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经济新闻学经济学原理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经济考研的版面提供的资料已经足够大家下载进行复习
另外大家提出的问题也会有很多热心的网友进行回答
但是很多人提出不知道如何形成经济思维
经过我的思考,最后决定推出看新闻学知识这个帖子
试行一段时间不知道效果怎么样
沙发
 楼主| 黎明前的荣耀 发表于 08-3-17 14:29:13 | 只看该作者

3.17日财经新闻头条-------周小川:加息尚在研究没有具体确定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上周末表示,目前所有的货币政策工具都具有调整的空间,包括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对于“央行近期是否可能加息”的问题,他表示,“这个我们还在研究,还没有具体确定。”  周小川是在列席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后作上述表示的。他同时告诉上海证券报,加息的可能性始终存在,但具体怎么加,什么时候加,目前还不好说。
  2月份,我国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再创近12年来的新高,达到8.7%。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应通过进一步加息来防止通胀趋势进一步恶化。但是也有专家表示,目前中美利差已经形成明显倒挂,央行加息的空间已相当有限。
  此外,目前国内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15%的历史高点。2007年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3.5%,比上年末低1.3个百分点。
  对此,周小川本月6日曾表示,他个人认为利率上调的空间肯定存在,但是利率这个经济杠杆用起来要考虑它的利弊,就是什么时间、什么幅度去调整也是很有艺术的。当然,美国利率的下调对中国利率政策是有影响的,但这个影响只是一部分,还有国内的一些考虑。
  问及对上周陆续公布的一些数据的看法,周小川指出,2月份的数据有一些特殊因素,比如春节和雪灾。他认为,说货币政策已成功地冷却了信贷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仍为时尚早。
  央行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2.10万亿元,同比增长17.48%,增幅比上月末低1.46个百分点。2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434亿元,同比少增1704亿元。与1月份相比,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数据都有所好转。
  分析人士认为,周小川的上述表态意味着央行近期不太可能放松从紧的货币政策。央行副行长易纲不久前也曾表示,即使考虑美国次贷危机和年初国内的冰雪灾害因素,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首要风险仍然是通货膨胀,既定的货币政策从紧基调不会因国内外一些新情况的出现而改变。
板凳
 楼主| 黎明前的荣耀 发表于 08-3-17 15:12:37 | 只看该作者

3.17新闻经济词汇解读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几种形式:1.再贴现率政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2。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府行为
3。法定准备率:降低法定准备率,实际上等于增加了银行准备金;而提高法定准备率,实际上增加了银行准备金
4: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CPI的计算方法:CPI=(一组固定产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的产品按照基期价格的价值)*100
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外一个时期的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地板
 楼主| 黎明前的荣耀 发表于 08-3-17 15:15:21 | 只看该作者

3.17新闻探讨

加息目的何在,增加储备金了目的何在?
中国经济现在是不是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
5#
sub19 发表于 08-3-18 22:34:38 | 只看该作者
抑制通货膨胀吧...
  ....加大储备金...房地产的资金数目就少了...
  不过对那些私营小企业..没什么资金的老板...可能就不好....投资环境更恶化了...
其实加大腐败打击力度更好....可执行难度大.....
6#
 楼主| 黎明前的荣耀 发表于 08-3-19 14:44:27 | 只看该作者
为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继续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7#
 楼主| 黎明前的荣耀 发表于 08-3-22 17:14:49 | 只看该作者
流动性压力隐现

  3月份以来,7家上市银行相继披露2007年年报,再次印证在从紧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存款结构的不稳定性加剧,流动性压力隐现。

  以2006年末和2007年末两个时点观察,衡量银行流动性状况的多个核心指标——(资产)流动性比例、存贷比(或贷存比)、超额备付率等,均出现存贷比上升,流动性比例下降的“症状”。

  交通银行(10.43,-0.10,-0.95%,吧)2007年末的流动性比率为27.07%(本外币合计),较2006年末下降6.55%;贷存比为71%(剔除应收利息和应付利息),比年初上升2.2%。而深发展2007年末的存贷比已经突破75%,人民币流动性比例降低6个点至2007年末的39.33%。

