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含10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6 14:41: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3371.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编委
目录
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
 导 论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第一章 物质与世界
 第二章 实践与世界
 第三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第四章 个人与社会
 第五章 联系与发展
 第六章 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八章 认识与实践
 第九章 认识形式与认识过程
 第十章 认识活动与思维方法
 第十一章 真理与价值
 第十二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第二部分 10套名校考研真题
 2010年浙江大学历史唯物主义(代码803)考研真题(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共用)
 2013年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代码704)考研真题
 2013年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代码625)考研真题
 2013年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代码855)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代码855)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9年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代码801)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广东财经大学政治与教育学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代码516)考研真题
 2012年广东财经大学政治与教育学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代码516)考研真题
 2007年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代码601)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7年厦门大学哲学系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代码602)考研真题
                                                                                                                                                                                                    内容简介                                                                                            


特别提醒:可免费试用,下载地址为:http://www.100eshu.com/DigitalLibrary/ajax.aspx?action=Download&id=3371(请复制到浏览器地址栏打开)。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配套辅导系列(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本书是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教材的配套e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读者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真题,部分真题提供参考答案。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显当前热点。
  (3)最新补充内容,可免费升级获得。本书后期会进行修订完善,对于最新修订完善的内容,均可以免费升级获得。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师生参考。
  与传统图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四大特色:
1.免费下载:无须注册均可免费下载阅读本书  在购买前,任何人均可以免费下载本书,满意后再购买。下载地址为:http://www.100eshu.com/DigitalLibrary/ajax.aspx?action=Download&id=3371(请复制到浏览器上面打开)。任何人均可无限制的复制下载圣才教育全部3万本多媒体电子书,既可以选择单本下载,也可以选择客户端批量下载。
2.免费升级:更新并完善内容,终身免费升级  如购买本书,可终生使用。免费自动升级指我们一旦获得最新考试真题,系统立即自动提示您免费在线升级您的产品,您将自动获得最新真题及高清视频。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当您的电子书出现升级提示时,请选择立即升级。
3.功能强大:记录笔记、全文搜索等十大功能  本书具有"记录笔记"、"全文检索"、"添加书签"、"查看缩略图"、"全屏看书"、"界面设置"等功能。
  (1)e书阅读器——工具栏丰富实用【为教辅量身定做】

  (2)便笺工具——做笔记、写反馈【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4.多端并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平台同步使用  本书一次购买,多端并用,可以在PC端(在线和下载)、手机(安卓和苹果)、平板(安卓和苹果)等多平台同步使用。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终端登录,可实现云同步,即更换不同设备所看的电子书页码是一样的。

  圣才考研网(www.100exam.com)是圣才学习网旗下的考研考博专业网站,提供全国所有院校各个专业的考研考博辅导班【网授保录班、一对一辅导(面授/网授)、网授精讲班、等】、多媒体e书、多媒体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升级)、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国热线:4006-123-191(8:30-23:00),18001260133(8:30-23:00)
  咨询QQ:4006123191(8:30-23:00)

  详情访问:http://www.100exam.com/(圣才考研网)
  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
导 论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1)哲学的含义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3)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并不都是一样的,原因在于:
①在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由于实践水平、科学水平的不同,致使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也有所不同。
②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在社会生活中分工不同,使得他们对社会发展、人生追求的看法和态度也有所不同,因而他们的世界观也会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不仅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世界观,即使同一阶级内部的不同阶层,同一阶级的不同发展时期,其世界观也会呈现出差别性。
(4)哲学的二重性
哲学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这表明哲学与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5)哲学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
①联系
a.哲学的发展,有一个同科学浑然一体而后分化的过程。
在古代,哲学和许多具体知识掺杂在一起,更多的是被人们当做知识的总汇。到了近代,自然科学开始了独立探索的历程,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了日益增多的独立的学科。这一事实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进步,既有利于科学的发展,也有利于哲学自身的发展。
b.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自身生长的土壤。不断从具体科学所提供的新的材料、经验和知识中总结概括出哲学的一般结论。否则,哲学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自己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活力。
c.哲学能够为具体科学提供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是哲学特有的功能之一。
②区别
科学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对象,而哲学是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自己反思的对象,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自己的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
①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a.这在哲学史上属于本体论问题。本体论研究世界本身的存在和本质问题。
b.恩格斯把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的根本标准。因为,对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它规定着哲学的性质以及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方向。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a.这在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它所涉及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等问题。
b.列宁把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作为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c.还有一些哲学家否认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哲学史上把他们称为不可知论者或怀疑论者。
(2)哲学基本问题在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面互相联系。
