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2:1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8378.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章 史前时代
 1.1 复习笔记
 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夏与商
 2.1 复习笔记
 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 西周、春秋与战国
 3.1 复习笔记
 3.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 秦汉时期
 4.1 复习笔记
 4.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5.1 复习笔记
 5.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6章 隋唐时期
 6.1 复习笔记
 6.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教材为主,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中国史著作,整理各章的重难点,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章节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中国史相关辅导资料,对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的章节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3.最新补充内容,可免费升级获得。本书后期会进行修订完善,对于最新修订完善的内容,均可以免费升级获得。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1章 史前时代
1.1 复习笔记
一、旧石器时代
(一)史前历史概述
我们中华民族在文明社会出现之前曾经历过长时期的史前历史。所谓史前历史,是指有确切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通过地下出土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等资料,可以把我国的史前历史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初期。属于这一阶段的人类化石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北京人的文化遗物较为丰富,是我们了解我国史前社会历史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北京人
北京人化石及其文化遗存始发现于北京西南的周口店。在北京人的洞穴中发掘出许多人骨化石,距今约有50万年之久。
1.体质特点
北京人一方面已具备人的性质,另一方面还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所以称之为猿人。
(1)北京人头盖骨低平,头骨较厚,脑容量小,平均只有1075毫升,而现代人脑容量平均为1400毫升。
(2)眉骨隆起,吻部突出,牙齿粗大,缺乏下颏,这是北京人体质上还有原始征象的表现。
(3)北京人身体各部的发展不平衡,四肢与现代人差别不大。上肢和现代人已很接近,由此可知他们的两腿已能直立行走,双手能够进行劳动。
2.生活方式
(1)北京人已会制造石器。他们用粗糙的石片工具去制作木棍,或拿去刮割兽皮和兽肉。考古学上称使用这种原始石器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初期阶段。
(2)北京人已会使用火。在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中,发现黑色和其他颜色的灰烬,其中还有被火烧过的土块、石块和兽骨,这些遗迹证明北京人已能用火,火不仅能取暖,而且还可防止野兽对人的侵袭,北京人还用火将食物加工成熟食。知道用火,这是人类和自然界斗争所取得的一个巨大胜利。
(3)北京人已会采集狩猎。在北京人生活的时代,当时在周口店附近有河流、草原和丛林,栖息着多种野兽,野兽肉是北京人的一种重要食物,洞穴中发现有朴树籽,说明他们也采集野果以充饥。
(4)北京人已形成原始群。北京人的工具和生产技术都很原始。为了获得必要的食物和抵御猛兽侵袭,他们必须结合成群,否则就无法生存。这种原始群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
(三)丁村人
比北京人晚的古人类及文化有丁村人、许家窖人等,距今约有十几万年,考古学上称之为旧石器时代中期。在这时期,人类在体质发展上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即脱离猿人这一范畴,人类学家称之为早期智人,或称古人。丁村人体质特征上保留的原始性比北京人少。在石器制作上也比北京人有了相当的提高。
(四)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除人骨化石外,还有工具和饰物,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重要代表,距今约有一万八千余年。
1.体质特点
山顶洞人在体质方面和现代人基本相同,而且明显地显示出蒙古人种的特征。
2.生活方式
(1)山顶洞人已会磨制骨器,这是制作工具技术的一大进步。
(2)山顶洞人除猎取野兽外,也捕捉鱼类以供食用。人们的生活较以前确实有显著的改善。在遗物中发现有用赤铁矿的粉末和海蚶壳做的饰物。赤铁矿和海蚶壳都非当地所出,说明山顶洞人已和远处有了交往关系。
