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3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9 14:37: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83043.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2012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3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2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3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1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3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1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3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0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3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0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3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08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07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06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0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04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03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02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01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00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1999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1998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1997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1996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内容简介                                                                                            
  考研真题是每个考生复习备考必不可少的资料,其重要性不只在于做题获得的感受,更在于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把握出题的脉络,将繁复芜杂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突出重点和难点,从而控制答题的节奏,这就需要一份权威、正确的参考答案以及详尽的试题分析。为了帮助参加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3中国现当代文学”考试科目的考生复习备考,圣才考研网精心编著了《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3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本书收集整理了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3中国现当代文学”1996~2008、2010~2012年间的16套回忆版考研真题,并提供2010~2012年真题的详尽答案。历年真题是考研复习备考最好的资料,通过研习历年考研真题,可以了解到考题难度、风格等,为考生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考研真题如有更新或对历年真题予以详细作答,会在第一时间内上传,学员将自动获得最新版本的产品内容。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
  圣才学习网│中文类(www.100xuexi.com)提供全国各高校中文类专业考研考博辅导班【师兄师姐一对一辅导、网授精讲班等】、3D电子书、3D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升级)、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中文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3中国现当代文学”考试科目的考生。
  与传统图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七大特色:
1.互动学习:摇一摇,找学友,交友学习两不误  摇一摇,找到学习本书的所有学友,可精确查找学友的具体位置;与学友互动,交流学习(视频、语音等形式),交友学习两不误;学习圈内有学霸解答本书学习中的问题,并配有专职教师指导答疑解惑。

