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际关系名词解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ndingding 发表于 07-4-26 13:08: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际政治学是研究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包括:1,国政社会形成发展的物质前提,国政社会的一般特征,各构成要素间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国政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等。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国政社会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和最主要对象。3,主要研究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它主要涉及:各国对外政策及其发展演变,国家间的冲突与合作、各种政治力量对比的发展变化,国家集团的形成。分化和改组,世界秩序的形成。发展与变革,等。4国社各构成要素之间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既抽象又具体的范畴,必须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特点,全面分析国政主体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各种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揭示国政的发展规律。其主要流派有理、现、新现等。

国际政治 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是资本主义和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行为主体包括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另外,还有许多虽不具行为主体资格,但是能于国际舞台发挥作用和影响的行为者,其中国际政治力量以及由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决定的国际政治格局对国际政治发展演化其重要的作用。

国际关系 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即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乃至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是国际政治,主要是权威国际成员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间关系。第三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三者构成同心圆:国际关系范围最大,国际政治次之,仅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关系部分,三要考虑国家间关系,对外政策的范围最小。

国际政治环境 即国际政治的基本环境状态,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因素和科技因素,这些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国际政治环境的理论分析出现于20世纪初,60年代以来,日益得到重视。环境分析对指导国家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有重要作用。

国际行为者 指那些没有国际行为资格,却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影响,进行活动的群体和个人。主要有个人、部分国际组织和大部分跨国公司。战后,国际行为主体多样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条件下,国际行为者作用日益加强。

国际行为能力 国际行为主体参与国际事务,发挥影响的作用力。它是国际行为主体的必备要素之一。是国际行为主体参与国际事务的基本依据。与其相近的概念有“作用力”、“影响力”等。

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范围内各种经济力量的对比状态,它和国际政治格局一起构成国际格局,世界经济格局是国际政治格局的基础,并且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和变化。国际政治格局也反作用于经济格局,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国际政治力量 在国际社会中能独立发挥作用的,并对国际政治运行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实体。主要指一些强大的主权国家,国家联盟,国际组织等。根据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划分国家格局,国际体系。

国际系统 即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国际社会看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和结构功能,处在不断变化中的整体,可以从中探索国际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又可以分为一般政治系统和国际政治系统两个层次。

世界体系 国际范围内由各个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而形成的既矛盾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包括世界政治体系和世界经济体系,它是资本主义与国际关系发展的产物,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市场的出现以及殖民体系的建立。世界体系打破民族壁垒,把世界完全联为一体,其特点是:整体性、相互联系性和不平等性。

多极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的一种形态,国际政治多种力量彼此势均力敌、基本平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决定国际事务。典型的如:拿破仑战争后维也纳体系下英、法、普、奥、俄均势格局,一般认为其比单极格局稳定。

两极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的一种形态,两个大国或集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对整个国际事务起到决定性作用和影响,典型的如战后美苏对峙状态。一般认为其比单极格局稳定,但又不如多极格局。

两极多元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的一种形态,一种由两极向多极,或有多极向两极过渡性格局状态,如当今世界由两极到多极。

国际竞争 国际关系的主要作用方式之一。即各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竞赛或争胜。它和国际冲突、国际合作相互交织,相互转化。国际竞争是国际关系最普遍的一种相互作用形式。

国际合作 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基于相互利益的一致或部分一致而在一定的国际领域或双边关系中所进行的协调、联合行前乃至结盟或一体化。国际合作一般都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是互利的,有助于维护各自的利益,但是也存在非自愿合作的情况,这种合作往往是不公平的,是非互利的。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存在于所有国际关系领域,是自国家间关系出现后即一直存在的一种国际相互作用形式,并随国际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深化。它与国际竞争、国际冲突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国际冲突 国际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即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的而进行的对抗性或  放对性遭遇或相互作用。突出表现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冲突的形式多种多样,其极端形式即为战争。它与国际合作、国际竞争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当代国际冲突具有的特点有:(1)全球性、广泛性和联动性。(2)国际冲突主要形式的转移与兼容性。()国际冲突的频率与时间性发生变化。(4)国际冲突潜在的危险性与可控性。

国际会议 由各国政府或政府间国际组织所召开的会议。多用谈判的方式解决国际问题,促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其地位、作用日益重要。当今重要国际会议多为国际组织成员国间的例常会议,如联合同大会、西方七国会议等。

国际法 称国际公法,国际社会之法。是国际社会中用以调整国家间关系,规定国家权利义务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具有是时代性、超阶级性两大特点。其主要作用在于为国家关系提供法律依据,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一系列仲裁、斡旋、协调的机制。由于其自身特征性以及国际政治的现状,国际法至今仍经常受到践踏,不能完分发挥作用。

国际法主体 即在国际法范围内权力与义务的直接承担者和主要代表,包括主权国家和部分政府间组织。国家法主体经历了一个范围扩大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国际政治的民主化与主体多样化,至今仍有扩大趋势。

国际准则 是各个国际行为主体在实施其对外行为、处理对外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1.时代性,一种社会意识和道德范畴,反映出各个时代国际社会存在的现实2.共识性3.制约性。一经确定,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1)基本的国际道德观念的无形影响。(2)为国际舆论工具的制约作用。(3)对危及国际安全的行为予以制裁的重要依据。国际制裁采取行动的主要依据,一是国际法,二是国际准则。4.非强制性,原因:(1)国社无政府状态,缺少强制机关。(2)作为国家间相互关系的一般道德规范和普遍原则,对于如何实行以及是否违反国际准则,它是不象国际法那样明确具体,也难以达成共同的、一致的明确解释。(3)在无政府状态以及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的条件下,对公然违反国际准则的行为的制裁也是有限度的。

国际习惯 由于长期普遍使用而被各国所承认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之一。最早的国际习惯可以追溯到古代,三十年战争以后日益理论化、系统化。

国际宗教组织由各国的宗教机构组成的国际组织,著名的有世界三大宗教的国际组织,即。。。

跨国政治 由各种跨国行为主体在世界范围内所从事的超越国界的一系列行为和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当今国际政治或世界政治的一个新内容,是传统国际政治的发展和补充,也是国际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


跨国行为主体 由两个以上国家的成员组成的通过自己跨国界的行为来影响国际政治或国际政治发展进程的国际行为主体,即非国家行为主体,主要包括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其特点是多元性,跨国性,协调性,非强制性。其在国际政治,跨国政治中的地位,作用日益上升。

跨国组织 由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和个人组成的,在两个以上国家活动的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其特点是多元世,跨国性,协调性,非强制性。跨国组织在当今国际政治或跨国政治中的作用日益加强,是推动国际政治民主化的主要力量,但仍具有很大的限制性,使其作用不能充分的发挥。

跨国行为 跨国行为主体影响国家对外政策和行为协调国家间关系而进行的各种政治活动。包括跨国行为与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行为,也包括跨国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行为。协调性,非强制性。跨国行为的出现是国际关系发展的产物,给国际政治增添了新的内容,跨国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

