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下》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2:1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8381.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说明:本部分从名校历年考研真题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试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所选考研真题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对一些重难点部分(包括教材中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释,以使学员不遗漏任何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第7章 五代宋辽夏金元时期
 第8章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
 第9章 近代时期上(1840~1864年)
 第10章 近代时期中(1864~1900年)
 第11章 近代时期下(1901~1919年)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说明:本部分严格按照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下》教材内容进行编写。每一章都精心挑选经典常见考题,并予以详细解答。熟练掌握本书考题的解答,有助于学员从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视角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进程,并提高解题能力。
 第7章 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时期
 第8章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
 第9章 近代时期上(1840~1864年)
 第10章 近代时期中(1864~1900年)
 第11章 近代时期下(1901~1919年)
第三部分 模拟试题
 说明:本部分参照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教材,根据各高校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精心编写了考前模拟试题,并提供详尽、标准的解答。学员既可以通过模拟试题的练习,来检测该考试科目的学习效果,又可以用来评估自己的应试能力。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内容简介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传统题库,本题库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本部分从名校历年考研真题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试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所选考研真题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对一些重难点部分(包括教材中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释,以使学员不遗漏任何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本部分严格按照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下》教材内容进行编写。每一章都精心挑选经典常见考题,并予以详细解答。熟练掌握本书考题的解答,有助于学员从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视角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进程,并提高解题能力。
第三部分为模拟试题。本部分参照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下》教材,根据各高校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精心编写了考前模拟试题,并提供详尽、标准的解答。学员既可以通过模拟试题的练习,来检测该考试科目的学习效果,又可以用来评估自己的应试能力。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第7章 五代宋辽夏金元时期
一、单项选择题
1.元朝管辖西藏地区事务的机构(  )。[2015年统考真题]
A.理藩院
B.督察院
C.宣政院
D.噶厦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A项,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也负责处理对俄罗斯的外交事务。B项,督察院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C项,宣政院元朝时职掌全国佛教事务及藏族地区之军政事务的机构。D项,噶厦是西藏地方政府称呼。
2.五代十国各政权灭亡最晚的是(  )。[2014年统考真题]
A.后蜀
B.北汉
C.吴越
D.南唐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北汉(951年~979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为刘崇所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南),称太原府。盛时疆域十二州,约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历四主,共二十九年。北汉地瘠民贫,国力微弱。刘崇结辽为援,奉辽帝为叔皇帝。后周、北宋频频向北汉进攻,北汉势蹙,屡靠辽兵增援才得以幸存。太平兴国四年(北汉广运六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亲征北汉。宋军先击溃辽援军,而后猛攻太原,北汉主刘继元被迫出降,北汉灭亡。这是北宋发动的针对中原国家的最后一场统一战争,该战役同时结束了中原地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3.南宋著名山水画家有夏珪和(  )。[2014年统考真题]
