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研笔记] 发展心理学 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ngelwxz 发表于 07-12-27 16:1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发展心理学概述
(一)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是属于心理学基础领域之一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指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一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所发生的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简而言之,发展心理学是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特点和科学。
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特征:连续性
                      阶段性(发展具有年龄的特征)
发展心理学包括2个主要部分和4个方面
2个主要部分:
(1)认知过程的发展年龄
(2)社会性的发展特征
4个方面:
遗传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动作和活动行为的发展
思维发展
言语和情绪的发展
(二)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理解总系的发展和个体的发展
总系的发展是作为人类在进化的过程当中所具有的动物进化的特征
个体的进化过程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了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社会化: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通过社会化,个体获得了在社会过程当中所进行正常活动所必需的品质、价值、信念以及社会所赞许的一些行为方式。
社会化过程是指在一定环境上个体在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的发展,进而形成新社会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的表现包括:学习、适应、交流、参与
社会化的过程是人们学习共同生活和彼此有效交互作用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了解、解释、预测和调控在整个生命发展过程当中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1)了解人类的成长过程
(2)为了给进行教育提供非常好的参照
(三)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其他心理学方法有相同地方: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测量法、访谈法等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指同一时期内对某一个年龄或某一个年级或某几个年级的被试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量并加以比较。
横断研究的优点:可以同时研究很多个较大的样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
横断研究的缺点:缺乏系统的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比较复杂
(2)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之内对儿童心理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同:
横向研究是同时选择很多年龄进行同时施测
纵向研究只选择其中一个对象来进行重复的测量
纵向研究是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一大特色
纵向研究能够揭示同样一个人或同样一组被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纵向研究的优点:
能够系统的、详尽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量变与质变的规律
纵向研究的局限性:
1)样本容易减少  
2)反复测量(影响被试的发展、成长、情绪,给被试带来经验)
3)时间较长,变量较多,长期追踪要经历时间、社会、环境的变量,可能会误导实验结果
(3)聚合交叉研究
聚合交叉既采用了横向研究的方法,也采用了纵向研究的方法,既克服了横向研究的短处,保持了横向研究的长处,同时也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陷,因此其科学性、适用性非常强。
(4)双生子研究
双生子分为两类:同卵双生子、异卵双生子
同卵双生子是指一个受精卵分裂成两个独立的受精卵,两个受精卵表现出基因的完全相似性
异卵双生子是指母亲同时成熟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卵细胞发展成两个独立的受精卵
双生子研究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以及同父母的不同兄弟姐妹可以看到遗传和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发展过程的不同影响
同卵双生子:即包括遗传密码相同,也包括环境的不同
异卵双生子:遗传密码不同,社会环境基本相同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观察法:
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儿童心理和行为表现的一种方法,由此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的步骤:
1)作观察的设计、确定观察的内容、确定观察的方式、选择观察策略、制定观察记录
2)对所要观察的内容有基本了解,观察时让儿童处于自然放松状态
3)记录与观察目的有关的事实
4)观察时辅助以采用分析儿童的其他方法、材料,进一步整合研究规律和研究行为的全面性
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与儿童的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他们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的研究方法
访谈法最大的特点:
整个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儿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因此要尽量采用主动权来影响儿童,同时访谈法还需要制定一个特定的目标和一整套的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相对于观察法更为深入更为主动的获得儿童更多的、更有价值、更为深层次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问卷法:
标准化程度比较高,内容设计比较容易、完整,目标更为明确,在很短时间内能够收集大量数据,定量分析比较容易开展
在问卷设计过程中,要采用适合儿童的语言和儿童习惯的表达方式,选择问题时要注意观察与儿童研究行为有关的项目设计的科学性,以确保儿童在使用过程当中是适应的而且能动表现出来的。
问卷法的局限:
对儿童的言语发展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年幼的儿童不适合采用问卷法
测量法:
按照标准的题目或标准的程序通过按照一定的流程来进行一些测量
举例:智力测量、人格测量
测量法的优点:
编制十分严谨、处理比较方便、量表比较现成、有现成的常模,很容易比较
测量法的不足:
使用灵活性比较差、对主试要求比较高、受到经验影响非常多
实验法:
对研究过程中的某些变量进行操作和控制,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方法
实验法的优点:
比较容易对研究问题进行了解、对可控因素进行严格控制,获得数据可靠性比较大
实验法的不足:
现场很难采用随机的方法,样本不容易控制,现场实验费时费力,技巧比较高,条件比较高
(四) 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近代西方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其实是围绕遗传与环境的不同而有非常多的转变
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在17世纪到19世纪,西方有关儿童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认为:儿童就是一个小的大人,所以对儿童进行教育应该把他作为一个“小大人”来教育,要用成人的要求来要求他。
随着科学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的进化,卢梭和侉美纽斯以及洛克等人提出,对儿童教育要根据儿童天性,遵循自然的法则,不应把儿童作为一个具体而微的成人,而应该根据儿童的特点来进行教育。
不足:尽管对儿童天性的研究了解会促使人们思考儿童天性是什么、由什么决定,那些教育家、思想家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他们依然无法对儿童天性进行非常多的正确的认识。
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西方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进步主要来源于一方面是教育工作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进化论得以发展。
该时期主要观点包括:
遗传决定论:
片面强调了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当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因此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是先天遗传的自然发展和自然暴露的过程,与外界环境和外界教育没有关系,外界环境和外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起的作用至多也只是延缓和促进素质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暴露,不能改变其本质。
“一两遗传胜似十吨教育”——霍尔(美国儿童心理学家)
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高尔敦(英国)——《遗传的天才》
注意:
高尔敦不仅是儿童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和创始人,他还做了家谱研究,对977个英国名人进行调查,研究表明在977个名人的亲戚当中有332个跟他们具有同样的名声,又调查了977个普通人,发现他们的亲戚当中只有一个是名人,因此他认为是遗传决定因素的影响。
高尔敦不仅作过家谱研究,而且他提出大量相关测验,他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品性受制于遗传的作用,他贯穿提出遗传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相关系数的高低表现出来。
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强调了教育和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不足: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
代表人物——华生——《婴儿心理的研究》
他认为意志和环境完全可以塑造人的行为,他的行为主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人们的行为决定于外界的刺激。
二因素论
二因素论认为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观点都是片面的,应该主张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所决定的。
代表人物—— 斯特恩(德国)——《早期的儿童心理学》
合并原则:
儿童心理的发展并不单纯是天赋本能的逐渐体现,也非单纯对外界环境的接受或者反映,实际上是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因此他认为遗传和环境是不可以随便改变的。
现在普遍的观点: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辩证发展过程
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研究
普莱尔   对婴儿期儿童的研究,对较大年龄儿童的研究是空白
霍尔     提出不仅要研究儿童,而且要研究青少年和老年
         《青少年心理学》
         《衰老--人的后半生》1922年
弗洛伊德   研究意识和潜意识的发展阶段  
童年时的心理事件会对成年后的心理事件起作用
荣格       提出我们不仅仅要对个体儿童进行研究,而且要开始对成年时候的心理发展进
行研究
提出“人的前半生和后半生都是心理研究对象,前半生和后半生的发展路线是
不一样的,分期是25岁-40岁分期阶段”
            认为“我们要重视中年危机”
格林悟斯    美国心理学家,1930年《发展心理学概论》,最早提出我们不仅仅是要孤立的
研究儿童心理,我们要去追求人的心理发展的全貌
古德伊洛夫  美国心理学家,1935年《发展心理学》
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采用发展心理学替代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普莱尔  《儿童心理》  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二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是当代心理发展学当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理论
(1)皮亚杰的发展理论
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基本观点:人类的认识不管有多么高深,多么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候甚至胚胎时候
发生认识论是指认识论的发生实际上是从胎儿期、受精卵、胚胎时期就开始了。
“从受精卵到出生的过程重演了人类的文明史”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思维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生物学、逻辑学、心理学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重点内容: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认为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心理产生质和量的变化
他认为心理、智力和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
适应的两种方式:
同化:将环境的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示或结构当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动作的过程
