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人物名解-第3季

[复制链接]
fff1789 发表于 07-9-13 00: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名。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父士,贩卖木材的大商人,隋末为鹰扬府队正,与李渊有交往,李渊晋阳起兵后,士从至长安,贞观(627~649)中,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母杨氏,隋室疏宗。
 武则天十四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六年(655)高宗欲废王氏改立武氏为皇后,元老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人以武氏非名门令族出身而表示反对。许敬宗、李义府等人投高宗所好,表示赞成,李则对高宗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高宗乃立武氏为皇后。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则天害死。
 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自显庆(656~661)末起,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二月,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以武代李的趋势日见明显,于是李之孙徐敬业(李原姓徐,唐朝赐姓李)代表元老重臣势力,于这年九月以恢复庐陵王的皇位为号召,在扬州(今属江苏)起兵,但三个月即兵败被杀。垂拱四年(688)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代表宗室势力分别于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和豫州(今河南汝南)起兵,均不到一个月就被扑灭在则天的授意下,沙门法明(或作“法朗”)进《大云经》,借佛告净光天女之语影射则天是弥勒佛降世,当以女身王国土,代唐为阎浮提主(“阎浮提”意为大千世界),大批臣民上疏劝进,则天遂于天授元年(690)称帝,国号周,并自以“”字为名。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武则天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大肆翦除异己,打击政敌,并滥杀一些被她怀疑的大臣。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及程务挺等人,少数被贬逐,多数遭诛杀;李氏皇室及宗室诸王相继杀戮殆尽;另有“海内名士”三十六家,也以谋反的罪名而被族诛。武则天以女主的身份号令天下,执政前又无自己的心腹,执政后多疑臣民不忠于己,遂任用索元礼、周兴及来俊臣等酷吏广事罗织,严酷逼供,奖励告密,虽然消灭了一些政敌,但也滥杀无辜。到武周政权正式建立以后,斗争趋向缓和,此风才有所收敛。
   武则天为抬高武氏一族及宠臣李义府等人的社会地位,抑制旧门阀士族及李唐皇族,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把武家列入第一等,并规定凡五品以上官员皆入于谱。为了培植自己的政治力量,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她举行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制,员外置官,破格用人。这样做虽然选拔了一批才能之士,如狄仁杰、李昭德、姚崇、'" class=link>宋及张柬之等人,但也不免使官员倍增,流于冗滥。高宗在位时,武则天曾上疏建言十二事,其中有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进步的主张,高宗皆略施行之。在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隋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基础,也由于武则天沉重打击了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人口也由三百八十万户猛增到六百一十五万户。
     武则天执政前,唐朝已经俘阿史那贺鲁,平定西突厥,于其地增设池陵二都护府,隶于安西都护。武周政权建立后,她感到整个西域过于阔远,不易管辖,遂于长安二年 (702)把天山以北地区从安西都护府划出来,另置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安西四镇(即碎叶龟兹于阗疏勒)自垂拱二年(686)起为吐蕃所占。武则天不甘心失土,乃于长寿元年(692)遣王孝杰等大破吐蕃,恢复了四镇。
   武则天非常重视著述,召学士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政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寮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她另有《垂拱集》、《金轮集》等著述。
