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研论文写作的个人经历和点滴看法——第二军医大学孙学军教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wzb_seu007 发表于 13-3-31 21:3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事科学研究,自己从大学毕业到现在,转眼已经20年有余,自己独立和参与写过的科研论文已经超过200篇,其中SCI论文也已经接近100篇。写过这么多论文,似乎应该有许多经验,但关于科技论文写作技巧和方法,已经有许多更专业更精彩的讨论,我也不需要再班门弄斧了,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这里我想回顾一下个人经历和一些看法给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对刚刚接触科研的同行有点借鉴,通过我的一些教训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一、发表学术论文是科研工作的责任
从事实验科学研究,实验设计,实验技术和学术交流都十分重要,其中科研论文是学术交流的最重要的载体和方式,因此只要能发表,只要不是伪造,即使是价值不高的论文,即使没有所谓的引用,无论对培养人,还是对科学本身,都是有一定价值的。
20年前,自己开始读研究生,刚开始从事科研,曾非常羡慕别人能发表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研究快报,自己也曾经兴奋很多天,本人第一篇论文就是被这样接受的,记得编辑的回信中说,这个工作还可以,但不全面系统,只能压缩成短篇报道形式。这已经觉得非常高兴,毕竟这是自己历史上第一次以铅字方式发表自己的文字作品,而且是在中华医学系列杂志。
这个过程最大的收获是,自己切身体会到从选题、研究到发表的整个过程。这个时期的工作基本是按照别人的思路做一些重复性工作,确实没有太大学术价值。对一个刚入门的研究生来讲,这个过程仍是非常值得的,例如刚开始写的论文的语言表达很差,导师多次反复修改,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基本上最后没有自己的几个句子,大部分都是导师的改写过的。但从那以后,我基本掌握了发表中文文章的基本技巧,后来又陆续发表10多篇这样水平的论文,写的内容也越来越好,基本上不用导师再修改了。随着发表论文经验的增加,后来就可以帮别人修改论文了。这种状况大概有10年左右,基本停留在发表中文的水平。期间对发表外文所谓SCI文章丝毫没有信心,基本没投过英文稿件,看到一些同事把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也只有羡慕加敬佩。后在一个老师的推动下,把自己博士期间的工作总结成英文投稿到国际脑血管领域的旗舰杂志《中风》上,但修回时意见很多,又对自己的研究非常失望,认为自己的研究和国际同行相差太远,最后放弃没有继续修回。多年过去后自己也发表了一些SCI论文后才明白过来,其实没有修回意见的论文并不多见,这个过程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学术交流过程,国际同行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和问题,一方面是体现专家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可通过这些建议提高作者的学术能力,许多意见专家并不会抓住细节不放,只要认真对待每个意见认真修回,即使审稿意见很多,最终被接受的可能性仍非常大。这份稿件修回意见我一直保留着,作为自己的一个纪念。
2002年自己有机会到加拿大Manitoba大学学习,了解到国外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的情况,虽然国外学者对发表论文也非常重视,也有“不发表就发臭”的实用主义思想,但对待科研本身的认真务实态度,是最值得学习的。2003年留学回来后,结合我们学科潜水高气压医学的特点,我提出用高压氧作为预处理手段对抗各类器官缺血损伤的思路,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沿着这个方向做了几年工作,发表了不少影响因子2-3分的文章,如2008年我们就发表了12篇相关论文,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国际上率先证明高压氧和低氧类似,都可以诱导同类的缺血耐受分子。次后国外一些学术期刊也陆续邀请我审阅这个领域的稿件,才开始品位到审稿人的心态,这在过去是绝对没考虑到的。说明即使不太高水平的论文,只要有一定学术价值,只要可以发表,就可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