  同样是人民币流动性比例,民生银行(11.96,-0.12,-0.99%,吧)由2006年末的51.42%,下降至2007年末的34.94%;同期,该行人民币存贷比由69.72%,上升至74.44%,距离75%的监管警戒线仅一步之遥。

  招商银行(30.36,-0.28,-0.91%,吧)的人民币流动性比例由51.10%下降至41.70%;人民币存贷比由63.30%上升至70.11%。兴业银行(35.12,-0.79,-2.20%,吧)的流动性比例由51.03%下降至39.22%。浦发银行(34.28,-0.42,-1.21%,吧)、华夏银行(14.18,-0.53,-3.60%,吧)也大体如此。

  2007年,央行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直接增加了各家上市银行的资金压力。7家上市银行年报在解释“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时,都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大幅增加,备付资金缩水。分析师认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增加,拖累了各行的现金流量。

  值得注意的是,民生银行的超额备付率由2006年末的11%降至2007年末的3.78%。存在这一现象的还有交通银行,其存款备付金率从2006年末的11.55%,降至2007年末的3.76%。其他上市银行包括现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在内的备付资金绝对额也大多出现下滑。

  3月19日晚,国泰君安金融行业分析师伍永刚表示,存款备付率的下降不能单纯理解为流动性存在压力,而应看到商业银行有意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比如,一些大银行由于规模效应,2%左右的备付率已经够用,如果是超级航母级的大行,甚至可以低于2%。

  2007年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5.5个百分点,也影响了上市银行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目前,“经营活动现金流动净额”出现同比增长的有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深发展,同比少增的是交通银行,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负的为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

  伍永刚表示,经营活动现金流状况与银行资产配置结构密切相关。另一分析师也认为,中长期贷款占比过高或将拖累银行的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

  贷款结构腾挪

  进入2007年,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各行纷纷调整贷款行业结构,意欲提前化解风险。

  中金公司此前发布的报告称,上市银行的客户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上市银行积极调整客户结构,高信用等级客户占比逐渐提升。如交行公司贷款中高信用等级客户占比从2004年的62.03%提高到2007年3季度的74%,建设银行(7.10,-0.08,-1.11%,吧)A级以上客户贷款占比从2005年77.9%提高到2007年中期的86%。

  交行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末,境内公司贷款1-5级客户占比比年初上升2.47%;对交通运输、石油石化、电网电力等支持类行业授信稳步发展,而房地产、钢铁、纺织等关注类行业总量得到控制。

  中金报告认为,过去三年上市银行贷款结构中个人贷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的占比明显上升,制造业贷款占比有所下降,“贷款投向的调整有助于银行保持资产质量的平稳” 。

  前述7家上市银行的个贷占比均得以提高。如交行个人贷款占比较年初上升1.97%,兴业银行个贷占比从前年末的19.92%跃升至去年末的33.09%。

试问:从紧货币政策真的能够稳定物价吗?
8#
andlp 发表于 08-3-25 09:27:46 | 只看该作者
活动挺好的,能注意到很多东西哦。。

不过,坚持弄下去,会很辛苦吧
9#
 楼主| 黎明前的荣耀 发表于 08-3-26 18:36: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andlp 于 2008-3-25 09:27 发表
活动挺好的,能注意到很多东西哦。。