      图示(scheme)认为儿童在出生过程当中所获得的一些经验,是动作的结构与组织,这
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当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和概括。
心理的机能机构而不是组织结构
顺应:主体改变了主体的动作以适应环境而发生的质的变化
同化是指图示的丰富和扩展,通过横向结构的改变对外界刺激的输入和过滤
顺应是指改变内部环境以达到适应现实环境的过程
几个重要概念: 1.图示(scheme) 认为儿童在出生过程当中所获得的一些经验,是动作的结构与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当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和概括。 心理的机能机构而不是组织结构
2.平衡
是指内部的图示和外部的环境在相互作用过程当中达到暂时的平衡状态
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一种平衡,是一种暂时的平衡,不是绝对的静止和绝对的终结,它只是某一个水平的平衡成为另外一个水平的平衡状态
3.同化
当外部环境刺激于主体的时候,外部的刺激或现实的材料就会被处理或改变,结合到主体的内部结构当中,或者是和现有的图示整合到一起,这种对外部输入的过滤和改变叫同化。
同化的过程实际上是横向丰富和改变的过程,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会引起图示的改变和创新
4.顺应
发展过程当中质量的变化,通过创立新的图示或者调整原有图示,以改变适应新的生活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实际上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改变内部图示达到适应外部的过程,因此适应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状态。
2)心理发展因素和发展结构
他认为导致心理因素的发展有四个因素:
机体的成熟
他认为成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② 社会经验
经验有两种:物理经验和逻辑数学经验
③ 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
④ 心理内部存在的平衡过程
3)儿童心理发展结构的变化
图示、同化、顺应和平衡是促进心理结构发展的动态过程
皮亚杰认为在思维发展过程中包括了整体、转换和自调整三个结构上的变化
4)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理论的心理发展分为4个阶段
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进行是连续的,但是由于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又表现为阶段性
他认为各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结构,有一定的年龄特征,表现为:
出生到1岁半、2岁: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只有动作活动有了协调的感觉,没有表象,没有思维,只是感觉知觉和动作之间的活动
1岁半、2岁到6、7岁:前运算阶段
儿童具有了信号功能,开始产生表象,可以通过简单思维过程来进行表象前运算过程
6、7岁到11、12岁:具体运算阶段
儿童开始表现出具体的运算过程
11、12岁到14、15岁:形式运动阶段
儿童思维活动超出具体的感知经验,能够从形式从内容上抽象出来,可以进行逻辑推演
第三点,各个阶段的发展从低到高,有一定的次序,而且有一定的交叉,每一个阶段都是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基础,但前后有质的不同,所以心理发展的阶段是许多因素的融合,各个发展因素从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渐到形成系统的过程。
(2)新皮亚杰主义的简述(后皮亚杰主义)
新皮亚杰的观点:
(1)新皮亚杰的观点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了修订,是皮亚杰发展的前提
     皮亚杰发展过程中受到2个质疑
(2)信息加工论和皮亚杰理论相互促进在一起,促使了皮亚杰理论的发展
(3)日内瓦学派本身的促进
     日内瓦学派是皮亚杰理论的发源地,他们认为他们扩展和修订了皮亚杰的基本观点,而且从广度和深度上提升了皮亚杰理论
     日内瓦新的皮亚杰学派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社会的需要,而且是个人人格发展的需要
     强调了应用层面。它认为儿童不仅仅是认知的发展,而且包括了情绪自我意识、人格的发展。
皮亚杰心理发展观念(重要): (1)心理发展观 (2)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3)心理发展因素 (4)心理发展结构 (5)心理发展阶段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代表了俄国一些基本观念
对儿童的学习和教育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维果斯基的基本观念:
(1)维果斯基是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文化历史观
文化历史观是指人类的心理发展不仅仅是受到生物进化规律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2)他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是环境与教育影响下从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变的过程。
心理机能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变的标志:
1)心理活动的随意功能
2)心理活动的抽象和概括功能
3)间接的以词和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的发展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机能如何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呢?
1)维果斯基认为心理机能的发展是来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
2)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发展中语言的发展是促使心理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3)维果斯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
(3)教学发展观
三个重要问题:
最近发展区
是指智力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原有独立活动之间的差距,可以通过教学来弥补和消除
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
3) 学习是有最佳期限的。如果脱离学习某一个技能的最佳期限,发展的观点就会不利,所以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时,要以成熟和发展为前提,同时要建立在正在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维果斯基认为教育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内化的发展阶段,他认为教学最重要的作用是教学创造了最近发展区,从而引发和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
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
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2个重要理论:
弗洛伊德主义
爱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发展心理观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他通过病态人格研究从而提出人格发展基本观点。
他认为人类存在于潜意识当中的本能是人类心理的一个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1)人格理论和人格发展观
弗洛伊德最早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主要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
后来又引进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心理结构
他认为本我类似于早期的无意识概念,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当中是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又是最强有力的部分
他认为在心理发展时期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越明显。
自我是一个意识结构
自我遵循的是一个现实原则,既从本我出发,又是本我与外部环境的中介过程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如同骑士与马的关系
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代表了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水平,超我和自我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是本我的盲目激情与保护机体免受伤害。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追求快乐原则,自我是追求现实原则,超我是追求理想原则
2)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分为5个时期:
口唇期( 0-1岁)
0-6个月:无对象期间    6个月以后:开始发展他人概念
②肛门期( 1-3岁)
③前生殖器期(3-6岁)
过渡到性的发展,表现出倒错现象    恋母情节
④潜伏期(6-11岁)
性的发展停顿或退化,对外界环境表现出兴趣
⑤青春期(11岁-成年)
个体从父母那摆脱自我,容易产生性的冲动,而且容易产生对成年的抵抗
(2)爱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爱里克森继承了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观点,同时对弗洛伊德的观点进行了修改,提出了心理发展的8个阶段
爱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既考虑到生物学的作用,又考虑到社会、文化的作用,他认为人格发展过程当中逐渐成熟的自我阶段是在个体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导和整合的作用,因此个体成长都普遍体会了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世界的发展阶段。
他提出自己的发展阶段:
婴儿期(出生-2岁):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儿童早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愧感和疑惑感,体现意志的实现
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现目的性的实现
勤奋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现能力的发展
青年期(12-18岁):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的混乱
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成年晚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
4.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三个重要代表人物:华生、斯基纳、班杜拉
突出的特点:强调现实环境的作用
(1)华生的心理发展观体现环境决定论,否认了遗传的作用
三个理由:
1)行为的发展就是通过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过程产生的,并不是来源于遗传
2)生理结构的遗传并不导致机能结构的遗传
3)遗传不能控制行为的发展,遗传作用越小,行为控制的可能性就越大
(2)华生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构造上的差异以及幼年时后的训练是可以说明后期行为差异的。
华生提出教育万能论
华生的学习观是一种条件反射,是完全适用于行为主义的预测和控制行为为目的的
(3)华生认为儿童的学习不仅仅是体现在认知功能的发展,而且他也认为儿童的情绪发展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斯基纳观点:
斯基纳认为学习可以包括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指外界环境发生变化需要想办法反映这种行为
操作性行为是指发生时并不看到刺激条件而随便做
举例:
斯基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可以通过塑造、强化、消退和及时强化等作用
强化既可以塑造行为,也可以消退行为
斯基纳强调及时强化
斯基纳将强化作用分为积极强化作用和消极强化作用
斯基纳提出儿童行为可以通过强化的作用做出很多具体控制
1)重要应用:育婴箱
2)提出行为矫正观
3)制造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斯基纳理论上与华生观点的不同:
补充了操作条件反射的作用,区分了强化的不同所带来的作用
班杜拉发展心理学观点
班杜拉1977年出版《社会学习理论》
几个概念:
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行为结果来进行的学习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四个组成成分:注意过程、保持、运动复现、动机过程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从人的社会性角度研究学习,强调了观察学习,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既不受内部因素的影响也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可以通过其行为创造环境产生某种经验,被创造的条件和内部经验又反过来影响后来的行为。

[ 本帖最后由 笔为剑 于 2008-7-14 19:59 编辑 ]
沙发
 楼主| angelwxz 发表于 07-12-27 16:16:37 | 只看该作者

发展心理学2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1.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3.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1.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什么是遗传与环境的问题?
