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中国近现代史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4 20: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62976.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章 列强的对华侵略
 1.1 考点归纳
 1.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2章 清统治的衰落
 2.1 考点归纳
 2.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3章 近代化的启动
 3.1 考点归纳
 3.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4章 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
 4.1 考点详解
 4.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5章 辛亥革命
 5.1 考点归纳
 5.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6章 民初政局
 6.1 考点归纳
 6.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7章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
 7.1 考点归纳
 7.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8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苏维埃革命
 8.1 考点归纳
 8.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9章 抗日战争
 9.1 考点归纳
 9.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10章 国共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
 10.1 考点详解
 10.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11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11.1 考点归纳
 11.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12章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12.1 考点归纳
 12.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13章 文化大革命
 13.1 考点归纳
 13.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14章 拨乱反正
 14.1 考点详解
 14.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15章 改革开放的进程
 15.1 考点归纳
 15.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16章 共和国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区域发展
 16.1 考点归纳
 16.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17章 共和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科技
 17.1 考点归纳
 17.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本书严格遵循最新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关于“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要求,共17章,每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考点归纳;第二部分为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1)考点归纳部分:按照考纲要求,以权威教材为依据,梳理并归纳核心考点,建立起系统而精确的知识脉络,可方便考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考试要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部分:精选了近年来考研历史学统考的部分真题,并作出了详尽解析,对考生掌握命题者的出题思路大有裨益;另外还精选了大量典型例题,并给出了解析,对知识点的巩固,对未来考试方向的预测,都颇具针对性。

内容预览
第1章 列强的对华侵略
1.1 考点归纳
一、列强历次侵华战争
(一)鸦片战争
1.鸦片走私
(1)背景
英国商人企图利用走私鸦片的方式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2)影响
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困境;英国资产阶级赚取了巨额利润,中英贸易关系也由原来的入超变为出超;加剧了清政府的腐败衰落,军队也逐渐丧失了战斗力。
2.虎门销烟
钦差大臣林则徐奉命到广州禁烟,收缴鸦片两万余箱。自1839年6月3日至6月25日,在林则徐主持下,所有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史称“虎门销烟”。
3.战争过程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政府以禁烟运动作为侵华战争的借口,于1840年6月封锁广州海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至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战争结束。
封建制度的腐朽、科学技术的落后和清朝政府的腐败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战争背景
1856年,正当清政府忙于与太平天国作战之际,英国、法国为了扩大《南京条约》所取得的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2.战争过程
1856年10月23日,英法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广东巡抚、广州将军等投降敌人,组织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地方傀儡政权。1858年6月,签订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1860年10月24日、25日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3.战争性质
第二次鸦片战争实质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沙俄在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大肆侵略,并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51年8月6日《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8年5月28日《瑷珲条约》;1860年10月底《北京条约》;1864年10月《勘分西北界条约》;沙俄共侵占144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四)中法战争
1.入侵越南
1862年,法国侵越并签订《西贡条约》。越南请求清政府派军援助。1883年8月,法军逼签《顺化条约》,中法矛盾日益激化。
2.《中法会议简明条约》
1884年5月11日,李鸿章与法军谈判,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款》。表明了面对法国侵略,清政府的妥协屈服态度,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3.马尾海战
1884年8月23日法国向马尾港内的中国船舰发动袭击。清军将领畏战而逃,福建水师仓促应战最终战败,爱国官兵勇敢还击终无力扭转败局。这是清政府妥协退让的必然结果。8月26日,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
4.镇南关大捷
1885年,法军攻陷和破坏镇南关,进逼广西边境。爱国将领冯子材率军开赴前线,重创法军,取得了辉煌战绩,扭转了中法战争的局势,促使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这是中法战争中,清军战胜法军的一次著名战役。
