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学入门指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徐静蕾 发表于 06-2-24 21:03: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心理学入门指导

    什么是心理?或者心理是什么?看似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是人类所有学科当中最难以确定的概念。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心理”的内涵本身使人难以把握。换句话说,什么属于心理,什么不属于心理,其间的界限是什么?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也说服不了谁。大家知道,人是最复杂的,而心理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东西,各个心理学流派对心理这个概念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研究的内容和重点就更不同了。

    每当人们提到心理学的时候,第一想到的就是心理疾病、精神分裂、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医生,而事实上真正了解的心理学到底是什么的人寥寥无几,多数考生在选择心理学这个专业的时候,其实并不了解这个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种盲目性,那么心理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呢?


第一篇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篇 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  
第三篇 心理学主要学科介绍
第四篇 心理学经典实验总结  
第五篇 心理统计常用公式总结
沙发
 楼主| 徐静蕾 发表于 06-2-24 21:03:16 | 只看该作者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1879 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使得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而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科学,在于它的任务是从人们的千差万别的心理活动中发现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

心理学的研究,一般总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身心关系问题,即生理和心理的关系问题;另一个是客观和主观的关系问题,即客观世界怎样才能被人认识的问题。如同所有的哲学派别都要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样,所有的心理学派也必须回答这两个问题。

心理学中有一个常提到的说法:“心理学有很长的过去,但只有很短的历史”。

西方哲学开始于古希腊时期,当时有三位有名的哲学家,其心理学思想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位是德谟克里特(约公元前460~370)是唯物主义哲学家,其哲学是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院子构成的,是公开否认灵魂不灭的思想家;另一位哲学家柏拉图(约公元前427~347)是个唯心主义者,认为灵魂与肉体完全不同,灵魂是永存不死的,它指导肉体,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第三位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他在灵魂问题上和德谟克里特相似,认为灵魂不能单独存在。到文艺复兴时期以后,出现了笛卡尔的二元论,认为身心二者互不相干。

中国古代哲学中,很早就有关于身心关系的论述。荀况(约公元前298~238)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认为先有身体而后有精神,精神依附于身体;王充(27~99)也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生理、意识不能脱离身体;范缜(450~515)进一步发展了身和心的关系的唯物主义思想,他明确了身体是主体,而精神只是身体的作用。中国古代医书中也有关于脑和精神关系的讨论。
板凳
 楼主| 徐静蕾 发表于 06-2-24 21:03:25 | 只看该作者
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

一、构造主义

科学的心理学创始于十九世纪末,1879年是现代心理学创始的一年,心理学的创始者是德国的一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1823~1920),他作为独立科学的心理学的创始人,建立了现代心理学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该学派从1879年开始,兴盛了二、三十年。

构造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现象是简单的“心理元素”构成的“心理复合体”,它致力于心理意识现象“构造”的研究;分析心理意识现象的“元素”,设想心理元素结合的方式。所以该学派又称为“元素主义心理学”。

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其学生铁钦纳(1867~1927)。冯特及其心理学体系的主要观点:(1)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2)元素分析与创造性综合;(3)实验内省法。铁钦纳一方面继承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修正和发展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冯特认为内省法只能用来研究简单的心理过程,而铁钦纳则把内省法用来研究思维、想象等高级的心理过程;冯特把心理元素分解为纯粹的感觉和简单的情感,铁钦纳则把意识经验分析为三种元素:感觉、意象和感情。感觉是知觉的基本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感情是情绪的元素。总之,铁钦纳把心理过程分析为感觉、意象、感情,并认为感觉、意象有四种属性,即性质、强度、持续性和清晰性。感情有前三种属性而缺乏清晰性,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混合形成知觉、观念、感觉、感情、情绪等心理过程。

二、行为主义

现代心理学的第二个派别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出现在美国,在20世纪初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一些年轻的心理学家对冯特学派不满意,认为心理学不能研究意识,认为心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处于同样的地位,应该象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也就是行为。

行为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精神活动是不可捉摸的,是不可接近的,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行为。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行为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以便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1878~1958)和斯金纳(1904~)。华生的主要观点:(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斯金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应予以排斥。斯金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

三、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是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一个学派,它与实用主义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

机能派认为,意识是机体适应环境达到生存目的的工具;心理学的任务是对意识状态“适应功能”的描述和解释。它认为,意识状态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整体,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流”;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都是“本能”冲动的作用。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斯(1842~1910)、杜威(1859~1952)和安吉尔(1869~1949)。詹姆斯的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意识,心理学是对意识状态的描述和解释,意识状态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是思想流、意识流和主观生活流,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基本元素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容易破坏心理的整体,詹姆斯关于意识的观点有:(1)每一种意识都是个人意识的一部分;(2)意识是经常变化的;(3)每个人的意识都可以感到是连续不断的,每个人的意识状态都是意识流的一部分;(4)意识的选择性。安吉尔的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的方法是内省法(主观观察)和客观观察法,尤其看重内省法,认为它是心理学的基本方法。积极主张心理研究的领域应包括一切心理过程及其生理基础和外部行为,看重心理学的应用性研究,如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医疗心理学等。

