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内科 内分泌 经典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kaikai18 发表于 06-12-3 08:4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糖尿病酮症中毒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一旦发生,应积极治疗。

(一)发病机制

1.酸中毒糖尿病代谢紊乱加重时,脂肪动员和分解加速大量脂肪酸在肝经氧化产生大量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形成大量酮体,超过肝外组织的氧化能力时,血酮体升高称为酮血症,尿酮体排出增多称为酮尿,临床上统称为酮症。代谢紊乱进一步加剧,便发生代谢性酸中毒。(酮体,重要名词解释)。

2.严重失水①进一步升高的血糖加重渗透性利尿,大量酮体从肾、肺排出又带走大量水分;②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加速,大量酸性代谢产物排出,加重水分丢失;③厌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体液丢失,使水分大量减少。

3.电解质平衡紊乱渗透性利尿的同时使钠、钾、氯、磷酸根等离子大量丢失;酸中毒使钾离子从细胞内释出至细胞外,经肾小管与氢离子竞争排出使失钾更为明显。但由于先水多于失盐,治疗前血钾浓度可偏高,随着治疗进程补充血容量、注射胰岛素、纠正酸中毒后,可发生严重低血钾。

4.携带氧系统失常酸中毒时低pH使血红蛋白和氧的亲和力降低,利于向组织供氧(直接作用)。血氧解离曲线左移,另一方面,酸中毒时,2,3~DPG降低,使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加(间接作用)。通常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但间接作用较慢而持久。

5.周围循环衰竭和肾功能障碍严重失水,血容量减少,加以酸中毒引起的微循环障碍,若未能及时纠正,最终可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血压下降。肾灌注量的减少,引起少尿和无尿,严重者发生肾衰竭。

6.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在严重失水、循环障碍、渗透压升高;脑细胞缺氧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引起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嗜睡、反应迟钝,以至昏迷。后期可发生脑水肿。

(二)临床表现

在发生意识障碍前数天有多尿、烦渴多饮和乏力,随后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常伴头痛、嗜睡、烦躁•、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丙酮)。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严重失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眼球下陷,脉细速,血压下降;至晚期时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消失,嗜睡以至昏迷。感染等诱因引起的临床表现可被DKA的表现掩盖。少数患者表现为腹痛,酷似急腹症,易误诊。

(三)实验室检查

1.尿尿糖、尿酮体强阳性、当肾功能严重损害而阈值增高时,尿糖、尿酮体阳性程度与血糖、血酮体数值不相称。可有蛋白尿和管型尿。

2.血血糖多数为16.7~33.3mmol/L(300~600mg/dl),有时可达55.5mmol/L(100mg/d1)以上。血酮体升高,多在4.8mmol/L(50mg/dl)以上。CO2结合力降低,PaCO2≥降低,pH<7.35。碱剩余负值增大,阴离子间隙增大,与碳酸氢盐降低大致相等。血钾正常或偏低,尿量减少后可偏高,治疗后可出现低钾血症。血钠、血氯降低,血尿素氮和肌酐常偏高。血清淀粉酶升高可见于40%~75%的患者,治疗后2~6天内降至正常。血浆渗透压轻度上升,白细胞数升高。

(四)诊断

对昏迷、酸中毒、失水、休克的患者,均应考虑DKA的可能性,尤其对原因不明意识障碍、呼气有酮味、血压低而尿量仍多者,应及时作有关化验以争取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少数病人以DKA为糖尿病首发表现。若DKA和尿毒症脑血管意外共存,病情更复杂。

(五)防治(重要内容,考生需牢记)

1.输液输液是抢救DKA首要的、极其关键的措施。通常使用生理盐水,补液总量可按原体重10%估计。只有补液充分后胰岛素生物效应才能充分发挥。如治疗前已有低血压或休克,快速输液不能有效升高血压,应输入胶体溶液并采取其他抗休克措施。对年老或伴有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应在中心静脉压监护下调节输液速度及输液量。

2.胰岛素治疗小剂量(速效)胰岛素治疗方案(每小时每公斤体重0.1U)有简便、有效、安全,较少引起脑水肿、低血糖、低血钾等优点,有抑制脂肪分解和酮体生成的最大效应,且有相当强的降低血糖效应,而促进钾离子运转的作用较弱。通常将普通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持续静脉滴注。亦有采用间歇静脉注射或间歇肌肉注射。