不过,坚持弄下去,会很辛苦吧

似乎作用不是很大
很爆炸性而且可靠 的经济新闻并不是天天有
10#
 楼主| 黎明前的荣耀 发表于 08-3-28 12:20:01 | 只看该作者

国家统计局长谈认识宏观调控有效性

近几年宏观调控是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进行的,也是在经济体制加快转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联系更为紧密,经济深层次问题与新情况新矛盾交织,风险和挑战严峻,宏观调控面临的复杂性、特殊性和艰巨性前所未有。实践证明,由于见事早,决策果断,措施有力,标本兼治,宏观调控有效防止了苗头性问题演变为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避免了大起大落,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社会上对宏观调控还存在一些模糊或错误认识。为了澄清事实、统一思想,正确认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问题,本报从今天起在理论版开设“如何认识宏观调控有效性问题”专栏,陆续刊发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树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的文章,分别论述宏观调控取得的显著成效、宏观调控的主要做法和特点、正确认识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等问题。这些文章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析事明理、答疑释惑,有助于读者深化对宏观调控的认识。  2003年以来的五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努力克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
  2003年以来,国民经济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持续时间长、稳定性好,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现了连续五年10%或以上的增长速度。2003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快、持续时间长的时期之一,不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4.5%高出6.1个百分点,而且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9.8%高出0.8个百分点。同时,年度之间波幅比较小。
  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五年内连升两位,居于第四位。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20333亿元,2007年达到246619亿元,年平均增加25257亿元。到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连超法国和英国,在世界上的位次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13.9%、37.0%和71.8%,到2006年已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20.0%、60.6%和90.7%。相应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也不断提高,2002年为4.4%,2006年提高到5.5%,2007年又有提高。
  财政收入在五年间增加了近两倍。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2.0%。财政收入增加量一年多于一年,2003年比上年增加2812亿元,2004年增加4681亿元,2005年增加5253亿元,2006年增加7111亿元,2007年增加超过1万亿元,五年间增加了近两倍。依靠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我们办了多年想办而无力办的一些大事,加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很多薄弱环节,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企业利润连续五年保持高速增长。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9504亿元,比2002年的5784亿元多13720亿元。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连续五年高速增长,五年年均增速超过30%。
  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产业及地区发展和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协调性增强
  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2003年以来,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积极变化。
  农业基础得到加强,粮食产量连续四年增产。2003年以来,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2004年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全年粮食总产量达9389亿斤,扭转了1999年后连续下降的局面。此后又连续三年增产,实现了1985年以来的首次连续四年增产。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030亿斤,成为历史上第四个高产年。2007年棉花总产量达到760万吨,比2002年增长54.6%。
  工业生产增长迅猛,装备制造业不断升级。2007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73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2年增长了79.7%,年均增长12.4%,比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均增长速度快0.8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迅猛。初步统计,附加值较高的发电设备2007年比2002年增长5.1倍,冶炼设备增长3.4倍,工业锅炉增长1.3倍,数控机床增长3.7倍,金属切削机床增长96.6%,交流电动机增长1.7倍。装备制造业明显升级。
  服务业快速增长,呈现出全面发展的格局。过去五年,第三产业比重平均达到40.0%。多种所有制、各种业态、不同规模的商业企业保持了较快发展,活跃、繁荣了市场。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1%。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各项贷款余额大幅增加。交通通讯保持了较快增长,五年旅客周转量年均增长9.0%,货物周转量年均增长15.0%,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7.7%。
  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逐步落实,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出现了积极变化。东、中、西部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快速发展,2007年分别比2002年增长1.3、1.3、1.3和1倍。2007年中部、西部、东北三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0.2%、20.5%和10.2%,比2002年分别提高3.1、0.9和2.2个百分点,表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增长加快。2003年至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7.7%、26.6%、26.0%、23.9%和24.8%。投资增速总体呈现稳中回落的态势。而消费增速逐年加快,2003年至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9.1%、13.3%、12.9%、13.7%和16.8%。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协调性有所增强。
  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能力明显提高
  2003年以来,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建成投产,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一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产。以青藏铁路通车为标志,宁西线、渝怀线、株六复线、浙赣线、朔黄线、内昆线等铁路项目,福建三福高速公路项目,广州地铁二号线工程,天津港(20.75,0.72,3.59%,)扩建工程,上海洋山深水港集装箱项目一期工程,广州白云机场(14.35,-0.40,-2.71%,)迁建工程等一批交通运输项目建成运营。
  一批石油、化工和钢铁等项目顺利建成。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有:西气东输管道基建项目,大庆油田开发产能建设工程,胜利油田原油天然气开采项目,中石化西北油田勘探开发项目,长庆油田基建项目,中海油油气田勘探开发投资项目,浙江镇海800万吨/年炼油扩建工程,天津、鞍山、武汉等钢铁集团技术改造工程,广东江门等电力项目。
  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大大加强。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等多方式、多渠道的交通网络得到明显改善。铁路营业里程由2002年的7.19万公里增至2006年的7.71万公里。公路里程由2002年的176.5万公里增至2006年的199.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2.51万公里增至4.53万公里。2006年底,民用航空运输线路长度211.35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29.1%。管道运输里程由2002年的2.98万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4.82万公里。
  已建成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国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网络规模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从2002年到2007年,固定电话用户由21422万户增加到36545万户,增长70.6%;移 动电话用户由20601万户增加到54729万户,增长近1.7倍;互联网上网人数由5910万人增加到2.1亿人,增长2.6倍;全国邮电业务总量从5696亿元增加到19361亿元,增长2.4倍;2006年已通邮的行政村比重达到99.4%。