四、格式塔主义

格式塔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德国出现的反对冯特构造主义的一个学派。诞生于1912年,“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意思为“形式”、“形状”,在心理学中用这个词表示的是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格式塔也被译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活动都是先验的“完形”,即“具有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是先于人的经验而存在的,是人的经验的先决条件。人所知觉的外界事物和运动都是完形的作用。人和动物的智慧行为是一种新完形的突然出现,叫做“顿悟”。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魏特墨(1880~1934)、柯勒(1887~1967)和考夫卡(1886~1941)。魏特墨的主要观点:似动现象的视知觉问题实验研究,他认为似动现象就是一个格式塔,在心理现象上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的性质不存在于它的部分之中,而存在于整体之中。考夫卡的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因果关系,所谓心理物理场含有自我和环境的两极性,而这两极性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结构。他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即外部实际的环境;行为的环境,即个人心目中的环境。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

五、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学说又称弗洛伊德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在心理学界,这个理论是指精神分析和无意识心理学体系,也称为精神病学和深蕴心理学。分为古典和新的弗洛伊德主义。

什么是精神分析,按照弗洛伊德自己的说法,精神分析是他“研究和治疗”癔病(神经症)的方法。弗洛伊德心理学包含两个不可分割的内容:第一部分是精神病的治疗方法及其理论;第二部分是关于人的心理过程的理解。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领域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巨大的世界,它最深层有着神奇的不能被人意识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领域。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1856~1939)、阿德勒(1870~1937)和荣格(1875~1961)。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1)无意识学说,弗洛伊德把自己的心理学称之为深层心理学,他构筑的心理过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第一层次是潜意识系统,它是人的动力冲动、本能等一切冲突的根源,是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储藏库,不受客观现实的调节,构成人们心理的深层基础;第二层次是前意识系统(下意识),是意识系统和潜意识系统之间的一个边缘部分,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执行着“检查者”的作用,其目的是保证适合本能,又要服从现实的原则;第三层次是意识系统,是人的心理最外层次部分,是人的心理因素构成的“家庭”中的“家长”,它统治着整个精神家庭,使之协调。(2)释梦理论,弗洛伊德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把梦的内容所表示的意义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表层意义,是梦的“显意”,指梦者可以回忆起来的梦的情境及其意义;一个是深层意义,是梦的“隐义”,指梦者通过联想可以知道隐藏在显意背后的意义。

六、日内瓦学派

日内瓦学派心理学与瑞士心理学家、日内瓦大学心理学教授兼卢梭学院院长让·皮亚杰(1896~1981)的名字分不开,日内瓦学派的心理研究侧重于儿童智力发展的认识活动,皮亚杰以其创造性的研究影响了当代心理学界,他以儿童心智发展为基础,进而研究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变化,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日内瓦学派认为,心理学研究不仅不能离开生物学而且不能离开逻辑学,皮亚杰用符号逻辑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在其认知心理学中引入了数理逻辑的概念,并把源于布尔代数的符号逻辑作为一种工具。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的主要观点:(1)认识结构及其动态过程,皮亚杰的几个基本概念:图式(指人的一种心理机能结构)、同化(原生物学概念,指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过程,这里主要说明人类智力的发展也是生物的一种适应)、顺应(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时,通过调整原来的图式建立新的图式,使认识图式发生质的变化的过程);(2)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提出心理发展四要素:a、机体的成熟因素;b、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时的练习和习得经验的作用;c、社会环境;d、对心理起决定作用的平衡过程(平衡过程是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在与外界物理和社会的环境相互作用中不断调整认识结果的过程,也就是心理不断发展的过程)。皮亚杰将儿童认识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第二阶段是前运算阶段(2~7岁);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

七、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地板
 楼主| 徐静蕾 发表于 06-2-24 21:03:47 | 只看该作者
心理学主要学科介绍

一、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心理学有许多分支,每一分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心理现象。但是,任何一个分支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心理和心理现象的总的看法,如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心理的实质和心理现象的规律性等。对这些心理学一般理论问题的阐述,构成了普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即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对其他心理学分支有重大的意义。

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学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是两个重要方面。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心理实质的问题为核心,涉及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与脑、心理与社会、心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等,这些通常称为心理学的哲学问题;另一类是以心理的结构问题为核心,涉及心理活动的层次组织,心理现象的分类,如各种心理现象的联系等。这两类研究是互相联系的,有时统称为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学的理论倾向。

在近代心理学史上,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心理学思潮。如早期的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和巴甫洛夫学说等。它们对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各有不同的论述,都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普通心理学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一定的哲学思想紧密地联系着,同时也依赖于心理学的具体研究的发展,并常受到邻近学科的影响。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基本原理的研究,而随着心理学的科学材料的积累,某些心理学基本原理也将发生变化。

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常分为几个领域: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感与意志;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这些领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

从整体上看,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达到心理发展的高级水平,体现出人类心理活动的特征,具有典型性。但是,普通心理学并不研究人的某一年龄阶段或人的某一特定社会生活顿域中的心理现象的特殊规律,而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如有关感受性的测量和名种感知觉的机制,学习与记忆的形式和过程,思维的各种操作,言语的知觉和理解以及能力的测量、人格的结构等。这些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适用于人的不同年龄和不同的活动领域。可以说,普通心理学主要是通过对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来揭示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

在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方面,普通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是彼此紧密结合的,特别是与实验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普通心理学概括了其他心理学分支的研究成果,带有综合的性质。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在普通心理学领域又出现了许多心理学分支,如感觉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思维心理学以及情感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等。它们同样带有综合的性质,体现出普通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

在心理学许多分支中,普通心理学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从更广阔的理论角度来研究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基础研究领域,对心理学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并能反映出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和倾向。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普通心理学也是一门介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既涉及心理的自然方面,主要为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也涉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条件。但不同的问题可有不同的侧重,有些问题可侧重自然科学方面,有些问题可侧重社会科学方面,无论对认识过程或对情感、人格等心理现象的研究都是如此。

