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行政管理学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ndingding 发表于 07-3-16 14:2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行政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
    1 、最广义的行政管理: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行政管理:指国家政治目标的执行,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社会组织领域内特定组织的指挥活动及其机关内部的总务后勤工作等。
    狭义的行政管理: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官员在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过程中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各项管理活动。

    2 、行政管理的特点:执行性、政治性、权威性。

    3 、行政管理学:研究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官员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包括以下要点:1 )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即行政机关。
    2 )行政管理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
    3 )行政管理的基本依据是行政权力。
    行政权力:是国家行政机关为有效实现国家意志,依靠特定的手段和宪法原则,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的权力。
    特点:1 ))行政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
    2 ))行政权力具有合法性。
    3 ))相对于政治权力来讲,行政权力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执行权力,其运用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技术性特点。
    4 ))行政权力是一种强制性的权力。
    5 ))行政权力具有“一元性”。
    4 )行政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
    5 )行政管理学的根本目的是探讨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

第二节行政管理学的历史发展
    1 、西方行政管理学产生的原因:
    1 )行政管理学的产生,是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结束后,随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职能发展的结果。
    2 )当时各国的政府机构中普遍存在着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官僚主义盛行等弊端,这是政府改革的契机,也是行政管理学随之产生的契机。

    2 、威尔逊对行政学的贡献:
    1 )提出从行政学的角度来研究政府管理。
    2 )威尔逊研究了政治与行政的关系和区别,指出行政学的主要内容是文官制度,行政组织和行政活动并进行了广泛的比较研究,力图找出存在于任何国家的行政管理规律。

    3 、古德诺和怀特对行政学的贡献:
    1 )古德诺1900年出版《政治与行政》一书,创立了政治、行政两分法,为行政管理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2 )怀特1926年出版了《行政学导论》,把复杂的行政要素归纳为组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法规四大部分。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
    1 )行为科学开发了行政管理学的新增长点。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政管理学发展的新特点:
    1 ))不同学派之间争鸣方兴未艾。
    2 ))研究领域的拓宽和加深。
    3 ))研究内容和方法更结合现实。

第三节学习和研究行政管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1 、学习和研究行政管理学的意义:
    1 )正确反映政府行政管理的规律,对指导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可以为政府正确地制定政策和有效地执行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从而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
    3 )对于培养高水平的政府公务员,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 、学习和研究行政管理学的方法:
    1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 )调查研究法。
    3 )案例分析法。
    4 )历史研究法。
    5 )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行政环境
第一节行政环境概述
    1 、行政环境:即政府管理的环境,围绕行政活动和行政现象,能直接或间接作用和影响行政活动的各种客观因素的总和。
    含义:1 )指行政活动和行政现象的所有外部因素;
    2 )指行政活动内部系统的相关因素。
    特点:主导性、联系性、综合性、层次性、变异性。

    2 、行政环境问题的意义:
    1 )正确认识和反映行政环境是增强行政管理学应用性的重要前提。
    2 )正确认识和反映行政环境,才能科学地确定行政职能和行政管理各个环节、手段,行政环境决定着行政管理学的科学性。
    3 )有利于树立起系统整体的公共行政观念。
    4 )有利于确立开放平衡的公共行政模式。

    3 、行政生态模式:
    1 )融合型: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特征:经济水平是农业生产力,政治与行政不分,权力来源于君主,实行世卿世禄的行政制度,行政官吏在政治和经济上自成特殊的阶段,政府与民众较少沟通,土地的分配和管理是政府的重要事务,官僚的职位重于行政政策,行政风范带有浓重的亲族主义色彩,行政活动以地域或土地为基础,行政的主要问题是维持行政的一致和统一。
    2 )衍射型: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特征:经济基础是美国式的自由经济或苏联式的管制经济。在自由经济模式下,社会经济行为依靠市场和价值规律为杠杆进行调节,民众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影响政府决策,行政风范体现平等主义。在管制经济模式下,社会经济行为实行政府绝对控制的计划经济,政府职能偏重于经济,忽视社会服务性管理,民众听命行事,政府与民众存在隔阂。二者的共同特征:社会高度的专业化,因而行政管理的主要问题是谋求专业化基础上的协调与统一。
    3 )棱柱型: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行政模式。
    特征:政府的制度、法规不健全,已有的仍不能实际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形式上虽已抛弃了传统社会中的行政特性,实际上仍具其影响力,同时呈现出异质的行政制度、行政风范和行政行为,传统结构与现代结构重叠存在。

    4 、行政生态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1 )社会环境的行政研究;
    2 )文化环境的行政研究;
    3 )心理环境的行政研究;
    4 )生理环境的行政研究。

第二节行政环境要素
    1 、自然环境:地理状况、人口分布、人工生态系统。
    1 )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杂的多重因素中的一个,对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2 )自然环境既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就必然给社会生产和生活以一定的影响。
    3 )行政管理改变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2 、经济环境:

    3 、政治环境:

    4 、文化环境:

    5 、民族宗教环境:

