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年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含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模拟试题及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6 17:1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42823.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2016年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含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2016年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含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2016年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含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模拟试题及详解(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针对考试最后阶段的复习而设计出版的,它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全面。精编考前模拟试题,全方位、多层次地给广大考生提供了一次最为系统的考前训练,使你轻松过关。
??(2)针对性强。本书主要针对临考前的复习而作,在复习以及考前训练的过程中,可以使你临考不乱,能有条不紊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
??(3)迅速高效。本书合理安排了临考阶段的要点,能够使你在短时间内准确的抓住考试要点,尽快进入临战状态。
??(4)仿真度高。严格根据历年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进行模拟,其试题数量、试题难度、试题风格与真题完全一样。通过模拟试题的练习,学员既可以用来检测学习该考试科目的效果,又可以用来评估对自己的应试能力。
??圣才学习网│经济类(http://jingji.100xuexi.com/)提供全国各高校经济类专业考研考博辅导班【同门师兄师姐一对一辅导(网授)、网授精讲班等】、3D电子书、3D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升级)、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经济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含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考试科目的考生。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2016年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含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西方经济学部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范围经济
答:范围经济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当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各生产一种产品的两个企业所能达到的总产量时(两个企业分配到相等的投入要素),存在范围经济。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与规模经济不同,范围经济通常是企业或生产单位从生产或提供某种系列产品(与大量生产同一产品不同)的单位成本中获得节省,而这种节约来自分销、研究与开发和服务中心(像财会、公关)等部门。
测度范围经济的公式为:

其中,

表示生产

的产出所耗费的成本;

表示生产

的产出所耗费的成本;

是生产两种产出所耗费的联合生产成本。在范围经济的情况下,联合生产成本低于各自单独生产的成本之和,因此,

。当范围不经济时,

。总之,

的值越大,范围经济的程度就越高。
2.生产者剩余
答: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它通常用市场价格线以下、

曲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

图1-1 生产者剩余
图1-1中,厂商的生产者剩余由产量0到利润最大化产量

之间位于市场价格以下和边际成本曲线以上的阴影部分来表示。或者也可以说,生产者剩余等于矩形

,因为产量从0到

的所有边际成本的总和等于产量

的可变成本。
3.索洛剩余
答:索洛剩余又称索洛残差,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洛提出,是指不能被投入要素变化所解释的经济增长率。具体而言,索洛剩余是指在剥离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后的剩余部分。一般认为,剩余部分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部分。
索洛剩余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式中,

为总产出增长率,

为劳动的增长率,

为资本的增长率,



分别表示劳动份额和资本份额,

为索洛剩余。因此,根据公式,当知道了劳动和资本在产出中份额的数据,并且有产出、劳动和资本增长的数据,则经济中的技术进步可以作为一个余量被计算出来。
4.马歇尔-勒纳条件
答:本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取决于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在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的前提下,如果两者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则本国货币贬值可以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这一结论首先由马歇尔提出,又经勒纳发挥,因此称为“马歇尔-勒纳”条件。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

表示出口需求价格弹性,

表示进口需求价格弹性。
马歇尔-勒纳条件是弹性分析法的核心,也是一国是否采用货币贬值政策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但马歇尔-勒纳条件是以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为前提,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这一假设显然并不存在。因此,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应用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计算题(共30分)
1.某消费者开始在北京,有一固定的收入,假定他的效用函数为

。已知北京的物价为

,上海的物价为

,并且

,但是



。又知道广州的物价为

。问:他应该选择在哪个城市生活?
解:假设消费者的固定收入水平为

,则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为: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为:

一阶条件为:





解得最优消费为:


因此,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即该消费者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获得的效用分别为:






因为

,所以有:

,即该消费者对于生活在北京和上海无差异,因为生活在北京和上海所获得的效用水平相同。
由于

,所以

。即生活在广州的效用比生活在北京或上海的效用更小。因此,该消费者可能会选择去北京或上海生活,但不会选择去广州生活。
2.某垄断者决定在两个市场之间分配产量。两个市场在地理上是分开的。两个市场的需求函数分别是



