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三 人行历史辅导讲义(陆续添加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pkuhistory 发表于 07-11-1 07:45: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师大三 人行历史辅导讲义(陆续添加中)
第一章 原始社会
(约二百万年前--前2070年)
一、人类体质演变历程
从古猿经过猿人、古人、新人,完成了由猿向人的转化,随着劳动的开展,其体质一步一步向人类迈进。
猿人具有代表性的是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店北京人。
元谋人两颗牙齿,与北京人基本相似而有差异,是首次发现的早期类型直立人的代表。
蓝田人有头盖骨、鼻骨、右上颌骨和三颗臼齿,同为30多岁的女性猿人,头盖骨低平,额部明显倾斜而无额鼻,眉脊骨粗壮,头骨极厚,脑量很小(估计为780毫升),吻部向前突出的程度很大,年龄约在80-75万年之间(一说为98万年)。
北京猿人,前额与眉脊骨与蓝田人相同,吻部突出,颧骨高突,鼻子宽扁,头部轮廓呈椭圆型,牙齿比现代人粗大,脑量比蓝田人多(约1059毫升),肢骨比头骨进步,基本上与现代人一致,身高平均男子1.62米,女子1.50米。
古人有代表性的是大荔人、丁村人、许家窑人。
大荔人,1978年发现于陕西大荔县甜水沟,为男性青年,头顶低矮,眉脊粗壮,骨壁颇厚,顶枕骨较高,吻部不很突出,脑重为1120毫升,是猿人向古人发展过渡的类型,距今约20万年。
丁村人,1954年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有12、3岁的小孩三颗牙齿化石。1976年发现属于两岁小孩子的右顶骨化古,门齿齿舌面不如北京人复杂,顶骨壁较薄。距今约10万年。
许家窑人,1976-1977年在山西阳高县许家窑村发现,有顶骨11块,枕骨两块,附连四颗牙齿的右上额骨及单体牙齿两颗,分属10多个个体,平均寿命 30岁(北京人平均寿命14岁)。头骨壁较厚,但额顶骨较高,吻部不太突出,牙齿粗壮,牙冠嚼面复杂,既具备一定的原始性,又有接近现代人的特征,年代约 10万年前。
新人的遗迹遍布全国各地,代表性的人类化石是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1933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在体质形态上已经消灭了猿人遗留下来的原始性,脑重在1300-1500毫升之间,已在现代人脑重变异之内,头颅增高,厚度变薄,眉脊已经低平,嘴部明显后缩。肢骨的骨壁变薄,髓腔逐渐扩大,体质同现代人十分接近,距今约1.8万年。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对这句话的理解)劳动使人猿相揖别,创造性的劳动不断使人进步,体现劳动成果的就是生产工具的进步。
二、生产工具的演变(论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是人类同大自然进行斗争的工具,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又是自身防卫的武器,又是人兽区别和人类生产水平的显著标志。从一定意义上讲,生产工具就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的尺度。
现在保存下来的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主要是稍加打击(敲击)打制的石器或木棒,极为粗糙简单,还不会进一步加工,在考石学上称为旧石器时代。打制的工具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两端石器、石锤和石砧。
在猿人时期,人们学会了利用火和保存火种,不仅扩大了食物来源,增强了体质,而且作为一种生产力,是从事生产、改进工具,提高生产的有效手段,这不仅是生产工具的巨大变化,而且是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之一,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进步之一,第一次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使人支配了自然力,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创造了条件,从而最终地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直接成为人类解放的手段。
在古人阶段又进一步发明了摩擦取火,有的用黄铁矿石(或赤铁矿石)同燧石相击取火,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化腥臊(《韩非子•五蠹》),这种方式的取火直到解放前还有佤族的摩擦取火、黎族的钻木取火、景颇族的压击取火等。至于有人说锯木取火不可信,那只能说他方法不对,故意要制造怪论,摩擦取火使人类进一步改善和推广了熟食生活,使火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手段,应用范围甚广(渔猎、制陶、冶炼金属、酿酒等),使人类进一步征服了漫长的黑夜和严寒,扩大了生活领域,这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一个伟大胜利,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了一大步。
在古人时代,继续过着狩猎为生的生活,石器制造的更为精致,有代表性的工具是石球的出现,是狩猎的重要工具。有了磨制石器,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新人时代生产工具的代表是出现了弓箭,它既是一种兵器,又是一种复杂的工具,由背、弦、箭组合而成,证明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物质的弹力和人的臂力结合起来,是人类在征服自然方面的一大进步。同时,用弓箭打猎成了普通劳动部门之一,因此狩猎经济出现了新的局面。再一个有代表的工具是山顶洞人留下来的骨针,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缝纫工具,说明当时已能缝制兽皮为衣,增加了防御寒冷保护身体的能力。版权归三 人 行所有   转载 请注明出处
三、社会组织的发展
劳动,使猿人脱离了猿,并使人们组成人类社会,并依靠集体劳动和力量改造自然,以求生存发展,因此,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其社会和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也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向前发展。
原始群: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猿人几十个人组成一群,过着群居生活,这就是原始群,既是社会组织,也是基本的社会单位。人们集体出猎,共同平等、食物平均分配共同食用。在两性关系上处于原始的群婚状态,整个原始群男女互为婚配。
血缘公社(家庭):随着采集、狩猎经济的发展,劳动中按年龄分工的出现,促使原始群不断分化,由于不同年龄的男女之间生活条件的悬殊的引起的不同反应,人们思维的进步,逐步排除了杂乱的性交关系,发展为比较固定的血缘群团,这就是血缘公社(家庭),实行按辈份区别的婚姻关系,同一辈的男女,既是兄弟姐妹,又互为夫妻,这就配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第一个家庭形态。兄妹为婚,在云南的怒族、纳西族、高山族、苗族、哈尼族、壮族等部有过这样的传说。
氏族公社:随着血缘公社(家族)的发展,逐步排除了兄妹为婚,又排除了同一家族(家族)内旁系兄弟姐妹的婚姻,为人类体质的进步提供了条件,逐渐形成了同一家族的群兄弟与另一家族的一群姐妹之间的群婚制度,即族外婚,这是人类婚姻史上的重大进步,也为氏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氏族产生的初期,血缘以母系计算,子女随母亲,作为实行族外婚的男女,是以性的需要而转移,没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因而常常出现离异现象。纳西族有:“我的阿注是你的阿注,你的阿注也是我的阿注”,即谁也不能独占谁,谁也不允许别人独占自己。
母系氏族:因为实行族外婚,子女跟随母亲,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在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下,氏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血缘关系是维系氏族成员的纽带,他以人人平等,互相保护,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工,青壮年男子担任狩猎、捕鱼和防御野兽等任务,妇女担任采集食物、烧烤食品、缝制衣服,养育老幼等繁重任务,老人和小孩从事辅助性的劳动。从简单的分工中,不难看出,妇女从事的采集比男子从事的狩猎有比较稳定的性质,是可靠的生活来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她们是氏族组织中的重要成员,她们的活动是为了氏族集体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维系氏族的生存和繁殖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妇女在氏族公社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普遍受到重视,这样的社会就叫做母系氏族社会。版权归三 人 行所有   转载 请注明出处
第二节   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大约在四、五万年前,当由古人进化为新人时,中国原始社会就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在考古学上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距今大约一万年左右时,在考古学上属于中石器时代或属于新石器时代初期,母系氏族公社向前迈进了一步,到了距现在大约六七千年时,达到了繁荣时期。
妇女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在原始的生产分工中,男子从事渔猎活动,妇女从事采集活动,采集活动比渔猎活动的收获稳定,供氏族成员糊口度日。妇女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发现了植物生长成熟的条件,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对作物生长的规律有了认识,终于由妇女发现了农业,在北方从狗尾草中培养出了谷子,在南方从野生稻中培植成了稻子,时间在六七千年前,形成了刀耕火种的锄耕农业,因农业的发展,可以挤出一些粮食喂养动物,逐渐驯养出了狗、马、牛、羊、鸡、猪等牲畜,出现了畜牧业。同时,出现了制陶业、编织等,这些活动主要由妇女从事工作,而男子还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在渔猎生产中,参加农业、畜牧业活动不多。农业、畜牧业,再加上古老的采集活动,就使妇女成为生活资料的主要寻求者和加工者。同时,妇女还是管理住所、保护火种、抚育子女、从事制陶、纺织和缝纫等工作的承担者,这些活动与男子的渔猎生产活动比较起来,既稳定又重要,领域也宽广,从而奠定了妇女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尊重女性和母系氏族社会的基础。后来,妇女沦为奴隶般的地步,正是因为丧失了这种重要的经济基础。
众多的文化遗址
在全国各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总数已超过六、七千处,反映了当时所取得的成就,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多文化圈)
