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624中国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0 15:56: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87289.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第二部分 兄弟院校考研真题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南开大学863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山东大学612中国哲学史(不含近现代)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中山大学813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说明: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外,本书还收录了4套兄弟院校中国哲学史科目的考研真题,并提供答案详解。
                                                                                                                                                                                                    内容简介                                                                                            
  考研真题是每个考生复习备考必不可少的资料,通过研究历年真题能洞悉考试出题难度和题型,了解常考章节与重要考点,能有效指明复习方向。
  为了帮助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624中国哲学史”考试科目的考生复习备考,圣才考研网精心编著了配套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
  1.[3D电子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624中国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免费下载]
  2.[考研全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624中国哲学史考研全套资料[免费下载]
  3.[考研全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624中国哲学史考研题库【历年真题+参考教材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免费下载]
  本书收录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624中国哲学史”2013、2014年的2套考研真题,并提供了2014年考研真题的答案及详解。本书历年真题的答案及详解由高分考生根据本科目考研的参考教材和相关教师的授课讲义等精心编写而成,解题思路清晰、答案翔实,突出难度分析,对常考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此外,本书还收录了4套兄弟院校中国哲学史的考研真题(含答案详解)。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圣才考研网每年均根据当年最新考试要求等对本书进行改版升级,我们一旦对该产品的内容有所修订、完善,系统将提示学员下载升级,获得最新版本的产品内容。真正做到一次购买,终身使用。
  圣才考研网(www.100exam.com)是圣才学习网旗下的考研考博专业网站,提供全国所有院校各个专业的考研考博辅导班【网授保录班、一对一辅导(面授/网授)、网授精讲班等】、考研3D电子书、考研3D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做题)、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
  与传统图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七大特色:
1.互动学习:摇一摇,找学友,交友学习两不误  摇一摇,找到学习本书的所有学友,可精确查找学友的具体位置;与学友互动,交流学习(视频、语音等形式),交友学习两不误;学习圈内有学霸解答本书学习中的问题,并配有专职教师指导答疑解惑。

2.720度立体旋转:好用好玩的全新学习体验  圣才电子书带给你超逼真的3D学习体验,720度立体场景,任意角度旋转,模拟纸质书真实翻页效果,让你学起来爱不释手!

3.手机扫码即可阅读,精彩内容,轻松分享  圣才电子书扫码即可在手机阅读,随处随学。可以不用客户端不用账号,简单方便!
4.质量保证:每本电子书都经过图书编辑队伍多次反复修改,年年升级  我们拥有一支强大图书编辑团队,他们专门从事图书的编辑工作,对各类职称考试、考研考博等教材教辅深入研究,以及各类职称考试、考研考博的历年真题进行详尽仔细研究与分析,掌握考试命题的规律和方向,并结合行业最新前沿动态,不断分析整理各个科目的考试要点,把重要考点全部固化为试题形式,形成精准领先及时的备考电子书。同时,依托北京高校资源,我们聘请知名高校众多专家组成顾问团队严格审核圣才电子书,确保质量。
5.免费升级:更新并完善内容,终身免费升级  如购买本书,可终生使用。免费自动升级指我们一旦对该产品的内容有所修订、完善,系统立即自动提示您免费在线升级您的产品,您将自动获得最新版本的产品内容。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当您的电子书出现升级提示时,请选择立即升级。