  能源生产能力明显提高。2007年,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3.7亿吨标准煤,比2002年增长64.5%。2007年末,发电装机容量超过7亿千瓦,五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5亿千瓦。2007年发电量达到32777亿千瓦小时,比2002年增长98.2%,电力紧张状况得到缓解。
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
  2003年以来,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升至世界第三位。2007年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在世界的位次由2002年的第六位跃升至第三位。2003年—2007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8.5%,比1979年—2002年年均增速快13.3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2007年达到94.9%。其中,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48.2%上升到57.6%,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由20.8%上升至28.6%。与此同时,初级产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上升,2007年为25.4%,比2002年的16.7%提高了8.7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对外投资增长较快。五年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不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利用外资)748亿美元,利用外资结构改善、水平提高,布局趋于合理。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对外投资出现了强劲增长势头。2003年到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部分)分别为29亿美元、55亿美元、123亿美元、211.6亿美元和187亿美元。
  国际旅游收入增长迅猛。2007年我国国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到5472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48.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到419亿美元,增长1.1倍。出境游发展迅速,2007年国内居民出境人数达到4095万人次,据世界银行资料显示,位居世界第四位。
  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位。随着我国出口竞争力的持续提高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加,2007年达15282亿美元。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对外经济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
  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2003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了坚实一步。
  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税和金融政策,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约1000万。面对就业高峰,2003年—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仍保持在4.0%—4.3%之间,保持了比较平稳的态势。
  城乡居民收入连年快速增长。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扣除价格因素,2003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9.8%,比1979年—2002年年均增速快3.1个百分点。随着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农村居民收入出现了多年没有的连年快速增长势头。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扣除价格因素,2003年—2007年年均增长6.8%。2007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7.3万亿元,比2002年底增加8.6万亿元。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用于食品的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6.3%,比2002年的37.7%下降1.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1%,比2002年的46.2%下降3.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汽车、电脑和电话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提高。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由2002年末的1.0辆提高到2007年末的6.1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由2002年末的28.1辆提高到48.5辆。
  城乡居民享受到了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等的实惠。城镇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积极探索。2007年农村贫困人口1479万人,比2002年的2820万人减少1341万人。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2003年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快速发展。2007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超过2700万人,比2002年增加11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0%,比2002年上升8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45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66.0%;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8%;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继续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这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科技事业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我国自主研发的“嫦娥一号”绕月飞行成功,“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神舟五号、六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系列正式启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超级杂交水稻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胜利竣工。
  卫生事业得到明显加强。针对突如其来的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国家以建设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为重点,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07年末,全国共建成疾病预防中心3540个,基本建成了有效应对重大疫情的公共卫生网络体系。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肝炎、鼠疫、碘缺乏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的防治取得新进展。积极探索医疗体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逐步推开。到2007年末,244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7.3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5.7%。
  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2007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791个,博物馆1634个,广播电台263座,电视台287座,教育台44座。全国有线电视用户15118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6%。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比赛场馆建设和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竞技体育继续得到较好发展。在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奋力拼搏,获得金牌32块、银牌17块、铜牌14块,金牌总数居世界第二位,创下新的历史纪录。
  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是及时的、正确的、有效的。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仍然存在,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通货膨胀的风险不容忽视;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牢;经济发展方式仍较粗放,经济增长消耗的资源较多,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一些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还比较困难;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一阶段,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政府工作报告》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调控方针,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大推进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5-21 17:41 , Processed in 0.089188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