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道口考研Q&A(zz)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xer10 发表于 10-10-10 17:5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道口考研Q&A——
目录
Q1:为什么考研?        3
Q2:为什么决定考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        3
Q3: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的?越早越好吗?        4
Q4:专业课课本用哪些?        5
Q5:专业课的这些教材写得如何?        6
Q6:十门专业课中,每门课要复习到什么程度?        9
Q7:需要天天读报纸,做剪报吗?或者每晚都浏览一行三会的网站吗?        10
Q8:以往的初试和复试题重要吗?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要熟悉到什么程度?        10
Q9:什么时候开始进行模拟考?大概多少次合适?选什么题目当做模拟考题?        11
Q10:专业课的笔记怎么做?每门课都要做笔记吗?        12
Q11:需要背教材吗?        12
Q12:专业课需要报辅导班吗?        13
Q13:一个人复习好还是和同学多讨论好?        13
Q14:微观金融的理论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        13
Q15:公共课需要报辅导班吗?        14
Q16:数学没有信心怎么办?        14
Q17:政治怎么复习比较有效率?        14
Q18:英语单词需要背到什么程度?        15
Q19:公共课的真题重要吗?要熟悉到什么程度?        16
Q20:如何利用道口的官网和论坛?        17
Q21:英语作文从什么时候开始练习?        17
Q22:英语阅读理解怎么准备的?        17
Q23:每天复习多少时间比较好?        18
Q24:别人复习得都比我快比我好怎么办?        18
Q25:如何应对瓶颈期?        18
Q26:道口考试的大概日程如何?(包括复试)        19
Q27:觉得很累,如何提神呢?        19
Q28:如何做每天的计划、每个月的计划和每一阶段的计划?        19
Q29:前人的经验有什么价值吗?        20
Q30:如果初试或者复试没有考好,该不该再考一年?        20









说明:本Q & A只是个人在准备考研一年中实际所得的一些经验总结,同时结合了一些朋友和前辈的意见和建议,目的在于给正在准备道口初试的同学和朋友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里面的一切情况可能都只对我个人有意义,未必能帮助到别人。请不要过分相信其中的言论。如果你觉得有用并且确实帮助到了你,我就满足了。
Q1:为什么考研?
很多人默认我是出国的,其实不然,我在大一进来不久已经打算考研了。高中时一直以为自己会去读法学,然后做一个正义的化身。这种期待其实和小时候做科学家的梦想是一样的,毫无现实基础,只有一丝想象支撑而已。综合各方面的考虑我最后还是选择了金融专业。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我基本就打定了要考研。但是说实话这不是我最想做的事情,所以一直都没有提前去做任何准备,甚至我都没有提前去了解我要报考什么院校之类的基本信息。
然而,既然决定已经做了,我就没有打算改变过,确实在这个过程中曾经想过出国或者去香港,但最后我还是说服自己,安安静静地为考研复习了一年。
其实,我现在觉得读金融其实一般就两条路子可走:一是直接工作;二是考研或者出国。后两者其实是等价,只不过一个是在国内读研,一个是去国外读,目的都是为自己的学历添砖加瓦。前者的话,如果你找了份金融行业的工作,要往上走的话没有研究生文凭是很难实现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所以最后通过MBA项目或者在职研究生等途径还是要弄一个文凭的。所以两条路都归结到读研究生这一点上,因此我觉得考研虽然不是学金融的最好出路,但却是最应该好好考虑一下的出路。
可能有人会觉得国内金融教学水平不高,资源没有国外丰富。我觉得这从某一方面讲是事实,但是反过来看,如果出国的目的是回国找份好工作,那么恰恰在国内读研更能给你提供各种资源。中国的金融市场毕竟不是华尔街,不是什么都可以靠数理分析和辛勤劳动得到的。

Q2:为什么决定考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
我第一次听到五道口是在大一的时候,那时候说实话对这三个字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只是懵懂中觉得那是一个中国金融界中绝高的学府。但是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想考五道口的。一方面是因为各种消息给我的印象是:这是个很难考的地方,不考两年是考不上的等等。我是一个性子很急的人,需要耐心的事情我做一次没问题,要反复做才能得到成果我是肯定吃不消的。于是就有点望而生畏;另一方面是因为作为文科生,我一直都有北大情结,虽然说不出北大哪里好,但是从高中开始就觉得北大就是文科生的贞洁牌坊,没考上北大就该复读复读再复读(最后理智告诉我这是不行的。。)既然高考没考上,那就让自己在研究生的时候圆梦吧。所以一开始的梦想院校是北大的CCER。
但是后来和以前考上五道口的学长学姐以及老师等前辈聊了之后,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北大的风格。我是个数学不好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这样,我学数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不让它拉后腿。而北大无论是CCER还是光华(尤其是光华)对数学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我去考的话无异于是陪太子读书。而且我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擅长的主要是宏观金融和经济学的相关课程,对于资产定价相关的课程我兴趣不是很大。同时相对而言,英语和政治至少不会拉我后腿。因此我觉得五道口比较适合我。
这也是一个成本-收益对比后得出的结论。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考本校?
我当时是这么考虑的。本校的就业很不错,而且老师也已经比较熟悉,各方面比较适应。但是既然要付出心血去做一件事情,那就把目标定得更高点,反正报名的时间是比较靠后的,先按照五道口的要求复习,如果实在搞不定再折返也不是没可能。同时,也是性格所致吧,我想结交更多的朋友,所以想在另一个校园里度过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我其实在4月初的时候(那时候我已经复习完一次《货币银行学》了)纠结过,到底是考五道口还是CCER,因为从历年的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比,以及分数线高低等各方面比较,五道口都显得更加高不可及。但是最后还是决定考道口,主要原因是听学姐说报考北大的同学一般都志在必得,实力都很强,所以基数虽小却竞争激烈。

