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4 20:5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62962.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 录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及详解(三)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及详解(四)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及详解(五)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及详解(六)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及详解(七)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及详解(九)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及详解(十)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及详解(十一)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及详解(十二)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及详解(十三)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及详解(十四)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及详解(十五)
                                                                                                                                                                                                    内容简介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详解》是针对教育学全国统考而编写的辅导资料。本书根据最新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和样题,精心设计了15套模拟试题,知识点考查全面无遗漏,每套模拟试题的答案都是在参考了众多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的权威教材(特别是一些师范类名校的教科书)、教学辅导资料和相关专业报刊杂志的基础上完成的,并对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一些难点和重点(包括在一般教材中很少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解题思路清晰、答案翔实,其中展现出了多种有效的答题方法,对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的考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预览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不包括( )。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学校领导 
D.教育影响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教育的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也称教育中介、教育措施)等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教育内部结构的运行,是教育者借助教育手段、以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其结果是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
2.学生的______是其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动力。( )
A.活动和交往 
B.心理内部的矛盾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识
【答案】B查看答案
3.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______活动之中。(  )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一切教育
【答案】D查看答案
4.决定教育性质的主要因素有( )。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社会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制度
D.民族文化传统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5.______强调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 )。
A.核心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分科课程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活动课程有多种含义。如果强调以儿童活动为中心,则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如果强调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则称“生活课程”;如果强调以改造儿童经验为目的,则称“经验课程”或“经验本位课程”;如果强调以设计教学为方法,则称“设计课程”;如果强调无固定教材,则称“随机课程”。以杜威为代表,他反对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主张以生活化的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
6.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以布鲁纳、奥苏贝尔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习不是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而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认知结构)的形成和改组。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尤以布鲁纳为代表,形成了认知结构教学理论。布鲁纳认为,要让学生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某知识领域内的基本概念、公理和定律等。布鲁纳认为了解了每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助于学习迁移的发生。
7.1920年,美国的帕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人们称之为道尔顿制。道尔顿制实质上是一种______形式。(  )
A.个别教学 
B.家庭教学 
C.跟踪教学 
D.全程教学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帕克赫斯特是美国教育家,道尔顿制的创始人。帕克赫斯特将其教育方法以“道尔顿实验室计划”命名,一般简称“道尔顿制”或“道尔顿计划”。道尔顿制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帕克赫斯特批评班级授课制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个别差异得不到应有的照顾。道尔顿制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自由与合作。
8.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首要途径是( )。
A.课堂教学 
B.课外活动 
C.校外活动 
D.家访
【答案】A查看答案
9.品德构成的基础是(  )。
A.道德观念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答案】A查看答案
10.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了人的发展的(  )。
A.整体性
B.稳定性和可变性
C.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D.阶段性和顺序性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指,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和同一年龄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个体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发展高峰,第个高峰出现在出生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青春发育期。另外,人的语言、思维、记忆等发展都存在不同的关键期。发展的差异性是指,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如,有的早慧,有的大器晚成。在教育工作中,针对不均衡性和差异性,要做到“因材施教”。
11.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我国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 )。
A.都学 
B.乡学 
C.国学 
D.官学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西周已具备了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了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学校。其中,国学设在周天子和诸侯国的王都内,主要是为贵族奴隶主子弟设立的。男童到了定年岁后就要进入国学学习。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
12.“教学相长”、“及时而教”等教育思想最早出自于我国的(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学记》是《礼记》中论教育的专篇,全文仅1200多字,但对教育的诸多问题均有论述,故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关于教育教学原则,《学记》提出了八种教学原则:①“未发先豫(预)”;②及时施教;③循序渐进;④“相观而善”;⑤启发诱导;⑥长善救失;⑦藏息相辅;⑧教学相长。
【需完善】13.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认为,读书求学的目的在于(  )。
A.去除人欲 
B.追求真理 
C.博通百家 
D.求得功名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明人伦”,即将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他认为“良知”是心的本质,是一切是非观念的根源,是天理,是社会一切伦理道德的本源。“致良知”是指“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王守仁将他的“致良知”学说用在道德教育上,认为只要一个人真正从良知出发来处理社会上的道德事件,他的行为总归是正确的。在他看来,道德教育的过程也就是顺应良知、扩充良知的过程。