世界性运动 由一定的国际组织发起领导的、为特定宗旨而进行的、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活动,往往能对两国或多国政府施加压力,甚至促使政府改组,从而达到其政治目的。当今最著名的是国际恐怖主义运动。
世界主题 世界的基本矛盾和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主要任务和主要课题,它具有时代性。20世纪上半期,世界主题是战争与革命,80年代邓小平提出当今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认可。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表明和平与发展问题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和广泛性,解决这两个问题,人类任重道远。

民族国家 一个拥有政治主权的民族,它具有社会凝聚力,并在政治上是有组织的或独立的,民族国家形成于1648年威会之后,是资本主义和国际关系发展的产物。是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民族国家是现代同家形态,具有四个要素:定居的人民、同定的领土、有权统治人民和领土的政府、主权(国际承认)(对内最高统治权,对外乎等权)。共同体的核心基础是政治文化认同,种族、血缘、经济、关系都在下降,而文化认同的核心是语言、文化倾向、生活地域关系。

民族主义 在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本民族的成员逐渐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习惯、风俗、生活方式的认同,是为了本民族求生存、发展的愿望的集中体现,具有根深蒂固的基础和历史渊源。是强大的意识形态化的族内感情,是民族生存,发展,共同奋斗的纽带,是一种强大的内聚力,是民族精神的本质特征之一。尽管民族主义有巨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其消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它是一把双刃剑,往往成为当代民族国家分崩离析的主要原因。
沙发
 楼主| lindingding 发表于 07-4-26 13:09:20 | 只看该作者
国家 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其两大职能是阶级统治社会管理。国家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也必然随着生产力发展而走向消亡。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国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主权、政府、人口和国土。

外交 主权国家对外行使主权的官方行为。是一国捍卫本国利益和实现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外交采用的是和平方式,主要是谈判;从事外交活动的不仅仅是专职外交人员和外交机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也通过各种方式直接参与;外交是一种艺术和技巧,国力是外交的后盾,外交作为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总是和军事方式相互补充的。

同盟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针对共同的外部威胁承诺共同参与战争,目的是增强自身军事力量,以超过对手的军事力量赢得战争,或威慑对方不敢发动战争。北约是一个典型。同盟是排他性组织,针对的是具体的外部威胁。组成多边同盟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三条:存在共同的外部威胁;内部成员互不构成威胁;同盟中的主导国家的偏好选择。

权力 在国际关系中,一国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行为的能力。它是西方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与其相似的有“实力”、“影响力”等。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不仅大国可以对小国施展权力,小国也可以对大国施展权力,对权力的研究是国际政治理论永恒的话题,也是现实主义的主要范畴之一。

国家利益 一国内有利于其大部分居民的共同生存和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是影响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包括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政治利益等。决定国家对外战略、政策、行为方式及其变化发展。具有抽象性、全民族性、具体性、客观性、阶级性等内涵。

综合国力 即国家实力,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维护其生存发展的一系列物质和非物质力量的总和,及其维护自身利益、推行其对外战略、影响其他行为主体的能力。它是衡量行为主体的国际地位、作用的尺度,也是行为主体实现其目标的手段。包括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等各项。评价其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许多方法、公式。

军事实力 国家防御外来侵略和安全自卫以及向外扩张的武力,它是国力构成的核心要素,也是国力强弱的最直接的反映。在历史上,一直与外交相互为用,为谋求国家利益的最强大的工具。战后,其地位下降,但仍不可忽视,仍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后盾。

军事因素 各国的军事状况和对外军事战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际军事因素,它是影响国际政治的基本因素之一,主要影响综合国力,对外战略和行为方式。当代军事因素的作用有下降的趋势,但仍起很大的作用,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后盾。

自然环境 国际政治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环境。包括人口、地理条件、自然资源三人要素。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自然环境对于综合国力、国家对外政策和行为、国家间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自然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使国际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技革命 科学技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根本性的质的突破和飞跃。第一次科技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力的推广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始于19世纪下半期;第3次科技革命始于二战后,以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技术为主要标志: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进行,以材料、生命、宇宙工程为主要标志,实际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延伸。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均势 国际力量的分布人致相等,相互之间不依存,均势力敌。均势政治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古老的现象。政治家利用均势实现国家利益的现象自古到今非常普遍。两极均势即形成两级格局。多极均势即形成多极格局,一般认为,均势比单极格局更利于地区和世界的稳定和发展,均势也最受政治家的欢迎。

冷战思维 冷战期间形成的一种以意识形态划分故友和以零和关系分析国际安全的观念,认为,敌对国家的实力不平衡是对国际安全的最主要威胁,与自己政治制度不同的敌对国家如果强大则更危险;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条件是压倒敌对国家或集团的军事实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方法是扩军和加强军事同盟或采取遏制政策削弱敌方力量

武装冲突 指国家间为解决彼此争端而采取的一种剧烈的军事对抗行动,在国际法意义上,通常是指不构成战争状态的军事对抗行动,即没有开战的正式方式,没有宣战,只有实际上的战斗。与政治相比,其特点是战斗地区有限,持续时间较短,对抗规模及破坏性不大等。它虽然一般说来是较战争更低层次的军事因素,但在国际政治中的却是比战争更为频繁出现的军事因素。

时代 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一定阶段,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生产方式看作不同的社会时代,分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的时代。列宁开创了生产方式与世界革命形式相结合的时代划分方法,由此把资本主义时代分为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与帝国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 即垄断资本主义,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有五大基本特征: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的融合所导致的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比商品输出更重要的是资本输出:从经济上分割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领土的瓜分和重新瓜分。并且从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世界革命形势的分析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帝国主义时代的三大特征:帝国主义战争,无产阶级革命,世界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

超级大国 指综合国力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广泛参与全球事务,并对其他国家乃全整个世界都有决定性影响的极少数国家,如战后的苏、美两国。

帝国主义战争 帝国主义国家为瓜分或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非正义战争,包括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和帝国主义国家与(半)殖民地国家进行的战争,它是帝国主义特征之一,开始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概念最先由列宁提出。两次世界大战是其高潮。

利益集团 国际政治中,因利益或某种利益一致而形成的国家集团。国际组织基本上是利益集团。利益集团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非常巨大。既能影响一国政治从而影响国际政治,又能直接或间接参与国际政治或直接间接影响国际政治。

硬权力 与“软权力”相对而言,即军事实力、核威慑力等。是一种对抗型的力量。是早期国际关系中“实力”“权力”的主要部分。其地位在不断下降,与此相对,“软权力”地位不断上升,但是“硬权力”在当今国际关系中仍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国国力最为集中的体现。

软权力 与“硬权力”相对,即价值标准、经济体制及其运行体制,法制与文化等,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其地位日益上升,成为当代国际竞争的重要方法与领域,并影响硬权力。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20世纪初,列宁提出和平共处原则作为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归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即各国无论经济或政治的发展水平如何,都应该相互尊重,友好相处,国家间的一切问题都应该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50年代,经中国国家领导人发展成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并与印度、缅甸两国领导人共同倡导,得到了世界的承认并被普遍的接受,成为基本国际准则,这是中国领导人对世界的贡献,也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它的基础是主权平等。

互不侵犯原则 即各国不得以任何借口或任何方式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或以其他方式侵略其他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或以其他方式侵犯其他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各国均有义务解决国际争端,它是主权原则的延伸,是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之一。

