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7年成人高考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语文》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6 17:43: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57732.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
 2014年成人高考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语文》试卷及详解
 2013年成人高考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语文》试卷及详解
 2012年成人高考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语文》试卷及详解
 2011年成人高考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语文》试卷及详解
 2010年成人高考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语文》试卷及详解
 2009年成人高考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语文》试卷及详解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一章 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
 第二章 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古代诗文阅读和鉴赏
 第四章 写 作
第三部分 模拟试题
 2015年成人高考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语文》模拟试题(一)
 2015年成人高考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语文》模拟试题(二)
                                                                                                                                                                                                    内容简介                                                                                            
  本书是详解成人高考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语文》考试科目的题库,包括历年真题、章节题库和模拟试题三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为历年真题。本书选取具有代表性,能体现考试趋势的最新真题,并给出了详尽的解析,供学员参考。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依据成人高考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语文》考试大纲的考查要求以及历年真题的命题特点合理安排章节,分为四章,包括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和鉴赏以及写作。基本每道习题都有详尽的解析,涵盖考试主要知识点。
??第三部分为模拟试题。根据历年考试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进行模拟,其试题数量、试题难度、试题风格完全仿真成人高考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语文》考试。通过模拟试题的练习,学员既可以用来检测学习该考试科目的效果,又可以用来评估对自己的应试能力。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
2014年成人高考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语文》试卷及详解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24分,每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昏聩 馈赠 功亏一篑
B.恶心 恶劣 深恶痛绝
C.装载 记载 载歌载舞
D.贻误 怠慢 心旷神怡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A项,全部读kuì。B项,恶心的“恶”读ě,恶劣的“恶”读è,深恶痛绝的“恶”读wù。C项,全部读zǎi。D项,贻误的“贻”和心旷神怡的“怡”都读yí,怠慢的“怠”读dà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犹豫 陷阱歌功颂德
B.缘由 部署握手言和
C.辍学 慷慨克不容缓
D.湍急 揣度众志成城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C项,“克不容缓”应改为“刻不容缓”。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齐白石的篆刻艺术,与他的书画一样,都非常富有______。他在艺术______上苦心经营,形成了铁笔疏狂、直肆雄健的印风,最终达到______的境界
A.个性 面貌 大智若愚
B.个性 风貌 大巧若拙
C.性格 面貌大智若愚
