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西北大学中国通史教案-精华版

[复制链接]
400 发表于 08-5-22 07: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编 史前史
(约170万年前-约公元前21世纪)

     原始社会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形态,它延续的时间很长,历史发展的进程相当缓慢。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集体劳动、平均分配的无阶级、无剥削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第一章 原始群

    原始群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社会的低级阶段。
原始群时期的人类按其体质形态进化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原始群早期阶段的人类叫做"猿人",晚期阶段的人类叫做"古人"。这两个阶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

第一节 猿人时期

     一、我国发现的猿人化石及其意义
    我国境内的猿人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极其丰富,遍布南北各地。
元谋猿人:1965年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为两枚上中门齿化石,可能属于男性青年。共存的还有三件打制石器、炭屑和烧骨。经测定据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化石。
蓝田猿人:1963-1964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新发现化石为头盖骨一具,上颌骨、下颌骨各一具,还有10余枚牙齿。共存的还有打制石器。经测定距今约65-80万年。
北京猿人:1927年首次发现于北京房山县周口店的龙骨山洞穴里。经过长时间的有计划的系统发掘,先后发现了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具,还有一些头骨残片以及股骨、胫骨、下颌骨、牙齿等,属于40个以上的男女老幼不同的个性。还发现10万多件打制石器和石片、9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还有木炭、灰烬、烧骨等用火的痕迹。经测定距今约70万年。
此外,在山西、河南、贵州、湖北、辽宁等地,都发现了属于猿人时期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
丰富的猿人化石及其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表明,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并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伟大真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比如,北京猿人身体各部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四肢的发展比较进步,但头部却相对落后。在四肢中,手的演化最快。北京猿人体质形态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证明了恩格斯所说"劳动创造了人"是一伟大真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猿人时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
     采集植物果实、挖掘植物根块是猿人维持生活的主要手段;狩猎也是当时人们重的生活来源。打制石器是猿人的主要生产工具。
    北京猿人的洞穴中保留有成堆的灰烬,说明当时人类不仅在使用天然火,而且能有意识对火进行控制使用。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是人类在征服自然进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果。
猿人时期的婚姻形态还处于杂交状态,与这种婚姻关系相适应,当时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群。这样的群体是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比较松散。

第二节 古人时期

     一、我国发现的古人化石
     "古人"生存的时间,距今约一、二十万年。我国境内发现的古人化石分布地域更广,内涵也更丰富,华北、长江流域、西南、华南等地区都发现了古人化石或遗址。
马坝人:1958年发现于广东省曲江县马坝乡的一个洞穴中,所发现的化石为一具不完整的头骨和一些动物化石,其年代比北京猿人要晚。
      长阳人:1956年发现于湖北长阳县赵家堰的洞穴中,所发现的化石为一上颌骨的一部分和三枚牙齿,其年代晚于马坝人。
      丁村人:1954年在山西省襄汾县丁村附近发现,所发现的化石为属于同一个体的两枚门齿和一枚臼齿,其年代又晚于长阳人。
      大荔人:1978年发现于陕西省大荔县,为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
此外,在山西阳高许家窑、贵州桐梓、辽宁喀左鸽子洞等处也发现了古人化石或遗迹。
古人的体质形态比猿人进步,但和现代人相比还有原始性。
     二、古人时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
      古人时期人们的经济生活来源仍然是采集和狩猎两大部门,使用的工具仍主要是打制石器。这一时期可能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
      古人时期的婚姻关系,已摆脱了原始的杂交状态,进入群婚的早期阶段,婚姻只能在同辈之间进行,父母和子女间不得婚配。由这样的婚烟关系结合成的社会组织叫做"血缘家庭"。

第三节 有关原始群的传说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许多有关原始群时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婚姻和亲族关系以及经济生活等情况的神话与传说。如《吕氏春秋·恃君览》记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礼记·礼运》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 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韩非子·五蠹》中还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和"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等记载。
这些古文献的成书时间虽晚,但其中的有些传说由来已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群时期的某些社会面貌,对我们了解原始群时期的社会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二章 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是继原始群之后形成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是氏族公社的第一阶段,也是主要阶段。
我国古代的母系氏族公社出现于距今约两万年之前,这时的人类体质形态已进入"新人"阶段,相当于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公社的发展时期,是在距今约7千到5千年左右。

第一节 母系氏族公社的确立

     一、我国发现的新人化石
      我国境内的新人化石及其遗存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新人化石:
柳江人:1958年发现于广西柳江通天岩洞穴中,有一具完整的头骨和部分体骨、肢骨等。
河套人:1922年在内蒙古乌审旗的萨拉乌苏河发现一枚小孩牙齿。1956年又在大乌审旗嘀哨沟湾村附近发现一块右侧顶骨碎片和一段股骨。
      山顶洞人: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发现基本完整的三个头骨(一男二女)和其他骨骼,至少有8个男女个体,还有动物化石及其他文化遗物。经测定,山顶洞人距今约有1.8万年。
麒麟山人:1956年在广西来宾麒麟山发现老年男性个体的颅底骨化石。
峙峪人:1963年在山西朔县峙峪发现枕骨化石一块,石制品15000多件及动物牙齿等。
左镇人:1972年在台湾台南菜寮溪发现距今1-3万年的头骨,是目前在台湾发现的最早人类。
就体质形态来说,新人已基本上消除了猿的特征,和现代人的体质形态基本一致,现代人开始形成了,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山顶洞人。
     弓箭的发明是这一时期人们在劳动技能方面的突出成就,它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新人时期人们已学会用兽皮缝制衣服;已有爱美的观念;可能已经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当时人们过着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经济生活。
     二、氏族制的确立
     新人阶段由于制造工具技术的改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过去那种不稳定的、松散的血缘家庭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要求能够经常保持经济联系的、比较稳定的生产集团和生活单位的出现,以保证生产的持续和技术经验的继承和积累,这就是氏族产生的经济基础。
族外婚是氏族产生的前提。族外婚的出现除了上述经济原因外,还由于人们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产生的不良后果,逐渐对婚姻从习惯上进行了限制,即禁止同胞和旁系的兄弟姊妹间的通婚,这种婚姻关系称为族外婚。
氏族是起源于一个老祖母,有特定的氏族名号,以族外婚为前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共同信仰的比较牢固的经济生活的社会单位。
     母系氏族制确立的经济原因是由于女子在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因为女子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另外一个原因是由婚姻关系所决定的,因为族外婚仍然是群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留在氏族内的都是各代女儿的子孙,这就必然确立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

