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倾心力作==全国高校历史专业介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niuniu 发表于 06-1-9 17:4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绝世伶仃
北京大学
总介


--------------------------------------------------------------------------------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考古学系,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

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考古为标志的近代考古学传入我国。勇开风气之先的北京大学,1922年即在国学门(后改名文科研究所)成立了以马衡先生为主任的考古学研究室,外聘罗振玉、伯希和等为考古学通信导师。

1934年,马衡先生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改由胡适先生兼任考古学室主任。1946年北京大学由于日本侵华而南迁8年之后返京,成立了以向达先生为主任的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聘梁思永、裴文中先生为导师,开始招收考古研究生。

1952年,在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的积极支持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正式设立,苏秉琦先生任考古教研室主任,聘请郑振铎、裴文中、夏鼐、林耀华、郭宝钧诸先生为兼任教授。

1983年7月11日,北京大学校长办公会议决定,考古专业从历史系分出而独立建立考古系,任命宿白先生为第一任系主任,这是考古学系历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1988年,严文明任系主任,考古学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高校重点学科。同年设立博物馆学专业,并开始招生。1992年,李伯谦任系主任,考古系与历史系共同建立的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开始工作。 1998年北京大学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办学成立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李伯谦出任第一任院长。2000年,高崇文任第二任院长。

考古系现设考古学和博物馆学两个专业,本科生设立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古代建筑四个研究方向,有旧石器考古、新石器商周考古、汉唐考古、博物馆学四个教研室和陶瓷考古研究所、第四纪年代学测定实验室、技术室、文物保护实验室、图书资料室等教学科研机构,并在国内建有辽宁营口金牛山、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窑、湖北天门石河镇、山西曲沃曲村、北京房山琉璃河和四川忠县甘井沟6处考古教学实习基地。

1983年,北京大学的考古教学和学术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标志就是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正式成立。2000年,考古学系与国家文物局合作办学,改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2002年正式成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高崇文任第一任院长。

考古文博学院现有教授1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副教授12人,讲师9人。另有客座教授2名,兼职教授2名。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每年向海内外招收本科生30-40人,硕士研究生15-20人,博士研究生8-10人左右,外国留学生、进修生10人左右。另每年接收进修生、进修教师3-5人,访问学者3-5人,并不定期招收不同方向的大专班。现共有不同层次的学生200余人。

截至目前为止,考古学系已培养出各类毕业生约1500余人,接纳了前苏联、越、日、韩、美、英、德、法、意、挪威、瑞典、丹麦、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墨西哥、斯里兰卡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进修生、本科生、研究生近200名,将中国考古学推向世界。

同时,我系曾先后邀请美、英、日、韩等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学者前来讲学,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访问、讲学、合作研究50多人次,派出留学生、进修生8人。并开始同美、日等国学者合作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90年代以来,还召开了两次国际学术会议。通过这些交流,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我系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促进了学科建设。

┅┅旧石器时代考古教研室┅┅
黄蕴平
教授(北京大学1984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动物考古。
·代表论著:《内蒙古朱开沟遗址兽骨的鉴定与研究》(《考古学报》1996年4期)。《南京人化石地点·动物化石》(《南京人化石地点1993—1994年》,文物出版社,1996年)。
·学术专长:中国旧石器考古、动物考古。

王幼平
教授(北京大学1983年历史学学士,1986年历史学硕士,1994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中国旧石器考古、国外旧石器考古研究。
·代表论著:《更新世环境与中国南方旧石器文化的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中国早期原始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及其成因》(《国学研究》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旧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学术专长:中国旧石器考古、国外旧石器考古。

何嘉宁
讲师(北京医科大学1994年理学学士,北京大学1997年历史学硕士,2000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人体骨骼鉴定。
·代表论著:《金牛山人牙齿化石的初步研究》(《人类学学报》2000年第3期)。
·学术特长:旧石器考古、古人类学。

┅┅新石器商周教研室┅┅
(1)新石器考古
严文明
教授、博士导师(北京大学历史系1958年毕业)。
·曾授课程:考古学导论、中国新石器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田野考古学。
·代表论著:
《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
《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
《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
·学术专长:中国新石器考古、农业考古。

赵朝洪
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1969年毕业)。
·曾授课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西北边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田野考古、文物研究与鉴定(玉器)。
·代表论著:
《有关岳石文化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84年1期)。
《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清晰轨迹》(《南方文物》1995年期)。
《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发现、研究及相关问题的探讨》(《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
·学术专长:中国新石器考古、玉器研究。

赵 辉
教授(北京大学1983年历史学学士,1986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日本考古、田野考古学。
·代表论著:
《龙山文化的分期和地方类型》(《考古学文化论集》第三辑,文物出版社1993年)。
《考古学文化和考古学文化研究中的问题》(《考古》1993年7期)。
《中国北方地区的史前石链》(《国学研究》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学术专长:中国新石器考古。

张 弛
副教授(北京大学1985年历史学学士,1988年历史学硕士,1997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考古学导论。
·代表论著:
《半山式文化遗存分析》(《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良渚文化大墓试析》(《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
《石家河遗址调查报告》(主要执笔人之一。《南方民族考古》第五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学术专长:中国新石器考古。

樊 力
副教授(北京大学1987年历史学学士,1994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田野考古学概论。
·代表论著:
《略论三苗族及其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原文物》1998年1期)。
《论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考古与文物》1999年4期)。
《豫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及其与邻近地区的关系》(《考古学报》2000年2期)。

(2)夏商周考古
李伯谦
教授、博士导师(北京大学历史系1961年毕业)。
·曾授课程:夏商周考古学、田野考古方法、边境地区的青铜文化、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代表论著:
《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
《从晋侯墓地看西周公墓墓地制度的几个问题》(《考古》1997年11期)。
·学术专长:夏商周考古、田野考古。

刘 绪
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1975年毕业,1983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夏商周考古、考古研究(研究生)。
·代表论著:
《从墓葬陶器看二里头文化的性质及其与二里岗商文化的关系》(《文物》1986年6期)。
《春秋时期丧葬制度中的葬日与葬月》(《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琉璃河遗址西周燕文化的新认识》(《文物》1997年4期)。
·学术专长:夏商周考古、田野考古。

徐天进
副教授(西北大学1982年历史学学士,北京大学1985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夏商周考古、田野考古。
·代表论著:
《试论关中地区的商文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 物出版社,1990年)。
《陕西耀县北村遗址1984年发掘报告》(《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学术专长:夏商周考古、田野考古。

孙 华
教授(四川绵阳师专1980年毕业,北京大学1987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夏商周考古、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中国边区青铜文化。
·代表论著:
《陕西扶风县壹家堡遗址分析——兼论晚商时期关中地区诸考古学文化的关系》(《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试论三星堆遗址的分期》(《南方民族考古论集》第五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成都十二桥遗址群分期初探》(《四川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
·学术专长:夏商周考古、中国青铜器、先秦史研究。

雷兴山
副教授(郑州大学1990年历史学学士,北京大学1993年历史学硕士)。
·代表论著:《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存与环境信息》(主要执笔者之一。科学出版社,1998年)。
《试论西周燕文化中的殷遗民文化因素》(合作。《北京文博》1997年4期)。
《蔡家河、园子坪等遗址的发掘与碾子坡类遗存分析》(《考古学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学术专长:夏商周考古。

孙庆伟
讲师(北京大学1992年历史学学士,1996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中国历史文选。
·代表论著:
《考工记·玉人的考古学研究》(《考古学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左传所见用玉事例研究》(《古代文明》创刊号,2002年)。
《召公爽、燕国始封及相关史事研究》(《国学研究》第九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古文字研究
葛英会
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1968年毕业,1982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中国古文学、战国古文字、甲骨文、古代历史文选。
·代表论著:
《古陶文字征》(合作。东京东方书店,1990年)。
《金文氏族徽号所反映的我国氏族制度的痕迹》(《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二辑,1991年)。
《殷墟墓地的区与组》(《考古学文化论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
·学术专长:中国古文字学。


┅┅汉唐考古教研室┅┅
宿 白
教授、博士导师(北京大学史学系1944年毕业,1948年文科研究所肄业)。
·曾授课程: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中国考古学(上)、中西文化交
流考古、中国佛教考古、中国古代建筑、汉文佛籍版本目录、中国美术史专题。
·代表论著:
《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1957年)。
《丝绸之路·汉唐织物》(文物出版社,1972年)。
《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
《藏传佛教寺院考古》(文物出版社,1996年)。
《唐宋时代的雕版印刷》(文物出版社,1998年)。
·学术专长:历史考古学。

晁华山
教授(兰州大学1963年毕业,北京大学1984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中亚文化交流考古、印度与中亚佛教、世界文化遗产、中亚史、中亚考古专
题、欧洲历史时期考古、汉文中亚史地文献、新疆地区石窟研究。
·代表论著:
《寻觅湮没千年的东方摩尼寺》(《中国文化》8期,1993年)。
《印度、中亚的佛寺与佛像》(《佛教石窟考古概论》,文物出版社,1993年)。
《从古代遗存看贵霜王朝佛教放射状外传的四重环带——兼论中国早期佛教遗存》(《西藏考古》第一辑,1995年)。
·学术专长:佛教考古、中亚考古。

高崇文
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1975年毕业)。
·曾授课程:战国秦汉考古、中国古代货币、楚文化研究。
·代表论著:
《当阳赵家湖楚墓》(主要执笔人。文物出版社,1992年)。
《两周时期铜壶的形态学研究》(《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年)。
《西汉诸侯王墓车马殉葬制度探讨》(《文物》1992年2期)。
·学术专长:战国秦汉考古。

赵化成
教授(西北大学历史系1976年毕业,北京大学1984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战国秦汉考古学、秦文化研究。
·代表论著:
《甘肃东部秦河羌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年)。
《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文博》1987年1期)。
《周代棺椁多重制度研究》(《国学研究》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
·学术专长:周秦汉考古。

林梅村
教授(北京大学1982年历史学学士)。
·曾授课程:丝绸之路考古、碑铭所见东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导论、考古资料所见中西文化交流。
·代表论著:
《西域文明——考古、语言、民族和宗教新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
Kharosthi Bibliography:The Colleclion from China(1897—1993)(Central
Asiatic Journal,40(2),1996).
《汉代精绝国与尼雅遗址》(《文物》1996年12期)。
·学术专长:丝绸之路考古、中亚古文字(犍陀罗语等)。

齐东方
教授(吉林大学1982年历史学学士,北京大学1984年历史学硕士,1992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考古、汉唐考古研究。
·代表论著:
《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吐鲁番阿斯塔那225号墓出土的部分文书的研究——兼论吐谷浑余部》(《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试论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考古学研究》〔一〕,文物出版社,1990年)。
·学术专长:汉唐考古、中西交流考古、美术考古。

秦大树
副教授(北京大学1985年历史学学士,1988年历史学硕士,1997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中国古代史(宋元明清)、宁辽金元考古。
·代表论著:
《成观台磁州窑址》(合作。文物出版社,1997年)。
《宋元时期北方地区陶瓷手工业装饰工艺的成就及其所反映的问题》(《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磁州窑窑炉研究及北方地区瓷窑发展的相关问题》(《考古学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学术专长:宋辽金元考古、中国古陶瓷。

李崇峰
副教授(辽宁师范学院1980年毕业,北京大学1990年历史学硕士,印度德里大学佛教研究系1994年哲学博士)。
·曾授课程:印度石窟寺、犍陀罗与摩菟罗佛教艺术。
·代表论著:《敦煌莫高窟北朝晚期洞窟的分期与研究》(《敦煌研究文集:石窟考古篇》,
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中印佛教石窟寺比较研究——以塔庙窟为中心》([台]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2002年)。

杨哲峰
副教授(北京大学1987年历史学学士,1990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中国历史文选。
·代表论著:
《略谈七贤壁画与七贤名次的排列》(《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茧形壶的类型、分布与分期试探》(《文物》2000年8期)。
《两汉之际的“十斗”与“石”、“斛”》(《文物》2001年3期)。
《曲村秦汉墓葬分期》(《考古学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学术专长:汉唐考古。

邢 文
副教授(南京粮食经济学院1986年经济学学士,南京师范大学1992年文学学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6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中国美术史、简帛文书专题。
·代表论著:
《帛书周易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年)。
《著乎竹帛: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派》([台]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
《担当生卒年及其山水》(《清华汉学研究》第二辑,1997年)。
·学术专长:简帛研究、中国美术史。

沈睿文
讲师(北京大学1996年历史学学士,1999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考古(合开)。
·代表论著:
《西汉帝陵陵地秩序》(《文博》2001年第3期)。
《昭陵陪葬墓地研究》(《唐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唐陵陵园布局的分类及演变》(《唐研究》第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学术专长:汉唐考古。


┅┅博物馆学教研室┅┅
马世长
教授、博士导师(北京大学历史系1963年毕业,1981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中国佛教考古、中国考古学(下)、石窟寺研究专题、汉文佛籍版本目录。
·代表论著:
《敦煌莫高窟前殿堂遗址》(合著。文物出版社,1985年)。
《克孜尔中心柱窟主室券顶和后室壁画》(《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二〕,文物出版社,1996年)。
《关于敦煌藏经洞的几个问题》(合作。《文物》1978年12期)。
·学术专长:中国佛教考古。

王 迅
副教授(北京大学1982年历史学学士,1985年历史学硕士,1988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中国古代史(先秦)、中国古代青铜器、文物研究与鉴定(青铜器)。
·代表论著:
《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东夷、淮夷文化对日本古文化的影响》(《创大研究》[日本]第17号,1996年)。
《二里头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考古与文物》1997年3期)。
·学术专长:夏商周考古、博物馆藏品研究、考古学与民俗学研究。

张 辛
副教授(北京大学1982年历史学学士,1985年历史学硕士,1990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中国物质文化史、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一隋唐五代)、中国古代碑刻、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文物研究与鉴定(绪论、古书画碑帖、印章)、中国古代书画。中国文化与古代文物研究(研究生)。
·代表论著:
《中原地区东周陶器墓研究》(科学出版社,2002年)。
《礼与礼器——古代礼器研究札记之一》(《考古学研究》〔五〕,科学出版社,2002年)。
《说“左史”、“右史”》(《文献》第20辑,1984年)。
·学术专长:商周考古、古代物质文化研究、文物研究与鉴定、书画理论与鉴定。

李水城
副教授(北京大学1982年历史学学士,1988年历史学硕士,1997年历史学博士)。
·曾授课程:中国考古学(上〕、文化人类学。
·代表论著:
《四坝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年)。
《沙井文化研究》(《国学研究》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考古学发展史的回顾与思考》(《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学术专长: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环境考古、中西亚交流考古。