    6 、国际环境:
    1 )国际经济环境总的趋势是: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正朝高度和深度发展。
    2 )国际政治环境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3 )国际自然环境的现状是:污染和破坏情况令人担忧,治理环境的任务相当艰巨,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节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互动关系
    1 、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制约:
    三种基本形式:1 )要求2 )支持3 )反对。
    1 )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2 )行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行政管理的内容和发展方向。
    3 )行政环境影响行政体制与机构建设。
    4 )行政环境影响着行政过程。

    2 、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的改造:
    1 )首先在适应行政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
    2 )可分为积极型和消极型二种基本形态。
第三章行政职能

第一节行政职能的含义和意义
    1 、行政职能:指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政府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
    特性:1 )阶级性2 )服务性3 )多样性4 )动态性。

    2 、行政职能体系:
    1 )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1 ))政治职能(专政职能和民主职能)
    2 ))社会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

    2 )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
    1 ))计划职能:
    2 ))组织职能:
    A 将计划目标层层分解,并落实到具体机构。
    B 做好组织内部的职权划分和人员的选拔,调配,培训和考核,并建立相应的监督、奖惩制度。
    C 做好财力、物力资源的调配与管理。
    D 对具体行政工作的指挥督导等。
    3 ))协调职能:
    作用:加强组织与组织之间及组织内部各个机构、各个环节和各类人员的沟通、联系和合作,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
    4 ))控制职能: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三种。
    二前提:A 要有计划和标准
    B 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得力的控制手段。

    3 、研究行政职能的意义:1 )是正确把握政府行政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2 )对于行政组织建设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3 )对于实现行政管理过程的科学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行政职能的历史演变
    1 、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
    2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
    3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
    4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职能:
    1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职能中的暴力职能相对减弱,而保持社会稳定的调节职能趋于加强。
    2 )伴随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日益拓展,经济职能成为重点。
    3 )当代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综合协调职能的强化与行政职能的社会化是同步进行的。

第三节我国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
    1 、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然性:
    1 )行政职能的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2 )行政职能的转变是实现职能体系合理配置的根本途径。
    3 )行政职能的转变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 、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向:
    1 )职能重心的转变

    2 )职能方式的转变:
    1 ))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
    2 ))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
    3 ))由重视计划、排斥市场转向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

    3 )职能关系的转变:
    1 ))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2 ))理顺政企关系。
    3 ))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第四章行政组织

    第一节行政组织的概念、类型和结构
    1 、行政组织:为推行政务,依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国家行政机关体系,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本要素:1 )组织目标 2)机构设置 3)人员构成4 )权责体系5 )法规制度6 )物质因素。
    特性:1 )政治性和社会性2 )法制性和权威性3 )系统性和动态性。

    2 、行政组织的类型:
    1 )领导机构:
    2 )执行机构
    3 )监督机构:
    4 )咨询机构:
    5 )信息机构:
    6 )辅助机构:
    7 )派出机构:

    3 、行政组织结构:
    1 )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
    1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管理层次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即行政机关中设置多少等级的工作部门。管理幅度指一级行政机关或一名上级领导者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级单位或工作人员的数目。
一般说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幅度与层次成反比例。加大管理幅度,层次就相应减少,相反,缩小管理幅度,则层次相应增多。
    2 ))层次管理的原则:层次节制的原则、只管一个层次的原则。
    纵向结构,称为直线式结构。特点:上级直接领导下级,行政指挥和命令按照垂直方向自上而下地传达和贯彻。具有事权集中,权责明确,指挥统一,便于控制等优点。缺点是组织内没有专业化的管理分工,各级行政首长管辖过多,责重事繁,容易顾此失彼。

    2 )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
    称为职能式结构,特点是各级行政领导人都设有由其直接管理的职能机构,分工精细,能减轻行政首长的负担,有利于专业化。其缺点是事权分散,容易出现扯皮和推诿的现象。

    第二节行政组织理论
    1 、西方行政组织理论的演变:
    1 )古典行政组织理论:泰罗-科学管理组织理论、法约尔、古立克――行政管理组织理论、韦伯――科层组织理论
    2 )新古典组织理论:梅奥――人际关系组织理论、巴纳德――组织平衡理论、西蒙――决策过程理论。
    3 )现代组织理论: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系统分析组织理论、劳伦斯、洛西、伍德沃德――权变组织理论。

    2 、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组织理论
    1 )马克思关于组织建设的构想:
    1 ))主张人民参加政府管理,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
    2 ))主张建立“廉政政府”,简化机构。
    3 ))在政府组织形式上,主张采取巴黎公社议行合一的形式。
    4 ))指出“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必须彻底清除国家等级制”。

    2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行政组织的理论:
    1 ))主张精简机构。
    2 ))强调民主管理。
    3 ))列宁非常强调政府组织的效能问题。
    4 ))克服政府组织中的官僚主义现象。

    3 )民主革命时期的理论:(毛泽东):
    1 ))坚持共产党对政府组织的领导。
    2 ))依靠人民大众管政府。
    3 ))强调政府组织的设置必须适应革命中心任务的需要。
    4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较好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5 ))实行精兵简政。
    6 ))注重政府组织的作风建设。
    7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官兵一致,军政一致,军民一致的良好人际关系。