人们对遗传和环境的看法实际上是随着科学的进展而进步的
本世纪初,遗传和环境被看作是对立面和相互对峙的
遗传决定论——主张心理发展是遗传所决定的——高尔顿
环境决定论——主张心理发展是环境所决定的——华生
20世纪中叶,人们发现遗传和环境两者对心理发展都起了作用
德国的赛恩认为遗传和环境的作用是相加的作用
吴纬士认为遗传和环境不是相加的作用,而是相乘的作用
学者们现在研究的不仅是两者是相乘还是相加关系,进而研究讨论的是遗传与环境是如何相互联系、如何相互作用
现在大致观点认为: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辩证对立统一的产物
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遗传因素的作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是不一样的,遗传的作用不是不可控制的,也不是注定不可改变的,在它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当中,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不良倾向可以得到防治与纠正,人们也可以通过环境的因素来影响良好的遗传发展倾向。
两种研究:
环境的贫困化研究——哈罗德采用猿猴进行隔离试验
说明贫困化的环境会抑制智能的发展,而且抑制性还会随着时间发生积累
环境的丰富化研究——社区儿童试验
遗传的影响往往是受制于环境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可变和可控的因素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问题上面表现的速度和机会不同
一般说来,较低级的心理机能(感觉、动作)往往受制于遗传的作用比较多;而高级生理机能(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社会能力思维)则受制于环境、社会文化的影响
因此,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在同一个个体的不同方面也并不是彼此一致的
在儿童的不同时期,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表现出3种不同作用:
被动型  召唤型   主动型
遗传与环境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遗传决定了儿童的发展趋势,环境奠定了儿童的发展走向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阶段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不连续的、分阶段的(皮亚杰、爱里克森)
连续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连续的
         (认为阶段论可能只是观测到表面现象,而儿童人格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
过程,而且会随着社会经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
代表人物:格雷曼
儿童心理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划分依据也会对儿童认知阶段的研究表现出不同
现在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两者是统一的
连续性和阶段性是如何统一的?
儿童心理发展速度的变化
儿童心理并不是匀速发展的,在个体生长的某一个时期进展会比较平稳、缓和,但在另外一个阶段进展速度又会比较快、急促(发展快速期)
不论是对儿童心理来说还是对某个心理机能来说,进展的连续性是为快速期所中断,因此成为不连续的进程。
发展阶段是连续不一致或一致的
心理发展进程也会表现阶段期和连续期性质的不同
心理发展是一个矛盾的过程,既包括连续性又包括阶段性
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
有些观点认为,主动的态度和环境的制约会构成心理的主动性,儿童发展是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
另外一些观点认为,环境造成儿童发展的过程,促使儿童不断成长
儿童心理的发展既不是完全被动的,也不是完全主动的,它有内部的发展要求以及追求突破自己原有状态的更新,同时外界环境也会提供给它新的人物和需求。
因此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内部主动追求进步和追求外部环境设置主动需求的过程
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不同时期儿童发展的状况是不一样的
应当承认,儿童心理的某些机能是具有较佳时间的。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3.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4.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1.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3.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三 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
(一)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
1.染色体、DNA和基因
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3.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
4.显性和隐性基因
5.遗传疾病
(二)胎儿的发展与先天素质
遗传(染色体、DNA和基因)
遗传是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下代的现象
遗传物质是指上代和下代之间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
除了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核糖核酸以外,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基本是脱氧核糖核酸(DNA)
一个细胞分成三个组成成分: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细胞核由核膜、染色体和核仁构成
细胞核中染色体就是遗传信息的储存库
染色体——细胞核中具有遗传信息的储存库
在不同生物当中染色体的数目和性质是各不相同的
DNA——脱氧核糖核酸
DNA分子中的基因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
碱基配对原则:一个嘌呤必定与一个嘧啶配成一对
腺嘌呤——胸腺嘧啶   鸟嘌呤——胞嘧啶
基因:DNA分子当中的一个机能单位,即DNA分子当中一小段核苷酸序列
基因上核苷酸有一定的组合和一定的排列顺序,包含有一定的遗传信息
一般说来,生物进化程度越高,细胞中所含有的信息量越大
DNA如何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因为具有相同的蛋白质和相同结构的DNA
DNA的复制过程:
DNA双螺旋解开成为两根单链,游离在细胞核中的核苷酸元件根据以上配对原则联系起来成为DNA片段,一根新组合的单链和原有单链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双螺旋DNA,这种复制称为单保留复制
在生长过程当中遗传物质是通过有丝分裂从亲代细胞向子代细胞传递的
遗传物质从一个世代走向另一个世代通过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完成
细胞分裂:由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的过程
细胞分裂分为3种:
无丝分裂:直接分裂,细胞分裂时细胞核拉长断为2个(低等动物)
有丝分裂:间接分裂,细胞分裂时DNA同时复制产生2个子细胞都有与亲代数目相同的染色体(绝大部分高级生物体生长方式)
减数分裂:细胞有丝分裂的一种特殊形式,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新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只有原来的一半
父亲生殖细胞染色体减半形成精子,母亲生殖细胞染色体减半形成卵子
精子和卵子统称为配子,人类的配子含有23对染色体,精子和卵子组合在一起形成受精卵(合子),合子中染色体恢复原来数目。
减数分裂与受精是两个相反而又相承的过程,一方面保持生物染色体数目和内容的恒定,另外一方面允许个体遗传物质的组成中的变异性,使有机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改变
细胞增殖:2个配子形成合子以后进行有丝分裂,从合子到新生儿要通过44次细胞分裂
通过细胞增殖产生一个胚胎可以继续衍生下去
显性和隐性基因
新组合的受精卵当中有8-12万个基因,基因蕴含有遗传信息
基因由成对的基因构成,成对基因位于染色体的同等地位
等位基因在决定其所控制的表现的时候作用是不一样的,其中一个基因的作用力较强,占据主导地位,另外一个基因的地位较弱,占据从属地位。
力量较强的基因在决定子代性状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来,这个基因称为显性基因
力量较弱而没有得以表现出来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
当一对等位基因当中2个都是显性基因或隐性基因,则称为纯合子,否则称为杂合子