宋向光
副教授(北京大学1983年历史学学士)。
·曾授课程: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编目、博物馆与观众、文物法规与行政管理、国外博物馆。
·代表论著:
《博物馆藏品概念的思考》(《中国博物馆》1996年2期)。
《陈列讲解效果谈》(忡国博物馆》1997年1期)。
《博物馆藏品的意义:社会行为的物化》(《中国博物馆》1997年3期)。
·学术专长:博物馆学研究。

曹 音
讲师(北京大学1987年历史学学士,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1995年硕士)。
·曾授课程:国外博物馆、博物馆展览与陈列。
·代表论著:
《西方展览陈列史》(译文。《博物馆研究》1989年4期)。
·学术专长:博物馆学、史前考古。

┉┉陶瓷研究所┉┉

权奎山
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1975年毕业)。
·曾授课程:中国古代陶瓷、汉唐文献、陶瓷考古研究、陶瓷文献目录、中国陶瓷史研究。
·代表论著:
《中国南方隋唐墓的分区分期》(《考古学报》1992年2期)。
《论洪州窑的装烧工艺》(《考古学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试论南方古代名窑中心区域的移动》(《考古学集刊》第11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学术专长:隋唐考古、陶瓷考古。

李民举
讲师(北京大学1988年历史学学士,1991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文物鉴定与研究(古陶瓷)。
·代表论著:
《宋官窑论稿》(《文物》1994年8期)。
《陈设类钧窑瓷器年代考辨——兼论钧台窑的年代问题》(《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
《元代汝官窑问题之我见》(鸿禧文物》[台],1996年)。
·学术专长:中国古陶瓷。

路 菁
讲师(北京大学1997年历史学学士,2000年历史学硕士)。
·曾授课程:中国古代陶瓷。
·代表论著:《中国民间青花瓷》(辽宁画报出版社,1999年)。
·学术专长:陶瓷考古。

  ┅┅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

吴小红
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1985年理学学士,1988年理学硕士,北京大学1996年理学博士)。
·曾授课程:科技考古、陶瓷工艺学基础。
·代表论著:
Xiaohong Wu ect.Chronological Research of Mausoleums of Jin Seigneurs in
China By 14C-AMS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B,VOI 172,P732-5,2000.
X.H.Wu,ect.Histone Adduction with Nicotine:A Bio-AMS Study RADIOCARBON 39(3):293-297,1997.
Wu Xiaohong ect.The Conformation Alternation of Mouse Hepatic Histones after Reacting with Nicotine In vitr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5(9):825-829,200O.
·学术专长:科技考古。

胡东波
副教授(清华大学1987年工程学学士,波兰格白尼大学人文学博士)。
·曾授课程:文物保护材料学、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
·代表论著:
《出土饱水糟朽木器干缩和翘曲的研究》(《文物》2001年12期)。
《出土中国古代漆膜干缩翘曲分析及在修复粘接中问题的讨论》(《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2年2期)。
·学术专长:文物保护。

张晓梅
讲师(西北大学1987年理学学士,北京大学1997年历史学硕士,2001年历史学博士)。
·代表论著:《周原遗址青铜器锈蚀研究》(《考古学研究》〔二〕科学出版社,2000年)。
·学术专长:文物保护。
沙发
 楼主| niuniu 发表于 06-1-9 17:43:02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系简介

  历史学系是北京师范大学最早形成的系科之一。由 1902 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第二类”分科演变而来。 1912 年称北京高师史地部。 1928 年单独设系。 1952 年院系调整,历史系和辅仁大学历史系合并后形成新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办学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师资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

  在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学者如李大钊、钱玄同、邓之诚、方国瑜、朱希祖、张星烺、杨秀峰、楚图南、陈垣、侯外庐、柴德庚、白寿彝等先后在此辛勤耕耘,奠定了北师大历史学系坚实的基础。

  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已成为国内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她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 历史学 博士后流动站和最早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也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 12 个教研室和研究所,在职教授 21 人,在聘“ 985 ” 项目 教授 8 人,副教授 15 人,讲师 7 人,其中既有国内外知名的教授何兹全、龚书铎、刘家和等,也有一批崭露才华的中青年学者。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 20 世纪 80 年代在 白寿彝 教授主持下对历史学课程结构进行了改革,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在教育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学系教师出版学术著作 300 余部,发表论文 5000 余篇,由 白寿彝 教授任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被学术界誉为“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压轴之作”。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发来贺信、贺电,予以高度评价。 顾诚 教授的专著《南明史》获得国家图书最高奖。多年来,北师大历史学系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80 年代以来,先后担任系主任的有白寿彝、龚书铎、唐赞功、郑师渠、晁福林、朱汉国、杨共乐教授等。  


中国古代史教研室
宁 欣  晁福林 赵世瑜 罗新慧 曹大为 王东平 游彪 陈宝良 王子今  赵现海  
考古与博物馆学  
王冠英(兼职主任) 杜水生 李梅田  
中国近代史教研室  
王开玺  郑师渠 张昭军 李志英 林辉锋  
中国现代史教研室  
耿向东  朱汉国 张 皓 王印焕

魏晋南北朝研究室  
何兹全  曹文柱 张荣强  
历史文献学教研室  
汝企和  王培华 张 升

中国近代文化研究所  
龚书铎  史革新 孙燕京
世界古代史教研室  
侯树栋  郭小凌 杨共乐 侯树栋 刘林海  王海利  
世界近代史教研室

梅雪芹  郭家宏 庞冠群 崇 明  
世界现代史教研室  
张建华  茹 莹 安 然  
历史教学论教研室  
马卫东  郑 林 李 帆
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http://www.modernculture.com.cn/
史学研究所http://www.bnu.edu.cn/shixuesuo/index.html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教育概况

  我系研究生教育学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是高校设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和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在博士点 6 个,硕士点 8 个,博士生导师 21 名,硕士生导师 21 名。
  中国古代史学科拥有何兹全、黎虎、晁福林等著名学者,在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元史、明清史、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民族史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本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
中国近代史学科拥有龚书铎、王桧林等著名学者,在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等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本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
世界史学科拥有刘家和等著名学者,在古希腊罗马史、西方史学史、中外古史比较、欧洲中世纪史、西方近现代思想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美国史、英国史、俄国史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本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

专门史学科现有文化史、社会史和中外关系史三个研究领域,在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理论与方法、华北区域社会史、环境史、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等方面,有学术影响。本学科招收博士与硕士研究生。
历史文献学学科在历史文献学和古籍整理等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学术影响。本学科招收博士与硕士研究生。

考古与博物馆学学科近年来在我系发展较快。本学科招收博士与硕士研究生。
历史教育学科招收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硕士研究生,同时招收教育硕士(历史专业)研究生,面向具有 3 年级以上教龄的在职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

  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古代史 : 晁福林 王子今 何兹全 黎虎 曹文柱 施建中 宁欣 游彪 赵世瑜

    陈宝良

中国近现代史: 龚书铎 郑师渠 史革新 王开玺 李帆 朱汉国

世界史:   刘家和 郭小凌 杨共乐 梅雪芹 张建华

专门史:   史革新 赵世瑜 杨共乐

历史文献学:    汝企和

考古与博物馆学: 王冠英

硕士生导师:

课程与教学法:  马卫东 李帆

历史文献学: 张升 王培华

中国古代史: 罗新慧 张荣强 王东平 曹大为

中国近现代史: 李志英 孙燕京 张昭军 耿向东 李少兵 张皓 王印焕

世界史:   侯树栋 刘林海 郭家宏 茹莹

专门史:   李少兵 梅雪芹 王东平 张皓 郭家宏 张建华

考古与博物馆学 :  晁福林 王子今 杜水生


历史学系分专业研究生导师名单


1、课程与教学法:  马卫东 李帆

2、历史文献学:   汝企和(博导) 张升 王培华

3、中国古代史:
先秦方向:  晁福林 (博导) 罗新慧

秦汉史:   王子今(博导)

魏晋南北朝:   何兹全(博导) 黎虎(博导) 曹文柱(博导)张荣强

隋唐史:   施建中(博导)宁 欣(博导)

宋史:    游彪(博导)

明清史:   赵世瑜(博导) 陈宝良 (博导)

中国古代社会史: 曹大为

中国古代民族史: 王东平

4、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  龚书铎(博导)郑师渠(博导)史革新(博导) 王开玺(博导)    李帆 (博导) 李志英 孙燕京 张昭军

中国现代史:  朱汉国(博导) 耿向东 李少兵 张皓 王印焕

5、世界史:
世界上古史:  刘家和(博导) 郭小凌(博导) 杨共乐(博导)

世界中古史:  侯树栋  刘林海

世界近代史:  梅雪芹(博导)郭家宏

世界现代史:  张建华(博导) 茹莹

6、专门史:

文化史:   史革新 (博导) 张建华 李少兵

社会史:   赵世瑜 (博导) 梅雪芹

中外关系史:   杨共乐 (博导) 王东平 张皓 郭家宏

7、考古与博物馆学: 王冠英(博导)晁福林 (博导)王子今(博导)杜水生  

   

8、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   郭小凌 (博导) 侯树栋

  代码
考试科目
参考书名称
出版社
作者

322
历史学综合考试
《同力申请硕士历史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高教出版社1999年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

348
中国历史 (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国古代史》(上、下册)
北师大出版社
晁福林、施建中主编

348
中国历史 (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国近代史》
北师大出版社
郑师渠主编

348
中国历史 (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国现代史》(上、下)
北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
王桧林主编

348
中国历史 (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北师大出版社
郭大均主编

423
世界历史(含世界当代史)
《世界当代史》
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版
段炳麟主编

423
世界历史(含世界当代史)
《世界近代史》
北师大出版社
刘宗绪主编

423
世界历史(含世界当代史)
《世界上古史》
北师大出版社
周启迪主编

423
世界历史(含世界当代史)
《世界现代史》
北师大出版社
卢文璞主编

423
世界历史(含世界当代史)
《世界中古史》
北师大出版社
孔祥民

448
教育学
《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道俊、王汉澜
板凳
 楼主| niuniu 发表于 06-1-9 17:43:35 | 只看该作者
清华大学

概况 -> 历史源流

.....................................................
  
历史学是清华大学历史最悠久、成就最辉煌的学科之一。1926年,清华正式成立历史系,著名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陆懋德、蒋廷黻、刘崇鋐 、雷海宗、张荫麟、吴晗、邵循正、王信忠、孙毓棠、周一良、丁则良、王永兴等都曾在历史系执教过,并形成了中西交融、古今贯通的学术传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史学人才。1952年院系调整,历史系并入北京大学等校,其后三十多年,历史系在清华不复存在,但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并没有中断。同时中国科技史、建筑史等学科在清华得到大力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清华大学逐渐恢复文科,也包括历史学科。1985年成立了以中国古代思想史为主体的思想文化研究所。1993年,清华历史系恢复建制。2001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史学科也成为清华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历史系与思想文化研究所合并,成立新的历史系,对原有力量进行了整合。目前,清华历史学科依托清华大学良好的学术环境,形成了以历史系为中心,多学科密切合作,名家汇集,梯队合理,优势集中,特色明显,学术新生长点多,图书资料积累量大,国际化的学术格局。


师资

.....................................................
  
鲍振芬 李伯重 秦 晖
蔡乐苏 刘桂生 舒 文
陈为蓬 李春平 宿志丕
程 钢 李学勤 王 奇
董 群 廖名春 王宪明
董士伟 刘北成 王晓毅
方朝晖 刘国忠 张国刚
冯永亮 刘晓峰 张岂之
葛兆光 欧阳军喜 张绪山
华 表 彭 刚 张 勇
黄振萍 彭 林 朱小英
何 冰 戚学民 朱育和
金冲及(兼职教授) 齐世荣(兼职教授)
罗志田(兼职教授) 杨天石(兼职教授)

  
由于清华文科的特殊经历,清华历史学科具有以下优势与特色:一是起点高。清华历史学科的重建很大程度上依靠引进人才,而清华有条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优秀人才,因此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支水平较高的史学队伍。目前以李学勤为带头人的出土简帛研究、以彭林为带头人的古代礼乐文明研究、以王晓毅为带头人的魏晋玄学研究、以葛兆光为带头人的宗教思想史研究、以张国刚为带头人的隋唐史研究、以秦晖为带头人的农民史研究、以李伯重为带头人的明清经济史研究在国内外都处于领先地位;二是国际化。清华史学工作者与国外学界具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多位教授有在美、英、法、德、日、澳、韩等国及港台著名大学工作的经历,并有多种学术专著在国外和港台刊出。多位中青年教师拥有国外博士学位或长期留学的经历;三是多学科交融。在继承发扬老清华“史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清华史学进而形成了“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新特点。


.....................................................
  