仰韶文化:以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是中原地区分布十分广泛的一种新石器文化,现已发现的遗址达一千多处,其中重点发掘的有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河南陕县庙底沟、洛阳玉溪、郑州大河村、安阳后岗等,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型,其地理分布,以关中平原、河东盆地和豫西沿河各地为中心,东到豫东、冀南、西及陇西,南达鄂西北,北过河套,影响所及的地区更为广泛。
据碳—14确定,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后连续两千年之久。基本面貌:经营原始农业,以种粟为主,饲养了家畜,烧制了陶器,有定居的村落和集中的葬地,通行土葬,葬制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陶器为手制,以夹砂红陶、泥质红陶为主,常见器类有泥质红陶敞口、浅腹、平底或圜底的盆、钵,细砂质或泥质的小口尖底瓶,砂质红褐陶大口深腹小底罐、瓮等。器表纹饰以粗、细绳纹为主,弦纹也常见。普遍发现彩陶,彩纹多绘于泥质红陶盆、钵、瓶类的外壁上部,形成花纹带,内壁绘彩和遍体彩绘者少见。打制石器占一定数量,磨制石器常见的有斧、锛、凿、锯,以及两侧带缺口或穿孔的石刀(也有陶刀),但未见石镰。穿孔技术不发达。
马家窑文化:因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水马家窑而得名。分布范围,东从泾、渭河上游、西到黄河上游的龙平峡附近,北入宁夏清水河流域,南达四川岷江流域汶川县地区,发现其遗址三百多处。正式发掘的有兰州曹家咀、西坡岭、王保保城,青海南贵朶马兰、青海大通上孙家、青海民和核桃庄等。其特征是以经营农业为主,生产工具有石斧、凿、锛、刀、磨谷器、杵和骨刀等。制陶业发达,陶器在造型与彩绘上均有特点,陶质可分为泥质红陶、夹砂红陶、泥质灰陶等不同陶系。在纹图等以几何形花纹为主,动物、人像纹为辅。器形有盆、钵、碗、瓶、盖、罐、甑、瓮和带嘴锅等。居民多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聚居在一起,聚落遗址的面积一般多在10 万平方米左右。房子分立形和圆形两种,粟是当时居民的一种主要粮食,墓葬的制定为方形或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式有二次葬,仰身直肢葬和瓮棺葬等。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其次是骨珠、蚌壳和绿松石饰等装饰品,此外,还有以牛蹄、牛尾、羊、鼠类等动物骨骼作为随葬品的。版权归三 人 行所有   转载 请注明出处
大汶口文化:是以山东泰安大汶口镇与宁阳县堡头村交界的一处典型遗址命名的,现在发现有遗址不下百处,集中在鲁中南及东南上陵地区和江苏淮北一带,在胶东半岛、鲁西平原东侧、皖北、远汶河中部也发现了一些大汶口文化遗址或包含有大汶口文化因素的原始文化遗址,现在经过科学发掘,遗存丰富层次清楚而又发表了资料的有大汶口、曲阜西夏侯、江苏邹县刘村、大墩子、山东兖州王因、山东诸诚呈子、山东日照东海峪,胶县三里河等。根据现有数据来看,大汶口文化始于公元前4300年前,约在公元前2400年前后过渡为龙山文化。特征:以农业经济为主,主要种植的是粟,工具有椭圆形的斧、穿孔斧、刀、锛、凿等。家畜饲养业发达,有猪、狗,可能还有牛、羊。渔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占一定地位。骨雕工业发达,陶器生产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象牙器、玉器、白陶器的多重出现,轮制陶器技术的开始使用,都说明手工业生产已从农业中逐步分离出来。习俗上有枕骨人工变形,没成年拔除上侧门齿的现象,盛行装饰、男女均可佩戴一种成对猪獠牙制成被称为束发器发饰。葬式一般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少年葬式亦如成人。大汶口文化早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中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则已达到父系氏族社会晚期阶段。
黄河流域的遗址,除上述外还有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等。
长江流域,主要有浙江余姚河姆渡、上海嘉兴马家浜、长江三峡地区有四川巫山大溪文化等,年代与仰韶文化相当。
河姆渡文化:20世纪70年代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得名。在余姚茅湖、鄞县辰蛟、宁波八字桥和舟山白泉等地都有发现,主要分布在浙江宁绍平原东邻地区。河姆渡遗址出土石、骨、水、陶的各种生产工具几千件,以骨器为主,许多骨、木器工具式样新颖,加工精巧。在我国新石器遗存中尚属首次见到。骨耜是重要农业工具,也是典型器之一。发现了米粒、稻谷、稻杆、谷壳等,有籼稻和粳稻,是迄今为止我国也是亚洲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当时采集经济比较发达,是必不可少的辅助部门,家畜饲养也有一定规模。有很多野生动物遗骨,说明渔猎和捕猎在经济领域方有一定的比重。从木器工具、生活用品到大量的建筑木构件,显示其木材手工业的发达。建筑遗迹有栽柱架板的干栏式建筑和栽柱式地面建筑。陶器有釜、钵、盘和支座。用雕刻、捏塑等方法,制作了许多陶、骨、木、象牙原始艺术品,特别是有些象牙雕刻,十分精致。墓葬随葬品不多。
马家浜文化:因发现于嘉兴马家浜而得名,其遗址有吴兴邱城、吴县草鞋山,青浦崧泽遗址下层。其经济生活,普遍栽培水稻,常用农具有磨光穿孔石钫(斧),加工粮食的陶杵等。采集一些植物作为辅助性食物。有在草鞋遗址的最下层,出土三小块炭化纺织物残片,是迄今我国的年代最早的纺织实物。有骨簇、石簇、骨鱼镖、陶网坠等渔猎工具和大量陆生、水生动物的遗骨,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最多,当时已直接在地面上建筑房屋,盛行木架结构,在柱洞底衬垫一两块木板,偏扎芦苇涂泥作为墙壁,用芦苇、竹席和苇来盖顶,具有既适于本地自然条件又符合实际需要的特点。墓葬有公共墓地,埋葬的人骨较密集,成年和儿童埋在同一个墓地,未见墓坑和葬具,普遍实行单人俯身直肢葬,绝大多数头向北。马家浜文化是处于母系氏族阶段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大溪文化:1925-1926年间开始调查采集,1959、1975年三次在四川巫山大溪发掘,1972年后逐步统称其名称为大溪文化。遗址主要有巫川大溪、湖北秭归朝天咀,宜昌杨家湾,宜都红花套、江陵毛家山、公安王家岗、湖南澧县三元宫等。分布在川东鄂西,湖北中部,南到湖北洞庭湖周围。生产工具多为石器磨制,但通体精细磨光,棱角分明的器形较少。颇具特色是磨光精致,刃部对称的圭形石凿。狩猎工具有石矛、骨矛、石簇等。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渔猎等辅助经济也居一定地位。陶器以红陶为主,一般呈橙红颜色,越到晚朝红陶比例越有递减的趋势。戳印纹是最具特征的纹饰,采用圆形、平圆、新月、三角、长方、方形、之字形等各种样式的小戳子,在器表深深戳印而成,通常成组地饰于陶器圆足部。彩陶不多。有半地穴式圆形房子和地面上的圆形、方形、长方形建筑,采用竹材、竹木结合,单薄的外墙已能御寒,加强了防潮避雨的设施。葬式以仰身屈肢葬为最普遍。
其他地区的文化遗址:
细石器文化:从东北的黑龙江起,经内蒙、宁夏、青海到新疆、西藏的广大地区,广泛分布着以细小石器为特征的细石文化。
红山文化: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和巨型建筑遗址。
众多的文化遗址,各具特色,但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一般说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的氏族制度发展较快,其他地区较慢。各种文化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共同创造了繁荣的原始文化。版权归三 人 行所有   转载 请注明出处
三、社会组织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领域中,逐渐取代了女子的主要地位,取得了对经济的支配权,在社会上占据重要地位,婚姻也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家庭转化,母系氏族社会十分自然地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激进的革命之一,然而又是不流血、和平的革命。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社会财富日渐增多,发生了贫富分化,以父权制为中心的个体家庭成为与氏族对抗的力量,把原始公社制推到了它的尽头。
父系氏族社会的基本特征
母系氏族制和父系氏族制,是原始社会晚期相衔接又有区别的两种社会制度: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以男系为世系的父系继承权和对父系祖先的崇拜;私有财产的增多和贫富分化的出现。
父系氏族文化遗存的代表
距今五千年左右,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众多氏族部落,先后转化为父系氏族公社,在考古学上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属于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已被大量出现,有的已被科学发掘,其代表有:
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济南附近章丘县的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典型的龙山文化遗址已发现二百多处,发掘的重要遗址有城子崖、两城镇、潍坊姚官庄、日照东海峪、三里河等。其特征为:普遍地使用了轮制技术,造型整齐;以黑陶、灰陶占多数,尤以磨光泥质黑陶最具代表性,器物中主要有鬶、甗、鼎、豆、盘、盆、罍、瓮、带耳杯等。器物群中以三足器多,圆足器多,器身附件多,盖、流、耳、鼻、鋬盛行。平底器又以做圈足内凹小平底为其特征。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除典型龙山文化外,还有河南、陕西等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南部及安徽西北部等地。
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先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发现而得名。由马家窑文化发展而来,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分布在东起泾河、渭河流域,西到湟水流域,南达白龙江流域,北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附近,发达遗址有350余处。发掘的遗址有武威皇娘娘台,永清大何庄、秦魏家、秦安寺咀坪,宁夏固原海家湾等。当时人们过着比较固定的定居生活,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生产工具有石斧、刀、镰、锛和骨耜等。普遍发现石杵和石磨盘等,说明已对粮食进行精细加工。粮食主要是粟,畜牧业饲养有狗、猪、羊、牛、马和驴等。冶铜业开始出现,有铜刀、凿、锥、钻头等,铜器有红铜和青铜。制陶业发达,有大量的陶器出土,其中薄胎磨光的双大耳罐和高领双耳罐,造型别具特色是齐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器物。纺织业发达,人们选择生活居址大部在河套台地上。版权归三 人 行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屈家岭文化: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陶丝轮。