    4 )邓小平关于行政组织的理论:
    1 ))针对我国存在的“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手续繁杂,效率极低”的问题,明确提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的论点。
    2 ))指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精简、统一、效能”的行政组织体系。
    3 ))改革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

    第三节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1 、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按法制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进行的管理。包括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编制管理三方面。

    2 、编制管理的具体内容:1 )制定编制方案2 )确定各部门的职能范围,进行科学的职能配置3 )审批机构和人员4 )监督编制执行情况5 )做好编制统计6 )制定有关的编制法规。

    3 、编制管理的意义:
    1 )是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组织体系的重要前提。
    2 )是防止官僚主义,密切政府与群众关系的重要手段。
    3 )有助于节省国家财政开支。

    4 、编制管理的原则:1 )精简原则2 )统一原则3 )编制立法原则。

    5 、编制管理的基本方法:1 )行政方法2 )经济方法3 )法律方法。

    第四节行政组织改革
    1 、行政组织改革的必要性:
    1 )是适应社会发展规律,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是消除行政组织自身的各种弊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

    2 、帕金森定律:1958年,英国著名学者帕金森在其《帕金森定律》一书中,描述了当时英国政府组织存在的官僚主义和低效率的状况,指出领导者的无能与嫉妒必然造成机构、行政人员的恶性膨胀,而膨胀的不断发展必定造成这个机构不可逆转的死亡,生长膨胀-再膨胀-直至衰亡,这就是官僚机构的运动规律,称为帕金森定律。



第五章人事行政

    第一节人事行政概述
    1 、人事行政: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国家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管理。
    包含下列意思:1 )人事行政的范围主要限定在国家行政组织的内部或者说主要是对国家行政人员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2 )人事行政为履行公共行政职能,完成各种组织目标和社会目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3 )人事行政是一种制度化的管理。
    特征:1 )法治化:
    2 )专业化:公务员职业专业化、人事行政理论专业化、人事行政机构专业化、人事管理方法专业化。
    3 )职业化:
    4 )现代化:观念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技术手段现代化。

    职能:1 )一般的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种职能。
    2 )特殊的或技术性的管理职能。包括公职人员的录用、开发、维持、使用。

    任务:1 )根据所要完成的工作,确定相应职位或工作岗位。
    2 )任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应符合具体的职位要求。
    3 )任职人员安心于其岗位上工作。
    4 )任职人员努力工作,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2 、人事行政的地位与作用:1 )人事行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保证。
    2 )人事行政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3 )人事行政是加强人才建设,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

    第二节人事行政与国家公务员制度

    1 、我国公务员:指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国家公务员制度:指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对国家公务员依法进行管理的制度。

    2 、公务员的基本管理制度:
    1 )任用制度:
    任用原则:举贤任能、因事择人、考试录用、公开竞争。
    任用方式:选任制、委任制、聘用制、考任制。

    2 )职位分类制度:
    职位分类:又叫职务分类,是按照工作性质、职务繁简、责任大小、需要资格四个要素划分。
    作用:1 )职位分类制度能够满足分类分级,统一管理的要求。
    2 )职位分类制度能够提供“因事求才”的用人标准。
    3 )职位分类制度是考核、培训、支付劳动报酬等管理活动的依据。
   
   主要步骤:1 )进行调查研究,详细地全面搜集和研究全国行政单位现有全部职位的有关资料。
    2 )职务区分。
    3 )职位品评。
    4 )编制职级规范。
    5 )制定(修改)法规予以实施。
    3 )工资制度:计时工资、计件工资。
    4 )考核制度:德、能、勤、绩四方面。
    5 )培训制度:

    培训途径:1 ))各级行政管理学校。
    2 ))委托大专院校培训。
    3 ))开放性培训。
    4 ))社会化办学。
    6 )退休制度:自愿退休、强制退休、残废退休、延迟退休。

    第三节人事行政与国家公务员的科学管理
    1 、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1 )依法行政原则
    2 )分类管理原则
    3 )德才兼备与注重功绩原则
    4 )适才适用与扬长避短原则
    5 )智能互补与结构合理原则
    6 )公开平等与竞争择优原则

    2 、公务员制度的运行机制:
    1 )竞争机制:
    2 )更新机制:二种方式:一是人员更新制度;二是素质更新制度。
    3 )激励机制: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4 )调控机制:

    3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1 )纵向比较的特点:(同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相比)
    1 ))体现了分类管理原则。
    2 ))具有合理的竞争择优机制。
    3 ))具有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
    4 ))具有勤政廉政的约束机制。
    5 ))具有健全的法规体系。

    2 )横向比较的特点:(同西方公务员制度相比)
    1 ))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2 ))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3 ))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4 ))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5 ))我国公务员不存在西方意义上的“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

    4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
    1 )进入环节。1 ))职位分类制度2 ))录用制度。

    2 )管理环节。1 ))考核制度2 ))奖励制度3 ))纪律制度4 ))职务升降制度5 ))职务任免制度  6 ))培训制度7 ))交流制度8 ))回避制度9 ))工资保险福利制度