14.清末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是( )。
A.经世致用
B.中体西用
C.师技长夷以制夷 
D.不拘一格降人才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是洋务派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是洋务实践活动的基本纲领,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体西用”在向西方学习的初始阶段具有积极意义。但“中体西用”没有挽救清王朝的最后崩溃,反而在客观上为传播资本主义新学创造了一些条件,造就了一批封建王朝的掘墓人。
15.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是( )。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1902年(农历壬寅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官学大臣张百熙拟订的《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壬寅学制规定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校系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校系统。壬寅学制以纵向的初等、中等、高等学堂为主,形成三段七级,以横向的实业学堂、师范学堂为辅,将整个学堂教育系统地连成一体。由于多种原因该学制没有得到实行。
16.下列哪一项最能说明张之洞撰写《劝学篇》的直接目的?( )
A.对洋务运动作系统的理论总结
B.对抗维新思想,并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
C.为维新运动提供理论依据
D.批判洋务运动的不彻底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在《劝学篇》中,张之洞充分阐述了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9篇,外篇15篇。内、外篇各有主旨“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而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本,西学为用”,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并试图为此后的中国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模式。《劝学篇》表明了张之洞对抗维新思想的政治立场。
17.“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民少则国弱”,是______的观点。(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郑观应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康有为认为,“令日之惠,在民智不开,故士虽多而不可用,而民智不开之故,皆以入股试士为之。”严复则认为,入股取士有三大害处:“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因此,维新派都主张废入股取士制度,改革科举,以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18.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设立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并在地方试行大学区制,这主要是仿照了______的教育行政制度。(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1927年6月,国民党中央执委会根据蔡元培的建议,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模式,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地方试行大学区,取代民国以来的中央政府教育部和省级教育厅。这主要是仿照法国的教育行政制度。拿破仑为了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率,在全国统贯彻帝国教育法令,建立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1808年,建立帝国大学,使之成为全国最高的教育领导机构。大学首脑称“大学总监”,由拿破仑直接委派。同时,将全国划分成29个大学区。
19.使教会学校世俗化迈出了重要一步的是( )。
A.平民教育运动 
B.职业教育思潮
C.实用主义思潮 
D.收回教育主权运动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收回教育权运动兴起于五四运动前后,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峰。它实际上是一场全国规模的反教会教育、反奴化教育运动。收回教育权运动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教会学校侵犯了中国的教育主权。“收回教育权运动”虽然没有达到取缔教会学校的目的,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前教会学校被看成是中国国家教育系统以外的外国学校,但在这以后,大部分传教士开始承认中国政府有权监督中国境内的一切学校,大多数教会学校都向中国政府申请注册,教会学校开始重新组织课程,向中国政府教育部规定的课程标准靠拢,在学校管理上开始吸收中国人作为行政管理人员等。
20.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中,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训的学校是(  )。
A.陕北公学 
B.延安大学
C.华北联合大学 
D.抗日军政大学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于1936年6月创办于陕北瓦窑堡,原名为“西北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初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并随党中央迁到延安。“抗大”的任务是为抗日战争培养军事和政治领导干部。毛泽东给“抗大”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后来毛泽东又题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字作为“抗大”的校训。
21.在西方教育史上,古希腊智者派所确立的“三艺”是(  )。
A.音乐、修辞学、几何学
B.文法、辩证法、几何学
C.文法、修辞学、天文学
D.文法、修辞学、辩证法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古希腊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在雅典和斯巴达这两个希腊最强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城邦国家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其中,雅典的教育要求:①男孩7岁后进入私立的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学习,主要内容为读、写、算的初步知识,还学习弹奏乐器、以乐器伴奏吟唱(荷马史诗》等;②到12、13岁又进入体操学校学习,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另外,还有骑马、游泳、击剑等;③到15、16岁后,少数贵族子弟再进入国家体育馆学习。以“五项竞技”为主的体育是首要的学习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学习“三艺”,即文法、修辞和辩证法(或称哲学);④到18岁时,再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两年的军事训练。之后,通过一定的仪式,取得国家公民的称号,参与国家政事。
22.古巴比伦的学校称为(  )。
A.书舍
B.书吏学校
C.古儒学校
D.泥板书舍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在古巴比伦,文字的发明、泥板的广泛使用以及科学的发展,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条件。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密切联系。在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将知识视为神赐,非祭司不敢享有,传习这些知识也是僧侣的特权。苏美尔文字最早是由祭司发明,并由祭司首先使用的。由于管理寺庙财产的需要,故寺庙中有关人员(一般称作“书吏”的人)需要学习文字和符号。这样就产生了训练书吏的学校。由于苏美尔人学校用的教材是泥板书,学生做练习或作业也是用泥板,泥板成为学校的主要学习工具,故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在泥板书舍中,负责人称为“校父”,教师称为“专家”,助手称为“大兄长”,学生称为“校子”。当时图书馆收藏的也是泥板书。大图书馆收藏的泥板书达数万块之多。
23.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一次______的文化革命。(  )
A.奴隶主阶级 
B.封建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答案】C查看答案
24.有关公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
B.收费高
C.教学质量高
D.不如一些文法学校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文法学校是沿用传统的名称,“公学”则是相对于私人延聘家庭教师的教学而言,强调这种学校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其教学目的是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其学生是在公开场所接受教育。它较之一般的文法学校师资及设施设备条件好、收费更高,是典型的贵族学校。公学的教学质量较高,在历史上曾为英国培养了不少政治、经济领袖人才,因而总以天才教育相标榜,被称为英国绅士的摇篮。最为人称道的是伊顿、温彻斯特、圣傈罗等九大公学。
25.《费里法案》规定,法国义务教育的年龄为( )。
A.5~10岁
B.6~13岁
C.5~13岁
D.6~12岁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共和国初期初等教育的发展是与费里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1882年两次颁布的《费里法案》,不但确立了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三项原则。而且将这些原鲥的贯彻实施予以具体化:6~13岁为法定义务教育年龄,接受家庭教育的儿童须自第三年起每年到学校接受一次考试检查;对不送儿童入学的家长课以罚款;免除公立幼儿园及初等学校的学杂费,免除师范学校的学费与膳食、住宿费用;废除《法卢法案》中教会监督学校及牧师担任教师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法案为这一时期法国初等教育发展确立了方向。
