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题库【历年考研真题(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4 20:5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63058.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视频讲解教师简介
目录
模块一 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
 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模块二 章节题库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第1章 教育学概述
  第2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3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4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5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第6章 教育制度
  第7章 课 程
  第8章 教 学
  第9章 德 育
  第10章 教师与学生
 第二部分 中外教育史
  第1章 中国古代教育
  第2章 中国近代教育
  第3章 中国现代教育
  第4章 外国古代教育
  第5章 外国近代教育
  第6章 外国现代教育
 第三部分 教育心理学
  第1章 绪 论
  第2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3章 学习及其理论解释
  第4章 学习动机
  第5章 知识的建构
  第6章 技能的形成
  第7章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第8章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第9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第四部分 教育研究方法
  第1章 教育研究概述
  第2章 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第3章 教育文献检索
  第4章 教育观察研究
  第5章 教育调查研究
  第6章 教育实验研究
  第7章 教育行动研究
  第8章 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9章 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模块三 模拟试题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内容简介                                                                                            
不同一般意义的传统题库,本题库是详解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的题库,包括历年考研真题、章节题库和模拟试题三大模块。最新历年真题及视频,可免费升级获得。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部分:
模块一为历年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精选2007~2017年考研真题,每道真题均提供详细答案解析,其中,2007~2016年配有名师高清视频讲解。学员通过真题可以熟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的命题特点,并测试自己的水平。
模块二为章节题库。参照《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的章目编排,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教育学原理”,共10章;第二部分为“中外教育史”,共6章;第三编为“教育心理学”,共9章;第四编为“教育研究方法”,共9章。每道试题都提供详尽答案解析,帮助考生突破考试重点难点。
模块三为模拟试题。根据历年考试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进行考前模拟,其试题数量、试题难度、试题风格与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完全一样。通过模拟试题的练习,学员既可以检测学习该考试科目的效果,又可以提升自己的应试能力。

内容预览
视频讲解教师简介
模块一 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关注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关系的教育学流派是(  )。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批判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文化教育学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批判教育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观点包括:①教育没有促进社会的公平,而是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教育再生产了占主流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以及经济结构;③批判教育学应揭示看似正常的教育现象背后的利益关系,使师生对自己周围的教育环境敏感起来,以此达到“启蒙”的目的;④教育不能用“唯科学”的方式进行研究,而应该用客观的批判思维进行研究。批判教育学认为权力意识形态可以建构占支配地位的知识与霸权文化,权利意识形态也会使人们在接受知识时产生对抗与转化的力量。
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国家本位论
D.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并指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①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②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③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
3.以下道德教育模式中,将“学会选择”作为核心理论的是(  )。
A.价值澄清模式
B.认识发展模式
C.体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价值澄清模式是德育模式的一种,以塑造人的价值观为目的。价值澄清包括七个过程:①完全自由地选择;②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自由选择;③对每一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作出选择;④做出喜欢的选择并对选择感到满意;⑤乐于向别人公布自己的选择;⑥根据做出的选择行事;⑦不断重复。
4.某语文老师在古诗单元教学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了写七律诗的作业。根据布鲁姆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该作业在认识目标的分类中属于(  )。
A.分析
B.理解
C.评价
D.综合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三个部分,共同构成教育目标体系。其中,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到高依次分为六个层次: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其中,综合是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将它们按要求重新组合成整体,以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该题中,学生写七律诗,需要调动其已学的关于七律诗的所有知识,并将其重新组合成整体,因而属于综合层次。
5.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主要差异在于(  )。
A.评价目的不同
B.评价方法不同
C.评价内容不同
D.评价主体不同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行的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6.我国1958年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  )。
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坚持立德树人
D.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我国在1958年确立的教育方针可以归纳为“两个必须”:①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②教育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7.我国中学曾经分别开设《动物学》和《植物学》的两个学科,后来合并为《生物学》一个学科,从课程组织的类型来看,合并后的《生物学》属于(  )。
A.融合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课程
D.核心课程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融合课程,是在打破学科界限的基础之上,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题中,《动物学》与《植物学》这两门学科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打破这两门学科自身的学科界限基础上合并形成的《生物学》,属于融合课程。
8.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的拥护者,在教学模式上更倾向于选择(  )。
A.程序教学模式
B.掌握教学模式
C.探究教学模式
D.范例教学模式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为依据来设置课程。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和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与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的主张一致。