杂合子当中表现出来的就是显性基因所决定的
只有在不存在显性基因的隐性基因纯合子当中隐性基因才能表现出来
遗传疾病
显性遗传病:一个基因发生病变表现出来的遗传病
隐性遗传病:一对基因都病变表现出来的遗传病
基因的多效性:一对基因可能对身体的很多部位体现作用
显性和隐性往往是相对的概念
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症状称之为基因型或表现型
基因型:生物体一切基因遗传的整合
表现型:所有观察到的整合
同一个基因型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上可以有不同的表现
(二)胎儿的发展与先天素质
1.胎儿的发育过程
2.胎儿正常发展条件
胎儿发展阶段:
0-2周:胚种阶段
移植:胚种在子宫腔大约自由飘移1-2天之后就会移植到子宫壁上
胚胎结构: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
3-8周:胚胎阶段
9-38周:胎儿阶段
38周以后:分娩过程    三个阶段:温和不规则的宫缩、产出过程、取出胎盘和脐带
胎儿的发育环境主要是胎内环境
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
母亲的年龄、营养、药物、辐射、健康状况、RH因子、情绪、态度等
母亲的生育年龄以20-24、25-29岁的年龄间距为最好
胎儿营养是通过脐带和胎盘的半渗透薄膜从母亲血液提取来的,因此怀孕期间母亲的营养对胎儿是至关重要的
胎儿对母亲体内中化学物质非常敏感,尼古丁和酒精对婴儿影响非常大
强烈的镭射线或X光射线会使胚胎停止发展
RH因子是凝血因子
母亲的情绪会影响胎儿的反应与发展
事实证明,很多先天缺陷并不完全取决于遗传,而往往是由于胎内环境的某种危害和遗传的某种作用相互作用形成的
基于遗传的疾病:
幼儿家族全盲性白痴
苯丙酮尿症(导致智力迟钝)
唐氏综合症(先天愚症)
四 婴儿心理的发展
婴儿心理:指0-3 岁心理发展的阶段时间
(一)婴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0-3岁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婴儿适应环境的要求和其心理水平之间表现出来的差异
动作上:婴儿基本动作有了基本发展,但是动作也不自如、不精确。
言语上:言语开始萌芽,但是言语的调节能力和交际能力也比较差。
基本心理过程:具有了基本的心理特征,但是处于前言语的基本阶段,缺乏随意性和概括性。
所以,在1-3生长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儿童独立进行基本生活活动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不平衡。
在1- 3岁期间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儿童活动的产生,而且儿童成为了活动的主体。
   儿童的活动能力由刚开始的不能动到动作上加强了随意性,并且向精确性进行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出现了婴儿活动的萌芽,逐渐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活动,表现出了活动的主体。
2) 言语活动的丰富。
基本生活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基本生活活动与成人的交往也不断加强,儿童的语言会迅速的发展,儿童的言语交际能力的也在不断提升。
3) 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萌芽。
   0到3岁期间,儿童的心理活动处于明显的直觉行动性。
直觉行动性:是指离开直觉的感知和摆动物体就不会有心理活动,但基本上的意识和心理活动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二)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婴儿的生理发展:是指婴儿大脑和身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成长和发展。
大脑的神经活动(大脑和神经系统、以及感官的活动)是婴儿心理活动的一个基础,因此,婴儿的生理发展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婴儿心理发展。
婴儿的大脑结构发展:表现出了大脑形态发展。
婴儿大脑结构上可以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1)大脑的脑皱与头围在明显扩大。
脑皱:是婴儿在胚胎期间就开始发展了,在出生时是350到400克,达到成人的25%,刚在出生后第一年生长会非常快,然后达到成人的50%。到了24个月的时候基本上达到成年人的75%,36个月后基本上接近成人的脑皱范围,随后发育速度会比较慢,直到15岁达到了成人的水平。所以,可以看到大脑的重量在迅速的发展,基本上到3岁的时候脑重已经基本上接近成人的脑重范围了。
大脑的头围呈现类似的发展。刚出生时头围达到成人的60%;到了两岁时达到48-49,相当于成人的80%;随后发展速度减慢;所以婴儿的头围也会随着年龄呈现明显的发展。
2)大脑的皮脂明显发展
  婴儿到6-7个月时,大脑的基本结构已经完成。出生后脑细胞已分化,细胞层次分明已基本完成。所以沟洄已经出裂,大脑基本的感觉通路也已经水橇化了,所以0-3岁这段时间,婴儿的皮质细胞迅速发展、层次扩展、神经元的密度会下降而且分化,突触的结构日夜复杂化。到了3岁时,大脑与其他部位的相对大小以及比例也接近成人大小,白质也已经基本水橇化,灰质也明显分开、大脑的水橇化程度是婴儿大脑细胞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整个皮质的广度和水橇化程度是密切联系的。
3)大脑的机能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首先表现在脑电图上会有明显变化,脑电经常作为婴儿大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表明,5个月的胎儿已经出现了脑电活动,8个月以后出现与新生儿相同的脑电活动,脑电出现连续性以及初步的节律感;出生5个月后,脑电活动出现一个比较明显的重要阶段,脑电逐步皮质化,而且皮质下会出现胰子;所以5到12个月时,外部刺激出现的电位也会发生变化;12 到36个月脑电活动会基本成熟,表现出了安静状态下,脑电图节奏的频率有较大提高,脑电图也会复杂化,前中部出现高振幅的缓慢波,β波增加,觉醒状态脑电图的个体差异开始增大。
大脑机能的第二表现在皮质中枢。婴儿的大脑是根据其基因结构顺序而发展的,根据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头尾原则:先从头部开始发展,再往手脚发展过渡。
近远原则:先从接近心脏的地方开始发展,向边缘发展。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大脑两半球及其皮质尚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皮质兴奋还处于弥散期间,所以触摸新生儿的任何部位都会出现头、手、脚的乱动。随着皮层的发展,婴儿的反射动作减少,皮质中枢的控制能力加强,
第三,大脑的单侧化
大脑单侧化:指婴儿大脑两半球不仅在解剖上,而且在功能上也会出现差异,大脑某个半球建立起特定功能的过程
右手比较好的婴儿,语言功能就会定位于左半球的单侧化。所以大脑的单侧化发展是一个渐进化发展过程,
婴儿大脑单侧化在发展过程中是恒定不变的,新生儿到婴儿的末期,单侧化的倾向会逐步发展,导致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性质上的不同。
同时,后天环境与婴儿大脑也会产生一个发展过程。
婴儿大脑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良好的修复性;
    可塑性:指婴儿大脑大小和功能可以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修复性:当脑损伤,婴儿大脑可以通过类似于学习的方式,或者一定程度的修复。
(三)婴儿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1.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动作的发展相对落后于感觉发展
2)动作的发展从带有未分化性和不随意性向分化和随意的方向过渡
3)动作发展的规律与身体发展的顺序一致
   脑的进化发展规律:头尾原则、近远原则
   动作的发展顺序:从头到脚、从中心到外周、从大肌肉到小肌肉
2.动作发展的阶段
婴儿的运动表现为2种形式:手的运动和躯体的运动
手的运动:
婴儿在3个月前手指会伸展但基本上只是攥紧拳头,只能缓慢移动
3个月后出现不随意的抚摸运动,开始产生认识
4-6个月出现随意运动,手眼协调、五指分化
7个月以后手的运动进一步发展,双手开始协调活动
出生到1个月:活跃的清醒期
1-2个半月:手掌整个运动
2个半月-4个月:手的无意识运动
4-7个月:简单有效的够物运动
7-10个月:双手有目的的相互运动
10个月以后:双手协调活动
1岁以后:手的活动越来越灵活
躯体的运动:是指躯体在空间的运动
行走对婴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主动接触各种事物,而且可以从多个方面认识物体。
3.动作发展的训练
为了发展早期的儿童运动,鼓励和实施有计划的体操和动作训练有很重要的意义
体操和训练对儿童动作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不是无限的
因此,动作发展的训练只能是适合于生理上的成熟相匹配而进行
(四)婴儿言语的发展
婴儿的言语发展对人的心理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语言的发展不仅仅是表达语言,而且需要理解和感知语言
因此,婴儿言语理解的发展首先是对语调产生反应,逐渐对语义进行反应