经过多年的努力,清华在出土简帛与历史文献、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经济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科技史、建筑史、艺术史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李学勤的《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彭林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廖名春的《郭店楚简老子校释》、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二卷)、王晓毅的《儒释道与魏晋玄学的形成》、李伯重的《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陈争平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张国刚的《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张绪山的《6-7世纪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关系研究》、刘晓峰的《中国古代岁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蔡乐苏等的《戊戌变法史述论稿》、何兆武的《历史理性批判论集》、彭刚的《克罗齐历史哲学研究》、戴吾三的《考工记图说》、傅熹年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尚刚《唐代工艺美术史》等都是有重要学术影响的著作。
清华历史系现任系主任为李伯重教授。常务副主任为蔡乐苏教授,副系主任为董士伟副教授、张国刚教授,系党支部书记为张勇副教授。历史系设有教授会。教授会主席为葛兆光教授,副主席为张国刚教授。
清华历史学科的核心机构是历史系,此外尚有东北亚研究中心、国际汉学研究所、科技史与科技古籍研究所、建筑历史研究所、艺术史论系等史学机构。已初步形成9个研究方向,即出土简帛与历史文献、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经济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科技史、建筑史、艺术史。这九大方向覆盖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世界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等多个二级学科。

院系调整时所有图书资料均留在清华,校图书馆现有各类文史典籍百余万种,外文图书40多万册,电子文献数据库多个。历史系近十年来自筹资金建立了一个面积400余平方米、藏书8万余册的系资料室,科技史研究所也建有一个颇多规模的古代科技文献数据库。

清华从1980年代初就已陆续设立历史学科的硕士、博士点,分布在不同的院、系、所。目前共有与历史学科相关的二级学科博士授予点7个:专门史、科技技术哲学(科技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革命史)、美术学(美术史)、设计艺术学(工艺美术史)、建筑历史与理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点有10个:历史文献学、中国近现代史、经济史、科学技术史、专门史、美术学(美术史)、设计艺术学(工艺美术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革命史)、建筑历史与理论。已授予博士学位70人,硕士学位450人(历史学91人),目前仅历史系在读博士生就有15人,硕士生33人,留学生5人。

※ 来源:考研论坛 bbs.kaoyan.com
--------------------------------------------------------------------------------


  
绝世伶仃 (追赶末班车)
版主




精华 3
积分 703
帖子 308
威望 91
K币 1068 元
注册 2005-7-10
状态 离线    2006-1-9 14:42               
4楼   中山大学

历史系简介

   中山大学历史系成立于1924年,是中山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系之一。建系初期,傅斯年、顾颉刚等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曾在本系任教。1952年,与岭南大学历史系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历史系。陈寅恪、岑仲勉、梁方仲、刘节等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开拓者们奠定了中山大学历史系的优良学术传统。
   中山大学历史学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本系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分别开设了历史学科各门基础课程;在学术研究方面,中山大学历史系设立了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孙中山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所、艺术史研究中心、敦煌学研究室、明清经济史研究室、国际关系史研究室、亚洲史研究室、校史研究室等专门研究机构,其中,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传统中国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中国近现代史、宗教文化史、中外关系史、国际关系史等学科有着较强的优势,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本系具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是国家设立的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历史学专业本科生,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中外关系史、国际关系史、中国社会经济史)、世界史、历史人类学等专业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本系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史广东省重点学科。作为国家建设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历史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本系有着比较完善的教学科研条件,拥有藏书15万册的图书资料室、电子阅览室房、多功能讲学厅、多媒体教室和多间小型学术会议室等,配备有100多台计算机,建设了将教师、研究生和有关办公室所用电脑连为一体的局域网,拥有专门的因特网服务器,通过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目前正在建立数字化的历史研究文献资料中心。
    本系与海内外学术界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每年有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应邀前来讲学或从事研究,本系也有多位教师被邀请到海外访问和交流,美国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大学的学者曾先后与本系教师开展各种课题的合作研究。目前受聘为本系客座教授,并为本系学生和研究生开设课程的知名学者,有日本东京大学滨下武志教授、英国牛津大学科大卫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朱鸿林教授等。

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桑兵

孙中山研究所所长:

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陈春声

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蔡鸿生

艺术史研究中心主任:向群

台湾研究所所长:邱捷

  


敦煌学研究室主任:姜伯勤

明清经济史研究室主任:程美宝

国际关系史研究室主任:梁碧莹

亚洲史研究室主任:袁丁

校史研究室主任:黄义祥



  

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黄国信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赵立彬

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周湘

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潘一宁

资料室主任:朱卫斌(兼)
地板
 楼主| niuniu 发表于 06-1-9 17:44:00 | 只看该作者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研机构:
教研室:

中国古代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

研究室:

敦煌学研究室、明清经济史研究室、国际关系史研究室、亚洲史研究室、校史研究室;

研究中心:

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孙中山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所、艺术史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建设简介

2003年,中山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建设,以中山大学985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有步骤地实施预定计划,在各方面取得了预期的进展。,

一、研究方向。本学科点旨在建立长期稳固的整体优势,增强原创能力,形成对学术发展趋向的持续影响作用。为了兼顾长期发展规划与阶段性目标,采取研究方向与研究课题相结合的模式,优化科研体制,借鉴国际学术界通行的项目组合模式,对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和中外关系四个方向的人员实行机动配置,以课题为中心,每个方向设置出一套瞄准学术前沿、特色突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研究人员根据各自的课题分别归属于相应方向,允许一人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方向。这样既充实增强了各方向的力量,又充分发挥了个人的潜力,使得各方向内部以及各方向之间加强了有机联系,形成团队的整体优势。

二、队伍建设。本学科点进入全国重点学科行列后,由于个别人员调离或故去,研究队伍出现局部变动。为此,采取以下措施加强队伍建设:1、引进梯队建设急需的优秀人才。以中山大学人才引进计划为依托,引进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正教授一人,加强40-50岁年龄段学术骨干的力量。2、择优录用了4名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人员和博士,以扩大梯队的基础。3、根据研究人员的学术专长、年龄、职称等条件,对四个方向重新进行优化配置,以保证学科点整体上在全国同类机构中居于前列。

三、科学研究。作为本学科点重点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计划每个研究方向各组织一套专著丛书。上述研究计划为目前国际学术界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领域,分别与法国国家科学院、日本京都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以及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的学者进行长期合作研究。这些计划已经变成具体实施方案,分别组织了近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走向田野的历史人类学、口岸与中外关系等四套丛书,审查确定了每套丛书的具体书目,并与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协议。同时,围绕研究计划,积极申报各级科研项目。

四、人才培养。本学科点于2001、2002年连续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目前正采取措施,争取在一定量的基础上,结合总的研究计划,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准。同时利用学术交流的机会,派遣研究人员到国(境)外进行学习或访问研究。以定期研讨班的方式强化年轻教师的专业训练,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增强知名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建设计划
2005-2007

    在教育部社政司和学校领导的关怀和直接指导下,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考察评审,于2004年11月被正式列入教育部第五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总结建设经验,结合专家组的整改意见,未来几年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继承老一辈学者开创的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坚持以学术为本位,立足学科前沿,发挥地域优势和既有的学科优势,固本培元,苦练内功,加强学术积累,发展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和合作,改革管理体制,进一步增强学术创新和学术竞争能力,保持在历史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国内优势地位,有若干重要研究课题的成果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未来三年的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一、 研究基地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的建立

1、根据和教育部专家组的意见,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的三个研究方向调整为:(1)族群与区域史;(2)民间信仰与宗教社会史;(3)民间历史文献学。中心将在这些研究方向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三个研究室。

2、中心将根据有关基地建设文件的要求,尽快重新确定专、兼职研究人员的名单,重新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责任和权利。同时,组织全体校内专、兼职研究人员认真学习基地管理文件,提高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学术活动的自觉性。

3、中心将正式聘请专职的行政秘书和资料员,进一步完善中心的财务管理、文件处理、编辑出版和后勤总务方面的运行机制。

4、重新建设中心网站,建立正常的网站更新和运行制度。

5、建立适当的制度,确保中心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按期按质完成。

6、落实与学校图书馆的合作计划,共同建设“中国民间文献庋藏研究室”。

二、 利用“985工程”二期建设机遇,搞好基地建设
    我校“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民间文化遗产创新基地”已经通过有关论证程序,正式立项,第一期建设款项也已经到位。本中心为该项目的最主要参与单位之一,并主要负责该项目的子课题“地方文献与民间文书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因为“985工程”二期建设投入力度较大,特别在人才引进和设备购置方面,为本中心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我们将加大对民间文书收集整理工作的投入,建设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国民间文书和地方文献收藏与研究中心。扩大在这个领域的国际合作,继续推动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已经在山西、贵州、内蒙古、河北、江西和广东等地进行的多个乡村文献和民间文书的收集、出版计划,加紧正在筹备中的其他几个大型文书收集计划的工作进度。
   (1) 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与侗族的山林契约的征集与研究。与贵州省锦屏县政府合作,计划征集约8万件契约,已经征集1.4万件,准备以这批档案出版4-5部研究著作,举办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已经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商谈了出版这批契约文书的计划。
  (2) 清代至民国内蒙古土默特旗档案的研究与出版。与内蒙古自治区土左旗档案馆合作,共有档案约1.7万件,全部数码化并出版一部分,出版若干研究著作。
  (3) 湘西苗族、土家族文献的收集与研究。与吉首大学民族研究所合作,包括苗族、土家族聚居地区碑刻、族谱和契约的收集和研究。
  (4) 河北蔚县碑铭的收集与研究。与北京师范大学乡土中国研究所合作,预计三年内完成。
  (5) 潮汕地区碑刻拓印和出版。与韩山师院潮学研究所合作,准备在5-8年内将广东潮汕乡村地区现存碑铭(预计超过2000通)全部拓印并出版。
  (6) 山西碑铭的收集与出版。与山西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合作,通过山西各县市的政协文史委员会和方志办进行,这个计划是与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的合作项目。
此外,还有若干大型的文书收集计划正在筹备中,其中有一些计划已经得到海外学术基金的资助承诺。已经与中山大学图书馆达成协议,与该馆合作建设较大规模的“中国民间文献庋藏研究室”,将来成为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资料室的主体。

三、 人才培养

    历史人类学在中国发展还处于起步的阶段,急需更多的更具专业水准的研究人才。本中心将人才培养的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我们利用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便利条件,经学校学位委员会通过,自主设立了二级学科的“历史人类学”专业博士点,已经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我们将努力搞好这个目前国内唯一地历史人类学博士点的建设,力争三年后该专业在学博士生不少于15人。
    未来三年,我们还将继续进行以下制度化的历史人类学人才培养计划:
  (1) 历史人类学研究生研讨班。与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从2001年5月开始,至今已经举办7届,每年2-3次,主要是为学位论文选题具有历史人类学趋向的3年级研究生提供一个报告论文写作计划的机会,每人报告一个小时,讨论一个小时。
  (2) 历史人类学讲座系列。与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联合举办,从2002年5月开始,现已举办了27讲。讲座邀请国际上著名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前来中山大学演讲,并接受来自国内各地高校的研究生前来听讲。
  (3) 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与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合办,从2003年开始,每年暑期举行一次。招收国内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有志从事历史人类学研究的青年学者参加,每期30人,邀请国际和国内的6-7位知名学者为他们讲课,课程包括两周的理论课和4周的田野工作,学员最后以田野工作报告、所收集整理的民间文献和研究论文作为结业的作业。
  (4) “中国乡村社会变迁”大学生暑期研习班暨田野调查计划。受美国岭南基金会资助,从2003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暑假举办一次,每次为期七周,专门为本校非历史学和人类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而举办,内容包括讲座系列、Seminar和田野调查活动等。

四、 出版计划

1、《历史人类学学刊》 与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半年刊。从第3期开始,聘请牛津大学科大卫教授担任该刊主编。除聘请国际上10位知名的历史人类学家担任学术顾问外,自第3期起在世界各大洲和亚洲各地聘请一批中青年学者为联络员。

2、《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 与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合作出版,季刊,从1995年开始,已经出版35期。

3、“走向历史田野丛书” 与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合作主编,由北京三联书店于2005-2006年出版,已经签订出版合同(由“985工程”一期提供出版资助)的首批书目如下:

陈春声(中山大学)主编《历史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陈春声(中山大学)《秩序与信仰:明清潮州民间神信仰与乡村社会变迁》;
刘志伟(中山大学)《乡村中的国家秩序:明代以后珠江三角洲社会研究》;
黄国信(中山大学)《区与界:清代湘粤赣界邻地区食盐专卖研究》;
张应强(中山大学)《木材的流动:权力、市场与社会--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域的研究》
温春来(中山大学)《彝威与汉威:明清黔西北的则溪制度与土司制度》;
何文平(中山大学)《盗匪问题与清末民初广东社会(1875—1927)》;
张小军(清华大学)《象征资本与文化国家:福建阳村宗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赵世瑜(北京师范大学)主编 《天子脚下:明清以来北京的社会文化变迁》;
郑振满(厦门大学)《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
蔡志祥(香港科技大学)《家族企业与商业网络:近代海外潮汕商人与侨乡研究》;
郑瑞达(香港历史档案馆)《户籍与学额:清代江西的移民与土客关系》;
科大卫(牛津大学)《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新界东部的宗族与乡村》;
萧凤霞(耶鲁大学)《区域文化与历史:一个人类学家的叙述》。

4、“珠江流域文明史研究丛书” 由“985工程”一期提供出版资助,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包括:
周大鸣主编《珠江流域文明论纲》;
邓启耀主编《珠江流域的族群》;
刘志伟、陈春声主编《珠江流域的民间信仰与文化认同》;
蔡鸿生、林悟殊主编《珠江流域地区宗教文化研究》。

5、地方文献和民间文书出版计划。将配合“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的实施进行,目前已经初步落实的出版计划,包括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契约文书、山西碑刻资料、土默特副都统衙门档案、潮州乡村文献等。

五、 学术交流

1、与全国及国外的相关学会和研究机构联络沟通,参与制定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全国性发展规划,协调该领域的全国性科研活动,每两年以本中心的共同研究方向为主题举办一次规模较大的国际学术会议,其间由各研究方向举行一次小规模而高规格的主题性学术会议;

2、继续发展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往,重视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与交流,每年12月份继续与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香港华南研究会和广东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会合作举办一次国际性的“华南研究年会”;

3、创办长期的、有声誉的国际性学术讲座,每年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讲学或从事研究不少于15人次,并更多地接受国内访问学者、外国的高级进修生和留学生;

4、扩大学者之间的互访,交换指导研究生。

5、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完善技术手段,更多地利用互联网上的学术资源。
世界古代史教研室简介

  世纪古代史教研室目前有教师4人,分别是章文钦教授、林英副教授、江滢河副教授和周湘副教授。负责人是周湘副教授。本教研室主要负责《世界上古史》和《世界中世纪史》的教学工作。与此相关的课程还有《古希腊罗马文化》、《文艺复兴与欧洲近代文明》等。此外,本教研室的任课教师还开设了多门与中外关系史相关的课程,如《澳门史与中葡关系》、《游牧民族研究》、《中外关系史概论》以及《16-19世纪世界贸易体系》等。教研室的任课教师有多项研究成果发表,详见个人情况简介部分。
中山大学校史研究室简况

1992年春,校长曾汉民教授为筹备庆祝1994年11月校庆70周年,提出在历史系成立中山大学研究室,承担两项任务:一是编写一部约30万字的中山大学新校史(1983年由历史系三位教师编写的12万字的《中山大学校史》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二是负责校史展览。

历史系根据学校的部署,于1992年6月成立了由四位教授、副教授组成的中山大学校史研究室,着手收集资料,拟定编写提纲,并进行初稿撰写工作。为做好校史展览,还抽一名讲师兼任具体工作。经过约两年时间的努力,编写了约40多万字的《国立中山大学校史》(1924——1992)征求意见稿。分上、下两册,上册从1924至1949年,撰稿人黄义祥、张克谟;下册从1949至1992年,撰稿人陈永阶、吴淑珍。

1994年11月,校庆70周年时,《国立中山大学校史》征求意见稿由于种种原因,虽未能正式出版,却为校史研究工作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同时为校史展览工作的顺利展出,提供了全部资料。并对校史作了一些有益的宣传工作,如:

庆祝中山大学建校70周年,《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发表了黄义祥的《孙中山创办国立广东大学的功绩》、吴淑珍的《“文革”结束以来的中山大学》两篇论文;《中山大学学报论丛》孙中山研究论文集10-11期(1994年1月出版),发表黄义祥的《孙中山与中山大学》一文。

1994年11月,校史研究室主任黄义祥研究员应邀到香港参加中山大学校友首届国际叙会,并在《孙中山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发表《中山大学七十年》等两篇文章。并在此前的《历史大观园》发表有关校史内容的论文3篇,而在《中山大学校报》发表的文章,基本属于校史内容。

