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统音韵,不可废弃(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ruirui69 发表于 07-2-14 19:47: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多年前,我曾吁请保护方言,不要因推广普通话使方言湮灭。如果方言消失,将是语音、语源、语义、民俗学绝大损失。传统音韵同样应该保护,用传统音韵写诗填词应该提倡,不要让传统音韵成为绝响,用传统音韵写诗填词成为绝学。
随着传统诗词的复苏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写作传统诗词,这是好事。但一些人提笔伊始,便向传统音韵发难,说它束缚思想,读不出来,与普通话抵触,甚至提到违宪高度;复有人编出“新韵”,自诩为方向,挟其重势多金,必欲取代传统音韵而后已。
反对传统音韵者大约持以下论点:
一、不可知论:有人说古人怎么说话,今人绝不可知。这是概念转换。就说话之音调音品节律立论、不仅不知古人怎么说话,也不知今人怎么说话,知道江油人怎么说四川话、湘西人怎么说湖南话、新加坡人怎么说普通话吗?就书面语音而论,古人怎么“说话”,是可知可晓的。《诗经》用语是周秦古音,《关睢》第一章:“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明三点:汉语是孤立语,没有词尾变化与助附词粘着,语序起着重要作用。此章诗是韵语,不管当年怎么读,总是押韵的,今读也押韵,第三句末字不入韵,是仄声,说明汉字不仅有声,还有调。
今汉语是古汉语直接延续。汉语产生以来,至少用文字记载以来,从未间断,没有任何一种外来语代替过汉语,或对汉语产生过结构性影响。古汉语音韵大量存在于今汉语诸方言(包括日、韩、越诸国音读汉字)中,不仅有典可据,且有迹可寻,经数中外代学人努力,古人怎么“说话”,变得越来越清楚。
  注:世界三大语系:孤立语(汉藏语系),曲折语(印欧语系,有性数格等词尾变化),粘着语(日本语,词尾有助、副词粘着)。我国境内语言体系:1、汉藏语系:(1)、汉台语支:汉语、台语(傣,布依、侗等,与傣语同支)、苗语瑶语,有声调变化。(2)、藏缅语支:藏语,彝、纳溪,云南边境之独龙、怒等语(与缅语相近)。2、阿尔泰语族:(1)突厥语、(2)蒙古语、(3)通古斯语(满语及其他)。3、南岛语支:台湾高山族语,与马来及菲律宾语同系。4、南亚语支:佧瓦语等,与柬埔寨及缅甸北古语同系。5、印欧语族:塔吉克语。
  二、统一论:有人认为,既推广普通话,就要用普通话将传统诗词音韵统一起来,有人还扯到国家统一的高度。
1、中国语音从未统一,中华民族却存在了五千年。一个去字,川方言至少有六种读法:成都读qiě,重庆读qǐ,川南读jǐ,广安读kě,阆中读qǔ书音读qǜ,从未妨碍过川南人与川北人、成都人与重庆人交流。即使拼音文字,方言与标准音也有差别,牛津音与伦敦音不同,与爱尔兰音差异更大,东南亚一带往往将英语辅音t浊化。用同一语言的民族未必统一在一个国家里,德国与奥地利都用德语;一个国家用两种以上语言未必分裂,比利时就是例子。
2、《周书》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典与册中文字,应当比甲骨卜辞吉金铭文更丰富多彩,是那个时代书面语言。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这种语言一经形成,便成为华夏民族通用语,不管南人北人,今人古人,口语语音如何不同,大体都能够读懂。这是汉字优于拼音文字之所在。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连续不断,一脉相承的不可替代工具,是维系中华民族向心凝聚的纽带;汉字也是与时俱进的艺术品种,问世以来,基本结构虽无大变化,表达方式却千变万化,陶坯而甲骨而吉金而大小篆而隶楷而魏碑而钟王而虞欧颜柳而苏黄米蔡,直到近、现代,仍不断有新书体出现,各具特色的书家更是层出不穷,为任何其他文字不可企及。汉字有殊功于华夏文明、东亚文明。顺便说一句,简化字简则简矣,却有麻烦。某学者在中央电视台讲演,将“子云(雲)笔札君卿舌”之云(雲),误为子曰诗云之云,解为孔夫子的笔记《论语》。