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即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均无权以任何理由直接或间接地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或外交事务。它是主权原则的延伸,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
互利原则 指任何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不能以损害他国利益来满足自身利益,而应该谋求共同发展,其前提是平等,即主权平等,是国际合作的目标和结果。

三个世界理论 “三个世界”概念出现于50年代, 70年代初,毛泽东根据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局势明确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划分。即美苏是第一世界,欧洲和日本,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中国属于第三世界,邓小平于1974年联大上首次向全世界公开阐述了这一理论。这对于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霸具有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

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80年代中期,两极对峙影响世界和平,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影响世界发展,由此邓小平提出和平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即世界的两个最大的问题是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两大主题可概括为“东西南北”四个字。和平与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这一判断为新世纪条件下中国外交指明的方向,也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发作用机制 国际关系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指国际关系运行常有盲目性和无序性。由此导致自发均势或均衡,但往往也会导致冲突或不稳定。英明的政治家应因势利导,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调控作用机制 国际关系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基本上是战后才出现的,即各行为主体通过联系与磋商,使国际关系日益走向程序化、组织化、制度化,并逐渐形成冲突与危机控制机制。其基础是国际合作,尤其是大国合作,国际组织在其中扮演日益重要的作用。

国际和平维护机制 国际关系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即在政治、军事、经济范围内,对战争危险因素的直接抵制,对战争能力与手段的管制。其正常运行的基础是国际合作,尤其是大国合作。国际组织,尤其是联合国在其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同时,由于大国的破坏,也会使其处于瘫痪境地。

宪政主义 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之一。其特点是相信世界政府的可能性。主张将国家主权转移至具有超国家能力的世界组织,通过世界组织达成世界和平。强调“政治理性”,持“一个统一的世界”的意识形态。其存在的问题是:先形式,后功能,代表人物有R。FALK等。

国际经济理论 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之一。主要研究国际货币和经济、贸易政策。重视经济、政治过程之相互依存性。主张将对外经济政治化与工具化。将国内经济学与社会学的经验分析方法用于国际经济关系。其重视时事问题,却忽视了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基本问题,代表人物是R。C00PER等。


动态平衡原则 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之一。指国际关系体系只有在力量不平衡的基础上达到动态的平衡,才能形成国际关系的稳定并保持和运行下去。这种理论有其合理性,但至今仍受争议。

政府政治模式 国际关系中决策模式之一。指政府各部门领导代表不同的利益。最后的决策是竞争、妥协、选择的过程。其特点是耗时、效率低。

古典决策模式 国际政治主要决策模式之一。即理性决策模式,又称为合理解决模式。把决策者视为具有最大限度理性的人。整个决策是一种纯理论的决策过程。这种决策模式理想主义不浓,不太现实,需要辅以其他决策方法。

组织过程模式 国际关系中的决策模式之一。是指决策通过政府的各个部门提出个同的意见,最后作出选择,其特点是由下而上,但是比较耗时、效率低。

有限理性模式 国际政治主要决策模式之一。对古典决策模式进行修整和补充,以有限合理代替完全合理,以满意原则代替最佳原则,比较符合实际,在国际政治中比较受青睐。

民族自决原则 国际政治基本原则之一。即各个民族都有成立自己民族国家的权利,都有权加入某个国家或脱离某个多民族国家。在20世纪初,由列宁最先提出并努力实践该原则。它和主权原则是紧密相连的。在当代,处理好民族关系,正确对待民族自决,成为多民族国家一个重要的问题。

克莱因公式 美国学者克莱因提出的国力评估公式,即比pp=(c+e+m)*(s+w),其中,c代表人口和领土,e代表经济实力,m代表军事实力,s代表战略意图,w代表国家意志。该公或兼顾了有形因素和无形因素,有一定的合理件,但仍然有很大的不足,如没有反映出科技的巨大作用,但是启发了人们的思维。

富克斯公式 美国学者富克斯提出的国力评估公式,即国力指数=l/2(钢指数十能源指数),运用该公式,他在1978年预测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从而引发“中国威胁论”。该公式有很大的主观性,它强调了钢铁和能源两大资源的作用,但是完全忽略了政治经济的其他因素以及社会、地理、文化因素在国力中的地位,但是根据该公式评出的大国国力地位则与现实大致一致。

重商主义 最早运用政治经济学方法研究国际问题的理论学派。主要观点认为国际社会处于一种彼此争夺权力和财富的大政府状态。国家间关系是一种“零和”博弈。一个国家要改变或改善自己的国际地位,就只有掠夺别国的财富。主张政治决定经济是该学派基本的特征。它盛行于17世纪,奉行重商主义的国家竭力进行海外扩张,掠夺人口和财富,把金银的多少作为评价国力的标准之一,其代表人物有柯尔伯等。

古典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早期形态之一。对重商主义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立的。认为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权力十分重要,但是国家及个国际的经济条件和制度,特别是市场则更为重要,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并非国家的政治权力,而是市场。国家间的关系对能是“非零一和”博弈。它的基本特征是认为经济决定政治。它信奉政治自由主义,推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它最早出现于工业革命时的英国,后来扩展到欧美。其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等。

国际系统论 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之一。50年代初出现,代表人物是莫顿卡普兰。他提出六个系统模型,即均势系统,松散的两极系统,紧密的两极系统,全球性的国际系统,等级制国际系统,单位否决的国际系统。其中有许多主观可商榷之处,其可贵之处是对于科学方法的追求,其所设定的系统模型,只是“启发式的模型”,目的是探讨国际系统或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及其内在行为主体彼此之间行为是如何相互作用,如何推动国际系统变革的。

国际政治沟通论又称“通讯理论”。西方国际政治学的著名理论之一。是60年代后科学行为主义办法论的重要成分,代表人物是卡尔.多伊索。该理论源于控制论,强调政治系统和其他诸系统一样是一个借用信息而实现控制的过程,在国际政治系统和构成中,国家的决策和对外行为往往上要取决于沟通的形成、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同的沟通方式,沟通和交易渠道,往往造成同家的不同关系和状态。

博弈论 又称“对策论”。原是一种数学运筹方法,后来被引入经济学等研究领域。50年代以后运用国际政治学,最常见的“小鸡游戏”,“囚犯困境”,“针对不平等的威胁对策”,“协调博弈”四种模型。其中又主要为“零和”“非零和”两种。其假定前提是:从事国际博弈的都是理性行为者,各自追求自身利益并且都面临通过不同方式就可造成不同的成本和收益的环境。传统的博弈论强调国家间冲突的本质,强调“零和”模式;新现实主义者强调双方或多方均可以从中获益的“非零和”模式。

国际合作机制论 西方政治学理论之一。80年代以后流行西方,颇有争议,最早将其引入国际政治理论的是约翰.鲁杰。重点研究国际政治中的经济问题。尤其是国际政治中的国际组织、形式、规则、规范和结构功能等问题。该学派学者曾遍认为国际关系中不只是对抗,还存在广阔的合作前景。其常用范例是世界银行,WTO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发展,其生命力日趋强大。批判者认为这种模式带有发达国家偏见,忽视了各个国家内部政治过程和经济状况对国际合作的影响。