①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
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人的认识的实际发生过程来说,都只有回答了本体论的问题以后才能回答认识论的问题。所以,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认识论是不能脱离本体论的。
②本体论也不可能离开认识论。
任何关于本体的理论,都是通过一定的认识路线而形成的,本体论总是渗透着一定的认识论。离开了认识论,离开对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本质、认识过程进行考察的本体论必然是独断的、不可靠的。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①唯物主义的含义
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
②唯心主义的含义
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哲学史上曾出现过主张物质和精神是两个平行的本原的二元论,实际上仍然未能跳出唯心主义的窠臼。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或者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意义上使用。除此之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用语没有任何别的意思。
a.说唯物主义是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唯物主义哲学中所说的“唯物”,是就其在解决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时所奉行的哲学路线来说的,是指它们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就人在世界中的地位而言,唯物主义哲学完全可以非常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
b.说唯心主义是轻物重人,追求道德信仰的理想主义,这同样是误解和曲解。
唯心主义哲学中所说的“唯心”,同样是就其在解决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时所奉行的哲学路线来说的。
3.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1)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基本发展阶段,表现为三种基本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主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是,他们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b.朴素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正确立场,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存在着直观性的缺陷,缺乏科学的论证,在历史领域中也不能彻底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a.代表人物
近代形成了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以拉美特利、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为代表的l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以及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l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从总体上看,它们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此阶段,西方哲学侧重于认识论研究,并且形成了表征人的感性和理性矛盾的经验论与唯理论两种思潮及其冲突。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同近代科学相联系的,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但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有其严重缺陷,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的不彻底性。
③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l9世纪中叶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斗争的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批判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b.这种新唯物主义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从而把唯物主义提升到现代形态。
(2)唯心主义流派
唯心主义有许多流派,但归结起来不外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做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其代表人物如中国明代的王守仁(“心外无物”)、英国的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其代表人物如中国宋代的朱熹(“理在事先”)、古希腊的柏拉图(“理念世界”)、19世纪德国的黑格尔(“绝对观念”)等。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如果把它们进一步偶像化、神化,就会陷入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①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围绕着如何理解世界的存在状态,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所形成的。
②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而形而上学则以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尤其是世界的本原。
③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是独立自存的,而是始终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相结合的。
历史上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也存在过辩证的唯心主义;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也出现过具有辩证思维因素的唯物主义。
(4)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在当代,除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外,又出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双峰对峙的两大哲学思潮。
①科学主义
a.科学主义的含义
科学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盛行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当代科学发展极其广泛的技术应用,使一些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而“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只有用实证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才能使哲学变成“科学的哲学”。
b.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的区别
科学精神是对真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即“求真”的精神,是面对现实探索规律的精神,即“求实”的精神。
把具有特定内涵的“科学主义”与人类为真理而斗争的“科学精神”区别开来,批判“科学主义”而弘扬“科学精神”,是我们应有的基本态度。
②人本主义
a.人本主义的含义
人本主义有三种含义:一是指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二是指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三是指当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其中,存在主义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本主义。
b.存在主义的含义
存在主义所凸现的是人的存在与其他一切存在的区别,并把人的存在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按照存在主义的观点,人以外的一切存在,都是“本质先于存在”,即某种特定物种的本质预先规定了该物种的每个个体的存在;与此相反,人的存在则是“存在先于本质”,即人在自身的存在过程中构成自己的本质,人是一种不断超越自己先前之所是的存在。
③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a.在科学主义看来,当代科学为人类提供了关于对象世界的各种规律性的认识,当代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科学本身。所以,哲学不但不是“科学的科学”,相反,它是“科学的副产品”,即对科学命题进行逻辑分析并以此方式而存在。
b.在人本主义看来,现代科学的发展既为哲学对人的反思提供了重要前提,又为哲学对人的反思提出了迫切要求。由于科学承担了对人以外的全部存在的研究,所以哲学应该专门反思人这种特殊的存在,并从对人的反思出发去重新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反思包括科学活动在内的人的全部活动方式,回答人类存在的意义问题。
c.面对当代科学的迅猛发展,在哲学中正在兴起“对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的思潮。这标志着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相互渗透以至融合,或者说超越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对立的发展趋向。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1.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19世纪中叶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后果、法国政治革命及其后果、世界历史的形成及其意义,是资产阶级进行历史性创造活动的主要成果,这些成果及其引起的规模宏伟、具有现代形式的社会矛盾,是推动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因,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产生的时代背景。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①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政治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从封建时代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同时也就从“自然联系占优势”的时代转向“社会因素占优势”的时代,从自然经济时代转向商品经济时代,从“人的依赖性”时代转向“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