26.贯穿在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指导性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教育性教学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串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他之所以提出这个原则,是因为他认为“在此以前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而在那些不完善的学校里之所以存在种种不良,归根结底是因为当时学校的教育工作不符合事物的自然秩序,以致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宰场。他认为必须改革这种不良的学校教育。为了使学校工作进行得顺利、有效,他要求教育必须在各方面遵循自然的法则。
27.在法国启蒙教育思想的影响下,18世纪后期德国出现了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的新式学校,这类学校被称为(  )。
A.泛爱学校 
B.文科学校 
C.实科学校 
D.国民学校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18世纪后期德国的“泛爱学校”,是在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学者的教育观影响下出现的新式学校。“泛爱学校”的创始人是巴西多。1768年,他发表《关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公共福利的影响告慈善家及富人书》,按照卢梭的教育观点,提出了培养博爱、节制、勤劳的美德,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寓教育、教学于游戏之中等极富新意的办校设想,得到了支持。泛爱学校中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入学的贵族子女也一律改着简单活泼的儿童服装,还儿童以本来面目。教学中注重直观,学生常在游戏、表演、诵读、交谈、心算等活动中学习。学习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本族语和实科知识占有重要地位,还有外语、体育、音乐、舞蹈和农业劳动、手工业劳动,等等,许多科目达到初等以上水平。
28.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所提出的个别教学制度被称为(  )。
A.道尔顿制 
B.葛雷制
C.昆西制度 
D.文纳特卡制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帕克赫斯特是美国教育家,道尔顿制的创始人。帕克赫斯特将其教育方法以“道尔顿实验室计划”命名,一般简称“道尔顿制”或“道尔顿计划”。道尔顿制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帕克赫斯特批评班级授课制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个别差异得不到应有的照顾。道尔顿制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自由与合作。
29.在现代欧美教育史上,重视通过教育建设“理想社会”、教学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社会一致”精神的教育思潮是(  )。
A.要素主义教育 
B.改造主义教育
C.永恒主义教育 
D.存在主义教育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改造主义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到50年代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改造主义教育家自称是进步教育的真正继承者和亲密的盟友。改造主义教育也以实用主义教育的一个分支而著称。改造主义教育的主要理论,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①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②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③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④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⑤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30.“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______的重要主张。(  )
A.实践教育学派 
B.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 
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杜威,杜威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立足于现代社会讨论教育问题,积极吸收人类文化的多方面成果,建立起一座宏伟的教育理论大厦,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富的教育思想遗产。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31.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
A.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B.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
C.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
D.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的《教育心理大纲》。桑代克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体差异及其原因。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3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反映了人格的( )。
A.稳定性
B.独特性
C.统合性
D.复杂性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四个特征。独特性的含义为: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正说明了人格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
33.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做出不同的反应,这种学习是(  )。
A.连锁学习
B.辨别学习
C.概念学习
D.规则学习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1970年加涅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不同,提出了八类学习,其中,A项,连锁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B项,辨别学习:即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做出不同的反应。C项,概念学习:对刺激进行分类时,学会对一类刺激做出同样的反应,即对事物的抽象特征的反应。D项,规则学习:规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联合。规则学习即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34.兼具敏感、细心、情感体验深刻等积极品质和多疑、孤僻等消极品质的气质类型是(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现代的气质学说仍将气质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①胆汁质:这种人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气勃勃、刚毅顽强;但这种人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②多血质:这种人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他们的弱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③黏液质:这种人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厚;但这种人的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④抑郁质:这种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像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3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
A.近景性内部动机
B.近景性外部动机
C.远景性内部动机
D.远景性外部动机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是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所作的分类。前者是指由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起的动机,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后者是指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所作的分类。前者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后者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动机属于远景性外部动机。
36.创造思维的三个主要特点是( )。
A.独创性、流畅性、新颖性
B.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
C.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
D.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三个特征。①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多,思维流畅性大;反之,思维缺乏流畅性;②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摈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那种能力;③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那种能力,此外还有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我们的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37.在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阶段,教师的示范不宜过快。这种现象的最适当解释是(  )。