A.李唐
B.马远
C.李嵩
D.倪赞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马远在我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传世作品有《溪山清远图》、《西湖柳艇图》、《遥岑烟霭图》。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独树一帜,与夏圭齐名,时称“马夏”,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和李唐、刘松年称“南宋四大家”。
4.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梦溪笔谈》
B.《汜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A项,《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B项,《汜胜之书》是西汉农学家汜胜所编撰的一部农学著作。C项,《齐民要术》是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D项,《农政全书》是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一部农学著作。
5.辽、金、夏三个政权的相似点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①受汉族文化影响②与宋有战有和③曾与北宋并立④实行“藩汉分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辽(公元907年~1125年)、金(1115年~1234年)、西夏(1038年~1227年)三个政权皆与北宋(960年~1127年)并立过,时和时战。同时这三个政权都受汉族文化影响,并统治大量汉族人民,实行本族和汉族两种政治体制,即“藩汉分治”。
6.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属于两宋时期,并领先当时世界的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①管形火器的发明②《授时历》的颁行③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④子午线长度的测定
A.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授时历》是元世祖时期开始实施的历法。子午线长度测定则是唐朝时期由著名和尚僧一行主持的,两者皆于宋朝无关,
7.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西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的书籍
C.唐朝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
D.宋代在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A项,蔡伦是东汉时期人物。B项,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隋唐时期并未发明活字印刷术。C项,“突火枪”是宋朝时期发明的。D项,北宋时期,指南针的使用很普遍,南宋时,在此基础上发明罗盘。
8.宋代的私人办学与唐代私人办学的最大区别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书院多,规模大
B.注意封建伦理教育
C.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D.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宋代理学兴起,强调封建伦理关系是其突出特点。而书院多,规模大;以儒家经典为教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是唐宋书院的共同点。
9.元朝重视国内陆路水路交通,其主要目的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
B.有效地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
C.适应民族融合形势
D.实现南粮北调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元朝重视国内水路交通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加强了国内地区间的商业联系,适应了民族融合的形势,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加强其统治。
10.科举考试中的糊名、誉录制度确立于(  )。[2013年统考真题]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金代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隋朝创立科举,唐朝科举考试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武则天时期开创殿试制度,增设武举。北宋时期建立了糊名(又称“弥封”或“封弥”)和誊录制度。先由弥封人员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再由誊录人员将试卷内容原封不动地誊录出来,将誊录的试卷交给考官评阅。这样,考官评阅试卷时,既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建立后,科举徇私舞弊现象大为减少。
11.元代“也里可温”一词所指为(  )。[2013年统考真题]
A.基督教
B.摩尼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元朝人称基督教为“也里可温”。B项,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创,宣扬善恶二元论,认为光明和黑暗分别是善恶的本源,人们应该助明斗暗,694年摩尼教传入中国。C项,伊斯兰教为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651年伊斯兰教所建大食国遣使来到唐朝,以后商人也将伊斯兰教带入中国。D项,犹太教是在公元前一千年代前期,在巴勒斯坦“先知运动”过程中开始产生,是在原始社会多神崇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神教。
12.金完颜亮以燕京为首都,称为(  )。[2012年统考真题]
A.上京
B.中都
C.中京