9.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属于(  )。
A.课程管理的改革
B.课程结构的改革
C.课程内容的改革
D.课程组织的改革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课程结构是针对整个课程体系而言的,课程的知识构成是课程结构的核心问题。所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属于课程结构的改革。
10.在师生关系上倾向于“学生中心说”的教育学家是(  )。
A.帕克
B.布拉梅尔德
C.赫钦斯
D.梅伊曼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帕克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是昆西教学法的创始人。他主张“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认为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帕克深受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师生关系上倾向“学生中心说”。
11.“形式教育论”认为,教育应发展人的能力,这个“能力”是指(  )。
A.实战能力
B.创新能力
C.理性思维能力
D.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形式主义教育论”形成于17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主要观点是:教育旨在使学生的天赋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教育应发展人的能力,具体指发展人的思维、想象和记忆能力,而不是用于获得大量的知识。
12.科尔伯格主张用“道德两难法”来促进学生的(  )。
A.道德认知发展
B.道德情感发展
C.道德意志发展
D.道德品格发展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在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问题时,柯尔伯格采用了“道德两难法”。这种方法通过虚构相应的故事,用问答的方式讨论故事中人物行为的道德性质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故事”。
13.系统阐述了学习化社会的研究报告是(  )。
A.《科尔曼报告》
B.《一个乘坐学校的地方》
C.《学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D.《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在国际教育出现新的形势与挑战的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于1972年编著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系统阐述了学习化社会与终身教育理念。
14.“物理不外于心”,“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的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孟轲
B.荀况
C.朱熹
D.王守仁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王守仁认为,“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夫物理不外于吾心”。王守仁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明心、存心、求得其心,即是去人欲,去习染,即是存天理,去人欲。
15.“虚心涵泳”是朱熹的读书法。此处的“涵泳”是指读书时应(  )。
A.细心玩味
B.融会贯通
C.敬守此意
D.收敛此心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虚心涵泳”是朱熹提出的一条重要的读书方法。“虚心”,是指静心思虑,熟心体会作者本意,不可先入为主,穿凿附会;“涵泳”,是指反复思考,细心玩索,深刻体会书中的旨趣。
16.《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的一篇文章,它提出大学的终极目标是(  )。
A.“明明德”
B.“止于至善”
C.“化民成俗”
D.“明人伦”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文章。它指出大学的目标为“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三个等级。其中,“明明德”是指恢复和发扬人先天的善性,以达到修己的目的;“亲民”是指推行德治与仁政,使民众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止于至善”是大学的终极目标,是指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
17.颜元特别强调学校应该培养(  )。
A.“实才实德之士”
B.“读书明理之人”
C.“博学笃行之士”
D.“明体达用之才”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颜元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习动”、“实学”、“习行”和“致用”并重,主张培养文武兼备、经世致用、有实才实德的人才。
18.明代在城乡广泛设立了一种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机构,它在招生择师,学习内容和教学活动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这种教育机构是(  )。
A.书馆
B.精舍
C.社学
D.私塾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明代在城乡广泛设立“社学”,作为一种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机构,它在招生择师,学习内容和教学活动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民间凡十五岁以下的儿童皆可入学就读,学习冠、婚、丧、祭之礼及经史历算,并兼读“御制大诰”和“本朝律令”。
19.清朝地方官学实施严格的“六等黜陟法”,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进行(  )。
A.思想控制
B.动态管理
C.分类教学
D.身份限制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六等黜陟法”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上所采取的一种方法。在地方官学中,生员的等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学业成绩或升或降,这是对生员进行动态管理的表现。
20.张之洞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以下有关他的表达,正确的是(  )。
A.最早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B.系统阐述了“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C.组织草拟了《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
D.主持制定了“癸卯学制”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A项,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B项,19世纪末,严复系统阐述了“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C项,1898年梁启超组织草拟了《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
21.在中国近现代学制发展过程中,取消大学预科始于(  )。
A.壬寅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1922年新学制
D.戊辰学制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又称1922年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其中,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负担普通教育的任务,这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22.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政策,在中等教育阶段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设置国立中学
B.实施毕业会考
C.中学西迁
D.实行军训制度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基于“抗战建国”的基本国策和“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政策,国民政府采取了相应的调整措施:①高校调整重组,高校迁移;②学校国立,在大后方新设国立中学;③建立战地失学失业青年招致训练委员会;④设置战区教育指导委员会。
23.陈鹤琴“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是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  )。
A.行动实践
B.批评研讨
C.更新改进
D.指导提高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是结合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而形成的,提倡儿童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活教育”教学包括四个步骤:①实验观察;②阅读思考;③创作发表;④批评研讨。
24.下列关于古代东方国家巴比伦、埃及、印度教育的共同特点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教育内容以军事体育为主
B.教师社会地位低下
C.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和阶级性