D.性格 风貌大巧若拙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第一空,“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强调个别性,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所填词语与“富有”搭配,填“个性”合适。第二空,“面貌”一般指面貌特征;“风貌”一般体现精神状态与风格特征;由后句的“形成了……的印风”可知,该空强调的是齐白石艺术上的“风貌”。第三空,“大智若愚”和“大巧若愚”两者都指很才华的人看起来很笨拙,前者一般用于大家已知的情况,后者是开始看起来很笨够后来发现了其实很聪明;齐白石的篆刻艺术是通过“铁笔疏狂、直肆雄健”表现出来的,用“大巧若拙”合适。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近文学界沸反盈天,原因是某文学奖评奖程序不公,大家对最后结果非议颇多。
B.登台亮相后,我意识到,我那原以为能够力压群雄的参赛作品真的是相形见绌了
C.尽管他们已经连续两次夺冠,但正所谓欲壑难填,他们仍然想获得第三次胜利。
D.对新组建的国家队没很多人都拭目以待,希望他们能在明天的比赛中创造好成绩。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A项,“沸反盈天”是指声音像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B项,“相形见绌”是指和同类事物比起来显得不足。C项,“欲壑难填”是指形容欲望像深谷一样,很难填满,指贪心重,无法满足,贬义词;该词语用在句中不合适。D项,“拭目以待”是指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
5.下列各项相中,有病句的一项是(  )。
A.有什么样的童年,就有什么样的作家,作家就是其成长的情感,观察和思考
B.团队的组织者能否正确滴指引方向,是一个团队能否成为优秀团队的情感、观察和思考
C.只有建立国家监督制度,对历史文化名域的保护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D.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在消费中蒙受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的精神赔偿费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A项,“作家就是……和思考”,该句中主语“作家”缺少宾语。可以修改为:“有什么样的童年,就有什么样的作家,作家就是其成长观察者和思考者”。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的较光明。
①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
②天色愈阴暗了
③下午竟下起雪莱
④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
⑤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⑥漫天飞舞
A.③②①④⑥⑤
B.②③⑥①④⑤
C.③①⑥④⑤②
D.②③①⑥④⑤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②句天色愈阴暗,点明时间,且为下文写下雪做铺垫,应放句首;①④⑤⑥都是对雪景的具体描绘,应当在③句后边;漫天飞舞的肯定是雪花,因此⑥放在①之后,“烟霭”“气色”应该是夹在“满天飞舞”的雪花中的,因而④应放在①⑥后,⑤是总写雪景,故放在最后。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②③①⑥④⑤。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共16分,每题4分)
在所有灵长类动物中,人类眼睛是最炯炯有神、引人注目的。通过眼睛,人们不仅能够观测外界,甚至能看出彼此的内心世界。为何人类的眼睛尤为显著?在对比人类与其他81种灵长类动物的眼睛之后,科学家得出结论:只有人类拥有比脸上其他部位颜色更浅的巩膜——眼白。这个关键的解剖学特征加强了人类凝视的力量。而与形成对照的是,其他灵长类动物都隐藏了自己的目光,它们有着暗色的巩膜,这是对方很难确定它们巩膜的边缘,因为很难猜测它们的视线到底投向何方。事实上,也正因为我们如此独特,我们的目光才具有更丰富的含义。人类眼白的面积是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几倍,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眼睛来表示我们在关注什么,也可以轻易的辨别人眼睛注视的方向。
一直以来,人们都把眼睛称作心灵的窗口,由此可以看出眼睛在流露情感方面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在与人交往中,有90%的非语言信息来自面部,眼、眉、嘴、鼻、面部肌肉的细微变化,都会表达不同的含义——而眼睛则集中了面部表情的大部分信息。在眼球后方感光灵敏的角膜含有1.37亿个细胞,将收到的信息传送至脑部。这些感光细胞在任何时间均可同时处理150万个信息。这就说明,即使是一瞬即逝的眼神,也能发射出千万个信息,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向,泄露心底深处的秘密。现代研究发现,眼球底部有三级神经元,就像大脑皮质细胞一样,具有分析综合能力,而瞳孔的变化,眼球的活动等,又直接受脑神经的支配,所以人的感情自然就能从眼睛中反映出来。瞳孔的变化是人不能自主控制的,瞳孔的放大和收缩,真实地反映着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若一个人感到愉悦、喜爱、兴奋时,他的瞳孔就会扩大到比平常大四倍;相反的,遇到生气、讨厌、消极的心情时,他的瞳孔会收缩得很小;瞳孔不起变化,表示他对所看到的物体漠不关心或者感到无聊。
研究人员通过人类婴儿和类人猿进行了比较测试,以观察头部和眼睛的运动改变他们视线的效果究竟如何。实验结果表明,1岁左右的尚未进行语言学习的婴儿便会追随其他人的目光,而不是人脸面向的方向。因此,当一个大人头不动却只用他的眼睛来表示他在看着天花板。然而当大人闭上眼睛,把头扭向天花板的方向,婴儿通常不会随着看过去。非洲大猿(黑猩猩、倭黑猩猩、大猩猩)是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它们恰好遵循我们完全相反的视觉追踪机制,当我们只用眼睛盯着房顶(脸朝前)他们一般不会盯着看。但是当人的脸朝着房顶(眼睛闭上),他们便会看过去,当我们使头和眼睛得指向不同时,我们便发现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地方了:人类对于目光的方向极其敏感。这恰恰是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都不具有的本领。