  3、古汉语书面语不是以某地方言为背景形成的。有人认为古汉语以洛阳音为基础形成,此说不可信。尧都平阳,在山西临汾;舜生于山东诸城,卒于鸣条,鸣条在开封附近;禹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在洛阳西;启废禅让,建都山西安邑;商居亳,今山东曹县,盘庚始迁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周初迁殷遗民于洛阳,号成周。在成周西五十里筑王城,令康叔居卫,带八师兵力(一师兵力二千五百人)镇压顽民。西周建都周原,在陕西岐山,平王东迁始都洛。
夏商周三代中央集权并未形成,三代之君虽是共主,但诸侯各自为政。平王都洛,初有地方六百里,比诸侯国大得多,后赐郑以虎牢(河南汜水县)以东之地,赐晋文公温、原(河南温、济源二县)等十二邑;晋灭虢(河南陕县),虢以西周地全归秦、晋;南境申(河南南阳)、吕(南阳西)入楚。有的封公卿作采邑,有的为进入境内的少数民族所占领,或与少数民族如伊雒、陆浑戎等杂居,降及春秋,天子穷到死后向诸侯求赙、求车,这样的宗国不可能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可能以京都洛邑语作通用语。儒家以鲁为活动中心,孔子删诗,本鲁史作《春秋》,载籍有记,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当受鲁方言影响。齐宣王兴稷下学,齐语不能说反不如洛邑语对学术影响大。此后列朝,定都洛阳者不多,秦、西汉都于陕,重要作品如《楚辞》《史记》、汉赋等,作者不是洛阳人,洛阳音对古文无决定性影响。
韵文亦复如此。《诗经》是殷、周时期作品,主要是西周作品,孟子说王道之迹息而诗亡,诗亡而后《春秋》作。春秋时期已无新诗出现,周时诗作,除雅、讼出自庙堂,周南、召南地域远达长江中、下游,十五国涵盖区域遍及南北东西广大地区。不可能用洛阳音为写作用语。晋氏东迁,有人在金陵听到许多人说洛阳音,只说明许多洛阳人迁到金陵,不能断定洛阳音是当时统一语音,洛阳语为当时国语。
  春秋时代,南音北调已有差异,孟子“齐教楚咻”之喻是便是证明。将《诗经》与《楚辞》比较,用语差异不大,一则其时南、北音差异不如今日大,也表明南人北人都在用通用语言(音韵)写作。
白话文也不是以某一地方言方音为基础形成的。有人说白话文是以北京话或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从现有典籍得不出这种结论。四大名著,三部用白话文写成,除红楼梦被断为清人作,施耐庵为元末明初钱塘人,元氏享国不足百年,当时未推广“普通话”,施未到过北京,未受北方语音重大影响。吴承恩为江苏淮安人,《西游记》中的庞(川人读盘)夯、顶缸是地道南方词汇。敦煌佛经变文,《朱子语类》等可看作早期白话文;这些文字都不能看作是元以后的“北方话”。
汉语不是拼音文字,不管马牛羊鸡猪狗吃饭睡觉等字词南人北人读来音与调多么不同,写成文字大家都懂。日本、朝鲜、越南人也懂。日本人使用汉字,有三种读法:音读,取汉字读音;训读:用汉语字义或形,读音完全是日本的,如私(和他久志);音训混读,又称汤桶读,汤桶日本人读作ゆとら,ゆ是汤训读,とら是桶音读。在研究汉语音韵时,这些国家的音读汉字可看作汉语方言之一。
