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任汝芬讲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gxmwzy 发表于 08-4-1 22:5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序列三
第四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内容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始终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胡锦涛语)。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二)2008年考试大纲的新增的考查知识点有两个: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和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各章内容的逻辑结构: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逻辑顺序: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
    2.重点内容是划清两个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区别:对象不同、内容不同、特点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的伟大变革的主要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和显著特点。
    3.本章一般出选择题,也可能没有考题,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个概念与观点一定要掌握。
    5.本章内容的逻辑结构是:

第2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逻辑顺序:物质及其运动、时间、空间→实践→意识。
    2.重点内容:三观两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3.本章的难点在于划清在这些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同相对主义诡辩论、庸俗唯物主义、折衷主义、二元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界限。
    4.本章过去主要是考选择题,少数考辨析题。
    5.本章内容的逻辑结构是:

第3章  世界的联系及其发展规律
    1.逻辑顺序:联系→发展→规律。
    2.重点内容:基本概念是辩证法、形而上学和规律,中心概念是矛盾,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作为核心规律的对立统一规律包括的原理有: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②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④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
    3.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这一规律和方法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具有普遍性的重大意义。考试中几乎每年都有相关联的试题,要加以特别重视。
    4.本章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是要区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同于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前者是讲一事物的结构的关系,后得是讲许多同类事物的性质的关系。
    5.本章历来可以出不同类型的试题,分值也较高,一般都大于5分。
    6.本章内容的逻辑结构是:

[ 本帖最后由 flyal.ying 于 2008-4-5 21:00 编辑 ]
沙发
 楼主| gxmwzy 发表于 08-4-1 22:57:11 | 只看该作者

任汝芬讲义2

第4章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l.逻辑顺序:实践→认识→真理→价值。
    2.重点内容:基本概念是认识的本质和真理的含义,基本原理主要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的规律、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3.本章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认识论新观点十分密切。“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等命题,既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运用和发展,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认识论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4.本章可以出各种类型的试题,近几年考分析题的较多。
    5.本章内容的逻辑结构是:

第5、6、7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1.逻辑顺序:社会基础和本质→社会结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2.重点内容:①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⑤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原理;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原理;⑦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唯物史观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密切相关,故考生要高度重视。
    3.唯物史观部分2008年大纲的新增点有:①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②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第5、6、7章内容的逻辑结构是:


    (四)综合答疑
板凳
 楼主| gxmwzy 发表于 08-4-2 12:43:45 | 只看该作者

任汝芬讲义3

(四)综合答疑
    1.关于意识、精神、思维、认识、观念的关系问题,物质、存在、客观存在、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1)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而言,意识、精神、思维、认识、观念都是第二性的即派生的;意识、精神、观念都是指人们的全部精神活动,思维是属于意识中的理性活动,本教材的社会观念结构是指社会意识形态;认识属于意识的一部分,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即知识,认识的结果是认识,不包括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等同于意识和物质关系,但不能代换为思维等于意识、存在等于物质。“存在”这个词在哲学中有两种用法,一是同思维构成关系当名词解,相当于物质,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一是孤立讲存在当动词解,就有客观存在、主观存在,故不能讲世界统一于存在。现有的哲学教材中,有一些概念、观点虽是同一内容,但因经典作家不同,往往表述不同,并不十分严密和一贯。
    (3)主观和客观是意识和物质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的运用表述;主体和客体则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生的人和作用对象的关系,主体和客体是同时存在的,没有第一性、第二性的关系。
    2.关于第一性和第二性关系的原理有:(l)物质和意识;(2)客观辩证法和主视辩证法;(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3.关于决定作用和反作用关系的有:(1)物质和意识;(2)实践和认识;(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4.对立统一关系,只要两个不同的事物存在着联系都可以说是对立统一关系,哲学中自始至终都有许多这种关系的对子,不—一列举。
    5.关于同一性和统一性问题,同一性和统一性就本来含义可以通用,但由于有多种用法,因此,主语不同含义可能不同,需要加以区别,不要混淆。(l)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指思维能认识和正确认识存在,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世界的统一性,这是指多样性的世界的本原、本质或共性,这是划分一元论和多元论的标准;(3)质和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这是指质和事物相同,是一回事,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同一性,是在一定意义上说的;(4)矛盾的同一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的属性;(5)甲事物和乙事物的统一,这是指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6.列宁的几个容易引起误解的观点:(l)“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2)“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3)“辩证法就是马克思的认识论”。列宁的原话是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认识论,可是1996年的试题却把括号内的话去掉,明显使许多考生发生判断上的错误;(4)“一切知识来自经验、感觉、知觉。这是对的。”但这并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或者说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都可以接受的观点。