A.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
B.学习应循序渐进
C.防止过早出现疲劳
D.先要有准备动作
【答案】A查看答案
38.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创始人是(  )。
A.皮亚杰
B.弗洛伊德
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科尔伯格开创了道德两难故事法,作为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重要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是皮亚杰对偶故事的发展,同样也是用情境故事设置道德冲突并提出道德问题,让被试在自己的反应中“投射”内心的观念,反映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他共设计了九个两难故事,这些故事都包含两种尖锐对立的不同价值选择;所代表的冲突是青少年关注的;引发的问题对个体在较高的发展水平上有意义。
39.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及活动过程中,其核心问题是形成( )。
A.科学结论 
B.科学理论 
C.科学思想 
D.科学观念
【答案】B查看答案
40.对于“要求以班为单位进行教学实验研究,而不能打乱原有的教学单位”的情况,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特别是教育实验中),一般常用的取样法是(  )。
A.整群随机取样法 
B.分层随机取样法
C.等距随机取样法 
D.多段随机取样法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整群随机取样是指将总体划分成许多组或层,按照随机原则在组或层(整群)中抽样,抽取的整群全体成员均为样本。①方法:把一个个整体编号,然后用随机方法进行抽取。它不是从整体中逐个地抽取对象,而是抽取一个或几个单位整群作为样本。如在教学实验中,要求以班级为单位,不能打乱原有的教学班,因此,就可以采用整群抽样法,在学校中随机选取一个班为实验班;②适用条件:适用于总体范围大、数量多的情况。但不适用各层间的同质性太低的情况;③优点:抽取方法简单,对抽取到的样本可以进行集中处理,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④缺点:整群抽样相对来说是一种粗糙的抽样方法,抽样误差较大。
41.文献检索中的跟踪法,指的是( )。
A.逆查法 
B.顺查法 
C.引文查找法 
D.综合查找法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引文查找法又称跟踪法,是指以已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文献涉及范围比较集中,获取文献资料方便迅速,并可不断扩大线索。这种回溯过程往往会找出有关研究领域中重要的、丰富的原始资料。缺点在于查得的文献资料受原作者引用资料的局限性及主观随意性影响,资料往往比较杂乱,没有时代特点。因此,要注意文献的可靠性。
42.一般情况下,问卷的长度应控制的回答时间是(  )。
A.0~30分钟
B.30~40分钟
C.40~50分钟
D.50~60分钟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之一是问题的数量要适度。适度是指通过控制时间以保持被调查者对应答问卷的兴趣和认真态度。一份问卷作答时间一般以30~40分钟为宜。问题太多,作答者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导致敷衍或不予问答;问题若太少,又不能得到有关研究的基本事实材料以致影响研究结论。因此,可问可不问的问题最好删除。而一些较复杂的超出被试知识和能力所及范围,需要查阅资料才能回答的问题要尽量避免。
【疑问】此题有疑。一、按照裴娣娜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9章P11,答案解析如上所述,应选B。二、按照2016高教版大纲解析第4部分:教育研究方法P20,“(2)关于题目的数量。问卷的长度要适度,一份问卷作答时间一般以20-30分钟为宜。因为问题太多,作答者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导致敷衍塞责或不予回答。而问题太少,无法保证收集到足够的信息,以致影响研究结论。”则此题无答案。
43.在整个参与观察活动过程中最困难,也最关键的一步是( )。
A.进入观察现场
B.与被观察者建立友好密切的关系
C.确定观察内容,制定观察计划
D.进行实地观察,做好观察记录
【答案】B查看答案
44.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深感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于是设计“情景作文”方法在班上试行,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作文质量有较普遍的提高。在这个实验中,其设计特点是(  )。
A.单组仅后侧设计 
B.单组前后侧设计
C.准实验设计 
D.真实验设计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A项,单组后测设计:也称单一性个案研究,基本模式为:X O。特征是,只有一组被试且不是随机选择,无控制对照组;实验中只给予一次实验处理;有一个后测。将后测的结果作为实验处理的效应。这种实验设计,由于不能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因此内外在效度都不高。B项,单组前后测设计:基本模式为:O X O。特征是,只有一个被试组且不是随机选择,无控制对照组;仅一次实验处理;有前测和后测,用前后测的差大于零来作为实验处理效应。C项,准(类似)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用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采用随机化方法分派被试的情况。D项,真实验设计:这种设计使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都能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即能较好地控制内外部无效因素,并有效地操纵研究变量。
4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定类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的性质和类别的指标
B.定序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所具有的不同等级或顺序程度的指标
C.定距指标是反应研究变量在数量上的差别和大小的指标
D.定比指标是反映变量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指标
【答案】C查看答案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46.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的教法。
答:略
47.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无明显差异。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理由如下: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
(1)皮亚杰的观点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通常被称为认知的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应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同化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顺应是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同化和顺应等内部过程指引知识的建构,新知识是从旧知识中抽象出来的,知识不是现实的反映,而是随着认知活动生长和发展的一种抽象。
(2)维果茨基的观点
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则称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文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知识的建构是在活动中进行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通过参与广泛的社会活动,学生体会到(内化)由别人共同工作所产生的成果。当成人使用来自文化的工具和习俗,如语言、地图、计算机或音乐等,去指引儿童朝着该文化重视的价值目标前进时,文化造就了认知。当成人和儿童共同生成新的习俗和问题答案并使之进入该文化团体的库存中去时,认知创造了文化。
三、简答题:49~54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49.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当代经济发展已由依靠物质、资金的物力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人力和知识资本增长的模式,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教育的经济功能具体表现是:
(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①普通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
民族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人的身体素质,也包括人的文化素质。古代社会,生产比较简单,生产中的技术成分较少,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较低。大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产业革命以后,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对劳动者具有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教育正是通过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不仅为生产发展提供了合格的工人,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经济发展的良好背景,这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战后德国、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②职业和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
