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综合知识总结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wupeng1979 发表于 07-11-27 12:51: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点相同点
相同点===============================
(1)性质: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民运动
(2)斗争方式:都采取了武装斗争的形式
(3)组织形式:都是利用宗教发动,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4)结果: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5)作用: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
不同点===============================
背景
(1)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背景下
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
矛头
(2)太平天国的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
     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
组织、领导和革命纲
(3)太平天国运动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和革命纲领
     义和团的运动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和纲领
政权
(4)
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政权,斗争时间长
     义和团运动没有建立政权、斗争时间短
领导人
(5)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表现出向西方学习的强烈愿望
     义和团运动则是盲目排外


2.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
①历史背景:
都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目的:
都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③领导阶级及其特点:
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都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又有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
④最终结果及其原因:
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本原因都在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2)不同点
①政治主张:
领导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保留皇帝。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共和。
②手段及性质:
戊戌变法靠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采取自下而上的武装斗争,是比较完整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结果也有不同的一面:
戊戌变法半途夭折,完全失败,变法法令被废除。辛亥革命毕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取得了很大成功。
3.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反清斗争的比较
(1)相同点
①都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为主要斗争目标。
②都制定了革命的纲领,前者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后者提出了“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③都采取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斗争方式。太平天国同清朝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斗争,进行了北伐、西征、东征和后期防御战等,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反清起义。
④都在南京建立了革命政权。太平天国定都天京;辛亥革命中在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
⑤这两次革命都没有完成反侵略(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2)不同点
①领导革命的阶级不同: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②革命的性质虽然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但太平天国运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而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农民战争。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革命的纲领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要建立一个“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田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理想社会。“三民主义”是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与辛亥革命的“平均地权”也有质的区别。一是平均主义的,彻底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④发动群众的程度不同。太平天国主要依靠广大农民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而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则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仅依靠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会党和新军中的一部分人。
⑤斗争的结果不同:太平天国运动被清王朝勾结外来反动势力残酷地镇压了,而辛亥革命则在推翻了清王朝对中国的封建统治后被中外反动势力篡夺了革命果实。
4.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比较
相同点: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洋务派与维新派的主张的相同点: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学堂,派人出国留学,维护清朝皇帝的皇位。
不同点: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海军等。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他们多次上书请求变法,并在光绪帝支持下发动了戊戌变法。革命派主张实行“三民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他们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
5.比如孙中山和康有为的不同
(1)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所走的道路不同,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改良、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革命;孙中山在上书请求变法失败后,便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
(2)他们的意志品质不同,康有为在变法失败后,意志逐渐消沉,后来转变为保皇派;而孙中山在革命失败后,仍然顽强不屈地继续进行斗争,成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6.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
都未改变社会性质;都要挽救民族危机;都同属于资产阶级;结果都失败了。
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17、18世纪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请你想一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提示:相同点:①原因相同。两国资产阶级都想掌握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上的障碍;②领导阶级相同。都由资产阶级领导;③革命动力相同。人民群众在两国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④影响相同。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对其他国家革命都有很大影响。
不同点:①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英国除资产阶级领导外,还有新贵族。②特点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执政的君主立宪制,法国革命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③意义不同:英国揭开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法国扫荡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的基础。
8.试分析英、美、法三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答:(1)根本原因相同:都是在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爆发了革命,但各国又有所不同,英国和法国是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是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革命,但美国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又不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3)结果相同: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4)领导阶级相同:都是资产阶级。