公共选择范式 公共选择被称为“新政治经济学方法”,主要是运用现代的或古典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政治过程和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新现实主义的研究方法之一。公共选择范式主要是通过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来对政治过程和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

比较政治经济方法 比较研究是与“方法论”比较贴近的一个领域,70年代以后,随着“新政治经济学”的盛行,一些学者开始进行比较政治经济的研究,其中的先驱人物就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主要运用来对国际政治经济进行比较研究,其研究的重点是各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运行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

理想主义学派 西方国际政治中形成最早的一个学派。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格老秀斯等人。该学派出现于一战后,代表人物是美国总统威尔逊,其提出最初有为美国谋取一战后世界领导权服务的意味。该学派主张人性善,主张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协调的,政治家应该饲势利导,发挥人性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崇尚国家和世界民主化,法制化,主张恢复国际规范,建立国际普遍安全机构,完善国际法及其职能,加强国家的相互合作,用理性战胜邪恶,实现世界和平,其核心是民主、正义、法律,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法律。两战期间占统治地位,二战的爆发使其一蹶不振,60年代又有所抬头。

现实主义学派 一战爆发后兴起的西方国际政治学流派。代表人物是摩根索等。思想渊源可追溯到马基雅弗利等人。它主张人性恶,主张建立一种机制去约束它。认为抽象的道德原则不适用于政治家,政治家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权力可以采取在个人看来是不道德的行为,认为国际组织和国际法是微不足道的,国际关系只能用权力和实力来说话,因际政治理论的任务是说明进世界的客观现状,为谋求本国利益服务,不是说明未来世界的行为准则。其核心是“权力”和“利益”。流行于40-60年代,越战中美国的失利使其陷入困境,从而在其基础上产生了新现实主义学派。

肯尼斯·华尔兹 美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被视为新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其主要著作有:《人、国家与战争》《对外政策和民主政治》《国际政治的冲突》《国际政治理论》《核武器的扩散:一场辩论》等。《国际政治理论》一书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提出了国际关系的新结构主义理论。华尔兹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区别在于,他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提出了体系结构的新概念,将国际政治视为一个定义精确的结构体系,进一步发展了现实主义的权力论。

罗伯特·吉尔平 当代西方著名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权威。自称为\"一个自由学派的现实主义者\",其主要理论贡献是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方向转向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其主要著作有:《美国实力与多国公司》、《战争与世界政治的变化》《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世界经济》、《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等。吉尔平提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认为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和以主权国家为基本单位的世界政治体系的冲突在于经济的双重性,国际政治经济学应当研究这一冲突并寻找解决之道;研究世界体系中政治经济关系的性质、结构、功能、动力及其规律。

约瑟夫·奈和罗伯特·基欧汉 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关注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存、国际制度和传统均势理论。两人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存》是新自由主义的经典著作。他们把国家间和超国家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将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论和科学行为主义提出的相互依存论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剖析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对政治、经济、生态、军事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合相互依存论\"。

卡普兰  国际系统模式的创始人之一。 是国际政治科学协会和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成员。卡普兰对国际关系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系统理论\"。主要著作有:《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世界政治的革命》《国际关系的新研究方法》《孤立还是相互依存》《实现国际关系理论的专业化--宏观分析》在其代表作《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中,作者把系统理论这一新方法引入了国际关系研究之中,系统分析了各种国际体系的特征、结构和作用,提出了国际体系的六个模式,被称为\"卡普兰六模式\"。

沃勒斯坦 被西方学术界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从事\"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研究\",其世界体系理论被称为\"沃勒斯坦世界体系学派\"。代表作《现代世界体系》集中体现了他的世界体系理论。在书中,他提出一个世界体系已伴随着几个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的变化而出现,需要一种包含政治、经济因素的结构分析模式,即通过\"世界体系分析\"来认识现代世界。他认为自由把世界政治置于全球资本主义结构的框架之中才能使其实质和内容得以揭示。他通过\"中心-半边缘-边缘\"模式分析了世界各个区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尤其关心边缘区即第三世界的欠发展情况。

亚历山大·温特  贡献在于借鉴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全面提出了基于社会互动关系的国际政治的建构主义理论。他的代表作《国际政治的社会里论》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社会建构理论。温特致力于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取理性主义和反思主义两派之长,使国际关系理论成为一种既考虑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又坚持科学实在论的理论体系。建构主义是一种整体主义和理性主义结合地理论:在方法论上,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质,强调整体对个体的作用,国际体系结构对国家的作用,在世界观上,否定纯粹的物质主义,认为国际政治的基本结构不是纯粹的物质性建构,强调社会性建构。
亨利·基辛格 美国著名的外交家、现实主义理论家。基辛格兼有学者和决策者的双重身份,崇尚现实主义权利论,重视大国外交,强调均势实现。其主要著作有:《核武器与对外政策》《选择的必要:美国队外政策展望》《重建的世界--拿破仑之后的欧洲:重新评价大西洋联盟》《动荡年代》《大外交》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 美国著名战略专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担任肯尼迪总统和约翰逊总统的外交决策顾问。1976年至1980年,担任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在任时中国和美国实现了外交关系正常化。布热津斯基的主要著作有《实力与原则:1977-1981年国家安全顾问回忆录》《竞赛方案:进行美苏竞争的地缘战略纲领》《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大失控与大混乱》《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布热津斯基侧重于通过地缘政治理论来研究美国的国家战略,其观点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具有深远影响
板凳
 楼主| lindingding 发表于 07-4-26 13:09:44 | 只看该作者
新自由主义 强调的是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认为这种经济联系是国际体系之内确立和维持秩序的基础。按照这一理论的假定,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以及各国经济利益的日益融合,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会越来越深化,越来越普遍。这一现象已成为当代世界的界定性特征。正是这种日益发展的相互依存,深刻的改变子国际关系的性质,使得国际合作日益成为可能。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

科学行为主义方法 国际政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形成于50年代后期,流行于60年代。强调国际政治理论的抽象化,一般化,系统化,注重将现代科学领域的新成果,新方法引入到研究领域,强调分展研究,量化研究和计算机模拟,代表人物是卡尔多伊奇,特点是:过于强调理性而忽视人的因素对同际政治的影响,忽视非理性的因素。

苏东历史法学派 苏联东欧国家国际政治学理论最早的一个学派。主要从历史和法学的角度总结和探讨国际关系的基本规律。主观性较大,颇受西方学者的批评。但是却为苏联东欧国家推崇,曾经在苏东国家的对外决策中有重要影响。

苏东社会学派 苏东国际政治学派别之一。主要流行于60年代的苏联,从社会学,哲学角度对国际关系学进行理性分析。主观性较大,对苏联东欧国家当时的对外政策有一定影响。

多学科派 苏东国际政治学派别之一。最早出现于南斯拉夫,70年代以后成为苏东地区的主流学派。从多学科角度对国际政治进行综合的分析,是苏东地区的一个比较成熟的学派。后来受到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沉重打击而日渐销声匿迹。