6.功能强大:记录笔记、答案遮挡等十大功能  本书具有“知识点串联列举”“划线添加笔记”、“答案自动遮挡”、“全文检索”等功能。
  (1)知识点串联列举——相同知识点内容列表呈现,便于读者记忆和复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考试教辅量身定做】

  (2)划线添加笔记——使用颜色笔工具,划一条线,写笔记,提交纠错。【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3)全文检索——输入关键词,本书相关内容一览无余。【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7.多端并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平台同步使用  本书一次购买,多端并用,可以在PC端(在线和下载)、手机(安卓和苹果)、平板(安卓和苹果)等多平台同步使用。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终端登录,可实现云同步,即更换不同设备所看的电子书页码是一样的。

  特别说明:本书的部分内容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及相关资料。但由于特殊的原因,比如作者姓名或出处在转载之前已经丢失,或者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等,因而可能没有注明作者的姓名或出处。如果原作者或出版人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是一家为全国各类考试和专业课学习提供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的综合性学习型视频学习网站,拥有近100种考试(含418个考试科目)、194种经典教材(含英语、经济、管理、证券、金融等共16大类),合计近万小时的面授班、网授班课程。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国热线:400-900-8858(8:30-00:30)
  咨询QQ:4009008858(8:30-00:30)

  详情访问:www.100exam.com(圣才考研网)
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部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图腾崇拜
答:“图腾崇拜”是指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关系的崇拜行为,主要标识于旗帜,族徽,柱子,衣饰,身体等地方。对于图腾崇拜的研究是对原始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图腾崇拜现象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人文意义。
2.取实予名
答:“取实予名”出自于墨子的著作《墨子·贵义》,是指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给予相称的名称,强调“实”是第一性的。在“实”的基础上,看重通过实践来对各种言论进行检验。认为立论要切合实际,而且要身体力行。
3.《中庸》
答:《中庸》源自《礼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庸”作为最高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是指不偏不倚的日用常行之理。“中庸”的基本内容是待人处事,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符合“中庸”精神的行为,孔子称之为“中行”。中行者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勇于进取而又考虑全局,为人耿直而又善于与人合作。“中庸”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
4.万物独化
答:“万物独化”是中国西晋玄学家郭象的一个重要观点,语出《庄子·齐物论注》。“独”指万物的个体;“化”指活动变化。郭象认为万物有其个性,自在自为,具有完全自足的价值。万物独化,从本体论角度看,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是唯物主义观点;从辩证法角度看,“独化”论又否定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因而是形而上学的。
5.形神相即
答:“形神相即”出自南朝齐梁范缜的《灭神论》,是指形体与精神“名殊而体一”,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范缜主张形体和精神不能分离,人在精神在,人不在则精神也随之消亡。两者合而为一,是同一事物的两方面。该论调是在迷信泛滥,唯心论者大肆宣扬“形神相异”的前提下提出的。
6.太虚即气
答:“太虚即气”是北宋哲学家张载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命题。张载认为世界统一于气,气聚则形成万物,气散则形成“太虚”,万物与“太虚”是气不同的存在形式。太虚就其普遍性而言是“至实”,就其本然的存在状态而言则是“太虚”。气是“至虚”与“至实”的统一,虚实统一的特性使“气”可以转化成各种事物,成为世界的本原。
7.知行相资为用