   但武则天也有不少消极的行为。她信图、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打击政敌的过程中也不免滥杀无辜。官吏大增也必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在她统治时期尽管社会经济有所上升,但逃户问题已经日益严重,府兵制开始走向破坏。  
武则天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绪及武攸宁等人,并大封武氏宗人为王。大臣吉顼等人深以嗣君之选为虑,武则天也感到作为女子,死后只能入李家宗庙享子孙祭祀,所以接受臣下建议,于圣历元年(698)迎还庐陵王李显,复立为太子。武氏晚年宠爱男妾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人狐假虎威,作威作福神龙元年(705)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诛杀二张,逼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中宗上尊号为则天大圣帝,后人因称她为“武则天”同年十一月去世。

房玄龄
唐朝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以字行。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父彦谦,隋司隶刺史。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先后担任秦王府记室、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他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与谋臣猛将密相交结,使他们各尽死力。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秦王弟兄间争夺皇位,太子建成在高祖前谮毁他和如晦,遂同被斥出秦王府。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李世民),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封梁国公。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十七年,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图形于凌烟阁。晋王李治为太子时,他任太子太傅。太宗征高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二十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杜如晦
唐朝初年名相。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从祖杲为北周、隋显官。
   如晦年轻时爱读书,喜谈文史。隋大业中,补滏阳县尉,不久弃官回乡。唐武德元年(618),被李世民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迁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总管府长史。房玄龄对世民说:如晦有王佐之才,如欲经营四方,非此人不可。李世民立即奏请调如晦为秦王府府属。如晦常从征伐,参与机要,军国之事,剖断如流。又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并以本官入文学馆为十八学士之首。武德四年,李世民建天策府,以如晦为从事郎中。当时世民弟兄间皇位继承的争夺十分激烈,太子建成企图翦除世民羽翼,在唐高祖李渊前谮毁世民的幕僚,因此如晦和房玄龄同被斥逐。九年,潜入秦王府谋划玄武门之变,以功擢拜太子左庶子。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如晦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二年(628),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三年,任尚书右仆射,仍领选事。同年冬,患病解职。四年三月卒。
   如晦为相时,正值唐朝新建不久。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每在太宗前议事,玄龄说:非如晦不能决。如晦亦能尊重玄龄之策。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后世论唐代良相,首推“房、杜”。

魏徵  
唐贞观时名相,以善谏著称。字玄成。先世是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后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西)。祖父魏彦,在北魏时曾欲删削各家《晋书》,成一家之言,未成。父亲魏长贤,是著名史学家魏收的族叔,博涉经史,北齐时为著作佐郎,欲承其父志,改撰《晋书》,后因讥刺时政,出为上党屯留令,其志未遂。