曾有人认为低档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大都属于垃圾论文,但我清楚地知道,在经费、人力和技术条件都不太完善的情况下完成,完成每篇论文都要扒层皮,实在相当不容易,好在因为自己觉得有价值,也就不会觉得任何委屈。在向国外期刊投稿过程中,仔细体会到国外审稿人的认真负责态度,对自己的研究帮助是非常大的。尽管自己很清楚,现在仍不具备发表更高档次论文的客观条件。我们也知道,如果具备了条件,我们发表更高档次论文并没有问题。不过即使发表所谓影响因子的论文,也不一定就比现在发表的这些论文的学术贡献大多少。
我周围许多现在水平很高的实验室,他们过去发表论文的发展过程基本上都是:国内杂志-国际低影响因子杂志-国际高影响因子杂志-国际顶级杂志,这样的模式。从个人角度考虑,虽然投身到国际一流实验室,可以让你快速起步,但对多多数人来讲,科研能力需要慢慢积累学习和提高,这是走进科学殿堂更常见更可靠的途径。
二、分享学术思想是扩大学术影响的重要手段
科学研究领域,学术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学术交流中最重要的是思想交流。
2007年,日本学者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小剂量呼吸氢气可以治疗中风,由于氢气是我的专业潜水医学领域长期关注的气体,但过去我们认为氢气如氮气一样,对人体不会产生生物学效应,在验证该成果的基础上,我们马上意识到这一研究发现意味着在氢气生物学效应概念上的更新,将会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考虑到呼吸氢气存在爆炸危险,操作也非常复杂,结合我们过去多年从事气体效应研究的经验,我们尝试将氢气溶解在生理盐水中,作为使用氢气治疗疾病的一种方式,初步研究结果证明这种手段非常理想,在效果超过呼吸方法的基础上,解决了快速使用氢气治疗疾病的给药方法。开始时,有不少好心的同事善意提醒我,不要把这个宝贝技术告诉别人,因为我们自己的经费、人类和研究条件都有限,一旦有资源优势的同行涉足这一领域,我们的地位将会受到挑战,甚至被别的课题组抢占先机。但我个人认为,学术思路和技术垄断不应该是学术研究的正确态度,而且一旦论文发表,就没有思路和技术垄断的意义。我们在迅速发表数篇论文后,利用学术会议和网络等途径将这种方法广泛宣传,这引起国内许多科研机构的关注和兴趣,在这个阶段我们和国内将近50家科研机构形成了合作关系,由于我们提供氢气溶液的制备手段,并在氢气生物学效应研究设计上提供建议和指导,根据贡献许多合作单位在发表论文中都愿意将我们作为共同作者。即使没有建立合作关系,许多和我们进行学术交流过的学者,由于得到我们的帮助或建议,大部分都会在发表论文中对我们致谢,我们早期发表的论文也增加了更多正面引用。美国匹兹堡大学的Nakao教授课题组和Loma Linda大学的张合教授,都是氢气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小组,在他们的部分工作中也得到过我们的建议,不仅在一些论文中把我们署名,而且在许多重要学术会议等交流活动中宣传我们的贡献。
短短几年的工作,现在我们已经成为国际上从事氢气生物学效应研究最活跃的课题组,发表和联合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占国际上所有论文数量的1/4,被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先后被多家学术期刊聘请为副主编和编委。上月以本人为主任委员,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氢分子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并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氢分子转化医学学术交流会。对一个新成长的学术领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能作出这样的成绩,应该是比较成功的。虽然避免不了许多辛勤和汗水,但我们早期勇于将技术和思路分享给同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关于学术思想的交流,国际学术领域有一个规则,那就是任何人的科学思路和思想几乎都来自其他学者的直接和间接贡献,因此如果因为学术交流过程中得到别人的启发和建议,在将来的研究过程中,应该和原始思想的贡献者进行沟通,即使在阅读文献中获得的思路,也必须在论文发表时严格引用其他学者的论文,虽然这并不是硬性要求,但严谨的学者都会按照这样的方式开展工作。
三、重视小文章的发表
许多人对发表一些豆腐块文章不屑一顾,这些文章如读者来信、编者评论、评论性短文,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想法。随便可以浏览一下国际顶级期刊如《科学》、《自然》和《柳叶刀》等,上面刊登大量这类文章。要知道,发表论文的目的是学术交流,任何文字的刊登都是考虑到作者需要和大家描述一种现象和表达一种思想或观点。文章的意义和价值不在长短,而在于思想看法。也许有人认为,学术思想交流是大科学家之间的事情,其实并不是这样。