从1995年6月,全国校史研讨会邀请中山大学校史研究室代表黄义祥、安克勋参加后,全国校史研讨会在四川大学举行的第四届会议上宣告正式成立,中山大学是其中的理事单位(其中四至七届为副秘书长)。第五届仅伊人参加,六至八届由黄义祥、龙波参加。每届研讨会,校史研究室均提交一至两篇论文,有时被指定在大会发言。

1997年春,学校为筹备庆祝1999年11月校庆75周年,向校史研究室提出两项任务,一是修改、补充校史陈列室内容;二是出版一部校史,这部校史先写到1949年止。经商定,两项任务均落在校史室主任身上,但由于时间充分,还是按时完成了任务。这期间,历史系、图书资料室、孙中山研究所资料室、系党总支及办公室的有关人员,也帮了不少忙,尤其是图书馆的校史资料室提供了使用资料的方便,均在感谢之列。书稿写成后,老校长(兼党委书记)黄焕秋教授仔细审读了书稿,提出了修改意见,并欣然写了序言。经修改后,定书名为《中山大学史稿(1924——1949)》,送校领导审批同意,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5万字。

75周年校庆后不久,2000年春天,校史研究室主任由校长出面谈话,办理退休手续。但从校誉出发,有关工作还在做。如珠海校区2000年9月开办前,提出为其办一个校史展览,由于提供了经费,由黄义祥与协作单位,夜以继日,连带节假日、暑期在内,终于按期展出。2001年,应《中山大学校报》主编钟伟勇之约,为《凝聚中大精神》一书的下编撰写文章,书出版后,共有黄义祥撰写的46篇文章,约20万字,为该书副主编。黄义祥在职期间及退休以来,还应邀为校内多个单位讲校史,为校内有关单位接待来访学者,有关部门上级负责人及外宾,与来访者或电话咨询商谈校史有关问题,帮助审查有关论文或书稿,并为一些刊物撰写论文或文章等。至于80周年的校史展览,已应约将原展出的照片底片及图标资料提供给主持人使用。校报主编约写的文章,正在陆续与广大读者见面。

  校史研究室原班人员均已退休,仅兼任的副研究员龙波一人,且其本兼各职任务繁重,如何进行研究工作是一个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研究生培养
5#
 楼主| niuniu 发表于 06-1-9 17:44:25 | 只看该作者
孔子研究所http://confucian.ruc.edu.cn/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前身溯源于1902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国史科。

  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原中央大学历史系、边疆政治系和金陵大学历史系合并而成。九十余年来,一批史学大师和著名学者先后在本系任教,如柳诒徵、缪凤林、陈训慈、郭廷以、沈刚伯、朱希祖、张贵永、贺昌群、雷海宗、罗尔纲、韩儒林、白寿彝、陈恭禄、王绳祖、蒋孟引、王拭、王觉非、茅家琦等,奠定了南大历史系的学科构架、基本特色及发展基础。目前本系有教职工60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18人;担任研究生导师的4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学生407人,其中博士生137人,硕士生140人,本专科生130人;博士后研究人员9人。

  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努力,本系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全系设有历史学、考古学两个本科生专业,以及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国际关系史)、考古学5个博士点(含硕士点)。1995年,本系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6年,经国家人事部评审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并成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的单位。1998年,本系经国务院学位办评审,获准按历史学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生。本系世界地区、国别史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本系除所属各教研室外,设有一批具有专业研究特色和跨学科的科研机构。 1985年-1995年期间,本系教师承担国家和国家教委项目65项,江苏省项目14项。1995年以来承担九五国家项目8项、国家部项目15项、江苏省项目14项。近五年来出版学术著作90余部,发表论文560余篇;同期获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奖1项,教育部优秀成果一、二等奖7项、教育部优秀教材一、二等奖2项、江苏省优秀成果一、二等奖10项。

  历史系文物室藏品丰富,价值珍贵,包括石器、青铜器、玉器、陶瓷、碑拓、书画等,其展览厅可供师生教学研习之用。全系设有3个与国际联网的电脑室;多媒体教学报告厅设备齐全,功能多元,初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历史系致力于加强与海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有40多名海外著名教授以及访问学者先后在此讲学交流或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举办了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史、当代台湾研究、英国史等国际学术讨论会。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师生参加了三峡地区的文物发掘与整理工作。目前,历史系承担的211工程重点项目已接近完成,今年承担了985工程项目9项,并正在负责筹建跨院系的国际关系研究院,努力为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作出新的贡献。
科研机构
历史研究所 台湾研究所
民族研究所 国际关系研究所
元史研究室 英国史研究室
欧盟研究所  
民间社会研究中心 欧美研究中心
姓 名 研究方向 姓 名 研究方向
张之恒 新石器考古、环境考古 范毓周 商周考古、中国上古史
朱瀛泉  国际关系史学与理论、20世纪国际关系 李昌宪 宋史
陈得芝 元朝史、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 范金民 江南区域经济史
魏良韬 西域史、中国中古史、西北历史地理 史全生 中国近代经济史、台湾史
刘迎胜 西北民族史、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中国伊斯兰文化史 李良玉 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崔之清  当代台湾史、长江中下游城镇近代化、晚清史 陈红民 中华民国史、中国现代史
张宪文 中华民国史、中国现代化研究 卢明华 美国对外关系
蔡少卿 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陈谦平 中华民国史
钱乘旦 英国史、世界区域发展史 高荣盛 元史
李庆余 美国史、美国外交史 颜世安 先秦思想史
扬豫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欧盟研究 高华 中国现代政治史
沈汉 欧美近现代史、英国史 朱宝琴 中华民国史
陈晓律 世界区域发展史、欧盟研究 朱庆葆 太平天国与晚清史、中国禁毒史、中国近现代城市史、当代台湾
陈仲丹 西方文化史与和平学研究 计秋枫 近现代国际关系、中外关系史
胡阿祥 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南京地方史 胡成 中国近代史、史学理论  
黄建秋 史前考古, 东亚考古专题,考古人类学 张海林 中国近现代史
张学锋 六朝隋唐考古学  中国中古史 申晓云 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国史
  研究生主干课程
专业 课程名称 专业 课程名称
考古(060102) 中国考古学史 中国古代史(060106) 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考古学综论 中国古代史通论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中国历史文献学
国际关系史(060105) 国际政治学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060107) 中国近代史研究
学科负责人
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组长 崔之清、胡成
中国古代史学科组长 范金民、胡阿祥
世界史学科组长 钱乘旦、杨豫
国际关系史学科组长 朱瀛泉
考古学科组长 水涛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省重点学科)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中华民国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史
中国现代化研究 当代中国研究
台港澳事务

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方向
先秦社会与历史文化 秦汉史
魏晋南北朝史 隋唐五代史
宋元史 明清史
历代边疆开发与民族政策研究 中亚诸国的历史与现状
西北民族史 北方民族史
历史地理和地名学

世界史专业(国家重点学科)研究方向
英国史 欧盟研究
现代化比较研究 英联邦发展研究
欧洲文化史

专业史(国际关系史)专业研究方向
欧洲国际关系 亚太国际关系
当代国际问题 国际关系理论

考古与博物馆学专业研究方向
古文字学 新石器时代考古
商周考古 战国秦汉考古
史前考古 东亚考古专题
考古人类学
  简 况 世界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欧洲史论》、《近代英国史》(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主编)。曾获江苏省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联系方法 E-mail:wjfnan@nju.edu.cn  

王觉非

  


  简 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目前主持\"孙中山评传\"南大项目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台湾三十年》、《太平天国通史》、《台湾经济政策轨迹》。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次),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联系方法

茅家琦

  


  简 况 国际关系史专业教授
研究方向 目前主持\"美国政治与外交决策\"项目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联系方法

卢明华




  简 况 国际关系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目前主持\"西方国际关系史学与理论\"(教育部项目)、\"欧盟与欧洲的安全\"(中欧项目)和南大985\"国际关系研究\"项目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国际关系史》(10卷本编委暨第三卷主编)、《国际关系评论》(主编)。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图书奖。
联系方法 E-mail:zhuyq@nju.edu.cn

朱瀛泉




  简 况 世界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目前主持\"英联邦国家现代化研究\"(系列专著(主编)(国家\"211工程\")、\"英帝国与联邦史\"(国家\"211\"工程)。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二十世纪英国》、《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曾获教育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
联系方法 Tel:3593264(O)
E-mail: chdqian@163.net


钱乘旦

  



张学峰
简 况
考古与博物馆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汉唐历史、考古两学科相结合的研究。目前住持《日本京都学派关于中国贵族制社会的研究》(教委)、《走马楼吴简基础研究》(人才引进基金)、藏拓整理与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
《曹魏租調制度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史林》)、《西晉の占田、課田、租調制度の再檢討》(《东洋史研究》)、《西晋诸侯分食制度考实》(《中国史研究》)、《评点校本观世音应验记三种》(《文史》)、《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译著)、《中国文明记》(译著)、《居延汉简研究》(译著)、《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译著)
联系方法
电话、传真:025-6214455
E-mail:  manabu1901@yahoo.com.cn











国际经济关系 中国现代史研究
现代国际体系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史料与史论
世界史(060108)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欧洲史文献讲读

  
  简 况 世界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目前主持\"美国外交传统及其缔造者\"(南京大学项目)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美国外交政策》、《美国外交》、《美国现代化道路》。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南京大学新鸿光优秀科研成果奖。
联系方法

李庆余


  简 况 世界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目前主持\"欧洲原工业化时期的社会变化\"(教育部博士点重点项目)、\"中欧交流与文化\"(中欧高教合作项目)、\"从欧共体到欧盟\"(本校文科项目)等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西方史学史》、《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等,曾获江苏省首届社科成果奖、江苏省第二届社科成果奖、华东图书奖。
联系方法 E-mail: yyu@nju.edu.cn

杨豫




  简 况 世界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目前主持\"英国农业社会经济形态历史发展\"(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项目);主持国家教育部十五教材《资本主义史》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英国议会政治史》、《英国宪章运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研究》、《西方国家形态史》、《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第六届优秀成果二等奖.《反叛的一代,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英国土地制度史》; 译著 《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近代国家的发展,社会学导论》、《共有的习惯》(爱德华汤普森著)《合法性的限度》。
联系方法 E-mail:Shenhan@nju.edu.cn
Shenhan_nju@hotmail.com


沈汉




  简 况 世界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目前主持\"现代英国衰落的历史启示\"(国家教委\"八五\"项目)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世界各国工业化模式》。曾获国家教委第二届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国家教委首届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社科一等奖(合作)
联系方法 E-mail:mailto:chenxiao@nju.edu.cn


陈晓律




  简 况 中国古代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目前主持\"西域古代史\"(国家七五社科重点项目)、\"元史订补\"(教育部大委会项目)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元朝史》、《多卷本中国通史·元史卷》、《中国历史地图集》。曾获首届\"中国图书奖\"、江苏省社科一等奖。
联系方法 E-mail: mailto:dzchen@nju.edu.cn

简 况 中国古代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目前主持\"独联体中亚五国民族问题的历史根源及其演变\"、\"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及其影响\"。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喀 汗王国史稿》、《西辽史纲》、《叶尔羌汗国史纲》。曾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江苏省,1997)、二等奖4次(国家教委,1995;教育部1998;江苏省,1994;新疆自治区,1985)等
联系方法

魏良涛


  简 况 中国古代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目前主持\"四夷馆研究\"(教育部大委会项目)、我国穆斯林经堂教育中的泛伊斯兰主义因素研究\"(教委九五基金)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丝绸文化(草原卷、海上卷)》、《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研究》、《二十五史新编·元史》。曾获中国图书奖、上海社科二等奖。
联系方法

刘迎胜




  简 况 考古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目前主持\"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中国考古学通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曾获华东地区优秀著作二等奖、南京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
联系方法  


张之恒




  简 况 中国古代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目前主持\"中国古代行政区划通史\"(宋辽金分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宋代安抚使考》、《司马光评传》。曾获江苏省社科三等奖、校首届文科二等奖
联系方法  


李昌宪




  简 况 中国古代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目前主持\"明清商帮研究\"(国家教委九五项目)、\"明清徽州社会史\"(中国社科院\"九五\"重点)、\"中国明清地方档案的研究\"(日本文部省国际学术研究项目)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江南丝绸史研究》、《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曾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华东地区第三届优秀教材学术专著一等奖、南京大学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联系方法

范金民




  简 况 中国古代史专业教授
研究方向 目前承担有\"早期中国文明\"(十二卷本)(与李学勤教授合作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委托)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殷代武丁时期的战争》、\"Some Comments on Zhouyuan Oracle-Bone Inscriptions\"、\"Military Campaign Hiscriptions from YH127\"。曾获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联系方法 E-mail: fanyz@public1.ptt.js.cn


  简 况 中国古代史专业教授
研究方向 目前主持\"大运河与江苏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研究\"(江苏社科九五项目),承担\"元史订补\"(国家高校古籍整理九五项目)、\"元日关系研究\"(中流基金项目)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元代海外贸易》、《〈郑和航海图〉三议》、《隋唐时代阴山地区的室韦》。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二届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联系方法

高荣盛


  简 况 中国古代史专业教授
研究方向 目前主持\"儒家思想与中国现代文化资源研究\"(江苏省九五项目)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庄子评传》、《道与自然知识-论\"太一生水\"在先秦道家思想史上的地位》。曾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社科论文三等奖
联系方法

颜世安


  简 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目前主持\"中国抗日战争(1931-1945)\"(国家社科七五重点项目)、\"中华民国史(三卷本)\"(国家社科九五重点项目)、\"教育部统编高校《中国通史》教材,第四卷《中华民国史》\"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中华民国史纲》、《中国现代史史料学》、《蒋介石全传》。
联系方法 Tel:3593264(O)


张宪文


  简 况 中国古代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目前主持\"中国古代行政区划通史\"(宋辽金分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宋代安抚使考》、《司马光评传》。曾获江苏省社科三等奖、校首届文科二等奖
联系方法  


李昌宪




  简 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目前主持\"东南亚华人秘密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习俗的嬗变\"。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中国秘密社会》、《民国时期的土匪》。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国家教委第一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优秀奖二等奖、江苏省中国现代史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优秀研究生导师奖
联系方法

蔡少卿
简 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目前主持\"东南亚华人秘密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习俗的嬗变\"。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中国秘密社会》、《民国时期的土匪》。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国家教委第一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优秀奖二等奖、江苏省中国现代史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优秀研究生导师奖

  简 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目前主持\"2000年台湾经济与两岸经贸关系研究\"(教育部九五项目)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太平天国通史》、《洪秀全评传》、《海峡两岸关系日志》、《当代台湾经济辞典》。曾获江苏省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第三届优秀教材一等奖、江苏省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南京大学首届教学标兵称号、江苏省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宁意奖教金特等奖。
联系方法 Tel:3593264(O)