Q3: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的?越早越好吗?
我开始准备的时间不早,其实寒假里就应该好好查询相关资料的,但是因为比较懒,所以到了大三下学期开学前几天才开始搜集资料,然后打印了一堆经验贴自习地读了读,按照前人的指点买了书,就开始昏昏的复习了。时间大概是3月初吧。
之前有一个巨牛的师兄,大家应该都知道他。他当年为了准备五道口初试,据说大一的时候就去上考研辅导班了,准备了很久,最后考了全国状元。这样的传奇我觉得毕竟是少数。对我而言,太早准备会让我彻底崩溃的。我虽然3月份才开始复习,但是到11月份的时候还是崩溃了一段时间,真的很难受,现在有点难以想象了,但是那时候难受得每天都睡不着。我想每一个考研的人一定都经历过那么一段时间的。
所以学姐告诫我说,太早准备会使自己压力更大,瓶颈期来得更早,反而会影响复习的状态和效率。因此我觉得9-10个月的复习时间是恰好的。不需要把五道口妖魔化,太早开始准备。安安心心,高效率的准备是最重要的。

Q4:专业课课本用哪些?
我是个买书狂,一想到买书就会很兴奋,所以为复习采购教材的那几天就特别兴奋。比较仔细得看了经验贴,还发邮件咨询了学姐。在前辈的意见和经验的基础上买了教材。道口的十门课都是没有指定教材的。因而不能说哪本教材就绝对好,很多教材都是互补的,有写的好的部分也有不好的。买一本中规中矩,写得不错的为底本,然后再适当参照别的教材补充就够了。
我用的教材清单如下,只列出我实质使用过的,好多买了都没有看:
课程(大致按照重要程度排列)        教材及相关资料        作者        版本         出版社        备注
宏观经济学        1《西方经济学》(合本)        高鸿业 主编        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非常重要
        2、配套的指导手册        高鸿业 主编        与第四版配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上厕所、快睡着的时候可以看看
        3、金圣才《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金圣才 主编        2010版        中国石化出版社        一般重要
货币银行学        1、《货币银行学》        易纲 吴有昌 著        1999年第一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非常重要
        2、《货币银行学》        夏德仁 著        第二版        中国金融出版社        比较重要
        3、《现代货币银行教程》        胡庆康 著        第二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晚上睡觉前看看,补充补充就好。
国际金融学        1、《国际金融学》        姜波克 著        第三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比较重要
        2、《国际金融学》        姜波克 著        第四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比较重要
        3、《国际金融学》        钱荣堃 著        唯一一版        南开大学出版社        参考,一般重要
财政学        《财政学》        陈共 著        第五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般重要
商业银行经营学        《商业银行经营学》        戴国强 著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般重要
证券投资学        1、《证券知识读本》        周正庆 主编        修订本        中国金融出版社        一般重要
        2、《证券投资学》        曹凤岐 主编        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比较重要
保险学        《保险知识读本》        保监会 主编                中国金融出版社        记住概念即可
微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合本)        高鸿业 主编        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摘出重点概念,记忆
会计学        1、《西方财务会计》        余恕莲 主编        第三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概念记忆
        2、CPA教材《会计》        CPA 协会        2009年版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权威定义参考
统计学        《统计学》        黄良文 主编        修订第三版        四川人民出版社        概念、定义和方法了解即可