9.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有何异同。
答:相同点:(1)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改革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此后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3)改革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4)都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不同点:(1)背景不同:俄国改革前面临着严重的农奴制危机,没有民族危机;日本则不仅有国内危机,而且面临着外国侵略的民族危机。(2)前提不同:日本在改革前,武装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为维新改革扫清了障碍;俄国在改革前没有发生内战。(3)内容不同:俄国改革以废除农奴制为主;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以学习西方为主。
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植;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10.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不同点
答:(1)原因不同:美国独立战争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殖民统治的阻碍,南北战争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黑人奴隶制的阻碍。
(2)内容不同:独立战争要求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南北战争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人奴隶制。
(3)方式不同:美国独立战争采取的是民族解放斗争的方式,美国南北战争是以内战的方式进行的。
(4)性质不同:独立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双重性质,南北战争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11.发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明治维新与发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戊戌变法,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试从时代背景、领导者、改革的参加者、改革内容几方面进行比较。
答: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时代背景        国内        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        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力很强大
        国际        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
领导者        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        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参加者        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和手工业者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改革措施        政治方面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企业        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社会生活方面        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在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        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军队        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12.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
答:(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对于生产的影响不如第二次显著,新技术的发明主体与其说是科学家,不如说是有才能的技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发现往往直接导致技术发明。
(2)第一次工业革命重心在轻工业部门,主要是纺织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则重心转移到重工业,如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
(3)第二次工业革命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不仅有能源动力革新,且扩展到材料、信息和动力技术的全面革新。
(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心主要在英国,然后扩展到欧洲其它国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展开,德国和美国成为相对中心。
13.比较两次世界大战。
答:相同点:(1)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而引起的,它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帝国主义者。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国同盟的核心,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建立者。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是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4)两次世界大战都以帝国主义的失败、削弱或崩溃而告终,帝国主义力量遭到沉重打击,社会主义力量和人民民主力量不断兴起和壮大。
不同点: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14.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
   相同点:领导力量基本相同,都是由布尔仁政什维克党领导的。
   不同点:反对对象不同,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革命性质不同,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产生的结果不同:二月革命后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然进行对外参加一战,对内镇压人民的政策,而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15.徳、日法西斯的建立的异同:
(1)政权建立的方式不同:纳粹党是以逐步夺权的方式,日本则是建立内阁的方式。
(2)相同之处:两国的法西斯势力都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发展党员起来的,它们都是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建立起来的法西斯专政,它们所实行的对内、对外政策反应了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既有共同性又有典型性;两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促使了欧亚二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5.三次科技革命列表之比较
科技革命        兴起时间        主要标志        主要成就        意义        共同影响
第一次        18世纪60年代        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应用        棉纺织机器的发明;改良蒸汽机的应用;火车、汽船        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        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都改变了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第二次        19世纪70年代        电力的发现和广泛应用        电力的发现;家用电器的发明;电车、电灯、电话电报、汽车、飞机        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第三次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互联网、克隆技术        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16.农村革命根据地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异同
相同点:
    (1)战略构想:都是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试图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2)发动群众:都是着眼于到农村发动和依靠群众,壮大革命力量。
    (3)根据地建设:都是通过发展生产、政权建设、武装民众等方式巩固和建设根据地。
不同点:
    (1)指导思想:前者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后者是全面抗战路线。
    (2)斗争对象:前者是国民党反动派;后者是日本侵略军、顽固派、伪军。
    (3)分布地域:前者主要在江南地区;后者主要在华北地区。
