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医学生的眼光看协和(吴阶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fightman 发表于 10-4-11 13:4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到协和学医,完全是听从父亲的安排。父亲认为社会腐败不能
让儿女们从政,而做医生却是一种既高尚又稳妥的职业,不管社会如
何动乱,济世救人总是会受到人们尊重的。他说,要想当一个有本领
的医生,必须进协和。第一个被他动员进协和的是我的大姐夫陈舜名,
那时姐夫大学毕业正在执教,竟被父亲说服,再到协和学医,于19
27年毕业;第二个是我的哥哥吴瑞萍,于1933年毕业;我是第
三个。在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家先后有10人在协和学习和工作,
对协和有较多方面的了解。现在我只谈自己学习生活的某些片断,也
就是用医学生的眼光看协和。惊人的淘汰率
  要想进协和,最好先进燕京大学,在医预科学习三年。1933
年我考入燕大医预科,全班共有52名同学,到1936年考协和时,
却只有15人被录取。进协和那年,我19岁,是全班年龄最小的。
  一进校,压力便扑面而来。能否在协和读下去,关键是一年级。
我们上一班读完一年级后,因学习成绩不合格离校的有四人,留级的
有四人。学校的意图是,对经过一年学习表明不适合学医者,早一点
淘汰,有利于学生及时转入其他专业。按照教学安排,五年级的学生
到医院做实习医师;毕业后,部分同学留院做住院医师,也有部分同
学必须另觅出路。就外科来说,按照惯例,在外科各专科轮转做实习
医师者,是准备毕业后留院的;如果主要是在普通外科实习,则是即
将离开协和的先兆。其实,就是留院做住院医师,竞争也还在继续,
因为还要经过四五年的工作考察,最后只能选拔出一个人任住院总医
师。
  
紧张的学习 激烈的竞争
  学习生活十分紧张,从一年级医学生的作息时间表,就可以看到
普遍存在休息不足的情况。早8点从宿舍到学校,12点过后才下课,
赶回宿舍午餐,午休不超过半小时,又赶到学校,下午2点开始实验
课。虽规定5点结束,有时却拖得很晚。记得有一次,直到午夜1点
做出实验结果才罢手。一般情况下,6点晚餐,然后到图书馆自习,
晚10点图书馆闭馆,回到宿舍继续学习到12点以后才能休息。考
试前更是紧张,有的同学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地复习功课。由于学习
过分紧张,学生的健康状况普遍下降,还有一些同学得了结核病。学
校方面为此提高了伙食标准,并补贴了伙食费。
  学校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从专业学习到言谈举止,都必须一丝
不苟。每位教师手中有一份附有照片的学生名单,教师很快就熟识了
每个同学。平时的实验报告、读书报告或病历记录,都要求记述准确,
书写工整,交教师或上级医生批阅。考试制度更加严格,除平时考核
笔试之外,有些课程要附加口试。学期终了,教师们要开会,认真评
议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前途,并决定优秀生、留级生以及淘汰
生名单。一二三年级结束时评出两名优秀生(不分先后),免交下一
年的学费100元。毕业班只评一名优秀生,对获奖者除颁发证书外,
还有500元奖金。
  同学们进取心很强,个个争先,力求学习好,有礼貌,准时,认
真,信实可靠。学习再紧张,也注意仪表整齐地出现在教师面前。由
于竞争激烈,偶尔也有阿谀奉承教师或争出风头、表现自己的事发生,
但这种作风为同学所不齿。五年级时,我们班上公认,黄国安和我学
习成绩最好,我俩相比,黄国安成绩稳定,一二年级时,名次比我高;
我的优势从三年级才开始,提高较快,被认为是突出的。我主动找黄
国安,邀他同住一间寝室,他欣然同意。彼此都明白,这一年我俩要
认真竞争一下,看毕业时谁能获得优秀生的桂冠。我们相处得十分融
洽,在学习上,互相都得益不少。这场竞争后来未见分晓,因为珍珠
港事件后,医学院被迫停办,无法按照常规进行评比。
  