Q5:专业课的这些教材写得如何?
这十门课的主要教材都是比较有名的教授写的,但是说实话确实也是参差不齐,不能一概而论。
第一是高鸿业老先生的《西方经济学》。这一套教材要说写得有多好是没有的。它最大的好处在于把概念说得比较清楚,逻辑很符合中国人思考方式,所以易懂,而且便于应试。比起老外写得那些要容易看。但是它里面很多的知识点都没怎么展开,也存在一些小错误,整体上属于文献综述派的教材。和大经济学家写得教材差得不是几个档子。其中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批判很多都牵强附会,但是还是建议看一下,因为里面有可能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可能会考相关的题目。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宏观部分,条理性十分强,比它的微观部分要好很多。一条主线从国民经济核算开始到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再到长期经济增长,可谓一气呵成,很便于把握整个体系。这对于复习是有好处的。每门课有主线穿起来的时候就会更容易记忆和理解。但是里面对于一些概念和理论的解释却过于简化,以至于有点难以自圆其说的,比如乘数-加速数原理就有这个问题。
第二是易纲副行长的《货币银行学》。在复习之前就听说这本书写得好。整个读下来的感觉是,确实写得不错,属于这十本教材中的突出者。但是要说完美也是不可能的。易纲是一名学者型的作者。他早期对于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有相当的研究,并且进行过不少实证检验和分析,因而不仅理论到位,实证也不缺,所以这本货银最大的特点就是联系现实十分紧密。能让我们了解很多从其他教材上难以了解到的问题。
但是这本教材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老了,11年前的书了,我国金融业现在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的,11年之间发生太大的变化了,以至于其中很多数据和资料都不可信,都过时了。所以需要选一本较新的教材与它一起配套使用,同时要适当关注现实,更新自己的资料库。另外,由于这本教材很大一部分是从易纲早期的论文和学术著作中摘选来的,因此有些部分交接得比较生硬,且书的后半部分开始错误就逐渐多起来,整体上有点不统一。最后一个缺点是内容有部分遗漏,比如货币制度这一部分就没有存在于本书中,需要自己去找寻资料。因此找一本其他的《货银》与其配合阅读是有必要的。
第三来说说夏德仁的《货银》。五道口的专业课考试没有给出具体的参考书目,所以上面所列的表也只是我的一个个人选择,并不是说大家都要买这几本书来做参考。参考书是完全可以自己选择的。选的夏德仁的《货银》作为参考书一方面是听取了学姐的意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易纲《货银》自身的缺陷。由于写作与11年前,易纲的《货银》很多涉及到实际的内容已经严重过时,数据也需要更新,如果将这样一些内容信以为真的话肯定会误导复习的。夏德仁的《货币银行学》在04年的时候进行了改版,现在市面上的是第二版。这个版本我觉得总体上很不错,有这么几个优点:一、理论清晰简明,与易纲的教材正好互补;二、内容更新,与实际接轨较好;三、行文简明,篇幅较小;四、与我国实际联系较多。
因为夏德仁本身也是经济工作出身的,曾担任过大连市委书记、辽宁省副省长等职务,因此对于实际经济运行也有较深刻的把握。所以整本教材还是言之有物的。而且02年金融联考大纲里面的货银部分基本是按照夏德仁这本书编写的。推荐大家看一看。
第四、陈共的《财政学》。很多同学在第一次接触到陈共的这本教材时就有一种崩溃的感觉,因为里面套话、废话和官话较多,整个思路被搞得很不清晰,读完一次还不知其所云。其实我第一次也是这种感觉。因为专业课用的就是这么教材,所以大二的时候就买了,一直没有看,期末考试是靠课件解决的。后来考研复习的时候挖出来看,看了一次之后确实有点犯迷糊。后来又重新理了下框架和思路,发现他的主线还是明确的,主要从财政基本概念到财政职能到财政收入、支出,再到财政平衡,最后是将财政和开放经济联系起来。但是由于里面的套话太多,会让人很抓狂。所以建议买一本配套的习题集或者辅导手册配合使用。课本看完一次之后理一个大概的框架,然后就开始背习题和辅导手册上的名词解释。基本就差不多了。
第五、戴国强的《商业银行管理》。本科专业课用的也是这本(太和谐了。。。),所以考研时挖出来就看了。发现自己以前很认真地读过一次,但毫无印象。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写的体例不一,明显是多人撺掇出来的,前后文的衔接也不顺畅。很多概念都没有具体展开。整体上让人比较失望。而且第二版已经比较老了,连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都没有讲进去,因此建议选读第三版。虽然这本书写得不怎么样,但是因为银管本身也不是大科目,只要掌握里面的概念和一些原理就够了,同时追踪下银行管理方面的新政策新方法就够了。当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业务肯定要很熟悉。
第六、周正庆的《证券知识读本》。这本书是证监会编的,内容比较全,比较符合我国实际,中国没有的业务和机构里面基本也都没有。同时,这本书市按照问答形式编写的,因此方便查阅和背诵,建议把这本书用来当做概念背诵手册。
第七、曹凤岐的《证券投资学》。我看完这本书有两大感受,一是小错误太多,觉得自己像出版社的校对员。不过小错误可以锻炼我们发现错误和运用知识更正错误的能力;二是这本书很神奇,虽然不厚,但几乎把证券投资相关的所有理论和实物的问题都放进去了。里面既有资本市场概述,相关投资品的概念介绍,也有诸如CAPM/APT/B-S公式等理论性内容的阐述。总之整体内容很全,写得也比较好懂。所以可以作为证券理论复习的底本。
第八、《保险知识读本》。这本书是保监会编的,中国金融出版社以前还出过一本《保险知识读本》。但后来没有改版,内容已经比较老。我用的是保监会写得那本,开本大些,字也大些,比较薄。由于也是采用问答形式编写,所以也比较适合概念的背诵。理论性不强,但是应付保险学的题目应该是够了的。整体而言,这本书官话套话也比较多,但是不影响概念的背诵。
第九、《统计学》。我用的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的,由黄良文编写的《统计学》。整本书硬着头皮啃了一次,一开始还看得听明白,后面就有点看不懂了。但是坚持看完了,记了一下一些概念之后就没去理它了。整本书写得有点参差不齐,有几章写得简明易懂,有几章则小错误不断,读起来也比较费力。或许还有更好的统计学课本。
第十、《西方财务会计》,是我们学校余恕莲教授写的教材。这本教材已经好多年了,我用了最新的版本第三版,主要原因是它比较薄,写得也简明易懂。虽然因为整本书是按照美国的会计准则写的,因此一些规则和概念定义上会和我国实务有出入。但是五道口不考实务,因此影响也不大。可以买一本CPA教材中的《会计》来对比着看,有不明了的就参考CPA教材,因为那个是权威的。
第十一、《国际金融学》。我看了姜波克的第三版和第四版。三四两版有很大的变动。第三版内容更全,而且全是经典理论的阐述;第四版则做了大幅删减,并且有近两章的内容是姜波克教授自己的研究成果,五道口在短期内是不会考这些内容的。因此第三版是比较好的备考版本。但是本人复习的时候第三版只看了一次,第四版倒是看了两次。因为觉得第四版的叙述比第三版简明,而且缺少的内容也就那么几节,到时候复习时补一补就可以了。没必要捧着第三版多读这么多文字的。
第十二、金圣才系列。我一开始没有打算买金圣才系列。后来听取了学长的建议就买了两本,一本是《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典型题》另一本是《金融学考研真题典型题》。但由于时间有限,我只读了前一本,后一本的证券和金工部分是在准备复试的时候看的。整体感觉是这本书编得很一般。由于是多位写手写出来的,因此常会出现同一问题不同的回答,甚至相去甚远。整个看的过程可以作为自己改错和练习的过程,看看自己能用多高的眼光去审视他人给出的答案。这是看这本书过程中最大的收获。

