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学:中国古代史重难点权威解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jinrong00 发表于 07-8-7 00:0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开端
  第一节 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
  古猿、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猿人)
  一、腊玛古猿 南方古猿
  二、中国猿人
  元谋猿人
  蓝田猿人
  北京猿人
  在这些遗址中大多有用火的遗迹。
在北京猿人的洞穴中,有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有被火烧过的兽骨和石块,还有许多烧过的朴树籽。这些现象说明,中国猿人已普遍地使用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取暖,防御野兽,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这个时期,人们使用的火可能引自天然火。火的使用,能使人们熟食,增强人们的体质,促进人的大脑的发达,使人们有可能突破自然界的限制,扩大活动的范围。火的使用对人类的进步有决定性意义。
  三、早期智人(古人)
  大荔人
  丁村人
  许家窑人
  马坝人
  四、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形态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里曾经说过,这些原始的人们过着“群团的生活,实行杂乱的性交,没有任何家族,在这里,只有母权能够起某些作用。” 这种情况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亦有记载。《吕氏春秋•恃君览》云:“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淮南子•本经训》:“男女群居杂处而无别。”
  第二节 氏族公社
  大约距今五万年左右,古人进化为新人。新人又称作晚期智人。在这个时期,人类体质形态的原始特征基本消失,逐渐分化成各色人种,现代人开始形成,与新人相一致的是氏族公社形成。到了距今七、八千年前,也就是说,进入新石器时期,我国母系氏族社会逐渐发展到繁荣时期。目前我国发现的晚期智人(新人)主要有河套人、山顶洞人、峙峪人、柳江人、麒麟山人等。
  黄河流域大约包括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区。这一区域的文化以仰韶文化为主。
  裴李岗文化
  磁山文化
  仰韶文化的基本内涵是经营农业,以种粟为主,兼营渔猎采集;其陶器以红陶为主,器形有盆、钵、罐等,器物表面多彩绘,有的陶器上面还绘有鱼、人面等图案。
  马家窑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一种崭新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浙江宁绍平原东部。其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800年。因首次发现于河姆渡,故称此种文化为“河姆渡文化。”
  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红山文化
  牛河梁
  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在氏族产生的同时,部落也产生了。部落由氏族或胞族组成,通常是原始社会最大的单位。部落有自己的名称、住地及供打猎、捕鱼、采集的广大领域范围。每一个部落都有自己共同的语言。部落内各氏族彼此通婚,实行部落内婚制和氏族外婚制相结合的婚姻制度。几个部落由于共同的利益而结成部落联盟。部落联盟中的部落一般居地相邻接,使用共同的语言,而且多是从一个部落中分裂出来的。氏族和部落形成以后,在氏族组织中广泛实行族外群婚。
  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它的产生和新人的形成大体是一致的,时间大约从5万年前至四五千年前。氏族公社可分为母系和父系两个互相衔接的阶段,母系氏族确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了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呈现出一幅繁荣的图景。在我国,有关母系氏族的传说很多,文化遗存更是遍布各地。
  龙山文化
  屈家岭
  良渚文化
  第三节 我国远古社会的传说
  一、古史传说的部族首领及其活动区域
  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活跃着许多部族,并各有自己的领袖。这些部族领袖往往被神化成半人半神的英雄。我国古代有“三皇”、“五帝”的传说。
  黄帝和炎帝。
  黄帝族和炎帝族当是发祥于陕西黄土高原,又逐渐东迁至今河南、河北一带,活动在黄河流域的部族。太皞、少皞、蚩尤,是关系相当密切的东夷部族的领袖。
  黄帝、炎帝、颛顼、帝喾、蚩尤、太皞、少皞、尧、舜皆是活动在黄河流域的部族领袖。在不断的部族冲突与斗争中,炎帝、蚩尤、太皞、少皞皆曾遭到失败。失败部族的后裔多迁徙他处。而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则成为华夏族正统的部族领袖。