当前,普通心理学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领域两个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认知心理学对普通心理学有越来越大的影响。认知心理学的许多具体研究成果已被普通心理学吸收,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其理论观点已逐渐渗透到心理学基本原理中来。认知心理学倡导信息加工观点,将认知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强调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及其机制。它重视策略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作用,突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和富有智慧的特点。它还力图将各种认识过程统一起来,并进而将认识过程与情感、人格等统一起来,这些都推动心理学基本原理的进一步研究。

其次,关于人的社会行为和意识状态等领域的研究在普通心理学中的比重有了较大的增长。长期以来,普通心理学以各种认识过程的研究为主,关于情感、动机、人格以及意识状态等方面的研究则比较少。这种以认识过程为主体的趋势在当前普通心理学中仍然存在。不过,关于人格和意识问题的具体研究,包括情感、动机、需要、性格以及觉醒、睡眠和自我凋节等,都有较大的进展,扩大了研究领域。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各国的,社会状况有关,也与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对普通心理学的渗透有关。这种变化反映出普通心理学更加注意从人、从整体出发来研究心理现象。这无疑会使普通心理学更加接近人的实际生活。
二、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 50 年代中期在美国和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研究领域, 70 年代成为美国和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在认知心理学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研究途径。当前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其主流。所以,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

这种观点把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它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信息加工观点提出的基本问题是:信息加工通过哪些阶段?人类心理中信息是以什么形式表示的?

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心理过程,只能通过观察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来加以推测。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会聚性证明法,即把不同性质的数据会聚到一起,而得出结论。

认知心理学家往往把信息加工过程分解为一些阶段,这就使他们注意到信息在人体内流动有个过程。他们常用计时研究法。首先要测量出一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并以此来确定这个过程的性质。假定一个人看屏幕上投射的字母 E ,如果投射时间很短,比如一毫秒,那么这个人就不会看到什么,这说明知觉不是瞬时的;投射时间长一点,比如五毫秒,那么这个人就会看到某种东西,但不知是什么,这说明知觉产生了,但辨别尚未产生;如果投射时间长度足以使人看出这个字母不是 O 或 Q ,但看不出是 E 还是 F 或 K ,那么这个人就产生了部分的辨别。由此人们就可以确定完全辨别、部分辨别或刚刚看出有东西所需的的时间。这一切表明,知觉是累积的,它包括几个特定的阶段。  

反应时研究法也是一种会聚性证明法。认知心理学家使用较多的是选择反应时,而不是简单反应时。因为选择反应时可以提供更多的有关内部状态的信息。  

计算机模拟和类比是认知心理学家采用的一种特殊方法。要使计算机像人那样进行思维,计算机的程序就应当符合人类认知活动的机制,即符合某种认知理论或模型。把某种认知理论表现为计算机程序就叫计算机模拟。因此,计算机模拟首先可以用来检验某种理论,发现其缺陷,从而加以改进。  

计算机模拟所提供的输出可以与人类行为相比较。如果理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输出就应当类似于人类解决同样课题时所给出的输出;如果程序的输出与人的不一样,那么拔出差别也就找到了改正理论的依据。计算机模拟还可以预测复杂的行为。虽然我们理解一些概念,并能把它们按步骤变成程序,但是当步骤的系列很长,很复杂,需要大量联系时,我们往往不能预测其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模拟有时可得出惊人的结果。  

有些认知心理学家常用信息系列的流程图来描述计算机程序的主要特点。但这种流程图并不具备计算机实际运算的细节,只为编制计算机程序提供了轮廓,它可以进一步化为计算机程序,而这部分工作往往是由计算机软件专家实现的。

口语记录也是认知心理学家、特别是研究思维的认知心理学家常用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与其他客观方法相结合,可以产生良好的结果。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个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如培根、洛克等人。笛卡尔强调演绎法的作用,认知心理学重视假设演绎法。康德的图式概念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概念。

认知心理学也继承了早期实验心理学的传统。 19 世纪赫尔姆霍茨和东德斯提出的反应时研究法,今天是认知心理学家广泛采用的方法,并已有了新的发展。  

冯特是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认知心理学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的看法与他的观点很接近。他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经验,是意识内容,方法是控制条件下的内省。有些心理学家说,认知心理学又返回到冯特的意识心理学上去了,所不同的是方法更加可靠,更加精巧了。詹姆斯关于两种记忆,即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的提法,今天已成为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研究的基础。

格式塔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很明显。它以知觉和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著称,强调格式塔的组织、结构等原则,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看成是被动的刺激反应器。这些观点对认知心理学有重大影响,如认知心理学把知觉定义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强调信息加工的主动性等。  

在方法上,格式塔心理学主张研究直接的生活经验,主张把直接的生活经验材料与实验资料结合起来,如重视观察者对自己知觉内容的直接描述,并把这个方法称为现象学方法。这种观点,既不同于冯特和铁钦纳只承认经过严格训练的被试的内省,也不同于行为主义只重视实验室实验的做法,却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相一致。  

认知心理学是反对行为主义的,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影响。认知心理学从行为主义那里接受了严格的实验方法、操作主义等。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已不专注于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也注意了行为的研究。一般认为,人们使用从环境得来的信息,结合记忆内存储的东西,指导未来的行为,并塑造生活环境。