D.大都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绍兴十八年(1148年),海陵王完颜亮任右丞相。次年,完颜亮杀金熙宗,自立为帝(1149~1161年在位)。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完颜亮正式宣布燕京为首都,命名为中都大兴府。
二、名词解释
1.庆历新政[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研]
答:庆历新政是指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等人进行的改革。1043年,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疏,提出了实行改革的十个方面的内容,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由于改革措施触犯了官僚和权贵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猛烈反对,“新政”推行仅一年左右,范仲淹、富弼等人就被迫离开朝廷,已颁布的改革法令也相继被取消。
2.头下军州[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研]
答:头下军州是辽代特别设置的一种地方行政机构。都是由辽的宗室、外戚、大臣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的人,以其所分得的或所俘获的人口设置的。头下军州的官吏,除节度使以外,都由各州的贵族委派。头下军州的户口,一面依附本主,一面受政府统治。随着封建因素的增长,头下户又演变为“二税户”,与农奴身份接近。在辽宋澶渊之盟前,头下军州较多。其后,战争较少,俘虏来源减少,很难再用俘掠的人口来增置头下军州,因之头下军州总趋势是在减少,至辽末时近乎绝迹。
3.《农桑辑要》[2016年北京大学研]
答:《农桑辑要》是中国元代初年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元世祖时,为督促农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司农司编纂了一部《农桑辑要》(7卷)颁发各地。此书发行甚广,影响远及国外,据记载朝鲜李朝就有刻板广布。《农桑辑要》主要涉及耕垦、栽桑、养蚕、瓜菜、果实、竹木、药草、孳畜、禽鱼等诸多内容,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总结,这在当时是一部实用性极强的农书,同时也是我国官修最早的一部农书。
4.南宋行在[2016年西北大学研]
答:行在通常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或者天子所在的地方。南宋行在特指南宋皇帝所居地临安。靖康之变后,北宋沦亡,被金朝所灭,宋高宗赵构逃往南方建立南宋。为显示收复故土的决心,南宋在杭州设立临安府(意为临时安顿之意),称之为行在,而仍将北宋历代先帝陵寝所在的东京汴梁城称为京师。《马可·波罗游记》和同时期的西方著作均将杭州称为行在,可见直到元代早期,行在仍是对杭州最通行的称呼。
5.形势户[2015年南开大学研]
答:形势户是指地方上有势力的豪富之家。宋朝的形势户包括官户和充当州县衙门的公吏﹑乡里基层政权头目的上户。其中官户占少数,吏户占多数。与形势户相对应的平户,则包括形势户以外的全部人户。形势户是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宋皇朝依靠形势户管理国家,统治人民。在法律上,形势户中的吏户没有特定的权利。但是,形势户依仗当官作吏的权势,为非作恶,却是史不绝书。宋朝对形势户在纳税﹑租佃官田﹑向官仓出售粮食等方面定有禁约。北宋初,在各州府专设“形势版簿”,南宋时又改为在税租簿上用朱笔标明“形势”两字。规定形势户比平户须早半月纳税,如拒不纳税,要加重刑罚。
6.禁军三衙[2015年西北大学研]
答:禁军三衙是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分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唐后期,习惯称藩镇的亲兵为牙(衙)兵,五代至宋的皇帝多半是由藩镇而夺得帝位,故相沿称为三衙。三衙的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三衙各统一部分兵力,以便互相制约,其目的是为提高和巩固皇权,防止武将专权;南宋初,虽恢复三衙,但已无权管辖全国军队,三衙的军队仅为驻守临安的三支大军。
7.绍兴和议[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绍兴和议是1141年南宋与金签订的停战合约。顺昌大捷后,南宋准备与金议和。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签订和议,主要内容有:南宋向金称臣;皇帝由金册封;宋每年向金输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以淮河至大散关为两国分界线。此约是在两国力量大致相当的形势下签订的,此后双方基本上维持了比较稳定的对峙局面。
8.元典章[2015年南京大学研]
答:《元典章》是至治二年(1322)以前元朝法令文书的分类汇编,全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在元成宗时期,曾规定各地官府抄集中统以来的律令格例,“置簿编写检举”,作为官史遵循的依据。《元典章》就是地方胥吏汇抄法令的一种坊刻本。《元典章》是研究元代历史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之一,全部内容都由元代的原始文牍资料组成。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在书中都有具体生动的反映。
9.宣政院[2014年统考真题]
答:宣政院是元世祖设立的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军事、行政的中央政府官署,是中央政府最早设置的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名义上由帝师兼领,又设宣政院使等职官。地方上遇有特别事务,设行宣政院就便处理。
10.南北面官[2013年统考真题]
答:南北面官是辽时期设置的一项政治制度,具体内容为:北面官(官署设于皇帝牙帐之北)与南面官(设于牙帐南)。北、南面官的最高机构均称枢密院,相当于全国宰相机构。北枢密院以下北面官制,大量保存契丹部落旧制,兼采突厥、回纥以至汉族政权职名,包括北、南府宰相、北、南院大王、大惕隐司(管皇族事务)、大国舅司(管后族事务)、夷离毕院(管司法)、大林牙院(管起草文书)、敌烈麻都司(管礼仪)等。南枢密院以下南面官制,则设有中书省、御史台、大理寺、翰林院等汉地传统机构。
11.《三朝北盟会编》[2012年统考真题]