  二、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时期的政治特征
  1、号令征伐的权力
  2、获取贡赋
  3、禅让选举制
  尧、舜、禹的禅位很明显地表现了国君(或国王)的任职是终身制。尧死,舜才接任;舜死,禹才任职。前一任的首领不到年老,不会寻求接任者;年迈寻到接任者,而至死接任者才能得到权力。中国国君(或国王)的职位是终身制。
  我国古代确实存在着一个民主的推举制度,但这种制度不能为后代学者所理解。徐中舒先生认为,春秋时期的孔子在《论语》中美化了尧、舜、禹的禅位事件,而战国时期的孟子、韩非及《竹书纪年》的作者都否定尧、舜、禹的禅让,把禅让说成是篡权谋夺,这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大禹治水。
  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在不断的部族冲突与斗争中,扩大了实力,攫取了大量的财富,权力逐渐膨胀起来,为大禹的传子打下了雄厚基础。
  按照中国古代的禅让制度,禹年老退位时,应把权力交给伯益。但是大禹在为部族领袖时,势力膨胀,其他邦国的君主、酋长皆不能与之抗衡。《史记•夏本纪》载:“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这里所说的“佐禹日浅”,显然是借口,但天下部族长皆不承认益,而承认启则是事实。大禹为启的即位已经打下了雄厚的军事和经济基础。而伯益则在没有基础,或者势力远不及启的情况下,自然是要失败的。禹的传子宣告了禅让制度的终结,夏王朝产生了。
  《礼运》篇所讲的“天下为家”,“世及以为礼”正恰当地表现禹把“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历史事实,完成了禅让制向传子制的嬗变。
  我国历史上,确实存在着民主推举的禅让制度。当国君的权力逐渐发展、膨胀,能够以绝对优势压倒其他的首领时,他们就要求把国家的领导权像家产一样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愿再禅让给其他首领。经过反复的战争和较量,夏后启战胜了伯益和有扈氏,使世袭制度得到确立,传子制终于代替禅让制,出现了父子相承的“家天下”的局面。禹、启父子二人相继成为夏王朝的国王。夏王朝建立。
  第二章 夏商西周
  第一节 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
  夏人活动的中心范围当在今豫西、晋南一带。
  古籍中所载夏代都邑,基本在今河南、山西两省境内。《汉书•地理志》说:“颍川郡阳翟,夏禹国。”阳翟,今河南禹县。臣瓒引《世本》云:“禹都阳城。”阳城,今河南登封县。“禹都”阳城当在河南嵩山一带以及伊洛流域。《史记•夏本纪》亦云:桀“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夏台,又名钧台,即阳翟。阳翟可能是夏朝后期的都邑。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一处都邑遗址。二里头遗址有很厚的文化堆积。二里头的宫殿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宫殿遗址。偃师二里头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应是夏文化的遗存,这是夏代建立国家的象征。二里头文化遗址当是夏王朝的都邑遗址。
  第二节 夏朝的巩固和发展
  1.太康失国与少康中兴
  自禹以后,经过启一代,到太康时期,夏王朝开始衰落,曾一度丧失政权,史称“太康失国。”《史纪•夏本纪》云:“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又《楚辞•离骚》载:“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太康放纵淫乐,因此而失国。 太康失国,夏的政权一度为羿所夺。
  关于少康复国的史迹,《史记•吴世家》有一段记载:
  “昔有过氏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帝相。帝相之妃后缗方娠,逃於有仍而生少康。少康为有仍牧正。有过又欲杀少康,少康奔有虞。有虞思夏德,於是妻之以二女而邑之於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后遂收夏众,抚其官职,使人诱之,遂灭有过氏,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有过氏,即有戈氏。这段话主要说少康在有仍氏为牧正,又受到有过氏的追逼,少康又逃到有虞氏部落,得到有虞氏的帮助,聚集夏民众,建立了政权机构,遂灭有过氏,从而恢复了夏王朝。这就是旧史书上所说的“少康中兴。”
  夏朝的官员称为“正。”《尔雅•释诂》:“正,伯,长也。”郭璞注:“正,伯,皆官长。”夏朝有“车正”。
  第三节 商族的起源
  殷商民族是出于东方的民族。《诗•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楚辞•天问》皆记载商先祖契的母亲简狄因吞燕(或释为玄鸟)卵而生契,从而繁育了商民族的故事,商民族的图腾即是玄鸟——燕子。
  契是商部族的始祖,传说是帝舜的司徒。王国维先生称殷商部族在成汤以前的首领为先公,成汤以后的商王称为先王。自契至成汤,商部族已度过漫长的时代,经历了十四代先公。
