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民国政治制度史的发展特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education1 发表于 07-9-17 10:4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华民国政治史以反对外来侵略与政治革命为两大主题,故对政治制度本身往往忽略,在历史发展冲突激烈和急遽变化的过程中,制度史常被写成是无制度史,因而必须关注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特征:

  (1)特征之一为解决国家独立、统一、富强问题与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交叉贯穿始终,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涉及政治制度的各种关系的发展演变。国家是统一与分裂问题是政治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央与地方关系部分被作为国家统一与分裂问题处理,部分被作为政治革命问题来解释,反而淡化了两者关系间的问题,如地方自治构想和实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制度与基层社会之间的空间等。同时,还必须注意处理中央集权或专制的传统、程度和变化的问题。

  (2)特征之二是制度建设明显表现为过渡性。民国政治制度始终处于剧烈的震荡之中,基本上没有比较稳定的制度建设,多为一些设想、建构或模式,例如内阁制度、国会制度、法律制度、五权宪法等。过渡性的另一含义可以从制度源流理解,民国政治制度一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承继,一是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影响,后者更为重要。

  (3)特征之三是政治运作形式多表现为激烈的对抗性。在整个民国时期,能够在体制内实现的政治妥协很少,差不多重大问题的争纷都发展成为激烈的武装对抗,武力作为政治运作的极端手段被神圣化。其结果,民国时期的政治不是一门妥协的艺术,而是性质完全不同的针锋相对、你死我活的斗争。政治运作的中心不是在国会,政治角力的依据不是在选票,而是在武力的大小和运用。政治斗争又往往不是在各政党、政治团体之间公开进行,而是在同一政治集团内部进行。这些现象都使得集权、独裁、腐败容易产生,并极容易失去控制,演变为极其激烈的对抗。民国政治制度史中并不排除妥协性,而且在能够实现积极地妥协时,一般来说都有较为明显地发展,但相对整体历史又多被解释为一种消极的、被迫的权宜之计。

  利用中国现代史基础知识,建立一个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大致模型:

  (1)中华民国建立初期对于美国制度的模仿。由于政权更迭在国内革命中完成,因而在核心权力的归属上,从一开始就出现因人而异现象,即革命党为占有国家政权在法律上的设置,造成监督机制与人品道德的选择冲突。

  (2)北方的复辟与维持。主要围绕国会、约法的政治斗争,大致有利用、废除、自制国会和约法三种态度,但都不能完全抛弃议会与约法。

  (3)南方的临时措施与制度创新。军政府与非常国会的成立,最突出的是联省自治或省自治下的地方自治主张和试验,以及孙中山的训政思想和地方自治思想。

  (4)训政与五院制的试验。由于实行训政,政治制度核心问题转为政党建设和领袖能力及其道德是否高尚,这在近代民主政治理论上有极大缺陷,现实试验也与构想相差甚远。

  (5)抗日战争时期的二元发展。形成具有战时特点的政治集权与民主宪政要求,也就是中国式政治制度的特征。

  (6)回归中国式宪政。主要特征为一党独大的宪政,国家政治活动中心在执政党内部高层,政党领袖的政治地位突出,中央与地方权利划分上更倾向于中央。

  从架构中可以看出,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一般概念和制度设置都有表现,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有变形,有些甚至严重扭曲,尤其要注意所谓中国化的背景与环境
沙发
LKYyun 发表于 10-4-15 11:53:26 | 只看该作者
下了之后,我一直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料这么乱啊!
板凳
chanceh 发表于 10-4-15 13:04:5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哦,辛苦啦
地板
yanchuqing12 发表于 10-8-25 10:45:27 | 只看该作者
真是太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5 21:00 , Processed in 0.173102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