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7年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导游知识专题》考点归纳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6 17:2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52220.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章 中国传统文化
 1.1 考点归纳
 1.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2章 宗教文化
 2.1 考点归纳
 2.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3章 建筑文化
 3.1 考点归纳
 3.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4章 饮食文化
 4.1 考点归纳
 4.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5章 武术文化
 5.1 考点归纳
 5.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6章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学
 6.1 考点归纳
 6.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7章 陶瓷文化
 7.1 考点归纳
 7.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8章 珠宝玉石文化
 8.1 考点归纳
 8.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9章 游客心理与旅游服务
 9.1 考点归纳
 9.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10章 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10.1 考点归纳
 10.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作为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依据指定教材,归纳复习笔记。本书每章的考点归纳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导游知识专题》一科的知识精华。
??2.遴选最新真题,详析解答思路。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近几年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的典型真题(部分最新真题为现场考生回忆版)。所选真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性强,解析详尽,并注意对相关知识点的扩充。
??3.精编典型例题,巩固重点难点。本书参考大量导游资格考试相关辅导资料,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圣才学习网│导游类(www.100xuexi.com)提供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多媒体e书、多媒体题库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全国中级导游资格考试的考生,也适用于各大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1章 中国传统文化
1.1 考点归纳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1)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面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与自然的斗争中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在改造社会、改造人本身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
(2)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有着鲜明的历史性、历时性)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并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中国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划分为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社会意识)四种形式。
(1)物质形式
通过考古发掘发现的各种生产、生活工具,以及反映先人思想、观念、习俗、婚姻关系等的艺术作品和实物,都是物质文化产品。
(2)行为形式
凡是用行为举止表现的文化都属于行为形态的文化。
(3)制度形式
制度形态的文化包括各种各样规范人们行为活动的制度。
(4)精神形式
精神形态文化又称社会意识文化,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包括:
①属于社会心理层次的文化
包括人们的要求、欲望、情绪、风尚等社会大众中流行的心理心态。
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层次的文化
包括政治理论、法权观念、科技、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在内的意识形态观念。
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有六大特色:
(1)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承连续而完整;
(2)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地域多样性和民族多元性;
(3)中国传统文化是融合儒家、道家、佛家(魏晋以后)为主体的文化:
①儒家文化主要是政治、伦理道德文化;
②道家文化主要是哲学文化;
③佛家文化则是纯粹的宗教文化。
(4)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内涵精深;
(5)中国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6)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东方文化的代表。