D.教育发展具有较强的连续性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的共同特点包括:①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和学校教育;②受当时政治经济结构的影响,教育只有阶级性及等级性,学校主要吸收奴隶主弟子,并按教育对象的门第、等级而被安排进入不同学校;③教育内容丰富,包括德、智、体及宗教教育;④教育方法上简单、体罚盛行,以个别施教为主,尚未形成正式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于知识的缺乏,为统治阶级所享有,故教师地位高;⑤尽管文明或文化教育甚为古老,由于异族入侵等原因早衰或有过断层,源远而流不长。唯一特殊的是中国文化,源远而又流长。
25.古希腊罗马时代,以培养演说家或雄辩家为目标的学校是(  )。
A.文法学校
B.弦琴学校
C.体操学校
D.修辞学校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修辞学校是古希腊的一种高等教育学校:在教育目的上,以培养演说家、雄辩家为主;在教育内容上,修辞学校以演讲术、辩论术以及相应的文法学、修辞学、逻辑学为主。
26.西欧中世纪主要采用家庭教育形式的是(  )。
A.基督教教育
B.骑士教育
C.行会教育
D.城市教育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骑士教育是西欧中世纪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它与等级鲜明的欧洲中世纪封建制结构相适应。同时,它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27.宗教改革对欧洲教育发展影响的具体表现是(  )。
A.教育管理的国家化
B.教育内容的古典化
C.教学语言的统一化
D.教学目的单一化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宗教改革对欧洲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便是将教育与教会分离,实行教育管理国家化。如路德派的代表人物路德认为,国家政权不仅应管理世俗事务,也应管理精神事务。因此,应当由国家掌握教育事业,负责开办学校、提供经费、任命教师。
28.夸美纽斯提出直观理性教育,其依据是(  )。
A.泛智论
B.感觉论
C.天赋论
D.善性论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直观理性教育即遵守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物、模型、语言的形象描写,使学生对要学习的事物形成清晰的表象,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为学生形成新概念,掌握规律奠定基础。这依据的是感觉论。
29.17至18世纪,英国初等学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  )。
A.贫民子弟
B.贵族子弟
C.新兴资产阶级子弟
D.中产阶级子弟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17至18世纪的英国,由宗教团体或个人捐赠而成的公共初等学校,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而进行的多方面的教育实践。它接收贫民儿童为教育对象,具有明显的慈善性。
30.将游戏理解为儿童创造性的自我教育活动,主张为儿童建设公共游戏场所的教育家是(  )。
A.第斯多惠
B.乌申斯基
C.蒙台梭利
D.福禄培尔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福禄培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幼儿园的创立者,也是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福禄培尔强调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并亲自设计、制作了幼儿游戏用具——恩物。他认为,恩物的教育价值在于它是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
31.依据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段理论,学生的兴趣表现为注意,思维状态处于专心,通过教师讲解或提示的方式,获得清晰表达,这教学阶段是(  )。
A.明了
B.联合
C.系统
D.方法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赫尔巴特认为,任何教育活动都是一个井然有序的过程,均包括明了(清晰)、联想(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其中,明了(清晰)阶段是指当表象以自身的力量出现在感官前时,兴趣处于注意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静止的专心阶段。教师要运用直观的教具和具体的讲解,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做好观念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32.20世纪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时期,明确提出以自由与合作为基本实施方式的学习的个别教学制度是(  )。
A.葛雷制
B.昆西制
C.道尔顿制
D.文纳特卡制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道尔顿制,又称“契约式教育”,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由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所创行。道尔顿制主要有三个特点:①自由;②合作;③计划。
33.20世纪60年代确立法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民主自治、多学科原则规定大学是享有教学、行政和财政主权的国家机构的教育法案是(  )。
A.《福尔法案》
B.《哈比改革》
C.《阿斯蒂埃法案》
D.《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福尔法案》是法国战后高等教育的重要改革成果,是法国高等教育方向的指导法案。《福尔法案》提出改革高等教育的三条中心原则:①自主自治;②民主参与;③多科性原则。
34.学生根据已知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  )。
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
C.抽象思维
D.发散思维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聚合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法、集中思维法、辐合思维法和同一思维法等。题中,学生根据已知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这这种思维方式属于聚合思维。
35.学生学习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材料中主要观点、次要观点以及各观点之间关系。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精加工策略
B.计划策略
C.调节策略
D.组织策略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组织策略是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列提纲和做图表是两种有用的组织策略。题中,学生学习时用简介的语言写出材料中主要观点、次要观点以及各观点之间关系,这是一种整合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表现,这种学习策略属于组织策略。
36.在有指导的发现学习中,教师提示和指导学生思维以促进学生的理解,这种教学属于(  )。
A.程序化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合作是学习
D.讨论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支架式教学是指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因此需要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题中,教师对学生的提示和指导是一种教学支架。当学生理解知识后,老师的提示就撤去了,即取消支架。
37.学习需在别人的帮助下,在真实和现实的情境中发生。这种构建主义主张属于(  )。
A.个人建构主义
B.认知建构主义
C.心理建构主义
D.社会建构主义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社会建构主义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掌握有关的工具。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社会文化互动更加重要,知识的建构过程常常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38.对做好一份工作的奖励,就是这份工作已经圆满完成。这句话蕴藏着(  )。
A.负强化
B.替代强化
C.内在强化
D.外在强化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强化是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内在强化是指依靠个人内在的信仰、观念等来增强某种行为。题中,“对做好一份工作的奖励,就是这份工作已经圆满完成”,是指圆满完成工作就是最好的奖励,这是典型的内在强化,无需任何外在的物质奖励。
39.在问卷调查中,相对封闭式题目来说,开放式题目的优点是(  )。
A.问卷回收率较高
B.对调查对象文化水平要求较低
C.利于数据处理
D.有利于研究复杂问题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ABC三项均属于封闭式题目的优点。开放式问卷能够收集到范围比较广泛的资料;可以比较深入地发现和探究一些复杂的特殊问题,探询到特殊群体的意见和观点。
40.研究者试图了解某地区初中教师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最适合选用的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访谈法
B.问卷法+访谈法
C.问卷法+实验法
D.实验法+观察法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问卷法调查范围广、效率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大量的数据资料。但是所收集的资料深入程度不够;访谈法耗时耗力,但是能够深入地了解调查对象的想法和观点,能够弥补问卷法的不足。问卷法与访谈法的综合使用能够既快速又深入地了解到被调查者的相关信息。
41.研究者想快速了解近年来国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研究动向,最便捷的办法是查阅(  )。