二、试题特点

(-)试题特点
    自从1980年实行考研政治理论全国统一考试以来,对哲学试题,考生普遍反映,就是一个字难,难懂、难猜、难押、难考,而且是越来越难,普遍及格率低于平均及格率。而哲学又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学好了哲学,其他的课程就比较好学;哲学考分的分值历来较高,得高分的最大障碍就在哲学。哲学考试到底难在何处?
    1.从根本上说是哲学本身的性质决定命题灵活多样。哲学是阐述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的学科,内涵小、外延大,试题涉及面非常广,自然界、社会、思想和历史与现实都是哲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范围。随便拿出一样东西(如眼镜)就可命哲学试题。
    2.试题中直接性试题少,间接性试题多,就是说考查记忆(有人喜欢说背)的很少,考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多。
    3.试题中有不少的观点、论断在复习教材中没有见过。主要的有:(1)党中央文件、中央领导人的新观点;(2)马列著作中的原话与观点,以及引申;(3)中外哲学史上的名言名句;(4)现实生活的热点问题,如“意念转移”、“心诚则灵”等。
    4.有些哲学术语不同于日常生活用语,如“第一性、第二性”、“同一性”、“统一性”、“无条件性”、“世界上除运动的物质,什么都没有”等许多专门术语,难以理解,还有一些经典作家的话看起来似乎是相互冲突的,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搞懂和正确理解都会增加正确回答问题的困难。
    5.没有掌握简明实用、正确回答不同类型试题的方法,回答多项选择题容易出现少选、多选、错选,回答主观性试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不善于综合分析问题,常出现的缺点是答得多而答不全,答点不全、层次不清、分析不透。
(二)应试对策
    应试对策包括要有科学实用的复习方法和考试方法。不同类型试题的答法,在序列之一的“政治理论复习指导总论”中已有概括,这里不再重复,考生可在复习“序列之一”时中去具体掌握。这里只讲找、懂、记、练、会考试点的复习方法。
    1.要找。所谓找就是找考试点。按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查的知识范围及其阐述的内容有很多,但作为考试点并不是很多,重点的考试点更少。因此,在复习过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要分清考试点与非考试点,考试点中的重点与非重点、难点与非难点、已考点与未考点、热点与非热点以及新增点。
    2.要懂。懂什么?从逻辑内容上说要懂哲学的概念、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概念和观点不可分,哲学概念是哲学观点的体现,观点是概念与概念的关系。要真正懂概念必须掌握五个方面的内容:(1)概念划分的标准或依据;(2)概念的内涵与外延;(3)概念与相关概念的区别;(4)概念与相关概念的联系;(5)概念与相关概念的区别、联系的意义。要真正懂观点必须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1)观点所包含的内容有几点;(2)正确观点与错误观点的区别,这就是要分清是非;(3)正确观点在理论上、政治上、实践上的方法论意义。学哲学、考哲学的基础是懂,不懂就没有办法。
    3.要记。一是记什么?二是怎么记?要记的内容就是各章的概念、观点(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方法是采用系统逻辑的方法,分部分、分层次、按顺序进行识记和熟记。所谓识记不是背,而是在懂的基础上把要记的内容分解,找出内容分解中的关键词,然后使用肢体语言,生动活泼地记忆。熟记就是反复地记忆。哲学同外语相比,要熟记的内容很少。
    4.要练。通过做大量的或一定量的练习,达到懂、记、会的目的。练的环节很重要,不练心中无数,不练等于没学。练什么?练已考试题。有相当多考生朋友忽视做已考试题,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也是得高分的一个大障碍。练已考试题的几个功能:(1)掌握内容;(2)检测水平;(3)掌握考试重点;(4)了解试题特点;(5)学习应试方法包括复习方法和答题方法。练的时间主要排在7月至10月的基础阶段同复习理论内容相配合进行。二练模拟试题。这是做有针对性的预测性的模拟试题。通过练习达到进一步巩固基础、增强能力、把握方向、明确重点、有的放矢的目的。
    找、懂、记、练、会考试点五者不可分割,找是前提、懂是基础、记是中介、练是关键、会是目的。五者的紧密结合,就能确保得高分。
地板
 楼主| gxmwzy 发表于 08-4-2 12:49:58 | 只看该作者