二、中国古代思想流派
1.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
(1)“公天下”
在夏代之前,产生了尧舜以“禅让”为形式、由部落民主推荐选举首领进行社会治理的思想,被儒家称颂为“公天下”的典范。
(2)“家天下”
夏代开始出现“家天下”的阶级社会统治思想,经商代延续到西周,号称“三代”。
(3)“八卦易学体系”和“阴阳五行体系”
在尧舜至“三代”之时,产生了“八卦易学体系”和“阴阳五行体系”。
①“八卦易学体系”
a.产生渊源及派系
“八卦”的产生传说的时间很早,有伏羲创八卦的说法(可能在父系氏族社会初期)。“易”则有夏代的“连山易”、殷代的“归藏易”、西周的“周易”之分。
b.各派系区别
春秋时期,主要是儒家学派继承了易学;道教产生后,则以太极八卦图为其标记,故有“儒易”和“道易”之分。而研究的流派又有“学理易”和“术数易”之别;“学理易”主要探究易理,“术数易”主要发展占筮之术。
c.“八卦”的涵义
《周易》是古代一部占筮之书,它以乾、坤、坎、离、艮、兑、震、巽八卦,象征天、地、水、火、山、泽、雷、风八种自然事物和现象,每卦由三爻组成。这些卦和爻象征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及其之间的各种关系。
②“阴阳五行体系”
a.产生渊源
“五行”一词在夏代已出现,从夏至商是阴阳五行说萌芽的时期,至春秋战国最终形成体系。
b.“五行”的涵义
五行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万物之元素及其关系的象征性的要素,亦永不停息地处于相生相克的运行中。“阴阳”与“五行”结合,可用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及相互关系。
(4)大整理、大结集、大展示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思想出现了一次大整理、大结集、大展示,成为我国古代学术思想最为开放、流派创建最为众多的黄金时代。
①墨家
a.创派代表人物
墨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墨翟。
b.思想要义
墨家学说可概括为“天志”观基础上的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兼爱、非攻、非命、明鬼等,代表了以手工业者为主的下层百姓利益,与后世农民起义或革命的愿望相通。
②兵家
a.创派代表人物
春秋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战国时的代表人物是孙膑。
b.思想要义
孙武著《孙子兵法》十三篇,孙膑著《孙膑兵法》。两书论证了古代的战争思想、战略战术原则,其中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
③法家
a.创派背景
法家学派是继承春秋子产提出法治主张、战国初期魏国李悝主持变法、著《法经》之后,至战国中期形成的学术流派。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
b.思想要义
韩非子的“法治”理论是一个“法”、“术”、“势”三位为一体的体系。法家理论对历代帝王行使政治统治、玩弄权术阴谋,对封建社会改革家的变法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④其他学派
a.农家学派主张以农耕安身立命;
b.名家学派提出“白马非马”辩证命题;
c.杨朱学派主张“为我”;
d.纵横家学派提出“连横”、“合纵”外交战略思想;
e.阴阳家学派系统阐述阴阳五行学说;
f.齐国的稷下学派;
g.吕不韦门客兼采各家所长,形成杂家思想流派。
2.儒家思想流派
(1)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学说
①产生背景
儒家思想是两千多年来我国传统文化主体思想中的主流,其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易传》、《仪礼》、《礼记》、《春秋左传》等也有涉及。
②主要观点
a.“仁”学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学的提出,既关系到个人人格修养,又关系到家庭伦理,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政治伦理,最后的落脚点在国家社会。“仁”包含“仁人”、“仁政”、“仁学”。
b.“礼治”观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是社会制度和礼节仪式。“礼”的功用是“整民”(治民),“政之舆”(推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c.认知、教育、修养观
第一,孔子主张人要勤奋学习,通过学习获得知识。
第二,孔子的认识观点是主张“学而知之”;
第三,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第四,教育者应当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第五,通过“自讼”、“自省”、“慎独”实现“修齐治平”的修身观。
(2)儒家流派的发展演变
①孟子的“仁政”、“民本”、“性善”、“气节”说
a.代表人物
儒家发展到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代表是孟子。孟子被称为儒家“亚圣”。
b.核心观点
第一,孟子把孔子提出的“仁政”学说发展为系统的“仁政”理论。
第二,“民本”思想。孟子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三,“性善论”。孟子针对告子的人性无分善恶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人之初,性本善”之说。
第四,“气节”说。孟子提倡“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董仲舒的今文经学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的谶纬说
a.代表人物
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开辟了两千年以儒家之学为统治阶级之学的时代。
b.核心论点
把谶(预言吉凶)语与经学结合,大讲“天人感应”的“灾异”、“谴告”。
③宋明理(心)学
a.代表人物
两宋时期,理学出现,以周敦颐、程颐与程颢、张载、朱熹为代表,形成四大学派。
b.核心论点
理学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认为理学的要害在于“经世致用”而不是空谈道理。
④现代新儒学
a.代表人物
现代新儒学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的,以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等人最为著名。
b.核心论点