崔之清


  简 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中华民国经济史》、《台湾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曾获江苏省优秀社科著作二等奖、江苏省高校文科著作二等奖。
联系方法 Tel:3593264(0)

史全生


  简 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动荡时期的知识分子》、《新编中国通史》(第四册)
联系方法  


李良玉


  简 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教授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胡汉民评传》、《台湾政坛风云》、《在野与在朝:胡汉民与蒋介石之关系,1932-36》。曾获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
联系方法 E-mail: njhmchen@jlonline.com




陈红民




  简 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教授
研究方向 目前承担有\"中华民国史\"(国家社科九五重点项目)、\"中国对日作战史\"(副主编)(国家社科七五重点项目)等。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1943年中英关于西藏问题的交涉》、《论紫石英号事件》、《试论抗战前国民党政府的国防建设》。曾获南京大学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二等奖。
联系方法 E-mail: qpchen@jlonline.com

陈谦平


  简 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教授
研究方向 目前承担\"日伪江南地区推行的奴化教育\"。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
联系方法 E-mail: gaohua@nju.edu.cn

高华


  简 况 世界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目前从事西方文化史与和平学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加纳:寻求现代化的根基》、《墙头政治》、《后殖民理论》(译著)。曾获华东地区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

联系方法 Tel:3594846(H)

E-mail:Chenzhongdan@263,net


陈仲丹


  简 况 中国古代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目前主持“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历史政治地理·魏晋南北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京通史·六朝卷”(横向课题)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伟哉斯名——“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曾获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奖)、《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曾获南京大学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
联系方法 E-mail: haxhxb@sina.com

胡阿祥


  简 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太平天国与晚清史、中国禁毒史、中国近现代城市史、当代台湾。
目前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侵华时期推行鸦片毒害政策研究”、“南京大学百年学术精品”等项目。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传统城市的近代命运》、《鸦片与近代中国》、《中国禁毒历程》、《台湾也疯狂》等。曾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两次)等。
联系方法 E-mail: qingbao@nju.edu.cn
Fax No: (025)3302728


朱庆葆


  简 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抗战前后国民政府开发西部研究”课题组成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目前主持“汪精卫与日本”合作项目 。
主要研究成果 著有《孙中山评传》、《中国对日抗战史》。
联系方法  Tel:025-3593550
E-mail:liuyuan@nju.edu.cn


朱宝琴


简  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半殖民体制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著作有《困窘的年代》(上海三联1998年版),《近代江南农村的的工价及其影响》(《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师道之不传已久矣》(《读书》2000年第7期),《“资本主义萌芽”与本土化研究的思考》(《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2期)。

联系方法
E-mail: hucheng@hotmail.com; Tel: 86-25-4513133; Fax: 86-25-3311397

简 况
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目前主要从事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晚清社会改革史及长江流域城市现代化的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成果有《王韬评传》、《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论端方渐进主义思想及其在江苏的实践》、《晚清中国城市工业化散论》、《论辛亥革命革命时期的“革命崇拜”》等。
联系方法 TEL:025-86206177
E--mail:zhanghailin100@yahoo.com.cn

张海林


  简 况 教授,中国近现代史方向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国史。目前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外交史、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等方面有关课题的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成果有《桂系元戎李宗仁》、《动荡转型中的民国教育》、《民国山东工业志》、《金陵大学校史》(合)等著作9部,并分别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南大学报》、《民国档案》等国内一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过论文多篇。个人项目“李宗仁研究”曾获江苏省史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参与项目《中华民国大辞典》和《中国对日作战史》分获江苏省和南京市2003年度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
联系方法 Email:xiaoyshen@yahoo.com.cn

申晓云


  简 况 教授,中国近现代史方向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国史。目前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外交史、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等方面有关课题的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成果有《桂系元戎李宗仁》、《动荡转型中的民国教育》、《民国山东工业志》、《金陵大学校史》(合)等著作9部,并分别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南大学报》、《民国档案》等国内一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过论文多篇。个人项目“李宗仁研究”曾获江苏省史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参与项目《中华民国大辞典》和《中国对日作战史》分获江苏省和南京市2003年度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
联系方法 Email:xiaoyshen@yahoo.com.cn

文化与自然遗产http://www.njucni.com/


社会科学研究所 http://cssci.nju.edu.cn/

英国史研究所http://www.nju.edu.cn/cps/site/zgygs/default.htm

国际关系研究所http://ir.nju.edu.cn/
中国思想家研究所http://sxsyj25.nju.edu.cn/
6#
 楼主| niuniu 发表于 06-1-9 17:45:20 | 只看该作者
历史学院成立于2000年10月。历史学院下设3系、3所、3中心,即历史学系、世界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历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古籍与文化研究所、日本研究中心,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系、所、中心之下又有若干个教研室、研究室。上述9个单位,皆与历史系有着渊源关系,脱胎于历史系。
  1919年南开大学创建伊始,即设置有历史学门。20世纪20年代初期,著名社会活动家和历史学家梁启超来南开大学讲学,在历史班授课,著名的《 历史研究法》一书,就是在其授课讲义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1923年,南开大学正式建立历史系。是年,著名学者蒋廷黻博士来南开,任历史系教授,并担任系主任,在此工作了6年。蒋廷黻博士是历史系的奠基人。1924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的硕士刘崇鋐先生来校任历史系教授。1930年,美国伊里诺大学硕士蔡维藩先生归国,也来南开历史系任教授。他们的相继到来,的确为历史系充实了师资力量,使历史系在教学和研究方 面有了一定的发展。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当年9月,南开大学奉命南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翌年4月,又徙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历史系遂并入\"西南联大\"历史系。历史系荟萃了三校著名的历史学家,有雷海宗、刘崇鋐、蔡维藩、姚从吾、郑天挺、向达、陈寅恪、钱穆、吴晗等人。他们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如杨志玖、王玉哲、杨翼骧、丁则良、阎文儒 、漆侠、罗荣渠、丁名楠、李希泌等。这些后起之秀中的一些人,后来在南开历史系工作,为历史系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抗战胜利后,南开大学重返天津。历史系立即重新组建教师队伍,杨志玖、黎国彬、杨生茂、王玉哲等先生接踵而至,在历史系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系在新时代有了长足的发展。50年代初,吴廷璆、谢国桢、辜燮高、来新夏、魏宏运等同志先后来系工作,进一步壮大了师资力量。1952年教育部进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原北京大学教务长兼历史系主任郑天廷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雷海宗教授相继调至南开,分别担任历史系主任和世界史教研室主任。不久,原北大历史系教师杨翼骧先生等也加盟南开历史系,从而奠定了南开历史系在全国高校历史学科中的重要地位。50年代中叶,历史系除设置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3个教研室外,还建立了明清史研究室。60年代上半叶,又相继建立了美国史研究室、日本史研究室、拉丁美洲史研究室。至此,历史系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布局合理、学术特色明显的历史学高教与科研的重镇。

  \"文革\"10年浩劫,使历史系的师资、教学与科研遭到严重破坏。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历史系焕发了勃勃生机。建制在迅速发展,形成了中国史、世界史、博物馆学3个专业,成立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上古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与博物馆学6个教研室,并设有图书资料室、文物室、计算机房。1979年,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成立,著名教授吴廷璆担任所长。1983年,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诞生,历史系教授杨翼骧先生兼任其所长,古籍所的科研人员,半数毕业于历史系。

  1981年和1986年,历史学科的中国古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史4个二级学科,先后被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1987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3个二级学科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重点学科。1994年,历史系又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每年拨款十万元给予资助。1996年,历史学科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211工程\"首批立项建设的单位,获得空前有利的发展契机。1998年12月,历史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单位。翌年元月,又被教育部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6月,\"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申报,获得教育部通过,教育部每年拨30万人民币,南开大学也相应地拨款30万元,支持该中心科研建设。同年12月,南开大学开始实行岗位聘任制,津贴按不同岗位分配,历史学院顺利推行此项岗位津贴,改善了教师的待遇和人才竟争机制。

  历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各断代史、专门史、国别史人员齐全、结构合理的科研师资队伍。全院在岗教师和科研人员共98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39人,讲师21人,博士生导师2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55人。在这支教学科研队伍中,有享誉国内外的老一辈著名历史学家吴廷璆、王玉哲、杨生茂、杨翼骧、来新夏、魏宏运等教授,有著名的政治思想史专家刘泽华教授,有著名社会史和明清史专家冯尔康教授,有闻名画坛的绘画史专家范曾教授,有著名中国近代史专家陈振江、李喜所教授,有著名世界古代史专家王敦书教授,著名日本史专家俞辛焞教授,有著名明史专家南炳文教授,有隋唐史专家张国刚教授,有元史专家李治安教授,有美国史专家李剑鸣教授、王晓德教授,有拜占廷史专家陈志强教授,有日本史专家杨栋梁教授、米庆余教授,还有中年有为的王先明教授、白新良教授、赵伯雄教授、杜家骥教授、常建华教授、乔治忠教授、许檀教授、李卓教授、韩铁教授、马世力教授等等,他们为历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目前,历史学院拥有8个二级学科,它们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与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下辖20个专业; 9个博士点,20个硕士点,基本上涵盖了史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每年招收博士生60余名,硕士生60余名,本科生70余名,并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历史学院的教学科研人员,弘扬优良传统,努力拚搏,已经取得并正在取得辉煌的成就。


史学理论研究室
乔治忠 姜胜利 孙卫国  
专门史教研室
刘泽华 张国刚 张分田 张荣明 李冬君 胡宝华
中国古代史教研室
冯尔康 李治安 常建华 孙立群 刘敏 王晓欣 闫爱民 王利华 许檀 余新忠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李喜所 王先明 张思 侯杰 元青 江沛 夏俊霞 邓丽兰 刘晓琴
周恩来研究室
米镇波 朱洪斌 徐 行  
世界史教研室
王敦书 陈志强 马世力 哈全安 张伟伟 李凡 王以欣 肖玉秋 徐思伟  叶民 付成双
文物与考古教研室
刘毅  贾洪波 程平山 袁胜文  杨东明  
博物馆学教研室
黄春雨 郭长虹  李少龙 王燕
历史研究所
南炳文 林延清 白新良 汪茂和 杜家骥 李小林 高艳林 何孝荣  
历史文献研究室
赵伯雄 王力平 王薇 吴振清 陈德弟 孙卫国 陈絜  
文学文献研究室
邓安生 赵永纪 郑天一 敖堃 杨永明  
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李剑鸣 韩 铁 杨令侠 赵学功 肖 军 张聚国 罗 宣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洪国起 王晓德 韩 琦 董国辉 王 萍
杨生茂,字畅如,教授。1917年9月生于河北省涿鹿县,7岁入私塾,11岁入高级小学,1931年入宣化初中,1934年入北平高级中学,1938年至1941年就读于燕京大学。1941年秋赴美学习,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1941-1944年)和斯坦福大学研究院(硕士,1944-1946年)读书,主修美国外交史。1946年冬回国,1947年9月来南开大学历史系,开始教书生涯。


讲授的主要课程有:“世界近代史”、“美国外交政策史”、“美国史学史”等。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代主任和副主任、世界近代史教研室主任、美国史研究室主任、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校系学术委员会成员、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与顾问、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学术顾问、国务院第二届学位评议委员会历史组成员(1986-1990)、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会世界史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美国历史杂志》国际特约编辑(1992- )、《外国历史小丛书》编委、《历史教学》编委(1951- )及《博览群书》编委(2003- )等。


1958年开设美国通史课程,始招世界近代史硕士研究生,1964年创建美国史研究室,1978年始招美国史硕士研究生,1984年始招美国史博士研究生。1982年赴英国、希腊和日本进行学术访问,1983年应美国科学院邀请,以“知名学者”身份到美国访问。长期从事世界近代史和美国史的研究,重点在美国外交史和美国史学史方面。与人合编或合著的著作主要有:《世界近代史》(人民出版社1962年首版)、《美国黑人解放斗争简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美国西班牙战争资料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简明外国人物词典》(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美洲华侨华人史》(东方出版社1990年)、《美国史新编》(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首版)、《美国外交政策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6卷本《美国通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和《美国历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等。编著的著作主要有:《美国南北美战争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美国史学家弗?杰?特纳极其学派》(商务印书馆1983年)和《探径集》(中华书局2002年)。主要学术论文有:“‘新边疆’是美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的产物:兼评F?J?特纳的边疆假说”(《南开大学学报》1965年第1期)、“林肯与黑人奴隶的‘解放’”(《南开学报》1978年第5期)、“试论威廉?阿勃曼?威廉斯及其外交史学” (《世界历史》1981年第2、3期)、“试论F?J?特纳及其学派”(《南开学报》1982年第2、3期)、“博与约的关系及其他”(《世界历史》1988年第1期)、“论美国宪法与总统在外交事务中的权力”(《世界历史》1988年第5期,英文稿见美国对外关系史学家协会主编的《通讯》,1988年9月)、“关于撰写美国外交史的几个问题”(合撰,〈南开学报〉1988年第2、3期)、“美国外交政策史三论”(〈历史研究〉1991年第2期〉、“论乔治?班克罗夫特史学——兼释‘鉴别吸收’和‘学以致用’”(〈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等。


承担过国家教委教材科研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1981-1985年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和国家教委博士点研究项目。 所获奖励有:天津市总工会劳动模范(1961年)、天津市总工会“七五”立功奖章、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84年、1991年)、天津市研究生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1987年)、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88年)、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图书奖”二等奖(1990年、1991年)和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1991年)等。


学术观点主要有:(1)历史认识具有相对性,但相对主义是与绝对主义相通的;(2)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才是优秀著作;(3)优秀著作应吸收中外已往的优秀研究成果,应答当前社会提出的问题,启发对未来的思考;(4)对外来文化应鉴别吸收,“全盘吸收”观念同“固步自封、”“妄自菲薄” 观念一样,是蒙昧的表现;(5)尽管外交决策受到种种易变因素的影响甚至左右,但经济因素是决定国际关系的终极因素;(6)经济是外交决策的基础,政治是实现经济目标的手段,外交策略口号服务于政治要求;(7)外交政策实质上是内政政策的延伸;(8)只要国家这一现象存在,外交政策总是服务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但一意追求损人利己的沙文主义对外政策,则会无视权力的极限,陷入霸道主义强权政治的自我损毁的深渊。

张友伦教授,四川成都人,1931年5 月生。1959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回国后先后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为世界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美国史研究室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1986-1996)和顾问(1996- )、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美国研究》编委、中华美国学著作出版补贴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等。曾作为富布赖特学者和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学者两度访问美国,在明尼苏达大学(1982-1983)、印第安纳大学(1991-1992)和堪萨斯大学(1992.8-11)从事研究。