Q6:十门专业课中,每门课要复习到什么程度?
每门课都复习到滚瓜烂熟一般是不可能的(至少第一年考肯定没法复习得如此全面),但是整体而言,对每门课的结构和框架肯定是要了然于心的。十门课每门课都必须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具体的逻辑框架,这样遇到不熟练的题目才能迅速锁定学科范围和知识点,进行答案的准备。
下面来具体说说每门课大致要达到的程度。
宏观、货银和国金是三门最重要的课。虽然道口近几年的命题风格透露出一丝转变的讯息,但是短期内宏观为主的出题思路估计不会变,所以这三门还是重点。尤其是前两门课,一定要熟悉到如数家珍,能够把整个框架都口述下来,对于细节也必须随时回忆起来。即使不能做到字字珠玑,也必须言之有理,放矢必中。而且每个知识点不能孤立地去记忆,而是要有机联系起来,由一个能很自然地想起另一个。比如由货币中性这个概念出发,我们首先要想到货币的定义,然后明确货币中性探讨的主要是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由此出发要能够熟练地论述各个学派对此问题的观点,同时要写出各学派相应的政策主张,还可以扩展到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因为更广义上这一问题可以和“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联系起来。这只是一个不恰当的简单例子,意思是希望大家能明白这两门课的重要性。
国金的切入点在于开放经济,其实可以至于广义的宏观经济框架下,将其和宏观合为一体。这样去理解更能够将其融入整个大体系之中。国金的重要程度不及前两门课,但仍然是最重要的几门课之一。尤其是汇率决定理论和国际收支调节这两块内容,一定要烂熟于心。
其他几门课的重要程度则基本持平,统计学稍显逊色。先说统计,据我们小范围的观察发现,这门课呈现连考两年,然后三年不考的规律(纯粹胡诌,但是2010年确实没考,我之前打赌不会考,所以省了不少复习时间,但是风险也可想而知)。这个规律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是说明统计学考得很少,这样的课不值得也不可能花大量时间去复习,除非你是统计专业,否则对付这门课最主要的是理一个框架,然后背诵重点概念,明确每一概念在框架中的位置就够了。
剩下六门课中,银行管理学的一部分内容和货币银行学是重合的,所以很多时候分不清某些题目的知识点是来自货银还是来自银管。因此,最好在复习时将银管视为货银的一部分,也就是其商业银行部分的拓展。这样就能把它自然地放进一个大框架里了。
会计学只需要理顺框架,背诵重点概念就可以了。当然了一般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基本结构一定要了熟于心。保险学和微观经济学也基本如此。千万不要产生误区,认为微观和宏观一样重要。其实微观经济学在道口的考试中出现的几率不大,而且基本上是在第一大题,也就是简答题(实质是长篇名词解释)中出现,所以掌握程度如前面几门课就够了。
财政学的复习则稍显不同。这门课单独而言是不重要的。但是由于它内容上和宏观经济学联系紧密,尤其是财政政策这一部分内容,十分重要,要和宏观紧密联系起来。另外税收、财政预算等部分由于和实际联系紧密,也是道口出题的热点之一。因此财政学这门课需要比较重视。将其整个框架纳入宏观经济学之中,然后对细节加深理解(不是单纯的背诵)。
证券投资学,这门课也要相对重视一点,因为近几年道口的考题里都有几题微观金融相关的题目,比如2010年的影响期权的因素。这在提醒我们单纯看《证券知识读本》是不够了,最好看一本诸如曹凤岐的《证券投资学》这样比较理论的教材。里面的相关微观金融理论需要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不需要推导,但是必须能够叙述出来大致的思想和思路。
十门课的复习程度大致如此。

Q7:需要天天读报纸,做剪报吗?或者每晚都浏览一行三会的网站吗?
理论上讲,有空看看《经济观察报》、《财经》之类的报纸和杂志对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提高石油很大的帮助的。但是从经验来看,准备初试的阶段每天看报纸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初试理论上不考热点,虽然这几年一直都在考热点,但是所有的热点都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的。它不会像复试那样赤裸裸出热点题,因此只需要掌握好了相关理论就能比较好地解答初试的所谓热点题。即使你不知道题目背后的热点,影响也不会很大。而且每天读报和搜集信息是很费时间和精力的。初始阶段除了专业课还有三门公共课要准备,因此没有必要天天读报、简报。我准备初试的时候从来不读报。
虽然不读报,但是浏览财经新闻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网络浏览速度会比读报纸快,效率也更高。只要知道一个大概就可以了。一行三会的网站也要定期查看,以防有新的政策和措施以及领导讲话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出题点。