海权理论 美国历史学家马汉提出的一种地缘政治学理论。20世纪以前,国际社会的联系主要通过海上航线建立的,美国海军退役军官马汉提出了海权理论,强调海权对于国际政治和国家权力地位的重要意义,认为谁控制了世界重要的海峡和海道,谁就能有效地控制海洋,就会成为世界强国。而要称霸海洋还要取决于一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结构、疆域等因素,特别是其海岸线长度和港口的质量。马汉的理论对20世纪初美国扩张海上力量,谋求世界霸权的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

生存空间论 法西斯德国学者豪斯浩弗提出的一种地缘政治学理论。他认为:生存空间即一国的土地面积和自然资源,是国力的象征。国家间的边界应该是一条“能动的疆界”。强国拥有扩展自己生存空间的自然权力。一国应当争取在自己生存宇间之外的地区,即人口稀少的缓冲区建立疆界,把自己同强大的领国隔开。时值二战前夕,其理论无疑是在为法西斯侵略扩张服务,对希特勒策划和发动战争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豪斯法弗本人也因此在战后被纽伦堡法庭判刑,最终畏罪自杀。

《国家间政治一寻求权利与和平的斗争》 西方第一部最完整、最系统地论述国际关系理论的著作。美国汉斯摩根索于1948年出版。本书以权力和利益为核心,全面论述了国际政治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现实主义的六原则、国际法、国际组织等方面基本理论及其相互联系,以及他们同战争和和平的关系。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也是现实主义理论的开山之作。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西方第一部论述国际政治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内容、方法的著作。由美国昆西赖特于1955年出版。书中认为,国际关系是指历史上任何时前的重要集团的关系,由其指当今按领土组织起来的主要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学的研究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和16个分支学科;在研究方法上又可分为归类法和概念法。它标志着国际政治学获国际关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交叉性边缘学科,在社会学领域中确立了独立地位。该书也被西方誉为“国际关系理论的经典”。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基础是对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和由此产生的阶级关系的分析。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研究,马克思和思格斯考察了时代及其变迁,以生产方式的变更为依据,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不同生产方式看作不同的社会时代,对自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基本特点作了精辟分析。列宁根据所处时代的变化,提出了生产方式与世界革命形势现结合的时代划分方法,提出了时代发展阶段性的观点,阐述了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并提出了“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体系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世界体系的分析是建立在其对国际分工、世界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产阶级及其历史地位的分析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把整个世界联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各个国家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再政治、文化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依存。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世界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

民族殖民地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的特点及其对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作用进行了详尽论述。在论述殖民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关系的同时,科学的阐述了殖民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双重作用。列宁发展了这一理论,就区分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的问题,殖民地对帝国主义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问题,民族自决权原则问题,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战争问题进行了客观的阐述。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应用于国际政治学研究,重点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出发,把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对社会关系进行抽象的理论学科,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为剩余价值论为核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现象背后所隐含的各种政治、经济及社会关系。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从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后的基本特征出发,论述了与国际政治经济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得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的结论。

民族国家及其特征  “民族国家”首先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出现的民族主义的核心概念,是一种理想的国家形式,是可能性意义上的国家。中世纪的欧洲,既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更没有民族国家。已经形成的民族不仅在政治上处于某一帝国的统治之下,精神上处于国际性的罗马教廷的统治之下,民族也分裂成为大小不等的王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建立统一国内市场的要求驱动下,在西欧形成了以建立民族国家为核心的民族主义的要求。现实中的民族国家与理想的民族国家并不一致,它们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实的民族国家基本上都不是单一民族建立的,民族的界线与国家的界线总是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不一致,即使是被看作民族国家之典型的英国和法国,在民族构成上也不是单一的和同质的,因此,在确定民族国家的含义时。不能仅仅从概念出发,而应该从现实出发,将国家的民族构成和国家的本质内涵既国家政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合理的确定民族国家的本质。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主要把一些共性的特点,它们是:(1)国家主权的独立性;2)国家领土的统一性;(3)国家权力的世俗性;(4)国家民族单一性。民族国家并不是~成不变的,在现实的政治进程中,民族国家可以转变为多民族家,多民族国家也可以分化为多个民族国家。

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  民族主义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无论如何界定,民族主义总是各种各样的社会要求的产物,诸如政治要求、文化要求、宗教要求等。在这些要求中,最根本的是政治要求。在政治层面上,民族主义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认同感的人类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休戚与共,这些人有民族地位意识,谋求给予这种共同体一个政治实体,要么是建立独立的国家,要么则实现自治。作为一种政治运动,我们可以把民族主义的本质属性概括为三点:(1)民族成员首先应忠诚于他们自己的民族共同体;(2)这种民族共同体希望成为独立的国家;(3)这个国家只应由一个民族组成。当代的民族主义运动就清楚地反映出了这种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性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引起了世界政治局势的激烈动荡,出现了许多热点地区。大体上包括四部分:(l)前苏联、东欧地区发生剧变后出现的民族分离主义浪潮;(2)非洲国家频繁出现的部族、民族冲突;(3)西方国家以新法西斯主义、白人至上主义为表现形式的种族主义浪潮;(4)继续对抗的旧的民族矛盾。前三种情况属于冷战结束后兴起的比较“新”的民族主义冲突,最后一种则是从冷战时期延续下来的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诸如塞浦路斯的希土冲突、斯里兰卡的种族冲突等。

国家利益及其特征 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内有利于其绝大多数居民的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根据国家利益的不同组成部分的重要程度,可将其分为主要利益和次要利益;根据国家利益的时效性,可将其分为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根据国家利益的适用程度,可将其分为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是从国家的安全、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四个方面来界定。()安全利益。安全利益是一国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最核心的利益。(2)经济利益。经济是一国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力量。国家的经济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基本内容,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方面。(3)政治利益。国家的政治利益是国家利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维护国家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并力争使其影响扩大到更大的范围。(4)文化利益。文化与利益虽然不属于同样的范畴,但是文化利益确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利益包括:意识形态的维护,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持,民族认同感的确立和维系,与安全、经济、政治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等等。国家利益的基本特征有(1)客观性和抽象性;(2)客观性与主观性;()全民性和阶级性。

国家利益与国家权力 权力即强力是西方政治现实主义的传统概念。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追求利益,主要通过权力的运作来实现。具体表现为运用权力关系来实现相互影响。施加影响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和平的。接受影响的方式也不是单一的,可以是被迫的,也可以是主动的或自愿的。权力作为一种政治概念和政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主要是指,在国际政治互动关系中,一个国家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行为的能力。这一定义包含四层含义:(1)由于权力主要是一个政治的或政治学的概念,因而我们强调这是一种影响国际政治关系,或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因素。(2)作为一个关系范畴或互动范畴,权力只有在相互作用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对权力的双方或各方均形成一定的制约。()权力体现的是一种能力,即我能够对你施加影响。要具备这种能力,一定的物质实力是必须的。(4)权力关系是一种政治关系,表面上体现的是一种单向的施行过程,即一方影响或改变另一方的行为。但是实际上,这种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三、综合国力及其判定国家的实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既包括有形的构成,如地理条件、人口、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也包含无形的构成,如社会制度、政治体制、政治局势等,它是两者的结合。在估价一个国家的实力时,必须将两者综合起来加以分析,即“综合国力”。国家的实力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国家实力的不同构成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在国家的实力构成中,物质构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一般情况下,物质力越强大的国家,实力地位就强,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就大。但是在有的情况下,小国、弱国同样可以取得较强的实力地位,发挥较大的作用。美国学者克莱因提出的国力估价方程试图从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角度来对一个国家的实力进行综合评估,其基本方法是可取的,但是其所采用的指标体系具有很大的局限;一些中国学者运用系统论等方法,提出了综合国力动态方程,即把综合国力看做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一个个开放的系统和一个非线性的系统,无疑弥补了西方学者的理论和方法论缺陷。