;垄断者的总成本为



。问:
(1)实行价格歧视时,使两个市场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和销量分别是多少?利润是多少?
(2)如果不能实行价格歧视,那么垄断者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和销量分别又是多少?利润又是多少?
解:(1)由成本函数可得出边际成本,即


由两个市场的需求函数可得出相应的边际收益函数,即有:



根据三级价格歧视利润最大化均衡条件

,即有:

解得:








代入各自的需求函数,可得:




该垄断者的利润


(2)如果不能实行价格歧视,则两个市场只能卖同一价格,即

。则有:

由市场需求函数可得出相应的边际收益函数,即有:


根据利润最大化均衡条件

,解得:




代入需求函数

,得价格


该垄断者的利润


3.考虑以下

模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推导

关系式和

关系式;
(2)求解该状态下的均衡产出与均衡利率;
(3)如果货币供给降低为1450,请计算此时的








(4)为了抵消(3)中的影响,中央银行可以实行哪些货币政策?
解:(1)由三部门经济商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

整理得:

,此即为

曲线方程。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

整理得:

,此即为

曲线方程。
(2)均衡产出和利率
联立

曲线方程和

曲线方程可得:

解得:



即该状态下的均衡产出为1900,均衡利率为4%。
(3)如果货币供给降低为1450,

曲线方程变为

。联立原有的

曲线方程和新的

曲线方程可得:

解得:



消费

投资

(4)货币供给减少,中央银行可以选择实施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购买政府债券增加货币投放,或者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增强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最后还可以通过降低再贴现率,增加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进而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
(三)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举一个柠檬市场的例子,并说明买方和卖方的不对称信息如何会导致市场失灵。
答:信息的不对称性指市场上的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买方和卖方的不对称信息会导致市场失灵。举例说明如下:
比如说旧车市场。在分析完全竞争市场时,没有涉及到商品的质量问题。引入质量问题后,如果消费者以及其他人具有完全信息,消费者可以将不同质量的旧车看成不同的商品,从而根据质量给予不同的价格,因此消费者对任意一种质量的旧车的需求曲线还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如果信息不对称,旧车买方只知道旧车有不同的质量,但不具体知道哪个质量高,哪个质量低,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通常根据价格判断旧车的“平均”质量。消费者有理由相信,随着某种商品价格的上升,该商品的平均质量也将上升。
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旧车买方购买商品时不仅要考虑它的价格,还要考虑其质量。如果旧车质量太差,即使价格很低,也无人问津;相反,如果质量很好,即使价格较高,也值得购买。所以旧车买方追求的是商品的最大价值,即每单位价格的质量。由于存在一个均衡的价格,在此价格下旧车价值最大,高于和低于此价格商品的价值都降低,所以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不再是向右下方倾斜,而是包含一段向右上方倾斜的部分。
而旧车卖方的信息是完全的,所以卖方(也就是供给者)在供给方面还是和以前一样,即生产者的供给曲线仍然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和消费曲线的最好交点是最大价值处的价格位置。但是当价格处于此位置时,生产者的供给大于消费者的需求,出现非均衡状态,这种非均衡状态违背了帕累托最优标准,社会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因此旧车买方在产品质量上的不完全信息导致了供给方过低的供给量。
2.总供给曲线有哪些类型?请分别说明。
答: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的变化及调整速度的看法存在分歧,因此不同的经济理论推导出不同的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主要有三类:古典供给曲线、凯恩斯供给曲线和常规供给曲线。
(1)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运行没有阻力,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得以出清,使经济的就业总量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因此,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古典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
(2)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在短期,一些价格是刚性的,从而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动而调整。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水平线,表明经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基础思想是,作为工资和价格刚性的结果,劳动力市场不能总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所需劳动,因而它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认为是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的。
(3)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的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分别代表着劳动力市场的两种极端的说法。在现实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经常介于两者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以价格为纵坐标、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这即为常规的总需求曲线。
总之,针对总量劳动市场关于工资和价格的不同假设,宏观经济学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总供给曲线。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外部性问题产生的原因、科斯提出的有关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的理论观点和具体方法及其局限性。
答:外部性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或决策对另外一个人或一群人强加了成本或赋予利益的情况。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
(1)外部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由一个共有的变量所引起。A、B共同享有的特定变量,可能是双方的效用函数共有的,也可能是双方的成本函数共有的。共有变量对A和B都有利,也可能对他们都有害,或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
②由模糊产权所引起。对于一些供给量相对固定的资源,某些人使用越多,留给其他人使用的就越少,在产权(厂商或个人对某种资源或财产所享有的权利,一般包括资源或财产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自由转让的权利)共有的情况下,每一个使用者将从自我满意度出发尽量多使用资源,而较少考虑共有资源的承受力。
③市场组织成本所引起的。市场组织成本是指组织一个新市场,并维持其运行所必需的管理成本或费用。如果市场组织成本超过其所带来的新增收益或所避免的损失,那么新的市场体系将难以维持。
