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6 12:2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11.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编委
目录
第一编 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
 第1章 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美学的历史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美学的基本问题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编 审美活动论
 第1章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审美活动的发生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三编 审美形态论
 第1章 审美形态概说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四编 审美经验论
 第1章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审美经验的结构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五编 艺术审美论
 第1章 艺术的存在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艺术的创造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艺术作品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 艺术的接受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六编 审美教育论
 第1章 美育观的历史考察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审美教育的内涵、目的及其特点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审美教育的功能及其实施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内容简介                                                                                            


??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其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广大读者学习专业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适用于国内外教材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和课(章)后习题,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朱立元主编的《美学》(修订版)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美学权威教材之一。作为该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美学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3.补充典型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美学相关辅导资料,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本书严格按照朱立元主编的《美学》(修订版)的章目编排,分为6编,每编包含若干章,每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为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精选详析了部分名校近年的考研真题,并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题。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编 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
第1章  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
1.1  复习笔记
一、审美现象
(一)审美是基本的人生体验之一
1.审美已经广泛地形成和体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成为人们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一种重要的人生体验。
2.在自然中,人们常常能够获得审美的经验。而且,人们在这种欣赏中所获得的情感满足和精神提升,并不亚于艺术欣赏的效果。
3.在与社会他人的交往关系中,即通常社会生活中,人们也能够经常获得审美经验。
4.审美更加普遍必然地体现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艺术欣赏不仅能引起美感,而且它所引起的美感之强烈,几乎达到了可以压倒甚至消解生理快感的程度。
人们所说的审美,实际上就体现在上述种种人生的经历和体验中。
(二)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1.审美现象
(1)审美现象应当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是主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审美关系。
(2)审美现象发生的前提就是对象一定是和人发生了某种特定的关系的。
(3)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2.审美关系的特点
蒋孔阳在《美学新论》指出,审美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而它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与直觉性,这是突出强调了审美关系中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感性特征。
(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这一自由有两层意思:一是外在的自由,是从外在事物实际的功利关系束缚中超越、解放出来;二是内在的自由。
①从内容上看,人们欣赏美的对象,不是要满足物质的需要。而是要自由地展示人的本质,取得精神上的自由和满足。
②从形式上看,美的形式要受对象的物质属性的限制,但是,美的形式并不在于物质形式本身,而在于通过某种物质形式自由地表现出或者制造出心灵的形式。
(3)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
这是审美关系整体性的主体实现,主体(人)在面对感性对象时,他是调动了由生理到心理、由感觉到思维的自身全部本质力量来对它进行感受、体验的。在审美中,“感性的人和理性的人统一了起来,意识形态的人和实践活动的人统一了起来,人以一个完整的整体来和现实发生关系”。
(4)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由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通过感觉器官来对具体的感性对象进行审美的,这些具体的形象,通过感觉器官的感受,把人们的理智、意志和其他一切,都化成了感情。因而其所产生的效果,主要的只能是喜怒哀乐的感情活动。
(三)审美现象的构成
1.“关系在先”原则
(1)不存在脱离具体审美关系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审美主客体都是、也只能是在个人与现实世界具体的审美关系中现实地生成的。
(2)法国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就从主客体关系角度举了不少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他认为,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欣赏者的审美知觉)都是在两者的相互关系和活动中同时形成的。在时间上,审美关系的建构与审美主客体的生成是同时、同步的,没有先后之分;
(3)但从逻辑上讲,则是审美关系在先,审美主客体在后,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确定者,审美关系之前和之外,无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
