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4 20:17: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8138.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章 新闻媒介的演变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章 新闻的构成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2.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三章 新闻的真实性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3.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四章 新闻的特征与新闻报道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4.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五章 新闻价值与价值判断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5.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六章 新闻传播与受众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6.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七章 新闻媒介的功能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7.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八章 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8.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九章 新闻伦理与新闻专业主义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9.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十章 新闻传播的法治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1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0.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十一章 媒介体制与新闻管理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1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1.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十二章 新闻生产与媒介经济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1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2.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内容简介                                                                                            


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新闻学概论》(刘建明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新闻学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新闻学”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刘建明著的《新闻学概论》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的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
1.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2.刘建明《新闻学概论》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本书是刘建明《新闻学概论》教材的配套电子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的新闻学考研(博)真题,这些学校均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博)参考教材。所选考研(博)真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3)解析课后习题,补充典型题。本书参考大量新闻学相关辅导资料,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4)最新考研真题和答案,可免费升级获得。本书每年都会进行修订完善,补充最新的考研真题和答案。对于最新补充的内容,均可以免费升级获得。
圣才学习网│新闻传播类(www.100xuexi.com)提供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等各种新闻传播类经典教材辅导方案【网授精讲班、3D电子书、3D题库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刘建明著的《新闻学概论》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新闻学的师生参考。

内容预览
第一章 新闻媒介的演变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远古新闻传播时代
1.新闻媒介的起源
(1)原始新闻
主要指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漫长时期,人类利用自然物或初级人造介质传播的新闻,包括手势新闻、口语新闻、实物新闻、声光新闻和图画新闻。
(2)原始新闻媒介
指原始社会中人类利用天然介质记录和传播信息的形态及载体,可分为人身载体和身外载体。
2.原始新闻的传播形态
(1)游群人身传播
距今大约300万至350万年左右,出现的原始组织称为“游群”,由血缘家庭构成,通常有男女20~45人左右。人们为生存而群居,原始社会开始形成。游群相互传播手势和口头新闻,身体成为天然的载体,传播范围仅仅限于“游群”内。
用手势和口语传播信息,游群成员都能看到和听到,人类开始群体传播时代。
(2)闻讯传播
母系氏族时期群体的最高人数为四五百人。人类活动空间扩大,用口语、手势传播信息有时无法听到和看到,出现实物、烟火和击鼓新闻,统称氏族的闻讯传播。此时人类从实物暗示、远处的鼓声、狼烟和火光得知某些讯息,出现远距信息传播的方式。
(3)初级符号传播
距今1万年左右的父系氏族社会,人类活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管理需要记录事件和数字,在部落内部和不同部落之间,还使用结绳、结珠和贝壳交换信息。这类新闻具有非言语符号的意义,扩大身外传播的空间,统称初级符号传播。
(4)高级符号传播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由于国家的出现,人类活动的范围扩大到数万里。人类发明文字,出现能够随身携带或运输的手抄新闻,成为人类创造的高级符号。到封建社会初期,文字已经十分完善,同图示、结绳记事相比,信息传播已经进入文字编码时代,统称高级符号传播。
3.原始新闻媒介的进化
(1)“手势”新闻媒介
手势语是一套有意义的手势符号,构成无声的意媒系统,和手臂、手掌融合为最早的新闻媒介。手势语是原始人最初的表达手段,具有直观性和简单的模拟功能。
(2)口语新闻媒介
有声语言完善到能够达到交流的程度时,出现原始新闻的口头传播,语言和说话器官构成口语新闻媒介。
(3)实物新闻媒介
以某些物体作为意媒和介质,构成原始社会的实物新闻媒介。实物本身不是意符,但利用实物的特征代表一种意义,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意媒,具有初级符号的功能,它本身同时也是介质。
(4)声光新闻媒介
原始社会的声光新闻媒介,多指用鼓声、烽火和烟雾传播信息,声光新闻扩大原始新闻的传播速度和距离,作为人类视觉和听觉媒介的最初开发,是人类追求传播时效的开始。这种媒介传播的共时性和有限距离,制约其传播范围。
(5)图示新闻媒介
以线条组合反映事件的特征和内容,构成图解的信息形式,构成图示新闻媒介。记载是图示媒介的崭新功能。
4.手抄新闻媒介
(1)手抄新闻的产生
①手抄新闻,又称书信新闻、文字新闻,是指用文字抄写、记录消息,并以一定的介质传播信息。手抄新闻媒介主要应用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初、中期。
②手抄新闻的产生有两个历史条件:文字的发明是手抄新闻出现的前提;是国家统治和宗教活动的产物。
(2)手抄新闻的介质
手抄新闻的介质有很多种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古代的石头、泥板、甲骨、青铜器、草纸、竹简、兽皮、缣帛和手工纸张都充当过介质。
(3)手抄新闻应用的历史意义
①手抄新闻改变数十万年信息传播的形态,使原始新闻发生质变,标志人类文明的真正出现。文字把事件传播到远处并把它记录下来,开始信息的(时间)纵向和(空间)横向的大跨度传播,人类的知识积累成为可能。
②意媒——文字同思维的基本线条是“思维一语言一文字”,便于反映对事物的系统“理解”,记录人类的认识成果,孕育意识形态的萌生。
③手抄新闻作为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掀开媒介的文明史,媒介具有思想的生命力。媒介上的信息不仅告诉人们客观存在的事物,而且激发人们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媒介本身也成为一种信息。此后,新闻媒介进入印刷媒介的全新阶段,使知识的生产及传播方式发生历史性变革。
二、印刷媒介的复制革命
1.印刷术的发明
(1)中国:印章、碑拓、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2)西方: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2.印刷新闻媒介的萌芽
报纸的出现;蒸汽印刷机的发明。
3.印刷新闻与现代报刊
(1)现代报纸的产生
①印刷术的发明提供技术条件。
②人类集中居住在城镇为报纸提供需求和发行的方便。
③教育的普及为报纸提供读者队伍。
(2)新闻期刊的发展
新闻期刊是连续出版的印刷品,有固定的名称,以卷、期或年、月、周顺序编号出版,每期版式基本相同,是记录、分析时事内容的重要新闻媒介。
(3)通讯社的媒介地位
(1)通讯社产生于18—19世纪的欧洲,是专门搜集和供应新闻稿件、图片和资料的新闻发布机构,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枢纽,曾被称为“消息的总汇”、“供应新闻的大动脉”。
(2)通讯社是现代新闻媒介的纽带,是新闻的搜集和批发组织,不断给人们提供重大的消息。