7.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眼睛是最炯炯有神、引人注目的”这句话表明了人类眼睛结构上的特别之处
B.“颜色更浅的巩膜”,使人类得目光看起来更有凝聚力,有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
C.“其他灵长类动物都‘隐藏’了自己的目光”因为他们不想暴露自己的视力缺陷
D.“我们的目光才具有更为丰富的含义”,表明其他灵长类的动物不用眼光来交流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A项,“人类眼睛是最炯炯有神、引人注目的”这句话只是对人类眼神的描写,并没有说明人类眼睛炯炯有神的原因,更没有涉及人类眼睛结构的特别之处,这句话的作用旨在引出下文对人类眼睛特别之处的解释。C项,其他灵长类动物都隐藏了自己的目光,是因为它们有的巩膜比较暗,文中没有提及是他们不想暴露自己的视力缺陷,本文讲的是眼睛所传递信息的问题,并没有提及视力。D项,文中讲“我们的目光才具有更为丰富的含义”,目的是为了说明人类眼睛比其他动物的眼睛传达出信息更丰富,并不是说其他动物不会用眼睛交流。
8.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与人在交往的过程中,有90%的信息来自面部,而其中的大部分由人眼来传递
B.含有1.37亿个感光细胞的视网膜,能及时处理收到信息并将其传送至人大脑
C.眼球底部的三级神经元具有分析综合能力,而脑神经也会支配瞳孔、眼球的活动
D.现代研究表明,瞳孔的放大,收缩及保持不变,反应出人类不同的心理活动状态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A项,第二段提到“在与人交往中,有90%的非语言信息来自面部,眼、眉、嘴、鼻、面部肌肉的细微变化,都会表达不同的含义——而眼睛则集中了面部表情的大部分信息。”文中的原话是90%的非语言信息,不是90%的信息。
9.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或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人员之所以拿类人猿进行比较测试,为的是排除人思维的干扰
B.类人猿的目光表现为追随观察对象的头部活动,而人类则是追随对象目光的方向
C.只要大人闭上眼睛,然后不管他们头部会如何活动,人类婴儿都不会随着看过去
D.人类的眼睛优于其他灵长类之处,就是能够更多地通过眼睛来传递信息和情感
【答案】C
【解析】C项,文中第四段提到“实验结果表明……因此,当一个大人头不动却只用他的眼睛来表示他在看着天花板,然而当大人闭上眼睛,把头扭向天花板的方向,婴儿通常不会随着看过去。”
10.下列语句,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人眼有哪些秘密
B.眼睛是心灵之窗
C.人眼如何表达情感
D.眼睛的实际功用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开头第一段说人类的眼神是在所有动物中最有神,接着从构造生解释了这其中的原因:人类的巩膜颜色最浅。接着与其他动物的比较、通过实验的介绍,都是为了说明人类眼睛能都传递出很多信息,我们的目光有丰富的含义,可以表达我们所关注的东西,因此眼睛是心灵之窗。A项,本文并不是为了探索人类眼睛中的秘密,只是说通过眼睛我们可以发现他人内心世界。C项,本文只是提到了眼睛可以表达情感,但是并没有进一步介绍眼睛如何表达情感。D项,眼睛的实际功用这一点在文章中完全没有提到。
三、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4题。(25分)
在外行走,常有绿树映掩的村庄撞进眼帘,树木和村庄相融相映,让人捉摸不透到底谁主谁次。其实,是村庄在树木里还是树木在村庄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丛丛翠色诱人地环绕着村庄、村庄也在树木里更显妩媚的时候,让人内心不由自主生出一份宁静与祥和。由此,我固执的认为,树木应该就是村庄的灵魂。只有树木,才能让村庄青春永在。
面对这些村庄,心中莫名地翻腾着一种对家乡怪怪的思绪,细细想来,这要归结于那些矗立在眼前同时也植根于内心的树木。很多年前,和邻乡一位当过支书的老人说起我的家乡,“一个村庄里连棵树都没有,那地方有什么好啊!”他的这句话叫我的心急跳了一下,也急痛了一下。后来我自己回到家乡,看着满目荒凉然而又魂牵梦萦的土色故乡,也只能任由五味交替腌渍灵魂。
曾经的家乡的树木,就这样又一次走进了记忆走进了心灵。我想,一棵树立起来高不盈数丈,倒下去也高不过数尺。然而,就是在这尺与丈之间,却又仿佛有一种痛楚与依恋胶着在一起,让人难以释怀。现在的家乡,几乎看不到树木,一个个村庄赤裸裸地矗立在黄土地上刺目刺心,灰蒙蒙地缺少生机和灵性,肆无忌惮地弥漫着一种悲哀的情绪。
家乡以前也曾有一片几百亩大的树园,绿在村庄的东南角,园子里长满了杏树、桃树、柳树、榆树、沙枣树,由玩伴儿牛牛的爷爷看护。每天放学,我和牛牛都要先到树园里铲草、玩耍然后才会回家。春天的榆钱,夏天的酸杏,秋天的毛桃和沙枣,可以说是我们童年最奢侈的果品。离村庄不远的看头山是公社的林地,山上也同样长满了榆树、沙枣和毛桃树。每年的春天,淡淡的花香都会弥漫在周围的一片村庄之中,让人不由得想把这清香的空气永远留存。
现在这些树木呢?我问过很多家乡人,得到的结果却让我唏嘘不已。包产到户后,树园也分片到户了。满园的树木便陆陆续续遭到砍伐,能用的被搭了棚图,不能用的成了烧柴;树园的旧址现在早已住满了人家。曾有一段时间,政府为了减少开支,裁减了护林员,将防风林划片承包给了个人,又引发了新一轮的砍伐。村庄里的树木也因庄院的改建而了无踪影,以至于在后来好长一段时间中,家乡都很难看到树的身影了。
前不久和童年伙伴聚在一起,说起童年趣事,说起看头山、树园,也谈到家乡的生态现状,这才陆续知道,山上坡地因退耕还林种植了柠条,今年的雨水好,山上又能看到绿色了。只是因为干旱,树木的成活率不高。大家都说,恢复绿色家园的难度很大,但应该庆幸的是,毕竟已经迈出可贵的一步。
一棵树站起不盈数丈,躺倒也不过数尺,尺与丈之间就是丈量灵魂的尺度。一片站立的树是一个地方灵魂的美丽展示,一片躺倒的树是则是这个地方灵魂在集体死亡。家乡将何去何存?
我当然忍不住要想,让家乡成为绿树里的村庄,也应该是经历了颇多变故的家乡父老的愿望吧!
