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历史学基础》一书的电子版修订手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jiasuxia 发表于 07-10-16 04:4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师大版《历史学基础》一书的电子版修订手册

在北师大出版社网站上看到的信息,这是上面的说明:
      2008年全国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作了小部分的修订,根据考纲修订的情况,我们出版社特别请本书的的编写组对增加、删除和合并的部分作了说明和内容补写。因为修改的内容有限,《历史学基础》不出版2008年修订版,仍销售2007年版。同时,在网站上公布《历史学基础》一书的电子版修订手册。

以下就是电子版修定手册内容:

上篇 中国史(上古-1991年)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上)
        第四节 秦汉 五、刘秀加强东汉统治的制度与措施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刘秀加强东汉初期政治
        修订说明:新修订的备考指南与原内容基本无变化,但须增加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八座
        东汉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官制方面的改革。在中央虽设三公之位,却把一切行政大权集中于尚书台,由皇帝直接控制。尚书台设尚书令和尚书仆射作为正副长官,下设六曹尚书,分掌各项政务。尚书令、尚书仆射和六曹尚书,并称“八座”,权尊势重。
        
        第四节 秦汉 六、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东汉后期的政治危机
        修订说明:新修订的备考指南内容与原内容基本无变化,但须增加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
        十常侍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桓帝去世,窦皇后以太后身份临朝,立12岁的刘宏为帝,是为灵帝。窦太后的兄长窦武任大将军,辅佐朝政。窦武与太傅陈蕃联合,谋诛宦官。但事情败露,宦官曹节率先发动政变,诛杀了窦武、陈蕃等人,幽禁太后,开始专权。曹节死后,灵帝又重用了张让、赵忠、夏惲、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12个宦官为中常侍,人称“十常侍”。灵帝经常说:“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对这些宦官十分倚重。这些宦官都被封了侯,得到了极高的宠遇。修建的宅第,可与皇宫相比。他们的父兄子弟布列州郡,贪残一方,成为一时大害。
        简答题:
        简述东汉的两次党锢之祸。
        答案要点  东汉两次以太学生为主体的反抗宦官专权的斗争均取得了胜利,与此同时,以李膺、陈蕃为领袖的朝中官僚士大夫也行动起来,站到了反对宦官势力斗争的第一线。当时,李膺、陈蕃、王畅等人受到了以郭泰为首的3万太学生的推崇,流传着“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的赞誉。官僚士大夫与太学生反抗宦官专权的斗争,沉重打击了黑暗的宦官势力。宦官们时刻寻找机会,对他们进行报复。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宦官集团对党人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迫害行动。时任河南尹的李膺依法将依附宦官的张成父子处死,激怒了宦官。他们唆使张成的弟子牢脩上书桓帝,告发李膺等人私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学生,互相联结,共为朋党,诽谤朝廷,搅乱风俗。在宦官的怂恿下,桓帝下令郡国搜捕党人,李膺等人被捕入狱,同时还牵连到陈寔等二百余人。不久,在朝野舆论的压力下,桓帝不得不释放了党人。但同时规定这些党人只能罢职归家,并且禁锢终身,一生不得为官,并将党人的姓名登记在册。第一次党锢之祸宣告结束。
        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又开始了第二次党锢之祸。灵帝即位之初,由外戚窦武与太傅陈蕃共同辅政,密谋诛杀宦官。但事情败露,宦官曹节等人率先发动政变,窦武、陈蕃等人被杀。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张俭上书弹劾宦官侯览鱼肉百姓,侯览扣下了上书,并指使他人诬告张俭与同乡24人别相署号,共为朋党,图危社稷。于是,灵帝下令收捕张俭等人,张俭被迫流亡。宦官曹节又趁机奏捕李膺、范滂等人,百余党人横死狱中,受到牵连而被处死、囚禁、流放、禁锢的有六七百人,还拘捕了一千多名太学生。熹平五年(公元176年),灵帝下令禁锢党人及其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直到黄巾起义爆发后,被禁锢的党人才被赦免。
        两次党锢之祸的发生,表明东汉王朝已完全控制在宦官势力的手中。在宦官与外戚的交替专权斗争中,东汉王朝行将就木。东汉末年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掀起的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党人们敢于向腐朽的宦官势力发起挑战,不畏强暴的精神,却对后世影响深远。
        
<未完待续》
沙发
 楼主| jiasuxia 发表于 07-10-16 04:51:39 | 只看该作者
剩下的整理完再上传
板凳
 楼主| jiasuxia 发表于 07-10-16 04:53:27 | 只看该作者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 五、十六国的兴亡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出现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十六国与南北对峙
        修订说明:新修订的备考指南与原内容基本无变化,但须增加知识点。
        知识要点概括:
        1.“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典故出自淝水之战。
        2.十六国中有三个秦政权,分别是氐族前秦、羌人后秦与鲜卑西秦政权。
        3.十六国中有四个以燕命名的割据政权,分别是鲜卑族建立的前燕、后燕和南燕以及汉族建立的北燕政权。此外,还有一个鲜卑族建立的西燕政权,但不属于十六国。鲜卑族建立的诸燕政权都是鲜卑贵族慕容氏所建。
        4、十六国时期,在河西地区先后出现了五个以凉命名的割据政权,即汉人张寔建立的前凉、氐人吕光建立的后凉、鲜卑人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匈奴人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以及汉人李暠建立的西凉,合称五凉。
        5.十六国中有一个夏政权,时称大夏,是匈奴人建立的政权,建立者是赫连勃勃。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 六、东晋门阀政治 七、南朝门阀的衰落和寒人的兴起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与寒人的兴起
        修订说明:新修订的考纲内容是原六、七目内容的合并,与原内容基本无变化,但须增加名词解释。
        1.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门阀政治服务的选官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曹魏建立之初,魏文帝曹丕接受陈群建议,实行此制。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担任原籍地的中正官,负责考察本地士人,综合德才和门第定出品和状。“品”根据家世官位和资历,分为三等九品;“状”是根据士人德才行为定下的简短评语。最初“状”不受重视,稍后则为唯一标准,此制遂成为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
        2.士族
        魏晋以来,在地主阶级中有了士族和庶族的划分。士族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累世高官、享有特权之门阀贵族。士庶之际,实如天隔。二者舆服有别,彼此不通婚、不共坐,等级森严。士族可占田地,封山护泽,荫庇佃客部曲,有免赋免役、门荫子弟仕进之特权。有侨姓、吴姓、郡姓、虏姓、膏梁、甲族、冠族、著姓、右族、华腴、旧族、高门之名。士族盛于两晋,当时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东晋时士族轮流把持朝政,至南朝渐衰,寒人始掌机要。
地板
 楼主| jiasuxia 发表于 07-10-16 04:55:0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中国古代史(下)
        第一节 隋唐五代 七、“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修订说明:新修订的备考指南与原内容基本无变化,但须增加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泾原兵变
        德宗李适即位后,一心要削弱藩镇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导致四镇连兵叛乱。德宗下令出兵讨叛。叛乱平息后,实力强大的范阳节度使朱滔又挑起了叛乱,朱滔称翼王、成都节度使王武俊称赵王、魏博节度使田悦称魏王、淄青节度使李纳称齐王,与此同时,奉命讨藩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在许州宣布独立。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正月,德宗派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兵五千增援讨伐李希烈的部队,不料路过长安时士兵发生哗变,冲入长安城。德宗被迫出逃到奉天,幽州节度使朱泚乘机在长安称帝。朱泚派兵包围了奉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率兵增援,解除了奉天之围。随后,李怀光与朱泚联合,共反德宗。不久,王武俊、田悦、李纳上表认罪,自动削去王号,四镇联兵就此被瓦解,而李希烈乘机称帝,国号大楚。兴元元年(公元784年)6月,李晟率军收复长安,朱泚仓皇出逃,被其部将所杀。德宗被迎回长安,泾原兵变终被平定。转年,朱滔病死,李怀光兵败自杀,李希烈也被部将所杀,持续五年之久的内乱至此宣告结束。此后,德宗无力彻底解决藩镇问题,他一改前期坚持削藩的态度,转而采取姑息政策,致使藩镇的势力重又强大起来。
        
        第一节 隋唐五代 八、唐后期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九、唐朝末年的社会问题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唐后期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
        修订说明:新修订的备考指南是原八、九目内容的合并,与原内容无变化。
        