   第二节 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

     一、星罗棋布的母系氏族公社遗址
    大约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的母系氏族公社进入繁荣阶段,这一时期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文化时代。建国以来,我国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6千多处,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主要的文化遗存有:
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分别分布于河南省中部,河北省邯郸地区,关中平原的渭、泾流域和陕南的汉水、丹江上游。这几种文化属于早期新石器文化,距今七八千年。
    仰韶文化:分布地区很广,目前已发现1千多处遗址,距今约5千年到7千年。
    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浙江东部,距今约6千到7千年,是江南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西北的甘、青地区,距今约4500年左右。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辽宁西部地区,近年来有许多重要的发现。
    除上述文化外,已经发现的还有川鄂三峡地区的大溪文化,江汉平原的屈家岭文化,淮河流域的青莲岗文化,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细石器文化,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以绳纹粗陶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等。
     二、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
    在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下列几点:
最主要的成就是原始农业的发生。农业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石器多经过磨光或穿孔,有石斧、石耜、石铲、石刀、石镰等,还有石磨棒、石磨盘等谷物加工工具。黄河流域以种粟(谷子)为主,江南地区则普遍种植水稻。原始农业的发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使人类逐渐定居下来。同时,原始农业也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副业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才得到发展的。原始农业虽然已经发生和发展,但采集依然是人们重要的生活来源。
    其次,家畜饲养业也已发生。家畜饲养业是在狩猎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渔猎经济在当时仍占相当重要的地位。
    原始手工业的发生和发展也是这一时期的突出成就。当时的手工业以制造陶器为主。
     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
    母系氏族公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普遍形成了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长期定居的村落。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处就是比较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为我们了解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情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第三章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父系氏族公社是继母系氏族制之后的又一个社会阶段,是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

第一节 父权制的确立

     一、父系氏族公社的文化遗存
    大约在距今4千年左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我国境内发现的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主要有:
龙山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省,延续时间较长。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和江苏省北部部分地区。
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的浙江省东部和江苏省南部。
此外,属于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还有东南沿海的几何印纹陶文化,广东境内的石峡文化和福建境内的昙石山文化等。
     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比母系氏族公社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发明了铜器。大汉口文化、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中均发现红铜器,多为小型工具或饰物。这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取得的最大成就。
     农业和家畜饲养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手工业技术有了提高,出现了冶铜业、丝织业等新兴的手工业部门。陶器制造有了很大的进步。玉骨器的制造是这一时期手工业的突出成就,
     三、父权制的确立
     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男女在氏族中经济地位的变化。这一时期男子的劳动由狩猎和捕鱼转向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占据了原来女子从事的经济领域,成为氏族主要经济活动的承担者,处于主导地位。由于经济地位的变化,父权制逐渐取代了母权制。
     这时的婚姻形态已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度。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是父权制确立的标志。
父权制确立以后,世系从父系计算,财产也按父系继承,与母权制的情况正好相反。

第二节 私有制、阶级及国家的出现

     一、私有制的出现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的财产公有制渐趋瓦解,私有制由萌芽而产生。私有制的出现主要反映在这个时期的墓葬中,死者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现象严重。当时不仅出现了私有制,而且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
     二、阶级的出现
     关于阶级产生的情况,也反映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齐家文化中有奴隶殉葬的现象。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的不断分化,人们的关系也在重新组合:富有者成为氏族贵族,成为奴隶主的前身;贫困者往往要承受富有者的剥削和奴役,从而沦为奴隶。
     三、国家的形式
     中国古代国家产生的途径,是在各个发生了阶级分化的氏族部落间的冲突与联盟中形成的,不同于欧洲历史上任何国家兴起的形式。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中国古代存在着许多氏族部落,黄河上游和中游地区是黄帝和炎帝部落;黄河下游地区是东夷族部落;长江流域是苗蛮都落。
     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因彼此掠夺而发生战争。因此,在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中,都要设置军事领袖,设置氏族大会、氏族议事会为领导机构,以决定大事,组织指挥战争。这种制度被称为"军事民主制"。
     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许多有关部落和部落联盟之间发生大规模战争的传说。如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联盟曾"战于阪泉之野",黄帝取得了胜利;黄帝又和九黎"战于涿鹿之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亦取得胜利。黄帝部落成为黄河流域最强大的部落联盟。在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与联盟中,国家逐渐形成。
我国古代国家的形成约在尧、舜时期。我国的历史从这时起进入了阶级社会。


第二编 古代史
(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1840年)

第一章 夏 朝
(约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

第一节 夏朝的兴亡

     一、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器
     夏族是居住在黄河中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族,亦称夏后氏。尧、舜时期,洪水泛滥成灾,对人民危害极大,夏部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被舜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领袖。禹年老时,按照传统?quot;禅让"制,选择东夷族首领益作继承人。禹死后,其子启联合拥护他的势力,杀掉益而夺得王位,废除传统的"禅让"制,实行王位世袭制,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国号为"夏"。
     根据古文献记载,夏朝国家组织已初具规模。王,亦称天子,王之下有"百吏",主要有羲氏、和氏,掌握教化和农业生产;有牧正、庖正、车正等,分管畜牧、膳食、车服等事;六卿掌军事。又有法律和刑罚,主要用于镇压奴隶们的反抗。夏朝亦有监狱,其著名者叫做"夏台",或称"钧台"(在今河南禹县)。
     二、夏王朝的发展和衰亡
     启死后,传位于儿子太康,太康荒淫无度,被东夷族首领后羿赶走,后羿夺得王位,后被寒浞谋杀。少康联合拥护夏朝的势力,攻灭了寒浞,重建夏朝,史?quot;少康中兴"。由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前后大约经历了40年左右的时间。
     夏王朝的统治从孔甲开始,逐渐走上了衰乱的道路。孔甲之后,三传至桀。桀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对人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奢移腐朽,导致诸侯叛离,民众反对。在夏王朝内外交困之际,商族的首领汤乘机率兵伐夏,桀战败后逃亡于外,夏朝灭亡。
     从禹到桀,共传14代、17王,约500年左右。