随着发音器官的成熟,1岁以后开始对语义有了解
从发声过程来说,发展阶段为:
出生到3个月:简单的发音阶段
4-8个月:连续的音阶阶段,婴儿变得活跃,开始自动发生
9个月到1岁:说话的萌芽阶段,婴儿出现不同音阶的连续发音,声调常常变换没,四声出现模仿发音阶
1岁以后:语言发展速度很快
1-1.5岁:单词句阶段
听得懂简单词,说出来的词少,定向反射作为反应,会用行动和简单委托来表示
表现出单词重复,一词多义,以音代物,词往往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内容联系在一起,多数为名词
1.5-3岁:多词句阶段
1.5-2岁:说出简单的句子,掌握初步的语言
        句子不完整而且简化,前后顺序颠倒
2-3岁:出现复合句,掌握最基本的言语。复合句是两个简单句的组合,没有连词
3岁:儿童掌握了最基本的词汇、词类、句型,所说的话基本符合语法
这个时候儿童掌握了最基本的语言,但是语言水平比较低,属于情景性语言,往往与活动联系在一起
0-3岁儿童言语表现出很明显的情景性和随意性
0-3岁儿童语言的发展对其心理活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表现为:
(1)儿童的心理活动有了初步的概括性
(2)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有了一定的随意性,有了词的调价作用可使人的行为服从一定的目标,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行动
(3)促进儿童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结果的评价
*************************************009***************************************
(四)婴儿言语的发展
前言语阶段(12个月之前):发声过程
0-3个月:简单发声
4-8个月:连续音节
9-12个月:萌芽阶段
1岁以后:单音节的词
15个月左右:双音节词
3岁:简单的语句和语法
婴儿语言发展的基本理论: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语言是指以词为单位,以语法为构造结构而组成的符号体系,具有社会性和生成性
言语是指人通过对言语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过程的理解
我们谈到婴儿言语的发展是指婴儿如何感知言语、如何理解言语、如何表达言语的过程
对言语的理解是伴随着认知发展结构而发生变化的
(2)婴儿言语发生的内部机制
1)强化说——巴浦洛夫和斯基纳
2)模仿说——阿尔波特、班杜拉
怀特赫斯特对传统模仿说进行了修正,他认为婴儿语言的学习并不是完全的模仿,而是选择性的模仿
3)认知说——皮亚杰
皮亚杰认为语言并不是构成逻辑的单元,恰恰相反,语言是逻辑构成的
4)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
他认为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既不是通过模仿,也不是通过强化
(五)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
1.婴儿感觉的发展
感觉出现非常迅速的变化,不仅表现出视觉的发展,而且表现出听觉的进步,而且表现出视觉和听觉的组合
2.婴儿知觉的发展
视觉的发展
视觉最初发生的时候是在胎儿的中晚期(4、5个月的胎儿)
新生儿刚出生视敏度达到20%-20/400
出生第2个月婴儿能够移视和追视
出生后3个月婴儿的注视、移视和追视比较完善
在婴儿4个月的时候具有视知觉
听觉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健康的婴儿生下来就有听觉
视听的协调
刚出生的婴儿具有基本的视听的协调能力,3-6个月婴儿的视听协调能力能够达到辨别视觉和听觉是否一致的能力
味觉、嗅觉、触觉
味觉:通常在胚胎的三个月开始发育,在4个月时开始出现足够的味觉刺激,出生后味觉发展相当完好
嗅觉:胎儿在7-8个月时嗅觉感觉系统也比较成熟,而且有了初步的嗅觉反映
触觉:胎儿在49天有初步的触觉,2个月对细而尖的物体产生反应
空间知觉:婴儿在刚出生时以自我为中心的方位知觉
婴儿注意的能力
刚出生:无意注意
3-6个月:视觉注意加深,探索更为积极
1岁以后:言语产生使婴儿注意提高到一个非常高的层面
婴儿的记忆:
新生儿出生几个月产生记忆,但记忆发展水平比较低
新生儿末期具有长时记忆
(六)婴儿气质的发展
气质:传统意义上的解释是先天的神经反映的类型
婴儿气质:婴儿出生以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且稳定的个人特点
婴儿气质类型学说
婴儿的气质类型是指表现在婴儿身上一组相同或者相似的心理活动特征的典型组合
传统的四种类型说
1)多血质:感受性较弱,反应性、兴奋性、平衡性较强,可塑性很大,外亲、爱交
际、灵活性高、反应速度快
2)胆汁质:感受性较弱,反应性和主动性很强,兴奋比抑制占优势,比较外亲,情
绪兴奋性很强,反应速度很快,不灵活
代表人物:张飞
      3)粘液质:感受性很弱,反应性很弱,主动性很强,不灵活,内亲,情绪兴奋性很
弱,反应速度缓慢
      4)抑郁质:感受性很强,反应性和主动性都很弱,刻板、内亲、兴奋性强,情绪抑
郁,反应速度缓慢,不灵活
巴浦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巴浦洛夫认为高级的神经活动三种基本特性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高级的神经活动类型,三种强的,一种弱的
强的可以分为平衡和不平衡,平衡的又分为灵活和不灵活
和传统四型说的匹配:
弱型——抑郁质型(感受性比较强,不平衡,不灵活)
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
强而不灵活型——粘液质
强而灵活性——多血质
(3)汤姆斯类型说
婴儿分为三种:
容易型(easy baby)  大多数
特点:婴儿吃、喝、睡生理节奏比较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环境,容易接受新的物体,情绪积极,好玩,跟成人交往积极
困难型(difficult baby)  10%
特点:经常大哭大闹,烦恼易燥,爱发脾气,不容易安抚,生理活动缺乏规律,情绪总是不好
迟缓型  15%
特点:反应活动水平低,行为强度比较弱,情绪不好,安静的退缩,情绪比较低落,避免新事物,对外面环境适应速度比较慢
(4)布雷泽尔顿类型说
提出婴儿类型:
1)活泼型:反应速度比较快,大喊大叫
2)安静型:不活跃,很少哭,行为速度慢,比较安静
3)一般型:既不特别活泼也不特别安静
(5)巴斯四种类型说
情绪性婴儿:通过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出非常强的情绪,反应速度比较快
活动性婴儿:忙于探索外界环境的一些大肌肉运动,愿意做一些运动型游戏,比较霸道
社交性婴儿:愿意和别人接触,在社会交往过程当中反应积极,对不相关的人接纳也很积极
冲动性婴儿:反应速度快,情绪行为缺乏控制,行为反应装换快,情绪不稳定,冲动性比较强
(6)Kevin意志和非意志说
他认为婴儿气质有两种类型:意志和非意志
他认为意志是区分婴儿气质最重要的内容、最可靠的标准
意志型:比较克制,谨慎小心,温和谦让
非意志型: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精力旺盛,自发冲动
另外:体型类型说、外胚层内胚层说、激素说、血型说
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婴儿的气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气质的发展过程表现出连续性和不连续性的特点
一般来说,在新生儿时期气质的稳定会出现一个连续的增长模式,前后类型的相关系数比较高
两岁以后,婴儿的气质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表明,婴儿的气质在14岁间都会表现较强的稳定性和较大的连续性
婴儿的气质类型在20个月当中,非意志型的婴儿4年之内很少发生变化,而意志型婴儿有一半会发生变化
说明社会环境会对婴儿气质产生不可忽略的持续作用,家庭、同伴、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对婴儿气质产生很明显的变化,因此婴儿的气质既具有连续性也具有可变性
(七)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1.婴儿的情绪发展
2.婴儿的依恋
3.早期同伴交往
1.婴儿的情绪发展
人类刚刚出生时有5种基本情绪:惊奇、伤心、厌恶、微笑、兴趣
绝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儿童最早的情绪是先天性的,是一种遗传本能
婴儿在5-6个月的时候就会表现出社会性微笑
婴儿在6-8个月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依恋、恐惧
婴儿在1岁半的时候就会有自我意识,产生羞愧、自豪、骄傲、内疚、同情
婴儿的情绪发展实际上是由先天的、基本的情绪逐渐地走向丰富、复杂性的分化情绪,情绪对象由纯粹的生理上的满意开始向社会意义的发展来进行区分
2.婴儿的依恋
依恋是指婴儿和主要的抚养者之间最早的社会性关系,称为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物
依恋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出生到3个月)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3-6个月)
特殊的情感连接阶段(6个月到3岁)
依恋类型:
安全依恋型                 良好、积极
回避型(无依恋类型)       消极
反抗型(矛盾型)           消极
3.早期的同伴交往
婴儿早期的同伴交往出现3个阶段:
以客体为中心
简单交往阶段
互补交往阶段