答:《三朝北盟会编》是由宋人徐梦莘撰修的宋代史书。全书二百五十卷,专记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与金的和战关系,书中广泛地搜罗了当时官府和私人有关宋金交涉与和战的言论和记述,按照年月日顺序加以编次,故称为“北盟会编”。《三朝北盟会编》征引的文献材料达二百多种,而且所引用的全录原文,保存了文献材料的原貌,因此史料丰富,记述详细,为研究辽、宋、金史的重要史料,同时对于女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至民情风俗,也有很多记载。
三、论述
1.宋代区域经济的基本格局与经济重心的南移。[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研]
答:宋代经济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商品经济成分在传统社会母胎中的急速成长。晚唐以降,特别是入宋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剩余率的提高,煤铁革命的出现,手工业生产的扩大,以及运输工具(如漕船、海船)的进步和交通条件(如汴河和沿海海运)的改善,商品经济继战国秦汉之后迎来了它的第二个高涨时期。
(1)宋代区域经济的基本格局大体可以用“东强西弱,南升北降”来概括。即东部经济实力明显强于西部;北方经济发展开始放慢的同时,南方经济实力却在加速上升。
①中原经济
中原地区地处京畿,资源丰富,技术先进,基础较好,仍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尤其是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
②东南经济
东南地区自然条件好,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其经济状况不断提升。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长足发展。此外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
③四川经济
四川地区整体上经济发展较好,但是发展具有地区的不平衡性。川西和川东在经济发展上天差地别。
④中南经济
中南地区由于南宋和金的战争,土地荒芜,经济发展十分萧条。
⑤广南经济
广南地区在当时得到一定的开发,但是人口太少,还是十分的落后。
(2)经济重心的南移
从战国、秦汉以来,以关中和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就是我国经济的重心。但是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北方持续遭遇战乱,中原人口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同时,南方的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江南统治者为了增加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超过北方。到北宋晚期和南宋时期,宋朝南迁,更加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南方在人口,经济开发广度和深度,生产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最终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论述宋朝与明朝中枢权力机构的变迁及影响。[2016年西北大学研]
答:宋朝与明朝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朝代。随着历史的发展及时代的需求,它们的中枢权力机构都经历了变迁,权利机构的变迁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1)宋朝中枢权力机构的变迁及影响
①宋朝中枢权力机构的变迁
在中央,分割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权力。不但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而且还把唐末五代设置过的枢密使和三司使定为常设官员,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权,以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取宰相的财权。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是宰相、参知政事的官署)和枢密院(枢密使、副使的官署),合称“二府”(政府、枢府)。经过这番改革,本来“事无不统”的宰相,只剩下了有限的权力。这样,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操纵自如了。
禁军不再设置最高统帅,罢去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及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的职位,而且把禁军两司(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分为三衙(又称“三司”),即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鼎足而立。逐步收回节度使和大将的兵权,三衙将领只用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且时常加以调动。这些将领虽统率军队,而军队的调遣和移防等事则需听命于枢密院。
②影响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具有很大局限性,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虽然北宋政府后来豢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北宋中枢机构的变化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但是这些措施具有很大局限性,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
(2)明朝中枢权力机构的变迁及影响
①明朝中枢权力机构的变迁