张友伦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美国史、世界近现代史和国际共运史专家,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他先后完成国家“七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课题一项、天津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一项,都取得了出色的研究成果。他写作和主编的学术著作、教材和工具书达20余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农业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和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组织》、《美国历史上的社会运动和政府改革》、《美国工人运动史》、《当代美国社会运动和美国工人阶级》、《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加拿大通史简编》、《美国社会变革与美国工人阶级》、《美国历史词典》等。这些著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美国史和国际共运史研究的深入,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有的获得了天津市和全国性的奖励。他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世界历史》及《美国历史杂志》等国内外重要的学术刊物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和评论。他还参与历史知识普及工作,所编写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等历史通俗读物,印数达到百万册左右,还发行过少数民族文字版。


张友伦教授教书育人,桃李盈门。他曾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多种课程,编写过大学世界史教材。他指导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近30名,其中有的在国外深造,有的已成为国内有关大学的学术骨干。他长期担任南开大学美国史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为推进南开大学的美国史研究和教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作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主要负责人,对发展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做了大量组织和领导工作,赢得了广大同行的尊敬和赞誉。


张友伦教授于1997年退休。目前主要从事美国西部史的研究,他的个人文集《孔见集》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


  研究生专业及主要课程设置

历史系硕士研究生专业现设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等6个专业方向,均可招收硕士研究生。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研究方向:中国史学史(上古—1995年)

中国史学理论与方法(上古—1965年)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研究

古器物学及古文字研究

博物馆学

中国古代史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社会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科技史

先秦史

秦汉史

魏晋南北朝史

隋唐五代史

宋史

元史

明清史

中国近现代史

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文明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研究

中国近现代中外关系研究(中苏、中日)

民国时期社会、思想研究

中国当代史研究

世界史

研究方向:世界上古史

世界中古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含当代)

世界文明史

古代世界的宗教与文化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拉美国际关系史

美国史

日本史

专门史

研究方向:中国思想史

中西文化关系史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历史学系

--------------------------------------------------------------------------------

   1919年南开大学初建时即设置有历史学门。20年代初,在文科内设有历史班。1921年至1922年,梁启超曾在历史班授课,著名的《历史研究法》即是他在南开的讲义。1923年,南开大学文科内正式建立历史系。是年,著名学者蒋廷黻博士受聘南开任历史教授,并担任历史系主任,在此一直工作了6年。而后,众多卓越的历史学家陆续在此执教,二三十年代先后有刘崇宏、蔡维藩、谷霁光等。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当年9月,南开大学奉命南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历史系遂并入西南联大历史系。皮名举、蔡维藩等南开历史系教师于此任教。抗战期间,杨志玖、黎国彬来系任教;抗战胜利后,南开复返天津,历史系师资有所充实,杨生茂、王玉哲等受聘来系。新中国成立初,吴廷璆、谢国桢、辜燮高、来新夏、魏宏运、林树惠、陈文林、刘克华、梁卓生等先后来系,历史系有了较大发展。1952年院系调整后,原北京大学教务长兼历史系主任郑天挺、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雷海宗相继调至南开,分别担任历史系主任与世界史教研室主任。不久,原北大历史系教师杨翼骧等亦加盟南开历史系。从而奠定了南开历史系在全国高校历史学科中的重要地位。50年代中叶,南开历史系除设置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史三个教研室外,还建立了明清史研究室。60年代上半叶,又相继建立日本史与美国史两个研究室。至此,南开历史系已发展成为师资雄厚、学科布局较合理、学术特色明显的历史学高教与科研的重镇。

  “文化大革命”的10年重创,曾使南开历史系的师资、教学与科研遭到严重破坏与干扰。70年代末,改革开放,使南开历史系焕发了勃勃生机,并有了新的更大的发展。首先是师资队伍进一步壮大。80年代中叶,先后聘请国内著名学者傅振伦、史树青、李学勤、蔡美彪、庞朴、李辉柄等任兼职教授,同时还聘请了一些外国学者为客座教授。近20年来,南开的老一代史学家仍孜孜不倦地工作,并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一批中青年教师在老一辈学者的培养带动下,迅速成长,有的还到国外进修或攻读学位,许多人脱颖而出,已成为史学界新一代知名学者,从而使南开历史系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较合理、学科分布齐整的师资队伍。

  改革开放后,历史系在建置方面也有进一步发展,形成中国史、世界史、博物馆学(1980年国内首创)三个专业,成立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与博物馆学六个教研室,并设有图书资料室、文物室、计算机房。1985年,明清史、日本史、美国史及新组建的周恩来研究室从历史系分离出去,组合为历史研究所。1981和1986年,南开历史学科内的中国古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史四个二级学科先后被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1987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三个二级学科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重点学科,重点学科数目前在全国高校历史学科中名列前茅。1994年,历史系又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自1995年开始,每年获国家数十万元资助。1996年,南开历史学科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211工程”首批立项支持的单位,1998年又获准成为历史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因而获得了一个空前有利的发展契机。2000历史学院建立,历史系仍然是学院所属和依托的主要单位。

  南开历史系建系以来,已培养了数千名合格人才,桃李遍及海内外。毕业生多数工作在高教、科研、新闻、出版、文化、文物考古及博物馆等部门,成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或专门人才。还有许多人工作在行政、经济、军事及工矿企业等部门,成为各行业的领导、骨干力量。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贡献。

  历史系教师近年来在教学、科研上也取得丰硕成果。1980年以来,出版专著、教材、译作及其它著作4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700余篇。许多科研成果在国家和天津市及各全国性学会社科著作评奖中获奖。我系的国际学术交流也卓有成效地展开,包括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出国进行各种学术交流或讲学,并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希腊、丹麦、荷兰、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及非洲一些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近年来与台湾、香港地区历史学界的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世界史学系

--------------------------------------------------------------------------------
7#
 楼主| niuniu 发表于 06-1-9 17:45:55 | 只看该作者
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的教学与研究起步较早。新中国成立后院系调整,著名历史学家雷海宗教授从清华大学调到南开大学历史系,初步奠定了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基础。1964年经国家高教部批准,南开大学历史系成立美国史研究室、日本史研究室、拉丁美洲史研究室,它们是建国后国内高校较早建立的外国问题研究机构,在吴廷璆、杨生茂、梁卓生等老一辈学者的带领下,逐渐形成了南开大学世界史研究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美国史、日本史、拉美史和古代中世纪史,从整体力量研究上始终居于全国领先地位。1973年周恩来总理号召加强世界史教学与研究,南开大学开始招收世界史专业的本科生。1978年,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美国史研究室和日本史研究室同时获得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两个研究室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从1990年起,在张友伦教授的主持下,美国史研究室承担起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工作,编辑和出版《美国史研究通讯》,从此确立了南开大学美国史研究在国内的核心地位。日本史的研究更是显示出强劲的实力,在俞辛焞教授的领导下,1988年成立了以日本史研究室研究人员为核心的日本研究中心,该中心拥有国内一流的研究设施(中心大楼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也是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在中国的重点资助单位,十余年来不仅在日本问题研究上成绩斐然,而且在组织不同学科专家进行交叉研究上取得了丰富经验。此外,南开大学还在原国家教委的支持下,1993年在过去拉美史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了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成为在国家教育部社政司指导下协调全国高校拉美问题研究的机构。该中心也是中国拉美史研究会秘书处所在地,负责编辑出版《拉美史研究通讯》。近年来,古典文明和古代文化史研究在南开大学也逐步形成了特色,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和若干专业性学会成为协调全国古希腊罗马和拜占廷历史文化研究的中心。在世界历史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长期坚持高质量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1995年首批成为原国家教委确定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至今是全国5所高等院校招收世界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单位之一。经过30余年的发展,南开大学世界史研究在综合实力上居于全国领先地位,1987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1996年以来, 在国家“211工程”的支持下,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结合已有优势,以美洲和东亚为重点开展对亚太地区史的研究,购置了必要的研究设备,购买了一大批有关亚太地区史研究的中外文最新图书,为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迈上更高的台阶奠定了雄厚的基础。2002年世界史学科再次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7月5日南开大学校长办公会议决定批准建立世界史学系,同年8月6日颁发的南开大学文件(南发字[2002]69号、70号)正式公布该决定。

  目前,世界史学科拥有一支阵容比较强大、结构相对合理的研究教学队伍,现在职人员33人,其中教授15人(含博士生导师12人)、副教授13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8人。梯队年龄61岁以上者5人,51岁到60岁者2人,41岁到50岁者10人,40岁以下者15人。这支研究队伍的一些学者在国内世界史学界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洪国起教授担任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理事长、王敦书教授担任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理事长、李剑鸣教授担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志强教授担任中国世界中古史研究会副理事长,杨栋梁教授担任中国日本史学会副理事长,王晓德教授担任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还有许多教师担任全国性学术组织的理事。

  为了协调我院世界史学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各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将科研与教学相互组合起来,及时促使高质量科研成果转化到高水平教学中,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世界史学科每年招收本科生约30人、硕士生约35人、博士约25人,在站博士后约8人。博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美国史、日本史、古希腊罗马史、拜占廷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等。硕士生培养的主要方向包括世界上古史、世界现当代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中古史、世界文明史、拉美国际关系史、世界近代史、古代世界的宗教与文化、美国社会政治史、美国经济史、加拿大史、美国与加拿大发展的比较、南北美洲发展道路的比较、美洲一体化的历史与现状等、日本政治史、日本经济史、日本思想文化史、中日发展道路比较、亚洲国际体系的形成、美日战略联盟的演变、美中外交关系、中日外交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美洲体系的形成与演变、美加外交关系史、东亚国家外交关系史、东南亚国家外交关系史、古希腊罗马史、拜占廷历史与文化、伊斯兰文明等。本科生只招收世界史专业。

  在国家教育部和南开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目前,世界学科专用资料室面积600平方米以上,藏书3万余册(另有校图书馆326万册书可供使用),其中外图书近2万余册,包括原始档案微缩胶卷和大型古典文献数据库,期刊180种。用于教学科研的现代化设备比较齐全,包括微缩胶卷阅读复印机、网络镜像服务器和通用胶片阅读器等各类设备45台套。科研及辅助办公用房面积千余平方米。

  多年来,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注重人才培养,强化教学改革,形成了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内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世界史本科生数百人,毕业硕士生近百人,毕业博士生40人,其中美国史专业方向的博士论文有3部在美国出版。

现有课程安排

  1、 培养目标

  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德、才、识、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高的世界史专门人才,使其掌握较系统的世界史及其相关专业知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胜任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文化出版及其他与外事、外语有关的部门工作。

  2、 学制

  原则上本科生4年(150学分)、硕士研究生3年(23学分)、博士研究后3年(14学分,在职博士生4年)、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2年。

  3、 培养模式

  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讲授专业必修课程和其他重要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能够比较牢固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强化外语教学,在1-3年级期间由外籍教师担任口语课教学,并由专业教师担任专业外语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通过专业选修课与学术讲座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培养其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


  加强教学实习,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社会部门情况,增强实际工作的能力。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是由原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扩建而成。博物馆学专业成立于1980年,在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成立。八十年代,南开大学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逐步建立起一系列应用文科专业。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文博事业对于人才的需要,历史系成立了博物馆学专业教研室,并于成立当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起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1年,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正式成立,设博物馆学、文物与考古学、艺术史三个教研室和中国博物馆学研究中心,并拥有一个文物标本室、文博实验室和南开大学博物馆。现在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可招收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博物馆学、物质文化史、古文字与古器物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古文字与古器物学、考古文物与博物馆学、中国书画与美术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专业成立伊始,从当时的南开大学历史系及全国文物系统抽调了部分人员,组成了基本教师队伍,其中既有长期从事考古、文物博物馆实际工作的专家,也有历史文物教学方面的资深教师,首任专业教研室主任是著名先秦史专家王玉哲先生。
为加强教学力量,专业先后聘请文博系统著名专家学者多人,如傅振伦、史树青、孙机、李学勤、俞伟超、李辉柄、徐平芳等担任兼职教授,另外,文物界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在南开博物馆专业担任过专业课任课教师。目前,南开博物馆专业拥有专职教师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著名书画艺术家和文化艺术史学者范曾教授、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朱凤瀚教授、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徐苹芳教授担任本系博士生导师。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师资阵容逐渐强大。
多年来,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在文博科研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系教师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部委和天津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论著、论文获得全国以及省市级奖励多项。在文博教材建设方面,由王玉哲教授主持编写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被教育部定为博物馆学专业基础教材,本系教师编写的《博物馆学研究参考资料》长期以来被视为理论博物馆学教学与研究方面的权威参考书籍。目前,本系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青铜与古文字研究、理论博物馆学研究、博物馆比较研究等方面在全国有重要影响。
南开博物馆学专业筚路蓝缕,探索适合中国博物馆实际工作的博物馆学教学途径,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建立起完整的以物质文化史为基础,以博物馆学、文物学、考古学为主干的学科课程教学体系,为兄弟院校的课程设置提供了建设性的经验。目前,本系开设本科至博士生课程多门,基本涵盖文物、考古与博物馆学实际工作与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二十年来,南开博物馆专业为文博部门培养了数百名包括研究生、本科生、文博专科生、进修生在内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文物行政管理、文物考古专业研究方面的骨干力量,在我国文博界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全国各地文博单位的支持下,南开博物馆专业逐步建立了文物收藏陈列室、标本室、文博实验室等基础设施,改善了教学条件。经过多年努力和广泛搜集,文物收藏陈列室现已拥有包括国家一二级文物的藏品总量达三千多件,其中既有原南开大学的部分藏品,也有社会各界人士捐赠,更多的藏品是在专业成立之后,由教研室教师多方奔走,从全国各地文博部门调拨的,现有文物数量、质量和门类基本能够满足教学实践需要。1999-2001年,在国家教委211工程项目资金支持下,原博物馆学专业陈列室重新布置陈列,陈展面积达到500平方米,文物陈列、保藏、安全保护等条件较前有较大完善,在此基础上,建成南开大学博物馆,达到对外开放的水平。
文物标本室现拥有陶、瓷等文物教学标本数百件,并基本形成文化、年代、窑口系列,在相关课程的实物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部分标本,是本专业学生在历年的实习中采集而得,部分为专业教师在考古调查和研究工作中采集而得。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文博实验室是以教学为目的的教学实验室,可以进行考古应用技术、文物绘图、文物摄影、文物修复等实践课程的教学。根据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文博实验室还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步进行文博远程教学、文物考古CAI教学辅助软件的建设。
2001年,在教育部科技司资助下,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承担了南开大学数字化博物馆建设项目工作。如今,“南开大学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数字博物馆”已经开通。该项目的一期建设工作已经竣工,目前正在进行二期项目的论证和申报工作。
现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朱彦民,副主任,郭长虹。中国博物馆学研究中心主任,黄春雨。博物馆学教研室成员:黄春雨(博物馆学概论与博物馆教育)、郭长虹(博物馆陈列设计艺术);文物与考古教研室成员:朱凤瀚(青铜器与古文字)、刘毅(古陶瓷研究与陵墓制度)、朱彦民(古文字学与古代物质文化史)、杨东明(玉器与家具)、贾洪波(青铜器、建筑)、程平山(考古学与文博技术)、王燕(古代物质文化史)、袁胜文(陶瓷与其他);艺术史教研室成员:范增(名誉系主任)、朱彦民(史前艺术与书法史论)、郭长虹(书画艺术史与书画鉴定);博物馆管理人员:李少龙(展厅与库房)、王燕(账目与设备);数字博物馆项目组主任:郭长虹(兼)。
在本系(专业)工作过的人员有:王玉哲教授(第一任主任,退休)、傅同钦教授(第二任主任,退休)、傅枚教授(第三任主任)、马子庄教授(退休)、张锡瑛教授(退休)、刘岱良教授(退休)、冯承柏教授(退休)、梁吉生教授(博物馆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退休)、贾建明(出国)。