任汝芬讲义4

三、补充试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6题)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要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哲学依据是
    A.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
    B.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D.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不可分割的原理
2.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点是
    A.物质性    B.主观性    C.主体性    D.客观性
3.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含义是
    A.事物的联系和变化              B.事物前进性质的变化
    C.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D.事物过程的集合体
4.事物运动发展规律的根本特点是
    A.本质性    B.必然性    C.稳定性    D.客观性
5.“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这说明
    A.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
    B.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是科学研究的任务
    C.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D.立足现实,使好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6.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属于有准备的头脑、”这一论断体现的是
    A.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B.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D.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体现了
    A.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B.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C.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D.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8.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其哲学依据是
    A.质的概念        B.量的概念        C.度的概念        D.矛盾概念
9.对待中国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待外国文化,要有选择地吸收,“洋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绝,也不能全盘照搬。这种对待中外文化态度的根本哲学依据是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B.辩证的否定原理
    C.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D.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0.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的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和”所含的哲理是
    A.事物矛盾的相同性              B.事物矛盾的同一性
    C.事物矛盾的斗争性              D.认识论的形而上学
11.认识开始于直接经验,这是
    A.认识论的唯物论                B.认识论的辩证法
    C.认识论的不可知论              D.认识论的形而上学
12.认识的真正任务是
    A.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B.获得真实的感性认识
    C.达到理性认识                  D.指导社会实践
13.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人之口和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这主要说明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等于理论认识
14.“拿事实来说话”这一名言体现的哲理是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5.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的论断是
    A.理论是实践的来源              B.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C.理论对实践的反作用            D.理论是实践的目的
16.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是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运用
    B.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运用
    C.辩证唯物主义意识现的运用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运用
17.归纳和演绎思维方法的客观基础是
    A.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殊和普遍的关系
    B.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D.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18.辩证思维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是
    A.分析与综合                          B.归纳和演绎
    C.抽象与具体                          D.逻辑与历史
19.辩证思维方法、科学思维方法、思想方法之间的关系是
    A.一般、特殊、个别的关系              B.整体、部分、具体的关系
    C、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关系            D.特殊、普遍、特殊的关系
20.“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思想方法的根据是
    A.唯物论的观点                        B.矛盾论的观点
    C.认识论的观点                        D.唯物史观的观点
21.人类社会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社会制度
22.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
    A.血缘关系和非血缘关系                B.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
   C.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D.和谐关系和非和谐关系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中国人民的选择,这体现了
    A.历史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C.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24.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C.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统一
    D.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统一
25.人的价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和社会关系的问题,包括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个人价值。在处理这两方面的关系中首先强调的是
    A在于贡献        B.在于索取        C.在于牺牲        D.在于自由
26.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人与自然界的矛盾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C.社会基本矛盾                 D.人与人的矛盾

参考答案
1.ABCD     2.ABCD     3.ABCD     4.ABCD     5.ABCD
6.ABCD     7.ABCD     8.ABCD     9.ABCD    10.ABCD
11.ABCD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CD
16.ABCD    17.ABCD     18.ABCD    19.ABCD   20.ABCD
21.ABCD    22.ABCD     23.ABCD    24.ABCD   25.ABCD
26.ABCD
5#
 楼主| gxmwzy 发表于 08-4-2 18:48:01 | 只看该作者