明朝初年,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建制基本承袭元朝。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因其“职居枢要”,凡国家大政必先“关白”丞相,然后奏闻皇上。后来朱元璋对中枢权力作了较大的调整,洪武十三年正月,以“谋不轨”的罪名诛杀左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尚书听命于皇上,直接对皇帝负责。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太祖进而宣布,以后嗣君不许议置丞相;大臣如敢奏请者,处以重刑。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余年的丞相制度从此废除,同时提高六部地位,直接向皇帝负责,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及其控制下的厂卫特务组织。其中尤以废丞相设内阁为政府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内阁由翰林院学士组成,分首辅、次辅和群辅,其职责主要为“票拟”,即代拟诏书,批答奏折。永乐以后,内阁学士渐参与政事,不仅咨询顾问,且掌实权。内阁遂由明初的皇帝顾问秘书,变为全国行政中枢。
②影响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极大地巩固皇权的统治,君主集权达到一个历史的高峰。从而把明朝的兴衰直接和君主的优劣相联系。明朝中后期皇帝个人素质的降低直接影响了国家的政局,导致了宦官专权的的局面,这就为明朝的覆灭奠定了基础。
3.唐宋选官制度的演变。[2015年西北大学研]
答:唐宋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诞生于隋朝,经历了唐朝的发展,到宋朝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1)唐代选官制度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①常举
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八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常举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
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当时明经的录取率为十分之一二,进士的录取率为百分之一二,故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②制举
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取人极少,在科举中不占重要地位。
③武举
武周时,还创立了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由兵部主持。
(2)宋朝的选官制度
①北宋发展了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式,扩大取士名额,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②北宋为防止考官徇私和举人舞弊,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封弥、誊录法,并严禁举人夹带、代笔、举烛等行为。
③考取科举的进士,一般不必像唐代那样守选,而是“释褐即授官”,且今后在仕途上的升迁,也较恩荫等其他出身的人为快。宋太宗在位21年,取进士、诸科达5800余人。宋仁宗一朝十三举,仅进士一科就取了4500余人。
④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起,举人经礼部试(省试)之后,增加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又创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这样,被录取的士人就成了“天子门生”,从而彻底收回了取士大权。
4.概述宋辽间的战与和,评价宋辽盟约。[2015年统考真题]
答:(1)北宋与辽之间的战争
①高梁河之役
宋初,宋太宗灭北汉后,乘胜进军幽州,北宋军队起初一路势如破竹,辽各州县纷纷投降。但宋军因连续作战疲乏,在高粱河作战中,宋军失败。
②雍熙北伐
雍熙年间,宋太宗乘辽朝新君初立之机,又派三路大军北伐。战争开始之初,北宋节节顺利,但由于北宋军队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指挥不力,岐沟关一战打败。高粱河之役和雍熙北伐的失败,北宋放弃了收复幽云失地的计划,对辽采取消极防御的政策。
(2)北宋与辽之间的盟约
①澶渊之盟
1004年,辽圣宗与其母萧太后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入宋朝境内,直抵澶渊,威胁宋的都城开封,宋君臣振动。真宗亲自出征,前军用伏弩射杀辽前来视察地形的统帅,使辽军军心大动,辽决定与宋议和,双方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宋输“岁币”,此后,双方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局面。
(3)对宋辽盟约的评价
①宋辽盟约的签订使宋辽之间维持了长达百余年的和平局面,双方沿边州县的生产、生活相对稳定。
②彼此之间政治、经济交往增加,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中原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速了中国北方边疆的发展。
5.论述元明清三代的改土归流具体过程,分析其意义。[2015年南京大学研]
答:(1)土官与土司制度
土官是相对于流官而言的,宋朝平息侬智高起义后开始在桂西设置土官,至元朝形成土司制度。元朝封授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为土司,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元朝的土司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三种武官职务。元朝在原羁縻地区及云南等地设置司、路,使其与中原地方行政等级相一致,同时阅籍溪洞,丈量地亩,设定赋税,使当地百姓纳入统一的户籍赋税管理体系。元朝土官与流官具有一样的品秩,出现了流官领土官,土官也领属流官的现象。明代于西北、西南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土司,由该族上层分子担任,按等级分宣慰使、宣抚使、按抚使等武职及土知府、土知县等文职,由子孙世袭。
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时期羁縻州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承认各少数民族的世袭首领地位,并给予其官职头衔,以进行间接统治,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土官可以世袭,土司之间或有争斗,常为患边境,使中央政令难以贯彻实施,形成政府离心势力。