良诸文化:以发现于浙江余杭县良诸而得名,比较重要的遗址有吴兴钱山漾、吴县草鞋山、张陵山上层,上海马桥俞塘等。石制生产工具,主要有三角形犁状器、扁薄穿孔石铲、耘田器、长方石刀、石镰、扁平石锛等。发现了水稻实物,有粳稻和籼稻两种,还有植物种子花生、芝麻、蚕豆、甜瓜子、毛桃核、葫芦等。原始手工业发达,有竹器编制,木制器工具,丝麻丝织,制玉加工等。进行了家蚕饲养和丝织品生产。品种较多的玉器,是其重要内涵之一。陶器以夹砂灰黑陶和泥质灰黑陶为主,除少数彩绘陶和彩陶外,还有漆绘陶器。陶器形制繁多,并有早晚期差别。良渚文化是直接承袭了崧泽类型晚期发展来的,去向发展,可能是叠压在马桥、钱山漾、水田畈等地良渚文化层之上的青铜器时代早期印纹陶文化。
石峡文化:1973、1975——1976年对四个东曲江石峡遗址进行发掘,1977年命名为石峡文化。石器工具主要有钁、锛、凿、簇等,多通体磨光,有肩锛为有特色工具,发现了稻谷、米粒、稻壳和碎秆等,有粳、籼两种,以籼为主,陶器多呈灰褐色或灰黄色。以轮制、模制为主。素面最多,纹饰中重要有绳纹、镂孔、堆纹、方格纹、条纹、曲尺纹、凸弦纹等。盛行三足器、圆足器圆底器。实行长方形竖穴单人葬,一次葬的较少,以单人二次葬为主,不见集体迁葬和合葬墓。属于石峡文化的遗址有曲江泥岭、始兴新村、河源上茺壁、宝安大石寨、龙川坑子里等。年代大约为公元前3000-2000年左右。与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诸原始文化有密切联系,甚至与山东沿海文化相互影响。
上述诸文化,大都反映了父权制确立,私有制产生,发展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各文化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交相影响的关系,表明各地众多氏族部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同时,各地区文化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相比较来看,龙山和良渚文化发展水平高,速度快,尤其是龙山文化区私有制的发展、阶级的分化更为明显,其发展同我国最早的阶级社会有直接的联系。版权归三 人 行所有   转载 请注明出处www.kaoyanbnu.com
四、古代传说中的部落和部落联盟(神话传说所透露出的历史信息)
中华民族,在当今包括56个民族,以汉族为主体。中国从远古开始就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以炎、黄为始祖的华夏族为核心,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地域逐渐扩大,人数日益增多。
第二章  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前2070——前1046)
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构
夏王朝的建立
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
从禅让到传子:禹,是受舜禅让而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禹,又推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死,又举东夷伯益,但不给伯益实权,使伯益得不到锻炼,也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相反,禹把实权交给了其子启,让启的亲信掌握了许多权力。(启,传说是禹之妻塗山氏化为石后,斫石而出,故名为启。)在禹死后,启杀伯益,讨伐有扈氏,建立夏王朝。因此有人说:禹传子家天下。
二里头文化遗址
在河南偃师县西南十八里的二里头村,发现了东西长五里,南北宽三里的大面积遗址,堆积着厚厚的文化层,可分为四期。出土了丰富的遗物,仅陶器一项就有 360多件,各种大小器物达七千余件,其中有农具、渔猎工具、手工工具和各种武器,还发现了最早的青铜器,最早的宫殿遗址,以及各种窑穴、灰坑、水井和铸铜、制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
二里头文化独特的特征,是有一组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陶器组合,有作炊器的鼎、折沿深腹罐、宽口圆腹罐等,作食器和容器的则是深腹盆,三足盘、平底盆、豆、小口高领罐、瓮、缸等,另外还有澄滤器,器盖以及觚、爵、盉等。
二里头文化可分为四期遗存。第一期,陶器多为深褐色,陶胎较薄,其中磨光黑陶占有一定比例。纹饰以篮纹为主,细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次之。第二期,陶器中篮纹,方格纹和磨光黑陶都相应减少,纹饰以细绳纹为主。第三、四期,以灰陶为主,陶色普遍变为浅灰,磨光黑陶更少。纹饰以绳纹为主,一般都较粗,篮纹、方格纹几乎绝迹,云雷纹等印纹增多,泥质陶器的内壁多印有麻点。各个时期又自其特点和变化。这四期的碳十四测定,第一期为公元前1900年左右,第四期为公元前1600年左右,属于夏代纪年范围或稍晚一点。
但要分清,“夏”可以包含族的国家或王朝的、地域的和文化的等不同概念。考古学上的文化应包括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全过程。它的含义与族的、地域的和王朝的概念有所不同。夏代文化比夏文化要窄一些,所指的是夏禹至桀这一特定时期,地域主要在夏朝活动范围之内。考古学文化与王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夏朝建立时,夏文化就已存在;但夏朝覆灭之时,人们的创造的物质文化并非立即中断或一起覆灭。相反,夏代遗民还在使用和创造他们的文化,使之延续一定的时间。
虽然,关于二里头文化的讨论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夏代遗存,有人认为三、四期为商代文化,一、二期为夏代文化,有人认为是商代文化。有人认为遗址是商汤西亳,也有人认为是夏都阳城。但和二里头文化面貌相同的遗址,在豫西发现有40多处,在晋南发现有30多处,正是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二里头文化上承河庙龙山文化,下启早商文化。其中包含了阶级压迫,国家机器以及青铜器出现等情况,与文献中的记载的夏代史相符。因此可以说,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
夏代的发展和衰亡:
太康失国  五子之乱  有穷氏后羿行夏政  寒灭后羿 ,追捕夏王后裔、杀相。 少康中兴  季杼兴兵  孔甲衰土,扰(驯)龙,食龙  夏桀亡国
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玄鸟生商——商族的兴起
玄鸟生商:说明①商族曾经以鸟作为氏族的图腾,少昊以鸟名官,也就是图腾,当起东方夷族。②商族是从有娀氏分出来的一个宗族而发展起来的。契封于商,赐姓子氏,“商”是这个宗族的居住地,因而成为宗族的名称,号称商族,子是这个宗族成员共同的姓。
成汤灭夏——商朝的建立
商汤(唐、成唐、成汤),发展势力,为夏的忌讳,囚于夏台,放出后,任用有莘氏媵臣伊尹、车正奚仲后裔仲虺为相,聚集人才,实施灭商策略。
灭葛,灭韦、顾、昆吾,讨夏桀,作《汤誓》。三千诸侯相会——景亳之会,建立商朝。版权归三 人 行所有   转载 请注明出处
伊尹摄政  
成汤在位十二年而死,长子太丁已去世,太丁弟外丙继位三年,死。弟仲壬,继位四年,死。伊尹之太子太甲继位,太甲颠覆成汤典刑,被流放于相(今山西万荣境),伊尹当权摄政,作《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太甲改恶从善,伊尹使其复位,有善政,伊尹作《太甲训》褒扬,伊尹实际之掌握政权,一直活到太甲之子沃丁时(也有说,太甲杀伊尹)。
盘庚迁殷——商代历史潮流的转折。
在盘庚之前,殷商又有五次迁移。屡迁的原因:
去奢行俭说;水灾;游牧;游农;阶级斗争;九世之乱,可以主要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斗争所致。
迁殷的原因:见《尚书•盘庚》
武丁中兴—商王朝的鼎盛
盘庚迁殷后,国力上升。武丁曾在民间生活,了解些民情,为商第23代王,继位后,三年不言,听取意见,为臣民拥护,大力选拔人才—-傅说,大力进行战争,加强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方国组织和商代的疆域
商统治者把其统治区域,分为畿内和畿外两大部分。畿内,是商王朝王室直接统治的部分。畿外,是众多方国分布的地区。
畿内,除王都外,还有诸子和其他贵族的封地。
畿外的大小方国要向王室定期朝贡,提供力役,奉命征伐,遵守礼仪制度,成为王室统治下的臣属之邦。
分布在边远的少数民族部落,他们在经济上和文化上与中原地区保持密切联系,在政治上也对王室表示臣服,但比一般方国要松散些。
这可称为一国多制,根据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和距离中央政权的远近而采取不同的联系方法,历代均如此,周代的五服、启以夏政、商政,汉代的县、道,辽金的南北面官制,明清的土官、流官。
商朝的统治区域:东至于海,西及陇山,南过淮水,北达燕山。
影响:南越鄂赣,西达山西、陕西汉中、四川,东北至辽西地区。
商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农业是主要的生产事业
土地制度:以井田为主干的王权所有制。田、猎,除了游戏外,是在未垦土地上驱逐野兽,国王亲自管理和监督生产,直接压榨农田劳动者,对土地可以任意赏赐,随便使用。
畜牧、渔猎有新的发展,不仅家畜种类增多,而且数量惊人,这从殉葬品中可以看出来。
青铜器工艺高度发展
青铜,是指铜与锡的合金,还加入少量的铅。青铜中的铜,系指红铜,质地比较柔软,铸成工具或器具不太适用,而加入锡变成青灰色,所以叫青铜,质地坚硬,制造出来的工具,使用比较合适,制成的器具也相当美观。
技术进步:配料合适,六比一,有青铜作坊遗址。采用复合模。陶铸法:(1)浑铸法;(2)分铸法。
种类:武器和工具有刀、锛、钻、戈、矛、青铜箭等。饮酒、祭祀和生活器具方面有鼎等二十余种。
纹饰:饕餮、夔、蝉、云雷纹等。
造型:因器物而异,同一器物又有不同,如鼎有三足、四足,圆方之别。仿动物造型,如豕、象、四羊、龙虎尊等。
科学、文化的发展
甲骨文:因为是用青铜刀契刻和毛笔写在牛的肩胛骨和龟的腹胛骨上的文字,所以叫甲骨文。再就是因为是商代占卜的记录,又叫作“卜辞”。
甲骨文的发现:安阳小屯,是商代都城所在,1880年农民在耕作时发现,有的当作龙骨,来治病,有字的无用用来填塞枯井。1898年山东潍县古董商范维卿替端方收集古代器物,收买甲骨,小屯村人李成是第一个出售甲骨者。1899年,病中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了甲骨上的文字,收集甲骨千余片。
传布与研究:王懿荣死于1900年八月联军之乱,其所收甲骨为刘鹗(1857-1909 年,字铁云)所得。刘又收集甲骨得五、六千片,拓印为书,1903年以《铁云藏龟》名称出版,孙诒让《契文举例》是第一部研究著作。甲骨“四堂”:罗振玉,字步言,号雪堂,辑录了《殷堂书契》(简称《前》)、《殷墟书契后编》(简称《后》)、《殷墟书契精华》(简称《精》)、《殷墟书契续编》(简称《续》)。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为哈同夫人罗迦陵编次《戬寿堂所载殷墟文字》,并作考释,1917年撰《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以甲骨卜辞考订了文献的史料价值。郭沫若,原名开贞,号鼎堂、尚武,是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开创者。编著《卜辞通纂》、《殷契粹编》。董作宾,字彦堂,河南南阳人,主编《殷墟文字甲篇》、《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主编《殷墟文字乙编》上、中、下三辑,具体编辑工作由屈万里担任,后来李孝定、张秉权继之。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甲骨文合集》,历时二十载,材料齐备,分期分类。还有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姚孝遂《小屯南地甲骨》(1973年发现)。
价值:研究商代的信史。
纣王亡商