Q8:以往的初试和复试题重要吗?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要熟悉到什么程度?
以往的初试题和复试题都是比较好的复习资料。尤其是初试题。可以说往届的初试题是我们了解五道口专业课考试概况的一个直接参照物。你能够从中知道专业课考试的题型、分值分布、考试重点等。而且由于道口的初试题的出题重点比较集中,因此时常有重复出题的现象。所以熟悉初试题可以帮助你在遇到类似题目时很快搞定它,留出时间来对付不熟悉的题目。
复试题目由于热点考得比较多,因此参考价值没有初试题那么大。但是一些理论性和概念性的题目仍然有可能被借用到初试里来,因此也不能忽视。所以这两份题都需要花时间钻研一下。不过由于五道口的初试题和复试题都不提供参考答案,因此需要自己去解答和把握。建议可以在网上找一份参考答案,然后对比自己的答案进行总结和补充,最后得出的答案应该就八九不离十了。
试题的研究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太早开始。因为一开始知识储备还不够,答题思路也还没有形成,过早接触真题会有一种受挫感,效果也不好。因此大概在9月份开始研究就差不多了。那时候专业课的大科目已经基本复习完,而且有一定的把握了,可以通过做题来考察自己复习的效果。
但是话说回来,以前的试题毕竟已经是用过的题目了。重复的概率不会很高,因此不能把太多精力放在研究和背诵以前试题上面。重心还是在于解题思路的培养。所以建议初试题复试题熟悉到一定程度就够了。大概知道近10年,某门课哪部分出过题,出过几次,大致解题思路如何就足够了。

Q9:什么时候开始进行模拟考?大概多少次合适?选什么题目当做模拟考题?
专业课一定要进行一下模考。因为不模考就无法真正感受到答题时间的紧张感,也没法实践复习中总结出来的答题方法。但是模考没有必要太早开始。大概在10下旬进行第一次就差不多了,或者11月中旬也可以。那时候应该专业课复习已经相对成熟了,逐步进入冲刺阶段了,重点应该放在对知识的运用和解题当中了。
模考的次数按照个人情况决定吧。完整的严格的模考(三个小时不中断)大概进行三次就足够了,因为很费时间和精力,也很折磨人。三次差不多就可以起到模考应该有的作用了。可以考虑三四个同学一起进行,考完之后互相判分,总结答题的缺陷。这样相对会有效果一点。
至于模考的题目,本人建议选用近两年的真题,这样更有真实感。同时也可以自己和同学一起编一份模考题,每人负责一部分,这样更可以揣摩出题人的思路。



Q10:专业课的笔记怎么做?每门课都要做笔记吗?
专业课的笔记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做一下的。因为单靠看是很难将十门课系统得联系起来的。至于做笔记的方法则因人而异。我在这里讲讲我的做法,很笨拙,仅供参考。
当初有学长劝我做一个大框架式的笔记,就是把十门课都放进这个框架里面。虽然觉得这个方法很好,但是由于已经是十月份了,自己的笔记也做得差不多了,因此没有采纳学长的建议。我做笔记的方法主要是,宏观,货银,国金和微观都做了详细笔记。最后微观没有做完,到后面五章就都成为框架概括了。我自认为自己不是个聪明的人,因此在看了两次这些课本之后,我就开始做抄书式的笔记,主要是按照章节顺序进行一个主要知识的整理。并且将知识点分为概念类,论述类和普通类三种,用不同颜色标注,使得课本的知识变得更脉络清晰一点。由于往日的期末复习经验告诉我,自己比较适合这种做笔记的方法,因此就采用了这种有点笨的方法。最后发现时间很紧,但效果还是不错的。自己对于这几门核心课程都有很比较深的了解。很多在看书时没有想到的问题都在抄笔记时涌现出来了,拓宽了我的整个思路。
至于其他几门小课,由于时间和精力不允许,我便没有用这种方法做笔记。而是采取了框架法和名词解释法。比如会计学,我为课本里出现的重要的概念编了一个索引表,按照每个名字首字的字母顺序排列,便于查阅。然后将每一章最重要的名词进行了整理,不多,只有十多页而已。其他的科目也差不多是这样的。
财政学的笔记我是按照章节进行了一个概括,但没有展开,基本上是一个框架性质的笔记。
每门课做笔记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整个机会成本太大了。说实话对于十门课的一个理解并不是伴随着笔记的完成而获得的。很多时候做完笔记之后仍然会一头雾水,给自己一点时间去回想和串联才是最重要的,不要一直都埋头做笔记。

Q11:需要背教材吗?
其实复习专业课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背教材,只不过是用自己的语言去复述,而不是死记硬背。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材是要背的。
但是我觉得死记硬背是没有效果的,而且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压力,因为很多东西靠背时记不住的,一定要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比如博弈论里的“囚徒困境”,如果遇到这个名词解释,一定需要画一个矩阵作为示意图,但是如果不理解其中数字的来历的话就会觉得很难记忆这个矩阵。其实,里面的数字代表的是支付,只要能造成“差,差”的困境的一切数字都是可以的。完全不需要去记忆。所以,背教材要活背,用自己的思路和话语去背,而不是死记硬背。

Q12:专业课需要报辅导班吗?
辅导班还是看个人需要。我本人是报了两个凯程的辅导班的。一个是十一的串讲班;一个是十一月中旬的冲刺班。总体感觉是不错,都是道口的学长上的,结合了他们自己的复习经验,而且他们用心整理了一些资料,比在论坛上搜到的要好很多。另外这些辅导班可以给我们一个接触到学长学姐的机会,更方便交流和取经。
我的感觉是通过上辅导班,使得自己的整个十门课的知识框架更加清晰了。而且十一的班,学长们为我们准备了一次模拟考,考完之后大致也知道自己复习得如何了,而且学长们还会认真改我们的试卷,并给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非常受用。
呵呵,有点做广告的嫌疑了,就此打住,但是还是要谢谢那些教过我的学长们!