  《诗•商颂•长发》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相土时期,其力量可能已达海外。从始祖契到成汤,商人共有八次迁徙《史记•殷本纪》云:“自契至汤八迁。”先商时期共经历十四世先公,商部落从东方兴起了。
  成汤时期,商部族已经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势力强大的部族方国。夏朝自孔甲以后,逐渐衰败,至桀时,更加奢侈腐化,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已经无法维持自己的统治了。商汤乘机征伐夏桀,一举灭夏,商王朝建立。 商汤伐夏,得到了夏民的热烈拥护,如望时雨,故才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商汤伐灭了夏桀,建立商王朝。夏王朝经历十四世、十七王、六百余年而告结束。
  第四节 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
  自始祖契至成汤建国,商朝有八次迁徙;而自成汤到盘庚迁殷,商又迁都五次,即所谓“前八后五,不常厥土。”成汤建国后迁徙情况是:汤居亳,仲丁迁隞,河亶甲迁相,祖乙迁耿,南庚迁奄,盘庚迁殷。
  盘庚迁殷 殷即今河南安阳殷墟。《竹书纪年》卷上载:盘庚十四年“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尚书正义•盘庚》孔疏引《汲冢古文》云:“盘庚自奄迁于殷。殷在邺南三十里。”殷在今邺南的安阳,除载于文献外,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个结论盘庚将国都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以后,商王朝又称为殷或殷商。殷地处洹水平原,地势优越,土地肥沃,水分充足,气候温暖,加上政治较为清明,所以殷王朝能长期定都于此,并得以迅速发展。自此居殷直至灭国的273年之中,殷王朝基本不再徙都。都殷时期是商王朝的鼎盛时期,在这里留下灿烂的殷墟文化。
  盘庚死后,其弟小辛即位。小辛执政期间,殷朝又出现衰弱的迹象。至武丁时期,商复兴。 武丁不拘一格,举工匠傅说为相,选贤任能,勤于国事,使殷国大治。武丁修政治国,致力发展农业、畜牧业生产。他花几十年时间,动员了大批力量去征伐四夷,版图扩张,殷商王朝的势力大大加强,殷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是为“武丁中兴”。
  第五节 周族的兴起和灭商
  一、周部族的兴起与周王朝的建立
  周部族是我国西部黄土高原上兴起的一个古老部族。因其所居地为周原,故号为“周。”
  周文王时积聚力量,做好反商的准备。周人累年向外扩张,迁都丰以后,由崇渡河向殷都朝歌进军,沿途皆平坦大道。
  二、武王克商
  武王发即位以后,修文王绪业,继承文王遗愿,进行伐商的准备工作。武王东观兵于孟津,向殷王朝示威,并观察殷王朝的动静。此时,殷纣王一味贪恋淫乐,已无暇顾及周人炫耀武威的举动了。武王遂帅师东伐,于十二年二月甲子朝(即公元前1046年二月甲子的早晨),至于商郊牧野。
  武王伐纣是有充分准备的。武王率领戎车三百辆,虎贲(勇士)三千人,诸侯军旅,西南地区的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孔颖达《正义》曰:“此八国者,皆西南夷也。”顾颉刚对《尚书•牧誓》中记载的“八国”进行过考证。 在武王伐纣的战役中,此“八国”军队跟随出征,是打败殷商王朝的重要力量之一。
  武王以甲子朝克商,《利簋》铭云:“武王征商。惟甲子朝,岁则克。闻,夙又(有)商。辛未,王在阑师,易(锡)又(右)事利金。”此铭记载武王克商的史实。此次打败殷商,因为右史利的建议而获胜,因而武王赐之以金(即铸簋的铜)。
  周人取得了政权后,根据当时人们“灭国不绝祀”的原则,保留殷人的祭祀。周武王让纣的儿子武庚仍继承殷王位,统治殷商故地。武王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的邶、鄘、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尚书•金縢》载:“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三监之乱
  《尚书•金縢》记:“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周公首先镇压“三监”,制止了流言,杀了管叔放逐了蔡叔;还诛杀了武庚,以纣王庶兄微子继承殷朝,在宋建国,史称宋国。武庚覆灭后,周公继续东征,经过三年艰苦斗争这场动乱才告平定。
  周公东征胜利以后,彻底消灭了殷商王朝的残余势力,扩大东方境土。为了巩固周王朝在东方的统治,周公进一步营建东都雒邑和封建诸侯。周公、成王、康王时期是西周王朝稳定发展时期,“刑错四十年不用”, 史称“成康盛世。”
  第六节 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及灭亡
  昭王南征和穆王西征
  厉王止谤 国人“道路以目”。
  厉王奔彘后,历史上两种说法:一为周、召二公联合行政,号曰“(周、召)共和”;二则以为共伯和执政。厉王出奔后,由共伯和执政,此年是公元前841年,史称“共和行政。”从厉王出奔到宣王即位,中间经过了14年。
  宣王即位以后,对外进行一些战争,北伐玁狁,南征淮夷,都取得了很大胜利,所以宣王又被称作“中兴之主”,是为“宣王中兴”。
  幽王时期,西周政治一片混乱。在王位继承问题上,幽王宠爱褒姒,废掉原来所立的太子宜臼及其母申后,改立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到母家申侯处(即南阳地区之申国),幽王讨伐申侯,申侯就联合缯(即曾)、犬戎共同伐周。犬戎杀幽王、伯服于骊山之下,于是西周灭亡。