旧石器时代长达上百万年,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加工比较粗糙。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旧石器文化遗迹约有三百余处。
二、新石器时代
(一)新石器时代概述
从大约距今一万年开始,人们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时代进入到锄农业和畜牧业时代,磨制石器得到广泛使用,陶器被发明和大量使用。这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这反映出人活动的范围比旧石器时代要广阔得多。
(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
新石器早期文化遗迹的代表,有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等,它们距今一万年左右。稍后则有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山东的北辛文化、东北的兴隆洼文化等,它们距今约七八千年。新石器中晚期文化遗迹则遍布全国,中期以仰韶文化为代表,晚期以龙山文化为代表。
1.仰韶文化及其特征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文化。它的年代约是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一带,包括陕西的关中、山西南部和河南大部分地区,遗址一般都在靠近河流的黄土台地上。仰韶文化的典型遗址有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等。
(1)仰韶文化的居民已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当时已有多种农具,有石斧、石锄、石铲、石刀或陶刀。还有石磨盘和磨棒,这表明原始的锄农业已经比较发达了。仰韶时期,黄河流域人们普遍种粟。家畜饲养也已开始。
(2)在经营农业的同时,狩猎、捕鱼也仍是重要的。狩猎的工具是弓箭和长矛,捕鱼工具有骨制的鱼叉和鱼钩,用网捕鱼也很普遍。
(3)人们采拾蚌、螺蛳之类的水生动物,也采集栗子、榛子之类的野果。
(4)根据民族志的材料,在锄农业阶段,农业、采拾主要由妇女来担任,男子则多从事于渔猎。仰韶文化也不能例外,故而当时妇女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形成了以母权制为特点的氏族社会。
(5)在衣着方面,人们用石纺轮纺线,用线织布。当时人除穿兽皮外还穿粗布所作的衣服。在身上还佩戴着环、珠子、饰片等物。遗址中曾发现过笄,知道当时人已有束发的习俗。
(6)已经开始制造陶器。陶器是当时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陶器可作容器、食器、炊器、汲水器。还有些工具、饰物也是陶制的。制造陶器是用手制法,即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在有些陶器上有陶轮修整过的痕迹,说明萌芽状态的陶轮已经出现。有些陶器上发现有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这大概是中国原始文字的雏形。
(7)仰韶文化村落居住情况,以西安半坡遗址村落为例。整个村落估计由200座小屋组成,面积约为三万平方米。屋顶是由许多木柱支架起来的,墙壁、屋顶都涂抹上泥。房屋附近有贮藏物品的窖穴。在村落中心有一座长方形大屋,这可能是大家族或氏族的公用房屋。村落周围有壕沟一道,似起着某种防护作用。在村落之外,东面有窑场区,北面是氏族墓地,墓坑排列较规整,墓中一般只以陶器为殉葬品。
(8)在仰韶文化时代,江汉平原鄱阳湖畔有大溪文化,长江下游有马家浜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黄河下游有大汶口文化,东北辽宁有红山文化。
2.大汶口文化及其特征
在黄河下游今山东及苏北一带,是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区。
(1)人们的经济生活以农耕为主,种植的作物有粟。
(2)磨制石器的技术很好,能用硬度较高的石料磨成薄而锋利的工具,同时也能用玉加工为饰物。
(3)在制陶方面,陶轮的使用日益普遍,从而提高了制陶的劳动生产率。白陶、黑陶在这时期出现。黑陶的高柄杯,器薄如蛋壳,是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当中杰出的作品。生产技术上的种种进步,标志着新石器文化至此已发展到一个很高的阶段。
3.红山文化
以龙鳞纹图案彩陶为主的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辽河流域。在辽宁东山嘴,发现了规模巨大的祭祀遗址,在祭坛的周围出土了许多陶塑女性人像残块。在辽宁牛河梁,发现了女神庙和女神像遗迹,以及较大的积石冢。此外,红山文化中还出土了许多精美的玉器,其中有许多玉龙。
4.龙山文化及其特征
龙山文化的年代是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它的主要分布地区是河南、陕西、山东、河北等省。
(1)龙山文化仍是以锄农业为主,农具中磨制石器得到普遍使用。农具出现了器形厚大的磨制石斧、磨制半月形石刀、磨制石镰或蚌镰,木器中出现了掘土工具双齿木耒。以上工具都是仰韶文化中所没有的,说明龙山文化在农业生产的规模上比仰韶文化有了扩大。
(2)家畜饲养也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龙山文化遗址中的猪骨数量比仰韶时期的多。家畜品种方面除猪、狗之外,牛、羊也开始被驯养了,有些地区还出现了鸡和马。