A.教育辞书
B.教育年鉴
C.原始性文献
D.综述性文献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教育年鉴是教育部组织编纂的逐年反映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工具书。它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与方针政策、做好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进程的真实记录。故研究者想要快速了解近年来国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研究动向,最便捷的办法是查阅教育年鉴。
42.在教育实验中,研究者试图控制师生的“实验情结”对实验结果的消极影响,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双盲控制
B.纳入处理
C.重复验证
D.随机取样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双盲控制能够控制“霍桑效应”,即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题中,师生的“实验情结”即指师生因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实验控制而发生行为改变。为避免这种状况,应采取双盲控制。
43.研究者要检验三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应采用的检验类型是(  )。
A.T检查
B.Z检查
C.F检查
D.X2检查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A项,T检查适用于大样本;C项,F检查又叫方差齐性检验,在两个样本T检验中要用到F检查;D项,X2检查用于检验总体的次数分配是否属于正态分布,成对资料的符号检验,以及两组或两组以上资料的中位数检验等。
44.有关大脑神经递质如何影响学生记忆的研究属于(  )。
A.比较研究
B.基础研究
C.应用研究
D.预测研究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应用研究,是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题中,有关大脑神经递质如何影响学生记忆的研究有着明确的实际目的,属于应用研究。
45.为了研究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代数成绩的影响,三位教师分别采用三种不同教学模式执教三个班的代数课,这一实验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  )。
A.教师和学生
B.教师和学生代数成绩
C.教学模式与学生发展
D.教学模式与学生代数成绩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在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和调控的变量叫做自变量。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实验对象的变化和结果叫做因变量。题中,实验者操作和调控的变量是教学模式,不同教学模式会造成学生代数成绩不同。
二、辨析题:46~48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
46.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废除对学生的惩罚。
答:(1)该观点错误。
(2)理由:
①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包括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各种社会关系、以直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关系和以维持与发展教育关系为目标的心理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条件,也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还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需要使用多种手段与策略,惩罚就是其中一种。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销一个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手段。当学生犯错后,教师有权力也有必要对其进行提醒与管教。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使用惩罚这一教育手段时,需要将其力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以防损害学生的身心发展,或者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教育效果。
合理的惩罚能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促使学生健康发展。所以,适当的惩罚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题干表述错误。
47.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含义是指教育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进行。
答:(1)该观点错误。
(2)理由: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含义包括:
①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使校园成为儿童的乐园而不是囚笼和监牢,使儿童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
②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校园不应是世外桃源而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杜威提倡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教育既合乎儿童需要亦合乎社会需要,实质上是要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更有活力,更有乐趣,更具实效,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
所以,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含义并非指教育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题干表述错误。
48.精细加工策略即记忆术。
答:(1)该观点错误。
(2)理由:
①精细加工策略,是指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亦即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主要包括:a.记忆术;b.灵活处理信息;
②记忆术是一种有用的精细加工技术,它能在新材料和视觉想象或语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是一种通过给识记材料安排一定的联系以帮助记忆,并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主要包括:a.位置记忆法;b.首字联词法;c.谐音联想法;d.琴栓——单词法;e.关键词法;f.视觉想象。
据此可知,记忆术从属于精细加工策略,是精细加工策略的一种,所以题干表述错误。
三、简答题:49-53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49.简述教育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答:(1)概念:
①教育过程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②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
③智力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2)教育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①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系统的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的智力发展离不开知识和经验。学生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既是人类知识长期积累和整理的成果,又是人类智力和智慧的结晶,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人类认识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运用的过程。只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获取这些知识的认识方法,并把这些知识和认识方法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实际中去,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智力,形成自己的创造才能;
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发展。人们的智力同样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那些智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率才高;而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则有较多的困难。可见,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教学内容迅速增多,程度不断提高,难度不断加大,尤其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这样,他们才能胜任学习,自觉地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并在工作后能够迎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攀登世界科学的高峰;
③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是教育史上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教育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实质教育论者与形式教育论者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