5.中国不败而败
1885年4月7日,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以胜求和,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中国不败而败。中法战争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刺激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法国打开了我国西南门户,并获得铁路修筑权,加深了我国边疆地区的民族危机。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五)中日甲午战争
1.战争前奏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日本发动战争的直接契机。
2.丰岛海战
1894年7月25日,驻朝清军舰船返航驶至丰岛海面时,遭到日本海军突袭。8月1日,中日双方同时宣战;
3.平壤战役
1894年9月14日,日军包围平壤。次日,分三路对驻壤清军发起攻击。最终平壤失陷。
4.黄海之战
1894年9月17日,日本舰队在黄海袭击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下令迎敌,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督率士兵英勇战斗,壮烈殉国。双方损失重大,李鸿章避战求和,下令退守威海卫,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5.辽东战役
1894年10月,日军占领朝鲜后兵分两路侵入辽东半岛。清军溃散,日本不战而胜。11月22日,日军占领并血洗旅顺城。
7.威海卫之战
1895年2月2日,日本占领威海卫南、北两岸炮台,炮轰北洋舰队,清出叛军降敌,爱国将领丁汝昌、刘步蟾愤然自杀。17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战后,李鸿章于1895年4月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日未经大战而达致侵略目的。
8.台湾沦陷
《马关条约》签订后,1895年5月,日军在台湾强行登陆。台湾人民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共同战斗。10月21日,台湾省全境沦陷。
9.战争的影响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中国的失败使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刺激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战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各阶层人民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运动。
(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帝国主义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由,由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
1.廊坊阻击战与大沽失守
1900年6月,英国率领八国联军两千余人,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及爱国清军在廊坊击退侵略军,中国军民取得了阻击战的胜利。在廊坊受阻时,八国联军军舰进攻大沽炮台,大沽炮台失守,天津门户被打开。
2.天津保卫战与北京沦陷
八国联军增兵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展开天津保卫战。1900年7月14日,天津沦陷。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联军对所到之地进行了疯狂的屠杀、劫掠、焚烧,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3.《辛丑条约》
1901年9月7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奥、西、比、荷11个帝国主义国家胁迫清朝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除正约外,还有19个附件。其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被称为“庚子赔款”。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二、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一)中英《南京条约》
1.条约内容
《南京条约》于1842年8月签订。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向英国赔偿2100万银元,分4年付清;协定关税。
2.补充条约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补订了补充条款《虎门条约》,英国又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降低进出口税率等重要特权。
3.条约影响
(1)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主要矛盾除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又增加了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
(3)革命任务发展转变,中国人民由此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革命性质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中美《望厦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于1844年7月签订。条约中,美国除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中所取得全部特权外,又增加了扩大领事裁判权范围、进一步加强协定关税权、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美国可以在通商口岸建教堂和医院等条款。
(三)中法《黄埔条约》
清政府与法国于1844年10月24日签订《黄埔条约》。通过这一条约,法国取得了中英、中美条约中规定的全部特权,另还提出允许法国在中国通商口岸白由传教。从此,传教成为西方侵略势力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渗透的重要手段。
(四)《天津条约》
1858年6月,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有: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开放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3.外国商船可以自由驶入长江一带通商口岸;
4.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
5.外国传教士可以到内地自由传教;
6.中国对英、法两国赔款600万两白银。
同年11月,清政府又分别和英、法、美三国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五)《北京条约》
1860年10月24日和25日,奕?先后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条约规定:
1.承认《天津条约》仍属有效;
2.赔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恤金英国50万两,法国20万两;
3.增开天津为商埠;
4.准许招募中国人出国做工;
5.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6.准许法国传教士深人内地传教,赔还没收的天主教堂资产。
沙俄借口“调停”有功,于11月强迫清政府订立了《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六)中法《中法新约》
1.条约内容
1885年6月9日,清政府授权李鸿章在天津签订中法《中法新约》,条约内容为:
(1)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
(2)在中越边境指定两处为法国陆路商埠;
(3)允许法国在此设立领事馆;
(4)法货进出中国边界减轻关税;
(5)日后中国铁路修建须向法国人商办;
(6)法国从台湾和澎湖撤军。
2.条约影响