    (4)政权性质:前者是工农民主专政政权;后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抗日民主政权。
    (5)武装力量:前者是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工农红军;后者是经国共协议按国民革命军序号改编的八路军、新四军。
    (6)最后结果:前者因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根据地大部分丧失,红军被迫长征;后者在抗击侵华日军和伪军的激烈斗争中,得到壮大和发展。

17.农业合作化与人民公社化的比较
    农业合作化与人民公社化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两次重大调整,二者发生的背景、内容、影响有明显差异。
    从背景和原因来看:
    (1)1953-1956年底,我国在农村进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当时我国经过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新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根本好转,党和人民面临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迫切任务,需要把发展生产力和调整生产关系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同时,农村土地改革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和剥削现象。要解决上述问题,只有把个体农业引向社会主义大农业,实现农业合作化。
    (2)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我党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建设问题上“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1958年,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因此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从过程和内容来看:
    (1)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按照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经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过程实现;其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由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转变为集体经营。
    (2)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大跃进”中一哄而起的,其核心内容是扩大公有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其显著特点是“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即公社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公社范围内,贫富拉平,甚至实行平均主义供给制,刮“共产风”。
    从结果和影响来看:
    (1)农业合作化的实现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使五亿多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历史上是巨大的进步。它使个体小农经济成为集体所有制经济,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城市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人民公社化实现了政社合一。因权力过分集中,基层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没有生产责任制,分配平均化,严重地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群众觉悟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造成了农村经济陷入混乱状态和长期停滞。

    (4)发展后果迥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
合作化之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18.关于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
    (1)原因相同:三国爆发革命的原因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资产阶级为掌握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而发动革命。
    (2)领导阶级相同:三国的革命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3)革命动力相同:人民群众在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
    (4)结果相同:三国的资产阶级都取得了胜利,掌握了政权,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
    (1)原因不完全相同:英国革命是为了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美国革命是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法国革命是要推翻波旁王朝统治。
    (2)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除了资产阶级领导革命外,英国还有新贵族,美国还有种植园奴隶主阶级,法国还有自由派贵族参加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
    (3)特点不同: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执政的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法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
    (4)意义不同:
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美国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独立;
法国革命扫荡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19.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分析
    (1)社会背景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前夕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不同:
    其一、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不同:
    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20.雅尔塔体系二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的异同
相同点:
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而建立的;(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基本原则,建立了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国际体系;(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形成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4)都随着主要国家主导力量的消失而走向瓦解。
不同点: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多个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2)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是帝国主义大国与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3)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4)前者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等的崛起而瓦解;而后者则是战胜国之间的妥协,必然随着一方的解体而瓦解 ;(5)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而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6)维系前者的国际组织是国联;维系后者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
21.关于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比较
共同点:第一,都大大促进了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对发达国家来说,两次革命都成倍地提高了它们的生产力,改变了各自的产业结构和社会关系;发达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落后国家或地区自觉地(如19世纪70年代的日本;20世纪后半期的发展中国家)或被迫地(如独立前的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接受两次革命的影响,也都程度不同地加快了自身的社会发展进程。第二,都有作为次要方面的消极影响,而且这些消极影响的扼制和克服在一定程度上又都依赖于科技革命的深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发生。第三,都促进了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结合和统一。