a.形式教育形成于17世纪,以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为代表,强调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心理能力,重视教材的训练价值,课程上主要学习拉丁语、数学、逻辑及有关人文学科。此观点强调对学生进行“心能”的训练,即智力的训练,认为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能否更好地训练智力;
b.实质教育产生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强调教学应传授给学生实用的、科学的知识,在课程上要求以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为主;
c.两种论证均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独立开来,未免过于绝对化与极端化。
对此,诸如杜威、维果斯基等现代教育家都提倡把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相结合,使教育过程既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智力的发展。
50.简述学科德育的内涵、特点及其实施方式。
答:(1)学科德育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尚无确切的学科德育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学科德育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的学者认为是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有的学者认为学科德育是在学科教学中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学科德育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采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达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教育。
(2)学科德育的特点
①德育内容具有丰富性:学科德育的内容主要存在于各学科教科书的内容之中,学科内容的丰富性导致了学科德育内容的丰富性;
②德育方法和德育手段具有隐藏性:不同于直白的道德教育课,学科德育隐含于不同学科的教学之中,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时于无形中已经受到了道德教育,这种德育是内隐的,是潜移默化的;
③德育过程具有协同性:学科德育隐藏于学科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凭借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教学,无需特意进行道德教育。这种与学科教学相协同的德育过程使师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畅通无阻,也避免了因直白的道德教育而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③德育效果具有综合性:学科教学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受教育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活动,协调发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能力。其中,德育居于核心位置,对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另一方面,其它方面能力的发展对道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④德育实施具有稳定性:学科教学有着固定的时间、地点、教材、教师和课程安排。这能够为学科德育的实施提供稳定的保障,使得学科德育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实施。
(3)学校德育的实施方式:
①精心设计学科德育内容;
②根据学科特点,建构学科德育的教学策略;
③深入挖掘各种学科中的德育因素;
④注重学科知识中蕴涵的德育思想的升华。
51.简述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
答:改造主义教育思潮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到50年代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其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在改造主义教育家看来,当今人们正生活在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危机时期。他们惊呼“世界危机”“文化危机”,自称改造主义教育是“危机时代”的教育理论,能指导“社会改造”并能为社会的未来绘制蓝图。而教育的职责是设计并实现一种“理想社会”:具有美国式的民主政治制度、富裕的经济、发展的教育、繁荣的科学和艺术。他们还希望通过教育建“世界民主制度”,以实现全世界范围内的和谐的人类秩序;
(2)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教育应该有一个清楚明白而又切合实际的社会目的,培养一种“社会一致”的精神。“社会一致”,是指不分阶级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即通过共同协商而能消除阶级分歧的一致意见,不仅在口头上一致,而且在行动上一致。这是与创造未来理想社会密切相关的问题;
(3)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改造主义教育家高度评价行为科学,甚至认为在行为科学中正出现革命,它应该成为改造教育的重要基础;
(4)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基于“社会改造”的目标,改造主义教育家强调首先应将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统一于理想社会这一目标,并把社会问题作为中心。主张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5)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改造主义教育家反对灌输式的教育和学习,强调教师应该通过民主的讨论、劝说教育,说服学生去“改造”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使学生坚信改造主义哲学,培养学生的“社会一致”的精神。
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不同,改造主义教育更强调教育是“社会改造”的工具。尽管改造主义教育试图使学校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挑战,但它在教育实践中的影响并不大。其中的一些提法也不能自圆其说,因而在60年代后受到了冷落。
52.下图是根据耶克斯—多得森定律绘制的,在不同的学习任务情况下学习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图,请简述三条曲线所表达的内容:


答:(1)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是指表明操作与激动水平之间的曲线关系的规律和原则,随着操作的难易和情绪的高低而发生变化。操作困难的代数问题的最佳状态是处于较低的激动水平;操作初步算术技能的高峰是处于中等水平;操作简单反应的高峰是处于较高激动水平。
(2)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形的线性关系。具体体现在: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于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3)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学习动机强度高,学习效率可以达到最佳水平,如图中曲线C所示;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学习动机强度的学习效率最高,如图中曲线B所示;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学习动机强度下的学习效率最佳,如图曲线A所示。
53.列举教育测量的4种类型,并各举一例说明。
答:教育测量是用一组测试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的实际情境,从而收集资料数据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其基本特点是运用一定的规则和尺度,以测量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并将所观察的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的属性进行数量化分析。它可以把抽象、概括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反映个体发展水平的方便工具,并提供可靠依据。它在教育调查研究、评价研究、实验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根据测量的尺度可以将教育测量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定名(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比率测量)。
(1)定名测量,又称定类测量、类别测量,它是对事物的性质或类别进行鉴别的测量方式。定名测量适用的测量对象必须具有互斥性和穷尽性。测量仅对变量的完备性和排他性特征进行分类,其次序并没有实质意义。如性别、宗教派别、政治党派和出生地等。定名测量适用的统计分析属于秩次统计分析,如计算百分比、列联相关和卡方检验;
(2)定序测量,又称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它是对测量对象的等级或顺序进行鉴别的测量方式。定序测量比定名测量高一个层次,它已具有了数量差别(高低顺序)的意义。测量过程根据变量的属性进行逻辑排列,不同的属性代表了变量特质的相对程度。如社会阶级、保守程度、疏离感以及知识文化水平等。使用的统计分析,除定名测量适用的秩次统计分析外,还可以做中位数、百分位数、等级相关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以及秩次变差分析等统计分析;