以儒家学说为主干,吸收道家、佛家心性之学。以改造后的儒家文化来振兴中国,救治西方文化的失误。
3.道家思想流派
道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老子。战国时发展成以庄子为代表的学派,至魏晋时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形式。
(1)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道家思想的核心存在于《老子》一书中。
②老子学说的核心是一个“道”字。“道”是宇宙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又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变化运行的规律。
③在哲学上主静、取弱、居柔,因条件的改变而制动、胜强、克刚。体现了正与反斗争转化的辩证思想(“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④老子提出了“无为无不为”的思想方法。“无为”,指不要人为去干预“道”的运行,不要违背规律而动。“无不为”,即“有为”。
(2)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庄子是战国中期继老子之后最著名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在很多方面发展深化了老子的学说。《庄子》在哲学、美学史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②庄子以“道”为宇宙本原,主张以此出发去“体道”而得“道”,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得到绝对自由的精神满足。在这一思想支配下,庄子主张:
a.“自恣适己”(自由放任,适己之意);
b.知“无用之用”之道,即为“大知(智)”;
c.知“庄生梦蝶”的道理,就明白了“物化”(只要自由精神在,无所谓此物化彼物)的精髓。
d.活在人世要从“超世”(孤傲独行)、“顺世”(安时处顺)到达最高境界的“游世”(顺世而不失去自己的独立精神)。
(3)魏晋玄学
①“玄学”从理论上探讨自然与人生的根本问题,以追求明晰自然本原之道理和理想人格为目标。以对《周易》、《老子》、《庄子》三书的注解为形式,在其中发挥阐述自己的观点。
②玄学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贵无”派,主张世界的本原是“无”,否定灾异感应和谶纬迷信。
③以裴頠、郭象为代表的玄学家主张“贵有”,认为世界的本体是“有”而非“无”,以“有”生“有”。
④他们调和儒道,提出“名教即自然”的主张,使魏晋玄学的发展在最后得到大总结。从此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儒、道、佛三家构成的主体格局。
4.佛教思想流派
(1)佛教学说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
①佛教在西汉年间传入中国,至今已两千余年。
②佛教初传入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大。三国时开始出现佛教思想与中国固有文化结合的趋势。
③从魏晋开始,佛教思想注意与中国固有文化思想相通融。南北朝统治者对佛教非常尊崇并大肆兴建寺院和开凿石窟。
④隋唐时,中原佛教发展到鼎盛时期,佛教也由学派演进到宗派,佛教八大宗派均在此时创立。至此,佛教圆满完成了由外来宗教向本土宗教转化的过程。
⑤此后的元明清,中国化的佛教与儒、道不断合流,最终出现了宋明理学。
(2)中原佛教的八大宗派
①天台宗
以《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经典为依据创立,创始人是隋代的智顗。
三论宗
以《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为典据,由隋代吉藏创立,也称“空宗”。
③唯识宗
又称法相宗、瑜伽宗。依据《成唯识论》,宣扬“万法唯识”观。创始人为玄奘。
④华严宗
以《华严经》为根本经典。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故又称贤首宗。
⑤律宗
主要依据是用大乘教义阐释小乘《四分律》而形成的宗派,又称四分律宗。创始人道宣。
⑥密宗
亦称密教,此宗的依据是《大日经》和《金刚顶经》。
⑦净土宗
净土宗以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实际创立者为善导。认为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可借助佛力与念佛所行之业力结合,往生净土。
⑧禅宗
a.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创始人是菩提达摩,至五祖弘忍下分成南北两派,南宗慧(亦称惠)能,北宗神秀。禅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b.该宗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也是目前中国佛教各宗派流传时间最长的一派。
三、中国戏剧
1.中国戏剧的产生、发展及特点
中国戏剧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
(1)中国戏剧的产生与发展
①中国戏剧的产生
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舞蹈。
②中国戏剧的发展过程
a.奴隶社会时期
祭祀性的歌舞为中国戏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b.西周末年
出现供贵族娱乐的“优”。他们的扮演开始具有表演性质,是戏剧艺术的萌芽。
c.汉代
物阜民丰有利于艺术的繁荣。包括角抵戏、歌舞、杂技、幻术等各种演出形式的“百戏”在汉代极为盛行。
d.盛唐时期
南北文化的空前融会,主要戏剧样式为“参军戏”和歌舞戏。唐代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叙事文学的出现,促进各种艺术形式互相结合、互相渗透,对于后来戏剧的形成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e.宋代
参军戏和其他歌舞杂戏进一步融合产生了“宋杂剧”。北宋时的杂剧没有严格的艺术内涵,南宋时杂剧有了较严格的规范,已具备中国戏剧的雏形。到12世纪,南方杂剧逐渐演变为南戏,北方杂剧逐渐发展为元杂剧,至此,中国戏剧基本形成。
f.元代
中国古代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元杂剧,在中国戏剧艺术和文学史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g.南戏
元杂剧在元灭南宋以后逐渐流传到南方,元代后期趋于衰落。宋代南方杂剧逐渐发展为南戏(宋元南戏),后在流传中不断发展,形成了包括歌、念、诵、舞蹈等组成的综合艺术。成为中国最早成熟的戏剧样式。