职业和专业教育旨在传授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技能,提高人的劳动能力。而且劳动能力的提高,可使他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提高对生产过程原理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提高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对生产的改造能力,提高技术的创新能力等。现代教育通过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专门劳动力的培养,对经济的发展直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二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人类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晶,是人类不断积累、继承和创造的结果。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要得以传播,尽管有许多途径,但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径。因为教育能够对科学技术加工改造,成为简约化的“精华”内容。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传播是一种高效的和扩大的再生产,它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来缩短再生产科学技术所必须的劳动时间,它通过教师的传播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技术为更多的人所掌握,扩大了传播的范围。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他们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不竭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只是马克思所说的“一般的生产力”。一般的生产力,是指科学技术通常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这种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要转化成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借助人的掌握,把科学技术渗透到物质生产过程中,发挥它的力量。而教育恰恰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由潜在性变为现实性的前提和条件。
教育能够生产科学技术,教育还能将科学技术这种一般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教育还创造新的生产力。生产力的要素的变化,今天都与科技、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教育是生产力变化的“因”,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果”。
50.简述当代社会实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统一的必要性。
答:科学教育是指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和全社会的发展为目的,向人们传授科学知识、开发其智力的教育,它体现着以社会发展需要为标准的价值观。
人文教育是指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阅历经验与智慧精神,也即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受教育者身上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以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促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树立起高尚的人文理想与人文关怀,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的教育。
当代社会实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统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必要性体现在:
(1)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各有其合理和不合理的方面,需要互相补充
综观两种教育,它们都具有合理的内涵和现实价值。但是,这两种教育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本来是教育发展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只是由于人类知识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性,才导致了这两种教育的不平衡发展、彼此割裂和矛盾冲突。因此,从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来看,教育必须改变非此即彼的状况,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是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作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即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动因。
①它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综合及向整体化发展为主导趋向。自然科学中的概念日益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中,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现代化。同时,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也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通力合作、协同作战、共同研究才能取得成效。
②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来看,更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只有不断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社科教育的融合,才能使培养出的人才既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与技能,又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情操,能够做到不仅控制自然力和生产力,而且也控制社会力,从而控制他自己、他的抉择和他的行动。只有这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才能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现代教育必须走向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统一的发展趋势与未来道路,使二者互相借鉴、互相渗透、交叉互动。融合发展将成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恒久遵循的关系模式,这种关系模式内在地包含了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各种要素。
51.简述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答: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在教育方面,于1月9日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任教育总长,立即着手对封建主义旧教育进行了资产阶级的改造。
(1)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南京临时政府实施的教育改革主要包括制定教育方针、颁布新的学制和改革旧课程几个方面。
①制定教育方针
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对清朝政府颁定的教育宗旨进行批判,提出对青少年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即主张“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蔡元培的思想指导下,同年7月,教育部召开了临时中央教育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新的教育宗旨,并于9月2日正式公布实行。民国初年确立的新教育方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②颁布新学制
1912至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制定公布了新的学校制度,这两年分别称为壬子年、癸丑年,因此新的学制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壬子癸丑学制设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三个系统:
a.普通教育
普通教育分三段四级。初等教育7年,初小4年,男女同校;高小3年,男女分校。中等教育4年,男女分校。高等教育6至7年,大学预科3年,本科3至4年;专门学校预科1年,本科3年(医科4年)。学前儿童入蒙养院。大学毕业后可入大学院,肄业期限不定。儿童7岁入学至大学毕业,共18学年。
b.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两级,程度分别相当于中学、大学。
c.实业教育
实业教育分设乙种、甲种实业学校,均3年毕业,分农、工、商、商船4类,程度分别相当于高等小学、中学。另有实业补习学校、补习科等。
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较全面的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它也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沿用至1922年。
③颁布新课程标准
教育部还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表,更具体地对有关学校课程的设置、教学目标、授课时数都做出规定。
小学各科强调教学的教育性,各科目都应随时提示国民道德教育的相关事项;适应儿童生活,注意选择生活上所必需之知识技能进行教授;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注意男女儿童的差别;注意各科教学在目标、方法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配合。
中学校开设修身、国文、外国语等课程,女子中学加家事、园艺(可缺)、缝纫等课。强调外国语应以英语为主,特殊情况下才可从法、德、俄语中选择一种。
按照《师范学校课程标准》规定,预、本科的课程为修身、教育、国文等,女子师范学校免农业(或商业),加家事、园艺、缝纫课,五年中英语开课总时数也较男子师范约减三分之一。教育类课程是反映师范教育特色的课程,比重较大,包括普通心理学、伦理学大要等。按每周1小时,开设1学年为1单位计算,教育类课程共计19个单位,约占预、本科课程总量(170单位)的九分之一。另外凡与小学教学有关的课程内都开设有该课程的教授法。
根据《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预科课程有伦理学、国文、英语、数学、论理学、图画、乐歌、体操等。本科分为6部,各部课程不同,不一一介绍。其中心理与教育类课程统一为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教授法、学校卫生、教育法令等,共计10个单位。第三学年第三学期全部安排实习。
(2)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意义