2.720度立体旋转:好用好玩的全新学习体验  圣才电子书带给你超逼真的3D学习体验,720度立体场景,任意角度旋转,模拟纸质书真实翻页效果,让你学起来爱不释手!

3.手机扫码即可阅读,精彩内容,轻松分享  圣才电子书扫码即可在手机阅读,随处随学。可以不用客户端不用账号,简单方便!
4.质量保证:每本电子书都经过图书编辑队伍多次反复修改,年年升级  我们拥有一支强大图书编辑团队,他们专门从事图书的编辑工作,对各类职称考试、考研考博等教材教辅深入研究,以及各类职称考试、考研考博的历年真题进行详尽仔细研究与分析,掌握考试命题的规律和方向,并结合行业最新前沿动态,不断分析整理各个科目的考试要点,把重要考点全部固化为试题形式,形成精准领先及时的备考电子书。同时,依托北京高校资源,我们聘请知名高校众多专家组成顾问团队严格审核圣才电子书,确保质量。
5.免费升级:更新并完善内容,终身免费升级  如购买本书,可终生使用。免费自动升级指我们一旦对该产品的内容有所修订、完善,系统立即自动提示您免费在线升级您的产品,您将自动获得最新版本的产品内容。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当您的电子书出现升级提示时,请选择立即升级。
6.功能强大:记录笔记、答案遮挡等十大功能  本书具有“知识点串联列举”“划线添加笔记”、“答案自动遮挡”、“全文检索”等功能。
  (1)知识点串联列举——相同知识点内容列表呈现,便于读者记忆和复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考试教辅量身定做】

  (2)划线添加笔记——使用颜色笔工具,划一条线,写笔记,提交纠错。【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3)全文检索——输入关键词,本书相关内容一览无余。【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7.多端并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平台同步使用  本书一次购买,多端并用,可以在PC端(在线和下载)、手机(安卓和苹果)、平板(安卓和苹果)等多平台同步使用。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终端登录,可实现云同步,即更换不同设备所看的电子书页码是一样的。

  特别说明:本书的部分内容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及相关资料。但由于特殊的原因,比如作者姓名或出处在转载之前已经丢失,或者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等,因而可能没有注明作者的姓名或出处。如果原作者或出版人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是一家为全国各类考试和专业课学习提供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的综合性学习型视频学习网站,拥有近100种考试(含418个考试科目)、194种经典教材(含英语、经济、管理、证券、金融等共16大类),合计近万小时的面授班、网授班课程。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国热线:400-900-8858(8:30-00:30)
  咨询QQ:4009008858(8:30-00:30)

  详情访问:http://www.100exam.com/(圣才考研网)
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2012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3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摩罗诗力说
2.“革命加恋爱”模式
3.语丝体
4.新潮社
5.第三种人
二、论述题
1.谈谈周作人五四时期的文学观。
2.废名与沈从文小说的比较。
3.从夏衍戏剧创作看中国现代戏剧的成熟。
4.“七月诗派”与中国新诗派的相同点。
5.评价1930年代对“闲适小品”的论争。
2012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3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摩罗诗力说
答:《摩罗诗力说》是1907年鲁迅先生在革命派和改良派大论战时用文言文写成的一篇文论,它是“五四”运动前揭露批判封建意识形态的檄文,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倡导浪漫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文论介绍了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斯洛伐斯基、克拉辛斯基和裴多菲八位浪漫派诗人,肯定了他们“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的精神,猛烈地批判了旧传统、旧文化,抨击了洋务派、维新派和复古派,大胆地提出冲破禁区、扫荡迷信,大力宣扬了救国救民、解放中华民族的思想。
2.“革命加恋爱”模式
答:“革命加恋爱”模式是流行于1928至1932年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在传统的恋爱小说里加入革命的元素,准确描绘了革命文学倡导初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心理嬗变轨迹,真实再现了时代风云与个人情感的冲突,含有丰富的政治、历史文化内涵。但因为缺乏文学的独创性,而是通过不断的复制公式化的情节、描写脸谱化的人物,把革命与恋爱这两个元素简单的相加,缺乏艺术上的现实性而成为了简单的公式。茅盾曾把这一模式分为三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革命与恋爱的冲突阶段,革命决定了恋爱和革命产生了恋爱。运用“革命家加恋爱”模式的代表作品有蒋光慈的《野奠》、茅盾的《蚀》三部曲等等。