        第一节 隋唐五代 十一、隋唐时期边境各少数民族概况 十二、隋唐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隋唐时期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修订说明:新修订的备考指南是原六、七目内容的合并,与原内容无变化。
        
        第二节 宋、辽、西夏、金、元 一、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宋、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
        修订说明:新修订后的备考指南有变动和增加。
        1.宋的政治制度:保留原“一、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中的基本全部内容,仅删除知识要点概括中的1、14和简答题2。
        2.辽、西夏、金、元的政治制度:将原“三、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和宋金对峙”中的知识要点概括2、4,名词解释中的3、4、5、11、12,简答题1和原“五、元代的统一及其影响”中的知识要点概括4、5和全部名词解释挪至此处。
        
        第二节 宋、辽、西夏、金、元 九、宋元时期的科技与思想文化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宋元的科技与思想文化
        修订说明:新修订后的备考指南与原内容无变化,但须增加知识点概括。
        1.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
        2.理学的开山祖是周敦颐,理学的另一位创始人张载提出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还提出了著名的“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成为宋代以后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目标。
        3.《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徽宗时代首都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再现了开封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和自然风光,它的作者是张择端。
        
        第二节 宋、辽、西夏、金、元 十、宋元时期的海外交通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修订说明:新修订后的备考指南与原内容无变化。
        
        第三节 明清(前期) 一、朱元璋与明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
        修订说明:新修订后的备考指南与原内容无变化。
        
        第三节 明清(前期)二、郑和下西洋 三、“南倭北虏”问题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郑和下西洋与“南倭北虏”
        修订说明:新修订的备考指南是原二、三目内容的合并,与原内容无变化。
        
        第三节 明清(前期) 四、明中叶的社会危机与改革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明中叶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
        修订说明:新修订后的备考指南与原内容无变化。
        
        第三节 明清(前期) 十三、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修订说明:删除 “十三、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中知识要点概括1、7、8、9,名词解释中的7、8,简答题中的3。
        
        第三章 中国近代史
        第一节 列强的对华侵略(原晚清时期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 七、重要的不平等条约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修订说明:新修订后的备考指南与原内容无变化。
        
        第二节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原因、过程、结局和影响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修订说明:新修订后的备考指南与原内容无变化。
        
        第二节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三、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局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义和团运动
        修订说明:新修订后的备考指南与原内容无变化。
        
        第四节 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原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新变化) 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发展和特点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修订说明:新修订后的备考指南与原内容无变化。
        
        第五节 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  一、维新变法思潮(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严复介绍和传播进化论思想)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维新变法思潮
        修订说明:新修订后的备考指南与原内容无变化。
        
        第五节 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  二、戊戌维新运动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戊戌变法
        修订说明:新修订后的备考指南与原内容无变化。
        
        第五节 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 三、清末立宪派和立宪运动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立宪运动
        修订说明:新修订后的备考指南与原内容无变化。
        
        第五节 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  六、革命派的武装反清活动 七、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从兴中会到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修订说明:新修订的备考指南是原六、七目的重新分化组合,整体内容没有变化。
        
        第六节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的统治
        修订说明:应将原第五节“八、袁世凯窃权”的内容添加至此,其他内容无变化。
        
        第六节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增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修订说明:新修订的备考指南有新内容增加。
5#
 楼主| jiasuxia 发表于 07-10-16 04:55:53 | 只看该作者
知识要点概括:
        1.1914到1919年的6年间,中国新设厂矿共399家。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棉纺织、面粉、缫丝、火柴、造纸、卷烟、肥皂、制革等轻工业均有了新的发展。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重工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4.1917年,上海成立了和兴钢铁公司。
        5.1919年,扬子机器公司在汉口设立炼铁厂。
        简答题
        1.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答案要点 首先,近代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其次,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的投资总额中,外国资本的比重仍然大大超过本国资本。再次,封建经济在全国经济中仍占绝对优势。此外,在这一时期,日本加速扩展在华经济势力,除了增加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以外,还在中国增设了许多新的企业。同时,美国对华投资的增长也很快,到1919年,在对华贸易和航运方面,美国已仅次于日、英而跃居第三位。日、美在华的经济扩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七节 南京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  一、南京政府的建立及全国“统一”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南京政府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
        修订说明:新修订的备考指南与原内容无变化。
        
        第七节 南京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  五、抗战前十年间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抗战前十年的中国社会经济
        修订说明:新修订的备考指南与原内容无变化。
        
        第八节 抗日战争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高涨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抗日救亡运动
        修订说明:新修订的备考指南与原内容无变化。
        
        第八节 抗日战争  五、正面战场的持续作战与敌后战场的开展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修订说明:新修订的备考指南与原内容无变化。
        
        第八节 抗日战争  八、中共“七大”的召开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延安整风与中共“七大”
        修订说明:新修订的备考指南添加延安整风内容,其他内容无变化。
        知识要点概括
        1.1942年前后,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全党范围的整风运动。这是一次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思想革命运动。
        2.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为即将开展的全党整风运动作了思想动员。
        3.1942年2月,毛泽东在中央党校作了《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说,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又作了《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由此正式开始。
        4.1945年4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深入讨论了党的历史,总结了整风运动的成果,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整风运动至此结束。
        简答题
        1.简述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的原因。
        答案要点 (1)历次“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特别是对王明的机会主义错误,还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算。历次机会主义错误遗留下来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不良风气,还在党内严重地存在着。因此,有必要在全党范围内展开一次教育运动,使全党从主观主义,主要是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2)抗战以来,党员数量已经由几万人发展到80万人,其中大多数人是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他们所处的经济地位的狭隘性、不稳定性和分散性,决定了他们思想上的主观片面、政治上的左右摇摆、组织上的自由散慢。因此,迫切需要一个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3)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整风运动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4)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总的局势变化较少,正是整风的极好时机。
        2.简述整风运动的意义。
        答案要点 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实践证明,它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正确的、成功的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创造性发展。经过整风运动,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团结。这次整风为党的“七大”的召开准备了条件,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八节 抗日战争  九、中国军队的对日军反攻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中国军队的反攻
        修订说明:新修订的备考指南与原内容无变化。
        
        第八节 抗日战争
        修订说明:增加抗战时期的社会经济内容。
        简答题
        简述日本在沦陷区进行的经济掠夺。
        答案要点 日本在其军事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1938年11月,日本御前会议制定了《调整日华新关系的方针》。在经济方面,包括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中国财政经济政策的确定以及在贸易、交通通讯、农业等方面的规定。这些规定是日本既定侵华方针之一“经济提携”的具体化。在东北,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建立了满洲重工业开发股份公司,垄断钢铁、轻金属、汽车、飞机、煤炭等的经营。在农业方面,大量掠夺粮食,实行百万户农业移民计划,圈占大量土地。在关内,日本在沦陷区对金融、工矿业、农业等方面,进行各种形式的掠夺。
        
        第九节 国内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的演进  一、国民党的腐朽统治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战后国民党的统治与人民的反抗斗争
        修订说明:新修订的备考指南与原内容无变化。
        
        第九节 国内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的演进 二、国共重庆谈判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重庆谈判
        修订说明:新修订的备考指南与原内容无变化。
        
        第九节 国内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的演进  三、内战爆发及其演进 四、国统区人民的反压迫斗争 五、三大战役与解放军渡江作战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内战爆发、三大战役与解放军渡江作战
        修订说明:新修订的备考指南是原三、四、五目内容的合并,与原内容无变化。
        
        第十节 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思想文化 (原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文化) 二、现代新儒学思潮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民国时期的各种思潮
        修订说明:新修订的备考指南仅在标题上发生改变,与原内容无变化。
        