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加强了教育和实际生活以及儿童身心实际情况的联系,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要求,是资产阶级新教育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的一次重大胜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有着历史进步意义。
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在教育的改革上也有许多不彻底的方面。壬子癸丑学制和各种学校教育法令,很多是参照日本的办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本土化的问题。在课程方面还保留了很多封建主义的因素,如修身课和伦理教本中还演习礼仪,要进行孝悌的教育,对女子还是更多地强调贞淑教育,在学习内容和程度上也有很多要低于男子。
51.简述19世纪初英国慈善教育的意义。
答:19世纪初,英国初等教育主要由宗教团体和慈善机关办理,这对推动当时英国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促进了初等教育的发展
宗教改革以前,英国没有专门的初等教育机构,受教育的只限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子弟,而且完全是家庭教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出现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广泛地使用童工,客观上要求提高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平;同时劳动人民为争取自身教育权利的斗争不断增强,英国的初等教育才有了较大的发展,许多宗教团体开办了大量的初等学校,包括慈善学校、主日学校和贫民学校等。
(2)促进了文化知识的普及,提高了劳动者受教育的水平
慈善学校是由教会人士开办的。在传教过程中,教会人士感到劳动人民没有一点文化知识,不利于他们接受教义,就开办慈善性质的初等学校,收容贫苦儿童入学,教一些读写算的初步知识。其主要目的是向儿童灌输英国国教的教义教规,进行一些宗教道德教育,但在客观上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劳动人民受教育水平的目的。主日学校是让儿童在每周的星期天去学习,学习内容以读写算的简略知识以及宗教教义、宗教道德常识为主。这种学校既有助于儿童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又起到了减轻社会秩序混乱程度的目的。贫民学校中的儿童除了学习读写算之外,还学习手工劳动技能,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贫苦儿童知识和技能的丰富。
(3)催生出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导生制
19世纪初,宗教团体和慈善机关办理初等教育的情况日益普遍。他们自筹资金、开办学校,给劳动人民子女教授一些初步的文化知识,当时因师资缺乏,还催生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即导生制。导生制的做法是教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教师先对他们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这种教学方式,花费少,招生多,学生数量大大增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缺乏和经费紧张的困难,有助于初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被誉为“廉价的教育制度”。
总之,19世纪初的英国慈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扩大了受教育人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平,为以后英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5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问题解决是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这一答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或概念、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如下:
(1)有关的知识经验
有关的知识经验是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如果个体有与问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则可以促进问题的表征和解答,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
(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极重要的因素。因为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成分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也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动机是促使人问题解决的动力因素,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动机的性质和动机的强度会影响问题解决的进程。就动机的性质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动机越积极,越有社会价值,它对人的活动的推动力就越大。就动机的强度来说,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适中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问题情境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影响。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它说明问题在头脑中是如何表现的。问题表征反映着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涉及到在问题情境中如何抽取有关信息,包括目标是什么、目标和当前状态的关系,可能运用的算子有哪些等。
(4)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打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功能固着影响人的思维,不利于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例如:人类受到飞鸟和鱼的启发发明了飞机和轮船,由蒲公英轻飘飘随风飞行的启发制成降落伞。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的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
53.教育文献综述报告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教育文献综述报告是对教育学科某一课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它反映当前教育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教育文献综述报告一般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研究的问题
这一部分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2)文献检索范围与方法
这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哪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3)文献研究的结果和结论
这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说明研究问题的研究近况,已经取得哪些成果以及还有哪些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4)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54.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教育科学理论研究是指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如下:
(1)发生学方法
发生学方法是在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时,以分析它们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为基础的一种研究方法。
早在18~19世纪,各种科学认识活动中就已广泛应用发生学方法,如哲学界、心理学界对人的意识发生发展规律的探讨。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纵向研究,要求把被认知的现象从某种初始状态中分离出来,进而探究其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基本阶段和趋势。
在理论研究中,利用发生学方法主要是为了考察教育现象的起源、形成、变化发展过程及其本质。
(2)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
①分析法与综合法
分析法是将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和要素,分别抽取其个别属性加以考察,从而把握事物的内部结构,确定事物不同特征的思维方法。综合法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和要素联结成一个整体加以考察,从内在的相互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特征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是认识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是同时进行的。人们的认识总是在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②归纳法与演绎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性的前提出发推论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侧重于对经验事实的概括,把握个性中的共性的思维方法。演绎法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是对一般性原理的应用。两种思维方向是相反的方法。人们的认识总是运用归纳和演绎两种思维方法,从个别事实引出一般结论、概念,又从一般原理引出个别结论而使认识不断深化。在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中,通过归纳和演绎可以扩展和深化知识,检验一般原理的可靠性程度,进行科学预见,发展理论。
(3)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人们通过把握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把各种抽象规定性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联系起来,从理论上完整地再现事物的多样性的方法。应注意:这里的抽象和具体是理性认识阶段的抽象和具体,而不是感性认识阶段的抽象和具体。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包含逻辑起点、逻辑中介、逻辑顺序和逻辑重点四个环节。