②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矛盾,到了19世纪中叶,这种矛盾日趋激化,异化状态日趋加深,其标志就是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以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烈。此时,欧洲无产阶级已从一个自在的阶级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形成为一支独立的反对资本主义的强大力量。新的阶级及其新的历史使命需要新的理论指导。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不仅德国古典哲学,而且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英法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反映着资产阶级在经济领域中的胜利。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把社会财富的源泉从客体转向“主体的活动”,并对此作出抽象,形成了“劳动一般”的概念,创立了劳动价值论。
②对法国政治革命及其历史进程的总结形成了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
按照梯叶里等人的观点,中世纪以来的欧洲历史实际上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基于不同利益之上的阶级斗争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动力。
③德国资产阶级的哲学革命及其成果——德国古典哲学。
a.黑格尔发展了理性对存在具有高度的能动作用和批判作用的观点,以一种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形式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创立了“否定性的辩证法”;
b.费尔巴哈揭穿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并力图使唯物主义和人道主义结合起来,创立了人本唯物主义。
④英国和法国“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则反映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
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中,圣西门等人发现所有制是“社会大厦的基石”,并认为历史运动有其内在规律,资本主义将让位于所有人都能得到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
⑤马克思对时代课题的解答又始终贯穿着哲学批判。
哲学批判使马克思得到了严格的理论锻炼,使他对近代哲学、哲学本身以及其他各种理论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对现实的社会矛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反过来,新唯物主义的创立又使马克思比同时代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透,以深沉的智慧科学地解答了时代的课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①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达尔文的名字命名的进化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前两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后一项则为刚刚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自然科学论证。
②对自然科学成果的研究不仅能够深刻地把握自然辩证法,而且有助于深刻地认识历史辩证法。马克思指出,从历史运动中“排除掉自然科学和工业”,就不可能达到对现实历史的认识。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性的学说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民族性是哲学的主要特征。与此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性的学说,是一种“世界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历史的产物。
②这里所说的世界历史,不是通常的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史,即整个人类历史,而是特指各民族、各国家进入全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使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
③作为一种世界哲学,作为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在不同的民族那里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1)批判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
①批判旧唯物主义
对于旧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强调的是,它“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a.马克思并不否认旧唯物主义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的意义,相反,马克思在他的全部著作中都首先承认外部自然界对人的“优先地位”,并一再声明自己是“唯物主义者”;
b.马克思则批评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而“没有”从实践的方面去理解。正是在这方面,马克思展开了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并在这种批判中提出了新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②批判唯心主义
对于唯心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强调的是,它“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方面,并进一步指出它“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a.马克思并不否认唯心主义“发展”人的能动方面的意义,相反,马克思也肯定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主体性;
b.马克思则批评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方面,因为它不知道现实的实践活动。正是在这方面,马克思展开了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并在这种批判过程中提出了新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③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缺点
a.二者都不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
b.正是这一共同的主要缺点,在近代学中造成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分离,在旧唯物主义哲学中又形成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
c.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要缺点的惊人的一致,促使马克思深入而全面地探讨了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即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2)人类的实践活动
①人类实践活动构成了现实世界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根据。
②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的总和又构成了现实世界中的基本关系。
③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所构成的矛盾运动,它既是一种物质运动的客观过程,又是主体活动的创造过程,现实世界的物质性和辩证性,正是在实践活动中被揭示出来并加以确证的。
④在物质实践中,人是以物的方式去活动并同自然发生关系的,得到的却是自然或物以人的方式而存在,从而使人成为主体,自然成为客体。实践不断地改造、创造着现实世界,同时又不断地改造、创造着人本身。
(3)辩证唯物主义
①人与自然之间这种“为我而存在”的否定性关系是最深刻、最复杂的矛盾关系。这种矛盾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之前众多哲学大师的“滑铁卢”,致使唯物论和辩证法遥遥相对。
②马克思高出一筹的地方就在于: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深入而全面的剖析,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了。这也就是说,辩证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4)历史唯物主义
①以往的哲学家,包括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后,只能走向唯心史观。
②马克思从物质实践出发去理解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去解释观念以及历史过程,则创立了唯物史观。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因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基本特征。
(5)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两个不同的“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即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包括历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
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的意义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a.在自然观中,它确认实践是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扬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二元对立;