认知心理学也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又渗透的产物。首先,语言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乔姆斯基将语言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所创立的心理语言学,可以说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产生了一门边缘学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关系极为密切,计算机的出现使人们找到了分析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的新途径。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心理主义方向被行为主义切断了将近半个世纪之久,今天,认知心理学延续了这一方向,同时又保持了新行为主义的严格的假设演绎法,增加了机器模拟法。这就在认识过程的分析方面扩大了研究课题。  

图灵于 30 年代发表后来称为 “ 图灵机 ” 的数学系统,对心理学也发生了影响。数量逻辑和图灵机使人们想到,人类的认知系统也可以视为符号运用系统。人类的某些观念可以用符号来代表,而且这些符号可以通过确定的符号运算过程加以变换。这些思想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具体研究上对认知心理学都有重要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可以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的内部心理过程。计算机接受符号输入,进行编码,对编码输入加以决策、存储、并给出符号输出。这可以类比于人如何接受信息,如何编码和记忆,如何决策,如何变换内部认知状态,如何把这种状态编译成行为输出。计算机与认知过程的这种类比,只是一种水平上的类比,即在计算机程序水平上描述内部心理过程,它主要涉及的是人和计算机的逻辑能力,而不是计算机硬件和人脑的类比。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是西方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个巨大变化。有些人说它是一个新学派,有些人说它是一个新方向,更多的人则赞同库恩的观点,说它是一个新“范式”。库恩把科学中新旧范式的更替称为科学革命。一些美国心理学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认为,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是美国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行为主义的兴起。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表明,美国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这样的基本问题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变化。行为主义统治美国心理学长达四十年之久,其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而认知心理学则反对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而不管内部的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则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内部心理过程。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强调严格的实验室方法,排斥一切主观经验的报告;认知心理学则既重视实验室实验,也重视主观经验的报告。对于认知心理学家来说,改变外部条件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揭示知识结构的辅助手段。

认知心理学企图把全部认知过程统一起来。它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有助于说明另一组现象。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很可能会发现人类认知过程的统一加工模式。认知心理学不仅要把认识过程统一起来,而且要把普通心理学各个领域统一起来,也就是要用认知观点研究和说明情绪、动机、个性等方面。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还进一步扩展到了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领域。 

认知心理学在西方心理学中的出现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反对在西方心理学中统治多年的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与行为主义的机械论的、简单化的刺激一反应公式相对立,它强调知识在决定行为上的重要作用 - 与弗洛伊德主义的非理性主义相对立,它强调认识、理性的作用,反对信息论心理学家把人视为被动的,而强调人的主动性。它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但是也应看到,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的基本理论观点主要是实证主义的。他们不谈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把思维对存在的关系看成是人的主观经验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忽视了人的客观现实生活条件和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三、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儿童心理学在儿童教育、儿童医疗卫生、儿童文艺、儿童广播电视等社会实践领域中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儿童心理学一般以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 (14 ~ 15 岁 )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为研究对象。在西方文献中,儿童心理学与“儿童发展”,以及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在意义和范围上基本相同。儿童心理学著作有按年龄阶段如新生儿期、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等排列的体系,这是大多数儿童心理学著作采取的体系;有按心理过程排列的体系,如感知觉发展、记忆发展、思维发展、注意发展、语言发展等;也有将上述两种排列混合编制的体系。

在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以后的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如科梅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的工作。他们提出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新教育思想,为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

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直接推动了儿童发展的研究。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的《一个婴儿的传略》一书是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心理的传记法 ( 或日记法 ) 研究有重要影响。

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 19 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赖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 3 岁每天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最后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理》,于 1882 年出版,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在儿童心理学史上,第二个有较大影响的人物是美国的霍尔。他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儿童心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出版专门刊物刊登大量儿童心理研究的报告和论文,还发起组织儿童研究机构等等。他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提出的发展理论即复演学说,虽有许多争论,但对推动美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继霍尔之后,儿童心理学研究有较大进展。主要的有德国的斯特恩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比勒夫妇关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儿童发展测验的研究;美国的华生把实验法引入儿童心理学领域,进行了有名的儿童情绪条件反射实验研究;格塞尔对儿童心理发展进行了追踪研究,编制了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法国的比奈的测验研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数量化研究起了重要作用,至今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于西方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对儿童个性及心理治疗有着重大影响。

无论在理论争鸣上或研究成果上,现代儿童心理学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在西方,法国的瓦隆提出了一些较新的发展理论和观点。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土布鲁纳分别提出了独具风格的实验方法和理论概括。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还企图把认知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新行为主义者如斯金纳、比乔和贝尔,新精神分析的代表如埃里克森,也各自提出新的儿童心理学观点和研究成果。
5#
 楼主| 徐静蕾 发表于 06-2-24 21:03:5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由于各学派的观点以及对自己研究成果概括态度的不同,仍有不少争论。争论的问题如:遗传、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儿童心理发展上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上年龄阶段特点和个别特点的关系等等。

现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原有的观察法、实验法等以外,又引入了一些现代化手段,如单向玻璃观察室,显示刺激的录音、录象和电视设备以及电子计算机处理研究资料等。近年来,西方国家在婴儿心理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这与现代科学技术的采用有一定关系。

中国古代教育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虽也涉及很多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但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出现较晚。 20 世纪初期,开始有人翻译介绍西方儿童心理学著作,如艾华编译的《儿童心理学纲要》陈大齐译的《儿童心理学》等。

中国最早开创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陈鹤琴,他于 1919 年留学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他的《儿童心理之研究》是中国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还用日记法对其子从出生到三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这也是较早的有系统的儿童心理研究工作。