4.印刷新闻媒介的意义
(1)媒介职能的政治化
①阅读报刊的人需要识字,还需要有一定的政治和生活常识,报刊和书籍的发行推动教育的发展,使公共生活日益深入人心。报刊的政治和道德教化及科技信息的通俗化,成为大众政治觉醒的课堂。
②印刷媒介在政治制度转型期,发挥政治信念的引导作用,使先进的政治理念被广大人民接受,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
(2)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印刷媒介创造工业文明,开辟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印刷媒介的深刻互动,推动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完善,经济信息和科学技术孕育新的生产力,培育一个有知识、有机械生产手段的资产阶级。
②为及时获得市场动态,追求经济利益,在19世纪中叶需求印刷品的人增多,报纸的大量创办满足这种需要,为经济发展提供前提。
(3)促成传播制度的建立
①印刷媒介孕育新闻采编机构的多样化,出现通讯社、特稿社、新闻发言机关等信息发布组织,以满足媒体对信息的需求。
②纸张、油墨、印刷机及其部件等介质材料的生产,形成新闻原料市场、印务市场和营销市场等,扩充媒介市场的领域。
③媒介活动影响到每一个人以至国家利益,需要建立市场规范、社会规范和法律规范,各种各样的传播体制在印刷媒介的扩张下建立起来。
三、电力媒介对世界的整合
电力媒介:运用电波及其发射、接收装置传播信息,称为电子媒介,又称电力媒介,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和网络。
1.电子媒介的感知效能
电力媒介具有跨越时空的特性,信息可以瞬间到达世界各个角落,传播由先前的“历时性”转化为“共时性”,由先前的“地域性”演进成“全球性”。
2.电力媒介的感官放大
3.电力媒介的传受模式
(1)广播的音讯模式。
广播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听众播送声音节目,以有声语言或与自然音响的有机结合再现世界,听众使用接受装置使节目完成传播过程。
(2)电视的影像模式。
①电视作为影像媒介,整合多种感官的注意力,是一种趋向特写画面的媒介。它把“事象”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由观众亲自去看、去观察、去判断。
②画面和音响绘声绘色地再现真实的影像,不仅使观众听到记者的口头报道,也能看到新闻人物的形象和生活环境,亲眼目睹事件的声息。
(3)全感互动的网络模式。
①网络新闻的多媒体和互动性给受传者以全面的服务,满足他们对各种信息的需求,让其在网上直接交流。
②通过宽带网,网民不仅可以像看电视一样直接目睹新闻事件的发展,还可以随时点击、反复体会,发表对新闻事件的评论。
③除互联网,基于网络模式的手机网也在形成。
④手机报纸,是报社专门为手机用户发送的新闻,实现点对面的新闻移动传播。
4.数字化与电脑解读
(1)数字化
①媒介数字化,是指用0和1两个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综合性技术,把电话、电报、数据、传真、图像等各种信息全都变成数字信号,形成传播信息的计算机语言。
②数字世界可以不断升级,最明显的功能是数据压缩和纠正错误,在不久的将来,电脑能够解读新闻事件。
(2)数字鸿沟
①数字鸿沟在西方统称为“Digital Divide”,也称“DigitalGap”或 “DigitalDivision”,是指数字差距或数字分裂,又称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差异”,包括国家、民族、性别和代际差异,甚至还有阶层、行业、城乡和年龄差异。
②很少占有数字信息传播工具的人将难有机会参与到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和政治生活中,也很少有机会参与在线教育、培训、购物、娱乐和交往。
5.信息社会与塞博空间
(1)信息社会的媒介需求
信息社会又称信息化社会,是指工业化社会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使人类生活节奏快捷,以信息产业、信息传播起主导作用而形成全球经济和全球共识的社会。
(2)人类生活的信息资源
①信息是事物的普遍属性,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让人知晓的内容。
②它具有客观性、时效性、感受性和共享性,但在使用中又具有可传递性、可储存性、可转换性、可度量性、可浓缩性与可利用性的特征。
(3)信息污染与超载
①信息污染
a.信息污染是指新闻和其他信息把全球人包围在超量的信息密度中,有害或无效信息的泛滥使受众大脑产生失衡,心理出现不适的信息。
b.污染性信息,包括过载信息、垃圾信息、冗余信息、虚假信息、不法信息和破坏性信息。
②信息超载
a.信息超载又称信息过剩、信息过载,是指个体所收到的信息数量、阅览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超出其本身支付的能力。
b.造成信息超载的原因:有用的信息太多,但精力和时间有限,无法正常获取更多的信息;信息芜杂,有用和无用的信息夹杂在一起,无法有效分离。
四、当代新闻媒介理念
新闻媒介泛指新闻业,即新闻传播机构与记者的总称,新闻媒介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的中介物,即新闻意媒、质媒和新闻机构的总和。
1.新闻媒介形态的演变律
(1)新闻媒介的演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是媒介演化进程中最主要的动力,正是它决定着新闻媒介属于原始的还是现代的,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