三、读不出来:“读不出来”是新韵提倡者反对平水韵的杀手锏,尹贤先生曾盛气地说:“请用古音读,把入声读出来,你会吗?”以为这一军,就把对方将死了,少见多怪。能读出入声调的不止有南方音系的数亿人口,还有北方音系,包括四川、重庆、山西、内蒙等省一部份地区的上亿人口。不仅中国人,日本人也能很好读出入声,他们叫做促音变。例如:舌尖促音(以t收声):缺点(けってん);喉头促音(以k收声):括弧(かっこ);双唇促音(以p收声):日本(にっぽん)。越南人读“越南”二字,读的就是古音古韵。
“读不出来”,历来如此,乡音未改的贺之章,按长安音读自己的诗也读不出来。唐明皇改读《尚书•洪范》是“读不出来”的有名例子。《洪范》有句曰:“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显为韵文,后二句中好与道押韵,前二句按唐长安及今北方人读音,皆不押韵。玄宗根据《易•泰卦》中:“无平不陂”中“陂”又读“颇”,而将“颇”改读“陂”音,与義押韵。他不知古音我与皮皆属歌部,義字从我得声,谐音者有俄莪蛾娥儀饿等;頗从皮得声,谐声者有波坡破婆碆等;波与坡今音声母不同,古声均为并母。
《切韵》有193韵,《广韵》有206韵,反切上字530个,下字1,339个,即使编撰者亦未必都能全读出来。《广韵》是汇南北之声音,集古今之韵著而成。正《切韵》编撰者陆法言所说:“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之为《切韵》。”出现那么多反切上、下字,即音非取于一地一时,文非据于一人一书之证。“平水韵”在广韵基础上,斟酌唐宋写诗用韵,大体将《广韵》中通押韵部合为106韵,“平水韵”同样不是一时一地之音读,填词用韵与“平水韵”不同便是证明。词韵也非一时一地之音韵,词韵与曲韵(南、北曲不同韵)不同即是证明。
我国音韵发生过几次重大变化(非本文所讨论),最近一次最剧烈,与现代汉语关系最直接。这次变化可以回溯到五代石晋将燕云十六州拱手让与契丹,边地少数民族大举深入中原腹地,黄、淮以北地区,成了契丹、女真、党项、蒙古逐鹿之所,汉民族向南退逃,未能南逃者与入主民混居杂处,逐渐发展成与南方语言差别较大的北方官话,显著特征是入声韵消失,阳平声出现。这种变化也非“一刀切”,山西、内蒙、河北还有一些地方存在入声,河北滦县,宁夏银川只有平上去三声,平声不分阴阳。山西晋城有平上去入四调,阴平与普通话一样,阳平与上声同调值,甘肃白银市等地没有舌面前塞察音,天水等地残留有舌尖塞音演为舌尖塞察音的一些痕迹。
读不出来是相对的:北人读不出来南人则可能读出来,如以t、p、k收声的入声字,粤语、闽南语却能读出来。唐明皇按关中方言已不能读出的義之古音,今日之客家语却大体保留古读,他们读ngee,差似今日西北某些地方读我字之音。以m收声的字,粤语及越南、朝鲜音读汉字也能读出来。舌尖后塞、擦声母、后鼻音收声韵,南方人多读不出来,北方人却能读出来。竹木六肉菊普通话读来不押韵,西南官话读来都押阳平声韵。元明清三代,按平水韵写诗北方人多读不出来,乾隆生在皇家,长在深宫,一口京片子,却用读不出来之“平水韵”“写”了四万余首诗。以“平水韵”为根据的《佩文韵府》,正是康熙朝编成的。
四、因时改韵,因人设韵,将不胜其改。因口语与诗韵不同而不能写诗,则中韩日越人,包括胡志明都不能写汉诗(实际是他们中很多人写得中规中矩)。以“读得出来”为标准,南人北人在准确说普通话(实则是新韵本编造的谁也说不来的话)以前,都不能写诗,因为都(包括用普通话)“读不出来”。国家领导人,毛刘周朱陈邓胡江朱胡温都不能操标准普通话,也都不能写诗,因为用平水韵写诗,普通话读不出来;用新韵写诗,他们“读不出来”。有人祭起“服务”法宝,请问,连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按你那个新韵本都读不了也写不了诗,你那个新韵还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吗?