答:“知行相资为用”是王夫之在知行关系上提出的知行合一观。他说:“知行相资以为用。惟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则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王夫之认为,知行相异且紧密联系。而在认识的过程中,行是主导的方面。他强调“行”的必要性,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8.童心
答:“童心”是明朝李贽的哲学用语,是指纯真之心,是认知的是非标准。“童心者,真心也?”“童心”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是冤枉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认为保持童心必须剔除道学的影响,是与儒学经典相异的思想理论。
9.《明儒学案》
答:《明儒学案》是由黄宗羲亲手编纂的,是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汉族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书中体现了黄宗羲的学术史观,即“一本而万殊”。《明儒学案》的思想基础是黄宗羲的“一本”与“万殊”理论。“一本”,指儒家客观而本然的精神。“万殊”是指各位先生的“功力所至”得以“成家”之处。一本与万殊的相互约束与相互渗透,正表现了学术的客观走向与主观努力之间的有机统一的关系。这本书是史上不朽的文献,是我们研究宋明理学最重要的资料。
10.以太
答:“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设想的一种物质,泛指晴天或上层大气,是物质构成的一种元素。谭嗣同以“以太”为“仁”,为万物之本原;康有为以“以太”为不忍人之心;章炳麟认“以太”为“原子”;孙中山则以之为“太极”,为宇宙生成之初的物质?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答“万物莫不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出处及思想含义。
答:该句话出自于孟子的《孟子·尽心上》。
(1)翻译
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扪心自问,没有什么比掌握实实在在的道理更快乐的。
(2)含义
孟子认为天地万物都为我所见、为我所识,于是天地万物我具备了。“万物备于我”是充满主体意识,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表明了认知的快乐,探求真理的快乐。这是儒家认知与实践、知行合一的认知面,强调熟知万物之理的重要性。
2.简单“学至于行之而止”一语出处及思想含义。
答:该句话出自于《荀子》。
(1)翻译
学习的最终就是实践。
(2)含义
荀子的知行观集中表现在“学至于行之而止”这个命题中。他认为认知的关键在于“行”。“行”不仅是知的来源,也是知的目的。但荀子的“行”,不是指人的社会实践,而是指人的道德行为。因而所谓“学至于行”,也就是“学至于礼”,让主观的道德行为符合现实的社会道德规范,最终达到“德之极”的地步。
3.简答“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语出处及思想含义。
答:“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出自于《易传·系辞》。
(1)翻译
刚柔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运动和变化。
(2)含义
阴阳是动态的,事物是发展的。物极谓之变,物生谓之化。指阴阳相互转化,展现事物动态发展,生生不息的图景。其中蕴含量变质变以及物极必反规律。刚柔相推,阴阳相制,由此形成了昼夜、四季、岁月及人类社会的吉凶。
4.简答“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之一,一可谓无也。”出处及思想含义。
答:该句话出自于王弼《老子注》。
(1)翻译
万事万物都是一,一是万物万形状。一生于无,一即是无。
(2)含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王弼认为道是虚无的,而道化生为一。因此,“一”是“有”的起点,也是终点。还有物质本身和空间。同样可以讲万物万形就是一,一就是万物万形。无是有之母。
5.简答“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一语出处及思想含义。
答:该句话出自于王夫之的《老子衍》。
(1)翻译
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的原因,都要归结于事物内在的两个相对立的方面。
(2)含义
王夫之在事物变化发展动力的问题上坚持内因论。“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表明王夫之的矛盾观,强调矛盾的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其矛盾观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①他认为,矛盾是统一共存的、是不断运动的、是相互转化的。
②王夫之矛盾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分一为二”的以及“合二为一”的道理。他认为,矛盾双方是事物内在的两个对立面,是事物的组成部分,强调矛盾的同一性及其作用。
③王夫之主张善用矛盾的斗争规律。他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矛盾的斗争过程,也是事物自身运动发展的必经之路。
④王夫之还正确地阐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矛盾的转化观展现事物内部矛盾分析要结合动态、联系、全面的观念去看待。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要论述荀子对百家争鸣的理论总结。