联系地址: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邮政编码:300071
联系电话:022-23502401
电子邮件:nkmuseum@eyou.com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历史研究所

--------------------------------------------------------------------------------

   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前身是1956年著名史学家郑天挺教授创建的明清史研究室与1964年著名史学家杨生茂教授创建的美国史研究室和1979年创建的国内高校中唯一从事周恩来思想及生平研究的专门机构——周恩来研究室一起组成历史研究所,这是2000年4月,日本史研究室自所内分出,另组实体性的日本研究中心。同年10月,历史研究所与历史系等单位一起组成历史学院,美国史研究室、周恩来研究室同时自历史所划出单独建制,明清史研究室分组明史研究室(李小林主任)、清史研究室(杜家骥任主任),继续留在历史所内。2002年9月,历史所内又组建先秦研究室、唐朝研究室、六朝研究室,形成以明史、清史两个研究室为主体。研究室总数达到五个的专职研究单位。此外,尚有跨学院的软组织明清史中心挂靠本所。

  1979年至2002年,本所第一任所长为吴廷璆教授,第二任所长为张友伦教授,第三任所长为南炳文教授。2002年10月后的所长是南炳文教授。明清史方面本所现有教授5人(其中博士导师4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拥有博士学位者4人。本所五个研究室均属国家重点专业(中国古代史),与本院历史系等单位共同承担教育部“211工程”项目(中国社会历史),组建教育部中国社会史研究基地,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并设有历史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自1979年以来,已出版著作、教材等164部,发表论文1590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2项,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69个。培养硕士248名、博士75名,博士后1名。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使本所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或担任全国一级学会副会长或担任常务理事、理事。

  本所有广泛的国内及国际学术交流。1979年以来先后主办或参与主办的全国性或国际学术讨论会有15次之多,1980年郑天挺教授主办的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早举行的大规模国际学术讨论会之一,影响甚大。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所讲学180人(次),派到国外讲学、进修、访问的教师和学生96人(次)。与本所建立学术联系的国家或地区有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英国、荷兰等十几个,来本所进修、留学的外国学生有92人(次)。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

   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原名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93年改今名,简称古籍所),成立于1983年4月。建所初期,由历史系杨翼骧教授担任所长, 中文系王达津教授担任副所长,孙香兰教授任副所长并主持日常工作。1989年,郑克晟教授出任所长,赵永纪教授出任副所长。1993年,赵伯雄教授接任所长,邓安生教授任副所长。

  南开大学古籍所是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简称高校古委会)直接联系的单位之一,每年从高校古委会获得经费资助,以开展古籍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并培养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研究生。

  南开大学古籍所的科研侧重于古籍整理及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古代史、古典文学诸领域,自建所以来,承担了《汉魏文史丛书》、《史学史资料编年》、《清代四部序跋选》、《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其中之三种:《孟浩然诗选译》、《王维诗选译》、《盐铁论选译》)、《蔡邕集校注》、《潘岳集校注》、《中华英杰丛书》(其中之一种:《勤学报国》)、《明代文官制度》、《明代周边政策》、《古代总集研究》、《清文前编》、《春秋学史》、《古今姓氏书辨证》之整理与研究、《黄遵宪全集》、朝鲜成海应明史著述整理研究、《三通》研究、《历代春秋学著作叙录》等科研项目。1991年,承担了高校古委会“八五”至“九五”期间重点项目《清文海》。《清文海》是古委会大型系列项目“七全一海”(“七全”指《全宋文》《全宋诗》等七部断代诗文总集,“一海”即指《清文海》)之一。这是一部大型的清代文章选集,编者力求做到收罗宏富,选择精审,使用方便,使之有助于对清人文集这一巨大宝库的开发利用,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清文海》的主编是郑克晟教授。经过全所同仁七年的努力,这一项目已于1998年完稿。

  古籍所的全体同仁以接续中华传统文化为职志,长年在古文献这一寂寞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出版的著作及整理的古籍有:《陶渊明年谱》、《元明清诗选注》、《周代国家形态研究》、《春秋学史》、《清代官方史学研究》、《清初诗歌》、《诗论》、《蔡邕集编年校注》、《周礼注疏》、《众家编年体晋史》、《司马温公年谱》、《阴铿集校注》、《何逊集校注》、《盐铁论选译》、《陶渊明新探》、《清代官方史学研究》、《苏轼文学理论研究》、《通假字典》、《清代经部序跋选》、《清代史部序跋选》、《史学史资料编年》、《文史论集》、《文史论集二集》等,此外在全国各级各类刊物上,每年都有他们的一批论文发表。

  古籍所现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教师中有5名具有博士学位,另有1名目前正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古籍所具有文、史并重的特点,科研人员中有7人毕业于历史系,其余则毕业于中文系。

  古籍所自1989年始招收研究生,截止到2002年,已有11届研究生毕业。课程设置已经配套,主干课程有赵伯雄教授的古典文献学、经籍概论,邓安生教授的训诂学、文化史专题,王薇副教授的中国文化史,刘畅副教授的文学文献学,王力平副教授的古典文献研究法、陈寅恪与文献学研究、敦煌文献与历史研究,郑天一副教授的版本学,赵永纪教授的清代学术史,陈絜博士的文字学、出土文献与历史研究等。本所着眼于培养能够继承并弘扬民族文化遗产的人才,因此特别注重目录、文字、训诂、校勘、版本这一类知识的传授,特别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并研究古书(其中尤以先秦古籍及清人的学术著作为重点)的能力,旨在使学生在读研究生期间打下扎实的国学根底。学生在学期间,还要有一段时间参加所里的研究项目,这样对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很有好处。

  本所崇尚脚踏实地做学问,提倡严谨朴实的学风、文风,力戒浮躁,力戒急功近利。本所教师愿与海内外同行交流学术,切磋共进。

负责人:
所长 赵伯雄教授
学术带头人:
赵伯雄教授、赵永纪教授、邓安生教授
学术队伍:
历史文献研究室:
赵伯雄 王力平 吴振清 王薇 陈德弟 孙卫国 陈絜
文学文献研究室:
邓安生 赵永纪 刘畅 郑天一 敖堃 杨永明
科研方向:
古籍整理、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古代史、经学史、古典文学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

--------------------------------------------------------------------------------
8#
 楼主| niuniu 发表于 06-1-9 17:46:2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历史悠久并充满生机与活力。1923年蒋廷黼创建南开大学历史系时就开展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主讲中外关系史,提倡开展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进行村史、厂史的调查与资料整理,并邀请梁启超等名家授课,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就是在南开讲课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1949年以后,本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魏宏运教授、来新夏教授、林树惠教授开设多门基础课和选修课,出版了数十部在国内外影响深远的论著;60年代以后,陈振江教授、李喜所教授、王永祥教授等投入本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成绩卓著,逐步奠定了本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1986年,本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8年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包括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周恩来研究室、北洋历史研究室、中国留学教育研究中心、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并和马列学院党史教研室、经济学院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室、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资源共享,学科共建。本所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7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

本所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教学与科研基地,注重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完备,多次获得教学优秀奖,教学设施先进,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并有专门的电脑机房,可供学生使用。本所招收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中国近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史3个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招收中国近代文化史、中国近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宗教史、中国近现代社会性别史、中国近现代政党与政治制度史、抗日战争史、当代中国史、华北地域史、当代中国社会史、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人物研究、近代中俄关系史、近现代社会思潮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校博士生28名,博士后3名,硕士研究生32名,外国留学生8名。本所已经培养出博士生50余名、硕士生上百名,其中有不少海外留学生。这些毕业生以专业扎实、综合素质高著称,多分配在高校、科研单位、新闻出版部门、党政机关等单位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本所以社会文化史为稳固的研究方向,以留学生与近代社会文化、华北区域社会文化研究、北洋时期社会文化研究、周恩来与近现代人物研究为切入点,注重点面结合,从整体上探讨百年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承担的国家、教育部、省市级及海外合作科研项目约70项。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学术论文千余篇,其中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省市部级奖励。代表作有李喜所教授的《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刘景泉教授的《北京政府的议会政治》、王先明教授的《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侯杰教授的《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江沛教授的《民国时期意识形态管理研究》、元青教授的《杜威与中国》、张静教授的《郭嵩焘思想文化研究》。

本所特别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成功主办多次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与美国、日本和欧洲以及港台地区建立了稳固的学术交流关系,多次与日本、加拿大学者合作进行华北区域社会史的调查与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定期派员赴美、俄、法、英、德、意、奥、荷、澳、日、韩和港台地区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和访问、讲学,还邀请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和访问。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

   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前身为历史所美国研究室,成立于1964年,创办者为著名历史学家杨生茂教授。1979年起为历史研究所下属的研究机构,2000年并属历史学院。1979年发起成立中国美国史研究会,1990-2002年为该研究会秘书处所在地。现有研究人员7名,其中教授3名,博士生指导教师2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拥有博士学位者6人;聘请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Eric Foner为客座教授,聘请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王希博士为兼职教授。重点研究美国外交史、史学史、社会运动史、政治史、思想史、种族关系史和美加关系史,出版学术著作多种,主要有《美国史新编》(杨生茂、陆镜生著)、《美国外交政策史》(杨生茂主编)、《美国社会变革与美国工人运动》(张友伦著)、《美国人权政治》(陆镜生著)、《美国工人运动史》(张友伦、陆镜生著)、《文化的边疆》(李剑鸣著)、《美国的奠基时代》(李剑鸣著)、《美国与加拿大关系史纲》(杨令侠著)、《战后加拿大与美国关系研究》(杨令侠著)、《朝鲜战争时期的美国与中国》(赵学功著)、《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赵学功著)、《加拿大通史简编》(张友伦、原祖杰等主编)等。该室自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截止于2002年已培养硕士生70名,博士生23名。为研究生开设的主干课程包括“美国通史”、“美国史学史”、“美国史学研究方法”、“美国史学名著选读”、“美国早期史”、“19世纪美国史”、“20世纪美国史”、“美国社会运动史”、“美国思想史”、“美国种族关系史”、“美国外交史”、“美国经济史”、“美加关系史”、“加拿大史”等。每年邀请美国学者前来讲学,并有美国富布赖特教授为研究生授课。

  该中心现职成员为:李剑鸣教授(本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博士)、韩铁教授(历史学博士)、赵学功副教授(本中心常务副主任,历史学博士)、杨令侠教授(历史学博士)、肖军副教授、张聚国副教授(本中心副主任,历史学博士)、罗宣博士;兼职教授:埃里克·丰纳(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王希博士(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已退休人员有:杨生茂教授(第一任室主任)、张友伦教授(前任室主任)、陆镜生教授、易廷镇教授(现居香港)、林静芬副教授;曾在该室工作的人员有:辜燮高教授(南开大学历史系)、冯承柏教授(南开大学历史系)、白凤兰女士(南开大学法学系)、李元良先生(已故)、陈文林先生(已故)、周基堃教授(已故)、王心扬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李青教授(杭州师院历史系)、倪亭博士(美国圣玛丽大学)、徐国琦先生(美国卡拉玛祖学院)、原祖杰先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杜耀光先生(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张聪女士(美国华盛顿大学)等。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

   南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2002年之前属于独立的实体研究机构,实行学院制之后归属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研究拉丁美洲历史和现状问题为主,兼研究美洲的其他问题。现有专职研究人员5人,其中教授3人(含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另有兼职研究人员4人,中心主任现为王晓德教授,副主任为韩琦教授。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是在原国家教委社科司的直接指导下,根据1991年12月6日召开的南开大学第19次校长办公会议的有关决定建立的,洪国起教授出任第一任中心主任。在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南开大学的关怀与指导下,中心发展很快,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重点由最初的拉丁美洲历史和现状问题逐步扩展为以美洲地区国际关系的研究。在此背景下,经南开大学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南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对外可使用“南开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名称,实行一套人员两块牌子。

  自成立以来,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一直以科研为工作重点,协助原国家教委社科司起草了八·五·九拉美重点课题规划,参与了原国家教委社科发展研究中心社会主义跟踪研究等方面工作。中心研究人员先后承担了原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项目2项,九·五规划项目2项,国家社科十·五规划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1项。出版专著4部,编著3部,译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万心蕙奖学金一等奖1项,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培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12名。中心现在读博士生12名,硕士生6名。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承担了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秘书处的日常工作,洪国起教授担任研究会理事长,王晓德教授担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心自成立以来于1994年、1999年、2000年、2001年成功地举办了四次有关拉美问题的国内学术讨论会。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中心研究人员先后到巴西、墨西哥、美国和哥伦比亚进行访问或进修。同时,先后接待了来自巴西、美国、智利、阿根廷、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和留学生。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的资料建设不断完善,除学校已有的中西文图书资料外,还购置了《拉丁美洲研究》、《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参考资料》、《世界形势分析》、《国际经济》、《国际政治》等多种中文期刊和CEPAL Review,Latin American Perspectives,Latin American Economy and Business,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NACLA Report on the Americas 和 Comercio Exterior 等多种西文期刊。此外,拉美研究中心还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中外文图书订购渠道和有关资料的捐赠渠道。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简介:

  1、洪国起,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理事长。

  2、王晓德,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3、韩 琦,历史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4、王 萍,历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