h.明代中叶
南戏发展成为新剧种——传奇,传奇戏的出现形成中国戏剧史上的又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产生了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i.清代
形成了昆腔、高腔、柳子腔、梆子腔、皮黄腔五大声腔体系。清代中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博采众长,形成了中国戏剧的典型代表——京剧。
(2)中国戏剧的特点
①中国戏曲是中国300多个剧种的总称,其剧种之多、剧目之浩繁,居世界第一位。
②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于一身,是世界剧坛上构成要素最为复杂的古老戏剧样式,是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③虚拟性原则和程式化的表现形式是中国戏曲最突出的特点。
④中国戏曲舞蹈表演的程式规范化、音乐节奏的板式韵律化、舞美和人物造型的图案装饰化以及剧本文学的诗词格律化,和谐严谨、气韵生动、具有高度美感。
2.京剧
(1)京剧的产生与发展
京剧最能够代表中国戏曲特点,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形成于北京。京剧以演历史故事为主,传统剧目有1300多个。
①京剧的产生
a.清代中期
“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进北京后博采众长,形成了中国戏剧的典型代表——京剧。
b.嘉庆、道光年间
以唱西皮腔为主的湖北的汉调艺人进京,他们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相互影响,出现了“徽汉合流”。
c.道光十四年前后
湖北艺人余三胜、谭志道等人将西皮腔和二黄腔结合在一起,皮黄腔正式形成,京剧从此出现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
②京剧的发展
a.从道光十四年到19世纪末
号称“老三鼎甲”的程长庚、张二奎和余三胜,以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京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b.同治六年
北京的一些艺人到了上海,使上海渐渐成为又一京剧中心,对南方京剧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c.在同治、光绪年间
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
d.“后三鼎甲”
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博采众长,锐意求新,为京剧表演艺术开拓了新天地,称“后三鼎甲”。
e.鼎盛时期
京剧在艺术形式上善于继承传统,并不断创新,以梅兰芳为代表的四大名旦的旦行艺术和以余叔岩、杨小楼为代表的生行艺术都达到了顶峰,代表着京剧艺术的鼎盛时期。
(2)京剧的表演的特点
①程式化
京剧在表演形式上的主要特征就是程式化。程式就是法式、规程的意思。程式是塑造戏曲舞台形象的手段。京剧表演中常见的程式化动作有起霸、趟马、走边、圆场。
②虚拟化
京剧采用表演的虚拟性来以有限的舞台去表现无限的生活。
a.时空的虚拟
京剧舞台的时空是在人物的运动和制约下不断变化的,可以在舞台场景、人物不变的情况下,完成时空的转换。
b.人物的虚拟
京剧舞台上常有龙套不说话,以相同的面孔、相同的动作出现,他们不是表现一个人物,而是表现一个群体。
c.道具的虚拟
京剧的道具非常简单,不便于搬上舞台的道具,就采用完全虚拟的手法。另有一类虚拟的道具,则是将无形的东西有形化。
(3)京剧的角色行当、脸谱、四功与五法
①京剧的角色行当
传统戏曲中常见的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a.生
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生行又分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4个分支。
b.旦
京剧表演中唯一的扮演女性人物的行当。分为正旦、花旦、武旦、彩旦、老旦等类型。
c.净
一般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人物,分为正净、副净、武净三大类。
d.丑
俗称“小花脸”或“三花脸”。
②脸谱
脸谱是传统戏曲演员面部化装的一种程式。不同人物有特定的谱式和色彩,用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对人物的褒贬。如红色表示忠勇,黑色表示粗直,白色表示奸诈等。
③四功与五法
中国戏曲表演讲究功法,四功五法是我国戏曲演员的基本修养。
a.“四功”即唱念做打。唱指唱功,要求字正腔圆,吐字清楚;念指念白,也称“道白”;做功即表演,是指各种舞蹈性很强的表演动作和姿势以及面部表情;打指武打。
b.“五法”是“手眼身法步”五种技艺方法的合称。手指手势;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台步;法指以上四种技艺的规格和方法。
(4)京剧的流派、名家与代表剧目
①京剧的流派
京剧分为“京派”、“海派”。
②京剧名家
a.“京派”名家
第一,被称为“老生三杰”、“老三鼎甲”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第二,“后三鼎甲”、“老生新三杰”的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
第三,“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第四,“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b.“海派”名家
以上海为基地的著名京剧演员有王鸿寿、汪笑侬、潘月樵、夏月润等人。
③四大名旦及其代表曲目
四大名旦在京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国内、海外观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a.梅兰芳
嗓音圆润,唱腔流畅大方,扮相典雅,他的演唱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原则,世称“梅派”。代表作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
b.程砚秋
唱腔幽咽婉转、回肠荡气,世称“程派”。代表作有《青霜剑》、《窦娥冤》。
c.荀慧生
扮相俏丽娇媚,做派活泼洒脱,世称“荀派”。代表作有《红娘》、《杜十娘》。
d.尚小云
嗓音宽亮,行腔刚健峭拔,吐字清晰爽利,世称“尚派”。代表作有《粱红玉》、《昭君出塞》。
3.其他剧种选介
表1-2中国传统剧种简表
  名称    产生与发展    流行地区    特点    代表剧目与演员  