    3 )退出环节。1 ))辞职辞退制度2 ))退休制度。



第六章行政领导

    第一节行政领导概述
    1 、领导:指领导活动,是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实现既定目标,对被领导者进行统御和指引的行为过程。
    特点:1 )领导是一个社会组织系统。
    2 )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
    3 )领导是高层次的管理。
    4 )权威性。

    2 、行政领导:指行政领导活动,指在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依法行使行政权力,为实现一定行政目标所进行的组织、管理、决策、指挥等的社会活动。
   
   特点:1 )从概念分辨上看,行政领导只是对“行政”的领导。
    2 )从行政领导活动方式的特性上讲,行政领导的执行性是它的明显标准。
    3 )从行政领导活动的社会属性来看,有鲜明的政治性。
   
   地位和作用:1 )是行政管理协调统一的保证。
    2 )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
    3 )是行政管理成败的关键。

    第二节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职权和责任
    1 、职位:是行政组织的基本单位和行政领导的工作岗位,是行政领导者获得权、责的依据。
    特点:1 )是以“事”为中心确定的,即按政事需要设置职位,而非因人设位。
    2 )职位的数量有限。
    3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因领导者的变动而变动。
    4 )行政领导者的职位由上级主管部门依据职能和职权的分配确定,按法定程序任免。
    5 )职位上的行政领导人员担任职务与责任的时间长短、职务与责任是否主要,对职位本身并无影响。

    2 、职权:是职位上的权力。
    理解:1 )职权是由职位派生出来,职和权紧密联系。
    2 )职权与职位相称。
    3 )职权是法定权力。

    范围:执行权、领导权、管理权、用人权、检查、监督权、协调权。

    3 、行政领导者的责任:政治责任、工作责任、法律责任。

    第三节行政领导的方法与艺术
    1 、行政领导方法:
    1 )实事求是的方法:

    基本要求:1 ))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2 )发挥主观能动性。
    3 )坚持用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
    2 )调查研究的方法:
    3 )群众路线的方法:

    要求:1 )虚心向群众学习,有事和群众商量。
    2 )领导骨干与广大群众相结合。
    3 )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4 )矛盾分析的方法:

    要求: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全面看问题,学会抓关键。
    3 ))创造条件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2 、行政领导方式:
    1 )按行政领导的指挥模式,通常将行政领导的方式分为四种:强制、说服、激励、示范。
    2 )根据领导的不同侧重点,把领导方式分类三类:以事为中心、以人为中心、人事并重的方式。
    3 )根据行政领导权力的控制和运用程序分类,分为集权式、分权式和均权式行政领导方式。

    3 、几种常见的行政领导艺术:
    1 )授权艺术:
    2 )用人艺术:
    3 )处事艺术:
    4 )驾驭时间的艺术:

    第四节行政领导制度
    1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制与集中制有机结合的一种制度。
    民主集中制在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中的主要表现: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 )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2 、行政机关的首长负责制:
    1 )行政首长领导本级政府的工作。
    2 )实行人民政府工作会议制度。
    特点:负责主体单一化。
    优点:责任分明,事权集中,行动果断,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但容易出现个人专断现象。

    3 、日常的具体行政领导制度:
    1 )领导干部与群众联系的制度:接待日制度、直接对话制度、咨询会制度、信访制度、通报评议制度。
    2 )上下级领导之间联系的制度:通报征询制度、报告指示制度、检查反馈制度。
    3 )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联系的制度:办公会议制度、集体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

    第五节行政领导者的素质结构
    1 、行政领导干部的素质结构:
    1 )政治素质:1 ))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 ))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
    3 ))要有廉洁奉公的政治道德。

    2 )知识素质:1 ))行政领导者要有丰富而结构合理的知识。
    2 ))行政领导者应具备三个方面的知识:
    A 比较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政治学、行政学、法律学、管理学方面的知识;
    B 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
    C 比较丰富的文化生活知识。

    3 )能力素质:1 ))创新能力的具体要求:洞察力、预见力、决断力、推动力、应变力。
    2 ))综合能力的具体要求:
    信息获取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利益整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4 )心理素质:1 ))敢于决断的气质2 ))竞争开放的性格3 ))坚忍不拔的意志。

    2 、行政领导班子素质结构优化:
    1 )必须遵循的原则:1 ))要从着重考虑领导成员的个体素质转移到重点考虑领导成员的最佳组合。
    2 ))要从着重考虑年龄、文化知识等静态组合转到重点考虑性格、气质等动态组合。
    3 ))在选拔行政领导成员时,要从全面要求转到因岗位不同而有所侧重。
    4 ))既要重视配备和调整行政领导成员,也要注重加重行政领导班子群体结构的建设和培训。

    2 )主要内容:1 ))年龄结构2 ))知识结构3 ))智能结构4 ))气质结构。





第七章机关行政

    第一节办公室管理概述
    1 、办公室管理:指作为机关单位综合办事机构的办公室,对本机关单位综合性的日常事务、规章制度、工作秩序等所做的管理。
    特征:1 )政策性2 )综合性3 )辅助性4 )服务性。
    任务:1 )参与政务2 )处理事务3 )搞好服务。