Q13:一个人复习好还是和同学多讨论好?
这个问题得按照个人情况自行决定。我的经验是,主要靠自己复习,也需要和研友适当交流和讨论。
考研复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的过程,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多专业课题目是答不好的。所以自己选择一个静静的环境,好好复习,好好总结,这是最重要的。
和研友讨论主要是交流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以及一些复习技巧等,当然模考的时候最好是几个研友一起进行,这样更有效率。其余时候我觉得没有必要一直和别人同步,自己一个人思考更重要。

Q14:微观金融的理论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
按照传统来说,道口的初试以宏观金融为主,复试则会更加侧重于微观金融。但是近几年金融微观化是一种和国际接轨的大趋势,所以近几年的初试试题上也时有微观金融的内容出现。比如2010年考的有效市场价说等,所以也不能忽视对微观金融理论的复习。
我当时采取的策略是通过复习证券投资学将主要的微观金融理论串了一边,并没有详细地复习金融工程和投资学。主要理论我做了比较详细的笔记,主要包括CAPM,ATP模型,B-S公式,MM定理等等,以及和其有关的其他理论。同时也总结了相关理论的异同和优劣等。
同时,因为专业课里面有金融工程,于是翻出了以前期末考试的复习笔记进行了复习。基本上便是如此。个人感觉,微观金融理论主要掌握到能够较为系统地叙述几种主要的理论就可以了,而不需要系统地掌握各种理论,尤其是各种衍生资产的定价,那些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考的。

Q15:公共课需要报辅导班吗?
辅导班这个东西一般是上之前觉得很有必要,会很有用;上完之后才发现一点都没有用。当初就有学长学姐建议我不要报辅导班。但是不报的话,心里还是会有牵挂,所以我还是报了一些辅导班的。
数学我报了水木艾迪的春季辅导班和秋季强化班,前一个从4月上到6月,周末上课,讲得十分详细,觉得听下来还是有一定的收获,但是贵在坚持,如果不能认真听课,记笔记的话,辅导班是没用的;后一个就没什么感觉了,因为十月末了,自己也没有心情听课了。
英语我没报;
政治只报了导航的冲刺班,感觉还不错,跟着老师走了一遍,至少心里有底了。
整体而言,不建议报太多的辅导班,但是政治的冲刺,数学的基础这两个可以报一下,其他的似乎必要不大。

Q16:数学没有信心怎么办?
   我从小数学都不好,一直都很费劲地撑着过来的。这次考研也最担心数学,最后还是考了个屎一样的分数¬¬——110,其中三道大题没做,选择题错一题,当时我就感到压力很大,幸好心态调节得比较好,否则就废了。所以对于数学第一招,我觉得就是要自信,相信自己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复习,就算达不到130以上的高分,也不至于因为数学而坏了菜。
其次,还是在数学上多花些功夫吧,心态上一定要消除对数学的厌恶,否则会使复习的效率低很多的。我当初就是因为一直都厌恶数学,所以一直都没怎么做题,到最后才使劲,发现一开始不该感情用事的。
基本上就这些,我在数学上没什么发言权。

Q17:政治怎么复习比较有效率?
     我高中时是文科生,而且比较变态的是,我挺喜欢政治的(轻拍。。),所以我在复习的时候把政治资料的阅读当做放松活动,一般安排在效率最低的午间时刻。个人觉得复习政治有一个误区,尤其是理科出身的同学们,认为政治在第一阶段不需要复习,等到出了大纲之后再狂背大纲就可以了。这样复习政治会导致很多题目无法理解,只能死记答案,把自己逼近绝境,觉得政治要记得东西太多了。实际上方法得当的话,政治是一门一通百通的科目。
第一阶段的时候,也就是大纲出来前的复习阶段,个人建议把政治的四门课(其实是五门,当政经米课本啊。。)的课本大致过一次,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原理,里面有许多需要理解的东西,提前好好理解一下,那样的话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复习会轻松很多。不需要花太多宝贵时间进行复习,但是一定要经过这个过程,否则单纯看大纲是会想死的。
第二阶段主要是攻克大纲,我看了三次,我觉得三次是比较合适的。第一次要十分仔细地阅读,做好标记(标记要前后统一,方便以后复习),深刻理解之前已经复习过而且又出现在大纲里的内容;第二次攻克理解上有缺陷的内容,不能不懂装懂,或者认为政治只要背诵就可以;第三次阅读即是应该背诵了,毕竟政治有许多内容上套话,需要有标准的模板,因此还是需要一定的背诵的,那样答题才能显得专业。
第三阶段主要是背诵热点了,热点年年不相同,但是套路年年都一样,所以了解一些套路的话,其实热点也是很容易了然于心的。
基本上这样的复习过程比较有效率。第一阶段不能忽略。