第二节 夏文化的探索

     由于没有发现夏代的文字资料,后世文献对夏代历史的记述又过于简略,因此,人们对夏代的历史面貌不很清楚,过去甚至有人怀疑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夏朝。探索夏文化,即根据地下发掘出来的实物资料,用考古的手段来恢复和研究夏代的历史。
     根据文献记载,夏朝的中心区域在今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它存在的时间大约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据此推断,在上述地区和纪年之内发现的考古文化,就有可能是夏朝遗留下来的。从1958年开始,考古学界即在豫西一带展开了夏文化的探索工作,发现了偃师二里头文化,其分布范围在夏朝的中心区域,年代也在夏朝的纪年之内,文化内涵亦与夏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相符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学术界终于得到基本共识,即在文献中夏人集中活动的豫西、晋南地区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以及"东下冯类型"和"陶寺类型",可以确定为属于夏王朝时期的的文化。有关夏文化的探索仍在继续深化之中。但由于二里头文化没有发现文字,目前还不能完全断定这种文化就是夏文化。
     总之,夏文化的探索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还存在着一些疑难问题。


第二章 商 朝
(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立国约600年。商朝后期,奴隶制文明高度发展,标志这一文明的,是甲骨文字的相当成熟和青铜冶炼技术的相当进步。

第一节 商朝的建立和发展

     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商族是黄河下游地区东夷族的一支。商族的始祖名契。从契至汤,历经14世。这期间商族曾有过8次迁徙。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一带,是商族早期活动的主要区域。
商族在汤之前,一直臣服于夏朝。汤是一位颇有才能的首领,他在位时,商族处于向上发展的阶段,夏朝的统治已开始崩溃。商族由东向西发展,和夏朝发生冲突。商汤首先灭掉了夏朝的一些盟国,最后集中力量伐夏,灭亡了夏朝。
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向黄河中上游地区发展,统治范围以今河南中部为中心,东至海,西至今陕西,北达今河北,南抵今湖北、湖南一带,堪称"邦畿千里"的奴隶制大国。
商朝建立后,维持了一个时期的稳定局面,后因王位继承问题,贵族内部发生了长期而又激烈的争权斗争,商王朝曾多次迁都。盘庚即位后,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市郊),从此以后,直到商朝灭亡,商朝的都城再也没有迁徙。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扭转了商朝一度出现的"九世之乱"的局面,加强了商王室的统治力量,为商朝的新发展打下了基础。故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的转折点。
     武丁是商朝后期很有名的一个国王,统治时间长达50多年,文治武功颇盛,是商王朝最强大的时期。
     二、商朝的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
     商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对全国臣民操生杀予夺之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商王下面有重要的辅佐功臣,协助商王处理政务。
商代中央政权的官职有尹、傅、乍册、史、卜、多射、卫、戍、师、多马、多亚、小臣、百工等,分管政务、军事、经济等。
     王都所在地为王畿,王都以外的居住区叫鄙。在商王朝控制的区域内,分布着许多邑,邑是商代社会的基层组织。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一种外服制,即侯、甸、男、卫四服,是地方向中央必须履行的几种服役制度,既是一种地方行政区划,又是一种经济剥削关系。
     商王朝还把其统治地区分为畿内和畿外两大部分。畿内是商王室直接统治的地区,畿外是众多方国分布的地区。
为了对外征伐和对内镇压,商王朝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国家还设有监狱和残酷的刑罚。

第二节 商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及商朝的灭亡

     一、商代的经济和文化
     商代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是当时具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手工业发展迅速,青铜铸造业是商代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集中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商业在商代也有初步的发展。
     甲骨文是商代文化发达的重要标志。商代的文字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因之称为"甲骨文",内容多为记录占卜之事,因之也称为"卜辞"。铜器和其他器物上也有一些文学,但为数不多。甲骨文实际上是商王朝的档案资料,商代贵族对祭祀、征伐、田猎、疾病、农业的丰歉、天气的阴晴风雨等等,都要用占卜的方法询问鬼神,这些占卜的记录就是甲骨文。在商代后期都城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10万多片,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3500字左右,目前已经认识的约有2000字左右。甲骨卜辞对研究商代的历史文化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商代已有相当水平的天文知识和较完善的历法。天文学和历法的进步,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商朝的灭亡
     商朝奴隶主贵族的生活奢侈腐朽,对广大奴隶实行残暴的统治,最突出的事例就是人祭和人殉。人祭就是将奴隶以各种方式杀戮,作为祭品,以供奉祖先、鬼神。甲骨卜辞中有大量的人祭的记载。人殉就是用奴隶为奴隶主贵族殉葬,大量的考古资料亦可作为证明。
     商代的最后一个国王商纣王继位以后,生活更加腐朽,作"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对内实行高压政策,滥用酷刑,对外连年用兵,征服异族,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在这时,商的属国周在西方兴起,周武王乘商纣王全力征伐东夷之机,兴兵大举向殷都进攻。纣王的主要兵力集中在东方,只好临时将奴录武装起来与周对抗,双方会战于牧野(今河南汲县北),奴隶们前途倒戈,纣王兵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商王朝由汤建立,到纣亡国,共传17代,30王,立国约600年。

第三章 西 周
(约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周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王朝。它的建立及其兴盛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节 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

     一、周族的兴起
     周族是居于今陕甘黄土高原、渭水流域一带的古老部落,以善于经营农业而著称。周族的始祖名弃,号曰后稷。
     弃的四世孙公刘时,迁居于豳,社会经济有较快的发展。公刘之后又九世,传到古公亶父,他率领周人迁到岐山脚下的周原,对周族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周文王时期,周人的势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文王一边修治内政,迅速发展国势,一边征服西北方向的游牧部落方国,巩固了周族在渭水中游的统治,并积极准备灭商。
     二、周朝的建立
     周武王继承其父周文王的遗志,在商王朝内外交困之际,联合西方和西南方的一些与商为敌的部族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
     武王灭商后的第二年病死,其子成王继位,武王弟周公旦摄政,引起了"三监"(武王之三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于商都附近监视商纣王之子武庚)的不满,他们与纣子武庚及商朝在东方的残余势力联合起来,发动叛乱。周公率兵东征,用三年时间平定了叛乱,又在洛水北岸修建了一个东都,称作雒邑(今河南洛阳),作为周统治者控制东方的政治、军事中心,从而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第二节 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机器