(2)科斯最早在1960年提出了采用产权纠正外部性的办法,即科斯定理。其内容是:在交易费用为零或者很少时,只要产权初始界定清晰,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谈判交易,就可以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科斯定理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①理论观点
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性以最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一些学者根据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之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是由于产权不明确。如果产权明确,且得到充分保障,有些外部性就不会发生。就是说,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上不一定要政府干预,只要产权明确,市场会自动解决外部性问题,而在此之前的传统经济学认为,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政府的干预。因此,科斯定理是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
②具体方法
如果产权界定是明确的,那么通过市场交易解决外部性问题是可行的。以Y厂商向X厂商就污染问题而施加外在成本的情形为例。在产权可以自由买卖的条件下,如果法律界定X厂商有权不受污染,那么Y厂商为了能够生产就必须向X厂商购买污染权。这时,Y厂商将因此增加一部分边际成本,而X厂商则得到相应的收益。反之,如果产权界定给Y厂商,即Y厂商有权向X厂商施加污染,那么,X厂商将购买这一权利以便Y厂商不释放污染。结果,市场交易本身使得污染问题得到解决。不仅如此,由于交易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进行的,因而结果是帕累托最优的。
③局限性
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问题在实际中并不—定真的有效。这是因为:
第一,科斯定理要求资产的财产权明确,但是,财产权并不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有的资源,例如空气,在历史上就是大家均可使用的共同财产,很难将其财产权具体分派给谁;有的资源的财产权即使在原则上可以明确,但由于不公平问题、法律程序的成本问题等等也变得实际上不可行。
第二,明确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顺利的转让。由于信息充分不充分以及买卖双方能否达成一致意见等各种问题,如谈判的人太多、交易成本过高、谈判双方都能使用策略性行为等等,使得财产权并不一定总是能够顺利的转让。
第三,即使财产权是明确的、可转让的,也不一定总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运用科斯定理完全有可能得到这样的结果:它与原来的状态相比有所改善,但并不一定恰好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此外,还应指出,分配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能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影响的问题了。
2.弗里德曼为什么认为“任何情况下通货膨胀都是货币现象”?
答:(1)弗里德曼将通货膨胀定义为:“通货膨胀是引起物价长期普遍上涨的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的这个定义坚持了两点:①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非一般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的发生总是与货币量的多少直接相关;②通货膨胀所表现出来的物价上涨是长期的和普遍的。因此,探讨通货膨胀问题,离不开对货币因素的分析。
基于这个定义,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在判定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时,需要注意区分两个界限:
①相对价格变动和平均物价水平变动的界限。相对价格变动是指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某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某些商品价格下跌的状况。相对价格的变动属于物价体系内部的调整,只要货币量不发生变化,相对价格此涨彼跌的变动一般不会影响总体物价水平。而平均物价水平的变动是指所有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或下跌状况,这种状况的出现通常是由于货币量过多造成的,因为所有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或普遍下跌导致的是物价水平的变动,而根据货币数量说的原理,物价水平的上下变动与货币量的增减变化之间存在同比例变动关系。因此,相对价格的变动,不能算作通货膨胀;只有平均物价水平的上升,才能看作是通货膨胀。
②一次性物价上涨和持续性物价上涨的界限。一次性物价上涨通常由某种因素造成,具有临时性和偶然性的特点;而持续性物价上涨是指物价持续不断地上涨,带有长期性和经常性的特点。根据货币学派的观点,一次性的物价上涨通常是由某种特殊原因造成的,与货币量无关,因此不能算作通货膨胀;而持续性的物价上涨只有在货币量发生变动后才可能出现,通常是由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长造成的,因此,只有持续性物价上涨才是通货膨胀的表现。
从上述分析可见,货币学派的通货膨胀定义特别注重货币因素,他们认为,个别商品的价格变动和一次性的物价波动可以由多种原因造成,但只要货币量不增加,平均物价水平是不会发生长期、普遍上涨的。因此,通货膨胀首先是一个货币问题,出现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量过多。没有货币因素导致的价格变化就没有通货膨胀性,只有因货币量过多造成的物价水平普遍地和持续地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2)按照货币主义者的观点,只有在货币供给持续增长时,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否则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都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保持不变,价格的上涨会减少实际货币量,提高利率。最终,通货膨胀将会消失。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这被称之为是弗里德曼命题,该命题在曾经发生过持久、高速通货膨胀的国家中得到了有力的实证支持:持久高速通货膨胀的国家,货币增长率也很高。
货币数量论将名义收入水平(PY)、货币存量(M)及货币流通速度(V)三者结合在了一起:

 (1)
也可以根据方程(1)中的四项变量各自变化的百分比将数量方程表示如下:

 (2)
将方程移项,把通货膨胀率放在式子左边,则得到核心结论:

 (3)
式中,

为通货膨胀率;

为货币增长率;

为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

为产量增长率。按照货币主义自然率假说的观点,就业量是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非货币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实际国民收入Y与货币数量M无关。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V在长期中又是不变的常数,因此,货币数量M能影响的只是价格P以及由货币所表示的常量。因此,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二、政治经济学部分(5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马克思说利润率存在下降的趋势,为什么?
答:(1)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从而商品价值就等于生产成本加上利润,即

,生产成本即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生产成本的概念掩盖了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根本区别,掩盖了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则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是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利润率在量上小于剩余价值率,即


(3)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得资本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发生转移,引起不同生产部门价格变动的自发调整,从而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趋于平衡,所有生产部门都获得大体上相等的利润率,即形成平均利润率。出现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总趋势,从而最终形成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4)部门之间的竞争,是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实现机制。平均利润率只是在部门之间竞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趋势,而不是绝对的平均。但是,从长期和总体上来看,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存在着利润平均化的总趋势。
(5)由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会逐步提高,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前提下,同量预付资本所获得的利润量必然减少,从而导致平均利润率下降。从资本主义较长发展时期来看,平均利润存在着下降的趋势。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
2.简述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两重性。
答:信用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范畴,指的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活动日益频繁和深化,信用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信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信用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矛盾。
(1)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积极正面的作用
①信用可以增加投资机会,促进资本的自由转移,推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②信用可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促进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大企业得以迅速建立和发展。
③信用可以加快商品流转的速度、节省流通费用,并使非现金结算得到发展,大批交易可以不使用现金支付,大大地节省了流通中的现实货币量,从而加快商品流通速度。
④信用可以给居民提供新的投资渠道和金融资产的持有方式,可以使每个家庭把他们的消费按时间序列进行适当的安排,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
⑤信用有效地调节着国民经济运行,通过信用工具及其衍生工具对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进行适时、适度的干预,促使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信用制度把集中起来的闲置资本借给资本需要者,赋予其把资本投入于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价值增值的可能性,事实上增加了资本需要者的可支配货币资本,是一种资本创造过程。信用杠杆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发展经济的引擎。
(3)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消极负面的作用
①信用可能造成虚假繁荣,加深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触发生产过剩的危机。银行信用使商业资本取得大量贷款,在商品尚未销售之前继续购买商品;商业信用则使商业资本在商品未销出之前继续赊购商品,造成虚假的需求,误导产业资本盲目扩大生产,使大批商品积压在流通中,造成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从而导致生产过剩的危机。
②信用还会引发货币信用危机。当信用造成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尖锐化并发生生产过剩危机时,由商业信用引发的债务得不到偿还,商业信用急剧缩减,银行贷款难以收回,就会造成货币流通和信用的严重混乱,发生信用危机。
③信用刺激投机。投机者往往利用信用融通资本的机会,从事投机操作,牟取投机利润,结果引起流通秩序混乱,市场信号失真,生产盲目发展,加剧经济危机。
3.简述级差地租第一形态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的联系与区别。
答:(1)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同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具体条件不同而有两种形式: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其中,级差地租Ⅰ是指雇佣工人在肥沃程度较高或地理位置较好的土地上创造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级差地租Ⅱ是指由于连续追加投资于同一块土地而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
(2)级差地租第一形态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的联系
级差地租第一形态(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级差地租Ⅱ)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在二者的关系上,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基础和出发点。在资本主义初期,农业耕作的特点是采取粗放的经营方法,而不是集约经营。农业生产的增长主要靠扩大耕地面积,由此而产生的级差地租,是级差地租Ⅰ,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获得超额利润成为可能。因此,农业生产的增加,就转而主要靠对已耕土地的追加投资,实行集约经营。因此级差地租Ⅱ是在级差地租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另一方面,从每个时期内地租形成的现实运动来看,级差地租Ⅰ是级差地租Ⅱ的基础和出发点。因为,级差地租Ⅱ的形成,要以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位置的差别为前提条件。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的生产率能否产生级差地租Ⅱ,以及能够提供多少,都要取决于追加投资的生产率与劣等地投资生产率之间差别的程度。
(3)级差地租第一形态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的区别
级差地租Ⅰ是指不同土地因优劣条件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指同一块土地因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构成级差地租Ⅰ的超额利润一般在租约内做了规定,归土地所有者所有。而构成级差地租Ⅱ的超额利润,在租约期内属于农业资本家所有;当租约期满,签订新租约时,就能够通过提高地租额转归土地所有者所有。
(二)论述题(20分)
试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答:(1)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含义
实体经济即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与资本证券化的产物,是源于实体经济又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活动。
(2)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水平、结构和规模决定虚拟经济发展的状况,虚拟经济应该适应而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盲目发展,过度膨胀。
虚拟经济也不是被动地决定于实体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反作用,并表现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
①虚拟经济的正效应:首先,虚拟经济的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融资工具。其次,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体经济存量的重组和结构调整。资本的证券化可以为实体经济企业提供重组和结构调整的“平台”。再次,虚拟经济的发展可以降低实体经济中的投资风险。最后,由于虚拟经济的金融资产在企业和居民的资产组合中会占越来越大的比重,虚拟经济的市场状况会产生明显的财富效应。
②虚拟经济的负效应:虚拟经济的负效应集中表现在投机过度引发泡沫经济。
虚拟经济的产生和积极功能的发挥是建立在健全的市场制度和信用关系的基础上的。在此基础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应该是互相配合而不是相互替代或水火不相容的矛盾关系。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的关键是健全市场制度和信用体系,要使虚拟经济的市场具有自动调节虚拟经济规模的功能。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42823.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1 17:10 , Processed in 0.09313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