  黄梅戏    清乾隆末期由传入安徽安庆一带的湖北黄梅采茶调逐步发展而成    流行于安徽和湖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唱腔分花腔、彩腔、正腔三类    传统剧目《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等,著名演员有严凤英等  
  豫剧    系明代山陕梆子传入河南后,同当地民歌小调结合而成。一说由清代北曲弦索调演变而成。清乾隆年间已有职业班社    流行于河南及临近各省的部分地区    有豫东调和豫西调两大支流。以梆子击节、板胡为主要伴奏乐器    传统剧目近800个,《穆桂英挂帅》、《朝阳沟》等现代戏较为有名,著名演员有常香玉等   
  昆剧    元末昆山(今属江苏)一带民间流行的南戏腔调,经顾坚等人整理加工,明初已有“昆山腔”之名。至嘉靖年间,吸收海盐、弋阳等腔和当地民间曲调加以丰富。明末至清前期是昆腔的鼎盛时期,清中叶以后,逐渐衰落    明万历以后,逐渐流传各地,有的同当地语言、曲调结合,成为地方化的昆曲(如北昆、湘昆等);有的成为当地剧种的腔调之一(如川剧、婺剧等),形成昆腔这一声腔系统    曲调舒徐婉转,称“水磨调”。伴奏乐器有笛、箫、笙、琵琶和鼓、板、锣等。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    《十五贯》等传统剧目。昆曲的演员主要来自民间戏班职业艺人、士大夫蓄养的家班和业余的“串客”三个方面。著名演员有周凤林、姜善珍等  
  越剧    清道光末年由浙江嵊县一带的曲艺“落地唱书调”为基础发展而成    流行于浙江、上海以及许多省区的大城市    越剧唱腔属于板式变化体音乐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祥林嫂》。著名演员有袁雪芬等  
  粤剧    起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始于清初,以弋、昆、秦、徽诸腔为基础吸收广东民间音乐逐步发展而成    流行于广东、广西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在东南亚和大洋洲、美洲华侨聚居区也有演出      唱腔以梆黄(西皮、二黄)为主    《关汉卿》、《搜书院》等。著名演员有千里驹、红线女等  
  秦腔    一般认为明中叶以前在陕西、甘肃、山西一带的民歌基础上形成,明末清初流传各地    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    音调激越高亢    《血泪仇》等现代戏,传统剧目《赵氏孤儿》、《三滴血》等。秦腔的优秀演员有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艺术家魏长生  
  吕剧    清光绪末年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成    流行于山东以及河南、江苏、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区        《李二嫂改嫁》等现代戏  
  川剧    清乾隆年间,昆腔、秦腔、胡琴、乱弹等剧8种和当地民间灯戏经常同台演出,逐渐形成共同风格,清末统称“川剧”    流行于四川和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        《柳荫记》、《夫妻桥》等  
  汉剧    清中叶已盛行。旧名“汉调”、“楚调”,1921年后改今名    流行于湖北及河南、湖南、陕西、四川部分地区        传统剧目《宇宙锋》  
  沪剧    渊源于上海附近农村的民歌,清末形成上海滩簧(当地称“本滩”),后发展为舞台剧“申曲”,1941年改名“沪剧”    流行于上海和江苏、浙江的部分地区    曲调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擅长表现现代生活    《罗汉钱》、《星星之火》、《红灯记》、《芦荡火种》等  
  晋剧    一般认为系蒲州梆子流传至晋中后演变而成。一说系祁太秧歌和汾孝秧歌吸收蒲剧艺术发展而成。清咸丰、同治年间发展迅速    流行于山西、内蒙古和冀北、陕北等地        《打金枝》、《三上桃峰》等  
  湖南花鼓戏    由民间歌舞花鼓灯发展而成,大多形成于清末    流行于湖南、湖北、安徽、陕西、广东等省         
  江西采茶戏    由民间歌舞采茶灯发展而成的戏曲。大多形成于清末    流行于江西和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部分地区         
  藏戏    相传14世纪末、l5世纪初僧人汤东杰布为化募修桥而创。l7世纪脱离寺院宗教仪式,出现专业班社    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    伴奏以鼓、镲为主。唱时有帮腔。过去多在广场演出,人物大多戴面具    《朗莎雯波》、《文成公主》、《诺桑王子》等  
  评剧    19世纪末在河北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20世纪30年代以后,日趋成熟    流行于我国华北、东北一带        《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小二黑结婚》等剧目。著名演员有新风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  
  话剧    中国早期话剧产生于1907年,当时称“新剧”或“文明戏”;五四运动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        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也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形式的戏剧    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田汉的《关汉卿》等,都是我国著名的话剧  
四、中国书法
1.汉字书体及其演变
(1)汉字的起源
汉字起源于图画和契刻,是在原始的图画记事的基础上由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出来的,一些“史官”加以整理和系统化,创造出最初的系统的文字。
(2)汉字书体的演变
从汉字的发展来看,可以分为古文字时期和今文字时期。古文字时期指自甲骨文至小篆,今文字时期指从隶书到楷书。
①古文字
a.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成熟的汉字体系。
b.金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古代文字。
c.篆书,是指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官吏使用的文字,也就是官府办公用的文字。
第一,大篆