帝纣残暴:酒池肉林,设炮烙之刑,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任用恶来,贬斥商客。是微子启逃于野,叔父箕子被囚,比干(纣叔)被杀。处九侯以酷刑,鄂侯以脯刑,囚周文王。
平定东夷:开发淮河和长江流域,对中国大一统、中华民族大融合作出了积极贡献,但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重了奴隶和平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更尖锐。
武王伐纣,纣王亡商。

第三章  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前1046——前771年)
武王伐纣――西周王朝的建立
修建镐京,大会孟津,牧野之战只一天就灭商,因而商朝的主力未受根本打击,各种力量依然完整,只是表面上臣服于周。封纣子武庚于殷,以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
周公东征
周公旦摄政,平三监之乱。周公以文王的事业为号召,指出我们既是文王的旧臣和子孙,就必须继承前辈的遗愿,完成先王的未竟事业。也就不管叛乱分子是什么人,只要他们背叛了先王的遗愿,破坏了先王的事业,就应当受到惩罚。经过三年奋战把殷商的残余势力和东方叛国一并扫荡,把他们赶到海边,有的向江南或北方逃窜而去,把周的统治伸展到了黄河下游和东邻公海,这是第二次灭商战争,灭商事业才得以完成。
周初大分封和宗法制、井田制的趋于完备
营建雒邑
周武王灭商后考虑如何巩固统治,因为周人的发源地在西方,势力和基地在西方,如何统治新得到的东方,是考虑的一件大事。东部作为天下之中,更是诸侯朝会、四方入贡的重要中心,对加强周王室对东部地区的控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周初分封
分封,就是周天子把自己的子弟、亲戚、大臣或古代先王圣贤的后裔等,分别授予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去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封建,就是封邦建国。封邦建国,大概就是划定疆界,植树为志,建筑城堡,驻军守土,这种统治据点就是封国,众多的封国就是诸侯,封园也包括旧国。
分封的大国:  霍叔—-卫  微子启—-宋  伯禽—-鲁  姜太公—-齐  唐叔虞—-唐(晋) 召公奭 —-燕   江汉诸姬
①西周初年的分封,一方面加强了周王室对国土的控制力量,从而建立起一个幅员空前辽阔的王朝,表现了周代王权统治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发展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开发,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国势力的发展,又使王权遭到削弱,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各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形成了一些强大的地区性中心,到了春秋时期,终于演成了诸侯割据、列国分争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
②分封的经验与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曲折向前,只注重前朝,进两步退一步,再进两步。
③分封制与中国社会,如果说分封制是王族最高统治的集团内部的分家析家,那么,它也直接影响了中国老百姓的财产分配方式,分家财产兄弟平享,好处是兄弟平等,人情味很浓,形不成世代的大地主,坏处是不利于财产积累,经常处在发展发家的努力之中,田地分成一块一块,耕作细致,地主没有了土地上的附属权力,而为专制政权提供了财政来源。
地主不掌握司法、行政权力,个别地主从中游移出来,而为专制主义提供了基础。
宗法制度
什么是宗法?宗法就是宗族之法或宗庙之法。宗字在甲骨文中,其上部为屋宇的象形,下部的“示”为神主的象形,设置神主的屋宇就是宗庙。同一祖先所繁衍的后世子孙,都属于同一宗族,处理这同一宗族内部成员之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的制度,就是宗法制度。
宗法的主要内容: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宗法的主要形式: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名有分亲,皆有等衰。即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采邑给亲属,大夫亦以大夫之宗室子弟为之,士以其子弟为隶级,庶人不再分等级而以亲疏为若干等级之别。使族权与政权合一。
宗法制基本信条:尊祖、敬宗。尊祖,尊奉共同的祖先,表现在祭祀上,祭祀祖先的特权掌握在宗子手中,庶子不能祭祖,他们对于祖先的尊敬,就要通过服从宗子,即敬宗而体现出来。敬宗,是尊祖的表现,尊祖则是必须敬宗。周王室是全国最大的大宗和周王地位最高的宗子,因此都生活在周王的周围,对周王无限崇敬,推而广之。宗统与君统的结合,以族权强化君权,从而加强了周天子以至各级奴隶主的统治。
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宗法制的实质:为确立和维持贵族的严格等级制度,是为其实质。目的是加强对人民的政治统治,使大家族和国家机器结成一体。
宗法制的作用: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的重要手段。
井田制
井田制度,是周代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基本的土地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部分,与宗法制、分封制密切相连,在西周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内容和特征如下:
土地的所有权,已从原来的农村公社所有,变为国家所有。周王是最高的所有者。“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诸侯国的国君在封地范围又有最高的权力,这又形成了“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层层封给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就是把土地使用权赋与他们,既然是赐与,也就有权收回。各级贵族各自成为所受分地的实际占有者。他们世世相承,役使奴隶耕作,形成层层相属大小不等、比较稳定的经济单位。但不允许买卖土地,“田里不鬻”。
井田制有两层用意:①对诸侯和百官来说是作为俸禄的等级单位。②对于直接耕种者来说是作为检验勤惰的计算单位。有一定的面积,两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标准。
井田的区划,一夫受田百亩是通行的标准。一夫为一百亩,是当时一个劳动力所能耕种的标准,若干个百亩组成一井,九井为一田,面积为一平方里。十井称为一成,百井为一同,同以上还有终、封、畿等单位,均以十进制递增。井田与井田之间,有着纵横交错的径、略、濠、道、路等田腠路径,以及甽、函、沟、淮、浇等大小的灌溉沟渠。这种由许多豆腐干块组成的田地,形状很象汉字的“井”,故称“井田”。
保留着定期分配份地的遗风。土地有不易之田,一易之田,再易之田。换土易居,爱田易居。
百亩而彻的贡税征收,贡税年为十一。
井田制是建立在农村公社――邑、里上面《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正。”邑是基本单位,西周时奴隶主贵族封赐土地,都是以邑、里为计算单位,所以邑、里也就成为奴隶主贵族计算财产的单位。
耕作井田的农民,称为庶人或庶民。
国家机器的强化
周王朝的统治机构:
周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又称师保。
六卿:师保一般兼领冢宰,为最高执政官,率领众多师士,组成庞大的卿士寮,总揽朝延朝务,卿士寮包括六师:三左三右。三左:太史,掌王的册命及祭典;太祝,掌祭祀祷;太卜,掌卜筮。三右:太宰,掌王室奴隶和财务;太宗,掌贵族事务;太士,掌司法。
诸有司:司徒、司寇、司马、司空,此为比较高级的政务官,一有战事,又是重要的统兵官。他们有很多的僚属,分管各项具体事务,由中下级贵族担任,构成相当庞大的统治机构。版权归三 人行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官司之守,分掌各项具体事务。
世官世禄:大小官职,有很多是世代相承的,形成了世卿世禄制。如周公、召公。
诸侯国大都给周室设立相应的官职,有些诸侯则兼任为王室卿士,但诸侯国的官职等级都比中央官制等级低。
军队、刑罚和礼乐
军队:中央有西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诸侯国也有,大国不过三军,小国一军,每师二千五百人,军队最高指挥权属于周天子,重要的长官也由周天子任命。但也可以任命大臣或诸侯代表他去指挥军队。
军队的编制:官职有师氏、亚、旅、千夫长、百夫长等,作战时以车战为主。
军事组织与社会组织统一,平时进行生产,战时武装作战,形成“兵农合一”,这是夏商军事制度的共同点。
刑罚:夏有《禹刑》,殷有《汤刑》,周有《九刑》。周穆王时命吕侯制定《吕刑》,有五刑:墨、劓、非、宫、大解,此外还有鞭、流、赎、扑四刑,五刑律条三千,刑罚是维护统治的工具,是专为平民而设置的,而贵族则多不受其约束,如有了罪,也可用赎刑,即缴纳一定数量的罚金而免刑。
礼不下达庶人,古代大夫以上的贵族享受的特权之一,是宗法等级制度在刑法上的反映。
礼乐:“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虽不能绝对化,但在周代的确是对立的。礼乐,原为“禮”,从示,从豊,象用祭器豆中食物,祭祀神祖之形,这是礼的初义,后来成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制度的工具。礼的内容广泛,除了有关政刑的各种制度外,重要体现为五礼:即吉、凶、军、宾、嘉,也就是有祭祀、丧葬、军旅、朝庭盟会和婚冠喜庆等各种典礼仪式。周人是很讲究礼与仪区别的。礼,内容复杂,总起来说是人们行动的准则;仪,则各种礼节的仪式。礼是仪的内容,仪是礼的形式,后来演为仅存其形式。实行礼制时,必须有乐舞相配合,乐舞随不同的礼,而演出不同的与礼相合的乐。周公制礼作乐,体现了当时的时代文明,反映了西周极盛时期的时代特点。
对诸侯控制的加强
因亲疏、远近不同而划分为五服:甸、侯、宾、要、荒服。
五服:可以视为行政区划,政治地理。
诸侯国的机构设置同于王室,而小其规模,降其等级,各项制度(如鼎、隧、旗鼓、服饰)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诸侯义务,王室权威:朝见,交纳贡赋和贡税,贡献礼物。周王可以调动军队,诸侯另提供劳役、助祭义务。周王可以另立国君,乃至废除封地。
各地发展不平衡性。                                                  版权归三 人行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
农业工具的发展,金属工具的应用,推断西周初年已有了铁矿的冶炼和铁器的使用;耕作技术的改进;田间管理技术的进步,深耕、熟耘、壅土;农作物品种和数量都有增加。
科学技术的发展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代)
      礼、乐、诗、书、易、春秋(汉朝)
天文:观象授时,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日食观测《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当为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日,即公元前776年9月6日,是我国最早的一次有确实日期的日食记录,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以日月合朔为一月开端的记录。
周公测景(影)台:利用表,高八尺,圭是与表垂直相连的座子,规定二至、二分。
地图的测制。
医学发展,有了内科、外科、兽医的分科。
文字、文献