  5、董国辉,历史学博士,讲师。

  联系人:王晓德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文献资料中心

--------------------------------------------------------------------------------

   历史学院文献资料中心包括中文资料阅览室、外文资料阅览室、古典文献阅览室、拉美文献阅览室、电子图书阅览室、缩微胶片阅览室等部分,总面积有640平方米。

  文献资料中心藏书丰富,收藏书刊约4万种,近6万册,其中包括各类基本中外文工具书、百科全书;历史学科各专业教学参考书、教科书;反映我国当前历史学最新、最前沿科研教学水平与现状的主要学术著作和学术信息;多种大型历史文献图册;反映我国建国以来古籍文献整理成果的各种重要古典文献;包括英、日、法、西、意、朝等多种文字在内的外文图书文献;16世纪以来有关国外中国研究、亚太区域研究的大型缩微胶片文献资料;近320种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和报纸、杂志;多种重要的大型期刊文献和国外、港台地区学术期刊;多种电子版图书、和重要的教学幻灯片。文献资料中心并收藏有十分珍贵的线装古代典籍文献。

  中心设有缩微胶片阅读室、拥有27台计算机设备的电子阅览室,可供查阅数千种网上电子刊物及国内外网上学术信息。

  文献资料中心并设有古籍整理研究、美国史研究、拉美史研究、周恩来研究、明清史研究等专室、专架,为各系、所、教研室提供专题服务。

  文献资料中心建立了包括计算机管理系统、电子监测系统、文献检索系统等在内的先进图书资料管理体系,依照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通过计算机进行正规的图书借阅流通。遵循资源共享的原则,除备有全中心中外文书目期刊文献总目录可供检索查询外,中文书基本实现了网上检索查询。

  目前,历史学院文献资料中心正在进一步加强调整,使其藏书更加全面,管理不断完善,为历史学院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
9#
 楼主| niuniu 发表于 06-1-9 17:47:00 | 只看该作者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在川大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的历史学位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875年创办的尊经书院,直接前身则为1902年建立的四川存古学堂史学科,迄今已逾百载。长期以来,学术大师辈出,学术成就显著,学术地位辉煌,一时之盛,饮誉华夏。在新时期,古老的历史学科明确历史使命,正视时代现实,求新求变,努力把握时代节奏,意气奋发开创新辉煌。

学院现辖历史系、考古系、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博物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藏学研究所等系所和城市所、东西方社会文化比较研究中心、长江文明研究中心、三国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系国家教育部首批博士与硕士授予单位、“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及历史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拥有专门史国家重点学科。专业设置全面,现有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3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门史、世界史等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研究员)30余名、副教授(副研究员)4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30人。在长逾百年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平实、稳健、严谨、求新的学术传统,人才众多,硕果累累,倍受海内外学术界瞩目。改革开放以来,学院为国家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0余人,本科生1200多人。



学院
党委
书  记
孙锦泉
028-85415310
书记信箱:scu85415310@163.com

副书记
鲍成志

办公室
李志勇
028-85412314

黄  茂  
王晓辉  
学院
行政
院  长
王挺之
028-85412804
院长信箱:scu85412804@163.com

副院长
霍 巍
028-85417157

舒大刚
028-85412426

石应平
028-85412804

李德英  028-85412804  
办公室
杨  民
028-85412312

028-85417695



成功伟  
教务办公室
刘利容  028-85412312  
学生工作
办公室
  
邹  卫
028-85412761

028-85412955
  
胡晓梅  
卢天玲  
邓  丽  
康芮果  
成教自考
办公室
(文科楼401)

  
028-85412315

028-85417079



学院传真

  
028-85412804

教授
  

  蔡崇榜  陈廷湘  方述鑫  郭  齐  何  平  何一民  
何  崝  黄奇逸  霍  巍  蓝  勇  李  涛  李文泽  
刘复生  刘世龙  吕一飞  罗二虎  罗志田  彭邦本  
彭裕商  冉光荣  石  硕  石应平  舒大刚  孙锦泉  
王挺之  杨世文  杨天宏  杨振之  张  箭  


副教授


  白  彬  黄  鹂  黄  伟  李柏槐  李德英  李映福  
李永宪  李勇先  李  原  缪元朗  邱国盛  粟品孝  
王东杰  王  蕾  吴开婉  吴铭能  徐  波  徐  君  
杨兴梅  杨秀春  曾瑞炎  周 毅   
      


讲师


  鲍成志  陈  波  程  励  范  瑛  甘  露  何元洪  
黄  茂  李志勇  廖  峰  廖  培  刘红艳  刘利容  
刘利容  刘禄山  谯  珊  王俊鸿  王晓辉  肖  葱  
杨  民  辛  旭  徐  跃  余  丹  于孟洲  张长虹  
张新宇  赵德云  周  静   



助教

  成功伟  陈 谨  邓 丽  康芮果  胡晓梅  李 慧  
卢天玲  杨 锋      




硕士导师


  白 彬 刁忠民 方述鑫 黄锦君 黄  鹂 黄  伟  
何  崝 蓝  勇  李柏槐 李德英 李  涛  李映福
李永宪 李勇先 李  原 刘世龙  吕一飞  缪元朗
彭邦本  石应平  粟品孝 孙锦泉  王东杰 王智勇
吴洪泽 向以鲜 吴开婉 徐  波 徐  君 徐亮工
杨兴梅  杨世文  杨振之  曾瑞炎  周 毅  


  
四川大学的历史学科是恢复以来第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978年获得中国古代史与考古学两个博士点,后又于1990年获得全国第一个专门史博士授权点。1995年,建立历史学国家“文科基础学位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0年初,学院获准设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同年底,历史学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院博士学位授权点增加到8个,2002年初,“专门史”专业申报国家重点学科获得批准, 同年,学院获准设立了 “中国藏学研究所”,成为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目前,学院已在一级学科所覆盖的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形成了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宋史研究方向有古籍整理研究所,这是全国不可多见的资料库,尤以晚宋史、西夏史、学术文化史和全宋文的整理与研究方面拥有优势而著称。考古学博士点不仅是国家首批博士点, 也是中国西南唯一的考古学博士点。目前在对以广汉三星堆遗址为中心的巴蜀文化研究、以长江三峡地区为主的三峡考古研究、以岷江上游为主的早期蜀文化研究及西藏考古研究方面均已取得具有全国影响的或领先地位的学术成果,本方向还是全国高校中唯一在西藏地区长期开展考古工作并与西藏考古学界建立密切关系的学科点。近年来, 西藏佛教考古研究亦开始取得进展。历史文献学学科点的古文字研究方向,在全国高校同行中有显著特色。中国专门史博士点的研究水平与国内外同行相比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其中区域城市史方向, 是学术界公认的国内城市史研究的重要据点。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弥补了国内外对中国区域社会研究主要集中于长江下游和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研究相对薄弱的遗缺。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方向对西南民族的研究有长期的传统, 基础雄厚, 具有学科优势。区域文化研究方向在巴蜀文化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与学术研究等方面有长足进展,在国内外和港台地区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世界史博士点是在卢剑波等史学家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博士培养基地,目前已被国内同行公认为文艺复兴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

项 目
2004年

硕士点
8

博士点
10

国家重点学科
1

博士后流动站
1

省级重点学科
4

国家重点研究基地
1

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1

一级学科授予


“211”重点建设项目
1

硕士点
专门史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史学史及史学理论

各专业介绍

博士点  专门史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史学史及史学理论

藏族历史、经济与社会发展
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
   
学科类型  学科名称  批准时间  
国家重点学科
专门史
2000年  
“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中国区域历史与宗教文化
2002年  
省级重点学科  中国古代史与考古学
1996年  
专门史
1999年  
世界史
2004年  
历史文献学
2004年  

35.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60102)
研究方向:
1.西南考古                   2.新石器时代考古                      3.商周考古
4.汉唐考古                  5.博物馆学                           6. 美术考古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史学理论 2、3 54 3 考试
考古研究方法论 1、2 54 3 考试
考古文献研究 1、2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西南民族考古 1、2 72 4 考试 适应方向1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 1、2 72 4 考试 适应方向2
商周考古研究 1、2 72 4 考试 适应方向3
汉唐考古研究 1、2 72 4 考试 适应方向4
博物馆学 1、2 72 4 考试 适应方向5
美术考古研究 1、2 72 4 考试 适应方向6
必修课 田野调查与发掘 4 72 4 考试
博物馆陈列设计 4 72 4 考试
电子计算机运用 4 72 4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西南民族史 3、4 36 2 考查
中国佛教史(道教史) 3、4 36 2 考查
文化人类学 3、4 36 2 考查
教学
实践   2 考查
36.历史地理学(060103)
研究方向:
1.历史环境地理                   2.历史经济地理                      3.历史政治地理
4.历史文化地理                   5.区域历史地理                       6.区域历史地理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历史地理学概论 1、2 72 4 考试
历史文献学概论 1、2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历史环境地理专题 3、4 72 4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门
历史经济地理专题 3、4 72 4 考试
历史政治地理专题 3、4 72 4 考试
历史文化地理专题 3、4 72 4 考试
必修课 历史地理文献导读 1、2 54 3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中国城市史专题 3、4 54 3 考试
中国民族史专题 3、4 54 3 考试
中国旅游地理 3、4 54 3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中国考古学专题 3、4 36 2 考查
中国人口史专题 3、4 36 2 考查
中国学术史专题 3、4 36 2 考查
地图学与地名学专题 3、4 36 2 考查
计算机与绘图 3、4 36 2 考查
西南地方史专题 3、4 36 2 考查
以蜀文化专题 3、4 36 2 考查
宁辽金元历史与文化专题 3、4 36 2 考查
教学
实践   2 考查
37.历史文献学(060104)
研究方向:
1.古文字学        2.魏晋南北朝历史文献研究      3.宋辽金元历史文献研究     4.儒学文献研究
4.儒学文献研究    5.计算机与历史文献处理研究     6.档案管理              6.版本目录学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中国历史文献学 1 72 4 考试
中国目录学 1 72 4 考试
《说文解字》研究 1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甲骨文研读 1、2 72 4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1门
两周铜器铭方文研究 2、3 72 4 考试
魏晋南北朝历史文献研读 2、3 72 4 考试
魏晋南北朝历史文献整理 2、3 72 4 考试
宁辽金元史科学 2、3 72 4 考试
文字、音韵、训诂学基础 2、3 72 4 考试
经学历史 2、3 72 4 考试
儒家要籍研读 2、3 72 4 考试
计算机与历史文献研究 2、3 72 4 考试
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研究结合的理论与实践 2、3 72 4 考试
档案学理论与历史研究 2、3 72 4 考试
档案学理论与实践 2、3 72 4 考试
版本目录学 2、3 72 4 考试
中国文献学史 2、3 72 4 考试
必修课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 3、4 54 3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魏晋南北朝史专题 3、4 54 3 考试
中国儒学史 3、4 54 3 考试
儒学文献导读 3、4 54 3 考试
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 3、4 54 3 考试
档案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3、4 54 3 考试
中国学术史专题研究 3、4 54 3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 4 54 3 考查
基本史籍导读 4 36 2 考查
群经概论 4 36 2 考查
宋辽金元学术史 4 36 2 考查
中国儒家思想专题研究 4 36 2 考查
计算机与现代文明 4 36 2 考查
专门档案管理专题 4 36 2 考查
比较档案管理专题 4 36 2 考查
中外档案学著作选读 4 36 2 考查
计算机数据文献标准与文献编目 4 36 2 考查
目录基本资料导读 4 36 2 考查
教学
实践   2 考查
38.专门史(060105)
研究方向:
1.中国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                     2.藏族史                 3.民族社会研究
4.中国文化史                               5.中国学术史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史学理论 1、2 72 4 考试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 1、2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专题研究 3、4 72 4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门
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专题研究 3、4 72 4 考试
民族史专题研究 3、4 72 4 考试
民族史料导读(含藏文史料导读) 3、4 72 4 考试
中国文化史专题研究 3、4 72 4 考试
中国文化史史料导读 3、4 72 4 考试
中国学术史专题 3、4 72 4 考试
中国学术史史料导读 3、4 72 4 考试
必修课 城市学 3、4 54 3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区域城市研究 3、4 54 3 考试
社会调查 3、4 54 3 考试
中国社会史 3、4 54 3 考试
中国思想史 3、4 54 3 考试
中国儒学史 3、4 54 3 考试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3、4 54 3 考试
藏学概论 3、4 54 3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城市社会学 3、4 36 2 考查
城市管理学 3、4 36 2 考查
民族地区考古发现研究 3、4 36 2 考查
中国民族与宗教 3、4 36 2 考查
中国学术史 3、4 36 2 考查
中外文化交流史 3、4 36 2 考查
中外学术交流史 3、4 36 2 考查
计算机理论及应用 3、4 36 2 考查
教学
实践   2 考查
39.中国古代史(060106)
研究方向:
1.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2.先秦史                      3.魏晋南北朝史
4.隋唐史                    5.宋史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史学理论 2、3 72 4 考试
中国古代史料学 2、3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基本史籍导读 2、3 72 4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中国古代史专题 1、2 72 4 考试
断代史研究 2、3 72 4 考试
必修课 中国学术思想史专题 2、3 54 3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盅民族史专题 2、3 54 3 考试
中国考古学专题 2、3 54 3 考试
中国文化史专题 2、3 54 3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中国经史专题 2、3 54 3 考试
教学
实践   2 考查
41.世界史(060108)
研究方向: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研究      2.欧洲文化与欧洲现代化研究                 3.国际关系史
4.世界中世纪史              5.世界近代史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史学理论 1、2 72 4 考试
世界文明史 1、2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专题研究 2、3 72 4 考试
欧洲文化与现代化专题 2、3 72 4 考试
西方文化史 2、3 72 4 考试
国际关系史 2、3 72 4 考试
必修课 史料选读 1、2 54 3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研究 3或4 54 3 考试
国际关系史专题研究 3或4 54 3 考试
世界中世纪史专题研究 3或4 54 3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英国史 3或4 36 2 考试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3或4 36 2 考查
意大利史 3或4 36 2 考查
俄苏史 3或4 36 2 考查
欧洲艺术史 3或4 36 2 考查
当代国际政治 3或4 36 2 考查
世界科技史 3或4 36 2 考查
教学
实践   2 考查
40.中国近现代史(060107)
研究方向:
1.中国近代史                   2.中国现代史                      3.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史学理论 3 54 3 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史籍导读 3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 2、3 108 6 考试 适用方向1
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 2、3 108 6 考试 适用方向2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专题研究 2、3 72 4 考试 适用方向3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史料研读 3 54 3 考试 适用方向3
必修课 辛亥革命专题研究 2 54 3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 54 3 考试
中国近代文化思想专题研究 2 54 3 考试
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专题研究 3 54 3 考试
中国国民党史专题研究 3 54 3 考试
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专题研究 3 54 3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中外近代比较研究 4 36 2 考查
城市学与城市研究 4 36 2 考查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专题研究 4 36 2 考查
教学
实践   2 考查
10#
jinyu8585 发表于 06-3-19 22:21:21 | 只看该作者

顶~

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7 21:49 , Processed in 0.208466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