3.语丝体
答:语丝体是指在《语丝》周刊上刊载的以社会批评、文化批评为主的散文。语丝文体在内容上“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在形式上以“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文艺性短论、随笔为主;在艺术风格上,文笔幽默、泼辣,富于讽刺意味。语丝体分为两大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言志”的小品文,以鲁迅为代表的战斗的杂文。语丝体实现了语言形式策略的多样化自由表达,使现代散文的语言功能意蕴更为深广厚重;改变了散文“载道”式单一化言说模式,使中国散文在独立生命意志和现代个性内涵层面实现彻底转型,走向“人的文学”。
4.新潮社
答:新潮社是由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等于1918年末发起成立的北京大学第一个学生社团。“新潮社”以《新潮》杂志为阵地,提倡白话文学,翻译西洋文字,介绍国外思潮,批评国内问题,为文学革命呐喊助威,为思想革命鸣锣开道。《新潮》刊载的文学作品最初多为问题小说,如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罗家伦《是爱情还是痛苦》、俞平伯《花匠》等等。后来又相继刊载了王敬熙、杨振声、顾颉刚、傅斯年、刘半农、康白情等人的小说、诗歌以及文学评论等。《新潮》杂志与《新青年》一道,共同擎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扩大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5.第三种人
答:“第三种人”是指以《现代》杂志的苏汶为代表的作家群。“第三种人”的文艺观是艺术真实论,提倡文学的自由品格,主张艺术多样性,关注文学的高品位。1931年至1932年,“左联”与“自由人”、“第三种人”以文艺的阶级性、文艺性与政治的关系为中心展开了论争。苏汶著文以“第三种人”身份声援胡秋原,认为创作的标准不只是“正确”,更应该考虑“真实”,如果文学所表现的生活是真实的,那么,就“必然地可以从现实生活的错误和矛盾中引出生活必须另行创造的结论来”,因此,他反对文学上的“干涉主义”,要求给作家充分的创作自由。
二、论述题
1.谈谈周作人五四时期的文学观。
答:五四时期,周作人站在对传统文学观念彻底批判的基点上,运用科学的进化论思想、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西方的文艺理论以及对中国文学现状的综合分析,对于文学的本体、性质、内容与功能等提出了与中国传统文学完全不同的文学观——“人的文学”。周作人对文学的认识建立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基础上,他把文学的核心问题定位于“人的问题”,认为文学的宗旨在于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表现人的个性、人的价值、人的欲求。其文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的文学”的文学观。
(1)《人的文学》
五四时期,周作人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便谓之人的文学。”在1918年底发表的《人的文学》中,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周作人认为新文学的本质是“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助成人性健全发展。
(2)《平民文学》
l919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平民文学以普通的文体,写普通的思想与事实。平民文学应以真挚的文体,记真挚的思想与事实。”周作人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认为“平民的文学”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其两者间的区别并非说“这种文学是专做给贵族或平民看,专讲贵族或平民的生活,或是贵族或平民自己做的”,而主要是指“文学的精神区别,指它的普遍与否,真挚与否”。周作人指出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状,忠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
五四时期,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文学观,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其主张与“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相合,对文学革命的推进起到很大的作用。
2.废名与沈从文小说的比较。
答:废名和沈从文都是京派作家的代表,对比两者创作的小说,我们发现有高度一致的地方,也有情致趣味的、创作倾向的差异:
(1)废名与沈从文小说的相同点
①诗化小说的创作
两者的小说都有着诗化的语言、诗化的意境、诗化的人物,小说中充满了浓浓的诗意。废名笔下的竹林,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无不弥漫着诗意。
②乡村社会的人性美、人情美
两位作家创作的乡土小说迥异于鲁迅、台静农、王鲁彦、彭家煌、许钦文、蹇先艾、许杰等的作品,不是对愚昧、落后的乡村社会的批判,而是对淳朴、善良的人性美的讴歌和赞扬。
(2)废名与沈从文小说的不同点
①艺术风格:冷寂和温婉
从小说的艺术风格来看,废名的小说偏向冷寂与空灵,他的作品充满着孤独与悲哀,比如《柚子》里淡淡的忧伤。而沈从文的作品偏向温柔、热情与执拗,就像《边城》里渡口那来来往往不息的人群,体贴的老船夫和仗义的乘客。
②作品意境:禅境和道境