文字方面,西周甲骨文和青铜铭文,与商代基本相同,但西周时代出土的器物多、铭文的篇幅变长。青铜器上出现铭文,现有最早的例子是商代中期,但有字的器数不多,文字也仅有两三个。晚期的铭文只记器主的族氏或名字,最多的未超过五十字,其字体、文例都接近甲骨文。西周前期继承商代传统,行款排列整齐,字体没有波折,笔划起迄相配如一,铭文逐渐加长。西周中晚期(穆王到幽王),铭文多长篇,毛公鼎497字,现为台湾省收藏。春秋战国时代,金文多的形式多样,铭文篇幅短。秦朝常见的是量权上的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汉代铜镜上的文字也不太长,多为吉祥语。由此可知,青铜铭文以西周晚期为其代表,铭文单字已超过三千多个。
青铜铭文,不仅对古文字研究有用,而且所记录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但最重要与研究古史有关的是:①分封,如颂鼎;②纪念器主的功绩;③赏赐;④战争;武王伐商《利簋》;⑤祭祀;⑥土地制度,卫盉证明土地可转让,⑦法律;⑧嫁女的媵器;⑨箴戒。这些铭文,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丰富了关于周代社会历史研究的内容,可以补证古文献的遗漏缺误,可以证实文献的真实性。
文献:西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史料传下来的朝代,当时有很多史官,负责纪录统治者言论和事迹,这种制度当沿自商朝,惟商先人有典有册,但没有商代原始史料作为历史文献传下来,甲骨卜辞到清末才作为考古文献出土,商代其他几篇文献,都是经过周人加工改写,才在《尚书》中传下来的。周代当时编成的史料必然不少,但流传到现在的典型文献是《尚书》中的《周书》部分和《逸周书》七十一篇,这两种书内也掺杂有后人编撰的材料。许多长篇的青铜铭文,也可以说是保持了历史面目的《尚书》篇章。                                          版权归三 人行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学艺术
《诗》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前后大约近五百年,社会上流传诗歌的汇编,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传说原有三千多篇,经孔子选编才成为现存的样子。收有两周诗三百多篇,因此又称三百篇,当时称为诗,因汉朝人设经学博士,才被尊为《诗经》。
西周音乐的发展,乐器种类增多,金(编钟、鎛)、石(编磬)、丝(琴、瑟)、竹(笛、箫)、瓠(笙、竽)、革(鼓)、土(陶埙)、木(柷圉)等大多齐备。音乐理论,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节。后来发展为十二律,分为六律六吕,由此形成我国传统的律吕学。
西周王朝的衰亡
国人暴动
厉王的专利政策,使周王室与社会各阶层处在了尖锐对立的矛盾之中。大夫芮良夫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劝周厉王远离荣夷公,效法后稷、文王行布恩施利,并断言:荣夷公得重用,周国一定失败。周厉王不听,反而提荣夷公为卿士,诸侯们再也不来朝见了。周厉王的专利政策,激起了国人的反抗。所谓国人,就是指居住在 “国中”的群众,其中平民为主。这些平民,多数是各级贵族的疏远宗族成员。他们虽然具有自由民的身份,但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要依附于贵族,他们与各级贵族既有联系,又相对立,他们聚居在国中,成为国人的基本群众,有些失势的贵族和贫困的士,也纷纷下降到或接近于平民,也成为国人的组成部分。百工、商贾以及其他一些属于社会下层的群众,也属于国人阶层。(当时国人还有相当大的权力,询国危、询国迁、询立君。国人有氏族沿续下来的氏族成员的民主权,国人人数众多,出兵打仗要依靠它。国君如果不同意国人的意见,国人可以驱逐国君下台。)周厉王的专利政策,激起了国人的不满,为国人带来了灾难,出现了国人谤王的情况,周厉王用卫巫监谤,国人只得道路以目。周厉王自以为能弭谤,召公指出:堵住老百姓的嘴,比堵河更严重,一条河堵住,就会溃决,造成灭顶之灾,伤害的人很多,平民的言论也是这样,堵塞言论,会危害国家的统治。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疏导水路,使它畅行无阻,善于治国的人,要让平民畅所欲言。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周厉王根本不听,朝廷上下再也没人敢说话了。于此同时,戎狄攻周,打到了犬丘,杀害了秦仲之族,周军讨伐不胜而归。就在周厉王内外交困之时,西周犹如布满了干柴的原野,又如装上导火索的火药库,只要有星星之火,就会燃成燎原之势。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参加者有国人,还有工匠等揭杆而起,冲向王宫。周厉王一看大势已去,只得狼狈地逃出镐京,渡过黄河,一直逃奔到彘地(今山西霍县)。史又称此事为:厉王奔彘。国人暴动,不仅赶走了周厉王,而且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基础,加速了它的崩溃。
共和行政(两种说法)
厉王逃走后,宗周一片混乱,于是由召公、周公临时主持政事,收拾残局,号称共和行政。此外还有:①《竹书纪年》、《吕氏春秋》等书载为共伯和主政。②《左传》说是周同姓诸侯,轮番主政。③《国语集证》认为在朝公卿与周同姓外藩诸侯轮番执政。④李西兴《共和新探》主张成周由共伯和主政,称共和,宗周由召伯执政,是为二伯主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宣王中兴
周宣王,周厉王之子,他经历了国人暴动的洗礼,目睹了其父奔彘的下场,洞察了社会的弊病所在,继位之后,革新政治,变革制度,任贤使能,以召公为辅佐,起用尹吉甫、樊侯仲山甫、南仲、方叔、申伯、程伯休父等贤臣良将,效法周文、武、成、康先王,励精图治,力挽周王朝的颓败之势,南征北战,打退了蛮夷戎狄的进攻,再振周王室的雄风,诸侯又朝周,史称宣王中兴。                                                                 版权归三 人行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幽王亡周
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宗周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天灾人祸,纷纷而至,但周幽王不但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以满足其奢侈无度的享受。任用贪财好利的虢石父为卿士,政治更为黑暗,激起了国人更强烈的不满。
幽王宠爱妃子褒姒,烽火以戏诸侯。昏庸残暴。
在王位继承问题上,胡作非为,废申后立褒姒为王后,同时把已立为太子的申后的儿子宜臼废去,改令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遭到大臣的反对,但还一意孤行。又出兵伐申国,即申后娘家,太子宜臼的外祖父家。申侯忍无可忍,在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联合各国和西方的犬戎,举兵进攻宗周,幽王和太子伯服被杀死,褒姒被俘虏而去。
幽王死后,申侯、鲁侯和许文公在申国拥立太子宜臼为平王,同时虢公翰又于携地立周王子余臣为王,形成二王并立的局面,这时,晋、卫、秦、郑等国联兵讨平了犬戎之乱,但关中破坏,镐京残破,于是第二年(前770年),晋、郑、卫、秦等以武力护送平王东迁雒邑,史称东周,到此西周灭亡。
《诗经•小雅•正月》称:“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成为中国的女祸说,夏亡有妹喜,商亡有妲已,周亡有褒姒。其实,不仅不在于女后,也不全在于君主,是那个王朝到了腐朽时期,并非哪个人使他灭亡了,是因为它已到了瓜熟蒂落之时。

第四章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
(前770年——前476年)
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
春秋初年的政治形势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统治的地区很小,力量很弱;而诸侯国的力量日益强盛,郑、齐、晋、秦、楚、吴、越等国相继称霸于中原。周王名义上保留了“天下共主” 的地位,实际上根本号令不了诸侯,有的诸侯公然和周王进行战争;有的诸侯名义上打着“尊王”的旗帜,实际上是要把周王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争夺指挥诸侯的霸权。周王变成了霸主的傀儡,各国君主执掌政权。
大国争霸
春秋五霸:①《白虎通•号》: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②赵歧《孟子注•告子下》: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③《荀子•王霸注》: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一般以第二种较为流行。
齐桓霸业
齐桓公任用管仲,管仲政策—-在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由国家直接管理经济,增加财源。在内政方面,划分为21乡,工商6 乡,士农15乡,士、农、工、商分区定居,各专其业,不许杂处,世代相袭。在军事方面,作内政而尊军令,五乡一军,士农15乡分为三军3万人,使军队直接掌握在国君手中,兵民合一,军政合一。平时加强训练,战时国君直接指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齐桓公霸业的口号:尊王攘夷,尊王就是尊崇周王室,攘夷,即是驱逐夷、狄少数氏族势力。这是因为周王室还有影响,名义是天下共主和宗法上的大宗,不尊重就不能得到各国的同情和支持,要攘夷就要树立一面中原各国共同拥护的旗帜,用“尊王”的旗帜来团结各诸侯国共同攘夷,是当时形势的要求。攘夷的表现:北攻戎狄,存邢救卫,攻山戎救燕,解郑围、攻蔡国与楚立盟。辅佐王室,保卫周惠王太子郑(后为周襄王)。公元前651年(周襄王元年)的葵丘之会是齐桓公称霸的顶峰。
晋文霸业
晋献公灭诸公子,集大权于国君,结束内患,扩张土地。晚年内乱,晋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归国为君主。晋文公加强了军队和君权,重用贤臣,免债轻赋,救贫济弱,发展农商事业。尊王,平定周太叔带,护送周襄王回洛邑。晋文公利用晋国是姬姓诸侯大国的有利地位,把周天子作为招牌,推行霸业。他利用楚攻宋的机会,攻曹、卫以解宋国,努力争取齐、秦两个大国的支援,以退为进,在成濮大败楚军。使中原小国摆脱了楚国的控制,归服晋国。在践土(河南原阳西南)会盟诸侯,被周襄王正式册封为霸主,成就了取威定霸的业绩。
秦穆霸西戎
秦本是小国,秦穆公(前659-621年)雄心勃勃想从狭窄的关中地区走出来,称霸中原。他招徕任用出身比较低贱而有贤能的人为秦国服务:百里奚、蹇叔、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与晋结姻:娶晋献公的女儿为妻,助晋惠公回国为君,资助粮食,立晋文公。但立晋文公的结果,是晋国的强盛挡作自己前进的道路。出兵伐郑,弦高犒师,袭滑国,殽山之役全军覆没,三次出击才得胜。东进受阻,回过头向西发展,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独霸西戎。周王派召公送秦穆公12只金鼓,表示祝贺。
楚庄问鼎
楚庄王三年不语,一鸣惊人。之后,平定若敖氏,任用隐士孙叔敖。公元前606年(周宣王元年),问鼎轻重。王孙满讲:在德不在鼎,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楚庄王只得回军。邲(河南荥阳东北)之战中,楚庄王善于采纳合理的意见,君臣上下比较团结,士气较高。而晋军并不是实力不如楚军,而是由于将帅不和,步调不一致,各自逞能,不能协作,军心涣散而失败。结果楚军大胜,威名大振。过了两年,楚庄王又借口宋国杀了楚使者而出兵围宋一年多,宋“易子而食,析骸以爨”,最后华元与楚讲和,楚国撤军。晋国因为力不从心,只好置之不理,让楚国占了便宜。这时中原各国除了晋、齐、秦、鲁等国,差不多都尊楚庄为主。   版权归三 人行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弭兵之会