这就是“关系在先”的原则。
2.审美现象的构成要素
(1)审美对象
审美对象是与主体发生审美关系的自然、艺术、社会、科学等多种多样的对象。审美对象中与审美主体及其美感相对应的结构是多层次的。
①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这是审美对象最先显现到人们的感觉器官、引发人们审美愉快的层面。
②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审美对象的形式层固然是重要的,没有形式层,人们所遭遇到的事物便无法显现为审美对象,但是,形式层只是一个浅表的层面,审美对象不能仅仅靠形式来打动人,而必须有超越形式的意蕴层面在。
③意蕴的后面是更深沉的层面。这个层面,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理解为生生不息、创生化育的本体境域,天人合(一)万物并作的始源状态。
(2)审美主体
审美主体是进入审美关系的人及其美感。审美主体的构成层次与审美对象的构成层次是对应的。
①对应于审美对象的形式层,审美主体方面有感官快适。如红色的鲜花、太阳、火焰,与主体的热情、兴奋、欢乐相对应;蓝色的高空、远山、大海,与主体的开朗、宁静、纯洁、平和相对应。审美对象的形式与审美主体的感官快适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的同构的关系。
②对应于审美对象的意蕴层,审美主体方面有渗透着情感因素的理解。审美对象总是以深层意蕴来打动审美主体的。因此,审美主体光有直接的情感反映、感官快适是远远不够的。要接受和领会对象的意蕴,审美主体还必须具备理解的能力;而要有相应的理解能力,就得有知性和理性的参与。
③对应于审美对象的“存在”层,审美主体方面有整体的生命承担。审美主体的整体生命承担,体现为“忘我”的“投入”。忘我,就是全身心地沉浸到“道”境或“存在”局面之中,达到“道通为一”的境界。忘我投入的结果,就是天人合一的审美极境。
(3)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
①静观关系。静观意味着超功利地“看”。超功利是审美主体的一种精神态度。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始终以一种无所为而为的超功利态度来看待对象,通过对于对象形象的观照、感悟而获得一种精神的满足。超功利又是审美对象的基本特征。一切审美对象都不是以其有用性而凸显为审美对象的,审美对象的形式是超功利的,对这种超功利的形式只可静观。
②对话关系。如前所述,审美对象的意义不单体现在形式,更主要地体现在意蕴。审美主体对审美意义的接受不能单靠静观,更重要的是从形式人手层层转深,领悟对象的内在意蕴,从而达成审美主客体的交流对话。这是因为,审美主体能够在审美对象上“直观自身”,审美对象本身包含着可被审美主体领悟、认同的意蕴。
③存在关系。这是最高层次的审美主客体关系,是静观关系、对话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随着审美活动的进一步展开,审美对象展示出它的“存在”或者“道”境,审美主体从对象身上发现了自身的存在意义,从而忘我地投入到“存在”或者“道”境之中,进入一个物我不分,人和世界浑然一体的境界。
(四)审美现象的历史性
1.审美现象历史性的含义
(1)审美现象的历史性,指的是审美现象本身以及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都不是从来如此,永远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生存的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它们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有不同时代和语境造成的差异性。
(2)从审美现象本身来看,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都呈现出一种永远未完成、不定型的状态。审美主客体的发展变化,根源于人类生存实践的发展变化。人类生存实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就是在这一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双双生成、建构起来的。
2.审美现象历史性的意义
(1)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审美现象。审美现象既不是纯客观的存在,也不是纯主观的决断,而是历史性的,是由人类生存的历史性、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所决定的。
(2)理解审美现象的历史性,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美学的发展演变。
3.由于审美现象和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都是有历史性的,因此,人们探索美学问题,就不能拘泥于审美现象和美学思想本身的狭隘领域,而应当把眼界扩大、放远,从人类生存的历史性、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的广大领域着眼,从历史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着眼,来审美和理解审美现象和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
二、美学的诞生与学科性质
(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1.审美意识
(1)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2)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初级审美意识最典型地体现在原始初民的生存活动中,也大量地存在于民间的审美活动中。高级审美意识与初级审美意识相比,不仅更为成熟、更为自觉,而且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也更具有普遍性,有更广泛的涵盖面。
2.美学思想
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它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它也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3.美学学科
美学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对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二)鲍姆加登与“美学”
1.美学学科的形成
美学要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应当有专门的美学著作,这是美学得以立足的门户。
(2)应当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这是美学得以成立的根据。
因此,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的标志是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A.G.Baumgarten)《美学》一书的问世。
2.鲍姆加登
(1)鲍姆加登是欧洲大陆的唯理论者,其哲学思想归宗于莱布尼茨一沃尔夫系统。1750年,鲍姆加登根据讲义整理和出版了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专著,题为Aesthetica(拉丁文,此词的德文为Asthetik,英文为Aesthetic),也就是“感性学”,就是人们今天讲的“美学”。
(2)鲍姆加登明确指出,Aesthetica这门学科“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是“对以美的方式思维过的东西所作的共相的理论考察”。
(3)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是西方美学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他创立美学,不单使美学有了自己的学科形态,而且使人类审美现象有了专门研究和系统探索的开端,因而是功不可没的。
三、美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方法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
1.西方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四种看法
(1)把美学的对象看作美。始于古希腊的柏拉图。柏拉图在严格区分“什么是美”与“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命题的基础上,认为美学的沉思对象是“美”,而不是“美的东西”。近代,鲍姆加登也把美学的对象定位于美,认为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美学便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学科。