折磨人的“特殊关照”
  一年级刚开始,上的是组织学和解剖学,都是形态学科,主要靠
死记硬背,对此我毫无兴趣。老师要求对每一块骨头,就连腕骨、
骨等人体内较小的骨头都包括在内,不但能辨认,而且仅靠手摸,就
能叫出名称,并分出是左是右。我就别出心裁,告诉同学,靠手摸来
辨认还算不得本领,我能将骨头向空中一抛,不等骨头落下,就能叫
出名称。同学们以为要用这种办法考试,也都忙于练习掷认。开这种
玩笑,不过是为了调剂一下枯燥的学习生活。
  一年级的生理学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课程是由国际上有名的
林可胜教授主讲,这门课我学得较好。课程结束时有八个同学的口试
要由林教授亲自主持。其中四名是学得较好的,要通过口试选出最好
的;另外四名是学得不好的,由他来确定谁不及格。口试的名单按姓
氏英文字母排列,我是“W”,排在最后一个应试。口试的时间按规
定是15分钟,前七个人都按时考完,轮到我时,后面已无人等候。
林教授的问题接二连三,问得很活,都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愈问教
授兴致愈高。考了接近一小时,秘书来请他到礼堂参加一个追悼会,
我如遇大赦,以为这下可以得救了,不料他却说:“你等着,我很快
就回来。”他回来后又问了半个多小时,才算结束。我疲惫不堪,感
到天昏地暗。走出协和东门时,细雨蒙蒙,直到50年后的今天,此
情此景仍历历在目。正是这次折磨人的“特殊关照”,更激发了我对
生理学的浓厚兴趣,甚至打算作为自己终身从事的专业。读完一年级,
我约了三位同学在二年级时选修生理学。生理学课程难,教授严,过
去10年中,从没有人选修,我们的举动实属罕见。后因林可胜教授
离院,以及科内个别人科学作风差,引起了我们的反感,我改变了主
意,打算以后专攻外科。
  
“自然更加简单了”
  四年级的内科学习以看门诊为主,一般的要求是一个上午看三名
病人,包括进行必要的化验。学生诊断之后请教师复核。有一次,我
看了一名肺结核病人,从病史、体征到病程,都很典型,我自以为认
真记录了病史,查明了体征就够了,便去请教师复核。那天负责复核
的教师是朱宪彝副教授。他审阅了病史,复核了体征之后,问我有没
有查痰,曾否查到抗酸杆菌。我回答没有查痰。他严厉地说:“你现
在是四年级学生,就想简单化。明年做实习医生,一定更简单了。做
了住院医生,还要再简单。到主治医生,自然更加简单了”这顿劈头
盖脸的批评使我无地自容。也正是这次,使我开始懂得了一个医生的
主观分析不能代替客观实际的道理。直到今天,每当我谈到医生的成
长道路时,总是再三地提醒青年们,要认真区别主观分析和客观实际
之间的差别,并把它看成能否自觉成长的要点之一。
  
三年级的转折
  我在协和一二年级时,虽有个别科目学得较好,但总的来说,成
绩平平。三年级开学不久,我因患肾结核,动了手术,休学一年。那
时,协和的学术空气十分浓厚,定期开展学术活动,其中有属于教师
阶层的活动;有属于医学院的活动;有属于各门学科的内部活动。医
学生有权自由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我充分利用了这些机会,虽然对很
多具体内容并不理解,但耳濡目染,得之于心的东西却不少。例如:
研究工作中的科学态度,客观评价前人的贡献,有条理地分析和归纳
实验结果,论据充分地阐明观点以及预测学科在某一领域中的发展等。
我听过许多著名专家的精彩报告,在他们的启发下,我又阅读了一些
享有盛誉的外科学者的传记。这一切大大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也教
给我不少思考问题的方法。三四年级开始临床实习,这个阶段主要不
是靠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靠思维能力。我学习得比较主
动,成绩突飞猛进,出乎教师和同学的意料,一下子名列前茅。
  
有准备的头脑
  斯乃博教授是我最佩服的学者之一,他知识渊博,善于表达。他
讲话和分析病例时,总是中心突出,层次清晰,逻辑性强。他那篇题
为《有准备的头脑》的演讲,紧密联系实际,旁征博引,说服力很强,
至今我都记得,可以说是终生受用。联想到自己四年级当“器械员”
时的一次实践,更是体会深刻。
  1940年我在四年级时,曾担任“外科代理实习医师”,这个
职务可以极大地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我很珍惜这个机会。在手术台
上,实习医师做“器械员”,也就是位于手术者、第一助手、第二助
手之后,职责是术前准备器械,术中为手术者及助手递送器械。看起
来是一个很不重要的角色。一次外科主任娄克斯做一个大手术,患者
正是我分管的病人,所以由我来担任“器械员”。为此,我做了认真
准备,不仅参阅了《外科手术学》的有关篇章,还到病案室翻阅了主
任过去做同样手术的所有记录。我认为只有熟悉手术的步骤和术者当
时的意图,才能及时递出需要的器械。手术进行得十分顺利,我这个
“器械员”配合得也很默契。最后,作手术切口缝合时,主任回过头
来问我:“大夫,你以后准备专修哪一科?”我回答说:“准备修外
科。”他和蔼地说:“我意识到你应该学外科。”这是对我的嘉奖,
也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听了斯乃博的演讲,更深化了对“有准备的头
脑”的理解。我当时就暗下决心,处处要做有心人,利用一切机会学
习,毕业五年后,一定要超过一般毕业10年的医生的水平。
  