  周平王元年,“王东徙洛邑,锡文侯命。晋侯会卫侯、郑伯、秦伯以师从王,入于成周。” 平王的政权是在申、鲁、许、郑、晋等东方诸侯的支持下建立的。平王东迁,得到了东方诸侯的拥护。他是从申迁到成周的。他东迁之后,就把西周的丰、镐旧地完全放弃。
  第七节 商、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商王朝建立之初,有时称“王”,有时称“后”,这大约与继承夏人传统有关。如《尚书•太甲》伊尹作书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皇王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又曰:“修厥身,允德协于下,惟明后。”在《尚书》中,商王或称王、或称后,但其意皆为“君王”之意。
  商王有时还自称“予一人”,与后代帝王所自称的“寡人”、“孤”的意义相同,就是天下只有我一人,再无第二人有象我一样的权势了。商王是殷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商王之下,还有一整套的职官。《尚书•酒诰》记周公叙述殷朝官职时云:“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君。”内服,就是在王朝服务的官职;外服,就是殷王畿外服役的职官。服,事也,即服王事之意。
  尹,商王朝统治机构的官职称为“尹”,如“伊尹。”另外其他官职也称为“尹。”
  百姓,古代贵族才有姓,多支贵族称“百姓。”《国语•楚语》云:“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
  里君,古代百姓按里而居。里君,当为百姓所居之里的长官。
  殷商王朝的外服,主要是侯、甸、男、卫、邦伯。、这些外服官职多是指臣服于殷商王朝的部族方国首领。他们承担向殷商王朝贡纳、捍卫的义务。
  周初封建诸侯,在文王时代就已开始。周公东征取得胜利,朝歌以东广大疆土皆入版图。为了巩固统治,必须大量分封亲属子弟镇抚其地。
  诸侯国主要可分为:同姓,即姬姓诸侯国;姻亲,即和周王朝有婚姻关系的诸侯国;先代之后,即夏商及尧舜的后裔;还有一些是原来就存在的方国部落,或在殷商末期就投靠周族,周王朝因其故地而封的诸侯国。
  西周王朝的政权机构
  在西周的国家政权机构中,周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从理论上讲,周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居于宝塔式等级的顶端;但实际上,由于西周时期各种政治措施还不完善,专制主义还未形成,周天子的权力还未达到绝对专制的权威。
  西周王朝的职官主要是:太保、太师、太傅;掌管六事之大臣,即六卿: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司士、太史等。
  西周时期,史官是非常重要而又十分活跃的官职。西周王朝有“太史。”太史掌管西周王朝文书起草,记载国家日常政令、文件、政务,以及王的活动和言语,编订史册,并管理国家的图书典籍等。史官系列中还有“史”、“内史”、“右史”、“御史”等。
  西周官制逐渐完善。三公六卿的设置,使西周王朝既有辅弼天子的重臣,又有管理国家军事、土地、工程、司法、官吏升黜、文书典册、祈祷占卜的重臣。
  西周王朝的职官是世袭的。
  西周王朝把鼎作为王权统治的象征。
  宗法制 西周宗法制是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产物,是周天子巩固王权的工具。
  第八节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夏代社会经济
  冶铜与铸造,二里头文化中出现了青铜铸造的刀、锥、锛、凿、铃、簇、戈、爵等工具和武器等。同时发现有冶铜遗址,陶渣、铜渣和坩锅残片等,出土的铜容器等系用复合范铸成,反映当时的铸铜工业已有一定规模和水平。夏禹铸九鼎的传说。
  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骨器和蚌器仍在使用。
  制陶、制化石、骨器、玉器、装饰品、石磬一类的乐器,昆吾制陶的传说。
  酿酒:仪狄作酒(《世本•作篇》),杜康造酒,秫酒、饮酒之风,酒具有觚、爵、盉,反映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车轮的制作:奚仲作车
  3、科技文化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并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夏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A、记载日食
  B、记载流星雨
  C、干支纪时法
  D、夏小正
  E、文字
  商代的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是主要的生产事业
  生产工具:以石、骨、蚌等材料器为多,以耒耜为主,也有了铜锥等。
  产品种类:有稻,谷禾(小米)、黍(大黄米)、粟(小黄米)、麦(大麦)等。
  数量增多:统治阶级嗜酒成风(酒池肉林),但也反映了粮食生产较为丰盛。
  林木蔬果,成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桑、蚕生产,有了发展。
