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随笔>历代公主是怎样生活的

[复制链接]
11#
 楼主| 海豚宝贝 发表于 07-10-30 15:18:35 | 只看该作者
大名鼎鼎的和亲的文成公主


但是就如序言中所说的,世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
  公主有一项任务,就是政治联姻或外嫁和亲。在这种情形下,公主们的丈夫可就不是省油的灯了。公主们的经历和结局都不会太好。
  
   即使为人传颂留下美名的文成公主,出嫁后的日子也是寂寞时候居多。她的丈夫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娶她的时候虽然不过二十五岁,却已经有了三位藏族妻子芒妃墀嘉、象雄妃勒托曼、木雅茹央妃嘉姆措,以及一位尼泊尔妻子墀尊公主。
  文成公主是松赞干布娶得最迟的一位,从私人感情来看,也是排名最后的一位。虽然松赞干布对她的美貌赞叹不已、对她雄厚的娘家背景也十分看重,但是能够给她的也不过是最大限度的物质满足而已。直接影响夫妻关系的小节:生活习惯的各个方面实在都差得太远了,哪有共同语言可找?在这方面,文成公主不但没法跟三位藏族后妃相比,就连墀尊公主都比她有优势:好歹尼泊尔也是喜马拉雅山一脉相传的。
  更何况,松赞干布迎娶墀尊公主和文成公主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巩固国家关系,而且更重要的原因,他希望能够得到释迦牟尼的八岁及十二岁两尊等身像。同时他也需要唐王朝先进的文化和技术。这也列在了他和亲的请求之中——果然,墀尊公主从尼泊尔、文成公主从大唐王朝,把他想要的佛像都带了给他。
  与其说松赞干布娶的是妻子,不如说是藏地得到了两位文化交流的使者。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十年婚姻,没有生育过一男半女,可见她的婚姻生活虽然富贵已极,却也是寂寞已极。(墀尊公主也没有生育,应该也是同理)。然而,由于她给藏地带来的种种福祗,她在藏族人民的心目中却赢得了无上的荣光,质朴虔诚的藏族人,将她视作菩萨下凡,称为绿度母(墀尊公主被称为白度母),至今供奉顶礼。她们虽然没有得到圆满的婚姻和儿女,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总之一句话,文成公主的和亲生涯,已经就算是和亲公主群里最幸福平安和成功的一个了。
12#
 楼主| 海豚宝贝 发表于 07-10-30 15:19:01 | 只看该作者
死于暴力的新城公主

唐玄宗天宝四年三月,唐玄宗李隆基将自己的两位外孙女封为公主,嫁给执掌兵权的将领,独孤氏封为静乐公主,杨氏则封为宜芳公主,静乐嫁给契丹松漠都督李怀节,宜芳则嫁给奚饶乐都督李廷宠。——虽然都姓李,但是这两位只不过是“赐”姓李而已,与李唐王朝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然而,这两桩姻缘才刚缔结半年,两位驸马就把各自的新婚妻子杀了,举兵叛变。
  这两位公主遭遇到的丈夫和家庭暴力,是政治联姻的和亲公主群中最极端的。她们当时恐怕仅有十四五岁而已,茫然无知地出嫁、茫然无知地被丈夫杀死,连个原因都弄不明白。
  
  当然,这两位公主的遭遇,毕竟免不了有一些政治的因素在内。如果光以“家庭暴力”来形容,还是不够妥贴。
  
  然而,静乐公主和宜芳公主的太祖姨、唐太宗李世民的小女儿新城公主,却是真的无故被丈夫以家庭暴力虐待、并最后丧命的。
新城公主是唐太宗嫡妻长孙皇后最小的孩子,也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小的女儿,在李世民二十一个女儿中排行老幺。
  
  长孙皇后的先祖是鲜卑族拓跋氏,父亲长孙晟在隋朝一直当到了右骁卫将军的高位。长孙氏十三岁便成了李世民的妻子,从此夫唱妇随,感情甚好。
  由于家庭的影响,长孙氏有着敏锐的政治头脑和勇气,李世民最后能够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大唐天子的宝座,她居功甚伟。太宗也因此对妻子越发地看重,登基后仅仅十四天就下旨封她为皇后。难得的是她从不以此自傲,当上皇后以后,反倒加倍地恭谨小心,对子女也严于管教。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务求面面俱到。
  长孙皇后父亲早逝,她和同胞哥哥长孙无忌的生母高氏,并非其父的结发之妻,乃是继弦。所以当父母俱丧以后,父亲前妻所生的哥哥长孙安业立刻摆出一副新任当家人的模样,把异母的弟弟妹妹赶出家门,逼得两兄妹只得投奔外祖父扬州刺史高敬德。尽管如此,长孙氏成为大唐国母之后,却对异母哥哥从前的过错闭口不提,还按礼制将长孙安业提升为将军。可惜长孙安业心里有鬼,老觉得长孙皇后的宽容背后一定另有名堂,所以最后居然谋反叛乱。事发之后,太宗要跟这个可恶的大舅子算总帐,处以极刑。长孙皇后闻讯,赶到太宗面前,磕头请求丈夫饶他一条性命,说:“他固然犯下死罪,但是他从前对我不慈爱的事情广为人知,如果现在处死了他,世人就会说,皇上是因为我的缘故而惩处他的,这对皇上的名声是一大拖累,所以还求你放他生路。”长孙安业就此逃出生天。
  长孙皇后竟有这样的心胸和政治感觉,真是不可思议。
  长孙皇后不但是严于律己,她还写下了《女则》,对后宫妃嫔及公主宗女们严加要求。
  在这种情形下,长孙皇后所出的女儿们,在史书上留下的名声都很是不错。——儿子们是个例外。也不在我们要讨论的范围内。
长孙皇后的第二位女儿封为晋阳公主,闺名李明达,小名兕子,意思是小母犀牛。犀牛是一种粗蛮的动物,给女孩儿起这样的乳名,用意就在于希望娇柔的女孩能够象犀牛那样易养好长,能够抵挡一切风雨。在这充满父母怜爱的乳名之后,晋阳公主却没有享受到多少父母的雨露阳光。太宗儿女众多,妃嫔成群,那是不用说了;疼爱小晋阳的生母长孙皇后,更是早在她四岁左右就撒手尘寰。
  母亲死的时候,晋阳公主还不知个中滋味,没有什么反应。然而时间稍长,她就发现身边的一切都不同了。仅仅过了一年,五岁的小晋阳就忍不住在母亲曾经生活过的宫室里拼命寻找母亲,当明白再也找不到之后,她痛哭起来。——没有母亲,确实是不同了啊,长孙氏死后,妃嫔争宠日盛,二次立后、以至图谋夺去元后子嗣储位的事儿,在大唐后宫里此起彼伏,父亲家国两忙,哪还有空来仔细照顾这个小小的女儿?而同母所生的哥哥承乾与李泰,也不停地争权夺势,更没空管这个妹子。所有的这一切超出了小公主的承受范围。
  唯一能够在小晋阳身边与她互相安慰的,只有最小的亲哥哥李治。李治仅比晋阳公主大三岁,性情温和怯懦,确实是陪伴体贴妹妹的最佳人选。
  在复杂的后宫中成长,更有母亲的遗传和三哥李治的影响,晋阳公主的性情温婉内敛,虽然还是个孩子,却已经“喜怒不形于色”了,她非常聪明,心地善良,脾气也很好,当然太宗也很怜惜自幼丧母的女儿。每当太宗发怒训人的时候,只有她能够在旁边为挨训的人说几句好话,察颜观色,慢慢地消掉太宗的怒气。宫中女眷以至达官近臣,都曾经这样得到过小公主的照应,宫里宫外,对小公主都是一片赞誉之声。
晋阳公主这种心静如水、与人为善的性格,直接地表现在她的爱好上:她能写一笔极佳的“飞白”书法。这是一种枯笔书法,字体苍劲,形虽枯而神韵悠远。晋阳公主的这种书法,能够写得跟她的父亲李世民一样好,拿去和太宗的御笔放在一起,大臣们根本分不出哪是皇帝的亲笔、哪是小公主的临摹。
  然而,这样一个天份极高、品貌兼尤的小姑娘,却象她的母亲和姐姐一样的体弱多病。
公元644年,年仅十二岁的晋阳公主病逝了。
  失去了最心爱也最出色的孩子,太宗寝食俱废,一个多月没有正常进食,哀伤无法抑制。不论何时何地,他只要想到或看到任何与晋阳公主有关的事物,即使是一支笔一张纸,他都要泪水长流,多的时候甚至一天就这么哭上几十回。到最后,整个人都憔悴变形,黑瘦得不成模样。
  文臣武将们眼看这可不行了,就轮着班地去劝皇帝节哀。太宗对来劝勉的人叹道:“你们说的那些道理,其实我都明白。我也知道,人已经没有了,再怎样的悲伤都与事无补,也换不回我的女儿。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控制不住这种悲伤啊。”——此话非有情人不能出口,说得出这句话,太宗念女之情确是深切至极了。
  为了让自己能够找到一丝安慰,太宗下令,将晋阳公主的封邑所得,全部用于在她的墓旁建造佛祠,为公主往生祈福求祷。
晋阳公主逝去了,太宗把思妻悼女之心,全部倾注在长孙皇后给他留下的最后一个女儿身上。
  这位小公主,就是太宗嫡出的三女儿、在所有姐妹中排第二十一位的最幼女:新城公主。
  新城公主的年龄比晋阳公主还要小,贞观十年(六三六)的六月,长孙皇后去世的时候,她只有一岁左右,才刚刚学会喊娘,她的亲娘就永远离开了她。
  但是,比起其它幼失慈母的公主皇子来,新城公主的儿时还是很安稳的,她毕竟是元配皇后的嫡出娇女儿,父亲去世后,她的亲哥哥又当上了继任的皇帝。
  直到出嫁以前,新城公主的人生都是在身边人的百般迁就、娇惯中一帆风顺过来的。
  然而一场婚姻、或者说,一个突然出现的女人,改变了新城公主的人生命运。
  649年的春天,太宗李世民精心为自己娇宠的小女儿选择了一位丈夫,他把豆蔻年华的新城公主许配给了自己亡妻的堂侄儿长孙诠。长孙家族在朝廷中位高权重,长孙诠又才貌俱佳,太宗认为自己考虑得十分周全,不但将心爱的女儿托附给了可靠的人,驸马的家族更能保证女儿在婚后依旧得到百般呵护、继续享受顶级的荣华富贵。
  在做了这桩决定之后不久,五十一岁的太宗溘然长逝。
  
  婚后的新城公主,就象姐姐长乐那样,遵照父母的遗命,在世代公侯的长孙家族中平静地生活着。——虽然唐代公主多有嚣张不法的人物,但是结合生母和两位姐姐的性格,再加上长孙家族掌握着大唐王朝的实权,新城公主婚后的生活很平静,可以想见,她应该是一位很中规中矩、娇养的公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就在新城公主脱去丧服、换上婚衣,沉浸在新婚喜悦中的时候,在她哥哥李治的后宫中,多了一位二十八岁的侍女。
  新城公主与哥哥兄妹情深——现在同母所生的六个兄弟姐妹,只剩她和高宗李治两人了。然而,身份特殊的新城公主虽然经常出入后宫,也见过这位侍女,却绝对不会想到这看来不起眼的侍女,将在不久之后整个颠覆她的人生。
  这位侍女姓武,乳名华姑,号媚娘,就是未来的则天大帝。
武媚娘的身份非常特殊,她曾经是太宗李世民的妃子,位号才人。
  在唐朝,皇帝的后宫制度是这样的:皇后;贵妃、淑妃、贤妃、德妃(玄宗时增贤妃、惠妃、丽妃、华妃);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接下来则是同一级别的婕妤、美人、才人各七人;最后则是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
  从这个制度表上可以看出,武才人不是普通的宫人,而是皇帝正式的姬妾,而且位份还不低。从名份上来讲,她曾经是高宗李治和新城公主的庶母之一。然而,本该在太宗逝后就去寺院为尼守节的她,却在离开皇宫两年后又回来了,并且变成了高宗李治的姬妾。
  
  虽然有些乱了伦理,但一开始却也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大唐王朝的后宫,一向就不是那么清白的。新城公主的祖父李渊,曾经娶过隋炀帝杨广的宫妃,论起来是乱了“君臣”之份,比乱父子辈份还严重;父亲李世民,就曾经娶过自己的弟媳妇、巢刺王李元吉王妃杨氏,还生下了儿子。所以新城公主虽然对哥哥的这位新宠感到有些意外,却也没放在心上,更何况武媚娘的再次入宫,是在王皇后的庇护下进行的,皇后乃后宫之主,她都说行了,新城公主当然更不会有什么意见。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表面恭顺的武媚,却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心机。
  公元六五二年三月,武媚为高宗生下了儿子李弘。
  生下儿子以后,武媚晋封为昭仪,位列九嫔之首。
  老天似乎很有心与武昭仪合作,她很快又怀上了身孕(她一共为高宗生下了四子二女,这种效率,别说她是后宫女子,就算是一夫一妻的民间女子,也不一定办得到啊)。
  心情极佳的李治想要再次提升武昭仪的地位,但是四妃俱全,又不能无故废了谁,所以他很为难。
  这时,武昭仪提出,要高宗另设一个“宸妃”,位列四妃之上,仅次于皇后。这个建议大得李治的心意,于是他立刻就去与宰相们商量。
  结果,宰相韩瑗、来济断然拒绝了皇帝的要求,而且认为以武媚的经历,能当上昭仪,就该知足了。
  