(4)历史—逻辑方法
历史—逻辑方法是指舍弃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及偶然因素,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以“纯粹”的理论形态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
①基本表现形式
逻辑推演与研究对象的实际发展过程相符合;概念、判断及相互关系与事实相符合;逻辑推演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过程相符合;逻辑推演与人类认识形式的发展史相符合。
②要求
a.更深入研究对象的形态和结构,要通过各属性、成分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看到事物间的内在本质联系;
b.要揭示对象发展过程与认识发展过程的历史规律性;
c.要使历史的研究和逻辑的研究相结合。
(5)系统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主要包括系统方法、信息方法、结构功能方法等,属于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其主要方法的具体内容如下:
①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是将对象作为系统进行定量化、模型化和择优化的研究方法。从系统论观点出发进行理论研究,应坚持整体性、全面性、结构层次性、相关性、动态平衡性等基本原则。
②信息方法
信息方法是用信息概念和理论考察研究系统的行为功能结构,从信息的获取、转换、传输和储存过程来研究控制系统的运动规律的方法。始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数学家申农创立的信息理论。运用信息方法研究教育问题,最主要的特点是完全撇开对象的具体结构和运动形式,把系统的、有目的性的运动抽象为一个信息变换过程。
③结构功能方法
结构功能方法是一种说明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关系的方法,运用于教育理论研究时,要从结构与功能的相互联系上研究教育现象和过程。
四、分析论述题:55~57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5.试论一名专业化的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答: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地位,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的组织,对学生的学习、锻炼、身心发展等,都起主导作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专业人员,作为一名专业化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专业素质:
(1)具备现代教育理念——这是教师从事专业工作的灵魂
作为一名专业化的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观:教师不是“教书匠”,而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引领者;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只是教育教学的工作者,还应是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者。
①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行为观
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强调民主和平等、尊重和赞赏;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对学生的帮助和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常于反思;在对待同行上,强调相互学习与合作。
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承认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和责权的主体。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情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2)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教师从事专业工作的根本凭借
①教师要有精湛的业务知识
教师从事教育教学要有精湛的业务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本学科领域内“深挖洞”的同时,还要在拓展性学科上“广积粮”。他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洲四海,古今中外,都应有所涉猎,做“蜜蜂式”的教师。这样才能挥洒自如地立足讲坛,讲起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吐语不凡,让学生仿佛进入一个辽阔、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这就是厚积薄发出来的课堂艺术“精品”。
②教师要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
教师还必须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一是独立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的技能,即教师能把教材编写意图看穿、看透,力求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这样讲起课来就精要、生动活泼。二是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启发技能和应变机智。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能力素质。这一能力素质表现在教师能够根据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实际,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规律,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实践课程新理念,能够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设计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3)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是教师从事专业工作的根本途径
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仅执行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更需要以研究者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所遇到的困惑。凡看到、听到的教育教学现象,如果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中,尝试以科学研究的态度积极进行反思、探索一番,这就是研究,思考之后自然产生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就是案例、反思札记乃至论文。如果教师坚持将教育教学与研究同步进行,融为一体,树立起“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意识,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自己的研究习惯,成为一位行动研究者。
(4)具有教育专业精神和专业人格——这是教师从事专业工作的根本依托
教育不是简单的操作性行为,而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行为更多地应该是自发的、真诚的、内源性的,不是出于外在强制和纯粹基于个人私利的。只有这样,教师对教育事业才会有一种执着和投入,不断地投入工作和不断地成长,而不会矫饰、应付和敷衍。
新世纪教师还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是专业人格。学生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等。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的心灵烛照深刻且久远。
总之,现代教育不再需要只有某种专业知识的教书匠式的教师,而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式的教师。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建立教师威信的基础。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是造成教师劳动价值的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广大教师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教育的特点和自身的水平,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55.试述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比较。
答: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春秋鲁国人。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是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他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
(1)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体现在他的名言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汉代经学大师郑玄的解释为:“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也,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说则举一隅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也。”郑玄的阐释告诉人们:首先,孔子通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直接强调了教师必须适时启发,即“必待”学生出现“愤悱”后,教师才能去实施启发;其次,通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教师必须适度启发。同时还可看出,孔子提出适时适度的启发主张,强调的是教师不要包办学生的思考与学习,其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其智慧、能力的发展。因此,孔子的启发教学是以提高学生“识思”能力为目的,具有以学生在自求自得为先决条件,以产生“愤悱”为施教的逻辑起点,以不包办学生的学习为准则等特征。