任汝芬讲义5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和重要意义在于它是
    A.划分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C.划分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D.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
2.从古自今哲学唯物主义的主要形态是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3.承认物质运动过程中相对静止的积极意义有
    A.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B.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
    C.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D.相对静止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4.改革开放以来的近30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表明
    A.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D.运动中有静止,静止中有运动
5.实践构成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这是因为
    A.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
    B.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
    C.实践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成在物”
    D.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6.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是
    A.目的和手段                            B.限定和超越
    C.主体客体化                            D.客体主体化
7.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与目标,这表明
    A.自在世界是构成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B.人们通过实践使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
    C.人化自然影响或改变天然自然的变化与过程
    D.人们应当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8.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依据是
    A.整个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
    B.地球上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C.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构成的生态系统
    D.人类对自然界的欲望是有限的
9.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表现为
    A.外在表现与内在联系                    B.个别与一般
    C.多变与稳定                            D.在前与在后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了
    A.矛盾普遍性和特色性的统一              B.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1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
    A.事物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统一
    B.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统一
    C.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D.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所规定的
12.唯物辩证法关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提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是
    A.量变转化为质变,质变转化为量变
    B.在量变中有部分质量,在质变中有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C.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
    D.在新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13.唯物辩证法关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有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B.它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
    C.它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
    D.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4.辩证的否定观认为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这是因为
    A.代表新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旧事物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B.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
    C.新事物增加了旧事物容纳不了的新内容
    D.在社会领域新事物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
15.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主张“和谐发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中的“和谐”所包含的哲理是
    A.承认事物的相同性                   B.承认事物的多样性
    C.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同一               D.承认矛盾同一性的作用
16.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一论断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B.自然界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C.认识是反映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D.自然界是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1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是因为
    A.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
    B.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8.“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这一著名论断体现了
    A.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和来源
    B.理论可以和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成为实践的先导
    C.科学理论可以预见未来,指明实践的正确方向
    D.科学理论可以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19.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和行的关系。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十分重视知和行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其主要观点有
    A.行先于知,由行致知             B.知之明也,因知进行
    C.以行验知,以行证知             D.知行并进,相知为用
20.社会意识(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在反映和依赖社会存在的基础有相对独立性即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有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性
21.意识形态的能动反作用集中表现在
    A.反映社会存在                    B.认识社会存在
    C.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              D.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
22.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有
    A.信息功能                        B.教育、培育和塑造功能
    C.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          D.认识功能
23.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4.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是
    A.自由是随心所欲和为所欲为
    B.自由以必然为限度和根据
    C.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D.自由是对世界的改造

参考答案
1.ABCD        2.ABCD        3.ABCD        4.ABCD        5.ABCD
6.ABCD        7.ABCD        8.ABCD        9.ABCD        10.ABCD
11.ABCD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CD
16.ABCD        17.ABCD        18.ABCD        19.ABCD        20.ABCD
21.ABCD        22.ABCD        23.ABCD        24.ABCD
6#
 楼主| gxmwzy 发表于 08-4-2 18:49:45 | 只看该作者

任汝芬讲义6

三)分析题(每题10分,共4题)

1.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现,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发展观主要体现了哪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分析科学发展观内容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与方法。
2.在当代,科学技术如同“双刃剑”,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材料1
    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2
    爱因斯坦指出:“我们时代为其在人的理智发展中所取得的进步而自豪。……当然,我们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把理智奉为我们的上帝;它固然有强有力的身躯,但却没有人性。……理智对于方法和工具具有敏锐的眼光,但对于目的和价值却是盲目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l)马克思所讲的历史事实蕴涵哪些唯物史观原理?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2)爱因斯坦对科学技术作用的分析观点是什么?应当如何正确处理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3.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同时并存。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请回答: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分析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同时并存的依据。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4.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
    早在千百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民本思想,强调要利民、裕民、惠民。
    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以人为本的深刻涵义。
(2)以人为本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的区别。
(3)以人为本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区别。
(4)以人为本同民本思想、人本主义思想的根本区别。

参考答案
1.答案要点:
    (l)科学发展观主要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观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矛盾的观点与方法。
    (2)①第一要义是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平发展,体现了全面与重点相联系的观点和方法。
     ②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即目的和手段相联系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
     ③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体现了普遍联系、发展的过程性的观点和方法。
     ④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化解矛盾,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矛盾的观点和方法。
2.答案要点:
    (1)马克思的话蕴涵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原理,科学技术是历史变革和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生产方式制约整个社会生产、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的原理。我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创造为人类社会进步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今天应当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我国和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2)爱因斯坦的分析,说的是科学技术是否造福于人类的问题,在哲学上说,就是真理和价值的关系问题。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价值则是客观事物即客体满足人(主体)的需要。科学技术是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改造,属于真理的范畴。科学技术能否为人服务,是福还是害属于价值问题。我们应当坚持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使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在当代,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挥科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人类。同时,又要通过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们的行为,避免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危害。
3.答案要点: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相对独立性,包括对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历史传承性,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性、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性。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属于社会物质生活的范畴,思想观念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前者的变化必然引起后者的变化,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外来因素的影响,出现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文化的反差,正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要目标,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摆在第一位。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4.答案要点:
    (l)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与它存在着实质上的区别。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3)以人为本也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人本主义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说明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取得和维护统治地位服务的。
    (4)以人为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则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
7#
 楼主| gxmwzy 发表于 08-4-2 18:53:18 | 只看该作者