(2)把美学的对象看作艺术。始于普洛丁(P1otinus),他认为艺术可以体现本体和传达美,美学应当以艺术为思考对象。这一思想倾向后来被黑格尔继承和发展。
(3)把美学的对象看作人的审美心理、感受、意识。康德的“鉴赏判断”,里普斯的“移情”,布洛的“心理距离”,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转移、升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型”,萨特的“想象”等,都是这一观点的体现和发挥。
(4)把美学的对象扩大到世界现象的全体。这是现当代西方哲学和美学研究的重要取向。这种取向在尼采那里较早地凸显出来。
2.中国当代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四种意见
(1)主张以美为对象,认为美学顾名思义是关于美的科学。
(2)主张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艺术,认为艺术是最高形态的美,最集中地体现了美的规律,只有从艺术的美入手,才能更好地揭示自然的美与社会生活的美。
(3)主张美学走19世纪以来实验心理学和心理学美学的路向,以人的审美心理、审美感受、审美经验为对象。
(4)主张美学的对象定位在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以审美关系为中心,从客体方面研究美,从主体方面研究美感,从主客体统一点上研究艺术以及审美教育。
3.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影响因素
(1)对审美现象的不同反思认识影响美学统一对象的确立。
(2)对审美现象不同的理解视角影响美学统一对象的确立。
(3)审美现象的不同构成层次影响美学统一对象的确立。
(4)美学自身的历史性影响美学对象的确立。
4.如何考察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
(1)美学应当从根本上超越主客二分模式,不再单纯把审美主体或审美客体当作研究对象,而把集中体现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主客体融为一体的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2)审美在今天已经成为艺术的首要功能,审美活动最集中、最经典、最纯粹地体现为艺术活动,因此,艺术活动应当成为美学研究的重点对象和典型对象。
(3)审美活动、艺术活动不仅奠基于人生在世,而且本身就是人类全部生存实践、生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是一种把人导向自由和谐境界的、富有魅力的存在方式。因此,人生在世,人的总体性生存实践,乃是美学研究对象的存在论或本体论根基。
(4)从大的范围看,美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无比广大而丰富的审美现象;再具体一点就是审美关系,再进一步,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具体的审美活动。所以,人们可以把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美学的学科定位
1.美学学科性质的确定,应当考虑两个基本前提
(1)美学所面对的审美现象,不同于自然科学所面对的自然现象
在自然科学中,自然现象总是显现为物质实存,呈现为各种各样的物理形态、结构、属性和规律,完全与人生脱节,与人的精神、心灵、情感脱节。
(2)美学所面对的审美现象,也不同于社会科学所面对的社会现象
审美现象的目标是揭示人生的理想、命运、精神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它体现为感性具体的当下的人生境遇,而不是现成的实体存在和物化形态。
(3)审美现象的反思方式是一种典型的人文学科反思方式
①审美对象不是现成地摆在人们身外的实体,而是在当下的人生运筹和现实情境中生成和显现审美意义的对象,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审美主体一起现实地生成的,因而无法、亦无须精确地掌握和描述。
②审美心理、审美经验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依,无法从中引出科学的定则。这就给美学研究提出了一种特殊的要求,要求主体必须亲自去投入、去参与、去运作、去体验感悟,通过审美活动去与对象建构、生成现实的审美关系。
2.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有边缘性、综合性的人文科学
(1)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人文科学,意味着美学研究的起点和着手处是作为审美现象呈现的具体、现实的审美活动,也意味着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科学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地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
(2)美学是具有边缘性、综合性的人文科学,这意味着美学不仅与其他学科处在广泛的联系中,而且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
3.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
(三)美学的研究方法
1.从学科性质来看,美学的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
(1)美学从诞生起就从属于哲学
鲍姆加登创立美学时并不是独立的学科,而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后来美学成为独立学科,却并没有脱离哲学,在很长一段时期一直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直到当代各种有影响的美学流派和思潮无不有相应的哲学思想为背景。所以,如果美学不以哲学方法而以其他方法如实验方法为主要方法,就会失去其根基,最终也会失去其美学品格。
(2)实验方法在美学研究中的有效性是可疑的。
(3)美学作为哲学分支学科,是一门理论学科,其研究无疑应当依赖理性思考
美学的理性思考主要包括在理性潜在指导下现象的辨析、鉴赏的体验、本质的审察、灵感的沟通等,当然还包括在此基础上的逻辑推演、哲学思辨和理论提升,以及对主体思维本身的反思与控制。这种理性思考,需要主体的全身心投入,尤其需要主体在观念世界中尽情游历,才可洞悉审美活动的真谛。
(4)在今天的背景下,美学已经发生深刻的世纪变革。
2.美学研究的哲学方法
(1)观察、了解
美学研究是从审美现象出发并受其指引的,所以第一步必须对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进行观察,在观察现象的同时,还必须结合各门科学或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现象作尽可能充分的了解。
(2)分析
运用分析的方法对现象进行分析,要把握现象分哪些层次、现象的哪些部分是普遍的,哪些是特殊的,哪些是主观性的,哪些不依主观意志为转移。分析不仅是进行哲学思辨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思想的,因为对概念及其关系,也要运用分析的方法。
(3)体验、感悟
审美现象有什么特点,审美活动是怎样发生和展开的,需要研究者自我卷入,对其作一体验,只有在体验中审美活动才向主体展开,才生动、活跃。没有审美体验的思想者是很难对审美的现象作出充分的分析与结论的。对美的体验包括着一种追问与对话行为。审美现象在研究主体面前的展开,需要主体的投入,投入不是静态的,而是带着探索性的。
(4)解释
解释,必须有主体的投入,有体验、追问与对话,各种审美现象、审美形态的意义也需要主体的解释才显露出来。在解释中,各种审美对象、审美形态的“意义”在生成中、在剧烈的冲突与变动中,对它们的终极意义的把握还需一种“跳跃”性、直接的把握。
(5)建构
美学是理论,有普遍性的要求,要求将结论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形成一个理论体系,这离不开建构行为。建构不是美学思考的最终行为,而是贯串于美学思考的全过程。建构始终要与别的行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使美学理论处于不断发展中。
3.美学研究的各种哲学方法体现着两条基本原则,即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1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7 05:36 , Processed in 0.93519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