     一、分封制
     分封制是周王朝行使全国统治的一种方式,是西周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西周历史的一个显著特点。
     周灭商以后,为了统治被其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即派遣王室子弟或其他贵族到全国各地去建立诸侯国,代表周王统治地方,以拱卫王室。这就是分封制,历史上称其为“封藩建卫”或“封建”。
     周初分封的诸侯一是王室子弟;二是异姓贵族;三是古代圣贤或帝王的后代。受封的大小诸侯,关系有亲有疏,地位有高有低,疆域有大有小,军队有多有少,表现了等级附属关系。当时重要的封国有:鲁国、晋国、卫国、齐国、宋国、燕国等。周天子对诸侯国拥有一定的权力,诸侯国要对周王室承担一定的义务。
     西周王室通过分封制将其政治势力扩展到各地。东起海滨,西到甘肃,北达辽宁,南至长江以南,这样广大的地区都成了周王室的统辖范围,形成了比商朝更加庞大的奴隶制国家。
     二、宗法制
     宗法制是周代又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宗法制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地位,庶子分封。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则被分封到各地去当诸侯;诸侯国君的嫡长子继承诸侯位,其余的儿子则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卿大夫位,其余的儿子为士。嫡长子与众庶子有双重关系,既是兄弟关系,又是君臣关系。宗法制就是这样把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用以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三、国野制(乡遂制)
     周灭商后,在大分封的过程中,对地方实行军事统治。为了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周王朝对不同身份的人采取不同的统治政策和剥削方法。"国野制"就是这种统治方法的具体体现。
     "国",亦称"乡",即当时的都邑或较大的居民点。一般来说,国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是周王室在分封诸侯或征服异族的过程中建立的,居住着大小贵族和为贵族服务的手工业者、商人等,住在国中的人称?quot;国人"。
     "野",亦称"遂",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其地域比国大。居住在野的人叫做"野人"。
     国人与野人的地位大不相同,前者是统治者,后者是被统治者,政治待遇有着天壤之别。国与野的对立,是西周时期阶级矛盾的具体体现,也是西周奴隶制度的一个特点。
     四、官制、刑罚、军队
     西周的最高统治者是周王,又称为周天子,占有全国的土地和人民。王以下有三公,即太师、太保、太傅,是辅佐周王的大臣。三公以下的官吏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政务官,一类是神职官吏,一类是史官。"世卿世禄制"是西周官制的显著特点。
     记载西周刑罚的文献主要见于《尚书·吕刑》和《周礼·秋官》。前者主要记载的是刑罚的名目,后者则主要记述了与刑罚有关的各类官吏的名称及其职责。此外,铜器铭文中也有反映西周刑罚和法律的内容。
西周的常备军有两支,一为"西六师",一为"成周八师"。前者驻扎在都城镐京一带,主要任务是保卫宗周的安全;后者驻扎在成周,主要是为了防犯殷遗民及维护周王朝东部的安全。除王室的军队外,各诸侯国也都有一定数量的军队。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经济

     一、井田制
     西周时期的土地所有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也可以说是土地王有,具体表现为井田制。井田制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体现周代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
井田制有两种含义,一是田地形式。一般田地中有沟、渠、道路,自然分割成方块,"井"是田地的象形字。二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井田分公田、私田,驱使奴隶无偿代耕公田,以劳役地租的形态剥削奴隶。
     二、农业
     西周的农业有进一步的发展。当时主要农具有木制耒耜、骨铲、石铲、石刀、蚌镰等。人们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生产技能,注意选育良种、施肥、除草、除虫及灌田排水等,一般田地多修有排灌系统。农作物的种类主要有黍、稷,此外还有稻、梁、麦、菽及蔬菜、瓜果等。用做手工业的桑、麻等经济作物,种植也较为普遍。《诗经》中就有不少记述西周农业生产状况的诗篇。
     三、手工业
     西周的手工业主要有青铜器铸造、制陶、制骨、制玉、木工、竹工、漆工、纺织等,其中青铜器铸造业是当时主要的手工业部门。
     当时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工匠和商贾都是贵族的奴仆,主要为奴隶主贵族服务,受官府的严密控制,独立经营的手工业和商人极少。
     四、商业
     西周的商业主要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商业活动以交换奴隶、牛马、兵器和珍宝异物为主。民间也存在着以物易物的早期交换形式。当时的货币以贝为主,以“朋”为单位,文献与青铜器铭文都有关于“赐贝”的记载。

     第四节 西周的衰亡

     一、西周中后期的社会矛盾
     西周王朝的鼎盛时期是在西周的前期,即武、成、康、昭等几个王的统治时期。穆王时,"王道衰微",西周王朝开始走下坡路,社会矛盾加剧,出现了社会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土地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土地国有为特征的井田制已发生了动摇,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出现了崩溃的前兆。
     第二,王室与诸侯的矛盾加剧。
     第三,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
     二、国人暴动
     周厉王实行专利措施,引起了中小贵族和劳动人民的普遍不满,厉王对此实行了残酷镇压。公元前841年,国都镐京爆发了"国人暴动",厉王被赶出镐京,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摄理朝政,史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三、西周的灭亡
     周宣王即位以后,整顿内政,稳定社会秩序,对周边的少数民族连年用兵,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史称"宣王中兴"。
     宣王在位期间,"不籍千亩",标志着井田制开始崩溃。宣王后期,对外战争也很不顺利,连遭败绩,丧师折兵,不得已"乃料民于太原",以补充兵源,使社会矛盾更趋尖锐。
     宣王死后,其子幽王即位,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奢侈腐朽,内政黑暗,加之严重的天灾人祸,周王朝的统治已无法继续下去了。
     西周灭亡的直接原因是王位继承问题。周幽王宠褒姒,废申后和太子。公元前771年,申侯勾结犬戎和缯侯攻周,杀幽王于骊山之下。幽王死后,其子平王立,因宗周残破,异族威胁,平王遂放弃旧都,于公元前770年将国都东迁雒邑,西周灭亡,东周开始。


第四章 春 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王室东迁雒邑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这段历史大体与孔子所修订的《春秋》年代(前722年-前481年)相当,所以历史上称作春秋时期。