  可想而知,武媚听到这个消息后,痛恨韩瑗等人到了何等程度。她咬牙切齿地诅咒:“我总有一天要狠狠地整治这帮该死的老东西!”
  ——韩瑗与新城公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驸马长孙诠的亲姐姐,就是韩瑗的妻子。
当不上宸妃,武昭仪很不甘心。不过她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什么“妃”,既然当不上,她决定就干脆跳过这一级。
  
  永徽五年,高宗李治和武昭仪前往岐州凤泉池避暑。在这个远离皇宫和大臣的地方,武昭仪将一个大胆的想法印在了丈夫的心里:将武昭仪直接晋升为皇后。
  七月初秋(中国古代用的是农历,这个七月如果换算成公历的话,该是九月啦),经过充分准备的李治和武昭仪,带着十大车的绸缎金银,还有一道封长孙无忌三个儿子为朝散大夫从五品官职的诏书,专程前往国舅长孙无忌的府邸拜访。
  长孙无忌此时是位列三公之首的太尉,执掌朝政大权。高宗希望他能够站出来,支持自己改立皇后的主张。
  当年太宗李世民去世的时候,曾经亲口把王皇后这位“佳妇”托付给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而且武昭仪的经历有严重的缺陷,更何况她的娘家不是士家大族,而是所谓的“寒门官僚”之家。
  所以,在整个拜访过程中,心里有数的长孙无忌连开口的机会都没有给外甥皇帝。高宗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然而,武昭仪议立皇后的消息一经传开,顿时在朝野之中,引发了轩然大波。以许敬宗为首的“寒门官僚”们,一半出于投机,一半出于长期被士族压制的愤怒,集结在了同样出身的武昭仪周围,为她封后之事经营奔波。
  他们和武昭仪一样,都意识到,要想让大唐王朝出现“武皇后”,头等大事,就是必须铲除长孙无忌这个障碍。(灾难在不知不觉中向新城公主的夫家袭来。)
然而长孙无忌地位超然,怎能随意扳倒?
  武昭仪自有办法。
  不久,在长孙无忌阵营中的成员就一一遭到了贬谪。包括长安令裴行俭、吏部尚书柳奭等高官,更有褚遂良这样的托孤重臣。而拥戴武昭仪的官员则逐渐占踞要津。三公中的司空李勣更明白表示自己对武氏为后的默许。这样一来,长孙无忌不得不败下阵来。
  永徽六年十月十三日,王皇后、萧淑妃被废为庶人,举族流放岭南;十一月初一,武昭仪被册封为皇后;几个月以后,武皇后长子李弘立为太子。
  武则天成为皇后、太子生母,地位已是至高无上。但是她并没有陶醉在喜悦之中,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后宫中仍然有众多争宠的对手,朝廷中更有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反对势力。
  
  显庆二年(六五七),长孙无忌的亲家、政坛中的臂膀、同时也是新城公主姐夫的宰相韩瑗被武皇后的亲信许敬宗等人诬告,贬为振州刺史。
  武皇后终于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
——唐代的振州,可不是如今的浙江振州,而是遥远的海南三亚。
  
  显庆四年春天,武皇后授意许敬宗再接再厉,诬陷长孙无忌谋反,将他流放黔州。同年七月,许敬宗同党袁公瑜带着一群如狼似虎的部属,前往长孙无忌的流放地,将这位曾经睥睨朝野的国舅爷逼得自缢而死。
  长孙无忌一死,长孙家族顿时树倒猢狲散。
  武则天又想到起了曾经令自己切齿痛恨的韩瑗。于是又让李义府把韩瑗也算进长孙无忌“谋反”案中,派人去振州杀掉韩瑗。
  使者到了振州才发现,早在被贬的第二年,韩瑗便死在振州了,哪有可能与长孙无忌“同谋造反”呢?这让使者感到难以自圆其说,于是,他居然宣称韩瑗假死,开棺验尸。
  验尸的结果,韩瑗确实是死了。使者不得不悻悻然地回京复命。
  
  武则天觉得,韩瑗居然能够寿终正寝,实在是太便宜他了。心头之气难消的武皇后,下令查抄韩家,将韩氏子孙女眷都贬到广州去做官奴。
  由于韩瑗的妻子就是新城公主驸马长孙诠的姐姐,时任尚书奉御的长孙诠也被牵连了进去。
  本来照李义府罗织的罪名,是要将长孙诠处斩的。然而长孙诠毕竟是新城公主的丈夫,新城公主夫妻情深,向哥哥苦苦哀求,希望能够放丈夫一条活路。
  看在同胞妹妹的面子上,高宗将长孙诠改判为流放巂州——当时的巂州,在今昆明以南,包括安宁河流域及雅砻江下游,到大渡河南岸。离京城长安,何止迢迢万里?
  新城公主无奈地接受了哥哥的最终裁决,悲悲切切地送别了丈夫。长亭烟柳,路远山遥,虽然贵为嫡亲长公主,新城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丈夫的背影一步步地走出自己的视线。她没有想到,那个远去的背影,就是她能够看到丈夫的最后一眼。
回到公主府以后,新城公主收到了哥哥李治送来的金银帛锦。李治对于自己处置妹夫,使得亲妹妹守活寡,心里多少有些过意不去。这份意外的赏赐,使得新城公主心里又重新燃起了希望,她觉得哥哥毕竟还是手足情深,自己的丈夫总会有重返自己身边的那一天。
  李治的歉意,给了新城公主希望,也给了武则天一个警报。她意识到,优柔寡断的李治很可能会有敌不过妹妹的眼泪,召回长孙诠的那一天。而满怀仇恨的长孙诠假如返回朝廷,必然成为自己的敌人。甚至很有可能成为再次重整长孙家族的人物。
  越往深里想,武则天就越是觉得,这个身份特殊的长孙诠,绝对不能再活在世上。于是,一匹快马,载着一个密使出发了。
  
  高宗李治的手足之情、新城公主的夫妻之爱,最终的结果是——长孙诠历尽千辛万苦,刚刚抵达流放地,就被县令矫旨问罪,活活打死在乱棍之下。
  
  二十五岁的新城公主就这样成了寡妇。
然,长孙诠真正的死因,就象长孙无忌的真正死因一样,高宗李治是完全蒙在鼓里不知底细的,他所知道的,只是诸如水土不服、感染时疫一类陈腔滥调。
  然而,与李治不同的是,有着切肤之痛的新城公主,却始终对丈夫的死因存着疑窦,特别是当长孙家族的许多人都陆续不明不白地传出死讯之后,她终于多少打听到了一些风声内幕。她恨透了武则天。
  
  与此同时,高宗觉得,做为皇帝的嫡亲妹妹,正当青春的新城公主没理由就此寡居。于是,便将为她再觅夫婿之事,提上了议程。
  正在朝臣为选驸马挠头之际,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女东阳公主,向李治推荐了一个人选:韦正矩。
  东阳公主的丈夫名叫高履行,历任户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卫尉卿,进加金紫光禄大夫,袭爵申国公。永徽元年,拜户部尚书、检校太子詹事、太常卿。显庆元年,担任益州(今成都)大都督府长史。显庆三年,因为与长孙无忌有亲威关系,而被调任洪州(今南昌)都督。但是他的运气比长孙诠要好,虽被贬官,却还不至于流放,更没有被人暗算丢命。
  
  在这里,不得不说一说东阳公主、新城公主姐妹俩之间的另一层特殊关系:高履行的父亲,就是长孙无忌的舅父。因此,高履行不但是长孙氏的外族,更是东阳公主的表舅。新城公主的丈夫长孙诠,与高履行是同辈表兄弟,也是新城公主的表舅。
  有这样特别的关系,更加上两位驸马都被无辜牵连,东阳公主对自己这位小妹妹同病相怜,在为新城公主再嫁一事上,也就特别用心。
韦正矩出身士族大家,各方面条件都很是不错,只是心高自大,总觉得自己的官职还不够高,听说皇帝的嫡亲妹妹新城公主要再选佳婿,他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于是走了东阳公主的门路,希望自己能够雀屏中选。
  东阳公主不疑有它,她只看见这男人一表人材、风度翩翩,又表现得十分有诚意,便觉得实在是不错的人选。
  在东阳公主的大力推荐下,韦正矩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新城公主的驸马,并且当上了奉冕大夫,成为皇亲大臣。
  
  然而,当上驸马之后,韦正矩才发现,自己没有如当初所想的那样、官居要津、执掌大权。从前他官卑职小,根本不可能涉足顶层的权力集团,也就无从知道许多不为人知的隐情。而此时他才明白,新城公主与武皇后之间,原来有着如此不能化解的仇怨。每每想到武皇后的手段和权势,韦正矩就不禁冷汗直流。
  特别是到上朝任职的时候,武皇后集团掌握实权的官员如许敬宗、李义府之流,总是在人前人后对这位新任驸马摆出一副嗤之以鼻的模样,在权利之争中,韦正矩往往败下阵来。
  这也未免与韦正矩当初的设想差得太远了。他对自己的待遇十分不满,但又不敢、也没有能力与权臣们明争暗斗,于是他迁怒于新城公主,痛恨她不为自己考虑,不肯去逢迎武皇后化解宿怨。
  特别是想到,按照礼制自己一家都要对公主以君臣之礼恭敬这一点,韦正矩更是忿忿不平,认为自己娶这个公主,实在是失算了,得不偿失。
  在这样的情形下,渐渐的,韦正矩撕去了谦谦君子的伪装。不但不遵守制度所规定的侍奉公主礼仪,甚至还常常对新城公主冷嘲热讽,出言不逊。
  而这么想的不止韦正矩一人,几乎整个韦氏家族都对此颇有同感。韦家人都觉得,这位与皇后结下仇怨的公主,迟早会给家族带来灾难。更何况新城公主在两次婚姻中都一直没有生育,所以韦家不但没有谁出来劝阻韦正矩,反倒都不闻不问甚至煽风点火。
新城公主自出世以来,几时受过这样的气?她忍不住想要向哥哥诉苦。
  然而此时的高宗李治,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曾与晋阳公主相拥而泣、思念母亲的小皇子了。
  自显庆三年(六五八)以来,高宗的身体日渐虚弱,患上了一种严重的“风疾”,头痛剧烈的时候,甚至恨不得一头撞死过去。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将朝政交给皇后武则天全权处理,自己则隐居深宫养病。时间一久,武则天掌控住了大唐王朝的命脉,成为王朝幕后的操纵者。
  可想而知,李治全副心思都放在了自己性命上头,连自己的王权都丢到了一边,朝政都无心管理了,哪里还有心思去管小妹妹的家务?更何况从情理上来讲,宫廷女眷的事情,都应归皇后主持。而武则天么,她对新城公主心存忌惮芥蒂,更是乐见此事,来了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新城公主只得含着眼泪离开皇宫。
  
  新城公主进宫之时,韦正矩心里倒还有几分畏惧之心,唯恐皇帝降罪。当他看见新城公主容色憔悴、神情黯然地返回之时,心中不禁大喜若狂,自觉逃过一难。
  庆幸之后,韦正矩越发觉得,这位公主可当真是在皇帝皇后面前彻底地失宠了。狂喜之后紧接着的就是狂怒和狂燥,他更加认定,自己做新城公主的丈夫,真是大大的失策,这位公主看来连自身都难保,日后定会给自己招来祸患。
  于是,韦正矩对新城公主的折辱刻薄,更加地变本加厉了。
  新城公主自知投告无门,皇女的骄傲也使得她不愿意再去看武皇后幸灾乐祸的神情。除了国家典礼,她从此不再跨进哥哥的皇宫一步。
这一切看在韦正矩的眼里,更加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他本来就是个在骄纵自许中长大的士族子弟,一向目中无人。此后,凡是他觉得自己在朝廷上受了什么气、被谁压制了,他都要归咎于新城公主,回来便向她发作一通。虽然不敢出手打骂,但是言辞刻薄尖酸,更让人不堪忍受。
  现在的很多人恐怕不知道,自魏晋以来,中原形成了氏族风气,有些在氏族志中排名靠前的士家大族,虽然权势财富不如人,但是却认为自己拥有与生俱来高人一等的血脉。这些痴狂于士族昔日地位的人,不但自视极高,而且往往目中无人,就连皇家都不一定放在他们的眼里。——韦正矩就是其中的表表者。
  新城公主屈辱不幸的遭遇,渐渐地被很多皇亲国戚们所知道。但是除了同情和安慰,谁也没有办法帮助她。而那个真正能够让她恢复自由的人,却已经离她咫尺天涯,对她不闻不问。她只能在以泪洗面中过日子。虽然身边还有一些为她打抱不平的侍丛,更多的则都是些跟红顶白的势利小人(宫庭中这样的人材一抓一大把),新城公主陷入了孤苦无依的境地。
  