二十世纪 30 年代,黄翼重复过皮亚杰的实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著有《儿童心理学》、《神仙故事与儿童心理》、《儿童绘画之心理》等书;还进行了儿童语言发展及儿童性格评定等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儿童心理学取得很大进展。 50 年代,在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影响下,着重探讨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方向问题。 60 年代,朱智贤编写的《儿童心理学》一书批判地吸取国内外研究成果,密切联系中国的实际,对中国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起了积极作用。

60 年代前后,中国儿童心理学除理论方面的探索以外,实验研究工作也广泛开展起来。实验对象,大多集中在幼儿期和童年期的儿童。研究课题以认知发展的研究较多,如学前儿童方向知觉的特点、 6 ~ 7 岁儿童的时间知觉、儿童的色形抽象、学前儿童因果思维的发展、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 4 ~ 12 岁儿童图画认识能力的发展等等。还进行了关于 6 岁儿童入学问题、儿童道德品质形成问题以及儿童脑电等研究。

二十世纪 60 年代,中国儿童心理学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儿童心理发展方面,几乎没有重视方法学研究。约从 70 年代后期起,一些学者开始重视,对方法学的研究,并在研究的课题、类型、设计、变量、被试、标准化及具体实验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四、心理统计学

心理统计学是研究在心理实验或调查中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字资料,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资料所传递的信息作出科学推论的应用统计学分支。

心理统计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有效工具之一。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心理学离不开科学实验或调查,而心理实验或调查又必然要面临处理数字资料的问题。例如:怎样收集资料才能使数字最有意义、最能反映所研究的课题;采用什么方法整理和分析所得数据,才能最大限度地显现这些数据所反映的信息,从而对实验或调查结果作出科学的解释;怎样才能从所得局部结果推论到总体,作出一般规律性的科学结论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依靠科学的统计方法。

心理统计学与教育统计学、生物统计学、医学统计学等相似,都是数理统计学在某一学科的具体应用。数理统计学提供了许多处理数字资料的一般方法,心理统计学则针对心理学的特点,研究如何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心理实验或调查中的数据问题,两者既有密切联系又不等同。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必然会有更多的数理统计方法被引进心理统计学中来,这样也会促进心理统计学的发展。

心理统计学的内容,按其目的与功能可分为描述统计、推论统计、实验设计三部分。

描述统计主要研究如何将实验或调查得到的大量数据简缩成有代表性的数字,使其能客观、全面地反映这组数据的全貌,将其所提供的信息充分显现出来,为进一步统计分析和推论提供可能。

其研究方法是通过绘制统计图表及计算各种统计量来描述这组数据的各方面特征,一般步骤为: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作出次数分布表及次数分布图并算出峰度,以偏度系数反映数据的分布特征;计算平均数、中数、众数等集中量数,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计算全距、平均差、四分差、标准差或方差等差异量数,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分散程度;计算相关系数、回归系数或回归方程,以反映两列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或一致性程度。

推论统计是以描述统计为基础,以解决由局部到全体的推论问题,即通过对一组统计量的计算分析,推论该组数据所代表的总体特征。

推论统计一般包括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这两方面的内容。总体参数即反映总体特征的量,一般可以通过适当的样本统计量进行估计。直接用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相应参数所得到的值称为点估计。除点估计外,最常用的是区间估计。其特点是根据样本分布及标准差,算出一个区间作为对总体参数的估计,同时给出这种估计的置信度,即总体参数落在该区间的可能性。

假设检验是一种统计的推理过程。其方法是首先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建立假设,但检验时并不直接验证它,而是提出与此假设对立的假设,然后通过论证给出相应的显著性水平。在心理统计中,常用的是平均数、方差、比率、相关系数及回归系数等统计量的差异检验。也就是要检验从样本得到的统计量差异究竟是真实代表总体之间的相应参数的差异,还是仅仅由取样误差所造成。

统计学意义上的实验设计主要研究如何运用统计手法决定样本的选择及其合理分组方式,并通过对实验结果中各种因子及误差的统计分析,发现各种对实验数据的变异有影响的因子以及各因子的主效果或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决定该类型实验因子的合理设置及各因子应取的不同水平,使实验更加有效。常用的具体方法有方差分析及协方差分析等。

由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多元性,尤其是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会使单因子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受到影响,因此就需要多因子实验,需要多元统计方法。

因计算过程复杂,多元统计的应用曾一度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计算上的困难逐步得到解决,越来越多的多元统计方法为心理统计学所引用,从而促进了心理统计学的发展。

目前,多元回归、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已普遍应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成为心理统计学中的重要内容。
五、工程心理学

工程心理学是以人 - 机 - 环境系统为对象,研究系统中人的行为,以及人与机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工业心理学分支。它的目的是使工程技术设计与人的身心特点相匹配,从而提高系统效率、保障人机安全、并使人在系统中能够有效而舒适地工作。

人 - 机 - 环境系统是多学科研究的问题,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有心理学家、生理学家、人体测量学家、医生、工程师等。在不同的国家或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往往使用不同的名称。中国、美国和苏联等的心理学界多称“工程心理学”,美国还使用“人类工程学”、“人的因素工程学”等名称;西欧各国则普遍称“工效学”。

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在研究内容上也各有侧重:工程心理学家强调研究系统中人的行为和身心功能特点,为系统设计提供有关人的数据;而工效学家或人类工程学家们则侧重于研究把有关人的数据应用于系统设计。