        第十节 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思想文化 (原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文化)  三、民国年间的文学与戏曲成就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民国年间的史学、文学与艺术
        修订说明:新修订的备考指南保留原第三目的内容,添加史学、艺术方面的内容。
        知识要点概括
        1.疑古辨伪是当时史学界盛行的学术风气,顾颉刚将古史辨伪的文章汇印成《古史辨》。
        2.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著名的史学家有蒋廷黻和钱穆。
        3.抗战期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国历史的史学家主要有范文澜、翦伯赞、郭沫若、侯外庐、杜国庠等。
        4.抗战期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开辟了中国革命文艺的新阶段。
        5.《兄妹开荒》、《白毛女》、《血泪仇》、《逼上梁山》等代表了解放区戏剧的成就。
        6.解放区小说方面的成绩是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
        7.抗战期间,郭沫若取材于历史事实的《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六个剧本,有较高的成就。
        名词解释
        整理国故
        919年下半年,胡适在学术上打起了“整理国故”的旗号。“整理国故”是胡适的实验主义在中国文化史研究上的具体运用。所谓“整理国故”,就是用考据的方法,从训诂、校勘、辨伪等方面去整理古籍,然后进行系统的著述。“整理国故”在学术上有其合理的因素和一定的价值。
        战国策派
        1940至1941年间,陈铨、林同济、雷海宗等人在《大公报》上创办了一个副刊,叫《战国》,同时还出版了一种刊物,叫《战国策》。战国策派的名称由此得来。战国策派思想的核心是意志哲学和英雄史观,将自己的史学观点称为“文化形态史观”,在当时的史学界具有重大影响。
6#
 楼主| jiasuxia 发表于 07-10-16 04:58:06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中国现代史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年)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内外政策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内外政策
        修订说明:新修订的备考指南与原内容无变化。
《中国通史已传完》
7#
 楼主| jiasuxia 发表于 07-10-16 05:01:17 | 只看该作者
下面的是世界史                                                                                                                                      下篇 世界史(上古-1991年)
        第一章 世界上古史
        第三节 古代埃及文明 一、古代埃及的历史进程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古代埃及历史的主要线索
        修订说明:该修改属于文字修订,没有知识内容上的增加。
        第二章 世界中古史
        第三节 欧洲基督教文明 四、西欧封建国家的兴起与强盛
        修订后的内容为:四、商业经济和城市的兴起 五、十字军东征 六、西欧各国的发展与相互关系。
        具体调整内容为:
        四、商业经济和城市的兴起
        原 “二、西欧封建制度”知识要点概括中“(3)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取得自由或者自治,一般以赎买为手段,以封建主或国王颁发的特许证书(特许状)为凭据。(4) 西欧中世纪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作坊,人员由作坊主(师傅)、学徒和帮工组成。”移至目四,作为该知识要点的概括内容。
        原 “二、西欧封建制度”名词解释中“(4)香槟集市;(5)商人公会”成为目四名词解释的内容。
        原 “二、西欧封建制度”简答题中“(2) 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背景、途径和历史意义;(3) 西欧中世纪行会的起源、构成及历史作用”成为目四简答题的内容。
        五、十字军东征
        原 “四、西欧封建国家的兴起与强盛”知识要点概括中“(5)公元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召开克勒芒宗教会议,揭开了十字军运动的序幕。”成为目五知识要点概括第(1)条,另增加(2)公元1291年十字军最后一个据点阿克城失陷,十字军运动失败。
        在目五中新增名词解释“(1)克勒芒宗教会议:11世纪下半叶,塞尔柱突厥人占领了基督教发源地耶路撒冷。1095年秋,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召开有六七百名主教和修道院院长参加的的宗教会议。会上,他发表了极富感染力的长篇演讲,号召西欧基督徒踊跃参加收复“圣地”的反伊斯兰教的十字军,掀起一场波涛汹涌的东侵战争。一时间,西欧社会几乎各个阶层都加入到这场狂热的运动之中。另第一节“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过渡”中“目3:拜占庭帝国”名词解释“(17)拉丁帝国”变为目五名词解释(2)。
        原“四、西欧封建国家的兴起与强盛”简答题中“(1) 十字军东征的社会背景、基本过程和历史影响” 成为目五简答题内容。
        原“四、西欧封建国家的兴起与强盛”史料分析,成为目五史料分析。
        原“四、西欧封建国家的兴起与强盛”中,除知识要点概括(5),简答题(1)和史料分析,其余内容都为目六的内容。
        第四节 中世纪东欧与亚洲的历史 增加“一、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其后各目编号顺延。原“三、德里苏丹国与莫卧尔帝国”改为“三、中古印度:从笈多王朝到莫卧儿帝国”
        具体调整内容为:
        一、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第一节 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过渡 “三、拜占庭帝国”中知识要点概括“(6)公元1453年,奥斯曼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阵亡,拜占廷帝国最终灭亡。”变为该目知识要点概括(1)
        名词解释部分“(16)曼西喀特战役”变为该目名词解释(1);“(18)帕列奥列格王朝” 变为该目名词解释(2)。
        新增简答题(1)分析拜占庭帝国灭亡的根本经济原因。答案要点:拜占庭帝国军区制管理下的小农经济瓦解和彻底破坏是拜占庭帝国灭亡的根本经济原因。(1)小农经济的衰落和军区制的瓦解直接削弱了拜占庭帝国武装力量赖以维持的经济基础,导致国力军力下降;(2)军区制下的小农经济瓦解伴随大地产的兴起。以后者为经济后盾的军事贵族形成了和中央政府抗衡的势力,使帝国内乱加剧;(3)小农经济的瓦解导致国家税收来源的枯竭和税收制度的破坏;(4)小农经济的衰败对拜占庭商业贸易和手工业发展产生了间接的消极影响。
        三、中古印度:从笈多王朝到莫卧儿帝国
        新增名词解释:
        1.笈多王朝
        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区。公元4世纪摩揭陀国王旃陀罗笈多一世(约320—330年在位)据华氏城为首都,建立笈多王朝。沙摩陀罗笈多(海护王,约330—380年在位)采取武力征服政策,统一了北印度。塞建陀笈多以后王朝衰落。笈多王朝时期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大乘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种姓制度也发生变化。此外,笈多王朝时期,在梵文文学、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笈多王朝是中世纪印度的黄金时代。
        2.超日王:即笈多王朝的旃陀罗·笈多二世(380—415年在位 )。他即位后利用与德干的瓦卡塔卡王国联姻结盟,征服乌阇衍那的塞种州长国,夺取马尔瓦、卡提阿瓦和信德。除西旁遮普和克什米尔外,北印度尽入笈多王朝版图,并拥有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沿岸港口开展对外贸易的权利。他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发展农业,奖励学术文化,笈多王朝至此达到鼎盛时期。
8#
 楼主| jiasuxia 发表于 07-10-16 05:02:43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世界近代史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 原“十、德国的统一 ”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德意志的统一
        修订说明:据此本目题目修改为“十、德意志的统一”,本目内容不变。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 原“十一、19世纪后半叶英、美、法、德、日等国的政治法律制度与社会政策”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19世纪后半期英、美、法、德、日等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政策
        修订说明:据此本目题目修改为“十一、19世纪后半期英、美、法、德、日等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政策”
        内容修改如下:
        名词解释:
        2.丑恶揭发运动”
        19世纪末与20世纪之交,针对一大堆社会问题和大量的社会丑恶现象,美国兴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丑恶揭发运动”。这个运动的先驱者是亨利·乔治,他在1879年出版的《进步与贫困》一书中呼吁大家注意一个重大问题,即: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贫穷却继续存在。“丑恶揭发运动”正式展开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参加的主体是新闻记者和知识分子,他们通过报刊杂志,揭露出许多臭不可闻的丑恶现象,特别是垄断资本集团的各种犯罪行为。这反映了中小资产阶级对垄断组织罪恶行为的不满。
        3.“进步运动”
        是指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一系列改革运动,其中主要指城市改革和反托拉斯运动。这个运动包括三个内容:第一,由中小资产阶级发起的、反对垄断的城市改革运动,实现了一系列有利于劳动的社会立法。第二,拉福莱特在担任威斯康星州州长时发动的改革运动,这个运动反映了富裕农民和自由资产阶级对垄断的不满。第三,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伍德罗·威尔逊推行的反对托拉斯不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改革运动,反映了垄断资产阶级中自由派的改革愿望。
        简答题:
        1.简述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趋势及表现。
        答案要点:(1)行政权力的膨胀。19世纪后期,一些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议会权力和作用不断缩小、行政机关权力不断膨胀的趋势,在议会制度的发源地英国、美国表现得最为明显。英国出现了“内阁”专横的政治格局,而美国也出现了国会权力削弱、总统权力增强的趋势,并最终在威尔逊时代出现“强有力的总统统治”;(2)国家机器的加强。在19世纪后期,英、美、德几个资本主义大国都加强了官僚、军队和警察等国家机器,强化了国家职能,并通过社会立法调整社会关系,把国家职能扩大到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的干预;(3)政府机构趋于完善。19世纪后期,为整治腐败的吏治和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英美两国都实现了文官制度的改革,并逐步实行专家的科学化管理;(4)政治民主的扩大。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英国政治民主一步步扩大了,工人阶级可以参与政治生活,可以选出自己的代表参加议会,可以推动政府实行劳工立法。到1870年止,美国已实现了成年男子(包括黑人在内)的普选制和平等代表制(各选区选进国会下院及州议会的代表与人口成正比例),20世纪初,美国又展开了声势浩大的进步运动。这一时期,英国以外的欧洲国家如比利时、奥地利等实现了普选制;(5)两党制的正式形成及其他形式的政党政治。1870年以后,英国自由党、保守党轮流执政,英国两党制正式形成,19世纪末期,美国也正式形成了两党制。而法国以多党制著称于世,但多党制常引起政府危机和政局的不稳。意大利由于经济落后、中产阶级力量薄弱等原因,尚未形成正常的资产阶级政党制度,被称为“典型的无政党的国家”。在德国,政党成为装饰品,世袭的皇帝享有行政、军事大权,皇帝任免首相,首相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两党制是资本主义政治的常态,法国、意大利、德国的政治形式反映这三个国家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不成熟性;(6)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扩散。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开始从西欧和美国扩散到亚洲的日本。
        3.简述近代日本文官制度的确立过程。
        答案要点:(1)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颁布了《官吏纲要》,规定通过考试录用官吏;(2)1887年。明治政府又颁布《文官考试补试及见习规则》,规定了选拔高等文官和低等文官的不同范围,特别注重高等文官的学历;(3)1893年,日本政府又颁布了《文官任用令》,使日本近代文官考试和任用制度正式确定下来。
        4.简述两党制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答案不变。
        5.简述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社会调整的背景。
        答案要点: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通过国家干预进行了社会调整,调整的范围甚广,涉及劳工福利、社会全面福利、经济问题以及教育等领域。其背景是:第一,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急剧发展和自由竟争向垄断的过渡,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许多破绽,社会不公更加严重,阶级斗争的形势更加严峻,只有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调整才能使资本主义继续生存下去;第二,工业化及城市化使得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产生了许多新问题需要积极解决;第三,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产生了一支强大的科学家队伍,他们利用科学知识为政府出谋划策,协助政府在社会许多方面进行调整;第四,工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为实行社会调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6.简述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社会调整的影响。
        答案要点:第一,劳工状况有了某些改善,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相比,在生活上得到了某些保障;第二,社会各阶层的居民在生活、环境、健康、教育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保障;第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会造成社会不公和财产分配上巨大的不平等,这种社会调整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财富的再分配,在经济上是对低收入者的补偿,对扩大社会需求、刺激生产、促进经济繁荣有一定意义;第四,社会调整和社会立法有助于保障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条件,相对减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第五,但是应该看到,这些社会调整都是在资本主义框架内进行的,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的基础,而且使得享受小恩小惠的工人阶级容易满足现状,失去了革命的远大理想,工人阶级政党愈益倾向于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妥协。总而言之,资产阶级国家通过社会立法的形式对社会所作的调整,为资本主义注入了某些活力,延长了资本主义的寿命。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 原“十四、列强瓜分非洲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
        修订说明:据此本目题目修改为“十四、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原来目中内容全部删除。
        修改如下:
        (一)知识要点概括
        1.19世纪上半叶,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列强在非欧地区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荷兰扩大了对印度尼西亚的殖民统治。英国建立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中国、伊朗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埃及、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国家也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2.进入垄断时期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扩张,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则竭力保护既得的殖民利益。在亚洲,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制定了与英国争夺波斯湾势力范围的“三B铁路计划”。在拉丁美洲,美国利用“泛美主义原则”,通过“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加紧对拉美国家的经济渗透和武装干涉,夺取了巴拿马运河区的控制权。在非洲,列强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从1884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召开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到20世纪初的20多年间,列强已把整个非洲大陆瓜分完毕。
        3.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终于把世界瓜分完毕,亚、非、拉美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变成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世界殖民主义体系形成。
        4.从各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上,可以把近代各殖民地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殖民地特征都得到充分发展与表现的典型殖民地,另一种是半殖民地。殖民宗主国对殖民地推行“直接殖民统治”和“间接殖民统治”两种统治方式。
        (二)名词解释
        1.近代殖民地:主要指15世纪以后直到20世纪初期,那些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指西欧各国以及后来的俄国、美国、日本等)侵略,丧失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地位,从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由西方殖民宗主国统治与支配的地区。
        2.近代殖民主义: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追逐和争夺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利益的扩张理论与制度,一种征服世界的政策和行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殖民侵略时间之长、扩张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以至形成一个囊括亚洲、非洲、南北美洲和大洋州的世界殖民体系,近代殖民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既是近代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深刻体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本质与特征。
        (三)简答题
        1.列举西方列强非洲的瓜分
        答案要点:英国:占有北起埃及、苏丹,中经乌干达和东非,直到南非的广大地区,除中间地带坦葛尼喀被德国占领外,南北几乎连成一片,同时还在西非占有尼日利亚、黄金海岸等地。
法国:占有北非、西非、赤道非洲、马达加斯加岛
比利时:刚果盆地
葡萄牙:安哥拉、莫桑比克
德国:西南非洲、喀麦隆、坦葛尼喀
意大利:利比亚、索马里
西班牙:西撒哈拉
        2.简述殖民地的共同特征。
        答案要点:作为资本主义对外侵略扩张产物的近代殖民地,其共同特征是:殖民宗主国对沦为殖民地的亚、非、拉国家和民族进行了野蛮残暴的征服、掠夺和剥削;殖民地作为宗主国的掠夺对象、黑奴供应地、原料产地、销售市场、投资场所,严重依附和从属于西方殖民宗主国,屈辱接受其统治、支配与控制。这是一种建立在军事征服和强权政治基础上的统治与被统治、掠夺与被掠夺、支配与被支配的极不公正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
        3.为什么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打破世界的封闭性,而把世界各地区连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答案要点:1、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文明世界的经济都是以农为本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本身带有的封闭性成为横向联系的障碍。商业是打破封闭性社会的一个有力因素,但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商业总是处于农业经济的附庸地位,不可能从根本上突破封闭性,突破地区与地区、国与国之间的隔阂。2、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要求以全世界为它的活动舞台,它向外扩张,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各地的廉价原料,这一切必然导致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向垄断过渡后,资本主义的胃口更大了,不但进一步要求扩大商品市场及原料产地,而且要求把过剩资本输向海外,因而推动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并在19世纪末把整个世界都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中,使世界连结成一个整体。3、资本主义在一步步加强世界地区间的联系,并最后把世界连结成一个整体时也借助于近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如铁路、轮船、电报等,然而这些近代化的交通工具和新技术也都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物。