Q18:英语单词需要背到什么程度?
背诵英语单词的功效是潜移默化地体现的,可能刚背完的时候,不会觉得有什么用,做真题的时候也不会觉得背单词有什么用。但是阅读理解里面的生词慢慢变少了,阅读效率和准确率提高了,这些都和背单词有密切的关系。单词量是做好英语题的基础,虽然难以直接体现,但是在各种题型中都会有间接表现。比如翻译题,如果有不认识的单词就会痛不欲生。
因此单词还是值得背诵的。至于背到什么程度就需要因人而异了,我采用的是新东方的《考研词汇》,红色那个大开本的。第一次背的时候比较仔细,大概到5月份完成的,记录了一些初次见面感觉生疏的词汇,以及这本书里的一些错误我也在第一次背诵时进行了修正;第二次相对简单一点,主要是攻克生疏的词汇;第三次主要针对冷僻词进行最后攻坚。之后我就基本没有翻过单词书了,因为时间实在太紧。
基本上而言,考研词汇里我还有一部分词汇没有背熟,但总体上已经掌握了大概,即使不是如数家珍,也至少能够有印象。我想有这个程度应该就差不多了,在阅读理解中碰到也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断意思来,不至于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Q19:公共课的真题重要吗?要熟悉到什么程度?
真题肯定是重要的,尤其是英语的真题,因为近几年大纲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数学则虽然前年大纲发生了变化,但是难度中和了而已,所以以前数学三的试题还是适合的;政治因为每年都会有新的形势和政策,所以变化会比较大,但是其中涉及到原理性的题目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因此可以不科学地排列一下,最重要的是英语真题,其次是数学真题,最后是政治真题。
英语真题至少要做三次,第一次是找感觉,因为英语考研的试题和正常的所有英语考试都不一样,其成绩和英语水平没有必然关系,如果能够把握其中的特点,那么即使英语底子不好也可以考到高分。第一次做的时候可以记录除作文以外的扣分情况,为以后几次作对比。
第二次是更加熟悉出题风格和特点,适应考研英语题的诡异。总结规律。
第三次是检验自己复习的程度如何了,与第二次做之间可以隔一段时间,以消磨自己对于答案的记忆。另外,作文一定也要重视,不能只做作文以外的题目。
数学的话,第一次一定要认认真真做,按照规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比较有效果。对于不会做的题目一定要留心,在结束其他试题之后再好好想想,实在想不出来在看答案,了解其解题思路。每一年的数学试题大体上的安排是一致的,而且题型大体也相似,所以要做到融会贯通。不会做的题目不要简单地看答案,要总结思路,做一道题攻克一个类型的题是最高境界。
政治主要就是练手吧,热点知识的题目肯定是没有价值了,主要是对于原理性的题目,可以用来检测自己复习到什么程度了。但也无须反复做。另外要重视大题,不要整天关注选择题,大题目分值占据最大,很多人复习的时候觉得大题就是写就是胡扯,这是不对的,大题的答题是有套路的,一般按照“原理-材料-升华”三部分来进行,先讲原理,再结合材料分析,最后讲方法论(即是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来进行),否则会显得逻辑混乱。政治真题达到掌握答题规律就可以了。



Q20:如何利用道口的官网和论坛?
官网的更新频率有点慢,所以每次浏览下上面的新内容就可以一两个月歇着没事了。主要是开了什么会议,出了什么书,来了什么人之类的,因为其中的主题都有可能成为五道口出题的点,一定要注意。其次就是关注官网上发布的一切考研信息。
论坛是个好地方,资源相对丰富,而且可以与一些学长学姐进行交流和沟通。我在准备初试的时候每隔几天就会上论坛看看有没有比较好的资源和相关信息等。但是由于上面发帖自由,所以对于各种资料需要自己鉴别,不能一股脑都用,否则会良莠不分的。

Q21:英语作文从什么时候开始练习?
英语作文是一项考研基本功的内容。如果临时去背诵好词好段好模板的话,我觉得会得不偿失,最好是用一段较长的时间进行练习和准备。
我是从9月份开始练习考研英语作文的,作文题采用的是近十年的真题,大作文和小作文都练习,每天一篇,大概一个月内完成。第二天进行修改以及与范文对比润色,吸收范文的优点,优化自己的作文。这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半月,这样下来之后对于英语作文有了一定的感觉,之后再关注一些好句好段,增加自己的语言储备就可以了。
临时抱佛脚对于英语作文的作用不大,早点开始练习为上。

Q22:英语阅读理解怎么准备的?
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阅读理解也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积累的内容。所以一定要在开始复习的时候变攻克,每天坚持阅读一篇与考研阅读理解难度相当,长度适中的文章,培养阅读的感觉,建议选择Economist等外文杂志上的文章作为练习。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只要坚持下去,等到9月份的时候肯定会对阅读有更深刻的认识。那个时候开始再开始练习做题,不能一开始就为做题而做题,那样是没有效果的。
另外,如前文所述,阅读理解和词汇量密切相关,因此词汇关一定要先攻克,否则阅读理解上会遇到很多拦路虎的。


Q23:每天复习多少时间比较好?
这个也是因人而异,之前有一个传奇式的学姐,每天一点半休息,早晨五点多就起床了。我也幻想自己能这么抗,但是发现实在不行。平均而言,我每天12点30睡觉,早晨7点20起床。这是比较能抗住的。第一阶段的时候有时候起的比较晚,7点40左右才起,但到后半阶段基本上都是7点20甚至更早起床的。
由于我每天都有为第二天做计划的习惯,所以大体能算出平均每天的复习时间,大概是13小时左右,这是我能承受而且比较有效率的时间安排。
当然每个人体力和效率不同,这个自己决定就好了。

Q24:别人复习得都比我快比我好怎么办?
个人觉得考研时的心态很重要,不能有太强的危机感,又不能没有危机感。别人的复习情况只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和参考而已,但是别人复习得好和复习得快并不影响我们自己的复习。别人考上的事实也不和我们考上的事实成为互斥事件。考研时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当我们达到了道口历年以来的要求时,不管报考的人数有多少,相信自己一定能考上就没错。
所以,一句话,管别人干什么,自己好好复习吧~

Q25:如何应对瓶颈期?
瓶颈期是一个传说中很恐怖的时期,但是直到自己体验到之前,我都没有认为自己会那么痛苦。大概是在11月份左右,就会发现压力陡增,觉得自己复习得很不好,要考不上了。之前可能没有想过如果落榜怎么办,但到了这个时期每天心里想的就是自己考不上怎么办。每天复习的时候也心神不宁,影响效率,很焦虑。这就是传说中的瓶颈期。
对于瓶颈期,我的经验是让自己冷静下来,理智地回忆下当初决定考研时的决心和决策依据,让自己明确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然后再想想自己落榜的后路,为自己准备好一切,放心去拼就好了。如果那样还是焦虑,那就索性放自己几天假,出去玩两三天,离开固定的自习室,换一个地方或许就可以换一种心情。也可以拉着朋友去大餐一顿,饱食也可以排解情绪的。
大概十多天之后,瓶颈期就会过去了。所以坚持到底才是王道啊!