公元前546年,宋国向戌看到楚、晋两国打不下去,各诸侯国疲于奔命,于是奔走于晋、楚之间,在宋都召开了有楚、晋、齐、鲁、郑、卫、宋、许等十几国参加的弭兵大会,由楚国主盟。会议规定以晋、楚为首,各国共订盟约,不要打仗:晋、楚共为盟主,自后中小国家对晋、楚同时朝贡;齐、秦分别同晋、楚联盟,不向晋、楚朝贡。这次弭兵的结果,实际上是晋、楚平分霸权,为各国统治者提供喘息和备战的时机,并没有消除战祸。但是客观上也为中原以后40多年中战争减少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生产发展和新兴势力的夺权斗争。
吴国北上争霸
吴国政治中心在吴(今江苏苏州)。吴在晋的帮助下强大起来,屡次攻打吴、楚间的小国,使楚国忙于应战,疲于奔命。吴王阖闾执政后,以伍子胥为辅佐,任命孙武为将军。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与唐、蔡联军攻入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纪南城),楚昭王逃走。后由于楚向秦求来救兵和吴王弟夫概称王,吴军被秦军击败。吴王阖闾被越将灵浮姑用戈击伤而亡,其子夫差击败越国,勾践称臣。勾践北上称霸中原,公元前482年(周敬王三十八年),吴王夫差大会诸侯于黄池,达到了称霸的目的。
越王图霸
越国,是古代越人建立的国家。传说是大禹的后代,为少康所封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不可信)。到越王允常和他的儿子勾践时,开始兴盛起来,也想效法中原诸国称霸,但越国北方是比它强大得多的吴国,越国要北上,首先要消灭吴国,这是吴越争霸的原因。槜李(浙江嘉兴)之战中,越败吴军,吴王阖闾伤指死,吴王夫差立志复仇。公元前494年,灭勾践于会稽,勾践屈服于吴国。勾践任用大夫文种、范蠡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多次攻吴。在公元前473年,大破吴国,夫差自杀。勾践带兵北上,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大会诸侯,各国都听从了他的号令。周元王正式派人赐给勾践祭肉,命他为霸主。勾践成就了霸业,越国成为春秋战国之际最强的国家。
大国争霸的实质和意义
大国争霸,是旧制度接近衰亡的反映。尊王攘夷的口号,具有维护旧的制度秩序的含义。不过他们的真实目的,是利用这一口号作为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手段。
历史意义:
春秋时代的大国争霸,对社会有很大影响,主要反映在:加深了劳动人民的痛苦,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在客观上形成了地区性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旧制度的瓦解与封建制因素的增长。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铁器的使用    牛耕的推广    水利事业
井田制的破坏
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许多荒地、旷土隙田开辟出来,成为庐田庑舍,而井田却由于民不肯尽力而处于瘫痪状态。有些奴隶主却尽力驱逐奴隶从事荒田的开垦,使西周末期以来不在税收之列的私田急剧增加。这是钻空子,在一种新的社会事物产生时,往往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相当宽松,因而能得以充分获得利益,当各种人物都从事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制约措施也就相继出台了。
各国诸侯对土地特别重视,这也是大国争霸的主要目的,孟子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诸侯掌握了过去由周天子所独有的向臣民赐田的特权。有权赐也有权夺回,发生了争田、取田、赂田、疆田、归田事件。“田里不鬻”的格局出现了缺口,土地关系正走向私有化道路。但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井田崩溃过程也先后不一。井田崩溃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赋税制度的变化
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按土地的多寡肥瘠征收贡税。
晋国的作受田、作州兵。
鲁国的初税亩,一般解释为履亩而税。公元前594年(周定王十三年),对公私土地一律按亩征税,实际上取消了公、私田的差别。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存在。
鲁国作丘甲。公元前590年,以丘为单位征发军赋。
楚国书土田,公元前548年。
郑国作丘赋,公元前538年。
按丘出赋与依田亩征收赋税,不仅反映了国野差别的渐趋消灭,也反映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  版权归三 人行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二、人民的反抗斗争
1、民溃事件
奴隶和平民采取逃亡的方式进行反抗,齐国征发十国庶民到鄫(今山东枣庄市)筑城,以“各有礼”而民逃亡。梁国筑城民溃,邢、蔡、沈、莒等小国也有民溃。
2、师溃事件
师溃:奴隶主贵族军队的逃散。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六月,王子朝之师攻瑕攻杏,皆溃。楚灵王师溃。
3、手工工匠的反抗
公元前478年,卫国工匠起来反抗,包围卫庄公的宫门,卫庄公被戌州己氏杀死。(参见讲义157页)
4、国人干政(国人暴动)
赶走卫侯,杀莒纪公,郑杀伯有(公孙墨),宋强宗大侯华臣因追疯狗而逃亡。瓦解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新兴势力的夺权斗争
鲁三桓与公室的斗争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春秋时期的文化
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与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
天道与人事
因为周天子虽然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名号,但实际上已失去了本来的权威。天上的上帝,是人间帝王的反映,地上周天子的衰微,也就造成了人们对天的怀疑,人间一切休咎祸福均自天降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周内史叔兴和郑国申繻说:“吉凶由人”、“妖由人兴”。郑子产讲:“天道远,人事迩,非所及也。”
随着对宗教性的天神信仰的动摇,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有所发展。“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现实,使人们得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的结论。
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其人、其书
生卒年不可考,籍贯有楚国岩县(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陈国相人、宋国相人三说。书《道德经》,帛书是《德道经》。
西汉时,黄老之学曾是统治思想,东汉时为老子建庙祭祀,三国南北朝时被奉为道教始祖,唐朝时被奉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元朝时道教盛行,明嘉靖皇帝信奉道教。
哲学思想
道,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是至上权威,先天地而生。道生一,一是至等无偶,一生二,二是阴阳二气,二生三,三是均适状态。三生万物,各种各样的东西产生出来。
这是朴素辩证法,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对立和统一,也包含着客观事物的相互转化,物极必反,调和矛盾,以不变应万变。老子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
政治主张
主张无为而治,宣扬使民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孔子和《论语》
儒家渊源
从甲骨文看,儒家的本义是沐浴濡身,这是由于儒的本职是为人相礼,祭祖事神,必须经常斋戒沐浴,这是儒者的突出的特点。甲骨文中的材料,可以作为商朝有儒存在的证据。甲骨文中有丘儒、儒师。周代的儒者从事大宾大祭的活动,逐渐减少察解神怪的巫术性质的活动。孔子改造儒的形象,发挥儒家的教育作用,讲习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知识,使儒的地位和作用确实发生了变化。从孔子后,人们不敢以儒为戏,儒形成了一个学派,孔子就成了祖师,开山人。  版权归三人行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孔子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19年),名丘,字仲属,其六世祖孔父嘉,是宋国的司马,被华督杀掉,其子逃奔到晋国避难,定居于鲁。三岁丧父,生活贫困,当过小官,一生坎坷不得志。
政治思想
以维护周天子的统一天下和重建文武周公事业为己任,主张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手段就是正名,同时把德礼作为首要的手段。
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天命观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要不怨天,不尤人,听从天命,敬畏天命,但却怀疑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思想、方法
办教育,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主张有教无类。
学习要有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教育方法: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独立思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因材施教。
文献整理
为了教学的需要,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
后世影响
当时孔子是一个学者、教育家。汉代被称为素王,唐高祖封为大成至圣文定王。子孙成为衍圣公。
《论语》,是弟子的记录,历代有人研究,唐朝被列入为十二经中,记为十三经的一部。赵普讲,靠半部论语治天下。日本人说现代人就是《论语》加电子计算机。
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数学:运用数字知识于城市建筑,土地测量与赋役征收、年龄计算等方面。
天文历法:《春秋》日月食记录非常详实,在242年间有37次记录,书中35次已证明是准确的。鲁文公十四年(前613年)秋七月记录:有星孛入于北斗。是最早的关于哈雷慧星的记录。《左传》记载:133年间48次闰月,失闰一次,共合计闰月49次。19年7闰比欧洲早一百六七十年。
医学:药物有100多种,方法有切脉、望色、听音、(观)形等。著名医生有医和、医缓。
  


版权归三 人行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沙发
lv0you 发表于 07-11-11 09:09:41 | 只看该作者
还有呢,继续
板凳
haochangyi 发表于 07-11-11 19:16:3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地板
chenguangliang0 发表于 07-11-11 22:39:30 | 只看该作者
ding  !!!!!!!!!!!!!!!!!!!!!