        第四节 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殖民入侵前的亚非拉国家,据此增加 一、殖民入侵前的亚非拉国家
        增加本目内容如下:
        (一)知识要点概括
        1.1500年以前,世界基本上处于闭塞的状态,新旧大陆之间更是互相隔绝的,只有到1500年左右完成地理大发现后,这种状态才被打破,过去相对隔绝的各地区才开始进行直接的接触。
        2.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开始了。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有意大利人利玛窦、德意志人汤若望、比利时人南怀仁。利玛窦带来《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并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6卷、合写《测量法义》、《勾股义》等书。汤若望参与修订历法,后编成《崇祯历书》约百卷,并于顺治元年掌钦天鉴事。南怀仁著成《康熙永年历法》32卷。
        3.19世纪40年代,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法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在17世纪初已进入越南。1884年,法国迫使越南政府签订《巴德诺条约》,最终确立了它在越南的殖民统治。
        5.从16世纪到18世纪,印度经过了莫卧儿帝国的兴衰。巴布儿是莫卧儿帝国的创始人,阿克巴统一了印度,奥朗则布进一步扩大了版图,使帝国疆域达到顶点。军事采邑制是莫卧儿帝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另外一种土地占有形式是柴明达尔制。奥朗则布死后,印度陷入混乱,不列颠人趁机侵入。
        6.18世纪的埃及仍然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1798年7月,波拿巴率兵入侵埃及。19世纪60年代以后,埃及逐渐沦为英法的半殖民地。
        7.从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后半期的奴隶贸易是西方殖民者掠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手段。奴隶贸易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开创的。15世纪末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奠定了贩卖黑奴的基础”。17世纪中叶以后的150年间,奴隶贸易已经成为非洲与欧洲、美洲之间唯一的贸易活动。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及其缓慢发展的原因。
答案要点: 16世纪左右的嘉靖、万历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在不少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单位,其中以纺织业最为明显,陶瓷、榨油等行业也有所表现,主要分布在江南及东南沿海。清代前期,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工商业也开始繁荣起来,资本主义萌芽又开始发展。在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开设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第一,明清政府执行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重农抑末的政策,限制新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商业等;第二,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封建生产方式是主要的生产方式,而且商业发展很不平衡,北方比江南和东南地区落后得多;第三,清政府推行闭关政策;第四,在地主阶级残酷盘剥下的农民缺乏购买力,而地主剥削来的钱财又主要用于购买土地,很少投入手工业。