第一节 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

     一、王室衰微
     春秋历史舞台上的周天子,与西周时期的周天子不可同日而语,其政治、经济地位一落千丈,变成了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导致王室衰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王室经济地位的下降。周王室东迁以后,关中地区为犬戎等少数民族所占据,周王室丧失了旧都关中地区广阔而富饶的土地。春秋时期王室能控制的地盘和人口越来越少,经济实力远远不如西周时期。经济地位的下降,是导致王室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诸侯国家的不断壮大,也是导致王室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诸侯国地广人众,经济实力雄厚。随着诸侯国经济地位的提高,他们在政治上也开始不服从周王室。春秋时期,周天子与一些诸侯的关系实际上颠倒过来,经济上需要诸侯的援助,政治上寻求诸侯的保护,天子调动不了诸侯,甚至还要朝见诸侯霸主。有的诸侯国不但在政治上不服从周天子,经济上不向王室纳贡,甚至还和周天子兵戎相见。到了春秋中晚期,周王室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形同小国。
     二、大国争霸
     春秋时期邦国林立,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几十个。在这些诸侯中,比较重要的有14个,《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了其中12个国家的世系,它们是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另外两个国家是吴国和越国。这些国家活跃在春秋历史的舞台上,互相展开了以争夺土地和人口、掠夺财物为目的的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出现大国争霸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周天子失去了对天下的控制,这是大国争霸出现的前提。第二,各诸侯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弱肉强食的争霸局面。第三,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为大国争霸提供了可乘之机。
     春秋时期争霸的主要是齐、晋、楚、秦四国,宋国也曾有过昙花一现的霸业。吴、越争霸已是春秋晚期,且局限于东南一隅,于中原地区影响不大。
     春秋历史上的著名霸主被称为"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春秋中期以后,晋、楚争霸激烈,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大小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兵连祸结,无有宁日。特别是地处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所受战争的危害更为严重,小国普遍厌战。此外,晋、楚两个大国势均力敌,谁也无法吞并对方,加之国内政治斗争的复杂,也各想暂时休战。在这种背景之下,出现了旨在停止战争的"弭兵"运动。
     弭兵运动是由经常处于交战状态的宋国发起的,前后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79年,由宋国大夫华元发起,后因楚国撕毁盟约而没有成功。第二次是在公元前546年,由宋国大夫向戌发起,会议确立晋、楚两个大国同作盟主,除齐、秦外,其余小国要同时朝见晋、楚,向两国同时纳贡。第二次弭兵大会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晋、楚平分霸权为条件取得了成功。此后,晋、楚两国几十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黄河流域的争霸战争告一段落,历史进入了春秋晚期。
     春秋时期,大国发动争霸战争 不可避免地给社会带来了种种惨祸、灾害和痛苦,但也产生了有利于历史前进的客观效果,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进程,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第二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变革的趋势和特点是奴隶制的日益消亡和封建制的逐渐产生。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铁器的使用。文献材料和考古实物资料都说明,当时许多国家已普遍使用人工冶炼铸造的铁器。铁器的使用在我国古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如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奴隶社会的诞生一样,铁器的使用将预示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来临。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另外一个标志,就是牛耕的出现。有关当时牛耕的情况,主要见于文献记载。
     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从西周中晚期开始,井田制就已经动摇,出现了土地转让等现象。进入春秋以后,井田制进一步遭到破坏并开始瓦解。
     土地兼并是导致井田制瓦解的一个重要因素。春秋时,土地兼并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诸侯兼并公室;二是诸侯之间互相兼并;三是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兼并公室;四是诸侯国内卿大夫之间的互相兼并。土地兼并的总趋势是以下犯上,导致土地所有权不断下移,使土地逐渐集中到新兴的地主阶级手中。由于土地兼并的作用,自西周以来实行的井田制度遭到破坏,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逐渐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封建制的土地占有关系。
     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另外一个标志是土地买卖。
     伴随井田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封建依附关系产生、发展起来,出现了农民和地主两个新兴的阶级。春秋时期的个体农民绝大部分是由奴隶和平民转化来的,也有一部分贵族沦落为自耕农。地主阶级有的是由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有的则是获得土地赏赐的军功地主,还有一些是从平民乃至"鄙人"中上升而来的。
     随着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各国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和增加剥削收入,对赋税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以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齐国在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其重要内容之一即"相地而衰征"(《国语·齐语》),即按土地的好坏一律征税,以增加国家收入。晋国在公元前645前"作爰田",废除了井田制下定期分配土地的制度,使个人对土地的占有权固定下来,促进了国有土地向私有土地的转化。公元前594年,鲁国颁布"初税亩"法令,对公私土地一律按亩征税,取消了公田和私田的差别。楚、郑、秦等国都进行了类似的赋税改革。赋税制度改革的结果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

第三节 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

     在奴隶社会内部孕育的封建生产关系,到春秋末期有了明显的发展。由奴隶主贵族蜕化而来的、从下层人士中上升而来的、或因军功起家的新兴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地位的变化,迫切要求取得政治上的权力,他们向奴隶主贵族展开了激烈的夺权斗争。其中鲁、齐、晋三国的情况最为典型。
     一、三桓与鲁公室的斗争
     在鲁国,新兴势力的代表是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裔,史
     称"三桓"。公元前609年,鲁文公去世,发生了杀嫡立庶的权位之争,三桓乘机各自在封邑筑城,发展自己的势力。公元前562年,"作三军,三分公室而有其一"(《左传》襄公十年),历史上称作"三分公室"。此后三家各辖一军,并在各自统治地区进行改革,季孙氏力量最强。公元前537年,三家又重新调整分地,"四分公室",季孙氏独得二分,叔孙、孟孙各得一分。三家都在各自辖区推行征税办法,遭到鲁君为首的旧势力的反对,三家联合反击,击败鲁昭公和鲁哀公,三家夺得鲁国的政治实权。
     二、田氏代齐
     在春秋各国新旧势力的斗争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齐国。
     春秋初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公子完(亦称田氏)逃避至齐,被任命为工正。春秋中期,田氏势力逐渐强大,采用施恩授惠的手段,与公室争夺民众,得到民众的拥护。田氏作为新兴地主集团的代表与以国君为首的奴隶主贵族集团进行了长期而激烈的斗争,相继于公元前532年、公元前489年、公元前481年发生了三次大的武装冲突,田氏均获胜并于公元前476年控制了齐国的政权。公元前391年,田和废齐康公,自立为国君。公元前386年,田和列为诸侯,仍沿用齐国国号,完成了田氏代齐的过程。
     三、三家分晋
     晋国的公族在春秋早期即已衰亡,至春秋中期,掌握晋国政权的是非公族的异姓六卿,即赵、韩、魏、智、范、中行氏六家。春秋晚期,六卿之间通过战争的方式互相兼并,赵、韩、魏、智四家联合灭掉范、中行氏,接着韩、赵、魏三家又联合起来灭掉智氏,使晋国政权控制于三家之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赐韩、赵、魏,皆命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史记·晋世家》)韩、赵、魏三家分晋,建立了三个封建国家。