(2)改土归流
鉴于土司制度的弊病,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大多主张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康雍乾时期清朝国力强盛,雍正开始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上书建议取消土司世袭制度。雍正命其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撤销土司,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同时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又命贵州按察使张广泗在黔东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在设立府县的同时,添设军事机构。云南、贵州改土归流的目标,到雍正九年基本实现,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新设营汛部伍的抽调使当地力量空虚,部分清军抢掠财产,一些流官贪赃枉法,肆意增加赋税徭役,给原土司叛乱提供和可乘之机。
雍正十三年(1735年),贵州古州﹑台拱地区苗民上层挑拨百姓叛乱,在丹江﹑黄平﹑凯里等厅州县为患,雍正派兵镇压未果。乾隆帝继位后,任命张广泗为七省经略平定叛乱,后下令取消新区赋税,按当地习惯审理民事纠纷,以巩固对改土归流地区的统治。
(3)改土归流的意义
据《清史稿》第十三卷,志九十五,载:食货一之户口田制,三四八二页有,乾隆二十二年“甘肃番子土民,责成土司查察”。雍正朝的改土归流只局限在西南少数民族的部分地区,改土归流地区也还保留了不少土司的残余势力。但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6.写出中国历史上设置六京、五京、四京、三京、两京的五个王朝,及其地名的古今名称,并简述实行多京制的目的。[2015年南开大学研]
答:(1)中国历史上设有多京的朝代
①金朝设六京,即以燕京为中都大兴府,位于今天北京地区;南京开封府,位于今天河南开封;北京大定府,位于今天内蒙古宁城;西京大同府,位于今天山西大同;东京辽阳府,位于今天辽宁辽阳;上京会宁府,位于今天黑龙江阿城。
②辽朝设五京,即辽上京临潢府,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中京大定府,位于今天山东省泰安市的磁窑镇;东京辽阳府,位于今天的辽宁辽阳;南京析津府,位于今天北京西南部;西京大同府,位于今天山西大同。
③北宋设四京,即东京开封府,位于今天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位于今天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位于今天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位于今天河北大名。
④元朝三京,即元中都,位于今天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元大都,位于今天北京;元上都,位于今天内蒙古正兰旗东。
⑤明朝设两京,即北京和南京。
(2)实行多京制的目的
①有利于巩固统治,实行多京制能够加强对地区的统治力,特别是中央权力所不能辐射到的地区,例如元朝在辽阳设上都,并派驻亲信对辽阳地区进行统治,能够进一步加强辽阳与中央的联系。
②维护统治阶级的威严,当国家出现统治动荡,或者天灾人祸,使得中央政府所在地区已经无法维持正常统治秩序的时候,迁都成为必然选择,实行多京制能够为这一形势提供更多的选择。
7.论述元朝至清朝中期(1840年前)海外贸易政策及其影响。[2013年统考真题]
答:元朝至清朝中期海外贸易由开放转向闭关。
(1)元朝实行开放的海外贸易政策,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元代海外贸易为促进经济发展,增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明朝中外贸易主要以海禁为主。明朝时期尽管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其基本上限定在“朝贡贸易”的框架之内进行。朝贡贸易是一种由政府统制的对外商业交往形式。到后期一定程度上放松了海禁政策,出现私人海外贸易。总体上看,海禁不利于中国同外国的交流,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3)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清朝统一台湾前,实行海禁政策。收复台湾之后,政府逐渐放宽海禁,但到了乾隆以后,清朝开始实行全面的闭关锁国政策,只有广州开放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其对外贸易。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妨碍了中国吸收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技术。
8.从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和货币等几个方面论述南宋经济发展。[2011年统考真题]
答:南宋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兴修水利工程,扩大和改善耕地;圩田大量增加,粮食亩产提高(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占城稻的栽种进一步推广;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扩大。
(2)制瓷业和丝织业超过北方;棉纺织业初步发展;造纸和雕版印刷技术提高;造船业迅速发展。
(3)海外贸易空前繁盛;瓷器开始成为主要输出品;泉州成为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泉州、广州等城市形成外国商人聚居区(蕃坊)。
(4)广泛使用带有纸币性质的流通票券;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印制、发行和管理。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838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8-4 17:58 , Processed in 0.08469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