  韦正矩对新城公主的不敬传到许敬宗等人的耳里,却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对他的态度也与从前有所不同。这使得韦正矩心情大畅,觉得自己终于看到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然而他毕竟是新城公主的丈夫,再怎么钻营,武皇后权力集团中也不会真正有他的位置。
  韦正矩由此将新城公主视作眼中钉、肉中刺,恨不能杀了她,早一些摆脱这个累赘。不过他也还知道,新城公主毕竟是皇帝的亲妹妹,即使自认为她已皇宠淡漠,韦正矩倒也还没有下手的胆量。
龙朔二年(六六二)冬天,新城公主病倒了。病中她的忍耐终于到了极限。当韦正矩再一次出言不逊、肆意污辱的时候,她身为公主的尊严终于迸发了。她和韦正矩针锋相对地争吵起来。指责他虽然口口声声自命清高,却是因攀龙附凤才得到如今富贵荣华,更忘恩负义,毫无廉耻。
  韦正矩几年来在新城面前为所欲为,早已忘记了面前这个小妇人乃是堂堂皇家公主。更从来还没想到,这个一向低眉顺眼的小妇人居然也有敢于反抗他的一天。新城公主字字句句都直中他的要害,他瞠目结舌之后,顿时勃然大怒,一把将倚在床头的新城公主推倒。
  新城公主一头磕在枕沿上,痛得眼前发黑。她长年抑郁,已是身心俱疲,体质虚弱,哪里还经得住?她很快就昏厥过去。
  韦正矩眼看着新城公主倒在枕上不省人事,心中不禁有些后怕,左右张望起来。这一看之下,他才发现,由于公主卧病静养,侍女们早已经退开了。
  他顿时觉得这个场面正是自己期待已久的良机。于是,一个酝酿已久的罪恶念头迫不及待地跳出来了。他不假思索地用锦被死死地捂在了新城公主…………
  
  当太医们隔天再次前来会诊的时候,他们听到了一个令他们震惊的消息:公主的病情急剧恶化,已在夜里不治身亡了。
  大惊失色的太医们连忙检视公主以及公主所服的药物、询问公主的侍女内监们,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异样。
  但是这些太医们虽然不是侦探,却是医药方面的行家,公主的病情究竟如何、以及公主的死状有何不妥,他们可不会看走眼,更不愿承受皇帝的通天怒火,新城公主毕竟是皇帝的同胞妹子,如今才几天工夫就死了——“医术拙劣”乎?“诊治不力”乎?随便一项罪名都能要了御医们的官帽加老命。更何况,他们早已听说驸马韦正矩与公主关系恶劣,公主之死定有蹊跷。他们可不想替韦正矩担这样的大黑锅。
新城公主因疾暴薨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高宗李治的耳朵里。李治顿时悲伤不已,虽然近几年来他与妹妹关系疏远了许多,而且也有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但是那毕竟是他唯一的妹妹。人死了,就容易想起她的好处来。
  当李治痛斥太医无能的时候,太医们小心翼翼地向李治禀报了他们所见的一切。李治闻讯大惊,立刻传下旨意,命令三司会审,彻查公主的死因。
  皇帝发了怒,办差的人自然神速,很快,所有的调查结果都指向同一个人:驸马都尉韦正矩。
  自以为干得神不知鬼不觉的韦正矩万没有料到,自己这么快就被列为弑杀公主的凶嫌。他更没有想到,早已被自己看成是失了皇宠的新城公主,居然在皇帝心目中仍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他懊悔不已,但是为时已晚。
  
  面对人证物证,韦正矩哑口无言。
  驸马居然敢凌辱谋杀公主,这大唐王朝从所未有的事情震惊了所有的人,就连一向对新城公主反感戒备的武则天,都出于女性的本能,对韦正矩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
  
  龙朔三年(六六三)正月乙亥日,高宗李治下旨,将杀害新城公主的凶手、驸马韦正矩斩首示众。举族流放。
  
  新城公主以这种不明不白的方式,终于得到了最后的解脱。她与政治没有任何牵连,但是政治斗争却间接地夺去了她的幸福和生命。
  新城公主去世的时候,还不满三十岁。
新城公主死了,李治似乎这才如梦初醒,发觉自己久已未能尽到为人兄长的义务。作为迟到的弥补,也为了让自己心里找回一点安慰,他传下诏令,以皇后的礼仪,为新城公主举殡。
  在出殡的这一天,所有在京的文武官员和命妇,都穿着丧服,跟随在新城公主的棺椁之后送葬,还要服丧百日。地方官员不能亲临举丧,也必须服丧。民间禁屠宰、停音乐祭祀、停嫁娶。皇帝亲自主持祭仪,皇后、皇太子、诸亲王及王妃,都必须服丧哭临。
  如此大张旗鼓的典礼、如此浩浩荡荡的人群、如此滂沱的泪雨之后,那硕大的棺椁里,静静躺着的,只是新城公主孤单弱小的躯体。她有过两个丈夫,有情有意的一个以罪囚身份死去,成了与她远隔万里的孤魂野鬼。而另一个负心的男人却夺走了她的生命。
  李治左思右想,想到妹妹身后仍是孤苦伶仃,不禁悲从中来。
  
  于是,他将新城公主附葬在父亲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东南方,在所有的陪葬墓中,她的墓地离昭陵玄宫最近。——这位后知后觉的兄长,希望妹妹死后能够回到父母的身边,能够时时拥有她活着时显得那么稀少的温情。
想到妹妹居然会死在驸马的手里,李治百思不得其解:那些人数众多的宫女内侍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是怎么保护公主的?
  愤怒之中,他将所有陪侍新城公主的侍女宫监也划进了流放的范围里,接着又传下了一道旨令:将公主墓内壁画中所有的侍女面部都统统毁去,因为她们保护公主不力,没有脸面见自己的主人于地下。——这可真是天下奇闻,皇帝自己不照顾妹子,却迁怒于下人,是哪儿的道理?
这还不算完,李治在悲悲切切中,又想到了当年举荐韦正矩为驸马的东阳公主。于是怒火再次燃烧,他下令将九姐一家斥徙集州——今四川南江县。(李治又该怎么处治自己呢?)
  
  东阳公主人在家中坐,横祸从天降。不得不咽下满腹酸楚,凄凄惶惶地离开繁华的长安城,举家被逐。与此同时,远在洪州的高履行再次被贬往湖南永州为刺史,不久死在任上。
  东阳公主只因一点好心,误信了韦正矩这头中山狼,不但害死了自己最小的妹妹,还被连累得身败名裂。她没有想到,自己的恶运这才刚刚开始。
  二十年后,章怀太子李贤被生母武则天以阴谋叛乱的罪名诛杀。李贤被杀的地方,就在他流放的巴州(今四川巴中)。很不幸地,与李贤流放地相近的东阳公主,曾经与遭贬的侄儿李贤有过来往,就又再次牵扯了进去,连封号都被剥夺了,也不再享有国家俸禄,成了一个连生活来源都找不到的贫妇。
  就这样,武则天还不肯放过她,武后一直惦记着她是长孙无忌表弟高履行的妻子。垂拱(六八五至六八八)年间,已经形同平民农妇的东阳公主再次遭到贬谪,已是垂垂老矣的她连同自己两个儿子一起,被赶到了巫州(今湖南黔城镇)。——武则天将她赶到湖南,却偏偏不让她在丈夫去世的地方落脚,连个上坟的机会都不给她,报复得可真是到了家。
  
  七〇五年的十一月初二,八十二岁的武则天死于上阳宫,临终时,她赦免了自己生前所有的冤家,将他们和他们的后人都召回京师。
  但是东阳公主没有等到这一天。
  而新城公主,已经离开人世四十二年了。
  
  公元二千年后,考古人员发掘了新城公主墓。
  墓道打开后,人们终于看见了那幕盛唐奇景:墓室壁画中,所有被铁器挖得残缺不全的侍女脸面。
  这一年,新城公主已经在空旷的墓室里静静地卧了一千三百余年。
13#
 楼主| 海豚宝贝 发表于 07-10-30 15:19:35 | 只看该作者
宋朝的真假公主——柔福帝姬

很多人都看过或听过《真假公主》的故事。
   一九一八年,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在七月十六日的午夜,毫无预兆地被苏拉尔省政府执行了死刑。三百余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宣告彻底终结。
   但是至今人们也没有找到沙皇最小的女儿安娜塔西亚和皇太子阿列克谢的遗骸。从照片上可以看出,沙皇一家都长得非常俊美,小公主尤其迷人。因此,有了一个血腥而浪漫的传说,看管沙皇一家的卫兵长爱上了安娜,将她悄悄地藏了起来。
  若干年后的德国,出现了一位自称安娜公主的女子,她长得与照片中的小公主颇为相似,还向人们讲述了许多沙皇一家生活的细节,甚至认出了一些昔日的宫廷贵族。许多人都因此欣喜若狂,认为她就是安娜公主,甚至不少人直接就称她为安娜女皇。
  然而,经过一番颇费周折的调查取证,德国法庭以众多确凿的证明最后证明,她不是公主,更不是女皇,而是一位长相酷肖安娜公主的波兰女工。
  当然,法院的宣判并没有被所有人认可,这位“公主”到死,都过着皇室般的生活,许多相信她的人都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她真是一个女工,她那丰富的宫廷知识和细节,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桩迷案直到今天,都没有最后解决。
  它也就成了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宫庭迷案之一,以它为原型的各种影视作品也极受欢迎。
  
  然而,在九百年前,中国的宋朝时期,早已经有过“真假公主”的故事,而且情节更为曲折、更惊心动魄。
这位公主名叫柔福帝姬,是宋徽宗三十四个女儿中的一位。
  柔福小字环环,生母王贵妃。这位王贵妃,是宋徽宗后宫中极为受宠的女子,一连为徽宗生下了三男五女八个孩子。柔福在她的女儿中排行第四。
王贵妃在赵佶的妃嫔群里,有着特殊的地位。她曾经是赵佶嫡母向太后宫中的侍女领班(押班)。与她同为押班的还有一位郑氏。早在赵佶做端王的时候,她们就已经与他眉目传情了。
  赵佶与自己的发妻顺国夫人王氏感情不和,因此对郑王二女颇为倾心。而这两位聪明的宫女也将自己的终身希望寄托在了这位风流王爷身上。赵佶为人轻佻,但是却颇有孝心,而且在神宗十四子中相貌、才华俱为上上之选(除了理政的才华)。再加上两位贴身侍女的一力好评,向太后最终将皇冠交到了赵佶的手里,把赵佶的哥哥申王赵亻必丢到了一边。而且还将郑王二氏都送给了新任皇帝。
  赵佶对郑王二女的拥立功劳念念在心,也对她们的才貌双全十分欣赏,很快就将她们晋位贵妃。当王皇后去世以后,更将其中的郑氏升做皇后。
  可以想见,母亲受宠有因,柔福帝姬的帝女生涯,是在众星拱月中开始的。
  不过,对于柔福的生母究竟为谁,传世的史料中说法不一。
  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浪荡皇帝赵佶的后宫极盛,王姓贵妃就至少有两人。《宋史》所载的王贵妃生了郓王楷、莘王植、陈王机、惠淑帝姬、康淑帝姬、顺德帝姬、柔福帝姬、冲懿帝姬。
  而《宋会要》则把曾为太后侍女的这位王贵妃称为大王氏,说她生了郓王、荆王、肃王、徐王、相国公、崇德公主、保淑公主、熙淑公主。
  而柔福的母亲应为小王氏,生莘王、陈王、惠淑帝姬、康淑帝姬、柔福帝姬、冲懿帝姬。
  说法虽不同,有一点却是共通的:“王贵妃”都是宋宫中的顶级宠妃,无论谁是柔福帝姬的生母,柔福“天之娇女”的地位都是一定的,足以在徽宗三十一子、三十四女的宠大儿女群中多得宠爱。
  生为皇帝的爱女,柔福十六岁以前的人生是娇贵顺利的。
然而柔福的父亲赵佶,虽然将尊贵的地位带给她,却也将最深重的灾难带给了她。
  赵佶的特长是春花秋月、书画琴词,对国家大事一窍不通。国家对于他来说,只是个予取予求的库房。他做皇帝的二十六年,几乎将赵宋王朝的家底都掏尽了。
  政和七年(一一二五)冬,北方的金国兴兵南犯。赵佶不思保国安民之策,只想赶紧丢包袱,马上禅位给太子赵桓,自己躲到龙德宫去做太上皇,所有头痛的事都丢给年仅二十五岁的儿子去干。
  赵桓是个苦命的皇子。他的母亲王皇后,是德州刺史王藻的女儿,十五岁时成为赵佶的发妻。王氏端庄忠厚,好色风流的赵佶对她没多大兴趣。王氏虽然成为皇后,但是在后宫中当家作主的却是丈夫的宠妃郑氏王氏。为了进一步打击她,后宫宦官居然造谣说皇后行为不检,有亏妇德。虽然最后查无实据,但王氏遭此飞来横祸,本已抑郁的心情雪上加霜,一病不起,二十五岁就去世了。
  赵桓在皇宫中艰难地长大,对处境十分明白:继母儿女众多,父亲又朝三暮四,虽然自己名为太子,却难保不会有象母亲那样遭殃的一天。赵桓一直小心谨慎地生活,不好声色,服饰用具连普通庶出的弟弟们都比他的要好得多。
  然而灾难似乎从赵桓降生的那一刻起,就牢牢地纠缠住了他。当他苦熬了二十余年,终于登上帝位的时候,只不过是父亲的一头替罪羊而已。赵佶已将大宋王朝的根基蛀得空了,赵桓虽有重振家国的心思,但他在成长过程中,不但缺乏未来君王必要的锻炼和教育,性情也被压抑得怯懦了;另一方面,虎视眈眈的金国也没有给这个青年力挽狂澜的时间。
  赵桓登基仅仅一年半,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冬天,金兵第二次围攻汴京(今开封)。虽然赵桓每天都亲自登上城墙督战、皇后朱氏还亲率妃嫔赶制军衣,但是仍然没能抗住金兵。
  第二年的三月,徽宗、钦宗,以及两宫后妃、皇子帝姬、宗室大臣,都被俘往金国。
  十六岁的柔福帝姬尚未出嫁,也被驱赶上了北去的路途。
贤福帝姬赵金儿,靖康元年2月28亡于汴京城郊刘家寺,16岁,追封冲懿
而柔福的两位大小王贵妃母亲,都非常幸运,死在了宋钦宗即位之前的安逸岁月里。
  