不同点:第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不同。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在1893年-1913年间增长31.44倍,年平均增长率为4.6%;而在1913-1938年间仅增长52%,年均增长率不到1.7%。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1946-1970年产值增长4倍,年均增长率6%;70、80年代的“滞胀”阶段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也从未出现20年代末、30年代初那样的大波动。第二,改变产业结构的内容和方向不同。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发达国家的第二产业──工业总产值超过了第一产业──农业总产值;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后,这些国家的第三产业──信息和服务业的总产值都跃居榜首了。第三,导致阶级结构和社会制度演化的后果不同。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保持基本稳定。社会主义苏联曾经充分发展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但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政策失误,发展畸形,导致社会主义制度发生重大挫折。中国面临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和挑战,奋力进取,发展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第四,建立的国际关系格局特点不同。第二次科技革命加剧了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之在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斗争中,常常付诸武力,并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却大大制约了战争的因素。雅尔塔体系延续半个世纪之久的重要原因是美苏双方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各自拥有了“威慑”对方的核武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发达国家科技、经济实力的趋于接近和美国相对衰落以及若干新兴地区的崛起,全球一体化和区域协作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以和平共处、平等互利作为处理关系的准则,成为普遍的共识。第五,形成的社会主导意识和生活方式不同。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形成了以下全新概念:知识和信息比物质更重要;科技兴国,科技强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立国之本,等等。生活方式上,第二次科技革命只是延长四肢、增进力度的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却是部分取代人类脑力劳动的革命

22.井田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1)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因耕地阡陌纵横,如同井字而得名。内容是: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并要向周正交纳一定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分封制: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保卫王室。周初分封制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宋、晋等。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城。
(3)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完善的奴隶制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二者相互影响,是西周奴隶制兴盛的支柱。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瓦解、分封制破坏,奴隶制度逐步为封建制度所取代。


23.秦亡汉盛的比较
秦与西汉都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王朝。秦仅存在15年,二世而亡;西汉存在20O多年,在汉武帝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局面。秦亡汉盛的原因如下:
(1)从两个王朝的建立看,秦朝由春秋战国时的秦国发展而来,没有经过农民战争对政权进行改造这个环节;西汉是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后建立的,刘邦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亲历者,农民战争对封建政权的改造作用巨大。
(2)从统治政策看,秦崇尚法家思想,统治残酷,实行严刑峻法,徭役繁重,人民赋税沉重,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致使社会矛盾激化;西汉初年的几代皇帝,面对社会经济凋敝的状况,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减轻农民负担,爱惜民力,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从国家进行的重大工程看,秦朝征调大量劳力用于长城和陵墓、宫室的修建;西汉则多利用国家力量进行水利工程的修建,前者破坏生产,后者有利于生产。
(4)在对待亡国贵族和割据势力方面,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在思想文化政策方面,秦汉也有差异。
(5)秦始皇、秦二世与西汉前期几位皇帝的个人性格和秉性也有不同。以上原因导致了秦汉两种不同的结局。
24.郑和下西洋与开辟新航路的比较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二者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
第一,从时间上看,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达•伽马、麦哲伦和哥伦布的航海早半个世纪。在规模和航海次数方面,外国与中国是无法比较的。这说明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能力和胆略征服海洋。
第二,从目的上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内容是贡赐贸易,形式是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西欧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第三,从影响和后果来看,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赏赐式的贸易是违背经济规律的,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同时,其规模、影响越来越大,为后来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25.洋务派与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的比较
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1)从目的上看:鸦片战争中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提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学习西方的长处以加强国防,抵抗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洋务派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同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到西方船炮的威力,便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是,二者学习西方的目的有本质的区别,抵抗派学习西方的目的是抵抗侵略,并在民族自卫战争中付诸实施;洋务派之中虽不乏抵抗侵略的有志之士,然而他们的头面人物搞洋务的根本目的还在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力主“借师助剿”,而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妥协退让。
(2)从内容和实践上看:抵抗派和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都是西方的先进技术。但是,抵抗派由于受到种种压抑和打击,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主张未能实现;洋务派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其主张付诸实施,在中国掀起了长达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
(3)从作用上看:二者主张学习西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抵抗派没有也不可能提出一条改造社会的有效方案,洋务派也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6.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抗日的主战场,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相互关系: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其目标都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可以说,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不会使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而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在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仍坚持对日作战,但战略地位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国共双方在战役或战斗中的配合日益减少,但两个战场仍保持着互为支持的战略配合关系。可以说,在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而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战略反攻也就不可能迅速到来。从1944年4月开始,正面战场又重新成为日军战略进攻的重点,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时,敌后战场展开了仍属游击性质的局部反攻。这时,两个战场的对立和各自的独立性更为突出,但战略上的相互配合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总之,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相互区别:
(1)抗战路线不同:前者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后者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两条抗战路线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抗战,而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2)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前者是国民党政府的200万正规军;后者是中共领导指挥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还有民兵。
(3)战场范围不同:前者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区域划分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后者是在日军占领区内创建若干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
(4)作战规模和方式不同:前者多是兵团大会战,打的是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后者是小规模伏击战,打的基本上是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5)战略地位不同:前者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后者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步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两个战场的作用:在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致破裂,在军事上保证了抗日战争成为一场持久战。
27.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相同点:(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4)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不同点:(1)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咸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2)合作对象有异: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3)政治基础不同:前者是新三民主义,后者是共同抗日。(4)斗争对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5)合作方式不同:前者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者是党外合作,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军队和地盘,即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两党都承认的正式的政治纲领。(6)合作的阶级基础有异: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后者包括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具有广泛的民族性。(7)中共对领导权的态度和斗争策略不同:前者不重视甚至放弃领导权,以退让求团结;后者坚持领导权,以斗争求团结。(8)作用和结果有异;前者推动工农运动发展,保证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者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
2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比较
(1)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3)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4)发展后果迥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而合作化之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9.台湾问题与南北朝鲜、东西德问题的区别
第一、问题的产生不同:后两者是二战和冷战的产物,它们是根据二战期间或二战以后的一系列国际协议形成的。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的问题,二战胜利后,中国政府已恢复了对台湾的主权。
第二、领土和主权的性质不同:后两者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领土和主权分属两个独立国家,都是联合国会员国。而台湾和大陆的领土主权未分割,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第三、问题解决的原则和立场不同:德国统一是通过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经过谈判达成统一的协议。朝鲜南北方的统一由于外国势力的干涉进程缓慢。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必须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由中国人民按“一国两制”的构想自己来解决,绝不允许外国势力加以干涉。
30.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
(1)从历史背景来看:文艺复兴发生在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当时由于商品经济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成长,新兴资产阶级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政治理论和完整的思想体系,于是他们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古典文化中寻找斗争武器,借用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现。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进一步发展时期。当时西欧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大,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力量,但垂死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推翻旧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
(2)从思想主张来看:
文艺复兴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基督教会,强调人性。        文主义者们一是用各种方式去赞扬人生的伟大,歌颂人生的价值和提倡人的尊严;二是大力鼓吹人的意志自由和个性解放,并把这种现点作为同教会禁欲主义进行斗争的手段;三是针对教会的蒙昧主义,大力宣扬知识的作用和人的全面发展。
启蒙运动把斗争矛头既指向基督教会,又全面指向封建制度,强调理性。启蒙运动思想家们主张的核心是反封建,集中批判的内容是封建的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他们的目的,一方面是要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等级制度和打倒天主教的世俗权威;另一方面是要建立起保证他们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的新制度。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继承和发展,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反封建主张比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主张更系统、更全面。
(3)从影响来看: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是世界近代史上两大思想解放运动,都为新兴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文艺复兴所反对的是天主教神学思想,所追求的是以“人性”为中心的现世幸福,它把人、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促使欧洲社会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及科学实验精神,对后来的启蒙运动有直接的影响。启蒙运动所反对的是封建专制制度,所追求的是符合人的“理性”的新思想、新制度,它不仅为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新制度的建立谋划了蓝图。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世界范围的,它的直接后果就是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潮流,为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取得胜利作出了思想动员。