从作品呈现出的意境来看,废名的作品充满了禅趣,例如他写陶家村出来挑水的人,用了一句“不当心河边忽然站了一个人”,“不当心”、“忽然”,充满了主体的体验,充满了禅宗的机缘与顿悟。而沈从文的小说则不同,他的情节被淡化到若有若无,他的语言句式绵长,复沓缠绵,不厌其烦,他的结构平平缓缓,略显迭岩,体现出一种散淡而执着的生命本质,更像是道家境界。
③创作意旨:自我宁静的回归和积极的“人性治疗者”
在小说的创作意旨上,废名的小说通过描写平静恬淡的乡村世界,来表现自己超然尘外的宁静心态,“有一点忧郁,一点向知与未知的欲望,有对宇宙光色的眩目,有爱有憎,但……这些灵魂,仍然不会骚动”。而沈从文则通过笔下的理想世界,呼唤一种良善的人生。他“用矜慎的笔,作深人的解剖,具强烈的爱憎,有悲悯的情感。表现出农村及其他去我们都市生活较远的人物姿态与言语,粗糙的灵魂,单纯的情欲,以及一切由生产关系下形成的苦乐”。
3.从夏衍戏剧创作看中国现代戏剧的成熟。
答:作为左翼话剧的创始人与领导者,夏衍创作了大量与社会现实相关、以小市民和知识分子为主要角色的剧目,塑造了一批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从《赛金花》开始,夏衍的戏剧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步步走向成熟,《芳草天涯》标志着其戏剧创作的最终成熟。
(1)早期作品:《赛金花》、《秋瑾传》
这一时期,夏衍简单地将戏剧看做宣传的手段,以戏剧表达自己对政治的看法,如夏衍所说:“写《赛金花》是为了骂国民党媚外求和,写《秋瑾》也不过是所谓的‘忧时愤世’”。夏衍早期创作的这两部剧都是历史剧,主人翁都是有着非同寻常经历的英雄人物,其中《赛金花》采用一人一事的传奇式结构,图示化、概念化倾向明显,主人翁成为了作者观念的传声筒。
(2)创作转向:《上海的屋檐》
1937年春的《上海的屋檐》,是夏衍戏剧创作的重要转折点。他抛弃了早期作品中对英雄的青睐,采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表现现实生活中被生活压迫折磨到失去弹性的小人物。这一时期,社会生活主题的深广性、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及戏剧的艺术性和思想倾向性的融合标志着夏衍的戏剧创作开始走向成熟。
《上海的屋檐》里,夏衍开始描写平凡的生活,反映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注重通过“福斯塔夫式”的社会背景与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主题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上海弄堂里普通的两层楼房里每天都在静悄悄地发生着的人生世界:琐碎的争吵,隐忧,痛苦,窘困,悔恨,不平,牢骚,企望……剧作家从这市民家庭司空见惯的感情摩擦和人事纠纷中有了痛苦的发现:在这黄梅天气里,不仅生活发着霉,连人们的灵魂深处也长着霉;同时产生冲破这沉重的阴霾,走向光明的热望。作者借着上海这个畸形社会中的一群小人物,反映出一个即将来临的伟大的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那些即将到来的声音。
(3)创作成熟:《芳草天涯》
《上海的屋檐》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夏衍创作了《一年间》、《心防》、《愁城记》三部以上海为主题的戏剧,然而《愁城记》在桂林的演出失败让夏衍再次陷入反省,其创作进入调整期。《法西斯细菌》为调整期的代表作品,追求戏剧主要冲突的表面化,追求任务突出、性格鲜明、结构坚实、表现强烈的戏剧艺术风格。最终,《芳草天涯》标志着夏衍戏剧创作顶峰的到来。
四十年代中期创作的《芳草天涯》是夏衍在戏剧创作上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也是最能代表夏衍洗练、严谨、深沉风格的作品之一。作家由《上海的屋檐》发展而来的风格在《芳草天涯》中最终定型。《芳草天涯》采取了散文化的结构,以人带戏而非以戏就人,人脱离了情节而自足存在,人事出于自然,无所粉饰,以情动人,夺人魂魄。剧中生活的核心消散了,呈现出离散化倾向,把话剧从情节整一性中解放出来。细节获得了独立的地位,日常生活的磷光片羽获得了自身的意义。
综上所述,从《赛金花》、《秋瑾传》到《上海屋檐下》,再到《法西斯细菌》直至《芳草天涯》,夏衍的戏剧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反映了中国现代戏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蜕变。
4.“七月诗派”与中国新诗派的相同点。
答: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为主要旗帜,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新诗派,即九叶诗派,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他们提倡“新诗现代化”,即“新传统的寻求”,主张现代诗的“综合”,即“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
两者的相同点表现为:
(1)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倾向
无论是七月诗派,还是中国新诗派,都倡导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七月诗派反对亦步亦趋地琐碎地描摹生活现象本身”,主张“突入生活”,从生活现象突进、深入到生活的底蕴,“并且强调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去能动地影响和改造现实”,达到主客观的相互拥抱、融合。而九叶诗人“绝对强调人与社会、人与人、个体生命中诸种因子的相对相成,有机综合”,这里是一个个体的人、人类的人与社会(民族、阶级)的人有机综合的概念,而且是要从现实中去把握、发现的。
(2)诗歌内容:使命感与忧患意识