(3)定距测量,又称区间测量,它是对测量对象之间的数量差别或间隔距离进行鉴别的测量方式。和定序测量相比,定距测量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它不仅可以反映高低顺序,其结果还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一般以公认的标准为基础,对变量属性间实际意义的标准间距表达。教育研究常用的定距测量是标准化智力测验,比如IQ成绩100和110之间的差距,与110和120之间的差距应被看成差别不大。在研究中广泛运用的均值、标准差、积差相关系数、检验、检验等都可用于等距测量结果的分析;
(4)定比测量,又称比例测量或比率测量,它是对测量对象之间的比例或比率关系进行鉴别的测量方式。和定距测量相比,定比测量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它不仅反映高低顺序,并对有关数值作加减运算,而且还能进一步对有关值作乘除运算。存在绝对零点的定距测量,便是定比测量。如年龄和结婚次数等。在统计分析中除适用上述所有统计分析技术,还可以使用几何平均数和相对差异量。
在四种教育测量中,定类测量是定性测量,而后三种都是定量测量;定距测量和定比测量比定类测量和定序测量层次高,因为前两者包含后两者的特点和功能,定比测量又包含着定距测量的特点和功能,所以它是四种测量中层次最高的。
四、分析论述题:54~56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4.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20世纪中期以来,学校教育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批评、质疑和挑战,或明或暗地主张“学校消亡”的观点不时出现。例如:
(1)1971年,伊凡?伊里奇发表《非学校化社会文集》,引起巨大反响。伊里奇以为,学习原本是个人的一种自主活动,是自律、自助、自我实现的过程。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不必非得与别人的东西交换才有价值。他批评学校“把学习从一种活动变成了一种商品”。把只是证书(文凭)变成了一种财富形式,这不但从根本上剥夺了人独立自主的学习动机和能力,而且通过文凭、学历对人的社会地位进行分层,导致更深刻的社会两极化,给整个社会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学校的废除已不可避免”。
(2)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美国家长不再让孩子进入学校上学,而是“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主要由父母直接教育孩子。进入21世纪,全美已经有数以百万计的儿童“在家上学”。家长不送子女去学校接受教育的理由很复杂,包括:家长认为学校不能提供他们认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如宗教信仰),家长不认同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家长认为教师的教育方式不适合自己孩子的特点,等等。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从教育功能的角度,评析伊凡?伊里奇的观点。
答:(1)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教育系统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实际的作用和影响。这种影响和作用的性质可能是正向的、促进的,也可能是负向的、阻碍的,或者是无效的。从作用的方向看,默顿认为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2)伊凡·伊里奇是当代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批评家,20世纪“非学校化社会”理论的创始人和“非学校化运动”的倡导者,伊里奇不仅揭露了学校中埋伏的种种弊端,而且认为要想得到真正的教育只有一种途径,即废除学校代之以教育网络。他的教育思想在国家教育界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伊里奇把“隐蔽课程”作为批判学校的突破口。“这种隐蔽的结构形成了一门课程。它永远不受教师或校务委员会的控制而独立存在。它永不止息地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为每个人成长为社会化的成人做准备;学习中不传授的东西几乎没有什么价值;校外学会的东西是无价值的。我把它叫做学校教育的隐蔽课程,因为它构成了制度的不变结构,只有在它的范围内,所有的课程改革才可以进行。”伊里奇对学校的隐蔽课程深恶痛绝。他认为学校的根本问题就在于隐蔽课程。由于隐蔽课程的存在,学校不仅不能有效地履行它的教育职能,而且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使教育发生了异化。而且今天的学校越来越成为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它依仗自己的垄断地位哄抬高价;所以,今天的学校教育所从事的已经不是教育,它与教育的实质和本真相去甚远。所以他提出废除学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废除体现垄断阶级利益的学校制度和机构,即制度革命;二是废除人们尤其是学生和家长头脑中的对学校的简单依附,即心理革命。所以伊里奇喊出了“废除学校”的口号,提出建立“非学校化社会”的主张。
(3)评价:
①伊里奇批判了社会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过分依赖学校的做法,阐释了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负向阻碍作用。但他对学校教育进行批判时,并未全面地、辨证地、发展地分析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而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学校化社会走向非学校化社会,只看到了学校教育的负向阻碍作用,没能看到学校教育的正向促进作用,得出非此即彼的结论。
②尽管伊里奇的理论带有明显的激进、浪漫以及空想的倾向,不少人也因此对他的理论持批判态度。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他对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揭示、分析和判断,都有其合理的成分。这就意味着社会的教育功能不是学校的特权,社会不能过分依赖于学校。因此,我们在丰富和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使学校不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的同时,应超越学校教育的范畴,将视野从学校扩展到整个社会,使教育突破学校的限制,走入社会的每一角落,每一机构。
(2)结合学校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方面的作用,评析“在家上学”现象。
答:(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均具有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作用。但相比较而言,学校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主导性作用,更有利于个体的发展;家庭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更有利于个体的个性化发展。
(2)就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而言,学校教育提供了特殊的有利环境:
①学校作为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的专门机构,是一种非常正式的社会组织,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它的一切活动都体现着社会的要求,处处传递着社会的价值准则。课程作为法定的知识,体现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②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充当着所处时代社会规范的解释者、执行者、仲裁者等特定社会角色。学校教育这种社会化环境是其他社会组织难以替代的,个体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相对平稳、有效地实现其社会化的任务。但是学校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难以顾及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3)就促进个体的个性化而言,家庭教育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①家庭教育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发展目标,明确个性化的方向;
②家庭教育便于因材施教,可以使用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充分挖掘个体的潜能,使个体的个性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③家庭整体的文化环境,为个体个性化提供保障。个体的个性化发展是个体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只有在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在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中,这种个性化发展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
“在家上学”现象的出现及扩大,表现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怀疑与不信任。“在家上学”虽然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个体进行教育,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发展,但是,其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远不如学校教育。因此,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应该形成合力,共同更好地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
55.(1)蔡元培所说的“教育者非以要吾人教育儿童,而吾人受教于儿童之谓也”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观点?