(2)经济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媒介的发展水平,为媒介创造物质基础,提供必要的设施和资金。
(3)政治制约新闻媒介的发展具有刚性。不同政治制度下生存着不同性质的媒介,政治制度的变迁随之引发媒介的变迁,孕育出不同性质的媒介。
(4)政治斗争、国家控制的需要,使新闻媒介的活动方式十分复杂,各种媒体制度和规范,制约或促进新闻媒介的运作。
(5)受众为媒介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决定媒介能否生存下去。满足受众多种需要的媒介,受众会主动接受它传播的信息,成为反映社会又积极反作用于社会的文化机器。
2.新闻媒介的性质与传播力
(1)新闻媒介的性质。
信息工具,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工具,公共性,阶级性,意识控制性,企业与商品属性。
(2)媒介传播力的构成。
①传播力含义
是媒介传播力的简称,指媒介的实力及其搜集信息、报道新闻、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能力,包括媒介的规模、素质,传播的信息量、速度、覆盖率及影响效果。其中影响效果是媒介传播力的主要表征。
②传播力的五个决定性因素
传播内容的权威性、人才素质、管理水平、技术手段和资本积累。
3.主流媒体与媒介权威
(1)主流媒体与媒介的主流化
①主流媒体(Mainstream media)
是一个舶来词,在报业发达的欧美是指高级报纸(或称严肃报纸),发挥引领主流人群的作用。主流媒体信誉卓著,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覆盖率和影响力较大。
②媒介主流化
媒体占据社会的主流地位,采取“主流取向”,呈现出主流媒体的品质和风格,同时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便实现媒介的主流化。
(2)媒介权威
①媒介权威含义
指媒体借助某种传播手段传递新闻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表现为媒介的美誉度和公众的依赖性。媒介权威是由媒介的知名度、社会威望、名记者群、重大报道、重要言论出现的频率以及媒介覆盖率等要素构成的。
②媒介传播力的标志之一
媒介权威作为媒介传播力的标志之一,是主流媒体必备的品质,包括新闻媒介的社会教化能力、思想控制能力和媒介的信用度。
(3)媒介公信力
①媒介公信力包括四个要素:
a.受众整体信任的稳固性,对媒介的消息来源和新闻的真实坚信不疑。
b.受众整体信念的坚定性,即对媒介的立场、观点和对时事分析抱有完全肯定的态度。
c.受众追随媒介号召力的果断性,当媒介发出动员的议程时,受众毫不犹豫地响应,随之会出现某种社会行为。
d.受众使用媒介的主动性,每日或经常自觉接触媒介,媒介的发行量、覆盖率较大,并稳定不变。
②媒介公信力的形成条件
a.媒介长期提供真实、全面、及时的消息,培植受众获取信息的依赖心理。
b.媒介的新闻报道客观公正,没有偏见,受众判断社会事务时主动遵从媒介的见解。
c.媒介主持正义,敢于揭露社会丑恶,勇于为民申冤并同践踏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赢得民心,成为民众的靠山。
d.新闻媒介敢于说真话,对各种社会矛盾和不良倾向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总是公开、热情、坦诚、正确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引导人民认识自己的利益与使命。
e.媒介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报道内容一贯严肃正面,娱乐新闻审美健康,令人快慰,从不亵渎人类的精神道德,赢得受众的喜爱。
③媒介公信力的重要意义
a.媒介公信力是媒介产生社会影响,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主流媒体具备公信力才能起主导作用,才能引导民众。
b.媒介公信力是媒介发挥功能、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前提,也是媒介自身机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推动媒介各个环节的有效运作。
c.媒介公信力是媒介吸引受众的根本原因,因而是媒介发展的基础,也是媒介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主要砝码。
4.全球化媒介与全球传播
(1)全球化媒介含义
①广义上,指在瞬间能够把信息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使各国公众像同一个村庄的村民一样直接获取信息的媒体,包括全球广播、卫星电视和互联网。
②狭义上,指国际互联网的多向、立体、互动的信息传播效应。
(2)全球传播
①全球化媒介的雏形。
②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③全球传播的平等权利。
(3)平等权
传播权的平等权不仅在于国家是否有大型的媒介,公民手中是否有更多的电脑,而且更在于公民们能够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和多少信息,是否有权利用媒体发表自己的意见。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813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9 03:55 , Processed in 0.08144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