(3)龙山文化遗址中兽骨、鱼骨、蚌壳、螺蛳壳不少,渔猎工具如矛、镞、鱼叉、鱼钩也颇多。
(4)烧制陶器的技巧有了提高,突出表现是轮制陶器增多。先进的制陶工具快轮已出现。龙山文化陶器和仰韶文化不同之处是以灰陶、黑陶为主,彩陶也还有,但数量很少。
(5)龙山文化的房屋有圆形、方形两种,室内地表一般都抹上一层白灰。西安客省庄还发现一种前后两间连在一起的房屋。
(6)母权制让位父权制。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到龙山文化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引起了社会经济的变化。到龙山晚期,母权制逐渐让位于父权制,从大量的地下文物得到证实。龙山文化和夏、商文化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在龙山文化衰落以后,夏、商文化在它的基址上逐渐发展起来。
5.其他文化区及其特征
此外在其他地区,也发现不少龙山文化或和它相类似的原始文化遗存,如江汉平原上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内蒙古长城地带的小河沿文化,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不同的文化区具有不同的特点。
(1)长江中下游江浙和两湖地区种植的主要作物是水稻,饲养的家畜有猪、狗,后来还有水牛。在手工艺方面,人们除了会制作木器之外,还擅长用竹片编制成筐、篓等物。他们还掌握了高超的磨琢玉器的技巧。
(2)包括江西、湖南、广东、福建、台湾等省在内的华南地区,也以栽培水稻为主,但在沿海一带,发现较多的贝丘遗址,说明渔猎、采拾经济在有些地方还占着重要的地位。
(3)北部的新疆、宁夏、内蒙、东北的有些地方也分布着不少细石器文化的遗址。这些文化的特征是陶器较少,而且制陶技术较差,陶器上常压印有篦纹;石器是用燧石、玛瑙等坚硬石料打成细小、精致的刮削器、刀、钻和矢镞。磨制石器较少;骨制工具有鱼叉、鱼钩,出土的兽骨、鱼骨较多。显然,渔猎和牧畜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曾经繁荣于各地的新石器文化并非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保持着影响和联系,并相互撞击、融合,对中华文明的形成都作出过一定的贡献。
三、文献与传说中的古史
我国古代文献中保存着丰富的历史传说,用这些传说也可勾画出中国上古社会的简单面貌。
(一)关于人际社会关系
《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太古时期没有国家所以也不会有君主,人和人是平等的关系,便不存在“伦常”和“礼教”,一夫一妻制家庭尚未出现,因而世系的计算是从母方的。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了上古社会的一些特点。
(二)关于人们的生活方式
1.《礼记·礼运》中的记载
《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在上古社会,人类用着十分简陋的工具,过着和野兽差不多的生活。
2.《韩非子·五蠹》中的记载
《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一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菔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这里虽然夸大了首领的作用,但认为社会是进化的,人通过劳动,就能不断地战胜自然,这还是符合历史的。
(三)关于部落及其相互关系
1.部落及其相互关系
(1)据古书记载,古代黄河流域分布着不少部落。在陕西一带有姜姓炎帝部落和姬姓黄帝部落,他们之间世代通婚。
(2)在晋、冀、豫交界的地方有九黎部落,他们的首领名蚩尤。炎、黄部落曾和九黎部落发生过激烈的军事冲突,黄帝战胜了九黎,蚩尤被杀。
(3)黄河下游一带有太昊氏和少昊氏,据说太昊氏是蛇身人首,以龙名官,少昊氏则以鸟名官,看来太昊氏当属蛇图腾,少昊氏应为鸟图腾。
2.文明的贡献
这些部落对上古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有不同的贡献。按照古书上说:
(1)黄帝发明衣服、舟、车。
(2)炎帝又称为神农氏,“斯木为耜,揉木为耒,末耨之利,以教天下”。
(3)太昊氏又称为伏羲氏,发明网罟,又作八卦。
(4)据说蚩尤“以金作兵器”,是金属冶炼的最早发明者。
3.“禅让”
到传说中的唐、虞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部落已结成部落联盟,产生了尧、舜这样的首领。他们的职务是军事统帅,再就是担任主祭。尧、舜时有“禅让”的故事,传说尧老年时传位于舜,舜老年时又传位于禹。
(四)古代“大同”、“小康”社会
古人曾用“大同”、“小康”来概括上古时期社会发展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1.“大同”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之世指的即是尧、舜时代。
2.“小康”
后来社会发展到了“小康”:“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小康”之世也即是以“禹、汤、文、武”为代表的夏、商、周时代。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837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8-4 17:58 , Processed in 0.09154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