第五章 战 国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历史上称为战国时期。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被人们称为"七雄"。各国所处的大致方位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秦在西,齐在东,韩、魏居中。除"七雄"外,战国初期尚有十几个国家,周王室也依然存在。

第一节 各国的变法运动和封建集权政治的形成

     进入战国以后,各诸侯国为了巩固政权,增强国力,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改革,史称变法运动。经过变法运动,封建制度得以逐步确立。
     一、魏国的李悝变法
     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这是战国时期最早进行的一次变法运动。李悝变法的内容主要有下列几点:废除奴隶制的世卿世禄制,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任用官吏;推行"尽地力之教",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平籴法",由国家调剂粮食价格,以稳定小农经济;作《法经》,确立封建法制。
李悝变法的结果,使魏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封建政权得以巩固,成为战国初年最强盛的国家。
     二、楚国的吴起变法
     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以图振兴楚国。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废除贵族特权,"三世而收爵禄","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裁汰冗员,精简无关紧要的职官,节省经费用以训练军队;整顿吏治,对官吏提出严格要求。
     吴起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楚国的旧贵族,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楚国力迅速强盛。
     楚悼王死后,吴起被旧贵族射杀,变法也随之失败。
     三、秦国的商鞅变法
     在秦孝公的支持和重用下,商鞅于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在秦国主持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用法令形式废除了奴隶制的井田制,"废井田,开阡陌,使民得买卖";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在全国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什伍连坐制;统一度量衡。
     商鞅在秦国掌权19年,他的新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得到较彻底的推行,使秦国很快富强起来。然而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而死。商鞅虽因旧贵族的个人恩怨而被处死,但"秦法未败",他的变法措施仍被贯彻推行下去。
     在战国变法运动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广泛彻底,也最为成功。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最为先进的强国,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四、其他各国的改革
     除魏、楚、秦三国外,其他国家也都程度不同地进行改革:赵国有赵烈侯的改革;韩国有韩昭侯的改革;齐国有齐威王的改革以及燕国的燕王哙改革。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打击奴隶主贵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使封建制度得以确立。变法运动之后,社会经济和文化日益繁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五、封建集权政治的形成
     封建集权政治的形成在战国时期主要表现在郡县制的推行、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等几个方面。
     封建中央集权制体现在地方组织上就是郡县制。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进入战国以后,各国已普遍推行。郡县制的确立,加强了以国君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一次重大改革。
     官僚制度是封建集权政治的重要内容。经过变法运动,各国普遍建立了封建官僚制度,这时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官分文武。国君之下设相和将,文武分职,各司其职,分散了大臣的权力,利于权力集中于国君手中;二是俸禄制度。对各级官吏的报酬改分封土地为粮食或钱币俸禄,便于国君利用利害关系控制各级官吏;三是"上计"制度。即以年初上报各种预算而年终汇报完成情况作为考课官吏的手段,决定对地方和下级官吏升降赏罚;四是符、玺制度。国君普遍用符、玺作为凭证,用以调遣军队,派遣使者,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便于控制军队和臣下。
     当时各国选拔官吏大体有五种方式:一是臣下向国君推荐;二是通过上书和游说自荐;三是根据军功选拔;四是从侍从的郎官中选拔;五是中央和地方长官在一定范围内拥有选拔任用下级官吏的权力。

第二节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战国时期,由于封建的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大部分直接生产者都从奴隶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劳动兴趣和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促使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一、农业的发展
     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铁农具的普遍使用。考古工作者在全国各地发现大量战国时期的铁农具,从这些农具的种类看,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序,如犁田、中耕、除草、收割等,都已使用铁器。
     兴修水利。各国统治者都把水利事业的发展看作是富国的重要措施之一。典型的有:魏文侯派西门豹任邺县县令时治理漳水;关中地区秦国兴修郑国渠;最著名者为李冰父子主持兴修的都江堰。
     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深耕熟耨、辨土施肥、注意农时、疏密得宜四个方面。出现了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业专著,如《吕氏春秋》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篇以及《礼记·月令》等。
     农业产量的提高。铁农具的使用,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普遍有所提高。
     二、手工业的发展
     战国时期的手工业比以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行业种类增多,生产规模扩大,技术也较前进步。除了各国有官府手工业外,民间手工业也有新的发展。
     冶铁业是当时一项重要的手工业。从已发现的冶铁遗址和遗物看,其规模相当大,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很多,质量也很好。北方发现铁器以农具和手工业生产工具居多,而南方发现的铁器则以兵器居多。
     铸铜业仍在发展。考古工作者在全国大多省区都发现有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工艺水平很高,出现了焊接、鎏金、镶错金银等工艺。
南方盛产漆器,考古发现中多见,制作考究,花纹美观,品种多样。
     三、商业的繁荣
     战国时期商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商人的活跃与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以及城市的发展三个方面。
     战国时期的商人非常活跃。当时的商人大体上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坐列贩?quot;的普通商人和小本经营的"贩夫贩妇";另一类是富商大贾,他们资本雄厚,拥有一定的政治地位,象白圭、吕不韦之类。此外,有些靠煮盐、冶铁起家的大富豪,同时也兼营商业。
     金属货币在战国时期已广泛流通。当时的金属货币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铜币,另一类是金币。铜币的形状主要有四种:形状象刀的叫刀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形状象铲的叫布币,流通于韩、赵、魏等国;圆形圆孔或方孔的叫圜钱,流通于秦国和东周、西周等地;形状像贝壳的叫贝币,也叫蚁鼻钱,流通于楚国。金币主要流通于楚国,称为"郢爰",是一种称量货币。
     城市的发展是战国时期商业繁荣的又一标志。由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促使了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导致了城市的迅速发展。当时齐国的临淄、楚国的郢、赵国的邯郸、燕国的燕下都是很典型的都城。