任汝芬讲义7

序列二 模拟试题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模拟试题(每题1分,共141题)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C.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
    D.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
    A.《共产主义原理》             B.《共产党宣言》
    C.《资本论》                   D.《反杜林论》
4.哲学是关于
    A.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C.一切知识总汇的科学
    D.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5.从古至今人类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
    A.有神论和无神论              B.唯物论和唯心论
    C.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或一致的
    A.只是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      B.只是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
    C.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D.是一切哲学的观点
7.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同个性的关系
    C.理论同实践的关系            D.物质同意识的关系
8.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有两类现象
    A.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B.物质和意识
    C.主体和客体                   D.运动和静止
9.“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这是指
    A.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
    B.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C.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问题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
10.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有神论和无神论的标准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1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即是否承认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                  B.世界的统一性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    D.世界的可知性
1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运动变化               B.世界的存在性
    C.世界的物质性                 D.意识的能动性
13.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解释世界、说明世界,这种观点是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14.唯心主义产生的最初根源在于
    A.人类及其意识的产生                 B.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的出现
    C.产生灵魂不死观念和自然力被人格化   D.宗教的出现
15.“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即指“不离”)这一观点是
    A.有神论                       B.庸俗唯物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16.“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化’,它在时间上不能发展,只是在空间中展示自己的多样性”,这一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唯心主义又是形而上学
17.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而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心        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18.“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是
    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一切唯心主义观点
19.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其含义是
    A.世界观是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唯心主义
    B.自然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唯心主义
    C.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唯心主义
    D.自然观是唯心主义,历史观是唯心主义
20.解决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是
    A.物质         B.精神         C.实践         D.自然界
21.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
    A.物质对意识的先在性、客观性、独立性
    B.意识对物质的派生性、可知性
    C.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D.意识对物质的主观性、独立性
22.哲学上称之为一元论的是指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23.认为“个人的主观性”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24.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没有科学的实践观
    C.不承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不承认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5.把世界看作是从来如此、始终不变的自然界,人不过是从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26.对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7.对事物既从客体方面去理解,又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是
    A.折中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着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斗争
2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是确立
    A.科学的物质观                 B.科学的实践观
    C.科学的矛盾观                 D.科学的历史观
30.被西方媒体评选为千年思想家的马克思一生有两个发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
    A.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B.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C.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
    D.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规律
3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
    A.人类一切知识总和的科学       B.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
    C.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D.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32.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关键是
    A.继承了以往一切哲学的积极、合理的成果
    B.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优秀成果
    C.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33.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A.理论性和现实性               B.系统性和完整性
    C.实践性和阶级性               D.革命性和科学性
34.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
    A.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B.坚持唯物主义观点
    C.反对宗教神学观点             D.反对形而上学观点
8#
 楼主| gxmwzy 发表于 08-4-2 18:54:03 | 只看该作者

