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6 12:2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473.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编委
目录
第一编 古代教育史
 第1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2章 古希腊的教育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3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4章 古罗马的教育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5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6章 拜占庭与阿拉伯的教育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
 第7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8章 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9章 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10章 卢梭的教育思想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11章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12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13章 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14章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15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
 第16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17章 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18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
  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19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19.1 复习笔记
  19.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20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教育
  20.1 复习笔记
  20.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21章 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21.1 复习笔记
  21.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2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改革
  22.1 复习笔记
  22.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23章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23.1 复习笔记
  23.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24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教育理论的发展
  24.1 复习笔记
  24.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25章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
  25.1 复习笔记
  25.2 课后思考题详解
                                                                                                                                                                                                    内容简介                                                                                            


  教育类国内外经典教材习题详解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教育类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但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一般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许多读者在学习专业教材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外教材配套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并对课(章)后的习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吴式颖主编的《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外国教育史权威教材。作为该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吴式颖主编的《外国教育史教程》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外国教育史教材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主要对吴式颖主编的《外国教育史》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部分章节增加了对原书重点内容改编而成的习题和答案,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本书的笔记整理了部分高校老师讲授外国教育史的讲义和上课笔记,而习题解答则参考了国内外教材的配套资料和相关参考书,如有不妥,敬请指正,在此表示感谢。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深深感谢吴式颖等教育学教授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我们提供了这些优秀的外国教育史教材。
  本书是吴式颖主编的《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基本遵循吴式颖主编的《外国教育史教程》的章目编排,共分25章,每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主要  根据《外国教育史教程》并参考其他外国教育史教材整理了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是课后习题详解,结合本教材和最新参考资料对该教材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圣才学习网│教育类(http://jy.100xuexi.com)提供全国各高校教育类专业考研考博辅导班【一对一辅导(面授/网授)、网授精讲班等】、多媒体e书、多媒体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升级)、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教育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吴式颖主编的《外国教育史教程》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外国教育史的师生参考。
  与传统图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四大特色:
1.免费下载:无须注册均可免费下载阅读本书  在购买前,任何人均可以免费下载本书,满意后再购买。下载地址为:http://www.100eshu.com/DigitalLibrary/ajax.aspx?action=Download&id=1473(请复制到浏览器上面打开)。任何人均可无限制的复制下载圣才教育全部3万本多媒体电子书,既可以选择单本下载,也可以选择客户端批量下载。
2.免费升级:更新并完善内容,终身免费升级  如购买本书,可终生使用。免费自动升级指我们一旦获得最新考试真题,系统立即自动提示您免费在线升级您的产品,您将自动获得最新真题及高清视频。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当您的电子书出现升级提示时,请选择立即升级。
3.功能强大:记录笔记、全文搜索等十大功能  本书具有“记录笔记”、“全文检索”、“添加书签”、“查看缩略图”、“全屏看书”、“界面设置”等功能。
  (1)e书阅读器——工具栏丰富实用【为教辅量身定做】