    2 、作用:1 )辅助领导决策和处理问题的参谋作用。
    2 )协助领导管理信息的耳目作用。
    3 )协助领导者管理日常工作的助手作用。

    第二节办公室管理的主要内容
    1 、日常性工作:1 )会议工作2 )信息处理3 )机关事务管理4 )公文处理5 )文书档案工作6 )信访工作7 )公关工作8 )印章管理9 )机要保密工作

    2 、综合协调工作:1 )工作任务性的协调2 )管理事务的协调3 )协调领导机构内部的关系

     3 、辅助决策工作:1 )在领导机关或领导者决策之前,协助他们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掌握、收集有关信息,为决策做好准备工作。
    2 )掌握情况,收集信息后,提出或协同有关职能部门提出一个或几个决策方案,供领导机关、领导者决策时参考、选择。
    3 )承担决策事务。
    4 )协助领导机关实施决策和检查决策的执行情况。

    4 、领导者临时交办的工作。

    第三节机关后勤事务管理及其改革
    1 、机关后勤事务管理:对本单位的物资和日常生活事务的管理,任务是为保障机关正常运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2 、意义:1 )后勤工作是所在机关、单位或其他部门工作的基本条件。
    2 )后勤管理是其他一切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3 )后勤管理是组织关心群众的纽带。

    3 、基本原则:1 )热心服务2 )方便群众3 )勤俭节约。
    4 、主要内容:

    1 )物资管理:日常管理、使用与维护保养管理、检查与维修管理、物资设备的改造与更新。
    2 )财务管理:
    3 )生活后勤管理:1 ))房产管理2 ))食堂管理3 ))环境管理4 ))服务后勤管理5 ))协助接待工作

    5 、机关后勤事务管理改革的成效:
    1 )思想认识取得突破,理论探讨不断深入,摆脱了传统后勤体制的束缚,确立了后勤是一门科学,后勤服务劳动是商品,后勤工作也是经济工作,后勤也需要人才等观念,并在后勤改革理论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2 )后勤改革不断深入,体制转轨逐步到位。
    3 )服务矛盾得到缓解,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4 )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精神文明迈上新的台阶。

    6 、机关后勤体制改革面临的困难与矛盾:
    1 )市场机制的渗透与思想观念滞后的矛盾。
    2 )机关行政经费的不足与干部职工服务要求更高的矛盾。
    3 )工作任务的加重与队伍素质偏低的矛盾。
    4 )后勤体制的转轨与制约因素过多的矛盾。
    7 、机关后勤事务管理改革的方向:
    1 )推动机关后勤管理科学化。
    2 )推动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经营企业化。
    3 )推动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促进后勤服务联合。

    8 、当前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应着重做好几项工作:
    1 )要进一步规范后勤行政管理职能。
    2 )要推动机关服务中心转换机制。
    3 )要打破部门界限,推动服务联合。

    第四节行政工艺设计及计算机在机关管理中的应用
    1 、行政工艺设计的重要意义:
    1 )有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2 )有助于行政机构的改革,克服官僚主义弊端。
    3 )有助于保障行政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2 、内容:1 )行政自动化
    2 )行政氛围
    3 )行政工艺应用

    3 、行政中人――机系统的主要功能:输入功能、加工功能、输出功能
第八章

    第一节行政决策的概念、作用和原则
    1 、行政决策:指行政组织依据既定政策和法律,就面临要解决的问题,拟定并选择对策的活动。
    特点:1 )从决策主体看,只有具有行政权的组织和个人,才能成为行政决策的主体。
    2 )从决策客体看,是法定的行政管辖区域和部门所要解决的有关国家社会公共事务。
    3 )从决策依据看,行政决策代表国家的意志与利益,依据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来制定和实施。
    4 )从决策目的看,行政决策必须体现国家利益和意志。
    5 )从决策约束范围看,行政决策方案一经公布,就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2 、类别:1 )国家行政决策、地方行政决策和基层行政决策。
    2 )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3 )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4 )常规决策、非常规决策和部分常规决策
    5 )确定型决策、风险性决策和不确定决策
    6 )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3 、地位:1 )是行政管理的首要环节和其他行政运行功能的基础。
    2 )是行政领导者的首要职责和发挥才智的舞台。
    3 )是保证行政管理高效化和提高政府威信的重要前提和关键环节。
    4 )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促进整个行政管理民主化科学化的实现。

    3 、基本原则:
    1 )系统原则2 )信息原则3 )预测原则4 )可行原则5 )择优原则6 )弹性原则7 )民主原则


    第二节行政决策基本程序和方法
    1 、发现问题,确定决策目标。
    1 )发现问题是行政决策活动的起始点。
    2 )明确目标,为决策活动指明方向。

    2 、集思广益,拟订备择方案。
    1 )拟定方案的过程
    2 )应有若干个备择方案。
    3 )行政决策备择方案应具有的特点:创造性、可行性、多样性、群众性。

    3 、评估选优,择定决策方案。
    1 )抉择方案是决策过程的关键步骤。
    2 )确定合理的评选标准。
    3 )要充分发挥专家能人的作用。
    4 )要有科学的抉择方法技术: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方案前提分析法、决策树法。