因时改韵非无先例,元人周徳清著《中原音韵》,废入声,分平声为阴阳。无人用它写诗,只成北曲用韵依据。另一积极改韵者是朱元璋,他教宋濂编《洪武正韵》,保留十部入声。以帝王声威,用皇帝年号,仅成南曲用韵底本。新韵分“今声”(非普通话)为十四部,连普通话也读不出来,普通话绝不把“东方红”读成“灯方横”。照“读不出来”废弃原则,不知新韵编造者是要废弃新韵本呢还是要废弃普通话。
五、元明清众多诗人何以不用《中原音韵》或者《洪武正韵》写诗?那是因为诗,特别是近体诗,是在唐代发展起来,厘定规矩,写出作品,经唐宋两代达于大成。这些诗都是用“平水韵”写的,作品多,质量高,影响大。平水韵成了古今诗人及诗词爱好者写诗用韵的范本,无论今人古人,南人北人,海内海外,语音差异如何巨大,用平水韵写诗一点上,则彼此相通。《广韵》、“平水韵”所录音韵包括东西南北广大地区及外域语音,保存了丰厚的语音资源,适合华夏万方之民,起到通达古今,钩连南北,襟带内外的作用。平水韵是写作传统诗用韵规范,不是口语规范,不能因其与口语不合横加废弃。废弃平水韵,新韵流行之时,即前人诗作毁弃之日,因为用新“韵”衡量,前人诗均不叶音律,都成废品。即使大骂传统音韵为“资产阶级尸体”之诸公,也未按“新韵”写出供大众学习的范诗,诗词爱好者何所适从?“新韵本”既非传统音韵,也非普通话音韵(黎锦熙先生分普通话为十八部韵,为今之语音学家,语言教育家,语文教材编撰者所采用);比十三辙又多一辙,写大鼓词者、数来宝者也不会参照。
保护方言:九州共一字,十里不同音,是我国长久以来存在的语言实况,也是宝贵遗产,中外音韵学家正是从不同方言(包括韩日越有关语音)对比与研究中,弄清了古音韵发展变化脉络,确定了它的音值。方言是乡土文化的载体和生存土壤,方言一旦消失,地方戏剧曲艺将不复存在。由于广播、电视、音画事业发展,教学中广泛用普通话,方言已在逐渐湮灭,四川话为例,成渝两地变化最大,重庆尤烈,重庆中、青年一代,差不多没有了舌根鼻音声母(与北方读音略异),将它读成零声母,一些零声母字又读成舌尖中擦浊音。川南、重庆、成都周边、西充等地入声韵消失得很厉害。
不要厌弃方言,没有一种方言是不美的,没有一种方言不能表达深沉的情感,阐扬精微的妙理,诵唱优美的乐章。窃以为,除教汉语,不必强求教别的科目用普通话。我国的大文豪、大艺术家、大科学家、大政治家、诺贝尔奖得主,大多不操普通话,大多不是用普通话教育出来的。张大迁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坚持内江口音不改,固不必效法,其对乡音的挚爱,却值得钦佩。
沙发
mark72 发表于 07-2-14 19:58:42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
板凳
BOBSON 发表于 07-2-14 21:03:43 | 只看该作者
我曾经专门去图书馆找资料看过,在各钟方言中,粤语是保留最多古汉语音调和词意的一种,文言文中很多字在粤语中仍然在沿用,比如说“行”在文言文中是走的意思,而“走”在文言文中则是跑的意思,这在粤语中还是这么用的,所以高中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教我们做古文阅读时看不懂了就试着用粤语读一下,没准就明白了。 对于国语四个音节加上轻音只有5个音调,而粤语共有9个音调(我平时说话有这么多调调吗?)[s:5]
地板
talentmonkey 发表于 07-2-14 21:39: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BOBSON 于 2007-2-14 09:03 PM 发表
我曾经专门去图书馆找资料看过,在各钟方言中,粤语是保留最多古汉语音调和词意的一种,文言文中很多字在粤语中仍然在沿用,比如说“行”在文言文中是走的意思,而“走”在文言文中则是跑的意思,这在粤语中还是 ...


我最近在哪里就看过这样的文章介绍啊
据说康熙还是谁以前对广东的官员最头痛,不知所云啊
5#
BOBSON 发表于 07-2-15 17:41: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talentmonkey 于 2007-2-14 21:39 发表


我最近在哪里就看过这样的文章介绍啊
据说康熙还是谁以前对广东的官员最头痛,不知所云啊

[s:5]
6#
fjfj 发表于 07-2-21 15:47:21 | 只看该作者
7#
eaglewindsor 发表于 07-2-25 21:18:0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这些东西都是语言学里的吧?
8#
 楼主| ruirui69 发表于 07-2-26 08:40:1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aglewindsor 于 2007-2-25 09:18 PM 发表
楼主这些东西都是语言学里的吧?

大方向是语言学没错,你考古代文学,看过则可,不必深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7 13:37 , Processed in 0.087629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