   魏徵少孤,通贯书术,素怀大志,不营赀产。隋末农民起义爆发,魏徵诡为道士,以避世乱。大业十三年(617),武阳郡(即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举兵响应瓦岗军李密,以魏徵典书檄。魏徵代宝藏作启谢李密,为李密所重,召为文学参军,掌书记。后以“十策”说李密,未被采纳。武德元年(618),瓦岗军为王世充所败,魏徵随李密投奔李渊,遂为唐臣。魏徵请出使山东,李渊因署魏徵为秘书丞,东出关,先后劝降了据守黎阳(今河南浚县东)的瓦岗军余部徐世及据守魏州的元宝藏。二年十月,魏徵在黎阳被窦建德所俘,署为夏政权的中书舍人。四年,窦建德、王世充相继为唐朝所灭,魏徵遂复归长安,任太子洗马。当时秦王李世民为争夺皇位继承权与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明争暗斗,魏徵劝建成亲自将兵出征刘黑闼,借机树立威信,结纳豪强,作为战胜世民的政治资本,次年,随太子至河北,建议释放囚俘,分化黑闼部众,黑闼果败。九年,魏徵又劝建成早除世民,未被及时采纳。六月四日,发生“玄武门之变”,建成、元吉被杀。秦王李世民获胜,不久即位,是为唐太宗。太宗素重魏徵之才能,遂化敌为我,引为太子东宫詹事府主簿,拜谏议大夫。以后相继任给事中、尚书右丞,封鹿县男,又除秘书监、参预朝政(即宰相)、侍中,进位左光禄大夫,进爵郑国公。晚年曾为太子太师。
   唐太宗以虚怀纳谏著称于世,贞观一朝谏臣云集,著名的有魏徵虞世南王、刘洎、岑文本、褚遂良、马周等人,其中以魏徵最为杰出。他素有胆智,忠心耿耿,敢于犯颜直谏,面折廷诤,前后所奏二百余事,其中大部分保留在《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书中。贞观十一年(637)所上的《论时政疏》《陈十思疏》(简称《十渐疏》),是他一生奏疏中最为重要者。综合所谏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居安思危,施行仁义;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举贤任能,斥佞退邪;坚持法制,力避任刑;虚怀纳谏,不责过激;偃武修文,少动干戈;善始令终,力防蜕变。魏徵所谏都是为了唐朝的长治久安,使太宗少犯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出现起了不小的作用。
   贞观十七年,魏徵卒太宗十分惋惜地对朝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太宗还亲自为魏徵撰成碑文,亲书刻石。就在这一年,太宗在凌烟阁图画二十四名功臣的肖像,魏徵名列第四。太宗晚年发动亲征高丽的战争,损失巨大,受创班师,扫兴之余懊悔地说:魏徵如果在世,就不会使我有这次出征。
   魏徵以家学渊源,适应唐初统治之需要,亦略有纂述。唐贞观中修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代史,魏徵总领其事,其中《隋书》由他主要负责,并亲自撰写序论。此外,他还主编《自古诸侯王善恶录》,并为萧德言等所辑《群书治要》一书作序。
 
李靖
中国唐朝军事家。字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少时研读孙吴兵法,深受其舅韩擒虎等赏识。隋大业末年任马邑郡丞,曾与太原留守李渊有隙。李渊攻占长安(今陕西西安),执李靖将斩,见其胆识过人释之。被秦王李世民召入幕府,跟随作战,因功授开府。
   唐武德二年(619),奉命入蜀,协助赵郡王李孝恭筹划消灭南方最大割据势力萧铣。李靖先在川东击败了当地部族首领对李孝恭的进攻,得到李渊的信任。三年冬,萧铣内部倾轧,他乘机向李孝恭献平萧铣之策。四年二月,任行军总管兼李孝恭长史。九月,在唐平萧铣之战中,协助李孝恭统12总管兵,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在军事上、政治上都取得了胜利。晋升为上柱国大将军,任岭南道抚慰大使,招抚了岭南96州。六年,杜伏威余部辅公据丹阳(今江苏南京)反唐,李靖奉命协助李孝恭统七总管兵前往镇压。七年二月,辅公部水陆军精锐5万人,据当涂(今属安徽)附近有利地形,构筑坚固城栅进行防御。李靖出其不意,先率主力击破其水军,杀伤及溺死者万余人,乘势亲率轻兵直趋丹阳。辅公率数万人弃城东走,被俘获。
   八至九年,李靖先后以安州大都督、灵州道行军总管调潞州(今山西长治)、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防御突厥。太宗即位后,先后任刑部尚书、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贞观三年(629),东突厥诸部内乱,九月,任代州道行军总管;十一月,任定襄道行军总管,奉命统六总管兵击东突厥。四年初,在唐攻东突厥之战中,与并州都督李世密切配合,先后两次以突然袭击,消灭了颉利可汗的主力,后俘颉利。同年八月,任右仆射。
   八年,以足疾上表辞官,得太宗称许,并授特进。不久,吐谷浑扰唐,64岁的李靖自愿请行,被任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五总管兵西攻吐谷浑。九年,分兵两道深入追击,取得胜利(见李靖攻吐谷浑之战)。十一年,封卫国公。辞官后,太宗仍常征询他对军国大事的意见。他谨慎自谦,长期闭门谢客。二十三年卒。