  (2)便笺工具——做笔记、写反馈【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4.多端并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平台同步使用  本书一次购买,多端并用,可以在PC端(在线和下载)、手机(安卓和苹果)、平板(安卓和苹果)等多平台同步使用。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终端登录,可实现云同步,即更换不同设备所看的电子书页码是一样的。

  圣才考研网(www.100exam.com)是圣才学习网旗下的考研考博专业网站,提供全国所有院校各个专业的考研考博辅导班【网授保录班、一对一辅导(面授/网授)、网授精讲班、等】、多媒体e书、多媒体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升级)、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管理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国热线:400-900-8858(8:30-23:00),18001260133(8:30-23:00)
  咨询QQ:4009008858(8:30-23:00)

  详情访问:http://jy.100xuexi.com/(圣才学习网|教育类)
  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编  古代教育史
第1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1  复习笔记
一、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
1.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的起源,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是19世纪下半叶后出现并一度流行的观点,是当时流行的庸俗进化论在研究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反映。它是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其创导者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等。他们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①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力图证明教育乃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一种现象。他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种类,出自遗传本能,自会将其“知识”与“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
②沛西·能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直接套引和推导出来的。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者认为:人类社会活动开始于“正在形成的人”为满足其生存繁衍的自然需要而进行的群体劳动,这种劳动活动将他们改造成为“完全形成的人”,形成了人类社会;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保持并延续原始公社的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经验,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教育的需要起源论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是多样的,除了劳动经验以外,原始社会形成的一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给下一代,但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纳入劳动的范畴,教育应该是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的需要。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是最早提出“需要起源论”的人。
2.史前教育的概况
(1)原始社会的分期及研究途径
①原始社会的分期。有人根据生产工具的进步程度,将原始社会划分为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三个时代;也有人将其划分为蒙昧和野蛮两个时代,每个时代又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我国史学界一般将原始社会划分为前氏族社会(血缘家族的原始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以及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制社会四个阶段。
  ②研究途径。人们主要从三个途径了解原始社会的概况:
第一,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科研成果;
第二,民族学的资料;
第三,古代典籍中的有关记载。
(2)史前教育的概况
①前氏族时期。此时期的教育主要是由成年人在生产劳动中向年轻一代传授生产和生活经验。
②母系氏族时期。进入此时期后,幼小儿童在妇女身边受教育。七八岁以后男女儿童按劳动分工分别接受教育,包括社会生活知识和宗教道德教育。这一时期出现教育机构的胚胎形式“青年之家”。
③父系氏族时期。进入该时期后,教育内容中增加了伦理道德、军事体育,并在到达成人之际举行“成丁礼”(或称“青年礼”)等特定的仪式,对后世影响较大。
④军事民主制时期。此时期军事教育的地位提高,重视道德与精神教育,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渐分离。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①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平等,对儿童实行公养公育。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生活紧密联系,以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同时也传授社会意识。
③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还处在原始状态,没有文字、教科书、学校及专职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成人的榜样、讲述、奖惩,以及儿童自己的活动、观察、模仿。在原始社会末期,教育开始分化,性质发生变化,并产生文字及学校的萌芽。
二、巴比伦的教育
1.苏美尔的文化教育
巴比伦文化的前身是苏美尔文化。约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国家。
(1)文化与科学
①文化
a.泥板书
古代生活在两河流域的人们利用本地丰富的黏土资源,就地取材,将黏土和水调匀,制成大小不等的泥板,作为“纸”使用,并将字写(或刻)在上面,然后再把它晒干或烧干,这就成了所谓“泥板书”。最早的泥板书出现在大约公元前3000年,所载文献往往由几块到几十块泥板组成。泥板书极为笨重,但它的广泛采用仍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的智慧。
b.楔形文字
最初的文字是图画文字,由于图画文字在泥板上书写不便,而在泥板上压出符号则要方便得多,于是从图画文字逐渐演进到楔形文字。这种文字用芦苇管或小木棒在未干的泥板上刻写而成,由于落笔处印痕较为深宽,提笔处较为细小,形同木楔,故名。楔形文字符号较多,一般分表意、表音和部首三类。开始有上千个字型,后减少到六百个左右。由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体系后来在两河流域得到广泛的传播及采用。
②科学
在古巴比伦,生产活动及生活的需要促使人们观察与研究自然现象,从而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古巴比伦在科学上最杰出的成就是天文学和数学。
a.天文学
公元前2000年初,巴比伦的天文学家已把五大行星和恒星区别开来,并将星辰划分为星座,对太阴月的计算与现代只差0.4秒;他们还制定了历法,根据月球的盈亏,定每月为29日或30日;还知道置闺。
b.数学
在古巴比伦,数学也得到很大发展。他们以60进位,会演算四则运算,会开平方和立方,会解二次方程式和某些三次方程式。早在毕达哥拉斯出生之前,他们就已知道了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定理(勾股定理),还把圆周分为360°。
古巴比伦人在医学、建筑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2)教育概况
①学校的由来
文字的发明、泥板的广泛使用以及科学的发展,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条件。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密切联系。在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将知识视为神赐,非祭司不敢享有,传习这些知识也是僧侣的特权。苏美尔文字最早是由祭司发明,并由祭司首先使用的。由于管理寺庙财产的需要,故寺庙中有关人员需要学习文字和符号,这样就产生了训练书吏的学校。
②教学内容及方法
a.教学内容
早期苏美尔人在训练书吏时,教学内容重视语言,尤重书写能力,此外还有阅读、翻译、计算等。
b.教学方法
当时的教学方法简单,一般由教师先在潮湿的泥板上写上字,再由学生临摹;课程主要是抄写和背诵长串的单词或词组,也包括数学或文书。
