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介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wangshuo1688 发表于 07-1-23 23:56: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介绍


矿物加工工程

1981年获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成为同类学科中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1988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8年所在矿业工程学科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现有两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博导6人,教授1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篇。科研经费1561万元,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奖23项。目前承担有“973”及国家计委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重大项目。创立的浮选剂分子设计理论与现代浮选化学理论,居国际领先水平。建立了复合场分选理论,在复合场及选冶联合分选工艺、设备及过程控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精矿冷固球团直接还原新技术,对解决我国冶炼优质钢、特种钢原料紧缺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神经病学学科
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教授17人,有博士学位者21人。在神经遗传病研究上,参与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863”计划,率先对中国人SCA和CMT的疾病基因分型,建立了10种神经系统遗传病的基因诊断方法。近5年共获科研课题78项,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课题、“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CMB基金等,经费681万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卫生部成果奖6项、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2项,国家级专利1项。

有色金属冶金
1987年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1994年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8年所在一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获“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有工程院院士1人,博导19人。“九五”期间获国家和省部级奖37项、授权发明专利11项;目前承担“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项目等课题59项,经费1765.6万元。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在有色冶金过程强化与节能、增值冶金、有色冶金新工艺与基础理论、有色冶金资源与环境、有色冶金过程数值仿真与优化等方面,研究领域宽、综合实力强。

材料学
1981年获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92年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7年获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现有工程院院士2人,博导13人,教授35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63人。“九五”期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发明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30余项。1人被聘为“长江学者”,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粉末冶金新理论、新技术,有色、稀有金属材料的合金化理论及新材料开发,现代高性能有复合材料,粉末冶金特种材料,相图研究与材料设计等方面,立足国际前沿、不断取得创新性成果。曾为我国“两弹一星”、弹道导弹、原子能反应堆提供过多种特殊用途的新材料,“九五”期间在国防××××、×××、××、×××四大工程中承担新材料研制和试制任务。“十五”期间又在国家“高新工程”中承担×××等3项重大攻关任务。

采矿工程
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通过“七五”至“九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的实践及“211”工程的实施,开创了振动出矿技术和地下金属矿床连续开采与装备两个新领域,发展了大规模矿块崩落采矿、矿山固体废料回用与原地溶浸新技术,建立了国际认可的矿岩微观损伤、断裂和宏观变形、失稳、破碎等理论,创新了高温高硫矿床开采的防火、防爆理论与技术,丰富了金属矿山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产经营新模式。大批成果已在全国310多个矿山推广应用,累计为国家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合作项目290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73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项,省部级一等奖11项,省部级二等奖29项。其中《地下矿连续开采工艺技术和装备研究》、《矿块崩落法技术和装备研究》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颠振型振动出矿机》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遗传学
创建人为夏家辉院士,主要从事“人类与医学遗传学”教学与研究。该学科点的“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98年在国际上抢先克隆了遗传学神经性高频性耳聋病病基因“GJB3”,实现了在我国本土上克隆遗传病致病基因零的突破,获首届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2001年在国家组织的对生命科学领域3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3个部门开放实验室的评估中,评为6个优秀实验室之一。本学科有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得者3人。“十五”期间,本学科点将建成为国家培养人类与医学遗传学高级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将“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实验室。