  柔福历尽千辛万苦,遭受了种种凌辱伤痛之后,终于抵达了金国都城上京(黑龙江宁安县西南)。
  这时的柔福,已经无复昔日帝女的奢华与娇贵,仅仅是以一千锭金折价给金国的活“岁费”。因此她被作为赏物,由金主分给了吴乞买为侍妾。
  吴乞买对柔福没有多大的兴趣,很快就将她送进了上京洗衣院做女奴。此处名为洗衣院,实际上就是一个金人寻欢作乐的官妓院。
  最初被送进来的女人中,还有赵构的生母韦贤妃。但是由于赵构在南京登基为帝,韦氏身份变得特殊,所以她很快就从洗衣院离开了,转送五国城,与她的丈夫徽宗关押在了一起——韦氏这时已经是四旬开外,对金人来说,即使把她留在洗衣院,也没有什么意义。
  柔福在洗衣院里度日如年、备受凌辱。直到盖天大王完颜宗贤看中她为止。
  然而完颜宗贤也仅仅是把柔福看成泄欲的工具,不过他在厌倦柔福之后,安置她的办法比吴乞买要好得多——完颜宗贤在金国安置于五国城的汉民中,选了一个叫徐还的男人,将柔福嫁了给他。历尽苦难的柔福才算结束了人尽可夫的生涯,回到了父兄和诸母亲的身边。
  大约在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的时候,柔福终于以死亡,得到了最后的解脱,这一年她大约三十岁。
  
  这应该是真实的柔福留在历史上的痕迹。象所有国破家亡时的女人一样悲惨不幸,承担了男人们无能的后果。
当柔福在北方苦苦挣扎的同时,南宋朝廷里却出现了另一位柔福。
  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十一月,朝散郎、蕲州(湖北蕲春)知州甄采围剿土匪刘忠时,匪眷中有一名女子,自称是王贵妃的小女儿柔福帝姬。甄采十分意外,也不敢怠慢,连忙通过韩世清向南宋朝廷报告这个消息。
  得到消息的高宗赵构显得很冷淡,好不容易在朝廷官员的再三催促下,赵构才派大太监冯益、宗室女眷吴心儿前去越州(绍兴)验视——在这里要解释一下,这时的高宗尚未返回南宋的京城绍兴,而是呆在温州一带的行宫里。
  大太监冯益是赵构为康王时的内侍,再之前曾经在柔福生母王贵妃的宫中听差,所以这时就自告奋勇地揽下了这个验证帝姬真伪的差事。至于吴心儿,她只是从旁协助,以免有些验身的事情太监不好去做而已。
  这位柔福帝姬对冯益询问的宋宫旧事,基本上都能答个七七八八,而且模样也与冯、吴二人记忆中的柔福帝姬有几分相似。
  于是,冯益和吴心儿向赵构回报,这位帝姬看来确实是真的,只是有一双大脚,与帝姬精心缠裹过的纤足大有不同。
  当然,他们也回报了“帝姬”对大脚的解释:“金人驱逐如牛羊,曾赤脚步行万里路,怎能保持原样?”
  这一句话,不但打消了所有人的最后疑虑,也引起了南宋上至赵构,下至平民百姓的无限愁思。
  于是,建炎四年八月戊寅日这一天,赵构派出了声势浩大的迎接队伍,将这位妹妹迎进了行宫,将她封为福国长公主。
  两天后,南逃时与赵构失散的哲宗赵煦孟皇后,也由虔州(江西赣州)返回南宋都城。赵构亲自等在行宫门口迎接。一时间,不知底里的南宋子民们颇有苦中作乐、双喜临门之感。
  
  为什么赵构会对柔福南归的消息反应这么冷淡?当然,他不可能预知这位柔福的真伪。如果一定要揣测的话,很可能是与柔福的经历有关。对于看重女子贞节的皇室来说,一个饱受摧残的公主返回,没有什么可喜可贺的地方。其次,对于赵构本人来说,他对这个妹妹几乎没有任何印象,要说有,那也是对柔福母女在父亲那里优于自己母子的待遇忿忿不平的心思。
  柔福之母,无论是哪一位王氏,都是位份极高的受宠贵妃。而赵构的母亲韦贤妃,则大不然。
  韦氏,本来只不过是徽宗继弦郑皇后宫中的普通侍女而已。她能为徽宗侍寝,完全是出于意外。徽宗最早在皇后宫的侍女群里,只是看中了一个姓乔的宫女。这位乔氏与韦氏情同姐妹,在受宠得封之后,希望能够让自己的小姐妹也争取一个出路,于是再三向徽宗推荐韦氏,韦氏这才得到了机会。徽宗完全将韦氏看作过眼云烟,只给了她一个昌平郡君的名份。但是韦氏运气好,居然马上就怀了身孕,而且生下的还是个男孩,这才升到婕妤。直到徽宗退位,韦氏的名份也没有多大长进,只是一个中等嫔“婉容”而已。她之所以能够当上“贤妃”,只是因为第一次汴京被攻时,金兵要求皇子前往议和,太上皇徽宗不舍得心爱的儿子们去冒险,钦宗询问兄弟们时,诸王都十分胆怯,只有赵构应允了下来。钦宗大喜过望,便代父亲封韦婉容为“贤妃”,以资奖励。
  说起来,二三十个皇子,居然没有一个愿意为国家犯险的人材,就赵构这么个卖国求荣的家伙,还能在一堆兄弟里面拨出尖儿来,北宋赵家可真是气数当尽了。
  而韦氏这个“贤妃”的位置,几乎可以说是拿儿子的性命换来的,母子俩不受宠到了什么程度,从中可见一斑。
  赵构怎么可能对压在自己母亲头上的王贵妃、以及王贵妃的儿女有什么好感和交情呢?而且可以想得到,赵构与赵环环之间,从前的兄妹情份也是很淡薄的,实话说,以宋宫的男女之严防,兄妹之间,不过是国家典礼上远远望一眼罢了,他不一定知道这个妹子的什么事情,更恐怕连她的模样都记得不是太清楚。冯益是他颇为信任的人,既然冯益说是了,赵构也就认了。更何况孟太后也对这位公主没有提出多少反对的意见——实话说,以孟太后的遭遇,她也压根就不认识这位“柔福帝姬”。孟氏被听信谗言的小叔子徽宗赵佶赶出皇宫为女道士的时候,赵环环还没有生出来呢。
  “柔福”还宫不久,赵构便为她选了永州防御史高世荣为驸马,下嫁完婚了。从南宋朝廷当时的经济状况来看,给予柔福的待遇还是过得去的,嫁妆总计一万八千缗。在此后的十余年间,还常有赏赐大量财物。按宋宫的惯例,“柔福”出嫁以后,应该就随着高世荣一起生活,与赵构单独见面、谈论家事的机会也不会有多少。更何况赵构压根不想跟金国开战,更不想迎回徽宗、钦宗来夺自己的皇位和身家性命——在这种心思之下,他会有多愿意与一个有可能在自己面前提及父兄情形的妹妹呆在一起?——给她长公主的名份地位和尊贵生活,然后敬而远之罢啦。
大约是受了“柔福帝姬”还宫传奇的影响,绍兴二年(一一三二),在“柔福”还宫两年之后,发生了一起“假公主”事件。一个姓易的商人妻子,假冒钦宗胞妹、徽宗王皇后之女荣德帝姬前来认亲,弄得南宋朝廷人仰马翻。
  荣德帝姬,小字金奴,最早封永庆公主,又封荣福公主,徽宗听从蔡京的建议改“公主”为“帝姬”之后,又将她封为荣德帝姬。她是徽宗女儿中较为年长的一个,北宋亡之前就已经嫁给左卫将军曹晟为妻。后来俘往金国,驸马早逝,自己饱受凌辱后又再嫁他人。
  易氏是一个颇有几分姿色的商人之妻,南逃的路上,与丈夫失散的她遇到了曾担任过荣德帝姬侍卫的人,从他们口中知道了不少深宫秘事以及荣德帝姬的形貌举止,到南方以后,她听说了柔福帝姬的故事,十分艳慕皇家尊荣,于是就自称是逃归的皇女,前往南宋小朝廷投奔,认为可以混得一个辉煌前途。
  赵构依葫芦画瓢,照样派人去检验真伪,可谁知这位“荣德帝姬”非但相貌有异,而且越说越是牛头不对马嘴,终于惹得赵构起了疑心,将她送交大理寺审讯。最后真相大白,二年十二月己丑日,易氏被乱杖打死。
  假荣德事件,并不能说明归国的柔福就有多真实,因为易氏太不聪明,冒充的是一位已经嫁出皇宫的年长公主,她的模样和事迹,见过和知道的人太多了,怎能与养在深宫不见人的未嫁柔福相比?何况男性侍卫又能知道多少公主妃嫔的深宫之事?易氏不幸,选了一个太不好冒充的对象。
此同时,赵构孜孜不倦地与金国进行割地赔款的求和行动。
  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这项和议终于达成了,金国在收了宋朝廷大片疆域和大笔金银之后,金熙宗同意承认南宋小朝廷,并且放回赵构的生母韦太后、以及徽宗赵佶、徽宗郑皇后等人的尸骨。
  此时,真正的柔福帝姬赵环环,已经在无望中死于五国城。同样死于五国城的,还有赵构发妻邢氏等人。前往金国迎接韦太后和徽宗帝后梓宫的人,也把她们的遗骨带回了南方。——比起那些被俘后死在北去路上,弃尸荒野的(她们的人数占被俘人数的一半)、陷身在金国官贵宫庭中为人姬妾、更或者沦落在妓馆倡寮中不知所终的帝姬宗女、王妃宫嫔,柔福能够嫁人而终,最后骨殖还乡,已是莫大的好运了。
  
  迎回生母,赵构喜出望外,看到父亲与嫡母的棺柩,又别是一番滋味。他还在发妻邢氏棺木前追封她为懿节皇后。
  但是最后,他对着那具“柔福帝姬”的棺木却发了傻,他万万没有想到,一直在自己身边享受着顶级富贵荣华的,会是一个假公主。
  在追封柔福为“和国长公主”的同时,赵构开始追查假柔福的来历。
原来,这位已经冒名顶替了十二年的“柔福帝姬”,是一个名叫静善(或法静)的尼姑(或女巫)。
  静善是汴京(开封)人,生得颇为美貌,汴京攻破后,她被乱兵掠往北方。在路上遇到一个名叫张喜儿的宫女。这宫女曾在王贵妃宫中侍奉,深知诸多宫闱秘事,一一都说给了静善听,尤其还说静善相貌气质酷似柔福帝姬。静善对这个巧合十分动心,不但留心记忆各种秘事,而且模仿张喜儿所说的公主形态,从此就以“柔福帝姬”自称。
  静善在战乱中经历曲折,曾经三次被人拐卖,最后被土匪陈忠虏入盗伙,被迫嫁给了一名小土匪。
  甄采与韩世清剿匪之时,抓住了静善,本要以匪眷的名义将她一杀了之的,静善遂自称柔福帝姬,反倒把剿匪的人给吓住了。
  她假冒柔福帝姬的名义已有一段日子,就连陈忠都被她蒙了,当然也就以此假讯招供。
  没有想到的是,最后连冯益都被她骗了过去,不但逃了生路,还真的当上了公主。真是划得来之至。如果不是韦太后和真柔福尸骨还乡,她甚至可以把这个“公主”干一辈子。
  (乱弹:这位静善早在入宫之前若干年,就已经冒充起柔福帝姬了,没准在这个时期,她就已经把这种“自我暗示”浸得深入骨髓,等于把自己催眠了,所以后来才能那么活灵活现,蒙住南宋上下十来年啊。)
  
  案情大白后,哄动一时。
  静善不久便被诛杀。驸马高世荣莫明其妙地和一个假公主同床共枕十二年,驸马梦至此破灭,此事成了他一生的笑柄。宋人讥讽说:“向来都尉,恰如弥勒降生时;此去人间,又到如来吃粥处。” 真是晦气已极。
  
  当初信誓旦旦,指认静善为真公主的大宦官冯益,因为办差不力,居然错认公主,被气恼的高宗赵构发配昭州监管。——呵呵,王贵妃宫中那么多的皇子公主,一个小小太监,能记得那么许多?
  冯益想要摆脱被发配的命运,于是想尽一切方法,最后居然让自己家族中的人与皇太后的家族联了姻(是韦太后还是孟太后就查不出来了,推测起来,两位太后对赵构的影响力虽然都差不多,但是孟氏为人小心谨慎,不太可能乐意卷进这种事情里去,所以应是韦氏),终于辗转达到了目的,被赦回了京城。
  在“假柔福”案发七年后,冯益老死在自己的家里。
14#
 楼主| 海豚宝贝 发表于 07-10-30 15:19:55 | 只看该作者
附一:
1、狸猫换太子的真相