5#
青松qs 发表于 07-11-13 10:29:24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希望能继续上传啊
6#
ai1wen 发表于 07-11-13 11:25:17 | 只看该作者
[s:2] xx谢谢
7#
 楼主| pkuhistory 发表于 07-11-13 22:44:46 | 只看该作者

to continue

第五章  战国时期新制度的确立
(前475年——前221年)
各国的变法运动
魏国李悝变法
魏国在战国初年的魏文侯(前445-前396年)时期,进行了改革,他招纳了一批政治军事人才,前后有子夏、田子公、段干木、吴起、西门豹等一批人帮他治国,其中尤以李悝变法影响为大。其主要内容有: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封建官僚制度;推行尽地力之教;实行平籴法;作《法经》;
楚国吴起变法
变法内容是:
明法申令;收夺爵禄;裁减官吏;整顿吏治,堵塞私门。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前的秦国社会:前408年“初租禾”,奉献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下令求贤,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公元前356年,孝公拜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大规模的变法。主要内容:
1、废井田,开阡陌封疆。
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3、重本抑末,奖励耕织
4、推行县制
5、编造户籍,什伍连坐
6、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改革了旧制度,确立了新制度,是重大的进步,对秦国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并且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关东六国。
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水利事业的发展
西门豹治理漳河   李冰都江堰   郑国渠
农业生产的发展
铁制工具的进一步推广。
各地大量铁器出土,表明其广泛性。方法有所提高,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条件
畜力耕田的推广
除了牛耕外,还有马耕,地区更为广泛。
耕作技术的进步
识别土壤,施肥技术,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粮食作物种类与分布
由于各国土壤、气候等不同而种植不同的庄稼,粮食作物品种也有所不同。
农业方面的提高
当时一石相当今60斤,从而可知,中国的农业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在当时已奠定了基础。版权归三 人行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城市的兴起
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引起了城市的发展,有代表性的是齐国的临淄、燕下都、楚国的郢、定陶、赵国的邯郸。城市是统治阶级对农村行使统治权的据点,又是官吏、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聚居的场所。城市从政治上统治农村,从经济上剥削农村。
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封建诸侯割据和互相争战,是战国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当时的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更为激烈和频繁,规模也更大。
战国时代战争概述
1、武器的进步:表现在(1)钢铁武器种类品种日益增多。(2)弩机的发展,鲁班的云梯、钩拒。
2、兵种的变化:春秋时代主要是车兵,战国时代步兵和骑兵是主要兵种,车兵退居次要地位。
3、兵员增多:春秋时代,晋文公有三军二万余人,齐桓公有三万余人。战国时,秦、楚兵过百万,韩国最弱也有二十余万。
4、总的战争方式的变化:步骑兵的野战、包围战代替了车阵作战。因为兵员增多,补充兵力较易,战争也就带有持久、长期的性质。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交战国的经济、政治、人口数量和技术水平等条件,而且决定于一国的民气了。进攻方式也比较带有运动性了。武卒制、兵之后发而先至、迂回的战略开始应用。战争的指挥成为一种艺术,兵法比以前更讲究。
5、防御手段的进步:由于战争的频繁,战争规模的扩大和运动战略的开始运用,各国不得不防备敌人的突然进攻,因此防御手段也跟着进步。春秋时代作战避开困难的地形,战国时利用险要之地防御和进攻,加强了关塞亭障的防守。修筑了长城,中原地区有楚长城、齐长城、魏长城、中山长城、赵国南长城、燕国南长城。在边境地区有赵、燕、秦长城抵御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族。
6、军事学的发展
孙武的军事理论,孙膑兵法,尉德、吴起、商鞅等均有军事著述。
7、战争的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从兼并战争逐步转化为统一战争,从割据走向统一。
主要阶段:1、魏国称霸时期,六国互相混战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前334年,齐、魏是作战的焦点。2、东西角逐,山东六国抗齐、秦时期,从前333年到前231年,表现为秦齐对峙。3、秦赵大战;4、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国统一时期。
重要的历史事件:马陵之战   合纵连横   远交近攻   长平之战
秦统一六国时机的成熟
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有所加强,交流广泛。
其次,从民族关系来看,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一个基本上有共同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具有共同风俗和习俗,具有共同的语言和文字为主体的民族,在中国境内出现。
其三,各国各阶层各阶级的人都希望统一,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其四,经过兼并战争,秦国势力扩大,成为统一的中心力量。
秦国的条件:变法彻底,中央军权的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快,军队战斗力强。从秦孝公,经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直到秦王政继位时六代123年,秦据有天下三分之一的土地,十分之六的财富,秦国具备了统一的条件。版权归三 人行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战国时期的文化
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战国时代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对许多重大社会问题,如社会如何变革?在列国兼并战争中如何富强国存?都有自己的态度和主张,愿望和要求,这样就形成了产生百家争鸣的社会条件。
人员准备:随着社会大变革,作为贵族下的士开始分化,有些士无田可食,失去原来职守,他们凭借六艺知识,或者成为传授知识的老师,或者成为举行典礼时的赞礼者,或者参加政治活动,谋求一官半职,总之,转化成不同阶级的知识分子。但他们不是一个阶级,但都依附于某一个阶级,代表某一个阶级的利益。他们到各国游说,或者著书立说,宣传自己及其学派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这样,他们就成了各阶级、阶层在思想上的代表人,就为百家争鸣准备了人员条件。
文化政策:战国时期是各国割据争雄的时代,作为统治者虽然有的曾推行文化专制政策,但各国发展不同,并没有全部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各国君主和统治者都以礼贤下士、招徕人才相标榜,以巩固其统治,因而形成了布衣卿相之局和礼贤下士之风。所以,当时的士可以各持一说,在诸侯之间奔走游说,“合则留,不合则去”,有相对的自由。在这种文化政策下,才有可能进行百家争鸣。版权归三 人行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聚徒讲学:随着学在官府的改变,聚徒讲学成为当时的风尚,著名学者几乎没有不聚徒讲学的,而多数知识分子也把从师作为进入仕途的重要门径,这应使各个学派有了发展的机会。
战国时代的各个学派之间既互相批判问难,又互相影响吸收,名学派内部也在不断的分化,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各派都著书立说,这样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墨子和墨家
墨子(约前468—约前376年),名翟,鲁国人,一说为宋国人,他曾接受儒家教育,当过木匠,创立墨家学派。
墨家特点: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领袖称为巨子,所有墨者都听从其号令。他们热衷工艺技术,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军事知识,是从手工业者、农民中上升起来的,占有一定财富但还没有脱离生产劳动的私有者。他们代表手工业者。富裕农民和中、小地主的利益。
墨子的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核心是兼爱,认为社会上一切人只有“兼相爱”,才能“交相和”,因此反对战争,主张“非攻”。“非攻”和“兼爱”联在一起。“尚同”、“尚贤”是实现“兼爱”、“非攻”的具体办法。也就是要求打破阶级限制选拔贤才,实现统一。“节用”、“节莽”、“非乐”、“非命”,既是对当时掌握国家政权的“王公大人”奢侈腐化生活和垄断政权的批判,也是墨子对自己“兼爱”贤人政治的具体设想。“节用”,反对王公大人奢侈腐化的生活。“节葬”,是反对儒家鼓吹的厚葬,认为贵族们厚葬成风是浪费社会财富。“非乐”,他生活俭朴,认为音乐、舞蹈都是无用的,主张“非乐”。他认为“农与工肆之人”都可以当官,反对“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命定论,主张“非命”。“天志”、“明鬼”,则是墨子宣传自己政治主张所利用的宗教迷信工具。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鬼是存在的,把天和鬼作为制裁、恐吓当时掌权的“王公大人”们的一种工具。这当然是一种宗教迷信,但墨子是把它作为推行自己整个学说的一种舆论工具而提出来的,实际上天和鬼的意志代表的是墨子自己的意志,既有进步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十大学说有机地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墨子的完整思想体系。
三表法:在认识论上,墨子提出了判断是非真假标准的三表法,第一要“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其次要根据“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要“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属于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论。有积极性,也有其局限所在。
现存《墨子》五十三篇,大部分是墨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集录,是研究墨家思想的可靠材料。
道家和庄子
道家,是由老子创立的。战国前期继承老子思想的有关尹(环渊)等。战国中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
庄子(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邱,一说为山东曹县)地人。曾为漆园吏,即管理漆园,又征收漆税,有时以打草鞋为副业,可能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又有所发展,在政治思想方面,表现了对前途完全绝望的情绪;在哲学上,继承老子的哲学思想,创立了先验的主观唯心主义,并以“道”作为他哲学观点的核心和基础;取消了老子思想中积极性的东西,而把他的消极思想发展到了极点。
儒家和孟子
儒家,是孔子创立的,到战国初年墨家学说很流行,儒家受到了批判和破坏。到战国中期,儒家大师孟轲出,补充、发挥和改造了孔子的学说,使儒家学说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后来,经汉代儒生们的改造,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孟之道。