  土地制度:以井田为主干的王权所有制。田、猎,除了游戏外,是在未垦土地上驱逐野兽,国王亲自管理和监督生产,直接压榨农田劳动者,对土地可以任意赏赐,随便使用。
  畜牧、渔猎有新的发展,不仅家畜种类增多,而且数量惊人,这从殉葬品中可以看出来。
  2、青铜器工艺高度发展
  青铜,是指铜与锡的合金,还加入少量的铅。青铜中的铜,系指红铜,质地比较柔软,铸成工具或器具不太适用,而加入锡变成青灰色,所以叫青铜,质地坚硬,制造出来的工具,使用比较合适,制成的器具也相当美观。司母戊鼎。
  技术进步:配料合适,六比一,有青铜作坊遗址。采用复合模。陶铸法:(1)浑铸法;(2)分铸法。
  种类:武器和工具有刀、锛、钻、戈、矛、青铜箭等。饮酒、祭祀和生活器具方面有鼎等二十余种。
  纹饰:饕餮、夔、蝉、云雷纹等。
  造型:因器物而异,同一器物又有不同,如鼎有三足、四足,圆方之别。仿动物造型,如豕、象、四羊、龙虎尊等。
  3、其他手工业
  制陶:多是灰陶,也有红陶和黑陶。有代表性的是白陶,是用高岭土(瓷土)烧制的,质地硬、火侯高,色泽自然,形制和纹饰部分照青铜器,是和青铜器一样的名贵的工艺品。
  原始瓷器:青瓷
  车:造得更为精致
  纺织:丝织,有菱形花纹暗花绸,需要有提花装置的织机。
  玉器、漆器、骨器
  管理者:多工、百宗工等。
  4、商业的发展与城市建筑
  商代的商品交换有了空前的发展,真正的商业活动从商朝开始,商人的名称也与此有关。
  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进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需要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其种类有海贝、骨贝、珧骨、铜贝等。铜贝,可以说是最早的铸币。
  城市:作为统治的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而出现在各地。殷都仅王宫建筑遗址就有53座,都有夯土台基,木质梁柱和门户廊檐,建筑面达80平米以上,高达14.5米以上,城市有城垣、护城濠、城楼、城门等。
  5、科学、文化的发展
  甲骨文:因为是用青铜刀契刻和毛笔写在牛的肩胛骨和龟的腹胛骨上的文字,所以叫甲骨文。再就是因为是商代占卜的记录,又叫作“卜辞”。
  甲骨文发现的价值:研究商代的信史。
  甲骨文的发现:安阳小屯,是商代都城所在。1899年,病中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了甲骨上的文字,收集甲骨千余片。传布与研究:王懿荣死于1900年八月联军之乱,其所收甲骨为刘鹗(1857-1909 年,字铁云)所得。刘又收集甲骨得五、六千片,拓印为书,1903年以《铁云藏龟》名称出版,孙诒让《契文举例》是第一部研究著作。
  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郭沫若,原名开贞,号鼎堂。董作宾,字彦堂。
  天文学:天象观测、历法、闰月。
  车器:陶埙、石磨、铜铃、铜铙、鼓等。
  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主要是井田制
  井田制度,是周代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基本的土地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部分,与宗法制、分封制密切相连,在西周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内容和特征如下:
  A、土地的所有权,已从原来的农村公社所有,变为国家所有。
  B、井田的区划,一夫受田百亩是通行的标准。
  C、保留着定期分配份地的遗风。土地有不易之田,一易之田,再易之田。换土易居,爱田易居。
  D、百亩而彻的贡税征收,贡税年为十一。
  E、井田制是建立在农村公社——邑、里上面的,邑、里也就成为奴隶主贵族计算财产的单位。
  耕作井田的农民,称为庶人或庶民。
沙发
深海一沙 发表于 07-8-14 15:23:3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s:4]
板凳
daysi 发表于 07-8-19 01:19:17 | 只看该作者
[s:2] [s:2] [s:2] [s:2]
地板
kulu11 发表于 07-8-19 17:17:4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s:2]
5#
ssp1978 发表于 07-8-20 01:19:24 | 只看该作者
就这么点东西
6#
handehua163168 发表于 07-8-20 23:15:01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究竟是哪个权威的
7#
zhaotianshun 发表于 08-4-10 20:25:53 | 只看该作者
好的文章一起来分享!
8#
孤独泪 发表于 08-5-24 00:56:19 | 只看该作者
还有没有下面的啊???
9#
历史疯狂者 发表于 08-5-31 15:05:38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楼住,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6 07:00 , Processed in 0.089315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