狸猫换太子是假的,北宋皇宫并没有这件事情。
  李宸妃在生下儿子赵祯之后,并没有被刘皇后杀死,她后来还生过一个公主,可惜夭折了。刘太后抱养了她的儿子,对她一直不错,还帮她找到了失散的弟弟,并且封了官。后来李宸妃活到四十六岁去世,当时赵祯已经当上了皇帝,但是母子从不谋面。
  刘太后以一品妃礼将李宸妃下葬。但是刘太后仍旧向赵祯隐瞒生母的消息。
  但是总之刘太后对李宸妃家族和养子皇帝都很不错,与赵祯母子情深。所以赵祯一直都对刘氏家族非常好,刘太后死后,赵祯虽然得知了身世真相,还是亲自为养母牵引棺材,披麻带孝,并将养母与父亲合葬。
  
  民间的流言,往往不但与事实背道而驰,有时更是很可怕的。
2、乾隆的身世
乾隆的生母是雍正妾钮钴禄氏。
  弘历出生时,雍正还有儿子弘晖弘时,另两个小妾也身怀有孕,怎么会“因为没有儿子去换陈家的”?
  更何况真正的陈家并不住在雍王府的隔壁。
  另外,清朝皇家宗室和三品以上大员家,女子生产的时候,早在孕期八个月时,内务府就要派人轮班守着产妇。一是怕生产出意外,二是避免以女换男,以庶换嫡,影响日后继承家产爵位。
  生出来以后,还要接生婆、太医、守卫、族长、家长等等等人画押保证,以人头担保。
  你让雍王爷怎么换?
  老百姓把皇室高官家的事儿想得象自己家那么简单。
  
  就象贾母说的:说书的讲小姐有私情,只消料理了身边那一个丫头就行了。其实别说人家宰相尚书人家,象我们贾府的这些姑娘们已经够可怜见儿的了,身边都得有大大小小七八个丫头。——那些书都是自己指望不上了以后,写来糟践人的。



不过,虽然在正史上,这桩公案已经了结,但是民间野史却有不同说法。在当时人的笔记《四朝闻见录》等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北归的柔福是真正的公主,只是她在金国时,知道了许多韦太后难以启齿告人的隐情,韦后怕她走露风声,所以硬说她是假的,逼着高宗杀掉。
  这种说法是真是假,现在已经很难确定。
  
  我们来比较一些客观事实。
  首先,柔福陷金时,年方十六七,而韦氏已经年过半百。两个女人的姿貌差得太远,金人舍柔福而就韦氏的机率能有多少?如果说有“难以启齿的隐情”,则隐情的主人是韦氏还是柔福?谁更畏惧隐情泄漏?想来大家都应该做出选择。
  再其次,韦氏在洗衣院没呆多久,就因儿子登基,而被送往五国城,与丈夫徽宗团聚,成为金人向高宗勒索的“奇货”,既成“奇货”,而且年纪已老,应该也还是可以平安度日的。而且她在五国城时,与徽宗、乔氏等人关系很好,当她南归时,乔氏还为她设宴送行,赠送盘缠,可见她并没有什么献媚金人自任妾室的情节,否则极重贞操的宋宫旧人不会与她如此情深意长。
  另外一个事实就是,陷于金境的宋人虽多,却始终没有几个人能够逃得出来,曾有一个武义大夫曹勋找到机会逃跑,当时身陷五国城的宋朝帝后女眷,虽有同逃之心,却没有同逃之力,就连赵构的发妻邢秉懿皇后,也只能将一只金耳环交给曹勋,请他带给赵构而已。更何况是区区柔福帝姬?
  最后就是那双大脚了,看过乡间放足老妇人的都应该有这种感觉:缠过的脚再怎么放、再怎么走,也恢复不了多少的,更不可能重新变成一双大脚。
  
  之所以民间会有这种不利于韦太后的传闻,归结起来原因有三。
  静善假冒公主,居然能够安稳十二年,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不得不有此想;其次,金人为打击宋人的志气,曾派人散布此类谣言;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条:南宋民间百姓,以至主战派的将领大臣,对赵构不思收复国土、对韦太后背誓不迎钦宗乔妃归国,十分愤恨不满,所以对韦太后有见不得人之事的说法大有共鸣,借此发泄对高宗赵构和南宋小朝廷的不满。
  
   从“真假公主”安娜塔西娅事件可以看得出,完美地冒充一位公主,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位女工都能办得到,为什么一位女尼(女巫)就办不到呢?何况那个年头还没有照片为验。
  
  当然,我是更愿意相信“假柔福”的说法的。不光是因为史料,也因为不忍心让一位受尽凌辱苦难的公主,在终于回到故乡之后,又被自己的亲人送上不归路。
15#
 楼主| 海豚宝贝 发表于 07-10-30 15:20:16 | 只看该作者
成吉思汗的监国公主(射雕英雄传里的华筝?)

成吉思汗,他的名字叫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严格来说,“成吉思汗”只是他的尊号,意思是——如海洋般伟大的汗。这样并不能算是中国的皇帝。他能得到这个“元太祖”的位置,还亏得他的嫡妻孛儿贴为他生了个儿子拖雷,而托雷的四儿子忽必烈统一了中国,建立元朝,为了彰示得位之正,更为了要让蒙古铁骑归心依附,忽必烈追封祖父为元太祖皇帝。——当上元太祖那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了。
  
  当时以及后来的人,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总的来说,是过大于功。对于十三世纪初的欧亚大陆人民来说,不幸生于这个与成吉思汗同时期的年月,真是令人捶胸顿足的事情。但是他至今仍是蒙古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明和英雄,他的横空出世,使一盘散沙的蒙古完全统一,给他们留下了一个空前辽阔的帝国、一支世间最骠悍无敌的军队、令蒙古人从此拥有令旁人闻风丧胆的威名。
蒙古铁骑兵并不讳言他们的大汗好杀成性。在《蒙古秘史》里,他们这样描述他们的神祗——“他是奉天意降生人间的苍狼”。成吉思汗自己更直言不讳:“男人最大的福气,就是追逐、杀死敌人,看着他在血泊中呼号,夺去他所有的财物,骑走他的骟马,任凭他的妻子儿女哭泣哀求,在他的女人身上寻欢作乐……”
  这个血淋淋的内心独白后面,成吉思汗不但带着狼的气息出世,而且降生时还在右手里握了一块殷红的凝血。似乎从那时起,就已经预示着这个叫“铁木真”的男婴将给人世带来的前景。
  
  看成吉思汗的人生经历,很容易明白他为什么只有在血腥的征服中才能快乐无比。因为他根本就是在毫无道理、不分青红皂白的血腥杀戳中长大的——谁能杀敢杀,谁就是老大,这是他心目中颠扑不破的真理。而这个老大偏偏长生天就选中了要给他做,别的部族和国家还能有别的什么想头、有啥别的话可说乎哉?
他的母亲诃额仑原本是蔑儿乞人的妻子,被他的父亲也速该强抢为妻。成婚后也速该作为小部落头领,经常参加部落间的战争。
  当他出征塔塔儿部大获全胜回来的时候,诃额仑正好为他生下了手握血块的儿子。兴高采烈的也速该把阿秃儿立刻把被俘的塔塔儿首领铁木真.兀格的名字给了自己的长子,以纪念自己的胜利。
  十三年后,当也速该带着铁木真去妻子的部落弘吉刺寻找未来儿媳的时候,他在回程中被塔塔儿人毒死。——塔塔儿人似乎并不感激也速该将他们首领的名字转送儿子的“纪念”方法啊。
  
  铁木真未做新郎先丧父。而且从此部族一蹶不振,属民大多投靠其它部落。曾经与亡父称兄道弟的那些部族这时多数翻脸不认人,抢走了诃额仑一家的牛马财物,使得他们陷入无衣无食的境地。
  不但如此,这些从前的叔伯们还想斩草除根,泰赤乌的族长将铁木真套上枷锁到处示众后,想要杀了他。铁木真运气好,才得以侥幸逃生。
  此后的生活非常窘迫,铁木真一家捕鱼捉鸟挖野菜,甚至靠吃老鼠维生。为了捕来的鱼被异母弟弟争抢,铁木真和胞弟合撒儿甚至不顾母亲的反对,将异母弟弟别克锡杀死。——年纪虽小,已经显露锋芒了。(铁木真的报复心理奇强,他向周边部族国家挑战,基本上都能讲出理由,比如说中亚撒马尔罕的摩诃末国王,将成吉思汗派出的商队和使者都杀了,成吉思汗便兴兵攻打报复。只是他的报复绝对超出了正常人能够想象的范围,以至于西方史学家惊呼:“这些商人和使者身上的每一根汗毛,他似乎都要以一万颗人头落地为偿还。”——当然后来他的胃口越来越大,也就不再需要理由了。)
当铁木真长大与孛儿贴完婚后,依靠妻子的嫁妆做礼物,才重新与父亲生前的结义兄弟王罕、自己幼年时的结义兄弟札木合搭上关系,开始重振部族的工作。
  正在这时,曾经被他父亲抢走妻子的部族来了个“蔑儿乞人报仇,二十年不晚”,将铁木真的新婚妻子抢走。
  铁木真依靠王罕和札木合的帮助,终于反攻成功,残毁了蔑儿乞的百姓,掳掠了蔑儿乞的财产女人,夺回了自己的妻子。(当然若干年后,铁木真又把王罕和札木合给灭了。)
  孛儿台回到铁木身边时,已经怀上了身孕,不久生下了长子。这个孩子是蔑儿乞人的子嗣,铁木真为他起名术赤,意思是“客人”。呵呵,他总算知道这件事的责任在于自己保护妻子不力,因此不但没有责怪孛儿台,还将术赤抚养长大,并培养他成了自己的得力助手,各种封赏也极为丰厚。后来孛儿台又为铁木真生下了察合台、窝阔台、拖雷,以及若干位女儿。——在这方面,铁木真甚至比现在的许多男人都要灵光得多。他要是学着“文明”的中原男人那样,逼着被迫失贞的妻子投河上吊的话,未来的四个勇悍儿子去哪里得来?忽必烈大帝又该去哪里投胎?那个啥劳什子“元太祖”,他铁木真就更别想捞得着当。
后来的监国公主,虽然在成吉思汗的女儿中排行第三,但是从成吉思汗其它妻子的出身来看,她应该是孛儿台兀真皇后的嫡出女儿。——因为铁木真其它的金帐大妃,几乎都是铁木真从被他打败甚至灭族灭国的对手那里抢来的——塔塔儿人也干、也遂;泰赤乌人合安答、乃蛮部歌璧、蔑儿乞人忽兰、以及金宣宗岐国公主。因此就连生的儿子都不能得到封疆称王。何况是让她们生的女儿监国,蒙古铁骑兵们岂能服得了气?——不过,即使是对嫡妃的女儿服气,那也还是不容易啊。
  
  孛儿贴真是不简单,不但生出了一群骁勇善战好斗敢杀的儿子,还生出了能够代成吉思汗治理国家的女儿。她自己对成吉思汗更是有相当的影响力,常常参与战事安排。
这位监国公主,大约出生在一一八六年前后,她的名字叫阿剌海别,她第一次出嫁,嫁给了铁木真的结义兄弟、汪古部首领阿刺兀思的长子不颜昔班。
  
  汪古部是突厥后裔,后来归属金朝,把守着阴山的要塞,在军事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时,漠北的蒙古部落被称为“黑”鞑靼,漠南的汪古部却被称为“白”鞑靼,再联想到他们的祖先是突厥,因此,汪古部人似乎并非黄种人,而是金发蓝眼白肤身材高大的那一类(帅哥美女呀!)。
  汪古部也确实象他们早远的老祖先突厥那样,骁勇善战,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部落。
  当太阳汗的乃蛮部与铁木真的蒙古部互相征戈的关键时候,双方都希望能够与汪古部结为联盟。这是一场关乎双方生死命运的结盟,而汪古部的首领阿刺兀思在这个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铁木真,为了表示诚意,还为自己的儿子、未来的继承人迎娶了铁木真的三女儿阿剌海别。并且亲自率兵助战。
  铁木真得此强助,心花怒放,在万军阵前与阿刺兀思结为“安答”(兄弟)。接下来,两兄弟同心协力,灭掉了乃蛮部落。
  
  正当阿刺兀思班师回返的时候,留守家乡的部众却忽然叛变,先是杀掉了留守的不颜昔班,接着备好陷阱,诱杀了归心似箭、毫无妨备的阿刺兀思。
  事出意外,不颜昔班的妻子、铁木真之女阿剌海别,万万没有想到,刚刚才得知父亲与公爹的胜利喜讯,转眼间就失去了丈夫,公爹也命丧九泉。——生为铁木真的女儿,这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人生。
  虽然事出意外,阿剌海别却不愧是血海中成长起来的女人,在一片喊杀声中,她领着婆婆阿里黑、小叔子孛要合、堂叔镇国趁着黑夜逃到城墙边。一个好心的守城人冒着生命危险,将他们用绳索吊出城去。阿剌海别带着家人,连夜远逃,投奔自己的父亲铁木真。
  这年,阿剌海别大约十九岁。
第二年(一二零六),阿剌海别的父亲铁木真,成为全蒙古的大汗“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任命博尔术、者勒蔑为官员首脑,总管汗国政务,直接接受大汗的命令。
  成吉思汗发兵征服云内州,平定汪古部的内乱,汪古部从此归入蒙古,成为四部之一。成吉思汗当众折箭向阿刺兀思的灵魂发誓:“我有了天下却不报答你的恩德,长生天不会放过我的。”
  