    4 、局部试点,修正完善方案。
    1 )有些择定的决策决策方案有必要局部试点。
    2 )有些择定的决策方案有必要作追踪决策。

    追踪决策的特点: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效应多。


    第三节行政咨询对行政决策的意义
    1 、行政咨询:指咨询机构和咨询人员为政府履行行政职能,制定方针政策提供决策的信息、科学知识和政策建议等智力服务的活动。
    特点:1 )现代咨询的特性:服务性、独立性、多元性、智能性。
    2 )行政咨询的特性:政治性、民主性、实用性、广泛性。

    2 、行政咨询的基本功能:1 )预测的功能;
    2 )提供和分析信息情报的功能;
    3 )研制方案的功能;
    4 )评估论证方案的功能;
    5 )检验、反馈、调整决策方案的功能。

    3 、行政决策离不开行政咨询:
    1 )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必须有咨询服务:1 ))依靠咨询弥补决策者智力之不足。
    2 ))现代行政决策更需要大力开展咨询活动。
    3 ))行政咨询对行政决策还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
    2 )行政咨询能提供公正、科学的智力服务。

    4 、行政咨询的基本原则:1 )决策者第一的原则2 )客观性原则3 )现实可操作性原则。

    5 、行政咨询研究的基本方法:1 )经验分析法2 )理论分析方法3 )民意测验方法

    6 、如何充分发挥行政咨询作用:
    1 )从行政决策领导者方面努力:
    2 )从咨询方面努力:


    第四节现代行政决策体制
    1 、行政决策体制:用制度加以固定的承担行政决策任务的机构和人员的职权、结构和相互关系的总称。

    作用:1 )在决策职能的科学分解基础上,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减少决策失误。
    2 )有助于根据职能来合理设置决策机构,形成合理的组织结构,职责专一,提高决策的速度和质量。
    3 )有助于造就更多优秀的决策人才。
    4 )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2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构成系统:
    1 )行政决策中枢系统:
    任务:1 ))确定决策问题,目标体系和研究课题。
    2 ))组织有关机构和人员拟定若干备择方案。
    3 ))抉择决策方案。
    4 ))指挥检查、监督决策方案的实施和组织对某些决策方案进行局部试点。
    决断方式:集体决断方式、个人决断方式。

    2 )行政决策咨询系统:

    3 )行政信息系统:


第九章行政执行

    第一节行政执行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1 、行政执行:具有行政权的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贯彻、落实决策机关发出的决策指令,以实现决策目标的活动和过程。

    含义:1 )行政执行的主体是具有行政权的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
    2 )行政执行的任务是执行法律、法规、政策和具体的指示、命令。
    3 )行政执行的手段和条件是通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等手段来实现决策的目标和完成执行任务。

    2 、行政执行活动的基本特征:现实性、综合性、具体性、灵活性、强制性。

    3 、行政执行的作用:1 )行政执行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
    2 )行政执行效果是检验决策是否正确的根据。
    3 )行政执行是使原决策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的根本途径。
    4 )行政执行活动及其执行结果,是形成新的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行政执行的制约因素与障碍分析
    1 、行政执行的制约因素分析:
    1 )环境因素:
    2 )执行人员因素:
    3 )执行对象因素:
    4 )政策、法规和指令本身的因素:
    5 )资源因素:

    2 、行政执行的障碍分析:
    1 )决策规范不完善,标准不统一。
    2 )行政执行人员对决策和指令缺乏认同感和执行的动力。
    3 )行政执行资源不充分。
    4 )执行对象的抵制和不与合作。


    第三节行政执行的过程
    1 、行政执行的准备阶段:
    1 )制定执行计划活动
    遵循原则:民主集中原则、量力而行原则、统筹原则、重点原则、弹性原则。

    2 )一般准备活动1 ))思想准备: 2 ))组织和人员准备:  3 ))物质准备:

    2 、行政执行的实施阶段:
    1 )指挥活动
    重要性:1 ))在一个国家、一个集体中如没有有效的指挥,轻者会疲软混乱,重则酿成无政府状态甚至导致政府或集体的毁灭。
    2 ))指挥活动是领导作用在执行实践中有效发挥的重要体现,也是领导者的一项重要职责。
    3 ))指挥的效率和成败也直接决定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成败。

    指挥者应具备的条件:1 ))工作负责的精神。
    2 ))要心明眼亮,有效指挥。
    3 ))要有战略和战术思想,科学指挥。
    4 ))要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善于指挥。

    有效指挥的要求:1 ))指挥必须统一,不能政出多门,多头指挥。
    2 ))指挥者必须拥有指挥权力。
    3 ))指挥必须按照层级体系进行。
    主要方法:命令、引导、沟通和监督。
    方式:口头指挥、书面指挥、会议指挥、现场指挥。

    2 )沟通和协调活动

    3 )监督活动

    4 )控制活动:

    过程:确立标准、衡量对照、纠正偏差三个步骤。

    类型: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

    要求:1 ))明确决策目标,使决策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
    2 )建立、健全组织,明确责任。
    3 ))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
    4 ))建立信息交流和意见沟通机制,使执行中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反馈到控制层。