        第四节 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 原“一、19世纪初拉丁美洲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二、19世纪初拉丁美洲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本目内容不变。
        第四节 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 原“二、19世纪后半叶亚非拉的民族主义运动”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 三、19世纪后半叶亚非拉的民族主义运动”,本目内容不变。
        
        第五节 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修订说明:新考纲删除了蒸汽技术与电气技术,据此删除原“二、蒸汽技术与电气技术”及全目内容。同时,原“三、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成就”修改为“二、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成就”,本目内容不变。

        第六节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原“一、维也纳会议与神圣同盟”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维也纳会议与欧洲国际体系”
        修订说明:据此,本目题目修改为“一、维也纳会议与欧洲国际体系”,本目内容不变。
        第六节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原“二、德法矛盾与欧洲的均势”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列强矛盾与欧洲的均势
        修订说明:据此,本目修改为“二、列强矛盾与欧洲的均势”,本目内容变化如下:
        (三)简答题
        2.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关系。
        答案要点: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他们之间国家实力的对比,后起的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市场。列强之间形成了新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有: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最主要的矛盾。列强们从各自的战略利益出发,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英、俄、法三国组成三国协约,德、奥匈、意三国组成三国同盟。围绕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两大军事集团剑拔弩张,终于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七节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修订后的新考纲:删除了布列斯特和约,增加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修订说明:据此,删除原“三、布列斯特和约”及本目内容,而增加“三、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增加本目内容如下:
        (一)知识要点概括
        1.1919年3月21日,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匈牙利革命有着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即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只存在了133天就被帝国主义扼杀了,但这场斗争是战后世界革命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牵制了协约国的力量,支援了苏俄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斗争。
        2.1919年6月,匈牙利红军攻入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并成立了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匈牙利红军撤出后,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被协约国扼杀。
        3.十月革命胜利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一些非俄罗斯民族和地区也相继成立了独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4.1922年12月30日,在莫斯科大剧院召开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批准了苏联成立宣言和联盟公约,规定各苏维埃共和国拥有自愿加入和自愿退出联盟的权利,以及各民族一律平等和享有主权的原则。1924年1月,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苏联第一部宪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形式在法律上固定下来。
        (二)名词解释
        1.德国十一月革命
        1918年11月初爆发的基尔水兵起义是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开始,革命迅速扩散,11月9日,柏林几十万工人和士兵武装起义,德皇被迫退位,右派社会民主党和独立社会民主党共同组成了联合政府。联合政府为了取得各地起义工人和士兵的支持,采取欺骗手段,一方面公开宣布德国为社会主义共和国,政权属于工兵代表苏维埃,另一方面继续维持垄断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的统治,保留旧的国家机器。1919年1月,联合政府对德国共产党和工人组织进行血腥镇压,5月1日,反动武装扼杀了革命中成立的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标志着德国十一月革命的终结。德国十一月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革命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了欧洲各国的革命斗争,支援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苏维埃俄国。

        第四章 世界现代史
        第二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原“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修订说明:据此,本目题目修改为“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本目内容变化如下:
知识要点概括
        3.1919年6月28日在凡尔赛宫镜厅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
        6.1921年8月11日,美国总统哈定正式向有关国家发出了召开华盛顿会议的邀请。11月12日,会议正式开幕。参加会议的有九个国家: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会议的议程主要有两项:第一,限制海军军备问题;第二,太平洋及远东问题。
        7.华盛顿会议上各列强矛盾尖锐,各不相让,经过几个月的争吵和讨价还价,通过了三个主要文件:《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
        (二)名词解释
        删除(1)《圣日尔曼条约》(2)《纳伊条约》(3)《特里亚农条约》(4)《色佛尔条约》(5) 《洛桑条约》
        增加:
        1.巴黎和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了巴黎和会,参加会议的有战胜国集团27国代表,一些殖民地国家、新成立的国家及一些社团的代表也参加了和会,会议完全被英、美、法、意、日操纵。经过长达5个多月的谈判,各战胜国终于达成妥协,签订《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还应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要求,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2.《四国条约》
        1921年美、英、日、法国四国签订的《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各国同意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如果上述权利遭到威胁,彼此应该协商解决;本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协定应予终止。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不仅借此埋葬了英日同盟,而且成功地使该条约只具有外交协商性质而不具有军事同盟的性质,使美国无须用武力保卫英法在远东的利益。
        3.《五国海军条约》
        1922年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的《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公约》。条约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限额,还规定了美、英、日三国在太平洋岛屿和领地的要塞要维持现状等。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了美英海军力量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美国外交的胜利。该条约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4) 《九国公约》: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个国家签订的《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于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条约规定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等。公约的核心是列强确认并同意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公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终于成为现实,它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扩张和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提供了条件。
        (三)简答题修改:
        删除3.评价凡尔赛体系。
9#
 楼主| jiasuxia 发表于 07-10-16 05:04:34 | 只看该作者
第八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原\"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修订说明:本目题目不变,但内容调整如下:
        (一)知识要点概括修改:
        删除1.1921年8月11日,美国总统哈定正式向有关国家发出了召开华盛顿会议的邀请。11月12日,会议正式开幕。参加会议的有九个国家: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会议的议程主要有两项:第一,限制海军军备问题;第二,太平洋及远东问题。
        2.华盛顿会议上各列强矛盾尖锐,各不相让,经过几个月的争吵和讨价还价,通过了三个主要文件:《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
        增加:1.《凡尔赛条约》签订后,协约国与其他各战败国相继签订了一系列和约:1919年9月11日,对奥地利的《圣日尔曼条约》;1919年11月27日,对保加利亚的《纳伊条约》;1920年6月4日,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1920年8月10日,对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1923年7月24日,对土耳其的《洛桑条约》。这些条约与《凡尔赛条约》、国际联盟盟约结为一体,构成了协约国列强在战后建立资本主义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基本框架,即凡尔赛体系。
        2.华盛顿会议上通过的几个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暂时调整和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史称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的确立,标志着战胜国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世界的重新划分及相互关系的调整。
        (二)名词解释修改
        删除2.《四国条约》、3.《五国海军条约》4.《九国公约》
        增加2.《圣日尔曼条约》
        全称《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奥地利和约》。1919年9月11日,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的合约。条约确认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与奥地利分立;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独立;禁止德奥合并等。条约还对奥地利的军队作出了严格的限制。并且要支付赔款,财政由协约国加以监督。哈布斯堡王朝从此结束。该条约是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构成战后安排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条约之一。
        3.《纳伊条约》
        全称《协约及参战各国对保加利亚和约》。1919年11月27日,由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规定保加利亚承认南斯拉夫独立,将西部马其顿和蒂莫克河下游地区划给南斯拉夫;北部的南多布罗加划给罗马尼亚;西色雷斯由战胜国代管,后划给希腊。保加利亚必须废除义务兵役制;陆军限额为2万人,不得拥有海、空军。赔款22.5亿金法郎,37年内偿清。该条约是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构成战后安排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条约之一。
        4.《特里亚农条约》
        全称《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匈牙利和约》。1920年6月4日,在镇压了匈牙利无产阶级革命后,协约国与匈牙利订立的条约。条约重申了对奥条约的主要条款,并将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巴纳特西部划归南斯拉夫;巴纳特东部和特兰西瓦尼亚划归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划归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必须废除强迫普及兵役制;限制保留陆军3.5万人和巡逻艇3艘。赔款22亿金法郎。该条约是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构成战后安排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条约之一。
        5.《色佛尔条约》
        1920年8月10日,战胜国与土耳其素丹政府签订的条约。规定:土耳其的欧洲领土除伊斯坦布尔及附近地区外,东色雷斯和伊兹密尔地区割给希腊,海峡地区为非军事区由国际共管等。条约还规定恢复帝国主义列强在土耳其的领事裁判权,战胜国有权监督其财政经济和关税。其军队不得超过5万人,不得拥有空军和炮兵,海军仅能保留13艘轻型舰只。该条约使土耳其丧失了独立地位。由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凯末尔领导的大国民议会坚决拒绝承认这个条约,致使《色佛尔条约》从未生效。
        6.《洛桑条约》
        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协约国与凯末尔政府于1923年7月24日签订的代替《色佛尔条约》的条约。条约规定将小亚细亚全部领土和东色雷斯归还土耳其;承认土耳其领土完整和国家独立;废除领事裁判权;取消赔款,财政不受外国监督和关税自主等。但维持海峡地区非军事化和国际共管,对其他地区的委任统治安排也未改变。《洛桑条约》是凡尔赛体系中唯一的较为平等的条约,它使土耳其获得了民族独立,成为战后近东最稳定的国家。
        (三)简答题修改
        增加2.评价凡尔赛体系。
        答案要点:《凡尔赛条约》和随后签订的各项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它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终于在欧洲、近东和非洲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条约内部包含着各种矛盾。
        第一,由于构成这一体系的几个主要条约对战败国极为苛刻,其掠夺性骇人听闻,因此,必然会导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的加剧。
        第二,尽管战胜国一再标榜以民族自决原则处理领土问题,但实际上主要是根据掠夺战败国和它们自己的利益来实行这一原则。因此,虽然一部分欧洲国家的领土基本上是在民族的基础上重新加以划定,但在另外一些国家,却产生了许多新的民族矛盾,造成了中欧的巴尔干化,成为以后大国为打破凡尔赛体系而挑起新的国际争端的温床。
        第三,在建立凡尔赛体系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列强最初以消灭苏俄为目的,继而以孤立苏俄为目标,把凡尔赛体系变成了反苏反共的工具。同时列强虽怯于民族解放斗争的声势,在瓜分殖民地方面采取了\"委任统治\"的形式,但并未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战后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有力地冲击了凡尔赛体系的基础。
        第四,凡尔赛体系是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它们之间的种种矛盾。列强继续争夺霸权的斗争是削弱凡尔赛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3.华盛顿体系及其实质。内容不变。
        4.简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内容不变。
        5.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潜伏着哪些矛盾?结合史实说明各有哪些表现?内容不变。