国际政治秩序与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历史范畴。国际格局是指一定时段内国际主要战略力量的实力对比和力量组合而形成的基本结构;其基本特征是一是具有整体性,它体现为一种世界权力体系,而不是地区范围的权力结构。二是具有客观性,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世界权力结构,而不是一种主观设定。三是具有相对确定性,它一经形成就会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体系的相对稳定。四是具有均衡性,体系内的各种战略力量相互作用、牵制,使该体系在一定时期内能维持均势结构。国际秩序,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则指的是国际社会主要战略力量之间围绕某种目标和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运行的机制,它是大国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实力和对外政策相互作用的统一产简言之,国际秩序就是指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行为规范。特定的国际秩序总是同特定的国际格局相对应,国际秩序总是受着国际格局的影响和制约。国际秩序也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它表现出国家、国家集团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和顺序,稳定而有序。二是具有一定时效性,它的机制只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才有效。三是具有协调作用性,它体现为对国际主要战略力量相互关系和相和相互利益的协调作用,对不同类型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及排序有很大影响。

各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90年代,世界格局的转型与演进,为各国,特别是世界大国与未来世界大国改变其国际地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各国都想设计某种方案,为自己在未来世界格局中谋求一个有利的位置,并且展开了一场争夺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导权的斗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国际新秩序的理论有(1)美国。雅尔塔体系瓦解以后,美日就有建立美国领导的“世界新秩序”的打算。海湾战争为美国提出其主张提供了极好时机。布什利用海湾战争的胜利来证明: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全能冠军”,以此构筑“单极世界”。(2)西欧。西欧主张未来新秩序应是“美欧日三极体系”,不赞成美国的“单极世界”。欧洲多数国家不接受美国领导的新秩序,但在政治目标上与美国保持一致。()日本认为冷战后是建立新秩序的“难得的良机”,日本将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扩大影响,努力参与新秩序的建立。日本主张与西欧类似,即组成美欧日“三极世界”,日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日本认为美国“是未来新秩序中最重要的因素”。主张实现西方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与政治多元化。(4)中国。中国主张多极化世界,大小国家本质上一律平等,建立具有公正合理的全新意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自然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和作用不仅表现在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其对外决策与对外行为的制约作用上,而且还表现在国家之间的相互行为与相互作用方面。自然环境对国家间相互行为和相互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自然环境对一国综合国力的影响,自然环境在全球范围内分布的基本状况也就影响了一定时期内各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关系,从而对整个世界格局的发展与演变产生制约作用。(2)由于地理位置对国家行为能力和国家利益的重要制约作用,大凡地处海峡、海道以及陆上战略通道等战略要地的国家与地区,因其扼守着大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咽喉,往往成为国际政治争夺的热点地区。(3)对自然资源全面争夺是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4)由于战后科技革命的发展与应用,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成为全球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

军事因素与国家对外决策 军事因素制约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和军事战略必然对其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产生影响,并对其对外决策的目标和行为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制约着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1)军事力量是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2)军事因素导致对外决策的调整。(3)军事战略是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事因素与当代国际政治关系  军事因素制约国际政治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对一国的综合国力,对外行为和对外决策的影响,而且还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形式对国际政治体系的运行产生制约作用。  (1)军事因素改变国际政治的力量对比,促使国家政治格局发展演变。()军事因素是制约国家间政治关系的手段,直接关系到国际政治目标的实现与否,进而影响国际政治关系的发展状况。()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国际政治中出现了相互依存的趋势,军事因素在国际政治中出现作用弱化的现象。

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所谓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则专指社会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即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国际政治中所研究和分析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上的文化。(l)文化因素是构成国家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国家综合实力的构成,除了经济、军事等可见的物质要素以外,还包括民族特征、民族性格、国民土气和民族凝聚力等精神要素。而这些都与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2)文化上的差异和矛盾是导致国际政治冲突的重要原因。由于各民族文化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各自特点,各民族国家之间必然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和矛盾,这种差异和矛盾造成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观点和价值观,这种世世代代遗留下来的歧异是很难改变,在特定内条件下,往往会产生隔阂并导致尖锐的对立和冲突。(3)文化关系是实现国际对外政治经济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一方面,文化上的交流和沟通是国家间政治联系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通过文化交流和文化渗透可以控制和干涉别国的内政,文化功能政治化。

宗教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拥有如此众多的教徒和相当严密的组织机构,必然会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1)宗教本身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同样具有动员和团结本国人民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个教徒众多、政教会一的国家里,宗教的这种作用则表现得更为强烈。”而且因其具有精神上的麻醉性,其煽动性也比一般意识形态更强,因此,宗教便成为统治阶级麻痹和控制民众的重要手段。(2)宗教和教派争端乃至战争是造成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内乱与经济落后的主要根源。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里,宗教和教派林立,由于历史上的宗教纠纷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宗教与教派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往往表现得十分尖锐,以致酿成长期的内乱和战争。(3)宗教矛盾和冲突是导致国家间冲突和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意识形态与国际政治  意识形态是报关于某一社会制度或生活方式的一系列根本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的价值观念,是文化因素的一部分。在国际政治体系中政治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l)意识形态导致国际政治力量的分化组合,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巨大影响。作为政治思想体系的意识形态,产生于各国对自身利益的认识并与阶级利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2)意识形态影响着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在对外决策过程中,重要的~环是决策理论与决策方法。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反映了一国统治阶级对本国利益的系统认识,对国家对外政策目标的判断和评价起着重要的思想指导作用。  门)意识形态是国际政治斗争的手段。可以作为一种政治信念统一和团结本国人民;可以通过宣传抵制和削弱地对意识形态的渗透:可以为本国的对外政策进行解释等。

冷战结束后对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有(1)恐怖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大的恐怖主义几乎年年发生,特别是2001年的“9·11”,国际恐怖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以下几个特点:恐怖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各国政府加强对恐怖主义活动的打击力度,国际社会加强反恐合作,今后的恐怖主义活动将更加具有隐蔽性和突然性。恐怖活动手段高科技化。美国成为国际恐怖行动的主要对象。恐怖主义作为一种以伤害平民为表现形式的特殊暴力活动,对国际安全的影响是严重而突出的。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冷战结束后.”恐怖主义成为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大规模战争的替代品”,是危害当代国际安全与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 2)大规模毁伤性武器,又称“ ABC”武器。大规模毁伤性武器的扩散是指上述武器和运载工具及其技术和材料的扩散。其中核武器的扩散~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核武器的扩散,可分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纵向扩散或垂直扩散,即核武器国家的核武库在规模上的扩大、质量上的提高和品种上的增加;二是横向扩散或水平扩散,即无核武器国家通过研制或购买拥有核武器,也就是核军备竞赛。冷战后的国际防扩散体制仍面临多种困难和挑战。(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冷战结束后,世界的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但局部战争和冲突仍此起彼伏。一个重要因素是少数国家继续坚持“冷战思维”,在国际关系中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冷战后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了些新的特点:一是千方百计地寻求联合国的同意或授权。二是绕开联合国,通过控制其他国际组织进行。三是制造合法性理由,为自己的干涉政策和行动辩护。四是动辄使用武力或以制裁来推行,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一旦达不到目的,就在国际关系中以经济制裁或威胁使用武力来推行其外交政策。