    3 、行政执行的总结阶段:
    1 )总结工作的作用:1 ))总结是对执行工作做出评价。
    2 ))总结有助于行政领导提高思维水平和工作水平。
    3 ))总结中所检讨和揭露出的缺点和失误,可以使执行人员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并为改进工作打下基础。

    2 )总结的内容:1 ))对执行情况的检查2 ))对执行情况的评定3 ))对经验教训的总结。

    3 )总结的方法:集思广益、归纳演绎、上下结合。


第十章行政协调

    第一节行政协调的含义和体系
    1 、行政协调:指行政机关及其人员运用各种方法,调整行政系统内部各组织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各阶段之间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管理对象之间关系,以便和谐合作地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

    构成要素:1 )行政协调主体,即协调行为的承担者。
    2 )行政协调客体。
    3 )行政协调目的,即行政协调的结果,也是协调的出发点和归宿。
    4 )行政协调方法,即如何去协调、实施协调的途径。

    特点:广泛性、目的性、层次性、权威性、灵活性、相对性。

    2 、行政协调体系:
    1 )政府内部的协调:
    2 )政府外部的协调:


    第二节行政协调的原则、功能和社会作用
    1 、行政协调的原则:1 )依据法规,方向明确的原则。
    2 )统筹兼顾,平衡冲突的原则。
    3 )求同存异,灵活权变的原则。
    4 )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

    2 、行政协调的目的和功能:1 )团结凝聚功能:
    2 )目标导向功能:
    3 )有序控制功能:

    3 、行政协调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1 )行政协调是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条件:
    2 )行政协调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保证:
    3 )行政协调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第三节行政协调的程序和方法
    1 、行政协调的程序:
    1 )协调准备阶段:
    2 )协调实施阶段:
    3 )协调督办阶段:

    2 、行政协调的方法:
    1 )行政协调的主要方式:1 ))律令式协调方式
    2 ))说服式协调方式
    3 ))建议式协调方式
    4 ))紧急协调方式
    5 ))冷处理协调方式

    2 )行政协调的几种方法:1 ))对人际关系的协调方法:
    2 ))对组织系统的协调方法:
    3 ))对经济、社会和思想的协调方法:

    3 )行政协调常用的手段:对话与谈话形式、会议形式、文件形式、访问与联欢形式、舆论先导形式。


    第四节行政沟通对行政协调的意义
    1 、行政沟通:指国家行政组织和人员在内部以及内外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交流传递思想观点情感信息,以达到相互理解,协同合作的一种管理活动。

    特点:1 )行政沟通的双方至少有一方为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2 )行政沟通渠道主要是正式沟通渠道。
    3 )行政沟通的内容基本是有关行政管理的广泛的信息。

    2 、行政沟通的类型:
    1 )纵向行政沟通:下行沟通、上行沟通。
    2 )横向行政沟通:
    3 )双向行政沟通:
    4 )单向行政沟通:

    3 、行政沟通在行政协调中的作用:
    1 )行政沟通是行政协调的前提。
    2 )行政沟通推进行政协调发展。

    表现为:1 ))感情沟通就能消除隔阂,行动上达到协调配合。
    2 ))意见沟通引向思想深层,可增强合作的愿望达到协调。
    3 ))文化沟通可增强凝聚力,达到协调。

    4 、行政沟通的改善:
    1 )行政沟通的障碍:观念习俗障碍、心理障碍、语言障碍、职位、专业障碍、组织结构障碍、信息障碍。

    2 )提高行政沟通效率的途径:1 ))全面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 2 ))完善行政沟通体制。  3 ))畅通沟通渠道。 4 ))改善信息质量。

第十一章行政信息

    第一节信息与行政信息
    1 、信息:是客观世界一切事物变化及其特征的反映,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表征。

    特征:1 )信息与载体的不可分性。
    2 )信息的广泛性。
    3 )信息的可转换性。
    4 )信息的可传递性。
    5 )信息的时效性。
    6 )信息的共享性。

    作用:1 )信息是社会系统进行有组织活动的纽带(或粘合剂)。

    2 )信息是现代社会重要的资源。
    1 ))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
    2 ))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信息。
    3 ))信息产业与物质产业一样是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

    3 )信息是管理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2 、行政信息:是对行政管理活动状态与发展规律的客观描述和真实反映。
    1 )行政信息是对行政管理活动状态的客观描述。
    2 )行政信息是对行政管理活动发展规律的客观描述。
    3 )行政信息是对行政管理活动状态和规律的真实反映。

    3 、行政信息的基本特征:
    1 )行政信息的权威性:1 ))行政信息是由法定的作者形成的。
    2 ))行政信息内容具有较强的权威性。
    3 ))行政信息流通传递渠道的正规性。

    2 )行政信息的实效性:1 ))行政信息记述内容的实效性。
    2 ))传递过程的时效性。


    第二节行政信息系统
    1 、行政信息系统:是由信息点、信息工作队伍、信息工作机构、信息传输手段、信息工作制度等
要素组成的,具有信息收集、加工、存贮、传递功能的有机整体。