31.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1)从起因上看,北美独立战争是由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北美经济的发展与美国宗主国的殖民压迫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南北战争是因为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的矛盾引起的。(2)从性质上看,都带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但独立战争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南北战争则带有内战的性质。(3)从阶段特征看,独立战争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南北战争则处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处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其统治的时期。(3)从影响上看,都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前者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后者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32.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十月革命后提出的新课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在认识上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从1918年春到1920年底,在国内战争的条件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意图在一个落后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证明,这一设想是行不通的。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采取进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实践的效果比较好。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苏俄面临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以及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时实行的一种特殊的政策,是带有明显的军事性的非常政策,就其内容而言只是迫不得已而采取的临时措施。虽然在当时它对于保障战时物资供应、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当时的战争形势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它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阶段。这一政策的理论基础源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商品和市场的否认,他们认为商品生产并不符合社会主义的需求,只要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来组织生产和分配,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主张取消市场机制,取消商品和货币。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践中弊端十分明显,它严重地损害了工农的利益,尤其是农民的利益,使工农联盟濒于瓦解,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以至于1920年底到1921年初发生了全国范围的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的一种大胆的突破,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影响较为深远的经济改革政策。它所反映的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这一社会发展规律。新经济政策着力于发展商品生产和多种形式的经营,活跃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使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一定限度内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过渡,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这一政策的成功,是立足于多种经济成分──如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其他非社会主义的和非资本主义的合作与共存。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后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这一基本规律,因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国民经济的恢复取得显著成绩的情况下,为了消灭资本主义成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1927年后,苏联改变了这一政策。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33.秦、隋两个不同朝代的比较可以作为一对典型的范例。它们都在我国历史上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它们二者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秦、隋都是我国历史上比较短命的王朝。秦自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开始,到公元前206年最后一个皇帝子婴投降农民军为止,共存在16年时间;隋从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隋称帝开始,至618年李渊建唐,取隋而代之为止,共存在了38年。
(二)秦、隋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大统一。秦统一前,是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局面,人民深受其害,渴望统一。由于封建制生产关系兴起,地区经济联系加强,统一市场开始形成,为国家统一创造了物质条件。民族融合,民族共同体形成。秦变法后的力量发展超过六国,因而秦王赢政时兼并六国,实现了第一次大统一,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隋建立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南北对峙分裂时期,人民经历长期战乱,要求统一;民族融合加快;北方力量超过南方;隋朝结束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局面,再次实现大统一。
(三)秦、隋两朝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统一。
秦始皇统一后,政治上首建“皇帝”称号,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独揽军政财文大权,设三公九卿,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与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隋在统一后,政治上创立了三省六部制,推行州县两级制,改革府兵制,制订了《开皇律》;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租调制并增设庸制;文化上创立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做官,打击了士族制度。秦、隋的这些制度,基本上都为其后的王朝汉、唐所沿袭,史称所谓“汉承秦制”,我们也可以说是“唐承隋制”。
(四)秦、隋都兴建了规模巨大的建筑工程,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秦征发上百万人修筑了万里长城,后经多次兴修成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隋开通了南北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我国古代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长城与大运河虽然具有强烈的政治与军事目的,但在客观上对经济的交流和繁荣也起到促进作用。
(五)秦、隋都实行了残暴的统冶。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外攘夷狄,内兴功业”,从而加紧对农民的压榨。农民交纳的田租、田赋,往往占其收入的三分之二,有“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的说法。在这样残酷的剥削下,农民虽终年辛劳也不获温饱,致使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的局面。秦的徭役十分惊人。秦始皇为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无休止地征发徭役,大兴土木,建造离宫别馆及陵墓。阿房宫规模最为宏大,建阿房宫的材料,有北山之石、巴蜀之木等,光是运输这些材料就需要大量人力。骊山墓的修建,动用刑徒、奴隶达70万人。除了建造宫殿、陵墓外,筑长城、修驰道、通水路、戌五岭,都须征发大量徭役,总计达200多万人。秦王朝全国人口约2000万,其中被迫服役的壮劳力竟占人口总数的15%,在繁重的赋税、徭役压榨下,出现了“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刭于道树,死者相望”的悲惨景象。这使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秦王朝刑法苛严。一人犯法,罪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不仅广大农民、奴隶深受其害,连一般官吏也动辄得咎,全国几乎成为一个庞大的监狱,刑徒之多十分惊人。秦二世和赵高对人民的剥削压迫更为残酷,并进一步用严酷的刑罚来镇压人民。这使早已十分尖锐的阶级矛盾更趋激化,最后终于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隋炀帝在其统治的13年内,滥用民力,以满足自己骄奢淫逸的生活。他用暴力驱使农民营建东都、开运河、掘长堑、筑西苑、修长城、治离宫、伐木造船等,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营建东都时,每月役使200万人,由于工程浩大,应役者因劳役过重,死者达十分之四五。开凿运河所用的民力更多,丁男不供,役及妇人。此外,隋炀帝三游江都,也征用大量民夫。隋炀帝在位期间,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战争,征发民力无数,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为了发动对外战争,隋炀帝极力扩大军队。与此同时,竟然下令“逆折十年之租”,即预收未来10年的田租,大批农民倾家荡产。为了镇压反抗,隋炀帝采用了苛暴的刑罚。在隋的残暴统治下,广大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他们除了举起义旗,推翻隋朝残暴的统治之外,已无别的活路可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5 23:27 , Processed in 0.089289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