第三节 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战国"七雄"之间频繁而激烈的战争,属于封建性的兼并战争,发展的趋势是逐步转化为封建统一的战争,从而形成由封建割据走向封建统一的历史特点。
     战国时期的封建兼并战争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魏国独霸中原时期
     战国初年,魏国经过李悝变法,首先成为最强盛的国家,西攻强秦,北伐中山,东败齐军,南控淮、泗,声威大振。
     齐、魏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魏从来没有过的惨败,也是魏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马陵之战以后,齐、秦、赵从三方面夹攻魏国,使之很快衰落下去。
     二、秦、齐对峙时期
     魏国衰落以后,出现了秦、齐两大强东西对峙的局面。两国彼此展开了争取与国,孤立敌国的斗争,而魏、赵、韩等国内部也分成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两派,从而展开了合纵与连横的活动。
     从策略上来说,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的意思,是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的策略;连横是"事一强以攻众弱"的意思,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的策略。起初,合纵既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连横既可以连秦,也可以连齐。后来逐渐固定为合纵是关东六国并力抵抗强秦,连横是秦国拆散六国联盟的意思了。张仪和公孙衍是当时著名的纵横活动家。
     这一时期燕国的乐毅伐齐,使齐国几乎亡国,国势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秦、齐对峙的局面也就被打破了。
     三、秦、赵大战时期
     秦国采纳范睢的建议,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即远交齐、楚,近攻三晋。
公元前262年至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了规模涨暗某て酱笳剑怨野埽?0多万军队被秦将白起坑杀。从此以后,赵已无力与秦抗争。
     四、秦统一六国时期
     结束诸侯割据分裂的局面,实现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为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二)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各民族之间的共性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三)统一为人心所向,各国人民都要求统一。
     (四)经过长期的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改变了大国之间的均势,使秦国逐渐成为实现统一的中心力量。
由秦国来完成统一事业,不是偶然的。秦自商鞅变法以来,社会改革比较彻底,政治、经济、军事均较为先进,国力日益强盛,而关东六国则一个一个衰败下去。秦王政即位以后,凭借秦国的强大和他本人的才干,具备了统一天下的条件。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用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四节 西周、秦秋、战国文化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在文化典籍、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
     一、文化典籍
     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文献。
     《诗》,也叫《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据考证,其创作年代最早的在西周初年,最晚大约在春秋中叶。全书经过五、六百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诗》的内容非常丰富。
     《书》也叫《书经》或《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全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记述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战争、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和政策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书》早已散佚,现存本有今文和古文的区别,二者都有真伪问题。
     《易》也叫《易经》或《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可能出现于商、周之际,成书于战国或秦汉之际。书中对自然和社会变化的论述,富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礼》也叫《仪礼》、《士礼》或《礼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共有17篇,旧说周公制作或孔子修订。据近人考证,认为可能成书于战国前、中期。
     《春秋》也叫《春秋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以鲁国的历史为主,简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年-前481年)242年史事。相传经孔子整理成书。
三传,是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即《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左传》相传为春秋、战国之际的左丘明所撰,《公羊传》旧题战国时公羊高所撰,《谷梁传》旧题战国时谷梁赤所撰。三者都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思想文化史的重要资料,其中《左传》尤显突出。
     二、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和思想家,都按照本阶级、本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quot;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诸子百家"。诸子中主要的学派有儒、道、墨、法、名、阴阳、兵、纵横、农、杂等家,在当时思想领域影响最大的是前四家。
     孔子和儒家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他在整理古文献、传播古代文化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保留在《论语》一书里。他大半生时间从事教育活动,开创私人办学之风,打破了过去"学在官府"的局面,在教学方法上积累了不少值得后人借鉴的经验。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和荀子。孟子(前390-前305)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著有《孟子》一书,主要发挥孔子的学说,以"义"为其理论核心。荀子(前313-前238)名况,赵国人,著有《荀子》一书,对孟子等人的旧说进行了激烈批判。
     老子和道家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有《道德经》一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为其思想的代表。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约前369-前286),宋国人,著有《庄子》一书,其世界观与老子相同。
     墨子与墨家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国人,为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一书基本上保存了他的思想。墨子的信徒多为劳动人民出身,生活简朴。
     法家和韩非 法家是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流派。前期法家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和申不害,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韩非(约前280-前232),出身于韩国贵族,为荀子的学生,著有《韩非子》一书,阐明他的思想和主张,为先秦法家学派之集大成者。
     三、文学
     西周至战国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前期有《诗经》,后期有《楚辞》。散文艺术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发展。
     屈原和楚辞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楚国贵族,曾任楚三闾大夫。他是以楚辞著称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其代表作,他的诗篇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腐朽贵族统治的愤怒,使语言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散文 《左传》、《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书中的许多篇章,说理透彻,语汇丰富,是优秀的散文作品。
     四、科学技术
     天文 西周时期,天文学有相当的发展。到战国时,已有二十八宿之名,二十八宿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座标图,五大行星的运行,彗星、新星、流星的出现,都可以在这个座标图上标定出方位来。根据恒星的方位,又可以比较准确地推算出一年中的重要季节的到来,二十八宿的划分和应用,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一项重大成就。战国时期有许多观测星宿运行的占星家,齐人甘德著有《星占》八卷,魏人石申著有《天文》八卷,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后人将他们两人的著作合编为《甘石星经》。他们测定的关于恒星的记录,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
     历法 西周的历法,比以前有所进步。至春秋时,已有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春秋时期,各国使用了三种不同的历法,即"周正"、"殷正"、"夏正"。夏正也叫做"夏历",比较符合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最便于农业生产。到战国时期,夏历被普遍采用。
     医学 在西周时期,医学尚与巫术结合在一起,迷信的色彩较浓。到春秋时期,医学进一步发展,并逐步摆脱了巫术而独立。扁鹊是春秋后期一位杰出的民间医生,对祖国古代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黄帝内经》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著作,全书记载了我国两千数百年前的有关人体解剖的知识和血液循环的概念,对世界医学是一个贡献。
     《考工记》 这是我国古代工程技术史的重要著作。书中记载了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乐器、兵器等的制作工艺以及城市、房屋等建筑的设计规范。总结了手工工匠有关数学、力学和声学方面的知识,还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合金成份研究的记载。
     《墨经》中也有有关物理学方面成就的记载,如有关力、力系的平衡和杠杆、斜面等简单机械的论述,有关小孔成像和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研究,首先提出直线前进的观点,为世界上最早的几何光学著作之一。


第六章 秦 朝
(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经过战国时期多年的兼并战争之后,强大的秦国在公元前221年实现统一,它以咸阳为都城,建立了大一统的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统治。其政治体制的构成对此后两千年的历史有重要影响。