和平维持机制及其建设 国际和平维持机制,就是在军事、政治、经济范围内对战争危险的直接抑制,对战争能力与手段的直接管制。并在其他广泛领域里积极调节和控制冲突,在广义上也可以视为消除和减少战争危险,间接地维护了和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军备控制与裁军。所谓军备控制,是指对各国军事装备的发展、试验、部署和使用的限制和管制。而裁军是指裁减军队和军事装备。两者目的均是使军备不要太多,以便降低对抗强度,缓和国际局势,克制冲突发展,减少战争危险。裁军是把国家军备视为武装冲突的根本原因,因此,通过削减和最终取消军备来谋求防止战争。而军备控制不反对各国保存一定的军备,它把国家间分歧与冲突视为战争根源,承认某些分歧和冲突也许是不可能解决的,因此通过减轻军事存在而不是彻底消除军备,来促进国家间关系的稳定和降低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军备控制方法大体上分为裁军、减少现存武器、限制新武器的发展与部署以及限制武器转让等。2、强化国际法作用。国际法旨在调整国际关系,形成对国家行为和国家间相互关系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为和平解决国际冲突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以及仲裁、审判等司法程序和机构。国际法只要能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就能对整个国际社会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国际法效力是以国家意志的协议为依据的,本质上体现了国家利益的协调。与传统国际法比较,现代国际法的巨大进展表现在,它不仅调整社会制度相同国家之间的行为规范,而且调整社会制度不同国家之间的行为规范,并且在其发展与强化进程中,充分体现了世界人民的强烈愿望和最大利益。只有确立了国家关系和国际生活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才能从宏观上有效地指导和规范国际社会的活动,才能从根本上抑制侵略和战争行为,才能建立起一个新的稳定、安全和繁荣的世界。
3、联合国维持和平机制与行动。联合国宪章中分别规定了有关国际争端的政治解决与法律解泱的各种方法,从而构成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争端中据以进行活动的法律基础。联合国大会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所作的决议有强大的政治与道义力量,但安全理事会对此负有主要责任,是唯一有权采取强制行动的维持和平机关,其决定对会员国有约束力。安理会也可以决定成立受其直接指挥的联合国和平部队。这是一支非传统的、特殊的军队,其任务不是作战,而是观察、报告冲突地区局势,监督停火、休战或停战,执行脱离接触协议,监督和督促撤军,阻止非法越界和军事渗透,控制军事分界线和隔离区,监督选举,维持治安,保护平民活动,以及从事人道主义援助等。
4、核威慑。核威慑是以核军备和核战争威胁来威逼对手因面临无法承受的报复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的一种策略与手段,它是核战略的核心,其目标是以最小的战争风险,换取最大的威慑效果。核武器的毁灭性威力,构成了核威慑的充分心理基础和客观基础,使它能以物质手段去达到心理效果,即最大限度的威慑目的,从而主要成为阻遏核大国之间战争的有力手段,特别是使大规模战争、世界战争的可能性大大下降。最具破坏性的全面核大战,实际上成了人们最不愿意看到和最没有可能发动的战争。但是,核威慑是有限度的,有条件的,会受到动机、手段、对象、结果诸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核武器的威慑作用,是一种战略性的威慑作用。

国家对外决策及目标 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目标设定关系重要。一般而言,任何一项外交政策都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国家利益为最终目标。但是国家利益并非抽象的,它由各种具体的利益综合而成,因此外交政策的目标,除了最终目标之外,还有诸多具体的目标。外交政策目标的分类,一般可分为:()根本目标,也可称中心目标。即一国根本利益所在,包括生存、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维护等。(2)现实目标,也可称即时目标。主要指一国在某一时间所要实现的目标。()发展目标,也可称预期目标。主要指一国在可预见的未来所要达到的外交目标,这类目标大多是较现实可行的目标。(4)理想目标,也可称战略目标。它更多地表现为对本国利益与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目标设定。最佳的外交目标设定应是根本目标、现实目标、发展目标与理想目标的有机综合,合理配置,在理想目标的指导下去实现现实目标,在完成现实目标时,不忘中心目标、发展目标与理想目标的实现。

国家外交决策过程  各国的政治体制、外交程序与机构组织不尽相同,因此,各国的外交决策也无相同的模式。各国的外交决策一般都有自己的传统习惯,但是无论形式有何差异,外交决策过程一般总有以下几个阶段。(1)准备阶段。这是外交决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其主要内容是广泛及时地收集各国的信息与动态。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由外交部门和从事秘密情报信息收集的机构履行。(2)加工处理阶段。情况与信息收集后,被输送到各国的情报研究部门加以分析处理,即将收集到的各类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进行加工,在此基础上对某类信息重点加以分析处理,并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决策报告或对策方案,以供政府决策部门参考。(3)外交决策阶段。外交决策,一般由政府最高决策层来实施,其中政府决策班子是核心,重大问题基本上由它确定。但某些问题仍难最后定夺,那么政府首脑将是最后的仲裁者与拍板人。外交决策过程中,政府作用固然重要,但国家立法机构的监督作用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它的监督表现为对外交决策的批准权力。(4)实施与调整阶段。外交决策的结果是否正确明智,在实施之前难以定夺。种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外交决策的失误或不完善,这就需要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加以调整与完善,以谋求最佳效果。

影响外交政策的基本因素  设定外交目标,应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结合、科学分析与综合的结果。任何一类外交目标的设定都受到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对客观因素有清醒认识,才可能产生较合理的外交目标。影响外交目标设定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国际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世界政治与经济发展状况;国际舆论状况;重大关系国的态度与反应等。(2)国内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军事力量与自然资源因素;国内政局、国内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因素等。

外交政策的决策模式  外交决策的过程不仅是力量与手段的抗衡,也是智慧的较量。特别是实力接近的冲突各人,谋略就更重要。高明的谋略要求把双方可能的选择和后果都估计到,在此基础上找到~种最有利于自己的方案。策略搏弈论被当作国际关系中一种特殊的决策分析方法,也被当作指导国际冲突和对冲突结局进行估价的一种特殊手段。策略博弈论的基本模式有两种。(1)“零和对策”,或称“零点对策”,即一方所得必为另一方所失,得失之和为零。双方选择的随机性强,偶然性大,得与失的可能性相当。它只是在冲突极端尖锐、双方绝对对立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双方处于你死我活的敌对位置上,属于限制性的纯冲突,在国际冲突中较为少见。(2)“非零和对策”,即双方所得所失之和并非都等于零。其典型模式有“小鸡游戏”与“囚犯困境”。如果第三方或更多的角色加入,会造成复杂的局面,主要涉及如何合理分配所得之利或分摊损失,若能遵从公认的行为准则,则合力以求最大利益,否则联合解体,合作一方叛离,另~方会遭受重大损失。“非零和对策”是在国际冲突中常用的对策方式。