法国势力侵入我国云南、广西,并首先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加深了西南边疆的危机。法军撤出台湾、澎湖后,清政府于当年设置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
(七)中日《马关条约》
1.条约内容
李鸿章与日本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
(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
(3)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
(4)允许日本臣民在通商口岸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仅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同时规定,为保证中国履行条款,日军暂时占领威海卫。
2.条约影响
《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马关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同时,它加剧了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步伐,对中国民族工商业起了破坏作用,直接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
(八)《辛丑条约》
1.条约内容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匡与俄、英、美、日、德、法、意、奥、西、比、荷等11个国家正式订立《辛丑条约》。除正约外,还有19个附件。内容是:
(1)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为担保,分三十九年还清,被称作“庚子赔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以来数额最大的一笔赔款;
(2)在京设立“使馆区”;
(3)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
(4)对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进行惩办,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办理今后对帝国主义的交涉。
2.条约影响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又一项极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得帝国主义列强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中国进行严酷的控制和勒索,使中国的主权几乎丧失殆尽。
三、边疆危机
(一)台湾
1.美入侵台湾
19世纪50年代起,美国就把台湾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美利用“罗佛”号事件派军舰进攻台湾,高山族人民英勇抵抗,美残敌被迫退去。
2.日入侵台湾
日本于1874年5月入侵台湾,高山族人民奋起反击,日军退踞龟山,清在台湾设立都督府。同年10月,中日签订《合事专约》,清政府赔偿白银50万两,日军从台湾撤退。五年后,日本武力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
(二)滇藏
1.马嘉理事件与《烟台条约》
1875年2月,英国驻北京使馆翻译马嘉理率队进入云南探路,因被当地人盘问时开枪行凶而被当地人打死,称为“马嘉理事件”。1876年9月,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妥协,与英签订《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条》,英进一步入侵中国西南地区。
2.《藏印条约》
《烟台条约》签订后,英国多次试图入侵西藏,西藏人民坚决抵抗,入侵计划失败。1890年和1893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藏印条约》,开放亚东为商埠,并承认锡金归英国保护。从此,西藏大门被打开。
(三)新疆
1.阿古柏政权
1865年初,阿古柏入侵南疆,先后占领吐鲁番地区和乌鲁木齐。1867年,成立“哲德沙尔汗国”。后经政治交易,阿古柏政权逐步成为英、俄控制新疆的傀儡。
2.收复新疆
左宗棠提出要“海防塞防并重”,1876年3月,他率军西征,收复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以外的全部新疆领土。
3.《伊犁条约》
1881年2月,中俄签订《伊犁条约》和《改订陆路通商章程》。伊犁地区回归中国版图,但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以南以北两岸的大片领土被划归俄国。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密切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四、列强划分势力范围
(一)俄国
1.三国干涉还辽
1895年4月,俄联合德、法两国,要求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日本同意,但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从而开启了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2.《中俄密约》
1896年,中俄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密约的实质是通过修筑中东铁路,俄将势力深入中国东北地区,将铁路沿线变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3.《旅大租地条约》
1897年12月,俄国占领旅顺口和大连湾。1898年3月27日,与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并于5月7日订立《续立旅大租地条约》。次年,俄擅自把租借地改为“关东省”,势力范围扩大到东北全境。
(二)德国
1897年11月,德国借机派军舰强占胶州湾。次年与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将胶州湾租借给德国,租期99年。同年,德国又将山东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三)法国
三国干涉还辽后,法获得云南的河口、思茅为商埠,并取得在广东、广西和云南开矿的优先权;后与清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强租广州湾;还取得昆明和广州湾铁路的修筑权及邮政承办权;从此,滇、桂、粤三省变成法国的势力范围。
(四)英国
1898年2月,长江流域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法国强租广州湾后, 6月9日与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1898年7月1日,强制租借了威海卫。
(五)日本
日本在占领台湾省后,1898年4月,将福建省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六)门户开放政策
1.政策内容
由于美无暇参与瓜分中国的行动,1899年9月24日,美国要求英、德、俄、法、日、意六国同意在华实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政策内容如下:
(1)各国不得干涉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通商口岸和既得利益。
(2)对运往自己势力范围各口岸的他国货物,均由中国政府按照中国现行关税率征税。
(3)对进入自己势力范围各口岸的他国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舶的港口税;
(4)当他国使用自己所修或所经营控制的铁路运输货物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商品的铁路运费。
2.政策目的
美国企图利用“机会均等”的手段,确定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防止列强继续瓜分中国。实质是为保持美国对中国市场的控制,为美国与其他列强争夺在华利益创造条件。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6297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5 07:44 , Processed in 0.24496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