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所有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各国的文字。
狭义的大篆,是指籀文。今存石鼓文是这种字体的代表。
第二,小篆
小篆,是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的政策,丞相李斯在秦大篆的基础上吸收各国文字整理而成。小篆是中国文字史上首次出现的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
第三,代表作品
小篆的代表作有李斯的《峄山碑》、《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
第四,风格特点
李斯所书,“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字体结构谨严,笔画秀劲圆健。
清代邓石如的篆书,挥洒自如,笔势流畅,神采飞动,生气勃勃。
②今文字
a.隶书
第一,产生背景
隶书是经过简化、草化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东汉碑刻盛行,民间无名书家大量涌现,作品蔚为大观,美不胜收,达到了中国隶书艺术的高峰。
第二,代表作品
其代表作按风格区分,遒劲凝练者如《礼器碑》,厚重古朴者如《张迁碑》,飘逸秀丽者如《曹全碑》,工整精细者如《华岳庙碑》,奇纵恣肆者如《石门颂》。
b.楷书
第一,产生背景
东汉之后的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楷书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完全成熟于唐代,沿用至今。
第二,代表作品
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都是楷书书法的楷模之作。
第三,楷书名家
钟繇,善各体书,尤以楷书见长,后代奉为楷法之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东晋卫夫人有《笔阵图》。
王羲之,早年从卫夫人(铄)学书,后广泛学习名家作品,于楷书、行书、草书均有创造性的贡献。历来奉为书家典范,传世楷书有《黄庭经》等。
王献之,羲之第七子,自幼从父学书最有成就,后世将他与其父并称。传世楷书作品有刻本《洛神赋》,又称“玉版十三行”。
c.草书
第一,产生背景
草书是一种辅助书体,是隶书的草写体,起源于西汉,称为“隶草”;东汉章帝时盛行,称为“章草”;东晋以后楷书的草体,称“今草”。
第二,代表人物及作品
张旭,有《古诗四帖》传世。
怀素,创造了“狂草”。传世草书名作有《苦笋帖》、《食鱼帖》、《论书帖》、《自叙帖》等。
d.行书
第一,产生背景
行书是楷书的一种辅助书体,产生于东汉末年,由楷书变化而来,盛行于晋。行书成为魏晋以后日常使用的主要字体。
第二,代表人物及作品
王羲之代表性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朝颜真卿行书代表作《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宋行书代表者是苏、黄、米、蔡四大家。
2.中国书法的特色
(1)汉字体势、意蕴是构成书法视觉形象美的基础
①汉字自身的体势特点,正是书法艺术视觉形象的构成基础。
②汉字意蕴多变,单字的意蕴总是随词、句、章的意蕴而有所变化。
(2)笔墨、笔韵是书法视觉形象美的重要因素
①“笔韵”、“墨趣”是针对运笔、用墨而产生的审美效果而言的。
②书法的视觉形象,主要是由毛笔带墨运行的笔迹墨相而形成的。
③笔韵、墨趣,包含着运动的力感和韵律感。笔韵构成墨趣,含蓄、抽象,又耐人寻味。
(3)书法艺术的情感性和个性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①前人书论中有“书如其人”、“人正则书正”、“书为心画”等说法,即重视书法作品中(书家)精神美、性情美的创造。
②广博的文艺修养和全面的智能结构,独立的高尚的人格是书法家成功的基石。
3.中国书法的欣赏
(1)欣赏书法作品应把握三“性”
①书法作品的抒情性
②欣赏进入的同步性
书法是一种视觉艺术,兼具时、空两大属性。在欣赏静止的书法作品时采用“同步式”的欣赏,与作者的感情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去追索、发掘作者丰富的心灵世界和抒情过程。
③书法感受的双重性
字兼有艺术与文学的两重性,书法的欣赏应包括形式美和文字内容美两个重要方面。
(2)欣赏中国书法应把握“五美”
①书法作品的线条美:圆厚的立体感,笔力的力量感,起伏的节奏感;
②书法作品的结体美:和谐自然之美,流转变化之美;
③书法的章法美:阴阳调和,气血贯通,计白当黑,虚实相生;
④书法的墨法美;
⑤书法作品的神韵美。
五、中国绘画
1.中国绘画的特点
中国绘画伴随着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分为多种形式与门类。
(1)艺术形式
卷轴,册页等客观样式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基本表现形式。
(2)艺术特征和基本技法
①艺术特征
绘画同书法、篆刻、诗文相互影响,是中国绘画显著的艺术特征。
②基本技法
a.运用线条点簇和墨色的变化等描绘对象,抒发情怀;
b.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构图方法;
c.高度概括,突出主题的表现手法;
d.不断吸收外来艺术的精华,经过汲取、净化丰富自己;
e.中国绘画与诗、书、印有机结合。
2.中国绘画的分类
(1)基本画科的分类
按照绘画题材,中国画主要分为人物、山水、界面、花鸟四大基本画科。
①人物画
是指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从晚周、汉魏、六朝渐趋成熟。
②山水画
是指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出现要晚于人物画,在隋唐时,成为独立的创作题材。尤其五代、北宋时,已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
③界画
是指以宫屋、屋宇、楼台亭阁等建筑物为题材,用界笔直尺画线的绘画,也称“宫室画”或“台阁画”。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一幅大型界画是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道西壁的《阙楼图》。
④花鸟画
是指以描写花卉,瓜果、竹石、鸟兽、虫鱼等为主体的绘画。以梅、兰、竹、菊“四君子”画最为传统常见。
(2)基本技法的分类
按照中国绘画的基本技法,中国绘画又可分为工笔、写意、勾勒、设色、水墨等画科。
(3)几种重要类别
①院体画
a.又称院画或宫廷画。由宫廷画院画家为取悦帝王,专依帝王好恶而作画。
b.院体画在南宋时代繁荣一时,以后便一蹶不振。
c.名作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马远的《雪图》、《寒江独钓》,夏圭的《长江万里图》、王翚等合制的《康熙南巡图》、董诰的《御制诗意图》等。