社交指向行为: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种行为,关注并期望得到同伴的反应
德国人米讷在1980年从社会交往技能角度将婴儿早期交往分为4个阶段:
简单社交行为  社会性相互影响  同伴游戏  早期友谊
五 幼儿心理发展
(一)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三) 幼儿的游戏
(四) 幼儿语言的发展
(五) 幼儿认知的发展
(六) 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一)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按照大纲,幼儿期是指儿童从3岁到6、7岁这样一段时间,也叫学前期
幼儿期儿童的一般特征:
独立性增强,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有初步参加社会生活的愿望,但是由于能力有限,常常需要大人的帮助,由于知识缺乏,常常需要依靠具体形象来支持和认识世界
游戏成为主导活动,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形式
言语能力不断发展,可以用语言认识世界,表达和解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影响别人,调节自己
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概括性和随意性也在逐渐发展
幼儿个性发展逐渐形成,社会性进一步发展,开始能够评价自我的行为,并且按照成人的要求掌握社会的行为规范,学会与成人相处
(二)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分为两大部分:幼儿大脑结构形态的发展和大脑功能的发展
大脑结构表现三个部分:
脑量的继续增加
大脑皮层结构日益复杂
脑电波的变化
研究表明,在4-20岁当中,脑电有两个明显的加速期:
幼儿期(5-6岁)
13、14岁
大脑机能的变化:
皮质抑制系统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它既能使反射活动更为精确和完善,也能使脑细胞受到必要的保护
内抑制的过程是大脑结构当中对自己行为内部状况的抑制和控制
(三)幼儿的游戏
1.游戏理论
2.游戏种类及其发展
游戏理论分为传统的游戏理论和现代的游戏理论
传统的游戏理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较有影响力的游戏理论,主要有霍尔的“重演论”
               思兵赛的“精力过剩论”
               “毕欧论”——游戏是儿童获得愉快的手段
               格尔斯认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
               纳泽勒斯认为游戏不是源于精力过剩,而是为了放松
现代的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体现了一种潜意识的成分,游戏是为了补偿现实生活当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游戏是儿童摆脱现实约束,发泄在现实生活当中不能被接受的危险冲动,缓和心理压力,发展自我应付能力
认知动力学观点——皮亚杰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世界的方法,使巩固和扩大其概念和性能的手段,是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
皮亚杰还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不同时期儿童玩的游戏是不一样的
森达克理论
森达克认为游戏是一种学习的行为,遵循效果率和练习率,受到教育文化、教育需求的影响
2.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
按照游戏的目的将游戏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性游戏
创造性游戏:由儿童自己想出来,目的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游戏:结合一定教学目标而编制的游戏,可以增加儿童的知识、发展儿童的能力、培养儿童个性
活动游戏:发展儿童体力的游戏,可以培养儿童情绪、意志、个性品质
皮亚杰将游戏分为练习的游戏、象征的游戏、有规则的游戏
幼儿的游戏形式反映了幼儿的认知水平
板凳
 楼主| angelwxz 发表于 07-12-27 16:17:05 | 只看该作者

发展心理学3

模仿游戏——〉角色表演游戏——〉有规则的游戏
儿童游戏的发展在时间上也是不一样的
游戏的发展更集中的体现了儿童认知的思维特点
(四)幼儿语言的发展
幼儿期是儿童语言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关键期,是儿童掌握熟练的口头语言的非常重要的关键期,同时是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过渡并且掌握书面语言的时期。
幼儿语言发展表现为三个方面:  词汇的发展  句子的发展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词汇数量的增加:幼儿期词汇为直线上升方式
词汇内容的丰富:词汇内容涉及面广,个体特征、情感描述越来越多,词汇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强
词类范围的增加:
积极词汇的增加:积极词汇是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消息词汇是指不能理解或部分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句子的发展
儿童句子的发展:简单句——〉复杂句
口头语言的发展
3岁前:简单回答问题
幼儿期:能够准确、清楚、系统、绘声绘色讲述故事
幼儿早期:儿童语言具有情境性、生动性、感受性
幼儿晚期:连贯语言和独白语言发展到很高水平
(五)幼儿认知的发展
1.记忆的发展 2.思维的发展
幼儿认知发展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和不随意性为主导,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和随意性主导发展
1.记忆的发展
记忆是人类认知和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础
幼儿期记忆的发展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记忆容量增加
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同时发展
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发展
记忆策略的形成和原记忆的形成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了完成记忆任务采用的方法
原记忆是关于记忆活动的认知和认识过程
2.思维的发展
幼儿的思维水平是在婴儿的思维水平基础之上开始以语言为前导逐步发展起来的
幼儿期思维的最大特点:具体形象性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可能性
具体形象性思维:是指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以及其联系进行的
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3.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
言语刚开始只是行动的总结和交往,逐渐开始指导思维进行活动,带有逻辑性
几个基本概念:
三三测试:皮亚杰认为前运算过程中的特点是自我中心,所以他设计了三三测验,来测验儿童的脱自我中心、去自我中心化的水平
守恒:一个物体的一个形态转换为另一个形态但物体含量保持不变
类:儿童开始知道一个物体及其子集之间的关系,整体数量一定大于任何一个子集
(六)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1.心理理论
是指儿童在发展过程当中对自我心理状况的认识、理解和体验过程
类似于自我概念
2.幼儿道德认知发展
道德可以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他律向自律道德发展的转变过程,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与年龄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分为3个阶段:
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0-6岁         6-12岁     12、13岁幼儿晚期
3.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
社会性行为是指与人有关的行为
儿童的社会性行为分为两类:
侵犯行为(攻击行为、反社会行为):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破坏的行为
                                 通常人们认为侵犯行为反映了人们本能破坏的欲望
                                 行为主义认为挫折会导致侵犯行为
亲社会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有利的行为和趋势
            可以分为2类:自主利他行为、规范利他行为
4.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性别角色:是指性别在社会意义上的作用
