正要》,是一部专门论述营养与食疗的著作。
沙发
迷鸟依人 发表于 16-9-21 19:58:42 来自手机设备或APP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30 00:51 , Processed in 0.28868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