答:(1)对道家、墨家和思孟学派的批判
①荀子对慎子(慎到)、老子、墨子和宋子(宋趼)的批判
“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有少而无多,则群众不化。”
a.慎子主“弃知去己”,惟以客观既成之“势”是从,荀子认为慎子只顾及已然的,未顾及所以然的;
b.老子讲“柔弱胜刚强”,为道家处世的基本主张,荀子认为老子只顾及“屈”的一面,未顾及“伸”的一面;
c.墨子主“兼爱”,带有平均主义色彩,荀子认为墨子只顾及“齐同”的好处,未顾及“差等”之必需;
d.宋子主“情欲寡”,也近于墨者,荀子认为宋子只看到“少欲”的重要性,未看到“多欲”也有其正当性。
荀子认为这四子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他并不着意追求把“道”置于超越经验事物之上的绝对性,而更强调“道”在经验事物的对立与统一的意义上的全面性。
②荀子的基本立场与着眼点
荀子的基本立场是国家在统一的礼法治理下的秩序与稳定,其着眼点是现实政治的,而不是超越性与精神性的。
③荀子对子思与孟子的批判
荀子批评子思、孟子最激烈的一点,是认为他们二人“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五行”即子思、孟子所提倡的: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
a.《五行》把“五行”看作是内在于人的心性中的,而荀子却认为,人的心性本质上是追求情欲的;
b.《五行》把“德”看作是“天道”,而荀子却认为,天道是自然的,“德”完全是“人道”,是人为(伪)地建立的。
在荀子看来,把“五行”看作是内在于心性之中,或把“德”看做是“天道”,都是没有经验事实作依据的。他正是依其经验知识的立场,而指斥思孟之学为“不类”,为“无解”的。
(2)对名家的批判与对逻辑学的发展
①“制名以指实”
a.“制名以指实”的含义
荀子依其知识论的思想路向,在名实关系上,明确确认“实”是第一性的,“名”是第二性的,主张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给予事物以恰当的名称,即“制名以指实”。
b.“制名”的必要性
分别“制名以指实”,使名实相符,使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都有明确的贵贱、同异区别,其目的是为了提供确定的认识和与他人正确地进行交流。
c.“制名”的根据
荀况认为人们对同类事物大致可以得到相同的感觉和认识,所以人们的“制名”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约定俗成的。
d.“制名”的原则
荀子提出了“同实同名”、“异实异名”,有类属关系则使用“共名”、“别名”以识别等原则,以确保“名”与“实”的对应性。
②“三惑”
从“制名以指实”的名实论出发,苟况对当时的诸子百家,包括墨家、惠施、宋钎、尹文等人的逻辑错失进行了批判。据荀子概括,当时的逻辑错失有三种,即“三惑”。
a.“惑于用名以乱名”
如“见侮不辱”、“杀盗非杀人”等命题即是。“盗”与“人”,在内涵上是有别的,但在外延上却又是相关的。“杀盗非杀人”的命题,是利用名称在内涵上的区别制造混乱。
b.“惑于用实以乱名”
如“山渊平”等命题即是。惠施学派的做法是用个别的实来否定概念的普遍意义,从而混淆视听。故荀子认为这是“用实以乱名”。
c.“惑于用名以乱实”
如“有牛马非马”命题:“牛马(群)”与“马”在概念上是不同的。但是在事实上“马”即包含于“牛马(群)”中。“牛马非马”的命题是用“名”的区别扰乱了在事实上的联系。
③荀子的逻辑理则
“实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辨。”(《正名》)
a.“实不喻然后命”
这说的是“名”的作用,“命”就是“命名”,给每种“实”都安上一个名。
b.“命不喻然后期”
这说的是“辞”的作用,如果只用一个名词还不能使人了解,就要用不同的名词组合(辞)来表达它,从而使人得以了解(期)。
c.“期不喻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辨”
这两句是说:如果只用一“辞”还不能使人了解,就要说出理由(“说”);如果还不能使人了解,那就需要“辨”即进行大段的辩论。
在这里,“名”相当于“概念”,“辞”相当于判断,“说”和“辨”则相当于推理,即在概念和判断的基础上对某个或某类事物及其相互联系作出判断,提出结论。
逻辑是认知的手段。荀子关切名学与逻辑问题也表明荀子思想的知识论倾向。他力图把儒家的理想追求奠定在经过知识理性洗礼的基础上。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儒学的观念结构有了改变。
(3)“齐言行,一统类”的思想旨归
①批判
“假今之世,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肴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由于百家之学各逞其“邪说”、“奸言”,致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故荀子才对他们作出批判。
②圣人的分类
a.未得“势”(权位)者,如孔子(仲尼)、子弓之属,他们提出的主张可以成为统一思想的基础;
b.已得“势”者,如舜禹诸君,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权位使“通达之属莫不从服”而实现政治的统一。
③荀子的追求
“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以务息十二子之说。”
化去“士”的独立人格的地位,使之工具化,变成对君主只有臣服关系的“技术官僚”。尽管荀子本人还固守着“君子”的风度,其理论仍有“卫道”的一面。但在《非十二子》篇里,已可感觉到政治统一的走向和某种“文化专制”气味。但这种“文化专制”在秦王朝时代并不如荀子所希望的是统一在经过他改构过的儒家的理念里,而是统一在法家的铁蹄下。