        第九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删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增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修订说明:删除原\"八、一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及全目内容,增加\"八、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本目内容如下:
        (一)知识要点概括
        1.19世纪的国际格局是欧洲列强统治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2.一战后兴起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一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及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二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蓬勃开展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两股力量不断冲击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身也包含着无法克服的矛盾,比如:战败的德国不堪忍受苛刻的条约,战胜国意大利、日本认为分赃不均。
        3.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的巨大创伤和战后恢复经济的当务之急,使各国政府倾向于通过谈判、召开国际会议和签定条约等和平外交手段去解决凡尔赛体系遗留的问题,以进一步调整国际关系,稳定战后的和平局面。
        4.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首先在远东打破华盛顿体系,继而意大利在1935年进行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又在非洲和地中海地区打破了凡尔赛体系。1935年德国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公然撕毁凡尔赛条约。
        (二)名词解释
        1.道威斯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赔款的矛盾,使德国难以按《凡尔赛条约》赔款。协约国成立了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主席的两个专门委员会,拟定了一项赔款计划,故名《道威斯计划》。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保证其偿付赔款。该计划的执行,对于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1928年德国声称濒于破产,无力执行该计划。1930年,该计划被\"杨格计划\"所取代。
        2.杨格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为取代《道威斯计划》而实施的德国支付赔款方案。1929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于破产,无力执行《道威斯计划》。英、法、比、意、日、美、德等国代表组成以美国财政专家杨格为主席的委员会,该委员会提出了打算\"完全彻底解决赔款问题\"的报告,故名《杨格计划》。杨格计划的实施,减少了德国的赔款负担,扩大了外国资本对德国经济的渗透。1932年洛桑会议决定,德国偿还30亿马克为最后赔偿,但德国从此再不偿还赔款,杨格计划遂告结束。
        3.洛桑协定
        1932年1月,德国宣布将无力也不会在任何条件下支付赔款,遂使赔款问题再度告急。6月在洛桑召开有关各国的会议再议赔款,7月9日签订了《洛桑协定》,规定德国最后须缴付30亿马克,作为免除其赔款义务的补偿,但批准这个协定的前提条件是须妥善解决协约国之间的债务。由于美国坚决反对购销或减少战债,《洛桑协定》始终未获批准。德国从此停止支付赔款,协约各国也无意继续偿还战债。
        (三)简答题
        1.简述一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
答案要点:1、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演讲中针对苏俄的各项和平建议,提出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的纲领\"的\"十四点原则\"。2、 为了实现这个纲领,美国力图在西半球巩固并发展对拉丁美洲的控制;在欧洲保持德国在政治上军事上的较强大地为,使它成为抗衡英法的力量和反对苏俄的前沿阵地;在经济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以避免产生使美国经济受到巨大损失的连锁反应;它还希望在东南欧建立一个由它控制的巴尔干联盟。在东半球,美国打算拆散英日同盟,要求列强承认\"门户开放\"原则,并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以削弱在亚太地区的争霸对手。3、一战后美国外交政策转移的原因:美国实力大大增强,欧洲实力削弱;十月革命与苏俄的诞生从根本上动摇了国际格局,国际关系中心从欧洲开始向两侧转移。
        2.一战后到二十年代末,协约国对德政策有何变化,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其具体表现以及由此造成的影响。
        答案要点:协约国对德国由削弱政策转变为复兴政策,转变的标志为1924年道威斯计划的实施。1、削弱政策表现: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其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其内容有: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在军备上,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1923年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2、复兴政策表现:1924年,协约国伦敦会议通了新的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道威斯计划实行以后,法比从鲁尔撤军。鲁尔危机和德国赔款问题暂获解决,德国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9年,德国重新成为欧洲的经济大国,这为它在政治上重新走进大国行列和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奠定了基础。
        1925年10月,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洛迦诺举行会议,签订《洛迦诺公约》。德国的国际政治地位进一步提高,不久参加了国际联盟,并取得了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的席位。洛迦诺公约成为德国摆脱战败国地位,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一步。它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调整,暂时缓解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同德国的关系,为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洛迦诺公约》简析。
        答案要点:《洛迦诺公约》是欧洲局势尤其是德法关系趋于稳定后,主要欧洲国家关于确保欧洲安全保障问题的文件。该文件在洛迦诺会议上签订,英、法、德、意、比、波、捷7国参加了会议。公约由《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条约》,即《莱茵保安公约》及其他条约一起构成。
        该公约基本上没有改变凡尔赛体系对德国领土、殖民地和军事方面的制裁,旨在维护现状,因此总体上没有打破凡尔赛体系。
        但是,该公约实际上导致了欧洲大国地位的又一次变化,是对凡尔赛体系的又一次较大调整。德国排除了受法国制裁的可能,恢复了国家的尊严,参加了国际联盟并担任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关系中获得相当大的自由和平等地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洛迦诺公约》是德国充分利用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搞东西方平衡外交的结果。英国以最小的义务获得了平衡欧洲力量的有利地位,成为法德之间的仲裁者和法国的保证人,进一步达到其扶德抑法的目的。法国则丧失了对德国的制裁权,东欧同盟体系遭到削弱,连自身的边界安全也被置于英意两国的空头保证之下。
        公约对于改善欧洲大国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改善德法关系、稳定欧洲局势、维持欧洲和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是大国暂时妥协的产物,条约内包含着许多矛盾和斗争。随着各国实力的发展变化,矛盾更加尖锐突出,所以它只能给欧洲带来短暂的、相对的和平局面,不可能给欧洲带来永久的和平。
        4.简述《非战公约》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要点:1928年8月27日,德、美、法等15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作为创始国签订了《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或巴黎公约。主要内容是:缔结各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各方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其他各国都可以加入本公约。
        公约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没有规定任何明确的责任,也不要求各国为此而做出任何实际的牺牲;它既未涉及世人关心的裁军问题,也未制定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在当时的国际政治现实中,该公约只是一纸原则声明。不仅如此,列强对公约还提出了各自的保留条件。
        但该公约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文件,它第一次正式宣布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从而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互不侵犯原则的法律基础,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第三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原\"九、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题目不变
        修订说明:内容调整如下:(二)名词解释删除8、9、10;3)简答题删除4.一战后到二十年代末,协约国对德政策有何变化,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其具体表现以及由此造成的影响。删除5. 简析《洛迦诺公约》。删除6.简述《非战公约》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第三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原\"十一、苏联的工业化与斯大林模式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模式\"
        修订说明:据此本目题目修改为\"十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模式\"\'
        本目内容变化如下:
        (一)知识要点概括
        增加5.1930年1月5日,党中央根据斯大林的要求通过了《关于集体化的速度和国家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办法》,要求在几年内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全盘集体化运动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富农阶级被消灭,个体农民变为集体农庄庄员。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运动的必然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6.苏联在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也取得重大成就。瓦维洛夫创立了作物种类演化理论,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宇宙火箭理论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社会科学领域,整理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列宁全集》。在文学领域,高尔基的《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三部曲,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都是世界名著。
        7.1936年11月25日,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 莫斯科举行。大会通过了新宪法。苏联新宪法的制定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三)简答题
        1.简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答案要点:由于苏联是第一个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虽然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但也存在重大缺陷和问题。第一,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引起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第二,从农业中抽取的工业发展资金过多,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最终影响到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三,中央集权过多,地方和企业缺乏自主权。第四,盲目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第五,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