任汝芬讲义8

35.当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潮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36.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髓是
    A.《实践论》                    B.《矛盾论》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7.物质是客观实在,这是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38.承认自然界对人类意识的先在性、根源性是
    A.一切哲学派别的共识           B.唯物主义哲学的前提
    C.唯心主义哲学的共识           D.辩证哲学的前提
39.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观变革的突出表现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B.人类实践活动也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C.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D.实践是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环节
40.物质和物质范畴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1.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具有同一性的关系
42.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体现了
    A.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C.物质运动和时空不可分割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43.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客观实在     B.运动          C.时间         D.空间
44.“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体现了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统一    D.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45.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A.事物运动的客观性              B.事物的绝对运动
    C.事物的相对静止                D.事物的绝对静止
46.具有一维性即不可逆性特点的是
    A.物质          B.运动         C.时间          D.空间
47.“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均匀地,与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这种对时间和空间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48.证明辨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科学依据是
    A.牛顿力学                       B.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C.达尔文进化论                   D.非欧几何和相对论
49.人们要做好任何工作,都要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因为
    A.时间、空间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B.时间、空间是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的客观存在
    C.时间、空间是同物质运动无关的客观存在
    D.时间、空间是人们所特有的思想观念
50.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本质是实践活动具有
    A.主体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客观现实性
51.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活动的本质是实践活动具有
    A.主观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客观现实性
52.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活动       B.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活动
    C.繁衍人自身的活动               D.认识世界的探索性的活动
53.人类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A.人类是高等动物                 B.人类有高度发达的头脑
    C.人类的劳动实践                 D.人类有理性思维
5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
    A.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B.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
    C.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           D.限定与超越的关系
55.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是
    A.物质        B.意识            C.实践           D.认识
56.意识永远是社会的产物,这是
    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B.彻底唯物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57.意识的客观性是指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B.意识同客观世界的一致性
    C.意识的内容源于客观世界             D.意识的形式源于客观世界
58.人们对于同一对象的认识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根源是
    A.先天的          B.后天的          C.主观的          D.客观的
59.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不承认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否认了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D.肯定了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60.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夸大物质决定意识的作用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61.在自然界打上人类意志印记的观点是
    A.夸大人的意识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B.承认意识能动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论观点                       D.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62.“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观点
63.“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
    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B.否认意识存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观点
64.“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是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65.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A.坚持世界的物质性观点               B.坚持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观点
    C.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66.“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这是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辩证法观点
67.“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这是
    A.是非分明的观点                     B.无神论观点
    C.有神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6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诗句的哲学寓意是
    A.存在便是被感知
    B.事物的真面目是不可达到的
    C.真理是具体和多元的
    D.克服主观片面性才能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69.“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的观点是
    A.一切哲学的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可知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70.“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己又是别的东西”,这是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71.世界是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这是
    A.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物辩证法观点                     D.一切辩证法观点
72.承认“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被”。这是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73.“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这是
    A.承认联系的普遍性的辩证法观点       B.承认联系的客观性的唯物主义观点
    C.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
    D.宣称人体内存在一种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74.“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是指人们
    A.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违背客观规律的 B.没有能力违背客观规律
    C.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               D.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75.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A.客观事物存在的客观性               B.一切规律都同人的活动无关
    C.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规律是人难以认识和利用的
7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唯物观点和辩证观点的统一           B.联系观点和总体观点的统一
    C.现实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统一           D.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统一
77.世界是发展的观点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唯心辩证法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78.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是
    A.世界的物质性                       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D.辩证的否定
79.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范畴的是
    A.本质和现象                         B.必然性和偶然性
    C.原因和结果                         D.可能性和现实性
80.马克思主义者制定政策的依据是
    A.现实性          B.可能性          C.必然性          D.偶然性
8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任务。这体现了
    A.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B.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D.可能和现实的辩证关系
82.具有直接同一性联系的是
    A.思维与存在                         B.量变和质变
    C.事物的质和事物                     D.事物的质和量
83.事物量变的基本形式有
    A.数量变化与阶段性部分质变           B.数量变化与局部性部分质变
    C.单纯数量增减与构成事物成分的结构变化
    D.量变与质变
84.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中决定事物质变的性质和方向的是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事物的量变                         D.事物的质变
8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因果联系规律
8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A.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B.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C.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D.承认矛盾观点与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
87.对立统一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
    A.内在动力和源泉                     B.状态和形式
    C.方向和道路                         D.原因和结果
88.坚持自力更生、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89.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事物的
    A.主要矛盾决定的                     B.非主要矛盾决定的
    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决定的
90.要正确解决事物矛盾的前提或关键是认识
    A.事物矛盾的普遍性                   B.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C.事物的主要矛盾                     D.矛盾的主要方面
9#
zhizhisidi 发表于 08-4-2 19:28:3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留个脚印。
10#
zhizhisidi 发表于 08-4-2 19:29:31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26 15:20 , Processed in 1.203758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