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政治学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19末期以后,由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地缘政治理论。1917年契伦在《论国家》一书中首先提出“地缘政治学”一词,有名的地缘政治学理论有陆权论、海权论、生存空间论等。

层次分析法 是国际关系研究中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美国学者肯尼思·华尔兹较早地使用了层次分析法。在他探讨战争原因的著作《人、国家、战争》中,华尔兹认为战争的爆发与二个层次上的因素有关,即他提出的3个著名“意象”,即国际关系分析层次--决策者个人因素,国家内部因素和国际体系因素。按照第一种基本概念,战争源于人类的本性和行为。第二种基本概念认为,国家内部结构是导致战争原因。如自由主义者(他们认为,同独裁国家相比,民主国家更加爱好和平)和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相信,资本主义国家会煽动战争,而社会主义国家则会带来和平)。第三种基本概念断言,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导致战争的原因。国际无政府状态是指国际社会缺乏能有效维护和平的法律和组织。体系理论与海原理论肯尼思·华尔兹认为,国际政治的理论可以分为体系理论和还原理论。前者指体系层次的理论研究,是以体系特性作为解释依据的;后者指单位层次的理论研究,是以单位特性作为解释依据的。要建立国际政治理论体系,只有体系层次研究才可以完成。

建构主义 西方国际政治学的一种理论。建构主义的前身是批判理论,他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对新现实主义进行的激烈的批判中产生的。它的主要特点是“把国际关系理论理解为一种社会关系”,认为世界政治是通过社会建构而存在的。建构主义有三个核心命题:第一,建构主义指出,除了物质结构以外,还存在社会结构,国际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一种社会结构。第二、认同构成利益和行为,认同界定国家利益;第三、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政治行为体和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构成关系。

伊斯兰复兴主义思潮 伊斯兰复兴主义思潮或称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这种思潮主张回到早期伊斯兰教,不允许对《古兰经》进行任何解释,反对非穆斯林文化的异端邪说,号召全面实现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伊斯兰化” 。其高潮是1979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共和国。这一运动至今仍在发展,其影响日益扩大,特别是在以中东为中心的西亚和非洲广大地区。伊斯兰复兴主义思潮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它盲目反对西方进步思想,倡导复古倒退,特别是某些领袖提出的输出革命理论和个别组织的恐怖主义活动,不仅无助于伊斯兰各国的稳定和发展,也有碍于世界的和平和进步。

“三角范式”之争  20世纪80年代,国际关系理论形成了“一种三角的范式之间争论”:现实主义、多元主义和全球主义。主要表现在:现实主义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分析法,着重研究国家权力和权利均势。其要点是:国家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国际关系角色;国家本质上是一理性角色;权力是国际关系中的核心概念;国家安全是国际关系诸角色的核心问题。多元主义是一种“多中心”的分析法,所强调的是国家决策和跨国主义。其要点是:非国家角色是国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行为者;国家不一定是理性角色;相互依存和跨国主义是国际关系的核心概念;国家安全不一定是国际关系诸角色的核心问题,国际关系的重要议题是广泛的,不一定一成不变。全球主义则以世界体系为分析基础,强调世界政治经济中“资本主义全球结构”的作用。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国际关系分析的出发点是国家与其他非国家角色赖以发生相互作用的全球体系,而不是国家;在承认国家与国际组织等角色的重要性的同时,特别注重探讨如何使这些角色协力建立国际关系机制;比现实主义和多元主义更加重视国际关系的经济因素。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区别 新现实主义是一种“修正和补救”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进行了更清晰、更一致和更严格的界定:(1) 现实主义视权力为国际政治的本质,是国家一切活动的目的;新现实主义认为,权力仍然是核心变量,但它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政治关系中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 (2) 现实主义着眼于主权国家,强调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新现实主义则着眼于国际体系,认为国际体系的结构决定着国际体系成员之间的政治关系。(3) 现实主义着重研究国家利益和国家权力;新现实主义则着重研究全球间的权力分配,以结构主义分配为基本特征。(4) 现实主义强调国际冲突,新现实主义则强调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的结合。

现实主义的嬗变:现实主义分为古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两个发展阶段。新现实主义又称为结构现实主义,它坚持了古典现实主义关于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性质和国家是主要行为体这些基本假设,同时又修正了前者的某些观点。它认为权力只是一种手段,国家最关心的是安全,并强调从结构层次上即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和力量分布上来解释说明国际社会。90年代以来,结构现实主义在坚持上述核心观点的同时,裂变为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两大流派。

进攻性现实主义对国际社会持悲观态度,认为国际体系仍然处于\"人人为战\"的霍布斯状态,国家之间互不信任,甚至互为敌人。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这就使安全成为稀缺品,安全的稀缺导致国家间常常发生冲突,一国要想在冲突中处于主动,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必须采取进攻性策略。因而当一国认识到相对力量正变得强大起来的时候,就倾向于向外扩展政治利益和实施对国际环境的控制,以求先发制人,实现自助。代表人物是米尔斯海默,代表作是《回到未来:冷战后欧洲的不稳定》(1990)《大国政治的悲剧》

防御性现实主义对国际社会的看法要乐观一点。他们认为,虽然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但由于国家是有理性的,因而他们常常会通过权衡扩张行为的得失大小,从而决定自己采取何种行为。由于在历史上侵略扩张一直是非正义的不得人心的,因而国家必须谨慎从事,但为了获得安全和利益,国家又必须有所作为,因而通常情况下都会采取温和谨慎的政策,富有侵略情绪并采取侵略行为的国家必定是少数。其分析问题的根据在于,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安全并不是稀缺而是充足的。代表人物是范埃弗拉。

新古典现实主义是古典现实主义在当代的一种新的发展,它强调安全并非国家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国家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追求国家相对力量的上升。国际体系的性质相当模糊,安全也无所谓稀缺或充足,人们只有根据主观经验去解读。新古典现实主义继承了古典现实主义重视单元层次分析的传统,但不同的是将国内因素作为中间变量纳入分析框架,将体系分析和单元分析结合起来,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思路和范例。
地板
gzwlg2008 发表于 07-5-4 14:02:01 | 只看该作者
恩,顶下~~~~
5#
crystalbbx 发表于 07-5-10 15:43:52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啊 不过请问一下这些名词解释是国际关系专业所要考的吗  是你自己总结的吗
6#
duwofeilian 发表于 07-8-23 11:09:08 | 只看该作者
好~复杂!我也顶下!
7#
zhuzhenandelie 发表于 07-9-14 12:52:37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好,多谢了
8#
kouwf 发表于 07-10-25 14:37:40 | 只看该作者
多谢了
9#
ruizi007 发表于 07-10-26 19:07:18 | 只看该作者
顶!@顶@!
10#
juanjuan831126 发表于 07-11-21 20:16:19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好,多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22 19:04 , Processed in 0.204745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