处在这个战争的背景下,七月诗派和九叶诗人都注目于现实,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七月诗人把高度自觉的使命感化为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战斗者的欲望,赋予他们的一切题材和体裁的诗歌以一种异常强烈的反抗精神和“复仇的哲学”意识:艾青的“芦笛”常常“吹送出/对于凌辱过它的世界的/毁灭的咒诅的歌”;田间呼唤“战斗的/呼吸,不能停止;血肉的行列,不能拆散。我们/复仇/的枪,不能扭断。”九叶诗人则把激情的呼吁渗透在对时代对现实的思考与解剖里面,为历史尽着“批判的武器”的义务:陈敬容诅咒那“容不下一粒倔强的种子”的“最善于藏污纳垢”的“大地”;唐祈描写流产的女犯从墙角里发出“撕裂的呼喊”,“血泊中,世界是一个乞丐”。
总之,七月诗派和九叶诗人在创作倾向上虽然不同,但二者在战争的大背景下,都面向现实,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忧患意识。
5.评价1930年代对“闲适小品”的论争。
答:1930年代,林语堂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杂志,主要发表小品文。1932年~1935年,林语堂和鲁迅围绕幽默问题、性灵文学和闲适的人生态度展开了为期三年的“闲适小品”论争。
(1)双方观点
①幽默问题
在《论幽默》中,林语堂认为幽默是一种从容不迫的达观态度:“幽默是立于尘世之外,冷静超远的观察人类时所展现的微笑。”然而,鲁迅以为人生的文学观为基础,植根于中国复杂的政治环境,认为幽默文学没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幽默’既非国产,中国人也不是长于‘幽默’的人民,而现在又实在是难以幽默的时候。”
②性灵文学
周作人提出性灵文学后,林语堂大力提倡公安竟陵派及其性灵学说。在《论文》中,林语堂认为性灵是作家的个人意志和心理感受:“不复以古人为绳墨典型,一念一见之微,都是表示个人衷曲,不复言廓大笼统的天经地义。而喜怒哀乐,怨愤悱恻,也无非个人一时之思感,因此其文词也比较真实亲切。”然而在鲁迅看来,文学是战斗的武器,性灵文学是不敢正视现实,逃避矛盾,并不可取。“对于世事要‘浮光掠影’,随时忘却,不甚了然,仿佛有些关心,却又并不恳切”,或者“对于现实要‘蔽聪塞明’,麻木冷静,不受感触,先由努力,后成自然”。
③闲适态度
在林语堂看来,“闲适”不仅是一种散文格调,也是追求参透事理、悟透人生、深远旷达的人生境界。林语堂创作的《我怎样买牙刷》、《买鸟》、《我的戒烟》等小品文,没有战争,没有政治,没有文化战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作者闲适心境的自我剖白。然而鲁迅始终强调小品文的战斗性,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融合:“特别提倡那和旧文章相合之点,雍容,漂亮,缜密,就是要它成为‘小摆设’”,势必导致小品文的危机,因为“麻醉性的作品,是将与麻醉者和被麻醉者同归于尽的。”
(2)论争的原因
①文学观念
19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中,文学观念的差异最终导致了林语堂和鲁迅对诸多问题认识上的区别:鲁迅是“人生派”,倾向于文学为人生,主张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要求作家具有一种责任感;而林语堂是“艺术派”,倾向于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是作家的情感表现,不该承载过多的使命,主张文学的非功利性和非社会性。
②政治立场
同时,政治立场的不同也是这场论争不可忽视的原因。1930年代,随着国民党政府高压政策的实施,“杨铨事件”的发生,林语堂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选择了逃避,又因为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个性主义思想,于是采取中间派立场,奉行自由的资产阶级文艺论,不谈政治,不附庸权贵,不为任何一方作有津贴的宣传。鲁迅尽管不属于任何党派,却热切的盼望能够通过文学创作唤起民众的觉醒,与革命作家的文学理念不谋而合,于是他成为左翼文学运动的倡导者。
(3)论争的意义
30年代的小品文之争,既是文艺思想、政治立场的交锋,更是观点的发展成熟过程。林语堂、鲁迅在论争中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观点,而闲适性灵小品文观念的成熟是论争最积极的意义。在周作人、林语堂、俞平伯等人的努力下,闲适散文在20、3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对新文学地位的奠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鲁迅后来给予了高度评价:“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
林语堂等人的小品文并不是简单地把英、法“随笔”移到中国,而是发掘中国散文传统中极富“自我”、“个性”和“自由”精神的散文品类,借西方自由主义的人文观念、文学观念和“随笔”的文体特色予以激活,使中国本土化的“随笔”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吸饮着中西文化、文学的乳汁,顺利生长为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宇宙文章”。于是,林语堂的闲适小品不仅在当时掀起了一股热潮,而且影响了后来的小品文创作,梁秋实的《雅舍小品》就发展了这种小品文,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小品文都是沿袭了林语堂的风格。这说明林语堂开辟了一种新型的小品文样式,它对于丰富文坛的多样性,对于后世散文创作都有重要意义。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83043.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24 17:46 , Processed in 0.12393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