性别角色往往反映了文化与亚文化的不同性别成员行为的适当性
性别认同:是指一个人在基本的生物学特征上属于男性或女性的认识与识别以及理解性别
儿童的性别化发展:
1)开始认识性别的不同,开始理解性别的坚定性,知道男女性别在生理上有差异
2)获得性别角色的标准
3)出现性别化行为
4)儿童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质
5.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对儿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同伴关系可以满足儿童的归属和爱的需要,也提供了他学习他人的机会,提供了信息渠道、情感交往
要鼓励和训练儿童的同伴关系,帮助他们调整自己的行为,改善自己的同伴关系,促进儿童的人格发展
六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童年期是指从6、7岁到11、12岁的一段时期,相当于小学期间,也称为小学期
儿童的生活以学习为主导活动
主要发展特点:
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占据了越来越主导的地方
集体意识和个性逐渐得以形成和发展
(二)童年期儿童的学习
童年期是从幼儿期向青春期的过渡,学习的特点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
童年期儿童学习的特点:
学习动机:童年期学生的动机以直接的具体活动为主
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推动力
童年期共同特征:
从对学习进程、学习的外部需要感兴趣,逐渐向学习内容、学习自身的成就、发展、完成任务的过程感兴趣
整个小学期间儿童的学习兴趣会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阶段
整个童年期对有关具体的事实和经验的知识感兴趣,而对一些抽象的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刚刚起步
学习态度:在小学学习期间童年期儿童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
1)对教师的态度  2)对集体的态度  3)对作业的态度   4)对评分的态度
学习障碍
(三)童年期儿童言语的发展
1.书面言语的发展
2.内部言语的发展
1.口头语言的发展
(1)发音的精确度加深
(2)口头语言词汇不断丰富,句子结构日益完整,童年末期口头语言表现出非常流利和成人化水平
2.书面言语的发展
三个问题:
识字:知觉不够精细——>知觉精细化
阅读:理解课文和阅读速度两个方面
写作:准备阶段、过渡阶段、独立写作
2.内部言语的发展
内部语言是一种自言自语的过渡状态,既具有外部语言所具有的发生和开展的特点,同时也具有自言自语的特点
(四)童年期儿童认知的发展
1.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2.元认知及其发展
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
(1)整个小学期间童年期儿童的思维逐步由形象思维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但依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儿童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时有明显的关键期,通常在3、4年级左右
(3)童年期儿童逐步具有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小学阶段开始儿童就逐步具有了明确的思维目的性、思维的过程、思维的内容及监控能力
(4)童年期儿童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期间存在不平衡性
元认知及其发展:
元认知是指对儿童自己认知的认识、监控过程
元认知的发展与儿童的逻辑概念、抽象思维联系在一起的
元认知发展的特点是元认知具有的丰富化、深刻化和系统化
(五)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发展
特点:
小学1年级到3年级: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出现一个非常快的上升区间
小学3年级到5年级: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速度处于平稳状态
小学5、6年级: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第二个发展上升期
同龄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低水平到高水平发展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自我概念的发展
   研究表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会分为一些阶段,会根据性别的不同而不同,会根据年龄的不同而不同。
(2)自我评价
儿童的自我评价从顺承别人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有独特的认识,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加深    整个小学期间,儿童的自我评价都是由具体向抽象发展、外观行为向内在世界过渡,抽象概括水平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也在发展,自我评价的稳定性也在加深
(3)自我体验
2.社会认知与交往技能
(1)从表面向内部过渡,由表面的外部特征向内部更深刻的品质发展
(2)简单的问题过渡到复杂的、多方面的角度看问题
(3)呆板的思维过渡到灵活的思维,从个人简单评价到关系长远发展,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从离散性、间断性思维向系统的、有组织的思维过渡
社会认知表现形式:
(1)自我角色的采择
自我角色的采择是指自己采用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思想及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
儿童的角色采择的阶段性:
阶段0(3-6岁):自我中心或无差别阶段
阶段1(6-8岁):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
阶段2(8-10岁):自我反省的角色采择
阶段3(10-12岁):相互性角色采择
阶段4(12-15岁):社会习俗的角色替换
(2)社会关系的认识
儿童社会交往技能:
(1)儿童与父母的关系
(2)儿童与同伴和团队的交往
(3)儿童与老师的关系
3.品德发展
特点:
(1)童年期儿童会逐渐形成自觉地应用道德认知来调节和评价道德行为
(2)儿童的道德言行会从比较协调到逐渐分化
(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
(4)童年期品德的发展是一个关键期
七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按照大纲,青少年期基本上属于初中生12、13岁,童年期末,青春期开始,一直到成年前期18、19岁的一段时间。
(一)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青少年期分为:初中期和高中期、青春期和青年前期
(二)生理发育
1.生理变化的主要表现
青春期是由于身体发育所带来的性的成熟期,激素分泌的变化意味着身体的发育,青春期的开始时间表现出发展速度的急速变化
2.第二性征与性成熟
性的成长意味着性激素的增多、性器官的发育、性机能的发展
第一性征:性器官迅速发展
第二性征:并不直接与生殖相适应的身体变化
(三)认知发展
青年期智力发展在思维上达到的最高水平表现出思维具有完全的逻辑性和推论性,能够处理假设性和具体性问题,同时具有系统性,容易导致理想主义的思维。
思维5个方面的特点:
思维更为抽象、更多的假设成分、更具有元认知性、更多维化、更具有相对性
1.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青春初期的时候抽象逻辑思维在个体智力当中占了主导地方,但很大程度上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的支持
随着年龄的增加,进入高中期以后学生的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高中生完全可以在头脑当中进行抽象的符号、推理以及用理论进行指导、分析、解决各种问题,抽象思维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和内省性。
同时形式逻辑思维会过渡到一个思维发展的成熟水平,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会获得相当完善的发展,而且在思维过程当中占据主导地位,开始认识到一般与特殊、具体于抽象、全面与局部。
形式逻辑思维在高中时候基本上和成人类似,思维成分基本稳定,思维差异基本定型,思维可塑性大大减弱,与成人水平基本保持一致,意味着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已经发展到成熟水平
2.辩证思维的发展
研究表明,在青少年初期时儿童已经掌握一些辩证思维的形式,但是水平比较低,初中三年级辩证逻辑思维已经过渡到迅速发展时期
高中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形式逻辑思维发展水平比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水平要高
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稳定而匀速