学校中纪律严格,常采用体罚。
③考古发掘的最早的学校
20世纪3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帕拉在幼发拉底河畔南部一个叫马里城的地方挖掘出一所约公元前2100年的学校遗址。
2.巴比伦的文化教育
这时的寺庙学校有两级:一级是初级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级教育,除学习读写外,还要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
三、古代埃及的教育
1.文化与科学
(1)文化
埃及最早的文字也是象形文字,以后出现表示音节的符号,在古王国时代已经发明24个辅音字母。这种世界上最早产生的字母,是埃及人的独特贡献。埃及的字母文字后来成为腓尼基字母文字的根据,而腓尼基的字母又影响了希腊字母的创造。古代埃及人的文字写在“纸草”上。
(2)科学
①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和数学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古埃及人经常观察天体,能够区分行星和恒星,还编制了天体图,制定了相当精确的太阳历。为了满足丈量土地以及建筑等需要,数学获得了相当的发展,采用了10进位的计算法,能计算正方形截头棱锥体的体积,求出圆周率π=3.16。
②在医药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③古埃及建筑艺术也达到极高水平。
2.教育概况
(1)学校类型
古代埃及的教育较为发达,与其他国家相比,其教育制度较为完善,学校种类也更多一些,大致包括以下类型:
①宫廷学校
宫廷学校是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即分别被委任为官吏。
②僧侣学校(或称寺庙学校)
僧侣学校是中王国以后出现的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
③职官学校(亦称书吏学校)
职官学校约创办于中王国时期,训练一般的能从事某种专项工作的官员,修业期12年。
④文士学校
文士学校主要培养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此类学校较僧侣学校和职官学校低级,招收人数较多,对出身限制稍宽,修业期限有长有短。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①教学内容
a.有关宫廷学校的教学内容无法考证。
b.僧侣学校着重科学教育,是传授高深学识的学府,其教学及研究内容以较高级的天文学、数学、建筑学、水利学、医学及科学为主,培养能力优而水平高的人。
c.职官学校的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往往以吏为师。
d.文士学校通常教授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的知识,有的还教授数学、天文和地理之类。
②教学方法
在古代埃及的学校中,教师惯用灌输和体罚,教师施行体罚被认为是正当、合理的。
四、古代印度的教育
1.古代印度社会概况
从公元前1000年到前600年,古代印度逐渐形成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通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种姓),按高下依次为: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首陀罗(奴隶及处于奴隶地位的穷人)。前三种为再生人(即通过入法礼,可以得到第二次生命),首陀罗为非再生人。不同种姓的人通婚所生子女被排斥在种姓之外,称为贱民。
2.婆罗门时期的教育
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印度教育常称为婆罗门教育。婆罗门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教育的对象主要为婆罗门等高级种姓。
公元前9世纪以前,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学习用梵文写的《吠陀》经。学习方法机械、神秘、烦琐,主要靠背诵。
公元前8世纪以后,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在此类学校中,教师被称为“古儒”,均系婆罗门种姓。儿童入学后即迁居古儒家中,学习年限一般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过去注重呆读死记的家庭教学方法比较起来,有所改进;体罚很常见;还采用类似于“导生制”的方法进行教学。
3.佛教教育
公元前6~5世纪左右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佛教教育”,佛教由释迦牟尼所创,它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姓平等。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学习内容主要为佛教经典,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用地方语言,适应了平民学习的需要。佛教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僧徒学习12 年,合格者为“比丘”。佛教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僧学完后称为“比丘尼”。学习内容为佛教经典,在初级阶段,以教师口授和学生记诵为主;在高级阶段,教学采用了争辩和议论的方法。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
4.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婆罗门教育是一种私立的教育,教师均由婆罗门担任,教育对象多为婆罗门子弟,故教育带有强烈贵族性,教育方法采用口授法及导师制;
②佛教教育则是依傍于寺院的教育,教师均由佛教僧侣担任,教育对象较为广泛,故教育带有平民性,教育方法把教授、讲解及个人钻研经典相结合。
(2)共同点
①其教育目的与人生目的同一,主要是一种道德陶冶,使每个人都能稳步减少乃致彻底摒除尘世迷惑,而使自己的精神或灵魂“得救”或“解脱”。
②其内容大多是消极的、遁世的,缺乏积极的因素。
③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变革,也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④古代印度的医学、天文学、数学等自然科学都主要是在宗教学校或寺院以外,由学者私人传授的。
五、古代希伯来的教育
古代希伯来位于现在的西亚巴勒斯坦地区,为现代犹太人祖先的居住地。希伯来人由以色列和犹太两个部落组成,其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从摩西带领希伯来人逃离埃及(约在公元前14~前13世纪)到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亡于巴比伦;第二时期从公元前538年希伯来人返回家园,至1世纪被罗马帝国吞并。
1.第一时期的教育
这一时期希伯来人以家庭教育为主。希伯来人一般以家庭为子女受教育的场所,父亲既是家庭的祭司,又是子女的教师。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民族传说、宗教信仰和祖先的训诫。在儿童观及儿童教育方法上,古代希伯来人常常采取积极影响的手段。在教育内容上,主要以《圣经·旧约》来教导子女,以培养宗教信仰为最重要的目标。
2.第二时期的教育
这一时期希伯来人主要发展学校教育。希伯来人由异邦返回故土后,犹太会堂也随之迁移而来,并在犹太人居住区得到发展。在希伯来,男童一般6岁入初级学校,6~10岁间学习《圣经》和简单的读、写、算;教师以口授方式摘读若干经书的语句,指导儿童高声诵读。教师在教学时鼓励儿童发问,认为不善发问就不善学习。学校管理很严,常施惩戒责罚。10~15岁儿童主要学习《米施那》。15岁以后,则主要学习《基马拉》,这相当于中等教育。中等教育以上还有培养僧侣的学校,教授宗教理论和法律理论,并训练主持宗教活动的能力。
六、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的特点
1.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
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学校主要招收奴隶主子弟,并按教育对象的等级、门第而被安排进入不同的学校。
3.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4.与教育内容繁复相应,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具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适应力。
5.各国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但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
6.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与后来古代希腊、罗马学校教师社会地位卑下形成鲜明对比。
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失于早衰或有过断层期。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473.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7 05:35 , Processed in 0.08933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