答: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辛亥革命前,他通过兴办教育进行反清革命运动。民国成立之初,他以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身份,坚决清除教育中的封建专制主义因素,苦心规划民国教育的未来。1917年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从自由、民主的原则出发,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蔡元培所说的“教育者非以要吾人教育儿童,而吾人受教于儿童之谓也”反映了其“尚自然、展个性”的新教育观点,即教育要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在教育方法上,蔡元培着力提倡自由主义的教育。他认为中国旧教育束缚了儿童的个性,违反了人的自然发展规律,而新教育应该是发展儿童个性,尊重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他十分重视基础教育,特别是儿童教育,他说:“普通教育则像一所房子的地基,有了地基,便可把楼台亭阁等建筑起来”,“小学教员在社会上的位置最重要,其责任比大总统还大些”。蔡元培主张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他认为教育者应“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就像农民种地一样:“干则灌溉之,弱则支持之,畏寒则置之温室,斋食则资以肥料。”他极力反对违反自然、束缚个性的教育。
(2)在教学方法上,蔡元培强调学生学习中的“自动”、“自学”和“自觉”。他认为:“学校教育注意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习自动。”他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注意掌握基本规律,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搞注入式,而采用启发式。他说:“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各自特点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蔡元培认为,“教育者非以要吾人教育儿童,而吾人受教于儿童之谓也”,主张“尚自然、展个性”的新教育观点,反对封建主义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束缚,主张应该使学生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强调新教育应该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这种思想虽然有忽视教师作用的一面,但却有反对中国封建主义教育的进步意义。
(2)试从学校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说明蔡元培所说的教育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教育变革中的表现?
答:20世纪20年代前后,无论是学校制度、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中国教育都出现了比较大的变革,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1)在学校制度方面。
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又称1922年新学制、壬戌学制或“六三三制”:
①新学制的特点主要为: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初等阶段教育趋于合理,更加务实;以中等教育为改制核心;增加了职业教育,兼顾升学和就业;师范教育方面种类增多,程度提高;高等教育阶段缩短年限,取消大学预科。
②“以儿童身心发育阶段划分学级之大体标准”,是1922年新学制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次。新学制分为三段,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各段之划分大致以儿童身心发展时期为根据,即童年时期(6~12岁)为初等教育段,少年时期(12~18岁)为中等教育段,成年时期(18~22岁)为高等教育段。这种划分方式遵循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此前的学制相比,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在教学内容方面。
①1920年教育部规定,凡国民学校都废止使用文言文教材,代之以现代语体文,至1922年,停止使用一切文言文教科书。国语教学和白话文教材在学校教学中的位置得以确立,这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化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为教育的普及、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现代思想观念的传播扫除了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
②中等教育开始注意科学知识和实用知识的教育。为在自然科学的科目中加强学生独立实验能力的培养,不少学校都设立了实验室、科学馆。
(3)在教学方法方面。
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首先在小学开展起来。新文化运动兴起前夕,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教育中开始采用,并在新文化运动中逐渐取代注入式教学,成为教学发展的主流。其中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设计教学法等:
①道尔顿制,又称“契约式教育”。由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所创行。道尔顿制主要有三个特点:
a.自由。教师依照学生的能力布置作业,不强迫学生学习相同的功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各自学习适当的教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计划,自由支配学习的时间,而没有上课时间表的束缚;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自己决定学习进度的快慢,而不受其他学生的影响;
b.合作。实行道尔顿制的学校没有年级的界限,不同年龄的学生需要彼此相互合作;
c.计划。在每个月开始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需要制定学习计划,然后自由支配学习时间,保证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各科指定的任务。
②文纳特卡制。由美国教育家华虚朋在芝加哥文纳特卡镇公立中学创建。其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形式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意识”。前者通过个别教学进行,后者通过团体活动进行。文纳特卡制的特点为:
a.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对每个单元都有非常细致的规定和自学教材;
b.应用各种诊断法测验检查学生每个单元的学习情况。在这种测验之前,先进行练习测验,由学生自行练习、自行改错,直到做对为止;
c.通过自学及诊断测验后,方可学习下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d.教师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因人、因时、因事而进行个别指导。
③设计教学法,又称单元教学法。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克伯屈创建。它是一种通过设想、创设一种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去执行、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实行此方法的基本步骤为:创造情景;引起动机;确定目的制定计划;实行计划;评价成果。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因此学习过程不易陷于呆板与沉闷,能够引起并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自动、创造、思考和负责的精神。
56.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道都答,只以第Ⅰ题的成绩记分。
Ⅰ.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迁移一般意义上被界定为先前的学习结果影响新情境中的学习或表现的过程,当今的认知心理学家将学生习得的知识区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因此迁移发生的情况可能会有:(1)陈述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2)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3)程序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4)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尽管预期迁移发生的种类如此广泛,但迁移不会自然发生,吉克和霍利约克曾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试验中他们使用了如下材料。
第一则材料:涉及医生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材料,一位恶性肿瘤患者已无法采用手术治疗方案,但如不摧毁肿瘤便无法挽救其生命。有一种射线,如以足够高的强度照射肿瘤,可将其摧毁,但当以这样的强度照射肿瘤时也将摧毁肿瘤周围的健康组织;采用低强度的射线虽对健康组织不构成伤害,但对肿瘤也不产生任何作用。要使用射线摧毁肿瘤同时又不伤及健康组织,若您是医生,将采用何种办法?(正确的方案是,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同时向肿瘤发出射线,从而使到达肿瘤部位的射线有足够摧毁它的剂量,又不伤及周围的健康组织)
第二则材料:涉及具有同类结构的军事材料,守敌在送往自己据点的所有道路上都埋设了地雷,一旦道路受到过重的负荷便会自行引爆,而较轻的负荷则不会引爆,如果要歼敌,该方如何进攻?