工程心理学发展简史

使人适应机器的要求,是 20 世纪 40 年代以前人机关系研究的基本特点。工程师设计机器时,往往只着眼于机械力学性能的改进,很少考虑使用者的要求;心理学家的工作也局限于为现成的机器选拔和训练操作人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武器性能和复杂性大大提高,即使经过选拔和训练的操作人员也很难适应,由此发生了许多机毁人亡或误击目标事故。这迫使人们去重新审查装备的设计,并促使人们认识到机器和操作者是一个整体,武器只有与使用者的身心特点匹配时才能安全而有效地发挥作用。由这种认识出发,又提出了人机系统的概念。这样,人们开始了从主要研究由人适应机器转向研究使机器适应人的阶段,由此而形成了工程心理学这门学科。查普尼斯在 1949 年出版的《应用实验心理学》是这个时期经典性的工程心理学著作。

二十世纪 40 年代和 50 年代初期,工程心理学家主要研究指针式仪表和开关按钮设计中的人机匹配问题,因此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为工程心理学发展中的“开关和表盘”时代。

50 年代以后,由于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影响,工程心理学开始采用信息接收、传输、加工、反馈、信道容量、系统控制等概念分析人和机器的相互作用过程,使人机系统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人机结合方式和人在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

例如,在系统中人由操作者转变为监控者,体力负荷降低、心理负荷增大;人机间的信息交换方式由机械式转为对话式等。认知因素是现代人机系统的核心问题,认知实验心理学成为现代工程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这种种变化给工程心理学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

工程心理学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 50 年代主要开展操作合理化和技工培训方面的工作。 60 年代开始结合航天、航空、铁路和电站建设的要求开展研究。二十世纪 80 年代以后,工程心理学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工程心理学研究内容

工程心理学主要研究与技术设计有关的人体生理、心理特点, 并为人 - 机 - 环境系统的设计提供有关人的数据。例如,为了使工作空间、工作台、驾驶舱、控制器和其他各种个体用具的设计和安排适合使用者的体质特点,必须就测定人体静态结构、动态功能尺寸和人体生物力学参数;为了设计优质的人机信息交换装置,就必须研究人的传信特点和能力限度,研究人的信息加工模型;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就要研究人在工作超负荷或低负荷时,特别在告警应急时的反应能力和行为特点;人的能力的个别差异和影响能力水平发挥的主客观条件等,也是工程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人与机器在功能上各有长短,分析系统中各个环节的要求和作用,确定最适合于由人或由机器做的工作,是人机系统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强度大、速度快、精度高、单调的、操作条件恶劣的工作应安排机器去做;拟定方案、编制程序、应付不测、故障维修等工作适合由人去做。随着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人机功能分配也会有所变化。但是不管技术如何发展,系统不能没有人的参与。人将始终主宰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又将使人的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人机界面也叫人机接口,显示器和控制器是人机之间的两个界面。机器通过显示器将信息传送给人,人通过控制器将决策和指令信息输送给机器。人机信息交换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显示器和控制器与人的感知器官、运动反应器官特性的匹配程度。为使两方面匹配得好,就要研究显示器和控制器的物理特性与人的感知、记忆、思维、运动反应等身心特点的关系。

例如,研究视觉显示符号的形状、大小,颜色、亮度、空间密度、变化速度与人的视觉功能的关系;研究声音频率、响度、持续时间、变化速度与听觉功能的关系;研究控制器的编码、力距,阻力、距离、运动方向等因素对人的操作绩效的影响等等。在现代复杂的人机系统中,操作人员往往面对着几十甚至几百种不同功用的显示器和控制器,若设计或安排不当,就容易发生误读和误操作而导致重大事故。

工作空间设计也是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它主要包括工作空间的大小、显示器和控制器的位置、工作台和座位的尺寸、工具和加工件的安排等。工作空间的设计要适应使用者的人体特征,以保证工作人员能够采取正确的作业姿式,达到减轻疲劳,提高工效。

照明、噪声、温度、振动、湿度气压、加速度等物理环境因素都会对人的工作绩效和身心造成影响。处于高空、地下、水下等特殊环境中的人,有可能经受超重、失重、高温、低温、高压、低压、缺氧等异常因素的冲击,因此,研究特殊环境条件对人行为的影响,对设计空间舱和地下、水下工作的人机系统有重要意义。

工程心理学的研究采用调查和观察、现场试验、情境模拟、实验室实验和数学模拟等方法。这些方法在情境逼真度、使用灵活性、结果概括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各有优点和局限性。例如数学模拟方法,有耗资低、改变方便、简单易行等优点,但得到的结论往往不能直接用于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现场试验具有真实性,但因素复杂,条件控制受到限制,因而不容易精确分析变量问的因果关系。
六、策动心理学

策动心理学是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所创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体系。远在 1905 年,他就先于行为主义者首倡心理学应是研究“行为”的实证科学,但他对行为的见解是与华生等人对立的。

麦独孤认为行为并不等同于机械反射,更不能把行为归结为由感官刺激所引起的反射弧的纯物理过程。行为产生于身心交互作用,是—种心物过程,包括心理和物理的二重变化;只有从知、情、意三个方面才能对它做充分的描述,因为每种行为都含有对某事物的知,对此事物的情,和趋向或躲避此事物的意。行为总是具有一定的非决定性和自由性。

麦独孤坚决反对机械的决定论。他认为策动和维持行为的动力是遗传的本能。他所谓的本能,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由自然选择所提供的一种遗传的心 - 物倾向。这种倾向决定他的所有者去感知和注意一定的对象,体验一定的情绪,进行一定的动作,或者至少会体验到进行这种动作的冲动。

