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6 12:21: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877.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编委
目录
 总绪论
  0.1 复习笔记
  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1章 上古神话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诗经》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 屈原与楚辞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1章 秦及西汉散文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司马迁与《史记》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 两汉乐府诗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 东汉辞赋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6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7章 东汉文人诗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1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两晋诗坛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陶渊明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 南北朝民歌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6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7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8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9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1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李 白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 杜 甫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 大历诗风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6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7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8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9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0章 晚唐诗歌
  10.1 复习笔记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1章 李商隐
  11.1 复习笔记
  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2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12.1 复习笔记
  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1章 宋初文学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 苏 轼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6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7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8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9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0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10.1 复习笔记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1章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11.1 复习笔记
  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2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12.1 复习笔记
  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1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关汉卿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 白朴和马致远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6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7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8章 元代散曲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9章 元代诗文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1章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明代前期诗文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6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7章 汤显祖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8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9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0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10.1 复习笔记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1章 晚明诗文
  11.1 复习笔记
  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2章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12.1 复习笔记
  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1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清初白话小说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 《聊斋志异》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 《儒林外史》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6章 《红楼梦》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7章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8章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九编 近代文学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1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 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内容简介                                                                                            


??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其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广大读者学习专业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适用于国内外教材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和课(章)后习题,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2版)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中国文学史权威教材之一。作为该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3.补充典型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中国文学史相关辅导资料,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本书严格按照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2版)的章目编排,共分为9编(含总绪论),每编分为若干章,每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为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精选详析了部分名校近年的考研真题,并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题。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总绪论
0.1  复习笔记
一、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1.文学史与文学史学
(1)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不但为屈原、贾谊这两位文学家立传,而且笔墨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的辞赋家,已经算是有了文学发展过程的初步描述。
(2)此后各朝各代的文学家对文学发展的过程都有涉及,进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文学史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文学史的内容
(1)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文学史著作应立足于文学本位,重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
(2)围绕文学创作来阐述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史研究外围是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第三个层面是文学作品,这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
(3)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文学理论是指导文学创作的,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是文学创作完成以后在读者中的反应。文学的发展史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共同推进的历史。
3.文学史学:即是研究文学史的学科
文学史史料学是撰写文学史的基础性工作。文学史史料学,包括与文学有关的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作家生平的考订,作品的辨伪,史料的检索等等,是以资料的鉴定和整理为目的的资料考证学。
二、中国文学的演进
1.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
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例如,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经济政治的大变革带来文化上的百家争鸣,与之相适应,文学也出现了繁荣局面。
2.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
(1)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文体发展的不平衡。各种文体都有一个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的过程,所谓文体发展不平衡.包含这样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有先有后。
②朝代的不平衡。各个朝代文学的总体成就是不一样的,有的朝代相对繁荣些,有的朝代相对平庸些。
③地域的不平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2)一些相反相成的因素,它们互动共同作用
①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俗雅之间的互动,使文学的长河陆续得到新鲜活水的补充和激荡,而保持着它的长清。
②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各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体制与功能,这构成了文体之间的界限。而一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相互渗透与交融,吸取其他文体的艺术特点以求得新变,这也是中国文学演进的一条重要途径。
③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这是文学体裁内部的运动,主要表现在诗文的领域里。
④文与道的离合。这主要是指文学与儒家伦理道德、儒家政治理想的关系。自从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以后,文学和儒家思想的关系一直制约着文学本身的演进。此外,道家思想、佛学思想以及反映市民要求的思想又先后不同程度地渗透进来,对文学施以不同方向的外力,影响着文学的发展。
三、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1.三古七段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成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2.文学本身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
(1)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
(2)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
(3)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
(4)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
(5)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
(6)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
(7)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
(8)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
(9)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3.三古七段划分的着眼点
综合考察了文学本身这九个方面的因素,并参照社会条件,而作出的划分。
(1)上古期(先秦、秦汉)
①总体特征
a.中国文学各种体裁的孕育期。
b.中国文学思想基础的孕育期。
c.以儒道两家为主中国文学思潮形成期。
②两个阶段
a.先秦文学
第一,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史从巫中分化出来。
第二,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
b.秦汉文学
第一,创作主体的处境有了变化。
第二,汉代文学失去了先秦文学的生动活泼与多姿多彩,而形成格式化的、凝重板滞的风格;楚辞的形式转化为赋,汉代乐府民歌兴盛,酝酿出五七言体。
(2)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朝中叶)
①总特征
a.这时开始了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这个自觉的进程。
b.文学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古奥转向浅近。
c.这是诗、词、曲三种重要文学体裁的鼎盛期。
d.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已初具规模,在唐代臻于成熟。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两代已经相当繁荣。
e.文学传媒出现了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各种新的形式。
f.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对象,包括了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
②魏晋到唐中叶
魏晋到唐中叶是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的阶段,也是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达到鼎盛的阶段。
a.文,诗化的骈文;b.赋,向诗靠拢,出现了骈赋;c.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d.玄学和佛学渗入文学。
③唐中叶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到南宋灭亡为止:
a.文:古文运动确定了此后的文学语言和文体模式;b.诗歌继续发展;c.词的兴盛;d.唐传奇到宋“说话”的兴盛。
④元代到明代中叶:始叙事文学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
a.文学样式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杂剧中心是大都,南戏中心是温州;
b.元末明初出现的《三国志演义》、《水浒传》预示着一个长篇小说的时代到来了。
(3)近古期(明嘉靖以后到五四之前)
①主要特征
a.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品化。
b.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反对理学禁欲主义。
c.诗文等传统的文体日渐衰微,通俗文体则生机勃勃,
②明嘉靖初到鸦片战争
a.诗文方面有公安派、竟陵派、神韵派、格调派、性灵派、桐城派的主张和创作实践;
b.在词的方面有阳羡词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的主张和创作实践;
c.戏曲方面也有以“临川派”和“吴江派”为主的两大群体的论争。戏曲、小说共同达到传奇的顶峰。
d.白话长篇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是这个阶段的巅峰之作。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的一座高峰。
③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a.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
b.文学被视为社会改良的工具,在国民中最易产生影响的小说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
④双视角
三古七段是人们处理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的一种新的视角,朝代分期(如本书四卷、九编的划分)是另一种视角,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处理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可以使之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因此,三古七段说更全面的表述是:三古七段双视角。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87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5-4 02:06 , Processed in 0.09182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