b.在历史观中,它确认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的本质,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二位一体”的基础,实践消除了“物质的自然”和“精神的历史”对立的神话;
c.在辩证法中,它确认实践是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分化与统一的基础,而且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否定性的辩证法;
d.在认识论中,它确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而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
③实践观贯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3.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对象,通过概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具有坚定的革命性
①表现为它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少数人的哲学,不单纯是哲学家的哲学,而是无产阶级的哲学,也可以说是人民群众的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哲学。
②表现为它的实践性。
a.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强调改变世界。
b.马克思始终关注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及其内在规律,并把实践的观点作为新唯物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尊重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及其统一集中体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性。
彻底的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随着科学的每一个划时代发现,随着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发展自己的内容。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使它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a.在新的时代,列宁总结了新的历史经验并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b.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形态——毛泽东哲学思想,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c.正是在解决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邓小平创造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
d.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结果,体现了时代性,把握了规律性,并富于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使它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达到了对辩证思维的真正自觉。因此,我们应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分析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方式,并对之进行创造性转换。
(2)我们应有高度的自觉,确立一种现代的辩证思维方式,从而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哲学的反思和预见功能。
①哲学的反思功能
a.哲学对于人与世界认识关系的研究是一种反思,对于人与世界实践关系的研究也具有反思的性质。反思既是对思维对象的反复思考,又是对思维本身的反身思考。
b.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看,反思首先是反复思考,是对思维对象的再思、三思、多思。反思具有反复思维与反省思维的双重含义,是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辩证统一。
c.哲学的反思不仅仅是面对过去,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揭示未来的发展趋势。
②哲学的预见功能
一般说来,预测包括预报和预见。
预报是指对某一事物在确定的时空范围内必然或可能出现的判断,而预见是以规律为依据的关于发展趋势的判断,或者说,是一种只涉及发展趋势的规律性的判断。
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既能预见又能预报,哲学只能预见而不能预报。
哲学预见具有科学预测所不能取代的独特地位。
在现时代,仅仅有局部的预测显然不够,还需要哲学的反思和预见,没有哲学的反思和预见很难形成一种具有倾向性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意见。
2.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1)人生观的含义
人生观就是关于人生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人生观是哲学问题
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是关于人的“生”的学问,是教人们如何生存、如何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只有哲学才能真正“看透”人生。从根本上说,人生观是一个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是个哲学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
(3)人生观与世界观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
②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现实的人不能脱离现实世界,人既然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就不能脱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生观的核心是解决“自我”的问题。对人生问题的体悟有赖于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理解。
(4)人生观与价值观
①人生观与价值观密切相关。价值观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核心是对人生和事物的评价。价值观既是如何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与方法,更是怎样评价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与方法。
②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不仅要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且包含着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和评价,对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的评价。如何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怎样评价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是激发人们进行哲学思考的深层理论问题。这一问题也就是价值观问题。
③世界不会自动地满足人,人用自己的行动让世界满足自己。这就是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孤立地从认知关系去理解和解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相反,它认为人对世界的认知关系本身就蕴涵着人对世界的价值关系。
④价值观的深层意义,就在于它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本尺度或标准的哲学反思。
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中去理解人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也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此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并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求得个人的发展。
3.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内在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并蕴涵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深刻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2)哲学与政治的关系
①政治需要哲学。脱离了哲学的政治缺乏说服力和凝聚力,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同,所以哲学变革构成了政治变革的先导。
②哲学也不可能脱离政治,哲学总是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蕴涵着政治。哲学总是具有自己特定的政治背景,总是或多或少地蕴涵着政治,具有这种或那种政治效应。
③哲学命题的理论意义与政治效应并非等值,但哲学具有这种或那种政治效应却是无疑的,而且同一个哲学命题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往往产生不同的政治效应。
④哲学不能成为某种政治的传声筒或辩护词,因为哲学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哲学也不能远离甚至脱离政治,因为哲学与时代的统一性首先是通过它的政治效应来实现的。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要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4)不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深刻把握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①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②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的过程中,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337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 09:32 , Processed in 0.09541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