2.简要论述孙中山“行之非艰,知之唯艰”的“知难行易”学说。
答:孙中山的知行观是他的哲学体系的精华部分。他通过总结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对中国传统的知行观作了近代意义的新阐发,提出了“知难行易”学说。
(1)知行关系
孙中山对知与行的关系作了新阐发。他不同意朱熹的“知先行后”说,反对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认为知行关系随着社会进化而发展。他把知行关系发展划分为三阶段,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自发的知到自觉的知的过程。
①“不知而行”时期
“不知而行”,是指以实践作为认识的起点。在他看来,先有实践,后有知识,即使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也是如此。
②“行而后知”时期
“行而后知”,是指通过实践而获得知识。他说,人们要得到知识,就必须通过实践。“古人之得其知也,初或费千百年之时间以行之,而后乃能知之;或费千万人之苦心孤诣,经历试验而后知之。”可见,认识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③“知而后行”时期。
“知而后行”,是指人类进入科学昌明时代之后,用“真知特识”指导自己的实践。他说,用科学知识指导实践,“从知识而构成意象,从意象而生出条理,本条理而筹备计划,按计划而用工夫”,这样可以避免错误,而收事半功倍之效。
根据知行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孙中山把知行关系概括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既强调了行对于知的决定作用,又肯定了知指导行的能动作用。
(2)主要内容
孙中山针对“知易行难”思想,提出了“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的新学说。他认为获得理论知识比进行实践更为困难。他举出饮食、用钱、作文、建房、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等十件事,证明“知难行易”,驳斥“知易行难”。“知难行易”说包含了两方面思想:
①他主张“行易”,认为先有实践,后有知识,激励人们“不知亦能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
②他主张“知难”,认为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知识是难能可贵的,必须重视科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能知必能行”。
(3)意义
孙中山对知行关系的深入阐发,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哲学的“知”、“行”范畴。孙中山所说的“知”,是指运用科学和哲学的理性思维方法所形成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科学知识,以及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理论;他的“行”包括了生产活动、科学试验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这样,他的知行观突破了中国古代知行观的狭隘性,具有了崭新的近代特点。
(4)局限性
孙中山的知行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但他的思想也有局限性。
①他把知行关系机械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对知与行作了强制性的割裂,并进而从社会分工推演出“分知分行”的观点,认为科学愈昌明,人们的知与行愈分离,“知者不必自行,行者不必自知”;
②他提出“知难行易”说,有夸大理论作用、轻视实践意义的倾向。
四、请在答题纸上抄写并标点下列短文(15分),简释带黑点的字、词(10分),将短文译成现代汉语(25分)。共计50分。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答:(1)加标点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2)带点字词简释
①“知”是指人心固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
②“心”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认识能力。
③“本体”是日常生活中善言善行的依据,是实践工夫所以发生的逻辑出发点。
④“自然”“然”的本义为如此这般,“…的样子”。事物在经过一定的演变过程之后所稳定下来的确定的样子,即为“自然”。
⑤“孝”是指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
⑥“悌”是指敬爱兄长。
⑦“孺子”是指儿童。
⑧“恻隐”是指对别人的不幸产生同情之心。
⑨“良知”是凡人必具且随时知是知非的知觉。
⑩“假”是指借助、借用,利用。
(3)翻译
心是万物本源,理在心中。见到了父母自然就知道要尽心奉养和服从,见到了兄长自然就知道要敬爱和尊重,见到儿童掉入井中就自然而然心生同情之心,这就是良知,不必借助于外物。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87289.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26 03:52 , Processed in 0.08611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