发表SCI论文仍是让不少人头疼的事情。实际上,只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英文写作能力,发表SCI论文并不困难。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时间、经费或设备等原因无法开展实验,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不做实验发表的文章就更加纯粹地交流学术思想,没有什么不可以,而且更应该鼓励。这里给大家提供一点建议,以实现不做实验发表你的SCI论文的目的。对许多科研工作者来讲,至少有三类论文可以不需要做实验。你可以阅读高档杂志上的精品论文,发现错误,写letter。也可以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全面阅读相关文献,建立围绕个人兴趣的科研知识体系。例如关于脑缺血,你一定要全面了解目前研究的现状,过去曾经的研究历史,广泛阅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关注最新的研究进展,反复积累,你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思路,有的思路显然自己没有条件去研究,那么你就可以写观点类文章,医学领域就有《医学假说》杂志专门收这类文章,许多期刊也接受本领域的假说类文章。下面列举几个我熟悉的几个例子。
我曾经审过国内同行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文章,后来发表在《脑研究》上。基本思路是,高压氧预适应对脑缺血的保护效应已经比较明确,但对机制的研究并不是非常全面。关于脑缺血与细胞自噬已经成为一个新热点,自噬与脑缺血的关系也逐渐明确。而自噬与高压氧适应是否有关系仍不明确。从理论是推测,作为一个广泛普遍的生命现象,自噬应该是与高压氧适应有一定关系。于是作者从理论上分析这个关系的可能性,并提出如何研究的初步设想。写了这样的一个文章,并很快被接受并发表。
关于氢气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热点。我在给学校本科生上课过程中,与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有几个学生根据我们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想法,写了一些观点,相继发表。一是关于用氢气治疗急性放射病的观点。放射病与氧化损伤是公认的,氢气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属于刚发现的现象,因此可提出该观点,投稿后直接被接受。后来这篇论文成为氢气对辐射损伤防护最早期的论文,被大量国外学者引用。关于用氢气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我们听到一个化工厂的真实故事,故事中提示,氢气具有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的可能,随后我们用动物实验证明了这个推测,在正式投稿前,有学生先写了一篇观点,投稿后修一次就发表了。人类大肠细菌具有产生氢气的能力,但需要一些不能被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根据我们的分析,提出口服甘露醇可诱导体内细菌产生氢气对某些疾病具有治疗作用,我自己和几个学生口服一定量甘露醇后,检测发现呼吸气体中氢气大幅度提高,初步证明了这个推论。然后我们根据氢气能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基础,提出口服甘露醇可以诱导体内产生氢气发挥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观点。这个文章也已经被接受发表。
随着网络技术被广泛引入学术论文发行领域,现在出现了大量开放获取类期刊,这些期刊可以提供给读者交流接口,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对任何论文进行任何评论,这给学术思想的发表提供了更理想的平台。将来有一天,也许某一个人的对某个论文几句评论就可以成为重要学术思想起源的依据,学术领域将会逐渐接受这种评价方式。
总之,学术论文发表是科研生活的主题内容之一,需要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发表论文只是一种学术交流的载体,发表学术论文不一定必须是科研论著,学者应适应和借助现代学术交流发展趋势,积极投身到学术交流活动中去。
沙发
wx_Jn1wk1P7 发表于 15-8-9 16:30:21 来自手机设备或APP | 只看该作者
您好,孙学军教授,你的氢分子医学,另我很着迷,我外婆生病,被折磨死,让我痛不欲生,终生难忘,她生了皮肤病,整块的烂,到处串!想了解你的氢水怎么制的而且能治病救人,太神奇了,我肯求联系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5 12:11 , Processed in 0.092079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