学生司仪
  协和医学院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荣誉感。设“学生司
仪”就是学院独树一帜的创举。
  协和的毕业典礼庄严而隆重。典礼之前,在毕业班的下一届,即
四年级中选拔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任毕业式的学生司仪。仪式开始,
学生司仪手持纪念牌,身着学士礼服,依次带领医学生毕业班和护士
毕业班,穿过参加典礼的师生和来宾,进入礼堂就座。举行毕业式并
颁发毕业证书后,再带领毕业生退出礼堂,完成仪式。纪念牌上套有
一道道金箍,金箍两面各刻一届学生司仪的姓名。我的姐夫陈舜名曾
任学生司仪,他的姓名刻在第二道金箍上;我也被选为学生司仪,名
字刻在第九道金箍上。院方原准备当纪念牌上套满金箍,成为一块金
牌时,留在学校作永久性纪念。学生司仪是极高的荣誉,为众人所瞩
目。记得当我被选为学生司仪和学生会主席时,许多教师和同学纷纷
向我祝贺,为我高兴。遗憾的是,当抗日战争胜利,协和医学院复校
后,那块套有九个金箍的纪念牌却再也没有找到。
  
良言一句三冬暖
  当我五年级轮转到耳鼻喉科实习时,我在学院的前途已经相当明
朗,因为在此之前,我已到泌尿外科和骨科实习,一直还没有去普通
外科,这说明毕业后将留院任住院医师。越是形势好,我越是告诫自
己,一定要好自为之,谨慎从事,千万不要出什么枝节。正在这时,
科内分配我负责一个先天性髋关节脱臼复位手术的麻醉。那是一个大
手术,患者是六岁的小女孩。我按照科内专门负责麻醉的医师的安排,
用新式麻醉机进行全身麻醉。开始时,手术进行得很顺利,我认真地
记录了血压、脉搏、呼吸,但接着患儿出现了异常,血压逐步上升,
我立即将那位负责麻醉的医师请来,问她应该如何处理,她解释不出
原因,也没有提出需要采取的措施。几分钟后患儿突然不能呼吸,心
脏也停止了跳动。手术台上一切正常,并没有大出血的现象,事故显
然是出自麻醉。负责手术的孟继懋教授十分生气,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我只好一言不发,既难过又委屈,拖着沉重的双腿走出医院。以后的
两天就像是过了两年,我茶饭无心,神不守舍。到了第三天,那位负
责麻醉的医师把我找去,她说外科主任娄克斯让她转告我,手术台上
的事故我没有责任。后来大家清楚了,事故纯属科学水平低造成的,
对设备的使用范围都不了解。这种新式麻醉机不能用于儿童,因为儿
童呼吸量小,机器管腔很粗,死腔太大,反复呼吸时不能有足够的氧
气交换,由于缺氧,患儿停止了呼吸。娄克斯对事故的原因进行了调
查,了解到我并没有失职的地方,为了解除我思想上的负担,特意带
话给我。他这一句公正的话,给了我极大的宽慰,使我又重新振作起
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日军的占领,协和被
迫关闭,我到中和医院(今北医附属人民医院)工作,1943年任
外科住院总医师。当时病人很多,所以工作能力提高比较快。溃疡病
穿孔是腹部急症中常见的病例,按常规手术都是采用简单缝合穿孔的
办法治疗,待身体完全恢复后,再考虑是否需要做比较根治的胃大部
切除手术。但在国外文献中已有在急症时立即做胃大部切除手术的报
告。一次急诊时,又来了这样的急症病人,我可谓初生牛犊不畏虎,
为病人长远着想,当时就做了胃大部切除术,病人恢复很快,我也很
得意。娄克斯教授那时还在北平,一次他到中和医院巡诊,看到这个
已恢复健康的病人,十分高兴,对我大大赞扬了一番。临走时,一再
叮嘱我,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一定要先全面考虑病人的安全后,再
决定是否要采取这种手术方案。他仍把我当作学生,怕我因一次成功
而得意忘形。这及时的提醒,是多么深切的爱护啊!
  