②水墨画
a.水墨画是中国绘画重要的一派,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点: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
b.一般认为水墨画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行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
c.水墨画以笔法为主导,巧妙发挥墨法的功能,有很多抽象成分在里面。
③壁画
a.指绘制在土砖木石等各种质料壁面上的图画,按其所绘场所,可分为殿堂、墓室、寺观、石窟等壁画。
b.中国壁画起源很早,遗迹分布地域广泛,数量可观,时间上下绵延两千余年,题材内容十分丰富。
c.壁画制作者多为民间画工。
④年画
年画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场面热闹。
⑤文人画
a.文人画,泛指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往往比较注重思想性的表达。
b.一般认为文人画兴起于宋代而成熟于元代。
c.主要特征
第一,作者必须是具有多方面文化修养之人,作画的目的主要用以抒发作者情趣。
第二,作画题材主要是花鸟、竹石、水波烟云,很少画人物,多以物寓意。
第三,作画方法随意而至,形象处理上强调神韵而忽视形态,以有意而思为目的,不似之似为最高境界。
第四,艺术形式强调诗书画印相结合,强调诗文琴棋为不可缺少的画外功,熔多种艺术于一炉。
⑥风俗画
是以社会生活习俗为题材的人物画。始于汉代,绘制在墓室墙壁上或刻制于砖石上。韩滉《田家风俗图》、李群《盂说毕举鼎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均为一代名作。
⑦画像石与画像砖
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我国古代祠堂、墓室及石阙上的装饰性石刻和砖刻。它始于西汉,风行于东汉,是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而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和地域特点。
3.中国绘画的主要流派
(1)历史上的著名画派
①元四家
“元四家”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和吴镇。他们的山水画,以冷落、荒寒、超然逸世的意境为主。对明清两代文人画有重大影响。
②吴门画派
活动于明代中后期的苏州地区。以文徵明、沈周、仇英、唐寅四大家为代表的画家群。因苏州别名“吴门”,故称吴门画派,又称“明四家”。崇尚北宋和元代山水画风格。
③清代的“四僧”和“四王”
明末清初之际,根据文人画对待传统的态度区别,分为创新与摹古两派。
a.创新一派
以弘仁、髠残、八大山人、石涛四画僧为代表。在绘画上不为成法所束缚,注重个性表现。这一派作品不被时人所重,但今天越来越凸显其艺术的光辉。
b.摹古一派
以王时敏、王鉴、王翚和王原祁为代表。这一派以“正统”自居,领导画坛,左右时风,受士大夫和皇家称赞。
④扬州八怪
该派活跃在清代江苏扬州地区,有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等多位画家。大胆革新,注重表现个性,多以山水、人物、花卉为题材,讲究诗书画相结合,不合当时画坛流行的尚古模拟之风。
⑤海上画派
该派活跃于清代末年的上海。该派画家群主要人物有赵之谦、任熊、任颐、虚谷、蒲华、吴昌硕、吴友如,钱慧安等。该派特点是能破格创新,重视人品学养以及在民间艺术上发掘探索,善于借鉴外来艺术,作品多为雅俗共赏之作。
⑥岭南画派
辛亥革命前后创立于广东地区,始于居巢、居廉二人,完善于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三人。该派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同时,融入日本和西方绘画技法,以现代建筑入画,创造出色彩鲜艳,富有南国地方色彩的新风尚。高剑父的《雨景图》等为代表作。
(2)20世纪中国画坛上的流派
20世纪的中国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可分为传统派和中西融合两大派系。
①传统派
a.晋唐宋元的传统派
以吴湖帆、谢稚柳、于非闇、陆俨少、溥儒为代表,消化吸收古代传统,画风谨严规整且形成自身风格,注重所描绘对象的客观真实性,即形神兼备。
b.明清的写意传统派
以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唐云、程十发为代表,画风纵逸恣肆,大都一挥而就,注重个性情感的抒发,讲求形式自律的笔墨趣味。
②中西融合派
a.写实派
以徐悲鸿为代表,讲求以“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侧重于客观的“再现”方面。既有西方绘画对形体塑造的追求,又特别强调中国画所具有的神韵追求。注重于美术展览。
b.现代派
以林风眠、刘海粟为代表。讲求形式的构成,侧重于主观的表现。偏重于与国际接轨的艺术交流。
(3)20世纪50~60年代两个画派
①江苏画派
代表人物为傅抱石,还有钱松嵒、亚明、魏紫熙、宋文治等画家。代表作有《井冈山黄洋界》、《烟雨莽苍苍》、《千峰送雨图》等。
②长安画派
以赵望云、石鲁、方济众、康师尧等画家为代表。主张绘画要贴近生活,强调画家要有气骨。代表作有《转战南北》等。
4.中国画的欣赏
(1)评价中国绘画
①评价绘画的基本功
a.要了解这个画家;
b.要纵横比较。
②评价绘画的画面语言
一幅成功的艺术作品应该具备独特人格精神、民族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三个要素。
③评价画家的档次
画家的档次决定其作品的价值。
(2)欣赏中国绘画
①欣赏中国绘画的气韵
从整体上把握画家作画时的精神状态和作品完成后给人的感受。
②欣赏中国绘画的意境
意境一半在画面上,一半在画外,一半在画家心灵中,一半在观者心灵中。
③欣赏中国绘画的笔墨
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以书法为基础的“用笔”更是在一种深邃的技术基础上,反映内在的字养。
④欣赏中国绘画的画法
中国绘画从画法上,分三类:正规画法、写意画法、商品画法。
⑤欣赏中国绘画的留虚空白
诗、书、画、印合为一体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特点。
(3)中国古代绘画的名品杰作
表1-2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简表
  时间    作者    作品    简介  
  西汉        《轪侯墓主生活图》    l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幅帛画。该圈墨线细描,上彩,基本上和楚墓帛画的人像画法相似,但描写得更为生动细致,构图也复杂得多,色彩主要为朱、黄、黑、白等。  