    2 、构成要素: 1)信息点:分为基本信息点和特殊信息点。
    确定特殊信息点,要求:要有代表性、要突出重点、要突出一个新字、要考虑全面性。
    2 )信息工作机构:
    3 )信息工作队伍:
    4 )传输手段:
    5 )工作制度:

    3 、基本特征:层次性、严密性、独立性、整体性、技术性。

    4 、基本功能:开发功能、处理功能、反馈功能、传输功能。

    5 、作用:1 )行政信息系统是行政信息源和使用者之间的桥梁。
    2 )建立行政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高行政信息的加工处理效率。
    3 )政府信息网络化对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6 、政府信息网络化应注意:1 )信息的开放、开发和政府信息安全保护问题。
    2 )信息的开放与文化保护问题。
    3 )政府信息网络化与信息利用的“全民性”问题。


    第三节行政信息加工与处理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1 、行政信息加工处理的要求:全面、准确、及时。

    2 、程序:1 )信息的收集:
    要求:1 ))信息收集范围要广、内容要全面。
    2 ))收集信息要有敏锐性,要能够及时反映客观事物处于苗头性和倾向性的信息。
    3 ))收集的信息要具有新颖性。

    方法:1 ))直接收集2 ))间接收集。

    应注意:1 ))培养政策的敏锐性和较强的信息捕捉能力。
    2 ))注意围绕一定时期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部门的主要任务来有重点的收集信息。
    3 ))根据领导的决策和管理的需要有针对性的收集信息,直接为领导决策服务。

    2 )信息的筛选和鉴别:
    要求:真实、适用、简明。
    行政信息鉴别的方法:分析法、核对法、调查法。

    3 )信息分类:

    4 )信息的编辑加工:
    要求:真实准确、适用对路、审慎负责。
    方法:比较法、概括法、提炼法。

    5 )行政信息的传递:
    特点:层次性、针对性、相对的封闭和一定的保密性。
    要求:1 ))建立清晰明确的传递通道。
    2 ))选择合适的传递方式。
    3 ))采用快捷和高效的传递设备,提高行政信息的传递效率。

    6 )行政信息的反馈:



第十二章行政监督

    第一节行政监督及其作用
    1 、行政监督:指行政系统内外监督主体对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所进行的监察和督察。

    特点:1 )监督主体的多样性;
    2 )监督对象的特定性;
    3 )监督内容的广泛性;

    2 、行政监督的作用:1 )对于行政系统的作用:可以减少行政行为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和违法现象,有助于建设一个“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2 )对于社会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历史上的行政监督制度与理论
    1 、我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有五个特点:
    1 )官吏监察问题受到各朝各代的普遍重视,监察制度与考核制度相配合,构成了较完整的官吏管理制度。
    2 )讲求监察机构设置技术,赋予监察机构以特殊地位和权力。
    3 )注重监察官员的任职条件和程序,一些朝代对此做了严格规定。
    4 )注意监察权力与行政权的联系,使行政受制于监察,监察不脱离行政。
    5 )加强对监察机构自身的制约。


    第三节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1 、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体系:
    1 )权力机关监督:
    内容: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形式:会议监督和日常监督。

    2 )执政党的监督:
    内容: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各级行政组织加以实施。
    形式:一般监督和专门监督。

    3 )司法机关的监督:
    表现:1 ))依照职权,对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的活动予以监督,其目的在于保证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依法办事,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合法利益不受侵犯。
    2 ))对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或利用职权犯罪的案件行使检察权。     4 )人民政协的监督:
    内容:工作监督。
    5 )公民监督:
    6 )新闻舆论监督:
    特点:信息量大、速度快、范围广。
    形式:新闻媒介的报道、揭露、曝光、评论。
    作用:促成社会舆论,形成社会压力,从而有效地监督并制约行政权力,防止其滥用和误用。

    2 、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体系:
    1 )一般监督: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的监督、职能监督、主管监督。
    2 )行政监察:
    设置:国家监察部、监察部派出机构、地方行政监察机关。
    职权: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行政处分权
    3 )审计监督:
    职权: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通报权、处理权。

    第四节我国行政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
    1 、我国行政监督作用未充分发挥的表现:
    1 )权力机关监督的实际效力比较小。
    2 )民主党派的行政监督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3 )公民监督的实际效力小。

    2 、加强我国行政监督的途径:
    1 )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1 ))加强机构建设,增设、充实高能高效的专司法律监督的专门委员会。
    2 ))完善法律,明确职权。
    3 ))完善监督程序。
    4 ))明确人大代表的任职资格及履行行政监督的法律职责,提高人民代表履行行政监督的自觉性,保证监督实效。

    2 )充分发挥执政党监督的作用:
    1 ))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避免权力过分集中。
    2 ))党应当依据法律实施监督。
    3 )提高公民在行政监督中的地位和作用:

    4 )强化政府机关内部监督:

    5 )提高各级行政监察人员的权力:

    6 )加强舆论监督。
沙发
smallmosquito 发表于 07-3-16 14:47: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lindingding 的帖子

请问 你这笔记是那本书的  作者是谁??
板凳
 楼主| lindingding 发表于 07-3-16 14:54:12 | 只看该作者

我也不知道的 不好意思 [s: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5-22 15:43 , Processed in 0.08838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