本能是行为的非理性的策动力。本能都具有目的性,因而由本能所策动的行为都在于奋力达到一定的目的。因此,他的这种心理学理论系统最初就名之为“目的心理学”。

他为了区别他所谓的行为和机械反射,曾为行为提出七个标志:活动的自发性;活动的坚持性 ( 刺激消失,活动仍可进行 ) ;活动方向的变异性;情境产生改变,运动即行停止;对出现新情境的准备性;由于反复,行为效果会有所改进;机体反应的整体性 ( 趋向目的 ) 。由于机械反射缺乏这些标志,故被排斥于行为主外。后来,他为了和行为主义者彻底划清界限,于 1923 年在《心理学大纲》中,又把心理学说为“人心的科学”。

1908 年,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书中,创建了一套以遗传本能和相应的情绪以及后天所形成的情操为基础的人类社会行为的学说。他认为本能是一切社会行为的基础。每种本能都有相应的情绪伴随,例如,逃走本能一恐惧情绪;好奇本能—惊异情绪等。所以情绪也是先天性的。若干先天的情绪在后天以一定的对象为中心结合而为情操。如爱国主义情操就是惧 ( 国难时 ) 、怒 ( 受侵时 ) 、爱及自负等情绪在后天以祖国为中心结合而成的一种情操。

麦独孤认为情操的形成和发展对个人、对社会都极为重要。缺乏情操,个人的情绪生活就会完全陷于混乱,而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也将因此而陷于混乱,成为不稳定的和难以预料的,因为情操的形成和发展实质上是人的情的生活和意的生活的组织化。人对情绪冲动的意志控制,对价值、功勋等的判断,社会道德原则的建立和维持都是以情操为根据的。

麦独孤在他的变态心理学理论体系中也同样贯穿着他的这些基本理论观点。他认为人实际上是一种有目的的自律机器。当环境变化要求调整,而这种调整却超过这个有机体的自律调整能力时,功能错乱就会发生。他认为人类的每种本能倾向似乎都在力争自身的最大发展。当任何一种本能倾向变得强烈到难以控制在适当限度内时,心理功能就必然会发生错乱。一切本能倾向都是有目的的,所以在一切引起错乱的矛盾中也必然存在目的的矛盾。

1930 年,麦独孤在为美国心理学家默奇森主编的《 1930 年各派心理学》所撰写的论文中,正式将原来的,“目的心理学”改称“策动心理学”。他声称他今后更为困难的任务是要为用“策动的”这一形容词所表明的,更加激进得多的目的心理学进行辩护。这种心理学要求独立自主,不受物理科学现行各种原理的约束。它断言趋向目标的奋斗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一种不能机械地加以解释或分解为机械序列的过程类型。

麦独孤认为科学的未来发展会决定究竟物理科学是否也需要采用物理事件的“策动的”解释,最终我们的自然科学也会是两种:机械主义的和目的论的。麦独孤早就认为机器之类的物品都是被安排好以实现一定的目的的,否则就不能说机器发生错乱。

麦独孤的心理学理论在强调行为的趋向性和动机作用等等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他的策动心理学实质上已从原来的目的心理学演变为一种泛目的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了。
七、比较心理学

比较心理学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的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它对哲学认识论具有重要意义,比较心理学的研究还能为生产实践和生物医学研究提供动物行为进化方面的基础科学知识。

比较心理学以不同进化阶梯上的动物的行为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侧重于不同种动物行为的比较分析,而且这种比较在原则上并不把人排除在外,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了解人类本身及其在自然界的地位。比较心理学和动物心理学都以动物行为为研究对象,因此有的西方心理学家把二者视为同一概念,并替换使用。

比较心理学一般采用两种方法来搜集研究材料,这就是野外方法和实验室方法。野外方法是在动物自然栖息地对动物行为进行直接观察。在这种情况下,观察者可以对动物的整个行为及其功能进行描述,但是不便控制行为发生的一般条件。实验室方法克服了野外方法不能控制条件的缺点,它是野外方法的一个极好的补充。

比较心理学发展简史

比较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有两种形式的创造物,把有理性、有灵魂的人和没有灵魂而只有本能的牲畜区别开来。亚里士多德是一个早期的进化论者,他在《动物历史》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然等级表,把动物的种按照智力的顺序加以排列,人类位于顶峰。他给行为的比较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1864 年,法国生理学家弗卢朗发表了第一本名为《比较心理学》的书,这是把比较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学科来探索的第一次尝试。但是只有达尔文的进化论才给比较心理学的发展以巨大的动力。随着进化论的发展,动物行为的比较研究的重要性也变得更为明显了。

1872 年,达尔文发表了《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他从系统发生的观点对动物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出不同种的动物在行为模式上的相似性。也就是说,高等动物的行为成分和功能特征,也能在较低等动物身上找到。

1894 年,英国博物学家摩根在他的《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中提出了解释动物行为的节约原则,这就是有名的摩根法规。他认为,如果一种动作可以解释为在心理等级上较低的心理功能运用的结果,我们就决不可把它解释为一种高级心理功能的结果。这一法规对后来的行为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以后的研究开始注重有控制的系统观察和客观的量的分析。

19 世纪末,生物学家勒布提出的向性理论把摩根的思想推向了极端。这一理论认为,可以根据趋向或避开刺激的简单物理化学反应来解释动物行为。关于向性的概念至今还在“遗传和行为”的研究中加以广泛应用,但也遭到像詹宁斯等人的反对。詹宁斯指出,即使像纤毛虫一类的单细胞动物的行为是不能用外界刺激因素就能完全解释清楚的。他发现个体的内在因素和以往的经验在决定其反应行为中也是起作用的。