3.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当血pH低至7.0~7.1时,有抑制呼吸和CNS可能,也可发生心律失常,应给予相应治疗,治疗过程中,需定时监测血钾水平,最好用心电图监护,结合尿量,调整补钾量和速度。病情恢复后仍应继续口服钾盐数天。

4.处理诱发病和防治并发症

(1)休克

(2)严重感染

(3)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4)肾衰竭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5)脑水肿脑水肿常与脑缺氧、补碱过早、过多、过快,血糖下降过快、山梨醇旁路代谢亢进等因素有关,可采用脱水剂如甘露醇、呋塞米以及地塞米松等。

(6)胃肠道表现因酸中毒引起呕吐或伴有急性胃扩张者,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洗胃,清除残留食物。
3 库欣综合症

库欣综合症为各种病因造成肾上腺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所致病症的总称,其中最多见者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亢进引起的临床类型,称为库欣病(Cushing disease)。以满月面,多血貌、向心肥胖,皮肤紫纹,高血压、骨质疏松等为主要表现。

(一)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主要由于皮质醇分泌过多,引起代谢障碍和对感染抵抗力降低所致。

1.脂肪代谢障碍面部和躯干脂肪堆积(向心性肥胖)。患者面如满月,胸、颈、背部脂肪甚厚。至疾病后期,因肌肉消耗、脂肪转移,四肢显得相对瘦小与面部,躯干肥胖形成明显对比。向心生肥胖的发生机制由于皮质醇一方面动员脂肪,使甘油三酯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同时阻碍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抑制脂肪的合成;另一方面又促进糖异生,使血糖增高,兴奋胰岛素分泌而促进脂肪合成,因此,皮质醇增多症时脂肪动员和合成都受到促进,使脂肪重新分布,形成向心性肥胖。

2.蛋白质代谢障碍大量皮质醇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蛋白质合成。由Pr分解而生成的氨基酸入肝、脱氨,提供糖异生原料。机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临床上出现蛋白质过度消耗的现象;皮肤菲薄,毛细血管脆性增加,轻微的损伤即可引起瘀斑。在腹下侧、臂部、大腿等处,因脂肪沉积,皮肤弹性纤维断裂,可通过菲薄的皮肤透见微血管的红色,形成典型的紫纹。(很特异的表现)。病程较久者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脊椎可发生压缩畸形,身材变矮,有时呈佝偻、骨折。儿童患者生长发育受抑制。

3.糖代谢障碍大量皮质醇促进肝糖原异生,并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肝葡萄糖输出增加,引起葡萄糖耐量减低,部分患者出现类固醇性糖尿病。

4.电解质紊乱大量皮质醇有潴钠、排钾作用。明显的低钾碱中毒多见于肾上腺皮质癌和异位ACTH综合征。

5.大血管病变高血压常见,大量皮质醇,去氧皮质酮增多可为原因。患者血浆肾素浓度增高,从而催化产生较多的血管紧张素Ⅱ,引起血压升高。常伴有动脉硬化和肾小动脉硬化。患者易发生动静脉血栓,使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增加。

6.对感染抵抗力减弱长期皮质醇分泌增多使免疫功能减弱,感染后,炎症反应往往不显著。皮肤真菌感染多见,化脓性细菌感染不易局限化。

7.造血系统及血液改变皮质醇刺激骨髓,使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偏高,面容呈多血质。大量皮质醇使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但促使淋巴组织萎缩、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再分布,这两种细胞的绝对值和白细胞分类中的百分率均减少。

8.性功能障碍女患者由于肾上腺雄激素产生过多以及雄激素和皮质醇对垂体促性腺激素的抑制作用,大多出现月经减少、不规则或停经,轻度脱毛、痤疮常见,明显男性化者乳房萎缩,生须,喉结肥大,阴蒂肥大,男患者性欲可减退:阴茎缩小,睾丸变软,阴茎勃起能障碍。此与大量皮质醇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有关。

9.神经、精神障碍情绪不稳定、烦躁、失眠,严重者精神变态,个别可发生偏执狂。

10.皮肤色素沉着,异位ACTH病人,因肿瘤产生大量ACTH,皮肤色素明显加深。

(二)各种类型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1.依赖垂体ACTH的Cushing病最常见,约占Cushing综合征的76%,多见于成人,女性多于男性。垂体病变最多见者为ACTH微腺瘤,其余为下丘脑功能失调。ACTH微腺瘤并非完全自主性,仍可被大剂量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抑制,也可受CRH和血管加压素兴奋。Cushing病中由于过量ACTH刺激,双侧肾上腺皮质弥漫性增生,主要是产生糖皮质激素的束状带细胞增生肥大。有时网状带细胞亦增生。