  成吉思汗说到做到,马上就追封阿刺兀思为高唐王,阿里黑为高唐王妃。因为阿刺兀思的小儿子孛要合尚未成年,还没有立下什么功劳,所以就先封阿刺兀思的侄儿镇国为“北平王”,并且把掠夺来的财物奴隶赠送给了这位新任王爷一大批。
  与此同时,成吉思汗再次为三女儿阿剌海别主持了婚礼,将她嫁给了前夫的堂弟、新王镇国。婚礼所用的,是蒙古帝国最高级别的礼仪。规模浩大的婚礼过后,成吉思汗踏上了西征的路途,而且将孛要合带在身边,以便他立战功封王。
  云内州,是汪古部世代居住的地方,位置在今天的内蒙古包头一带。
  
  成吉思汗率大军出征之时,将帝国事务都交给木华黎管理。与此同时,他任命自己的三女儿阿剌海别为“监国公主”,木华黎所做一切决策、军国大事,都必须与监国公主商议,并经由监国公主的许可,方能得以实施。
  木华黎是孔温酷瓦的第三子。这位孔温酷瓦,对成吉思汗有代死救命之恩。成吉思汗对他的家族非常敬重。据说木华黎降生之时,帐篷中有一股白气冲出,部落里的巫师十分惊异,说:“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木华黎长大以后,智勇双全,而且骑射皆精,能开二石的弓。
  在蒙古汗国中,与木华黎同受成吉思汗器重的人还有三个,分别是: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四人并称“掇里班曲律”。用汉语来说,就是“人中四杰”。
  
  虽然号称四杰之首,木华黎对监国公主阿剌海别的治国才能,依然心服口服。凡事都要经过她的最后考量,木华黎才觉得真正算是成熟稳妥的好主意,然后才付诸实施。
  史书上这样评价阿剌海别:“公主明睿有智略,车驾征伐四出,尝使留守,军国大政,咨禀而后行。师出无内顾之忧,公主之力居多。”
  成吉思汗的妻子孛儿台年纪已长,而且她只是成吉思汗的“内助”,一生也没有真正走到大众面前,而阿剌海别,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取代、甚至超越了母亲。
  阿剌海别这个“监国公主”,可不是养在深宫里足不出户的挂名“监国”。在成吉思汗出征的时候(这老爷子,一辈子有八成九的时间都花在出征上头了,留在家里的时间屈指可数,偶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看不见鲜血他活得没意思),她代替父亲操持国务,而且还经常率领人马,巡视领土。
元太祖十二年(公元一二一七),木华黎被封为太师国王,奉成吉思汗之命,再次征讨金王朝的行动。——在此之前,成吉思汗已经攻打过两次金国,还逼得卫绍王把女儿岐国公主嫁给了他。(这个倒霉蛋叫完颜永济,打了一场败仗,赔了一个女儿之后就被沙里虎叛杀,继位的金宣宗连个庙号都没有给他,四年的吃亏皇帝就算是白干了,苦呀!)
  
  这年八月,蒙古军队来到青冢(今呼和浩特市南王昭君墓)休整。——关于蒙古军队为什么所向无敌,俺去查了查,除了军令严峻之外,皇族身先士卒是个极重要的因素,成吉思汗的兄弟、女婿、内外孙儿们有很多都死在战役中了。另外就是蒙古箭法天下无双,史料上说,他们几乎个个都能在飞驰的马上弯弓射箭,平均每分钟能射六箭,命中率百分之九十以上。你说那跟开枪有什么区别?教人怎么躲得了?
  
  监国公主阿剌海别对大军的状况了如指掌。得到消息以后,她立刻派使者前往驻军所在,对立功将士大加封赏,还举行盛大宴会,将士个个酒足肉饱,人人兴高采烈,自然对监国公主及她所代表的汗庭感恩戴德,随之愈发地杀气腾腾,势要将金国打得落花流水不可。
  从这次犒军的经过和成果来看,监国公主阿剌海别对军队的掌控和驾驭,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蒙古军人也对这位公主敬仰之极。
  阿剌海别的确是难得一见的女中英雄。
不过讲到这里,忍不住想八卦一下。
  前面我们所讲的那许多公主,基本上我对她们的相貌风姿,还是很有一些信心的,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的公主,我也有些把握。但是对监国公主,却实在不敢开包票。
  史料从来没有正面评价过监国公主的相貌,但是从她的几位姐妹留下的芳容事迹来看,似乎蒙古开国之初的公主们,在这方面实在是乏善可陈。
  阿剌海别有一位姐妹,名叫布亦塞克。成吉思汗为了笼络人心,决定将这位女儿下嫁给弘吉刺部的酋长。弘吉刺部是蒙古诸部中盛产美女的地方,大约跟汉族人心目中江南之地多佳丽的感觉差不多。所以猜想成吉思汗应该还是在女儿堆里选择了一番才配婚的。
  可是即便如此,这位酋长一见公主的芳容,仍然大呼上当,认为实在丑得可以,坚决不肯做大汗的乘龙快婿。
  以布亦塞克的身份:成吉思汗之女,愿娶她的男人排山倒海,倒也不一定非要赖着嫁到弘吉刺部去。问题是该酋长拒绝的方式太不聪明,居然直指公主的相貌,实在令成吉思汗颜面扫地。
  铁木真勃然大怒,将这个败兴的酋长杀了。
  居然有男人为了审美观点,而放弃娶公主,更宁愿赔上性命,弘吉刺酋长实在是另类“要靓不要命”的表率。不过主要问题,恐怕还在于他没有料到事情能到这一步,否则一定会在当驸马和掉脑袋之间做出聪明的选择。可惜等到他明白过来,已是迟了。
  但是也足见蒙古国初期的公主们,这个……在这方面实在有点小小瑕疵。

另外还有一位公主,不知道她的父亲“海都王”跟成吉思汗到底是什么样的亲戚关系,但是总之都是一家。她名叫艾吉阿姆,不爱红妆爱武装,最拿手的是摔跤。而且还定下这么个规矩:谁能在摔跤比赛中把她打败,她就乐于下嫁;但是假如反之,求婚者被公主“放倒”了的话,就得留下一百匹骏马做罚金。
  这场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比武招亲”,前后为这位公主赢得了一万匹以上的骏马——数一数,被她打翻在地、再交出一百匹马的男人,至少也得有一百多人次。
  
  元太祖成吉思汗三年(一二〇八),有一位身份不凡的王子,不远千里前来求亲。据说这位王子也算得上是雄伟男儿,只是对摔跤不太在行。黄金家族对这位候选人的各项条件十分满意,要求公主在比武招亲的时候手下留情,放点水让他过关算了。
  但是艾吉阿姆坚决不同意。这位“放倒众生”的公主吃了秤砣铁了心,公事公办,接连跟这位王子比了十场,场场都把该王子收拾得落花流水,直摔得他几乎全身骨头散架。最后把王子带来作聘礼的千匹骏马都赢了到手,害得王子继续打光棍不说,还差点要和随从们走路回家。气得一心想当老丈人的父亲海都王几乎当场吐血。
  ——王爷太不聪明,这可真是个发家致富的女儿,出征打仗消耗的马匹,只管找她补齐就行。何必急吼吼地嫁呢?
  这位公主的相貌身材不知道怎么样,八百年后,真是引人无限遐想啊……

不过总的来说,即使这些公主相貌略逊一筹,但也是乖乖不得了的人物。寻常只有一副花容月貌的公主,哪有她们的本事高强?
  ——换句话说,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实在是有根据有道理呀,身份娇贵的公主本应是女子中最纤弱的,尚且打遍天下无敌手,出兵放马的蒙古男人们又岂有不横扫千军的道理?
  总之,我个人是对这些蒙古公主非常景仰的,娇柔迷人的公主们,还有许多后妃们,虽然惹男人怜爱,却事事身不由己、只能随波逐流,依靠男人过活,畏惧一朝年长色衰的时候。几时过得这么利落爽快过?
  
  好了,闲话不扯,再来说监国公主。
  阿剌海别和北平王镇国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也很短,成吉思汗西征尚未回来,镇国就已经去世了。
  镇国去世的时候,孛要合正跟随成吉思汗的西征军,在今阿富汗、伊朗、以至里海、俄罗斯一带攻城掠地,立下了不少战功。
  西征归来,成吉思汗论功行赏,将孛要合封为北平王,并让阿剌海别再次下嫁已长大成人的孛要合。
  阿剌海别三披嫁衣,都是嫁给汪古部的首领,这是当时氏族中的“收继婚”制度使然。
  阿剌海别的年纪,应该比孛要合大许多,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她没有与孛要合生育儿女。但是这位前嫂嫂对小丈夫十分照顾,代他四处寻找了许多姬妾。这些姬妾先后为孛要合生下了三个儿子:君不花、爱不花、拙里不花。
  成吉思汗以及他的子孙们牢牢记住了昔日折箭为誓,在阿刺兀思灵魂前定下的盟约——君不花娶定宗贵由之女叶里迷失公主为妻,他死于战事,没能继承王位;次子爱不花,娶世祖忽必烈四女儿月季列公主为妻,他继承了北平王的爵位,他的儿子阔里吉思也很受元朝皇帝的重视,先后娶了忽必烈的孙女忽答迭迷失公主和忽必烈的曾孙女爱牙失里公主为妻。阔里吉思在征战中被俘,不屈而死,独子术安年幼,忽必烈便让拙里不花继承哥哥的爵位。拙里不花为人很有道义,等到侄儿长大,就把王位让回给了他。术安继承王位后,娶了晋王的女儿阿剌的纳八剌公主。
阿剌海别直到成吉思汗去世之后,都一直担当着“监国公主”的角色。
  成吉思汗于公元一二二七年,在征服西夏的战役中,因为从马上摔下,而疼痛难忍,不久又患上了当地的一种流行病。该年八月,他死在了银川的南面。
  铁木真早在当初西征的时候,就已经选定了自己的继承人:第三子窝阔台。
  
  然而虽然大汗有遗命,蒙古人却有一个规矩:新汗要由诸王大将来共同推举。这个推举会,被称为斡难河“忽里台”。成吉思汗死后,这个大会依然依照传统习俗召开了。
  所有与会的王公、大将、皇族,都极力请求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继承汗位。此时在成吉思汗四子中,拖雷治军最为严谨,人品也最得人心,实力最强。成吉思汗就曾经在戊子年时让拖雷担任过监国皇子。窝阔台自觉人品才干都不如弟弟,也不敢做这个大汗。
  然而拖雷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汗位,要尊重父亲的心愿,让三哥继承。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后,拖雷极力说服了叔父斡赤斤和二哥察合台,使他们同意了自己的主张。在这种情况下,再次召开的“忽里台”大会上,窝阔台才终于成为金斡儿朵的主人,登上了汗位。
  ——顺便再说一说拖雷。他的敦厚谨慎,实在登峰造极,手足之情也极深。一二三一年,窝阔台率兵攻打金国,眼看战事就要大获全胜,五月时窝阔台却忽生了怪病,口不能言,无法指挥作战。等到了六月,更是命若游丝。随队巫师占卜之后,说是蒙古军队杀的人实在太多,惹怒了上天,所以要夺去大汗的生命,除非有重要的皇族为他替死。
  术赤、察合台系的皇族面面相觑,十分震惊,不知如何是好。在这个时候,拖雷站了出来,他认为自己曾经差一点成为大汗,因此最有资格替哥哥去死。他毅然喝下了被巫师施过法的咒水。
  几天后,窝阔台很快就痊愈了。蒙古大军高歌北返。走到阿剌合的思这个地方的时候,拖雷病倒了,而且很快就在九月去世,只有四十来岁。所有的人都认为是上天将他作为窝阔台的替身带走了。——我倒觉得是一种很强烈的自我暗示,使得拖雷将疾病看成是天招,毫无抵抗之意,所以才一病不起。
  (这事儿可透着邪呀,该不是有人觉得拖雷是个大隐忧,变着法儿骗死了他吧。可是窝阔台又不象干得出这号事的人。再说,谁又敢担保拖雷一定肯慷慨赴死呢?要不是他公开自愿,他手下强大的嫡系部队绝对要造反,窝阔台的皇帝干不干得下去还要打问号。只能说,巫术厉害呀。)
  窝阔台对弟弟感激涕零,蒙古贵族和军队上下,更对拖雷敬若神明。拖雷留下了十一个儿子,个个英雄好汉,能征善战,而且兄弟间很团结,拖雷虽然死了,他的军队在儿子们的统领下,反倒越发地强大,成为蒙古帝国最有实力、最强大的一支。
  若干年以后,蒙古汗国的大位又发生了争议,绝大多数的王公贵族仍旧对拖雷念念不忘,于一二五一年二月,在合剌和林自发拥立拖雷的长子蒙哥为大汗,坚持认为只有拖雷一系,才有重振蒙古帝国声威的可能。蒙哥即位后,追封父亲拖雷为英武皇帝,庙号睿宗。
  蒙哥死后,帝位由他的四弟忽必烈继承。忽必烈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当他统一了天下,建立元王朝之后,于至元二年再次追谥父亲为景襄皇帝。拖雷生前虽然一而再地放弃帝位以至生命,但是蒙古帝国的皇位,却似乎命中注定要属于他和他的子孙。
  