孟子(前371-前289年),名轲,是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教育甚认真。他得孔子孙子思门人的传授,自以为是子思的学生。曾到宋、魏、滕、齐等国游学,也曾为齐国官员。后以讲学为主。
政治思想:主要是兴王道,行仁政。王道就是先王之道,他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政治作为王道,反对霸道,反对暴力改革,为了兴王道,建议实行仁政。仁政就要从井田起,在井田内建立男耕女织的社会,实际上是封建的井田制。建议给农民五亩上宅和百亩之田,并种桑养猪牛等,使劳动者要居本业,经济者也就可以王天下了。主张:“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又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性善论:这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基础。他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也,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也就是说,从天生的资质来看,可以使它善良,这便是我所说的人性善良。到于有些人不善良,不能归罪于他的资质。同情心,每个人都有;羞耻心,每个人都有;恭敬心,每个人都有;是非心,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不是由外人给与我的,是我本身就具有的。上述四种之心,孟子称为四端,四端如发展起来,就成为仁义礼智的四德。恻隐之心是四端之首,仁是四德之首,孟子认为统治者把这种内心固有的恻隐之心发扬出来,推行到行政措施中去,每办一件事,就都能想到老百姓的痛苦,这就叫“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也就是所谓仁政了。版权归三 人行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孟子的晚年,整理了自己的著作,写出了《孟子》七篇,宋代立为十三经之一。
儒家和荀子
儒家,在孔子后分为八派,荀子是其中的一派的创始人,即孙氏之儒。
荀子(约前313-约前238年),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人。三次入齐在稷下学宫担任祭酒,曾入秦、居赵、到楚,为兰陵令,因春申君黄歇被杀而免官,定居兰陵,并死于此。
荀子的思想很丰富:
政治思想:隆礼、重法。这里的礼,是封建的道德规范、社会制度和秩序。法,指封建刑法。教化与刑法的关系:“礼者,法之大分类(类似法的条例)之细称也”(《荀子•劝学》)。礼是根本原则。法是具体措施,法根据礼来制定,二者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他主张法后王,就是学习当世的君主。
认识论:他反对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因为人生下时的天性是恶的,为了自己的欲望而争斗,争起来就会乱,因此用礼义教化,用刑法惩罚,他以此说明封建制度的必要性。强调了人性的善恶是由生活的客观环境所决定,物质利害决定了人的一切,从这一点上看,也有进步性。但无论性善性恶,都是超阶级抽象的人性论。
自然观:荀子肯定天是自然的天,物质的天,“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人类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克服自然界的灾害,改善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他提出“戡天”,即征服自然的学说,他说:与其尊崇天而整天仰慕它,不如积蓄财物而来控制它!与其依从天而来称颂它,不如掌握天的规律而来利用它!与其空望无时而坐得恩赐,不如顺应时节而来利用它!这是人定胜天的思想。版权归三 人行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朴素辩证法因素:一是认为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二是自然界变化生生不息。但主要是为论证封建统治服务的。
荀子的著述为《荀子》,有些自己的著述,有的是弟子整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汉朝刘向整理后的32篇。
法家和韩非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前期法家李悝、吴起、商鞅等是政治改革家,后期法家韩非等是政治理论家。
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和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韩非多次劝说韩王采用富国强兵的方法,但韩王不用他。他写的书传到秦国,被秦王政所欣赏,发兵攻韩而得到韩非。秦王政采用了韩非的政治理论,但由于李斯、姚贾等人的打击、陷害,韩非被秦王政所杀。
韩非的政治理论,尤其是君主专制理论非常完备,:
历史进化观:针对儒家的法先王和道家的崇古言论,韩非指出历史是进步的,时代是变化的,在古代是合理的进步的东西,到后世就会变得荒谬背理,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世事,因为之备。”也就是说,不要效法古代的老规矩,要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制定政策,以此来论证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地位变动和财富权力转移的合理性。
法、术、势合一。前期法家商鞅注重法,申不害注重术,慎到注重势,韩非集诸家学说的大成,提出法、术、势结合的学说。他认为:法,就是武文法,“法者,编著之图籍,设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三》)。术,就是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方法,“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公端而潜御君臣者也”(《韩非子•难三》)。势,就是势位,指国君的威势,即政权,“势者,胜众之资也”(《韩非子•八经》),“主之所以尊者,权也。”(《韩非子•度刀》)。
三者关系:法是公布出来要人民遵守的,而术则只由君主秘密掌握用以保证法的贯彻,势是贯彻法、术的先决条件,没有势(政权)自然谈不上法的实施。他用比喻来说明三者的关系:国家是国君的车子,势是拉着车前进的马,术是驾驭的方法,刑法是赶车的鞭子。有势无术,就会出乱子;有术无势,臣下就不一定听指挥;光有势和术还不行,还要有过去没有颁布过的成文法来保障这种权势。国君必须全面地掌握法、术、势,才能巩固新的封建国家政权。对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他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致。”(《韩非子•扬权》)。
韩非还有唯物主义自然观,注重参验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朴素辩证法观念(矛盾)。
韩非的理论,被秦王政所采纳,一方面取得了兼并战争的胜利,一方面也因严刑酷法导致了二世而亡。后来他的法术势结合的法治思想为统治者所采用,但因其只讲刑法而不讲教化,不利于巩固统治。因此,秦朝以后的统治者虽继承了法家思想的精髓,但却不再公开打出法家的旗号,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封建统治者便采用了儒表法里或阳儒阴法的形式。
史学
《左传》
中国第一部较为详细的编年史。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悼公十四年(前464年),比《春秋》多出十七年。
《竹书纪年》
该书是战国时期魏国编年体的史书,因原本写于竹简而得名,现在有范解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在王国维本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3、《战国策》
汉朝刘向编辑的一部关于战国时代纵横家游说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分为十二国(除七雄外,有东周、西周、宋、卫、中山)。
文学艺术
诸子散文,屈原和《楚辞》
自然科学的发展
《甘石星经》   司南的发明   医学   数学

第六章  秦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和秦末农民大起义
(前221年——前207年)                                          版权归三 人行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把古代传说中的神和人间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
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说明秦始皇不仅仅做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当神,“君权神授”。
尊君措施:谥号废除,令诏制。
中央官制
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虚设,掌握在皇帝手中)。
九卿:奉常、郡中令、太仆、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廷尉、卫尉。
博士:虽无实权,但可参加议论。
这样,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都处于相互牵制状态,任何人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后掌握于皇帝之手。
地方官制
区划:郡、县、乡、里四级
郡:郡守、郡尉、监御史
县:县令长、县丞、县尉
乡:三老、啬夫、游徼
里:里正(里典,为避讳而改)
    上计:各郡每年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治安情况。
巩固统一的措施
除上述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以外,秦皇朝还推行了一系列巩固、加强统一的政策和措施。
确认土地私有(“令黔首自实田”)   统一文字(小篆、隶书)   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   修驰道  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
秦皇朝的残暴统治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秦始皇的残暴统治   沉重的负担   豪华的宫殿   惊人的陵墓
农民大起义的几点启示:
一、“天下苦秦久矣”。陈胜、吴广起义后,全国人民都响应,“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形成了“万民离叛”(《汉书•贾谊传》)的现象,说明秦朝统治者极其孤立。“斩木为兵”的起义军,竟将庞大的、训练有素的秦军打得节节败退,四个月左右就攻入函谷关,兵临城下:反映了靠武力征服而建造起来的、用严刑峻法加以管理和控制的秦朝,其统治基础极其脆弱。
二、张楚旗号起了动员和激励人心的作用,利用了关东与关中地区之间的矛盾。(1)是秦朝统治者对关东与关中有亲疏不同的态度;(2)各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任务尚未完成。(3)秦强则帝,楚强则王。楚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并且远离秦朝的统治中心,楚人在整个反秦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陈胜、项羽、刘邦等都是楚人。当时,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因此,刘邦建立汉朝后,政治上,汉承秦制;文化上,盛行楚文化,穿楚饰,唱楚歌,作楚舞,兴楚律。秦政楚文化,标志着黄河流域的秦与江淮流域的楚进一步融合为一体,北方与南方氏族进一步融合为一体。
三、历史合力

版权归三 人行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8#
yu0le 发表于 07-11-14 09:50:39 | 只看该作者
我是买的三人行核心习题集
9#
former 发表于 07-11-14 11:42:59 |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支持一下!
10#
tu1ling 发表于 07-11-14 15:15:3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s: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9 00:14 , Processed in 0.101556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