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
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形式逻辑思维是辩证逻辑思维的基础,辩证逻辑思维是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四)自我发展
青少年时期的“自我中心”
相对于童年期又开始回归到一个主观的自我中心期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1)心理自我:青少年自己的情感、自己对自己身体的概念、控制冲动的能力
(2)社会自我:青少年对待与其他人关系的感觉、道德以及目标水平
(3)性的自我:反映出对性的体验以及行为的态度和感觉
(4)家庭自我:对父母以及家庭其他成员的态度和感觉
(5)外界事物自我:反映自我的调节能力以及如何感觉和处理外部世界
青少年自我发展的特点:
独立意识开始趋于发展
自我意识的成分开始分化
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自我评价趋于成熟
具有较强的自尊心
整体说来,在青少年期间自我认识和发展趋于成熟和完善,因为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只是处于非常不稳定的状况,而且个体差异比较大,造成出现自我同一性问题。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自我是指个体对个人特性的感觉
同一性是指对个体整体性目的和连续性的感觉
青春期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感觉
自我同一性是指在行为过程当中反映出来的自我概念的完整、连续以及目的性
青少年期自我概念的发展有4个阶段:
同一性涣散
义务延缓偿付期
预先完结期
成功获得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同一性涣散——预先完结——延缓偿还义务——成功获得同一性
(五)社会性发展
道德行为具有4个水平:
道德认知:认识、识别一个道德问题
道德判断:决定应该怎么做
道德动机:根据道德理想设计一个行动方案
道德行为:实施行为
皮亚杰认为道德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
1)无道德阶段(0-6岁)
2)他律阶段(6-12岁)
3)自律阶段(12、13岁后)
1.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
道德发展从低到高3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6个阶段:服从定向阶段、快乐主义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持权威和秩序的定向阶段、社会契约阶段、普遍伦理原则规定阶段
2.反社会行为
行为方面:打架、尝试毒品、攻击行为
心理方面:抑郁、焦虑、孤独、烦恼
“暴风骤雨期”
造成青少年反社会心理的原因:1)自我意识的高涨 2)生理上唤醒、中枢神经兴奋型过强 3)独立意识上升
(六)情绪
青少年情绪表现出非常大的矛盾性,本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
1.青少年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1)强烈的粗暴性和温和细腻的情感并存
2)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3)内向性和表现性趋于一致
2.常见情绪困扰
包括:孤独、抑郁、痛苦
孤独感:与情绪上的不稳定联系在一起
心理学家将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段时间称之为“心理上的断乳期”,这个时候个体将从心理上摆脱对父母的保护与依恋,逐步成长为独立的社会成员
压抑:当希望和愿望不能得到满足和实现时产生的心理体验
烦恼:1)不知道以何种姿态出现于公众面前
      2)与父母产生裂痕
      3)不知道如何保持和确立在同伴中的地位
3.情绪调节的ABC 理论
情绪调节的ABC 理论是指我们需要青少年对自己的情绪理解、认知、控制以及协调,教会儿童调节和表达自我情绪,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绪要求,缓解其情绪上的不足
八 成年期心理发展
成年期是指18、19岁到死亡
一般心理学将成年期分为3个阶段:成年初期(青春后期)、成年中期、成年后期
有的研究者将成年期分为4个阶段:成年初期、成年中期、成年后期、成年高寿期
                             18、19-35岁  35-60岁  60-75岁   75岁以后
(一)成人期发展任务理论
成年初期的发展任务:哈维戈斯特认为成年初期的发展任务可以分为3个方面、10个课题
3个方面:成年期的同龄集团、独立性的发展、人生观的发展
10个课题:
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爱理克森理论
爱理克森把人生分为8个阶段,成年中期处于第7个阶段,主要任务是为了获得创生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莱文森观点:
莱文森认为成年中期是从40岁到65岁这段时间,主要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兴趣、目的以及各种承诺
强调中年转折是由成年初期向成年中期过渡的桥梁,人们开始根据当前所取得的成就和期望所取得的成就来调整自己的目标,处理现时和可能的矛盾。
哈韦戈斯特观点: 哈韦戈斯特认为成年中期的任务主要是来自个人的内在变化、社会压力、个人价值观、性别、态度、倾向等
他认为中年期这段时间必须寻找消磨闲暇时间的心方式,面对工作压力,承担家庭责任
他的成年任务分为7点:
1)履行成年人的公民责任与社会责任
2)建立和维持生活的经济标准
3)开展成年期的业务活动
4)帮助未成年的孩子成为有责任和幸福的成年人
5)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
6)承担并适应中年人的生理变化
7)与老年的父母相适应
成年晚期的发展任务:适应和寻找满足感,避免丧失感
(二)认知发展
1.成人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
青春期到成年期的液态和晶态的观点:
人们通常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晶态的观点会上升,随着年龄的增加液态的比例会下降,两者之间的综合值随着年龄增加下降
2.认知老化的代表性观点
认知老化是指自我感觉到认知功能在退化,渐进性发作对许多认知任务感到困难,而且与同龄相比认知质量处于下降状况
认知老化具有2个特点:
各种认知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化程度以及模式不同
个体差异比较大
感觉功能理论:强调感觉功能的特点
加工速度理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加工速度水平在下降
抑制理论:认为大脑普遍处于抑制状态,兴奋状态比较弱
工作记忆理论:强调工作记忆出现衰退
认知老化的速度中介模型:认为人们随着年龄的增加,信息加工速度会减慢
记忆老年化的理论:
1)阶段理论  2)系统或结构理论  3)加工能力和加工速度理论
   加工能力分为2种:容纳接受存储和调剂能力、掌握分析思想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人格发展
成年初期自我发展是寻找亲密性
成年中期是繁衍和停滞的问题
成年晚期是整合与失望的过程
成年期人格发展基本上趋于稳定,可变程度不高
1.自我发展理论  2.稳定性与可变性
(四)生命的终结
1.死亡的意义
儿童期起,个体开始对不可逆转的无生命状态表现的无能感
儿童中期,儿童对死亡有相当现实的观点,但不会与自身或密切关系的其他人联系起来
青少年早期到青少年晚期,青少年会清楚明白的表达人类的死亡以及死亡形成的观念
成年中期,死亡主题变得更加具体,日益增加的有效感和生命力降低了对死亡的恐惧       
成人晚期,对死亡的关注减少,个人不再构成一种挑战,接受生命的终结
2.死亡焦虑
当死亡开始出现的时候,青年人比老年人死亡的焦虑感更强
解释:  1)老年人往往更加虔诚,认为死亡后生命的概念依然可以寻找一些安慰
2)老年人比青年人感到更能接受生活和所作的决定
3)老年人对死亡更为熟悉,有更多的经历他人死亡的机会
3.临终心理
临终心理经历了5个阶段:
1)拒绝阶段 2)愤怒阶段  3)讨论阶段  4)悲哀,感到无奈和绝望 5)认可并接受 4.死亡应对
个人调节自己的心态,以良好的心理来应对死亡
地板
jia1ju 发表于 07-12-27 18:26:43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d顶顶,不错
5#
jia1ju 发表于 07-12-27 18:27:33 | 只看该作者
d顶顶,不错
6#
jia1ju 发表于 07-12-27 18:27:55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d顶顶
7#
lui132 发表于 08-2-2 15:54:57 | 只看该作者
[s:2] [s:2]
8#
kesain 发表于 08-3-7 15:28:23 | 只看该作者
支持!thanks
9#
教育之地 发表于 08-3-21 20:34:22 | 只看该作者
o!ye!太帮了
铁汉可是我!
10#
erniu321 发表于 08-3-23 09:41:4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啊,缘分啊[s:2] [s: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1 10:11 , Processed in 0.098536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