(2)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个接生婆,谙于产婆术。这对于苏格拉底把产婆术用于教育,将教育喻之为思想之接生有着重大的影响。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强调教育应是由内而外的,是将儿童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由外而内的,不是注入、训练、铸造的过程。苏格拉底把“产婆术”贯穿于全部的教育活动之中。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主要由讽刺、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讽刺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归纳是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下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3)二者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共同之处是,彼此都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但是二者处理思维矛盾的方法则完全不同:苏格拉底是通过教师连续不断的提问迫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状态,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孔子则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念,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综上所述,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种启发式虽然也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但是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够,对于较复杂问题的理解,即涉及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恐怕对问题难以理解得很深入。而孔子的启发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尽管两种启发式在教学中都很有效,都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但是显然孔子的启发式有更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57.本题为必选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1道试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Ⅰ.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答:(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对儿童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①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概念来解释这过程。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人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如抓握反射、吸吮反射等。为了应付周围的世界,个体逐渐地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了系列的图式。同化,是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人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通过顺应,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个体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
②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把人的身心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虽然每个发展阶段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人的身心发展总体上表现出连续性、阶段性、结构性、次序不变性和交叉性等特征。每一阶段的具体特征和发展成就如下表所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③影响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发展的因素有四:成熟、练习与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平衡化。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为认知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练习与习得经验,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儿童认知发展的源泉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平衡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2)教育启示
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强调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在教育教学中应依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
②学习是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这要求我们树立新的知识观、学习观,选择符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内容,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③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个内在结构连续不断地组织和再组织过程,在新水平上整合新、旧信息以形成新结构。只有当所教的东西能够引起儿童积极探究和进行再创造的愿望和行动时,才会有效地被儿童所同化。
④教育教学要适应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都有很大差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以保证所实施的教育教学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水平相匹配。
Ⅱ.如要确认某地区是否存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可能有以下三种研究思路:(1)称书包;(2)课堂观察;(3)问卷调查。试分析这三种研究思路的优劣,并提出你自己的研究设想。
答:(1)三种研究思路的优劣
①称书包法
a.优点
称书包法形式直观,简单易行,方便整理,可以收集关于学生课业负担的客观的数量化证据。
b.局限
简单地从书包重量的角度来判断学生是否课业负担过重,很容易产生误差,因为学生书包里不仅有练习本、书本,还有文具、玩具等等各种东西,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不同,单凭书包重量很难判断学生是否课业负担过重。不考察书包里的内容,就会使研究显得简单化而不能正确判断。
②课堂观察法
a.优点
对事物有最直接的认识;方便易行,不必使用特殊设计的复杂仪器设备,不需要特殊条件,适用于广大的研究范围;不妨碍被观察者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正常发展,因此不会产生不良后果。它可以发现学生是否出现生理和心理疲劳。
b.局限
观察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受各种偶然因素的干扰;研究者在观察时原则上不能支配和控制研究对象及其发展,所以不能判断问题的原因,只能说明“有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在研究对象人数多且分散的情况下应用较困难;教育现象的复杂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观察项目归类推论性太多,会影响研究的信度;观察研究往往取样小,观察的资料琐碎不易系统化,普遍性的程度不高。课堂观察无法完全了解作业负担等情况,并且课堂观察的样本数少,难以了解全地区学生课业负担状况。
③问卷调查
a.优点
方便实用,省时,花钱少;由于可以不署名,在某种情况下结论比较客观;能搜集大样本信息资料,收效大;便于整理归类,能做量的统计处理,使调查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问卷调查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有关学生课业负担的数据。
b.局限
问卷设计的质量会影响结论的代表性;搜集的资料比较表面,不能深入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情况;若部分调查对象不作回答,难以知道不回答的原因,也会影响问卷的效度。问卷调查获得的信息单一、表面化。
总的来说,这三种方案当中,称书包最为简单易操作,但其准确性不高,误差最大;问卷调查收集到的信息最全面,科学性也较高,但工作量大,对设计的问卷也有较高要求;课堂观察法容易收集到真实情境中的现象材料,但是收集的材料容易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难以说明,也可能造成较大的偏差。
(2)研究设想
该研究针对的是当前现实性的教育问题,需要搜集大量的现实材料,从而对该问题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因此应采用教育调查研究法进行研究。具体来说,可结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以及访谈调查法来进行研究。
①问卷调查法
在该地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校和班级发放问卷,可以搜集到有关学生作业负担的大样本信息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整理,可以初步得出研究结论:该地区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如何,是否过重。
②课堂观察法
深入课堂进行观察,可以详细考察教师布置的作业量,也可以发现学生是否出现生理和心理疲劳,从而为问卷调查得到的信息做补充说明。
③访谈调查法
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对象面对面的交谈深入了解研究对象深层次的内心世界,从而提炼出该问题深层次的情况和原因,使研究结论更深刻透彻,更有说服力。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6296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5 07:32 , Processed in 0.283085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