  东汉        《乐舞百戏图》    l972年出土于内蒙古和林格尔。以黑、白、米色画墓主和其家属坐观乐队及杂技人员演出情景,其中有载竿、倒立、跳丸、飞刀舞轮、对舞等,形象很生动。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卷》    此图绢本设色。顾恺之博学有才气,世称“虎头三绝”——才绝、画绝、痴绝。画用游丝描,人物形象生动,山、树和人的比例则大小不相称,表现了中国早期绘画的古拙状态。  
  《洛神赋图卷》    设色画。根据汉曹植所作《洛神赋》中的故事,分段描写赋名,构图连接。泼画山川树石形态古拙,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画树真像“伸臂布指”一样,表现了早期绘画的特点。  
  隋    展子虔(传)    《游春图卷》    大青绿设色画。春山平湖,游骑泛舟、花树繁密。山石、树干空勾轮廓,不加皴斫,即用青绿赭石涂染,树叶也很匀整平板。画法古拙,但人马、山树的比例已较合适。比《女史箴图卷》技法进步了许多。  
  唐    阎立本(传)    《历代帝王图卷》  绢本    设色画。画了汉昭帝刘弗陵至隋炀帝杨广共l3位皇帝,形象神态刻画尽致;笔法线条,凝重有力。  
  李思训(传)    《江帆楼阁图轴》    设色画。长松高岭,桃竹掩映;山径殿廊曲折,数人乘马及步行游赏。山外江天空洞,风帆缥缈。山石设青绿色,略有简单的皴斫。  
  吴道子    《天工送子图》  (宋摹本)    纸本、墨笔画。人物形象生动,神采奕奕,衣带飘扬,笔法流利。  
  王维(传)    《雪溪图》    绢本、墨笔画、雪景山水。坡石有渍染而无勾皴。画面宁静清远。  
  周昉(传)    《簪花仕女图卷》    设色画。贵妇五人,女侍一人,有远近大小之分,纱衣长裙,髻发极高,又多插牡丹等花朵。衣纹笔法古拙,色彩多用朱紫、粉白,卷末画辛夷一株。  
  五代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卷》(宋摹本)    设色画,画南唐国大臣韩熙载夜间在家中饮宴中听笙乐观舞伎的场面。画分五段,用屏风床榻来分隔,构图极为巧妙,人物形象描写得非常细腻传神。  
  董源    《溪山行旅图轴》    绢本、墨笔画。山店市桥,人马杂沓,描写来往行旅之状。笔法圆润简朴,气势雄厚。  
  宋    范宽    《雪山萧寺图轴》    绢本,淡设色画。雪岭高耸,山坳深藏古寺,林木尽秃,倍见严寒景象,笔法雄劲削瘦。  
  赵佶    《听琴图轴》    绢本设色。高松绿竹下,一人正坐抚琴,二人侧坐俯仰静听,童子侍侧。笔法细秀,设色精丽,人物刻画精微,神情毕露,为宣和画院高手杰作。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卷》    绢本淡设色。画汴京当日繁盛热闹的城乡、街市、水道间的形形色色,刻画细致,是一幅反映古代社会生活情况的历史艺术名作。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卷》    绢本,大青绿设色。山石不见勾皴墨骨,丛树竹林,寺观庄院,茅舍瓦屋,桥亭舟楫,繁密不可胜计,水纹用笔纤细,一览无尽。  
  元    黄公望    《天池石壁图轴》    绢本,设色。多用赭色,重峦叠嶂,杂木长松,构图繁而用笔简,烟云流润,气势雄浑,构图繁而用笔简。  

5.中西绘画的比较
(1)中西绘画的范畴
①东方绘画:一般认为,从埃及、波斯、印度和中国等东方文明古国发展起来的绘画称为东方绘画,其中又以中国绘画为典型代表。
②西方绘画:从希腊、罗马绘画发展起来的以欧洲为中心的绘画为西方绘画。本文所讲的西方绘画,主要是指西方油画。
(2)中西绘画的比较
①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
中国绘画:是散点透视。用不同的视点观察物象,然后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内的物象共绘一画。
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即立足一点,描写物象,讲究“写形象真”。
②写意与写实
中国画:追求以貌取神,以抽象之美表达其意。
西方绘画:强调写实,以具象美表达构象。
③“点线结构”与“块面结合”
中国绘画:是用尖锥毛笔通过“平、留、圆、重、变”等笔法筑成“点线结构”。通过点线“模拟”外界事物;在表达“面”的时候,逸笔草草,求得形似。
西方绘画:是用扁平的“刷子”结构成一种“块面组合”形式,这种“块面结合”的技法善于表现物象的“质量感”和“体积感”。
④墨分五色与色彩世界
中国绘画:特别是水墨画,特别讲究用墨、用水。通过用水使墨有浓淡之分。要求有凸凹之形,以线条来表现物象的质感,所谓“墨分五色”。
西方绘画:是画家用“感觉到的色彩”来表现物体之间形成的色彩关系。往往选择特定的色调或强烈的对比色彩去构成油画的主题和意境。
⑤光影与透视
中国绘画:由于“点线结构”的局限性,无法表现“块面”的“光影”和“透视”效果。
西方绘画:善于将物理学知识应用于绘画艺术,能十分“象真”地表达物象,用光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轮廓、深度和空间,追求“环境”和“透视”效果。
⑥构图
中国绘画:在构图布局上要求空灵和单纯,讲究意境和情调,画面要气韵生动;在造型上多以偏侧、仰视和俯视下笔,使画中物象显出主次、虚实的分别。多留白。
西方绘画:在画面上全部绘图着色,用不同色彩表达、烘托主题。一幅西方油画,在完成后,无法再添笔加彩。
⑦诗、书、画、印与签名
中国绘画:讲究诗书画印结合。书画同源,以书入画,印画同辉。几种艺术在同一画面上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
西方绘画:完成后,画家仅在画面一角签名和注明日期。这种签名和日期不构成画面的有机部分。
⑧绘画形式与题材
中国绘画:形式丰富多样,有中堂、挂轴、册页、长卷、通屏、扇面、镜心、横披等。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可反映宗教、民俗、宫廷、园林等社会生活。
西方绘画:形式多为镜框式,形式较少。西方古典油画题材多为宗教、神话、风景和现实生活等。
⑨笔墨美学
中国绘画:由于中国绘画的“点线结构”,中国绘画特别注重笔墨技法的研究,注意笔墨功夫,讲究运笔用墨。
西方油画:运用“块面结合”的技法,因此,没有笔墨项目的美学研究。
⑩留有余地与完美无缺
中国绘画:中国传统绘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景为灵魂,画面留有很多空白处,让人产生美感、产生遐想。
西方油画:以建筑空间为间架,以雕塑人体为对象。以写实主义手法在画布上全部涂上颜色,没有空白,布满颜色让人感到完美无缺。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5222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7 07:34 , Processed in 0.779225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