  窝阔台继承汗位的时候,已是一二二九年的八月,成吉思汗去世两年了。
窝阔台继承汗位的时候,已是一二二九年的八月,成吉思汗去世两年了。
  
  在这段帝国前景未明、没有最高首脑的日子里,阿剌海别一直履行着她作为“监国公主”摄政的职责,将军国事务处理得妥妥贴贴。在她的公主金帐里,有几千名女官协助她办理所有这些繁浩的工作,保证蒙古帝国的一切都运转如常。
  现在我们还可以在《元史》中查到监国公主在这段时间所处理的一件政事:一二二八年,中都(北京)一带有匪徒信安、李密等人劫掠作乱。阿剌海别派宣抚使、兼行尚书六部事的汉人王檝前往征剿。
  
  阿剌海别卒年不详,元成宗年间,成宗铁穆耳追封她的最后一个丈夫孛要合为上柱国驸马都尉、宣忠协力翊卫果毅功臣、太傅、仪同三司,并追封赵王;同时追封阿剌海别为皇祖姑齐国大长公主,加封赵王妃。
  
  由于元史编撰在明朝,极度男尊女卑的明朝文人在修史时,居然没有为这位曾统摄军政的监国公主单独立传。只是在元代将领大臣列传中无法回避的时候,不得己才提及阿剌海别的事迹。如上述王檝奉公主令平乱的事迹,都是在王檝传中才得以见到。——晕倒了,明明监国公主才是王檝的主子兼顶头上司,结果到明朝文人的手里,反倒成了王檝的捎带!
  由于翔实史料的散失,以至于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对这位公主“监国”存着一个老大的疑问。
  
  一九五八年,内蒙古乌兰察布武川东土城五家村出土了一枚方形铜印,上面的字迹证实了这位公主曾那么真实地存在过,并向后人展示着她曾建立的功勋和她曾睥睨天下的权势——“监国公主行宣差河北都总管之印”。
16#
 楼主| 海豚宝贝 发表于 07-10-30 15:20:45 | 只看该作者
传说中的侠女公主——长平公主(断臂的那个韦小宝和阿坷的师傅九难)

在民间传说中,有一位武功超凡的独臂女尼,乃是明崇祯皇帝的嫡出长平公主,因为国破家亡,被父亲砍去手臂后流落民间。怀着深仇大恨的公主练就了一身武功,誓要为父母报仇雪恨。人称独臂神尼九难。
  传说独臂神尼九难收了八个天下无敌的徒弟:了因、黄仁父、李源、周浔、白泰官、路民瞻、甘凤池、吕四娘。吕四娘是九难的关门弟子,后来潜入深宫,刺杀了雍正皇帝,辗转为师父报了家国之仇。这八个了不起的徒弟,被称为“清初八大侠”,真是威震天下呀!
  
  其实……唉,哪有这么回事……长平公主哪有这么好命。
  
  粤剧中有一部极为经典的《帝女花》,讲的也是长平公主的故事,说她在明亡后,出家为尼,后来又被清朝廷找到,要她与驸马完婚。为了让父母能够平安下葬,弟弟们能够被释出牢狱,她答应了这个要求。洞房花烛之夜,长平公主和驸马周世显服下了砒霜,以死报国。
  那一折断肠花烛夜“香夭”,实在是经典中的经典:“落花滿天蔽月光 借一杯附薦鳳台上……”悠扬哀怨的唱腔一出,令人如醉如痴。
  这个,虽然浪漫好听,一样差得太多。
  
  大明崇祯元年的一天,紫禁城宫厥深处,一声清脆的婴啼,打破了禁宫的幽静。
  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后宫妃嫔,又为他生下了一位公主。
  这时的崇祯,还不到二十岁,满怀壮志豪情,认为自己能够挽回大明王朝颓废的形势,成为一代中兴之主。作为中兴新举措之一,他下旨裁减了许多不必要的冗员。
  就在小公主降生的时候,陕西米脂县银川驿,有一位名叫李自成的驿卒,随着崇祯皇帝裁减令的下达,黯然离开了驿站,投向了茫茫天地间。
  远在禁紫城里,正依偎在奶妈怀中熟睡的小公主不会知道,这个千里外的小卒,将会在某一天,彻底更改她的命运轨迹。
  她是崇祯皇帝的第二个女儿,也是六位公主中唯一长大成人的一个。她的生身母亲究竟是谁,现在已经无法查考了。传说中,长平是周皇后的亲生女儿,而实际上周皇后只生过一个女儿,早夭,追谥坤仪公主。若从时间来看,长平出生的时候,周皇后正怀着身孕,并于崇祯二年初生下了太子,所以她不可能是长平的生母。
  
  崇祯是一个苦命的人。他的生母姓刘,祖上是海州(今辽宁海城)人,被选入太子东宫,成为朱常洛(明光宗)的妾:淑女。不久生下了朱由检,即后来的崇祯皇帝。朱常洛性情怪异,脾气狂燥。
  在朱由检五岁这年,朱常洛又一次歇斯底里的大发作。在这次大发作中,刘淑女被他不分青红皂白地处罚了一场。史书曰:“失光宗意,被谴,薨。”这话说得很堂皇,而实际上的情况,应该是朱常洛暴怒之下,将刘氏逼上了绝路自尽,甚至朱常洛亲自或让下人动手将刘氏活活打死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刘氏死后,光宗立即懊悔了。他倒不是有什么情义或心疼儿子,而是害怕父亲万历皇帝知道了,趁机废了他这个太子位。于是朱常洛向身边的太监宫女威逼利诱,告诫他们不能走漏风声,只说刘氏是病死的,将她以宫人的身份葬在西山。
  没有了母亲的朱由检慢慢长大。做为光宗的儿子,他被封为信王,屈死的刘氏也因此被追封为贤妃。
  虽然朱由检成了亲王,但是由于刘氏死得不明不白,他也不敢公开去祭祀自己的母亲,只是悄悄向太监打听母亲下葬的方位,偷着拿些钱让侍从去为母亲祭扫而已。
  朱由检十七岁这一年,哥哥熹宗天启帝朱由校无子早逝,将皇位传给了他。直到这时,朱由检才真正能够光明正大地追悼自己的母亲。他封早死的母亲为孝纯太后,将她从简陋的坟墓中迁出,与父亲光宗合葬庆陵。(可怜的刘氏,又要去受那个无情郎的折磨了。)
  也许是因为母亲不幸的经历,崇祯的嫔妃很少,而且很重视家庭,与子女妻妾的关系也很好。
  然而正如史书上所说,他虽非亡国之君,却面临亡国之运,自己又缺乏力挽狂澜的能力和个性,更何况明朝廷已如将倾大厦,积习深重难返,已无法再扶立起来。他倾尽全部力量,也只能让大明朝多喘几口气罢了。
  
  在内外交困、殚精竭虑中,时间很快就推进到了崇祯十六年。
  这年,公主已经十六岁了,她被封为长平公主。
  崇祯对女儿很疼爱,虽然国事繁重,日以继夜,还是在这一年为她挑选了驸马:周显。
  
  然而,大明王朝已经走到了末路。在这一年,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路义军,分头进逼,一座座城池,一片片土地,都被起义军占领。
  整个紫禁城连同它里面的人,都在风雨飘摇中颤抖。
  长平公主与周显的婚期一拖再拖,始终没能举行婚礼。和长平一样,因国家动荡而延误婚期的,还有她的弟弟太子朱慈烺。
  朱慈烺比长平小一岁,是周皇后嫡出的长子,生于崇祯二年二月。他十四岁这年,崇祯就已经想要为他册定太子妃,然而面对内外交困的国家,直到国破家亡的那一天,崇祯都始终没能为他的嫡出长子选定妻子。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四,已是心力交瘁的崇祯帝朱由检向天问卜,却得到了这样一句卦辞:“星走月中,国破君亡。”
  果然,他很快就得到李自成自称大顺皇帝的消息,同时,也听说远在南京的太祖朱元璋孝陵发生的不祥之兆:深夜时分,总有凄厉的哭声从孝陵深处传出,守陵军士吓得逃之夭夭。
  正月,凤阳地震;同月,南京地震;北京则出现了“星入月”的天象。
  朱氏的祖籍和大明王朝的起源地、京城接连出现的异常天象,令崇祯心力交瘁。这时的国库已经见底,为了抵抗势如破竹的大顺军团,崇祯向大臣化缘,请求他们捐出家财银两作军费开支。
  结果,那些凭着大明朝才富得流油的官员们,个个喊穷叫苦,即使亲如田弘遇这样的外戚,都只不过在皇帝的再三请求下,勉强拿出了一万两银子。
  这样的人心涣散,结果显而易见。
  
  三月甲辰(十六)日,李自成的军队攻陷北京城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昌平。
  仅仅过了两天,丙午(三月十八)日,北京城破。
  崇祯和周皇后勉强支撑着,将三个儿子叫到面前,为他们换上粗布旧衣,让太监将他们送出皇宫逃生。
  ——哭成一团的父母不会知道,等待十五岁太子、十二岁永王、十一岁定王的是怎样的将来。
  三兄弟逃出皇宫,首先想到的就是投奔自己的外祖父:太子和定王的外祖父周奎家、永王的外祖父田弘遇家。
  然而,周家和田家都紧闭大门,拒绝让自己的外孙避难。从来没有体味过人世滋味的三兄弟不知还能相信谁,无处逃奔。几天后(三月二十日)被大顺军擒获。太子被李自成封为宋王。仅仅过了两个月,清军引兵入关,李自成率部西逃,一片混乱仓惶中,三兄弟从此不知所终。
  一年后,福王之子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是为弘光帝。不久有一个自称崇祯太子的少年由北方前来投奔。弘光帝宣布他是假冒的太子,关进了牢狱。南京军民对此十分不满,一片哗然。争执尚未结束,清军已临南京城下。弘光帝南逃,将狱中的“太子”丢了下来。清军经过再三验证,确认少年不过是驸马都尉王昺的孙子王之明而已。真正的崇祯太子、永王、定王,早已在乱军中失去了踪影。
  这不知下落的三兄弟,成了清王朝的一个噩梦,此后的若干年里,数不清的人打着“大明太子”的名义起兵。
  然而,真正的太子慈烺、定王慈炯、永王慈炤,他们的下落,却从此成了一个谜。这可怜的三兄弟经受了怎样的折磨,又究竟埋骨何方,谁也不知道。
  
  弟弟们能够逃出皇宫,长平公主弱质小足的女子,却无法逃出。送走了三个弟弟,她知道自己的结局将会是什么。
  崇祯向后妃传下了他最后一道旨意,让她们全数自裁。
  当天夜里,天启帝张皇后自缢;崇祯周皇后自缢。其余妃嫔也多数自尽,有几个不肯自尽的也被近侍杀死。
  得到家人自尽消息的崇祯皇帝,茫茫然地在乱成一团的紫禁城里游走,来到了女儿长平公主居住的寿宁宫。
  长平公主只有十六岁,还在期待能与未婚夫周显相会,象弟弟们那样逃出皇宫的可能,她不愿就这样死去,拉着父亲的衣服,涕泪交流的哀求他放自己一条生路。
  崇祯摇摇头,哭道:“孩子,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话音刚落,他的剑就向毫无准备的长平公主劈面挥去。
  长平公主下意识地一避,利剑落下,切断了她的左臂。一声惨叫之后,她倒在血泊中,没有了知觉。
  失魂落魄的崇祯认为女儿已经死了,没有再劈第二剑。
  他转身又来到了三女儿居住的昭仁殿,一剑结束了女儿十岁的生命。三公主死后,清廷以其居所为名,追谥她为昭仁公主。
  
  第二天,崇祯皇帝朱由检蓬头赤足,自尽于寿皇宫外煤山的一棵树上。太监王承恩从死殉主。
  
  紫禁城里乱成一团,谁也没有顾得上去看看长平公主的“尸体”。所有的人来了又去了,她就那么一直躺在冰冷的青砖地上。
  五天后,奇迹出现了,长平公主居然苏醒了过来。
  当她醒来的时候,北京城已经成了大顺国的天下。李自成见长公主居然死而复苏,感到很意外,于是将她交给刘宗敏救治。
  
  刘宗敏是什么人?他以为人酷毒闻名,残忍好杀。明灭后,他将明朝的勋戚大臣、文官武将八百余人(也包括将外孙关在门外的周奎田弘遇)抓起来,当年锦衣卫东厂的酷刑他无所不用,烙肤断腿,逼着他们把收藏起来的金银财宝交出来。几个月前崇祯皇帝好言相求,得不到这些臣子们的助军粮饷,如今却全部都落入了刘宗敏的手里。当初大学士魏藻德就曾经拒绝皇帝征饷,以为只要投靠新主,财宝依旧可以传家傍身,没料到会是这个下场,酷刑之下痛哭失声,叹道:“我当初不能尽忠报国为主,如今悔也迟了。”五日五夜的酷刑之后,魏藻忠脑裂而死,其子也被砍杀。
  而其它那些在紧要关头,敛金弃主的明朝旧臣,下场也与魏氏相仿,刘宗敏把他们的家底金银全部敲出来之后,便把他们一杀了之。
  