2.异位ACTH综合征是由于垂体以外的恶性肿瘤产生ACTH,刺激肾上腺皮质增生,分泌过量的皮质类固醇。引起异位ACTH综合征的肿瘤最常见有肺癌(小细胞性或燕麦细胞性),支气管类癌,胸腺癌,胰腺癌等。临床上分为缓慢发展型和迅速进展型两型。

3.肾上腺皮质腺瘤生长和分泌功能为自主性,不受垂体ACTH控制。约占Cushing综合征的15%~20%,多见于成人,男性较多。

4.肾上腺皮质癌占Cushing综合征的5%,病情重,进展快。临床上有重度Cushing综合征表现,血压高,血钾低,女性呈多毛,痤疮,阴蒂肥大,亦可有腹痛,背痛等表现。

5.不依赖ACTH的双侧小结节性增生(发育不良)又称Meador综合征或原发性结节性色素性肾上腺病,患者多为儿童或青年。一部分表现为一般Cushing综合征,另一部分表现为家族性显性遗传的综合征患者血中ACTH低或测不到。发病机制有遗传和免疫两因素。

6.不依赖ACTH的肾上腺大结节性增生此型表现为Cushing综合征,可见于各种年龄的男性或女性。血浆ACTH低,大剂量地塞米松试验抑制作用不明显。肾上腺双侧增生伴5mm以上的良性结节,非色素性。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有典型症状、体征者,从外观即可作出诊断。

(2)各型Cushing综合征共有的糖皮质激素分泌异常皮质醇分泌增多,失去昼夜分泌节律,且不能被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①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羟)在55mmol/24h以上,尤其是在70μmol/24h以上时,诊断意义更大;②尿游离皮质醇多在304nmol/24h以上,能反映血中游离皮质醇水平,且少受其他色素干扰。③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④血浆皮质醇正常的昼夜节律消失,皮质醇浓度早晨高于正常,晚上不明显低于清晨。

2.Cushing综合征的病因诊断需熟悉掌握各型的临床特点,配合影像学检查,血、尿皮质醇增高程度,血ACTH水平及动态试验结果往往可作出正确的病因诊断及处理。

3.鉴别诊断

①多数肥胖症患者,尿皮质醇、17—羟虽然高,大多可被小剂量地塞米松所抑制,血皮质醇昼夜节律保持正常,可助鉴别。②Ⅱ型糖尿病者无Cushing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且血浆以皮质醇的昼夜节律维持正常。③酗酒兼有肝损害者,在戒酒一周后,生化异常即消失。④抑郁症患者无Cushing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四)治疗

应根据不同的病因作相应的治疗

1.Cushing病

(1)经蝶窦切除垂体微腺瘤,为本病的首选疗法,可治愈。

(2)一侧肾上腺全切,另一侧肾上腺大部分或全切除术。术后垂体放疗,术后辅以放射治疗。

(3)垂体大腺瘤,开颅手术放疗,术后铺以放射治疗。

(4)药物治疗。

2.肾上腺腺瘤手术切除腺瘤,术后长期用氢化可的松或可的松作替代治疗。

3.肾上腺腺癌尽可能早期手术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产生量,合并药物治疗。

4.不依赖ACTH小结节性或大结节性双侧肾上腺增生双侧肾上腺切除术,术后作激素替代治疗。

5.异位ACTH综合征治疗原发肿瘤视病情作手术或放疗化疗。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阻滞药

4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这种瘤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个器官功能及代谢紊乱。早期可治愈。男性多于女性,20~50岁多见。

(一)病理

嗜铬细胞瘤位于肾上腺者约占80%~90%,大多为单侧性,少数为双侧性或一侧肾上腺瘤与另一侧肾上腺外瘤并存。多发性嗜铬细胞瘤较多见于儿童和家族性患者,多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嗜铬细胞瘤大多为良性,包膜多较完整。表面光滑,棕红色。切面呈颗粒状,瘤中有囊样变及出血,细胞为多边形及菱形。恶性嗜铬细胞瘤占10%,恶性肿瘤的诊断为包膜浸润,血管内有癌栓,或有远处转移。