启发式教育的启示
  协和医学院在一部分学科的教学中虽也有“填鸭式”的弊病,但
大部分学科,特别是临床各科,则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多数教师并
不死抠书本,并不局限于灌输某一专业方面的知识,而是着重于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在微生物学课程中,谢少文副教授要求每个学生写一篇医学综述,
分配给我的题目是《胎盘抽出液在麻疹预防中的作用》。我广泛搜集
资料,认真编制索引卡片……当时我只把它作为一篇作业来完成,直
到几年后我才省悟,“作业”本身恰恰是次要方面,而通过独自撰写
“综述”的实践,对学生进行查阅文献、编写卡片、分析综合等基本
功的训练,才是这一教学环节的主要目的。
  又如专为学生安排的临床病理讨论,最鲜明地贯穿了“学以致用”
的思想。讨论之前,先将某一病例的临床病史、诊治经过,直至病人
死亡情况都印发给学生,然后由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教师通过提问
将讨论引向深入。最后病理科医生根据尸检所见,说明疾病的实际情
况。这种临床分析和病理所见的对照,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疾病的认识,
使他们了解到主观分析与客观实际在哪些方面不符,启发学生在诊断
中自觉地重视临床表现的病理学基础,逐步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在启发式教育下,我开始懂得,知识只有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才有
价值,才能转变为医生的工作能力。我观察到,正是在知识向能力的
转化过程中,同学之间最容易拉开差距。有的同学尽管书读得不错,
但在患者面前却往往束手无策,认为症状不典型,与书本上讲的不一
样,好像是患者得错了病,也就不再深究。他的知识没有能充分转化
为能力;而有的同学却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及各种诊断方法,从不典
型的症状中抓住主要矛盾,解除了病人的痛苦。这种医疗实践大大深
化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当然也就提高了他的工作能力。“纸上得来
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这句名言实在精彩,讲的正是这
个道理。
  同样参加医疗实践,可以是盲目的实践,也可以是自觉的实践,
效果却迥然不同。例如急性阑尾炎,是外科中的常见病,有的医生满
足于“腹疼待查”的诊断,并进行手术,多数情况下也治好了病,以
后也照此办理。我认为这种盲目的实践,很难说对医生的认识能力有
什么提高。所以我要求自己,要养成思考的习惯,手术前不仅得出
“急性阑尾炎”的诊断,而且要对阑尾的具体部位,阑尾中有无粪石,
腹膜反应的严重程度等做出判断,然后在手术中对自己的判断进行验
证。这样做对我工作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
  知识——思考——实践,它们密切相关。只要自觉运用,循环往
复,无论在学习、医疗、教学、科研中,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说这就是我在协和医学院学习中,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
沙发
小鱼儿鱼 发表于 10-4-11 22:52:04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啊,呵呵
板凳
半块糖的咖啡 发表于 10-4-12 00:27:20 | 只看该作者
看到这个帖子,我推荐大家有空的时候看看《协和医事》吧。讲协和的历史跟一些老前辈如张孝骞、林巧稚、吴阶平等的从学经历,很不错的一本书。
地板
wzb_seu007 发表于 10-4-12 09:34:21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个,很有人文精神的帖子。
5#
馨芹jl 发表于 10-4-12 09:43:38 | 只看该作者
协和啊···
6#
xc332 发表于 10-4-12 10:06:03 | 只看该作者
说的很好,自己也要加油~
7#
鲜榨汁 发表于 10-4-12 16:15:32 | 只看该作者
恩,必须支持!
8#
prefercoy 发表于 10-4-12 17:06:52 | 只看该作者
耶!我看过《协和医事》这本书,很是感动,尤其佩服林巧秩大夫,为了病人牺牲了自己,看看这些大家的成材之路,对自己很是启发!好想去这样的名校读书,大师的魅力,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还有人格上的,很是敬佩!
9#
aecier 发表于 10-4-12 18:19:47 | 只看该作者
╮(╯▽╰)╭  多少人梦想的学府啊!!!!
10#
sinocikid 发表于 10-8-14 20:02:54 | 只看该作者
真的 很想去协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2 05:00 , Processed in 0.094006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