  这么一个家伙,长平公主却落在了他的手里,真是令人掩卷长叹。
  
  幸好,“大顺”只在北京城里呆了两个月,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李自成没有来得及带上长平公主和她的弟弟们,就在清军的追击下败逃远去。
  长平公主身体尚未恢复,仍然挣扎在生死边缘,一片混乱中,她没有办法逃脱,只能躺在病榻上,目送弟弟们含泪远去,从此生死两茫茫。
  清军引兵入关,长平公主成了清朝廷的特殊“客人”。
  
  为了笼络人心,多尔衮下令,五月初六至初八,为崇祯帝哭灵三日,上谥号怀宗端皇帝,后来又改称庄烈愍皇帝。与此同时,将他和周皇后的棺木起出,重新以皇帝之礼下葬,葬在昌平明皇陵区银泉山田贵妃陵寝内,妃陵改称思陵,一后一妃陪着崇祯去往另一个世界。
   后来张廷玉修撰《明史》,有这样的感叹:“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这算是对崇祯三十四年的人生,做了一个高度的概括。他是历朝亡国之君中,最令人同情惋惜的悲剧人物,与宋钦宗遥遥一对。
  
  看着父母终于入土为安,长平公主虽然国破家亡,也终于得到了一丝安慰。但是其后她再也没有得到三个弟弟的丝毫消息。
  与她相依为命的,这时只有崇祯的袁贵妃。袁妃在李自成破京的那一天,曾经上吊自杀,结果丝带断裂,自尽未成。刚刚砍杀了两个女儿的崇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她的寝宫,一连向她砍了好几剑。但是袁贵妃虽然重伤,最后也象长平那样死而复苏。顺治入关后,将她找到并赡养终身。
  清顺治二年,长平公主得知自己的弟弟、“太子慈烺”在南京被堂兄朱由崧监禁的消息,伤心绝望中,向顺治帝及摄政王多尔衮上书,说“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她希望自己能够出家为尼,断绝这尘世间的哀伤悲痛。
  然而,她是先朝长公主,为了让汉人归心,这个愿望,清朝廷是不会答应她的。
  不但不答应,为了反衬弘光帝虐待崇祯子嗣的恶行,在长平公主上书不久,顺治帝的诏命就跟着下达了——不许公主出家,而是让她与崇祯为她选定的驸马周显完婚,并且同时赐予府邸、金银、车马、田地。
  长平公主接到这道诏命,自觉身不由己,痛哭流涕。
  
  赐婚如期举行,婚礼隆重浩大。
  婚礼之后,仅仅过了几个月,长平公主就得到了南京城破,狱中的“朱慈烺”乃是假冒的消息。一直以来苦苦支持她的精神支柱垮了。
  仅仅过了几个月,长平公主便在万念俱灰的哀怨中病逝,时为顺治三年,长平公主十八岁。
  
  长平公主短暂的人生就到此为止,她一生没有踏出过北京城一步,而且缠了一双小脚,也就不可能修习高超武功。她的生命起伏太大,超出她能够承受的范围也太大。
  世间既然没有过独臂神尼,韦小宝的武功就应该是自学得来的了。
17#
 楼主| 海豚宝贝 发表于 07-10-30 15:21:04 | 只看该作者
加一个:陈宣华夫人详传

与乐昌公主同时被隋军俘虏的陈朝公主还有一位,她就是乐昌公主的妹妹。
  陈亡的时候,这位小公主还没有出嫁,而且她比姐姐加倍的聪明、美貌,姿容绝世。所以当陈灭以后,她不象乐昌那样被赠予权臣,而是送进了隋文帝的后宫,很快就被选为文帝的嫔嫱。
  当时隋文帝杨坚的结发妻子独孤伽罗还在世。
  独孤皇后是中国封建史上首屈一指的女权主义者,把皇帝老公管得象根扁担一样严实。虽然由于制度的问题,独孤皇后也象征性地为丈夫选了一些妃妾,却基本都是做个样子给别人看的。若是有不经独孤后许可就与皇帝勾勾搭搭的,往往就死到临头了。隋文帝杨坚和后宫的女人们,在独孤皇后的高压政策下,小心谨慎地过着日子。
  然而小陈氏却有着非同寻常的聪慧伶俐,她成功地讨得了独孤皇后的欢心与许可,得到了除皇后之外陪伴皇帝的权力和机会,虽然这样的机会少得可怜,但也奠定了自己在隋宫中的地位。
  小陈氏非同寻常的身份地位和聪明美貌也引起了晋王杨广的注意。这时的杨广正在阴谋夺嫡,想从大哥杨勇手中抢得储君之位。所以他的心思都用在怎样讨得小陈氏的欢心,使这位跟自己年纪相仿的小庶母能够在父亲面前多为自己说好话。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杨广不但装做不好声色、夫妻情深的模样讨好生母独孤皇后,还常送金蛇、金驼之类的厚礼给小陈氏。
  杨广的做作和百般献媚,果然得到了独孤皇后和小陈氏的欢心。于是她们共同努力,在隋文帝的耳边枕畔不停地为杨广说项。
  开皇二十年(六〇〇),杨广勾结杨素,诬告太子杨勇造反。早已被爱妻宠妃灌了满脑子浆糊的杨坚面对这桩“罪证”,做出了废太子杨勇为庶人、立晋王杨广为太子的决定。
  小陈氏在这场储位之争中,着实为杨广出了不少力气,更是得到了独孤皇后的认可。
  仁寿二年(六〇二)八月甲子的夜晚,月亮旁边出现了四重月晕。这非同寻常的天象,似乎在预示着大事将要发生。
  果然,五天之后的己巳日夜晚,独孤皇后在永安宫病逝,谥为文献皇后。
  
  独孤皇后去世了,隋文帝杨坚没有了多年监管严格的结发妻子,对小陈氏的宠爱就更是一日千里。
  小陈氏不久就被晋封为贵人,仅次于皇后。虽然同样晋位的宫妃还有一位蔡氏,但是蔡氏的实际地位远远不及陈贵人。
  陈贵人得到了隋文帝的专宠,而且代行皇后职责,统率整个后宫,凌驾于其它妃嫔之上。——其实,她除了名份还差一步之外,实际上就是取代了独孤皇后的位置,成为隋文帝的续弦妻子了。虽然年龄悬殊,但这时的杨坚也不过五十来岁,正是男人成熟而富于魅力的年纪,二十刚出头的陈贵人对这位集权力和魅力于一身的丈夫,也是一往情深。
  
  对于陈贵人的实际地位,宫内宫外都十分清楚,太子杨广对这位小后妈毕恭毕敬,太子妃萧氏更是要向她大礼参拜。陈贵人很清楚,一旦杨坚去世,自己就要成为大隋国的太妃、甚至太后。她陶醉于杨坚对自己的万般宠爱,也陶醉于这人生的巅峰前景。
  这样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两年。
  
  仁寿四年(六〇四)七月,隋文帝携陈贵人、蔡夫人和众嫔妃前往仁寿宫避暑。
  夏天快过完的时候,杨坚生病了。陈贵人自然要在杨坚的病榻前服侍。与她同在宫中侍疾的还有太子杨广。
  杨坚对小妻子的关爱深为感激,将陈贵人升为宣华夫人。
自从入宫侍父疾以来,杨广每天都与宣华夫人日夜相对,对她的美貌十分动心。
  有心人看无心人,杨广只觉得宣华夫人每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别有深意,似是在向自己百般暗示、轻送秋波。终于按捺不住,趁着宣华夫人外出更衣的时候,尾随而去。
  宣华夫人面对杨广,万分错愕。杨广却认为夫人早已对自己有情,忍不住便上去动手动脚。宣华夫人终于明白过来,拼命抗拒,杨广一个愣神,她连忙逃走。
  她回到文帝的床前侍疾,不但是因为这是她的职责,更是因为情势所逼,认为只有在这里杨广才不会追过来欲行非礼。
  然而宣华夫人的神情已然有异,杨坚何许人也,一眼就看出不对头,追问之下,宣华夫人终于忍不住泪如泉涌:“太子意欲向我无礼。”
  杨坚闻听大怒,捶着床骂道:“这样的畜生,怎么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独孤皇后误了我的大事了!”
  于是便让人喊来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对他们说:“快去把我儿子召来!”
  柳述和元岩闻听大惊失色,但也只得奉命退下拟诏。
  皇帝自认为万事俱备,只消一道旨令就能灭了逆子,谁知自己早被架空,已是空头皇帝一名。柳述和元岩退出寝宫,拟好诏书,先给左仆射杨素看过,再拿去给杨坚过目——杨素可是铁杆的杨广党,给他看诏书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杨素果然马不停蹄地跑去找到杨广,两人密谋之后,决定铤而走险。
  心神不宁的宣华夫人正在侍疾,却见大臣张衡进宫,说是有要事向皇帝禀报,支开了寝宫中的宣华夫人以及内侍宫女。
  宣华夫人正和众人在另一所宫室中等待皇帝传召,却突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皇帝杨坚驾崩了!
  这个消息令宣华夫人如五雷轰顶,她立刻就下意识地明白,杨坚是因为什么原因才突然死去的。这个认知令她惊恐万分。
  其它的后宫妃嫔虽然不知根底,但看见太子杨广居然不肯马上发丧,也明白大事不好,发生宫变了。个个面无人色,浑身发抖。
  正在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杨广派遣使者,将一个他亲自用纸封好的金盒子拿来赐给宣华夫人。
  宣华夫人既惊且惧,想到自己几个时辰前拒绝杨广并向皇帝控诉的场面,认为这盒中所藏,定是赐自己自尽的鸠毒,怎么都没有勇气打开。使者百般催促,她才颤抖着手揭去了封条。
  这一打开,在场的人都非常意外:里面居然是几枚丝绦打就的同心结。
  宫人们都立刻转悲为喜,彼此相望,个个满面春风,都说:“这下好了,新皇帝不追究宣华夫人冒犯之罪,我们也可以逃得一条生路。”
  知道可以保全性命,宣华夫人松了一口气。但是想到杨广同心结中的含义,她羞怒交加,觉得自己受了莫大污辱,坐在座位上不肯接受。
  她爱惜名节不肯接受,一众想要逃出生天的宫娥们却不买帐,一哄而起,连拖带拉,硬是扯着她向使者行礼拜谢,表示已经领受了新皇帝的好意。
  就在这天晚上、将要继位的前夕,杨广迫不及待地扎进了宣华夫人的寝宫,“烝”了这个年轻的庶母。
  
  其实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来说,杨广年青英俊,又颇有才华,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然而,宣华夫人曾经是他的庶母,而且还是一个身份与众不同的庶母,这必将引起许多流言。
  杨广登基为帝,他的妻子萧皇后对宣华夫人与丈夫之间的关系十分不满,除了吃醋,她还认为宣华夫人影响了丈夫的声誉,丈夫就是因为受了她的迷惑,才弑君、乱伦的。
  于是,当杨广登基之后,萧皇后便将宣华夫人逐出皇宫,送到仙都宫去居住,想要让她远离杨广。
  
  然而杨广似乎是真的迷恋上了宣华夫人。她出宫以后,杨广坐立不安,经常无故发怒。
  萧皇后也知道杨广一反常态的原因都在于宣华夫人,无计可施之下,只得又将宣华夫人从仙都宫接回。
    
   虽然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宫宇,但是一切已经物似人非,宣华夫人的丈夫杨坚不在了,她不但丧失了执掌后宫的权力,更连一个正常的身份都没有。
  当初,太子妃萧氏面见宣华夫人的时候,都是要毕恭毕敬,口口声声尊称母妃的,宣华夫人原以为自己即使没有了丈夫,也能够尊贵无比地以太妃、甚至太后的身份安度余生的;谁料到,如今萧氏成了皇后,自己却被新皇帝强占,一下子由萧氏的长辈变成了她丈夫没有名份的姬妾,到了一个如此悲凉的境地。
  整个后宫已经不再是昔日的后宫了,宣华夫人失去了昔日被人众星捧月的地位,也失去了名誉,整日活在萧皇后的冷眼、旁人的流言蜚语中,郁郁寡欢。
   在这样压抑的心情中,仅仅过了一年,宣华夫人就死去了,年仅二十九岁。
    
    隋炀帝杨广似乎倒是对她动了真情,嚎啕大哭之后,对宣华夫人予以追封、厚葬,还写了一篇《伤神赋》以志纪念。这些,陈朝的小公主是不会知道的了,即使知道,她也不愿回头再看这个毁了她的男人一眼,杨广带给她的,只有屈辱和伤痛。
18#
 楼主| 海豚宝贝 发表于 07-10-30 15:21:32 | 只看该作者
附二:


解释一下。
  
  皇帝的女儿一般都称“公主”
  
皇帝的姐妹一般都称“长公主”
  
皇帝的姑妈及以上辈份,都称“大长公主”。
19#
leonhl 发表于 07-10-30 15:38:30 | 只看该作者
[s:9] [s:9] [s:9]
20#
helanwei 发表于 07-11-2 23:22:11 | 只看该作者
强!哪来得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5 23:06 , Processed in 0.107436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