第三则材料:涉及具有同类结构的大突破救援材料,即如何使用来自不同方向的水源扑救大火。
鉴于在无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很少有人能正确解决这类问题,吉克等让大学生阅读其中第一则或前两则材料。对读完第一则材料的学生要求写出故事的梗概。读完前面两则材料的要求写出他们在各方面的相似之处。实验人员再根据他们写出的内容并提出解决方案。
实验结果表明:只读第一则材料的学生,之后问题的正确率仅为21%,读了前两则材料且评判为“好”的学生正确率为90%,评判为“中”的学生正确率为40%,评判为“差”的学生正确率为30%。
请回答:
1.本实验中,实验者通过其干预措施让学生形成哪种认知结构?由此产生了上述4种迁移类型中的哪种迁移?
答:实验者试图通过干预措施让学生形成程序性知识的认知结构,由此产生上述4种迁移类型中的程序性知识到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2.实验者采用了类比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请简述类比教学的要义。
答:(1)类比教学是指当面对某种情境时,个体可以运用类比思维,先寻求与此有些相似的情境去解答的一种教学方法。类比教学是将先前解决问题的经验运用到理解新问题上的策略,其优点有利于个体的发明创造,但是很容易受到表面相似度的影响,它在解决不熟悉的问题时常用,如对蝙蝠的类比发明声呐等。
(2)类比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以及学习的迁移理论,一般步骤有:引入本体、回顾喻体、确定本体和喻体的特征、直观相似点等。
(3)要想成功地进行类比教学,必须明确以下四点:
①类比的教学目标;
②类比教学的理论基础;
③类比教学的操作程序;
④类比教学的操作策略。
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进行类比教学才能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加强自觉性。
Ⅱ.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课堂奖励(如口头表扬、奖励小红花、奖励学习用品、奖励小食品等)是小学课堂常用的教学管理方式之一,它可以及时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但不适当的课堂奖励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学生过度依赖外部动机,忽视或弱化内部动机,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等。针对这些问题,某小学教导主任张丹打算以“如何规避小学课堂奖励的负效应”为题申报市级教育规划课题。他计划在本校选择一年级一班作为研究对象,对该班的课堂教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录像。然后反复观看录像,用以下观察记录表进行整理分析,以把握该校课堂奖励现状及其负效应的具体表现,并通过与该班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深度访谈,概括提出若干规避策略。
小学课堂奖励观察记录表

请回答:
1.该研究的课题名称在表述方式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正?
答:(1)该研究的课题名称在表述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有:
①问题不够明确;
②问题表述不够贴切;
③问题表述运用了反问句等。
(2)改正方法:
①问题一定要具体、不能太笼统模糊;
②明确显示可操作或测量的变量;
③使用意义明确的概念,避免产生歧义;
④语言表述要符合逻辑;
⑤研究课题名称不能使用反问句或疑问句。
因此,该研究课题应从“如何规避小学课堂奖励的负效应”改为“小学课堂奖励问题现状及对策的调查研究”。
2.该研究在样本设计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正?
答:(1)该研究在样本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①该研究的样本选择不具随机性,而是为了取样的方便性在本校选择了一年级一班,属于非概率抽样,得出的结果不具代表性;
②该研究的样本容量过少,作为调查性质的研究,一般样本数量不能少于100人。
(2)改正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例如: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首先把某小学的所有班级编号,然后按照抽签法随机抽取4~5个班级进行研究。
3.根据观察内容是否有预设项目与要求,指出该研究属于哪种类型的观察研究。
答:这种观察属于自然情景中的观察、结构式观察、非参与观察、间接观察。
4.该研究采用的是哪种观察记录法?
答:结合材料表述,记录表格表明了要观察的班级,要观察的项目和内容,所以属于取样记录法,包括时间取样和时间取样。
5.如果张主任想进一步就这一问题开展行动研究,应如何设计?(说明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并按照“凯米斯程序”为他具体设计研究程序。)
答:(1)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践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2)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
①研究主体:某小学的所有学生;
②研究对象:课堂奖励的实际效果。
(3)“凯米斯程序”是根据凯米斯、艾洛特等人的概括,由凯米斯提出的行动研究设计程序。其过程是: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①计划阶段:
在计划的阶段主要完成的是: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
a.通过观察、访谈了解本年级课堂提问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各科授课教师以及教研顾问共同开会讨论,确定最终的研究问题,如课堂奖励现状及负效应问题;
b.确定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
c.然后确定参与本次研究小组的成员,比如某些班级各科授课教师;
d.确定研究问题所要举行的会议内容及次数,然后设计行动研究进度表,并说明收集资料的方式等。
②行动阶段:
把计划付诸行动是行动研究的核心步骤。在行动研究中有如下要求:
a.教师应当尽量严格地按照原定的计划进行实践;
b.教师也应该充分考虑到现实因素的变化,能够保证行动研究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适当的弹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必要的调整。
③观察阶段:
对行动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收集有关资料,以便及时地对计划实施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最终对本研究过程作出比较全面、深刻的分析。
④反思阶段:
反思在行动研究中既是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通过整理、评价和解释工作,对行动过程和结果不一致的症结,从而形成是否需要修正基本设想、总体计划和下一步行动的判断与构想,提出怎样修正,怎样实施下一步行动的建议。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6305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5 08:05 , Processed in 0.15250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