        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  原\"一、大战前夕法西斯德国的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大战前夕法西斯国家的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
        修订说明:本目修改为\"一、大战前夕法西斯国家的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
        本目内容变化如下:
        (一)知识要点概括
        增加:7.日本帝国主义长期觊觎中国东北地区,不断侵略扩张。继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后,日本进而向华北扩张,妄图使华北脱离中国。1932年1月28日,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发动入侵战争,遭到中国军队的坚决抵抗。1936年11月25日,日本与德国签定《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 原\"四、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与大战的结束\"
        修订后的新考纲这部分内容分为两部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修订说明:本目修改为\"四、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本目内容变化如下:
        (一)知识要点概括
        增加7.1945年11月20日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城开庭,开始对21名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审讯和判决。纽伦堡审判基本上是一次公正的审判,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开给与侵略战争的密谋者、组织者、执行者以应得的惩罚。在远东,远东军事法庭重点审判了108名战犯,以东条英机为首的8名战犯被判处死刑。

        第五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原\"二、铁幕演说与冷战、三、两大阵营在全球的对峙\"
        修订后的新考纲内容为: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修订说明:把原目二、目三合并为\"二、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内容变化如下:
        (一)知识要点概括
        1.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名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一般认为丘吉尔的演讲是\"冷战\"的第一枪。
        2.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宣读了一篇国情咨文。杜鲁门的美国外交政策声明,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3.杜鲁门主义远不止是援助希腊、土耳其的一项具体的政策声明,而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书,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宣言书。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转变的完成。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经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开始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的时代。
        4.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5.在苏联的影响和援助下,东欧建立了8个人民民主国家。除南斯拉夫外,东欧各国都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其弊端为以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6.1949年、1955年先后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美苏形成了在全球对峙的局面。
        (二)名词解释
        1.铁幕演说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名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他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刀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范围,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一般认为丘吉尔的演讲是\"冷战\"的第一枪。
        2.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宣读了一篇国情咨文。说希腊的\"生存\"受到共产党人领导的\"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土耳其也陷入困境,\"混乱和无秩序状态就很可能扩及整个中东地区\",从而引起欧洲的动荡,\"对全世界都具有灾难性\"。\"自由制度\"面临\"极权政体\"的\"侵犯\",\"通过直接或间接侵犯而强加于各国自由人民的极权政体,削弱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因而危害美国的安全\"。他要求\"立即采取果断的行动\",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同时要求选派文职和军事人员前往增援。杜鲁门的美国外交政策声明,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3.盟国管制委员会
        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决定对德国分区占领。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四国总司令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任务是保证各占领区协调行动,并就涉及德国整体的主要问题作出决定。由于各占领国都想把德国问题的处理纳入本国战略方针的轨道,参加盟国管制委员会的四国代表又都拥有否决权,结果使盟国管制委员会形同虚设。
        4.共产党情报局
        \"冷战\"期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成立的交流经验,协调行动的机构。1947年成立,1956年4月结束。它在反击美国冷战政策上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苏联通过情报局加强对东欧的控制和影响,成为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压制各国党的\"异端\"的工具。
        5.马歇尔计划
        为了稳定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制度,从经济上政治上进一步控制西欧,并由此对苏联进行\"遏制\",在杜鲁门的授意下,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一个所谓的\"解决欧洲问题的建议\",即马歇尔计划,也称\"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对恢复战后西欧经济起了重要作用,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美国借此之际,在政治上控制了西欧,在经济上向西欧输出了大量商品。
        6.第四点计划
        \"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计划\",二战后美国对亚非拉推行的新殖民主义计划。1949年提出,试图利用其经济、技术优势,拉拢亚非拉国家和人民,扑灭该地区的革命运动和排斥老牌帝国主义的势力,为美国的资本输出铺平道路。该计划的实施,使美国在经济上控制了一批不发达国家。
        7.布鲁塞尔条约
        1948年3月17日,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5国代表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缔结了5国《合作和集体防御条约》,即布鲁塞尔条约,有效期50年。这是一项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条约。条约规定,当任何缔约国在欧洲遭到侵略的时候,其他缔约国应给以\"他们能力所及的一切军事的或者其他的援助\"。条约的主要目标是针对苏联。
        8.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年2月至6月召开了美、英、法、比、荷、卢6国伦敦外长会议,提出了一个分裂德国的\"伦敦建议\"。主要内容是:双占区与法占区协调经济政策,共同管制对外贸易,召开西占区制宪会议,制定宪法。建议公布不久,英美法宣布在西占区实行单方面的货币改革。对于西方背着苏联搞币制改革,苏占区也实行币制改革,并封锁柏林,全面切断了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和货运。这就出现了所谓第一次\"柏林危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起来,形成了战后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
        9.经互会
        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6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讨论苏联和东欧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问题,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其宗旨是:协调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计划;交流经济管理经验等。后来阿尔巴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加入。经互会的成立对于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长期局限于经互会内部的往来,脱离了世界经济、技术的竞争,导致了经济的落后。
        10.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英、法、美等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订的一个安全条约。它规定,任何一缔约国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或安全受到威胁时,各缔约国应共同协商。按照此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美国所组织的最大的一个军事同盟,它是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北约的成立,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并在欧洲大陆组成了一个遏制苏联和东欧的弧形包围圈。
        11.华沙条约
        1955年5月14日,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8个国家在华沙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准备\"参加所有旨在保障国际和平和安全的国际行动\"。根据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是与北约组织相抗衡的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一。它的建立,是苏联对联邦德国加入北约组织公开做出的反应,它的建立使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华沙组织在其成立之初在保障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华沙组织也是苏联控制东欧的工具。
        (三)简答题
        1.杜鲁门主义的特点及其运用。
        答案要点:(1)杜鲁门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意识形态的辞藻来掩盖其全球扩张的真实企图。(2)对苏联,美国公开宣布苏联为敌手和对苏实行\"遏制\"和\"冷战\"政策。同时,以反苏反共为名镇压各地革命运动,而将盟国的对外政策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服务于美国的战略利益。对西欧,美国在以欧洲为终点的思想指导下,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亚非拉,美国推行新殖民主义。
        2.二战后初期苏联\"安全带\"政策的两重性及其原因。
        答案要点:(1)对外政策的两重性:战后初期及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可以概括为\"安全带\"政策。这种政策具有两重性。就其积极方面也是主要方面而言,苏联首要的国家战略目标是巩固二战的胜利果实,争取一个较为和平、宽松的国际环境,为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增强国力,确保国家安全创造条件;其次,是不断巩固和加强东欧这块社会主义前哨阵地;最后,是苏联为了防止德日重新武装,东山再起,再度成为新战争的策源地。当时苏联的对外政策也存在消极的一面。苏联过分地考虑了自己的安全和民族利益,犯有严重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错误。(2)对外政策两重性的原因:苏联对外政策的两重性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第一,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国民经济遭到空前破坏;第二,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好战政策,使苏联面临严酷的\"冷战\"环境;第三,斯大林对战后初期的战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第四,斯大林混淆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民族主义的界限,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出现严重的错误。
        3.简述二战后所形成的两极格局的特点。
        答案要点: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组成的世界格局。其特点是:(1)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2)在两极世界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的双方,在国际事务中起主要作用;(3)美、苏\"冷战\"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从二次大战后期到50年代中期,美苏关系变化的趋势如何?试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国际格局的出现?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要点:(1)趋势: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战后对抗关系。
        (2)原因:①二战结束后,美苏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逐渐突出,国家利益冲突加剧。②美国在大战中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战后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控制了资本主义国家,但它并不满足于此,还企图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称霸世界。③苏联是二战中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力,战后在世界上的影响大增,战后又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的抗衡的大国,当然不会屈从美国的意志,并希望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美苏对抗关系的发展导致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4)影响:一方面,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5.说明50至80年代苏联在同美国争霸的各个阶段的战略意图及美苏双方对华政策的特征和原因。
        答案要点:(1)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苏联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由于意识形态不同,美国敌视社会主义中国,采取孤立和反对中国的政策。由于中国走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而苏联却企图控制中国,中苏关系恶化。(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苏联对美国采取攻势。美国处于守势,就调整对外战略,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由于苏联对外扩张,加紧对中国的包围和军事威胁,中苏处于对抗状态。(3)80年代,苏联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从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由于美国坚持霸权政策,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曲折发展。苏联因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改革陷入困境,开始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四)史料分析题(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尔干半岛和东地中海地区,历来被英国视为大英帝国的生命线。大战结束前后,美国利用种种借口,千方百计渗入这个连结欧亚两大洲的重要战略地区……1947年2月21日,英国向美国国务院发出了结束援助希、土的照会,声称国内严重的经济因难使英国在3月31日以后无法继续向希腊、土耳其两国提供援助。英国强调希、土面临共产主义的严重\"威胁\",根本无力维护\"民主制度\",由于希、土在军事和战略上的重要性,西方国家决不能眼看它们落入苏联的控制之下。
        材料二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宣读了一篇咨文,声称希腊和土耳其正面临着\"极权主义\"的威胁。他说:\"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他要求国会向他们提供援助,这就是所谓的杜鲁门主义。
        材料三  其实杜鲁门主义从来没有规定过什么\"地理界线\"。杜鲁门自己就认为,\"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都必须进行干涉。1947年5月22日,援助希、土法案经参众两院通过,杜鲁门签署成为法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杜鲁门主义的特点及其运用?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杜鲁门主义?
参考答案:
        (1)以意识形态的辞藻来掩盖其全球扩张的真实企图。以反苏反共为名,镇压希、土两国革命运动。
        (2)杜鲁门主义远不止是援助希腊、土耳其的一项具体的政策声明,而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书,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宣言书。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经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开始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的时代。
【解析】本题以二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作为切入点,考查杜鲁门主义出笼的原因、目的、表现及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要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作答。