第一节 秦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
     皇帝制 秦王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的神圣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
     三公九卿制 秦朝的中央机关实"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三公之下设九卿,具体是: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卫尉,掌管皇宫保卫;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负责司法;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税收;宗正,管理皇室亲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郡县制 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彻底废除了古代的分封制度,把战国时期已经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一郡之内辖若干县,县设县令或县长,此外还有县尉、县丞。一县之内再分为若干乡,乡之下有亭、里等,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秦始皇所创立的上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基本上被后代的封建统治者所继承。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除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外,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迁徙富豪,销毁兵器。秦灭六国后,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和富豪到咸阳及南阳、巴蜀等地,以削弱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为了防止旧贵族反叛,秦始皇还下令将六国流散于民间的兵器收缴起来,集中到咸阳,加以销毁,改铸成12个铜人。
     决通川防,修治驰道。为了消除反秦势力可能利用的地形或建筑设施,秦始皇命令拆除各国的旧城郭,决通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河道堤坊,平掉了易于据守的险阻。为加强全国的统治,又修了以咸阳为中心东至今浙江、江苏、山东,南至今湖北、湖南,西至今甘肃东部,北至今河北和山西北部的驰道。还修了专为加强北面边防的"直道"。形成了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统一文字。战国时期由于长期分裂割据,各国的文字极不一致,这对统一后的秦朝推行政令和文化交流造成严重障碍。秦始皇命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主持统一文字,制定出字形固定,笔画省略,书写方便?quot;小篆"作为标准文字,推行全国。
统一货币。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其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计算单位也不一致,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各地区之间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公元前211年,秦始皇下令统一货币,废除六国旧币,制定新的统一货币,规定货币分二等,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的铜线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统一度量衡。战国时期,度量衡制度也相当混乱。秦统一后,把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推行到全国,并专门颁发诏书。度量衡的统一对于消除各地割据势力的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加强政治思想统治。秦始皇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国家体制问题上,朝廷内对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多有争论。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又提出恢复分封制的主张,遭到丞相李斯的反驳,于是李斯向秦始皇提出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其他全部交官府销毁的农书以及国家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其他全部交官府销毁的"焚书"建议,得到秦始皇批准,并得以在全国实施。次年,又由于一些儒生对秦始皇进行诽谤,秦始皇下令将逮捕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土全部坑杀,即"坑儒"事件。秦始皇以焚书坑儒的手段统一思想,是"师今"与"师古"两种政治思想斗争激化的表现。
     三、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其他各族大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秦灭六国后,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开始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北征匈奴 匈奴族是居住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之一,对开发祖国的北方起了重大的作用。战国时期,匈奴已跨入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利用骑兵行动迅速的优势,经常深入中原地区,对以农业为主的内地各族人民进行袭扰和掠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保证北部边境的安全,于公元前218年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进军河套,征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之后在那里设郡县。又在蒙恬主持下将过去秦、赵、燕三国旧有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了一条东西延袤万余里的长城,以抵御匈奴的南下侵扰。
     征服越族统一岭南 在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先秦时期居住着众多的越族,它们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秦始皇在统一以后,命令屠睢指挥50万大军,分五路南下,对居住在今两广地区的南越和西瓯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为解决运输粮饷的困难,又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之间的交通,之后花费数年时间最终征服了越族,设置郡县,后来又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
     经过对匈奴、越族的战争,秦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第二节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秦始皇的暴政 秦始皇对劳动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是非常残酷的,主要表现为沉重的徭役、兵役和残酷的刑罚。秦始皇为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无休止地征发徭役,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动用大批劳力在咸阳仿建六国宫殿,在渭河南岸的上林苑修筑规模宏大的朝宫即阿房宫,修建大量的离宫别馆,在骊山北麓(今陕西临潼)给自己修建陵墓。当时北有防备匈奴的士卒30万,南有戍守五岭的戍卒50万,还有修驰道,转运粮草的,全国服徭役和兵役的人数不下200万,占当时整个人口十分之一,给社会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极大危机。秦的刑罚也很残酷,人民动辄触刑,全国到处出现"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汉书·刑法志》)的恐怖局面。
     秦二世的昏庸腐朽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巡行途中,接替他的是少子胡亥,是为秦二世。秦二世之昏庸、残暴程度不亚于秦始皇,广大农民"力罢(疲)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用其求"(《汉书·贾山传》),生活陷入绝境。酝酿已久的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终于在秦二世时期爆发了。
     二、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境内)发动处于绝境的戍卒举行起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的旗帜。
    大泽乡起义不久,农民军攻克了陈县(今河南淮阳),在起义百姓的拥戴下,陈胜被立为王,国号"张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此后,全国范围内,"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史记·陈涉世家》),其中项梁、项羽起义于吴县(今江苏苏州),刘邦起义于沛县(今江苏沛县),秦嘉等起义于淮北。农民军以陈县为中心,兵分三路,向秦王朝发动总攻。在秦王朝的反扑下,各路起义军均先后失利,吴广、陈胜相继牺牲,反秦斗争转入低潮。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前后只有短短的6个月时间,但席卷全国,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础。
    三、秦王朝的灭亡
    陈胜、吴广牺牲以后,反秦斗争暂时受到挫折,但斗争的新高潮很快兴起,继续领导农民进行反秦斗争的主要是项羽和刘邦。
    项梁、项羽均出身于楚国的贵族,与秦王朝有很深的仇恨。刘邦为泗水亭长,在沛地起义后投奔项梁,受其节制。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大破秦军,打垮了秦王朝的主力部队。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中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大战,为最后推翻秦王朝的反动统治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7年7月,刘邦率起义军至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刚刚当了46天的秦王子婴向起义军投降,秦朝灭亡。
    秦末农民大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推翻了残暴的秦王朝,开创了中国农民革命的光辉传统。其历史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casper-y23 发表于 15-10-12 14: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学习感谢
莫篆微 发表于 11-4-9 11: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这么多东西一点一点的贴出来。谢谢了。
jac723514 发表于 11-4-7 20: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尅啊飞
andyw 发表于 11-3-28 14: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
qiuqiu1024 发表于 10-5-16 21: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了~~真是很好的东西[s:4]
yuegufeng 发表于 10-5-8 11: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啦!辛苦了
hoshi 发表于 10-5-7 22: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啊~~~~~~~~~~  大榭楼主
[s:2]
sjj石俊杰 发表于 10-5-7 21: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s:9][s:9]
tiantian0908 发表于 09-10-21 11: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真心谢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1 09:04 , Processed in 0.122130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