   李靖归唐时已年近半百,15年中四次统军作战,均获全胜。后人评论李靖用兵“临机果,料敌明”。太宗时名相王称其“才兼文武,出将入相”。在《通典》和《太平御览》中,保存有李靖所著兵法的部分内容。宋元丰中,神宗将《李卫公问对》(亦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定为《武经七书》之一,该书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侯君集  
     唐初大将。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北)人。君集少年时以武勇称,隋末战乱中,被秦王李世民引入幕府,从征讨有功,累迁左虞候、车骑将军。武德九年(626)的玄武门之变,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君集任左卫将军,封潞国公,迁右卫大将军。贞观四年(630),任兵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参议朝政(即宰相)。九年, 为积石道行军总管,随李靖平吐谷浑,策划军事,分兵深入,君集有大功。十一年,改封陈国公。十二年,迁吏部尚书,仍参朝政。君集出自行伍,素无学术,及被任用,方始读书。他出为将领,入参朝政,获得当时称誉。十二年,吐蕃围松州(今四川松潘),唐授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以击之。十三年冬,因高昌王麴文泰遏绝西域商贾与唐交往,唐又以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击之。十四年八月,进围高昌,这时文泰已卒,子智盛降,得二十二城,八千零四十六户,一万七千七百口,君集刻石记功而还。太宗以其地置西州。
   君集入高昌时,私取宝物;将士也竞相盗窃,君集自身不正,不敢禁制。还朝后,被人揭发,下狱,虽得免罪,却没有奖赏,他心怀不满。十七年,洛州都督张亮密告他煽动自己谋反。太宗认为两人对话,别无旁证,没有追究。这时,太子承乾屡有过失,魏王泰争立,两人各自树立徒党,君集与承乾结纳。同年,有人告发承乾策划政变,结果承乾被废黜,君集也被杀。

长孙无忌
唐太宗和唐高宗时宰相。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其祖出自鲜卑拓跋部贵族。父晟,隋时名将;妹为太宗皇后。无忌虽出于军事世家,却好学,善于谋划。他从小就和李世民亲善,太原起兵后,常从世民征伐,参预机密。唐武德九年 (626),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他是策划和组织者之一。贞观中,历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封赵国公,与房玄龄等同为宰相。太宗图画功臣像二十四人于凌烟阁,以无忌为首。贞观十一年(637) ,他谏止功臣世袭刺史的错误措施。十七年,太宗废太子承乾,但在魏王泰、晋王治、吴王恪之间立谁为太子问题上犹豫未定,无忌以母舅和元勋的地位决策立晋王。二十三年,太宗病危,他和褚遂良受遗命辅政。高宗李治即位后,他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为朝廷首相,掌握大权。永徽四年 (653),发生了房遗爱(太宗婿、房玄龄子)谋反案,无忌主持审案,他藉此杀死和流配诸王、公主、主婿等亲贵十余人,进一步巩固了高宗的统治。永徽六年他和褚遂良反对立武昭仪(见武则天)为皇后,未果。显庆四年 (659),许敬宗迎合武后意旨,使人诬告无忌谋反,无忌被流放到黔州(今四川彭水),被迫自缢死。
   贞观中,他和房玄龄主修《唐律》和《律疏》。永徽四年,《律疏》三十卷成,即现存的《唐律疏议》,由无忌领衔奏上,为东亚著称的封建法典。

褚遂良
中国唐代书法家。字登善,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一说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其父褚亮在唐太宗时任文学馆学士,与当时著名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是朋友。褚遂良原任秦州都督府铠曹参军,贞观十年(636)自秘书郎迁起居郎,不久授太子宾客。贞观十八年拜黄门侍郎,最后拜中书令高宗即位进封郡公。永徽三年(652)征拜吏部尚书,翌年拜尚书右仆射。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至死。 褚遂良书法,初学欧阳询、虞世南,继学锺繇、王羲之。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有极深的研究,唐太宗曾购求王书墨迹,让他鉴别真赝,宫中藏的王羲之草书三千纸,都经过他鉴定。其书法风格前期比较古朴,有六朝风貌,后期起了变化,创造绰约婀娜的姿致。早年隶意甚浓,方整矜严,结体宽博,以《伊阙佛龛碑》和《孟法师碑》为代表。后遒逸婉媚,以《雁塔圣教序碑》为代表。
   他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有:碑刻《伊阙佛龛碑》,结构谨严,瘦硬通神。《孟法师碑》,笔力千钧,保留较浓隶意。《雁塔圣教序碑》,体态流美,笔画多姿,为最能代表褚遂良书法特色的作品。传世的墨迹有《倪宽赞》,大字《阴符经》,前者一般认为不是真迹,后者是否真迹也有争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5-22 04:19 , Processed in 0.08616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