        第五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原\"四、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修订说明:根据新修订的考纲,修改为\"三、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本目内容不变。

        第六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修订说明:新考纲增加\"西欧主要国家的内政与外交\",原\"四、英国的内政与外交\"、\"五、法国的内政与外交\"、\"六、联邦德国的内政与外交\"亦与新考纲相符,可维持原样不变。本节新考纲亦增加战后的日本,据此,增加\"八、战后的日本\"
        增加本目内容如下:
        (一)知识要点概括
        1.1945年10月,日军710万人的武装完全被解除,军事机构如大本营、陆军省、海军省等也被解散,同时还废除了《兵役法》、《国防保安法》、《军机保护法》、《国家总动员法》等法令及相关条例。
        2.日本摆脱战后初期经济困境、走上恢复发展的道路,是与朝鲜战争及美国对日\"特需订货\"分不开的。1955年美军占领结束后,日本自民党政府继续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经济持续发展。1956年,日本经济进入战后持续18年高速增长时期。
        3.到70年代初,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苏的第三经济大国。随着经济力量和国力的增强,日本对外政策思想也发生变化。它把从\"经济大国\"迈向\"政治大国\"视为基本方针,一步步走向大国外交。
        4.1972年9月25日,田中首相率团访华,于29日签订了《日本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联合声明》,正式宣布建立外交关系。1978年8月12日,中日两国缔结了和平友好条约,使恢复邦交后的中日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1979年大平首相提出\"综合安全保障战略\",根据这一战略,日本在80年代提出了三个口号:第一是\"科技立国\"和\"文化立国\",第二是\"战后政治总决算\",第三是\"国际国家\"。
        5.为推行\"综合安全保障战略\",日本进一步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合作,主要精力放在亚太地区,大搞经济扩张和政治渗透。1980年1月,大平首相在访问澳大利亚时提出了\"环太平洋构想\",1982年6月,铃木首相提出了\"环太平洋合作构想\"五原则,主张太平洋应该成为\"和平之海\"、\"自由之海\"、\"多样之海\"、\"互惠之海\"、\"开放之海\"。
        (二)名词解释
        1.《日本国宪法》
        是二战后在美国占领当局干涉下通过的一部宪法,在1947年5月3日正式生效。新宪法规定了\"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但同时用内阁限制天皇的权利,内阁只对国会负责。新宪法反映了日本战后民主改革的基本成就,反映了反封建、反垄断、反军国主义和主权在民的思想,符合资产阶级利益,是一部民主主义宪法。它使日本议会制民主能保持较长期的稳定,对战后日本社会改革、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宪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日本已成为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
        2.《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是1960年日本池田勇人内阁推出的经济发展计划,该计划以经济学家下村治的理论为基础,规定用10年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番,其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既有明确的长期目标,又有具体目标和计划;二是进一步明确地把计划分为政府部门计划和民间企业计划两大类;三是既着眼于经济增长的宏观控制,也重视有关地区差别、工农差别等,谋求社会关系的系统调整和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四是重视人才培养。该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简答题
        1.简述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
        答案要点:日本战后民主化改革的原则目标是在《波茨坦公告》中明确规定的。民主化改革的直接依据是美国占领当局的一系列\"备忘录\"和\"指令\",改革的进程也是在占领当局的督促下逐步展开的。(1)政治民主化改革:一是非军事化改革;二是\"五大改革\",即赋予妇女参政权,保障工人团结权,教育制度自由主义化,废除专制统治,促进经济民主化;三是制定新宪法。(2)经济民主化改革:一是解散财阀、禁止垄断,打破财阀家族垄断的半封建经济格局,为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发展铺平了道路;二是实行农地改革,将寄生地主的土地转卖给农民,扫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3)总之,战后初期日本的政治民主化改革是一次从思想意识到政治、经济诸制度方面较为彻底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2.具体分析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答案要点:第一,战争对日本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战后的民主改革既改革了社会经济结构,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这成为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第二,朝鲜战争的特虚订货以及由此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日美垄断资本的结合,为战后日本摆脱经济困境、迅速恢复经济并实现高速增长的起步提供了关键的推动力;第三,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是日本战后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主要措施;第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革新和改造,重视和推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方式和职工文化知识三方面的革新和改造同步进行,是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可靠技术保障;第五,确定\"贸易立国\"思想,积极有效地开拓国家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有效途径。
        3.简述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过程。
        答案要点: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过程是渐进的,但目标明确,部署全面,不断前进。首先,在构成日本对外政策基轴的日美关系中,日本要求增强自主性,谋求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其次,在国家安全保障方面,日本为承担更多的防卫责任,逐步有限度地加强防卫力量,并试图突破占国民生产总值1%的军费预算限制。再次,日本不放过任何机会,如1990年8月至1991年1月海湾危机期间,海部提出《联合国和平合作法案》,企图向海外派遣自卫队。虽然因各方面反对而被国会作废弃案处理,但表明了日本抓紧行动推行其政治大国的目标的实现;最后,日本一直在不懈努力,谋求扩大在国际组织中的发言权。


        第七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原\"二、苏南冲突与铁托主义\"
        修订后的新考纲为:\"苏南冲突\"
        修订说明:据此,本目题目修改为\"二、苏南冲突\",本目内容不变。
10#
 楼主| jiasuxia 发表于 07-10-16 05:05:23 | 只看该作者
终于发完了 希望对大家有用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9 02:18 , Processed in 0.138455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