(二)临床表现

1.心血管系统表现

(1)高血压为本病最主要症状。有阵发性和持续性两型持续性亦可有阵发性加剧。

1)阵发性高血压型为本病所具有的特征性表现。平时血压不高,发作时血压骤升,收缩压可达200~300mmHg,舒张压亦明显升高,可达130~180mmHg(以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为主者更高一些),伴剧烈头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动过速,(以释放肾上腺素为主者更明显),心前区及上腹部压迫感,可有心前区疼痛,心律失常、焦虑、恐惧感、恶心、呕吐、视力模糊、复视。发作特别严重者左心衰竭或脑血管意外,发作终止后,可出现面颊部及皮肤潮红、全身发热、流涎、瞳孔缩小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并可有尿量增多。发作主要是较多的儿茶酚胺间歇入血所致,有多种诱因。发作时间和频率不一。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加剧。

2)持续性高血压型对持续性高血压患者有以下情况者,要考虑嗜铬细胞瘤的可能性:对常用降压药效果不佳,但对α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硝普钠有效;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多汗、心动过速),高代谢(低热、体重降低),头痛,焦虑,烦躁,体位性低血压和血压波动大,可骤然降低。

一部分患者(往往是儿童和少年)病情发展迅速,呈急进型(恶性)高血压过程,表现为:舒张压高于130mmHg,眼底损害严重,短期内可出现神经萎缩,以至失明,可发生氮质血症、心力衰竭、高血压脑病。急救应速用肾上腺素能阻滞剂控制病情,及时手术。

(2)低血压、休克本病可发生低血压,甚至休克;或出现高血压和低血压相交替的表现。还可能发生急性腹痛、心前区痛、高热等。(注意:发生休克,低血压的原因有哪些?)

(3)心脏表现大量儿茶酚胺可引起儿茶酚胺性心肌病,伴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以至心室纤颤。部分患者可发生心肌退行性变、坏死、炎性改变。患者可因心肌损害发生心力衰竭。因持久性血压过高发生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力衰竭,非心源性肺水肿。心电图可出现穿壁性心梗图型。

2.代谢紊乱

(1)基础代谢增高患者耗氧量增加,基础代谢率增高,但血清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摄131I率皆为正常。代谢亢进可引起发热、消瘦。

(2)糖代谢紊乱肝糖原分解加速及胰岛素分泌受抑制而肝糖异生加强,引起血糖过高,糖耐量减低,糖尿。

(3)脂代谢紊乱脂肪分解加速、血游离脂肪酸增高。患者消瘦。

(4)电解质代谢紊乱少数患者可以出现高钙血症,低钾血症。

3.其他临床表现

(1)消化系统便秘,甚至肠扩张。肠坏死、出血、穿孔。儿茶酚胺使oddi活肌张力增强,故本病患者胆石症发生率较高。

(2)腹部肿块少数患者在左或右侧中上腹部可触及肿块,个别肿块可很大,扪及时应注意有可能诱发高血压症候群。嗜铬细胞癌亦可转移到肝,引起肝大。

(3)泌尿系统病程久、病情重者可发生肾功能减退。膀胱内嗜铬细胞瘤患者排尿时常引起高血压发作。

(4)血液系统在肾上腺素作用下,血细胞重新分布、周围血中白细胞增多,有时红细胞也可增多。

(5)伴发其他疾病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物测定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物在高血压发作后明显升高,且口服可乐定无明显抑制作用。

2.药理试验对于阵发性者,如果一直等不到发作,可考虑作胰升糖素激发试验。此时药物副作用为轻。

3.影像学检查应在用α受体阻滞剂控制高血压后进行。①B型超声显像作肾上腺及肾上腺外肿瘤定位检查。②CT扫描。③磁共振成像用于孕妇。④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间碘苄胍(MIBG)作闪烁扫描。⑤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奥曲肽作闪烁扫描。⑥静脉导管术。

本病需与一些伴交感神经亢进和(或)高代谢状态的疾病相鉴别,包括:①冠心病所致心绞痛;②其他原因所致焦虑状态;③不稳定性原发性高血压;④伴阵发性高血压的疾病,如脑瘤、急性血卟啉病、铅中毒等;⑤绝经期综合征;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四)治疗

(1)大多数良性嗜铬细胞瘤,手术切除可根治。

术前服用酚苄明,哌唑嗪等α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

(2)骤发高血压危象的救治静脉缓慢推注酚妥拉明1~5mg。血压降至160/100mmHg,停止推注,以10~15mg溶于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缓慢静脉滴注,同时对症处理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3)恶性嗜铬细胞瘤对放化疗不敏感,可用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作对症治疗。可用α甲基间酪氨酸阻碍儿茶酚胺生物合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3 01:42 , Processed in 0.085538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