机械设计及理论
1986年获冶金机械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设立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0年获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有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十五”深海技术发展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教授26人,博导10人。拥有“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电子工程”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奖6项,省部级奖81项,专利授权30多项。研制成功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铝合金快凝铸轧机列、高速特种驱动带箔轧机、连续挤压机、全液压驱动凿岩设备、隧道凿岩机器人、冶金机器人和六轴五连动数控铣齿机等大型成套设备,并且在深海资源开发设备、光电信息制造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完成的三万吨模锻液压机、2800特宽铝板轧机等国家重要装备的现代化改造,为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关键制品的制成提供了条件。形成了以创新现代大型工业机械为目标、以研究复杂机电系统设计理论与技术融合中的基本科学与技术问题为中心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
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14名教授,其中55岁以下11人,8人有博士学位。近五年,承担国家“八五”、“九五”攻关、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59项,科研经费400多万、美元61.5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22项,在精神卫生学领域优势尤其突出。其中“临床心理评估”研制了智力、人格等五大系列测验30种,占全国常有用标准化心理测试70%以上,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精神应激”主要研究应激相关疾病的中介机制与心理治疗,其中节育术心理并发症的干预成果已纳入国家计划生育的常规模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在华的精神应激合作研究中心。“成瘾医学”研究成瘾行为的流行学、生物学机制及治疗,研制的戒毒中药已进入市场。“生物精神病学”研究精神病的病因与药物作用机制,是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1981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1991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4年批准为卫生部癌变原理重点实验室,2000年批准为教育部癌变与侵袭原理重点实验室,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有科学院院士1人,博导8人。近五年承担了国家攻关项目、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及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获科研基金1632.9万元,美金33.5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及省部级奖十余项。在鼻咽癌病因发病分子机制研究、基因工程抗体及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198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在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各1人。创立和发展了以伪随机多频地电场理论为核心的、包括灾害与水资源探测、生产矿山地质地球物理等在内的系列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不仅在全国29个省区、40多个矿山应用,也在伊朗、玻利维亚、澳大利亚等国推广,创造经济效益300多亿元,是国内外将地球物理理论、仪器设计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最紧密的学科点。共获国家、省部级奖76项。如“双频道激电理论”获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流场法堤坝管涌渗漏探测理论”入选1999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生产矿山地质地球物理理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材料物理与化学
是“211工程”“九五”期间重点建设学科群“有色稀有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组成科学,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2项,总经费1100余万元,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5项。通过“211工程”的建设,本学科点的一级学科群已具有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在有色金属材料系统科学理论及应用、微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基础研究、有色合金微合金化理论及应用、形状记忆效应和马氏体相变、杂化功能材料设计与化学组装等研究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国内外同学科中具有较大影响,成为我国有色金属材料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1981年获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被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85年批准为铁道部重点学科。现有教授2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1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学科研人员23人。获国际戴维逊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多项,许多成果已总结在《齐次可列马尔可夫过程》(Springer公司出版)及《马尔可夫过程的Q矩阵问题》、《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生灭过程》、《逐段决定马尔可夫骨架过程》和《马尔可夫骨架过程——混杂系统模型》等专著中。1999年成功地在长沙举办了“马氏过程与受控马氏链”国际会议。

药理学

1981年获硕、博士学位授予权,1991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五年承担了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跨世纪人才基金和CMB等课题,科研基金1113万元,获部、省级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和二、三等奖多项。3名博士生获美国Merck国际临床药理奖学金,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遗传因素在药物代谢和反应差异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内源性活性物质在心血管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及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对基因功能的调控及其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新药临床评价和临床药代动力学等方面,整体水平居国内同类学科前列。

外科学(胸心外)
1991年列为卫生部临床重点建设学科,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近5千万元的科研医疗设备。在研课题18项,经费600余万元。与8个国外医学机构建立有经常联系。在深低温临床应用及研究上,在国内率先开展低温麻醉,冷血脑灌注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其研究成果199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胸心疾病基因工程研究上,在国内率先开展了3种心脏病致病基因检测并获成功。人源载体基因导入及肺癌基因疫苗研究正在实施中,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资助。在无架生物瓣的研制与临床应用上,已于2000年7月率先在国内成功应用于临床。在与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学科紧密合作,形成了学科间的交叉优势,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名列前茅。

桥梁与隧道工程
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被评为铁道部重点学科。2000年获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工程院院士两名,博士生导师8名。近五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三等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8项。创立了列车桥梁时变系统横向振动分析理论,解决了九江长江大桥等40多座桥梁的横向刚度分析问题;提出了桥梁结构局面与整体相关屈曲极限承载力分析理论;解决了洞庭湖三塔斜拉桥等8座桥梁的极限承载力分析问题;创立了空间结构大变形内力分析UL法,为我国提供了大跨度桥空间非线形分析方法与程序,提出了桥梁颤振分析的单参数搜索概念及多模态参与单参数搜索法。两项成果在我国四大悬索桥,第一座混凝土三塔斜拉桥等一系列大跨度斜拉桥上获得应用,创立了地层沉陷分析的随机介质理论,完成了“北京地铁王府井——东单段疏水地表沉陷分析”项目。

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
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2年列为卫生部临床重点建设学科。2000年成为临床医学(内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共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5项,省部级课题31项,国际合作课题4英,经费405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级二等以上科技进步奖9项,国家专利2项,研制国家III类新药1种,主编出版专著8部,发表研究论文510篇。培养博士46名。在代谢性骨病研究上,“糖尿病无机盐代谢失衡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在糖尿病研究上,糖尿病营养物质代谢、慢性组织缺氧机制及慢性并发症的系列研究获国家、卫生部和省科技进步奖共5项9次。在遗传内分泌代谢病研究上,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道路与铁道工程
2000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院士1人,教授12人,其中博导8人。1995年获詹天佑科技奖,1997年获詹天佑人才奖,2000年获茅以升铁道科技奖。在铁路工程结构设计理论及应用上,“无缝线路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的基础理论部分,获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路基及新型支挡结构的研究上,“原位测试机理的研究”,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土木加筋技术理论和加筋土结构以及新型支档结构的研究上,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在“高陡边坡工程及计算机管理技术研究”的理论部分上,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3 00:51 , Processed in 0.08165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