Q26:道口考试的大概日程如何?(包括复试)
  一般流程是这样的:
  首先十月下旬-十一月份是报名时间,统一在网上报的,到时候去道口确认。需要带身份证和学生证,同时要在道口拍照做准考证上的照片。
  其次是考试,一般是1月份上中旬,2009年和2010年都是1月9号和10号。有传言说是春节前两周,但是实践证明这个说法有点问题。
  再次是初试成绩公布的时间,虽然教育部一直在努力提前初试成绩公布的时间,但一般还是要到三月上旬才能知道自己的初试成绩,知道初试成绩并不意味着你知道自己是否进入面试,还需要进过一个等待的过程。
   第四便是复试名单公布时间,大概是在初试成绩公布20天之后,3月末左右;也大致是国家线公布一个星期之后左右。
   第五,复试一般安排在名单出来两周之后,三天进行,除了听力和专业课笔试是所有人一起的以外,英语口语和专业课面试每个人的时间不一定相同,有可能在笔试之前也可能在笔试之后。
   第六,拟录取名单一般在5月中旬左右公布,然后等待政审,最后由录取通知书确认录取与否。
   因此,总体而言,道口的流程是所有院校中比较长的一所,大概是从第一年的3月开始复习到第二年5月中旬才能确定自己是否考上了。

Q27:觉得很累,如何提神呢?
    看凤姐照片?听凤姐唱歌?自己觉得合适的方法都可以哈~我主要是靠雅哈咖啡的,要喝浓咖啡那一种哈~~其他的方法,呃,中午休息一下,可以提高下午和晚上的效率哈~(这一段不是软文。。)

Q28:如何做每天的计划、每个月的计划和每一阶段的计划?
我当时是把复习分为三个阶段的,第一阶段是打基础的,大概是3月份到7月份;第二个阶段是8月份到10月份,作为巩固阶段;第三阶段便是冲刺阶段了,11月份到1月份。
在这三大阶段的基础上,我对每个月要达成的目标要做了一个展望,比如说8月份要完成哪几门课的复习,把总结进行到什么程度等等,完成一样之后就打上勾,各个击破。
最后就是每天的计划,这是我每天从自习室回去前要做的一件事情,每天的计划会细到每个小时要做什么,然后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保证每一天的效率。
总体而言,我觉得我这种没条理的人比较适合这样的计划,但计划的制定也是因人而异的事情。

Q29:前人的经验有什么价值吗?
我在备考的前期,搜集了大概30页左右的经验贴,然后花了一个早上仔仔细细地读了,将重要的点用彩笔标记出来。最明显的收获就是心理有了一个大概的复习步骤了。但是具体的复习安排还是要自己做出的。前人的经验只是前人成功的道路,而不是一条普世的方法论。因此,不能过分迷信经验。
但是也不能认为他人的经验对自己毫无借鉴意义。其实每个人在备考道口的时候总会遇到相似的问题,而大家的解决方法可能各不相同。但是当你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不妨试试前人的方法,说不定可以为自己省下很多宝贵的复习时间。个人认为前人经验最大的价值在于一个警示作用,也就是说不要犯别人已经犯过的错误,避开那些弯路,即使你主观上认为行得通,但客观事实告诉你其实那是行不通的,就不要再做固执的尝试了。这也是我一个切身的感受。如果自己可以更加充分听取学长学姐的意见和建议,那么我可以在复习时省更多力气和时间。
其次,前人经验可以为我们复习提供一个方向,因为刚开始肯定会有一种迷失感,这么多的书,怎么去更好地复习?那么这时候前人经验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他们可以为你提供一个大致的方向,你按着这个去走,再一步步摸索适合自己的路子。
最后,前人的经验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只要相信自己,只要坚持梦想,成功一定不会遥远的。

Q30:如果初试或者复试没有考好,该不该再考一年?
这个问题很棘手,初试感觉考得不好的话可以先去找工作,这样至少有保底的出路。如果进了就全力以赴准备复试;如果没进也不至于惶恐。复试没有考好的话,因为时间已经到五月左右,找工作也比较困难,因此个人感觉再复习一年未尝不是好打算,因为既然可以进复试,那么自己的实力一定已经不错了,只是临场发挥没有发挥好。应该再尝试一年。同时在第二年考的时候也可以多手准备,比如出国找工作和二战都一起进行,这样前途更加保险。

终于写完了,写一些文字纪念我考研的一年,很充实,想了很多做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也有一些失去的,但总体而言,还是值得的。希望这些文字对还在奋斗的广大研友们有所帮助。加油!拥有梦想的人都是值得敬佩的!
沙发
happyzzqq 发表于 10-10-21 19:46:01 | 只看该作者
以楼主这样的好心,耐心,如果当初要是没考上真的没天理,看来还是天道酬勤啊。
板凳
sabina 发表于 11-1-30 21:43:51 | 只看该作者
我想考啊,可是现在对自己超级没信心。看到那一大厚摞的资料参考书,我就觉得我一定不行了。

啊啊啊啊...想哭....
地板
1蜀靖侯庞统1 发表于 11-11-16 14:41:30 | 只看该作者
写的太好了,非常感谢,
5#
口误道 发表于 12-4-13 20:13:22 | 只看该作者
真是太好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2 18:52 , Processed in 0.09415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