11.文章从绿树掩映的村庄带给作者美好的感受写起,这有什么作用?(6分)
答:文章从绿树掩映的村庄带给作者美好的感受写起,这样写的作用是:
(1)通过对美好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绿树掩映的村庄的喜爱,也由此联想到家乡“连棵树都没有”的现状,更衬托出下文作者对现在的家乡昔日的绿树被砍伐的遗憾之情。
(2)通过对行走在绿树环绕的村庄的描写,引出对家乡曾经绿树满山的回忆,并为祝愿家乡有美好的将来作铺垫,表达了对家乡恢复绿色家园建设的期望之情。
12.文中说,“就是在这尺与丈之间,却又仿佛有一种痛楚与依恋胶着在一起,让人难以释怀”。结合全文,说说这句话的含意。(6分)
答:“就是在这尺与丈之间,却又仿佛有一种痛楚与依恋胶着在一起,让人难以释怀”这句话既是对客观状况的描写,也表达出作者内心复杂的感情。伐树与种树的选择,看似是在“尺与丈”之间,却会在人们的心头产生一种复杂的情感;伐树让人既痛恨又怜惜。
13.家乡树园的昔兴今废,分别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6分)
答:家乡树园的昔兴今废给作者带来不同的感受:
(1)作者回忆起童年时的家乡,那时绿树随处可见,与童年的玩伴一起在林间享受着童年的乐趣,那些繁茂的家乡树园,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让他永远想念;
(2)现在的家乡树园,满园的树木变陆陆续续遭到砍伐,满目荒凉,缺少生机和灵性,成为作者成年的哀伤。
14.作者在文中说,“树木应该就是村庄的灵魂”,后来有追问“家乡将何去何从”。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7分)
答:(1)作者文章开头就提到“树木应该就是村庄的灵魂”,树木让村长的青春永驻,意在表明树木是村庄生命力的象征。
(2)在文中的最后追问“家乡将何去何从”,意思在于表明树的存在对村庄的意义,对接家乡未来的发展和命运而言,建设绿色家园,给人们以宁静与祥和至关重要,表达作者对重建绿色庄园的希望。
四、文言文阅读。(15~19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无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答:你心里想的是鱼,眼里看的是鱼,神色变化(而为鱼所察觉),因此鱼就跑了,哪里能有收获呢?
16.文中先说“乙竟日无所获也”结尾说“乙如其教,连取数鱼”,这样的对比说明了什么?(6分)
答:通过乙之前钓不到鱼与向甲讨教之后钓鱼颇多的对比,说明:(1)通过乙钓鱼效率的提高,突出了甲所说道理的正确性,(2)也表明了乙乐于听取别人意见,从善如流。
17.钓鱼人对于得失的理解,其中包含着怎样的生活道理?(5分)
答:乙刚开始太急于钓到鱼,心里想的就是鱼,结果总把鱼吓跑了,钓不到鱼,而甲却不同,不慌不忙,目不瞬,神不变,安静等着鱼上钩,却能得到很多鱼,说明生活中我们做事不能急躁,要淡定从容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保有内心的宁静,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8~19题。
秋思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行人:这里指送信的人。开封:打开信封。
18.这首诗是怎样渲染作者的思乡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通过“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一系列描写,层层渲染,写出了诗人客居洛阳,思念故乡和亲人的真切情感。
19.诗的最后一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反映出诗人怎样的心理活动?(4分)
答: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反映出诗人担心匆匆写成的家书不能完整充分地表达自己情意的心理。
五、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进步是文明的动力,是发展的需要。请以“进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写作思路】
以“进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从自身经历着手,叙述自己的进步过程。写成一篇记叙文,也可以选择一个有关“进步”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如“谦虚使人进步”。
【经典事例】
爱因斯坦从小做事就特别认真。他上小学时,有一次在手工课上,同学们各自施展本领,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表现在自己制作的物品上。快要下课了,有的交上用黏土捏成的鸭子,有的交上用碎布做成的洋娃娃,还有的交出用各种颜色的蜡捏成的水果,只有爱因斯坦什么也没交。
第二天,爱因斯坦向老师交上了一个做得简单粗糙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高兴,摇着头说:“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差的凳子了。”同学们都哄笑起来。爱因斯坦回答:“有,有比这更差的!”说着,他从桌子下面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小板凳,解释道:“这两个凳子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交出的这个是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让人满意,可总比前两个要好些!”
【名人名言】
1.虚光妨碍射击,骄傲影响进步—— 犹太教法典
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毛泽东
3.进步,意味着目标不断前移,阶段不断理新,它的视野总是不断变化的。—— 雨果
4.事实上,每个人的朋友中都有先进与落后的,问题在于我们怎样去帮助后进朋友,使他进步,切莫跟着他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够朋友” 。—— 谢觉哉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5773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5 23:35 , Processed in 0.09598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