19 世纪末心理学家也开始了与智力进化有关的实验研究,主要是在哺乳动物身上研究迷津学习、问题解决和其他学习现象,这样的研究,特别是尝试错误学习和效果律的提出都对以后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有着深刻的影响。稍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和华生的行为主义学派的建立给比较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范例。

20 世纪中期是比较心理学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期间斯金纳对大鼠和鸽子的条件作用现象作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操作条件作用的概念。他的工作不仅对比较心理学,而且对教育、心理治疗、药物学和生理学等实际领域都有影响。

在行为研究中,发展观点的意义受到极大重视。施奈尔拉及其同事用发展现象而不是用本能机制来解释蚂蚁、鱼、斑鸠、老鼠、大鼠和猫的行为,强调了经验和有机体水平的作用。哈洛对恒河猴的研究,证明了剥夺社会经验对后来社会化的影响。赫布研究行为的组织时也强调了发展经验的重要性。罗森茨韦格和克列奇探索了经验对大鼠神经化学和行为水平的作用。吉布森、沃克和赫尔德则研究了经验对知觉作用。这些研究对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都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随着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对“遗传和行为”重新进行了研究,小鼠自交品系的利用和传统地使用果蝇使这两个种成为科研中的选择的种。

克勒和哈洛等人对灵长目的学习和问题解决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证明它们在行为改变和可塑性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加德纳、普雷马克和朗博相继对黑猩猩的语言问题进行了引人注目的研究,但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至今还有不少争论。

70 年代中期以后,比较心理学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受到来自社会生物学等方面的强烈冲击,加上自身的种种原因,致使比较心理学作为一个专业学科的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

中国心理学家早期曾以不同发展水平的有机体心理特点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过鸡胚胎的行为的发生、小猫行为的发展和新生儿感觉的发展等。 50 年代研究过狗的条件反射和图形辨别学习, 60 年代初期曾对多种灵长目动物的行为进行过研究, 70 年代末对文昌鱼的光反应和金丝猴的视觉辨别行为的特点进行过研究。

比较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比较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对动物的行为进行描述、分析和分类,并详细地比较不同种动物的行为的生物学特征,确定和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描述动物行为应该尽可能做到客观、忠实,这是比较心理学家应该尽到的责任。

比较心理学的另一项任务是在种内和种间阐明行为的根源并追踪其发展。行为在种内的发展是指行为的个体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个体经验对行为发展的影响;行为在种间的发展是指行为的系统发展,也就是行为从一个发展水平到另一个发展水平的演化。研究行为的这两项任务是互相关联着的,只有完成这两项任务,比较心理学家才能总结和发展关于动物行为的一般理论,才能阐明和预见专门的事件和关系。

根据上述任务,现代比较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有行为模式的研究、行为的个体发生的研究、行为机制的研究、动物学习的研究和行为进化历史的研究五个方面。

行为模式的研究侧重于行为模式的功能方面,也就是探索该模式对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能力的作用。比较心理学家为了研究上的方便,把动物行为分成社会行为和非社会行为。社会行为包括群集关系,性关系、首领 - 随从关系、照料 - 依赖关系和互相照料关系等等;非社会行为包括睡眠、探究行为、游戏、定向行为、摄食和猎食行为、寻找隐蔽所和贮藏食物,以及排便和生殖行为等等。

行为的个体发生的研究是考察影响个体行为发展的诸因素。因为正是有机体的遗传因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才使行为得以产生,所以在研究行为起源时,既要强调遗传决定因素,也要强调环境影响因素。

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感知觉系统和有关的生理系统的活动。另一方面,这些系统的发展又是随行为的反馈作用而改变的。行为与生理系统之间的这种交互作用,就是比较心理学家需要探索的关于行为机制的重要领域。

动物学习的研究是比较心理学研究得最为广泛的一个方面。一切适于实验室条件的动物种类几乎都进行过学习实验,并形成多种关于学习的理论和流派。学习使个体行为获得比较持久性的改变,它对动物在个体发育中适应外界环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6#
 楼主| 徐静蕾 发表于 06-2-24 21:06:28 | 只看该作者
心理学主要学科介绍

一、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心理学有许多分支,每一分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心理现象。但是,任何一个分支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心理和心理现象的总的看法,如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心理的实质和心理现象的规律性等。对这些心理学一般理论问题的阐述,构成了普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即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对其他心理学分支有重大的意义。

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学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是两个重要方面。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心理实质的问题为核心,涉及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与脑、心理与社会、心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等,这些通常称为心理学的哲学问题;另一类是以心理的结构问题为核心,涉及心理活动的层次组织,心理现象的分类,如各种心理现象的联系等。这两类研究是互相联系的,有时统称为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学的理论倾向。

在近代心理学史上,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心理学思潮。如早期的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和巴甫洛夫学说等。它们对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各有不同的论述,都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普通心理学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一定的哲学思想紧密地联系着,同时也依赖于心理学的具体研究的发展,并常受到邻近学科的影响。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基本原理的研究,而随着心理学的科学材料的积累,某些心理学基本原理也将发生变化。

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常分为几个领域: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感与意志;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这些领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

从整体上看,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达到心理发展的高级水平,体现出人类心理活动的特征,具有典型性。但是,普通心理学并不研究人的某一年龄阶段或人的某一特定社会生活顿域中的心理现象的特殊规律,而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如有关感受性的测量和名种感知觉的机制,学习与记忆的形式和过程,思维的各种操作,言语的知觉和理解以及能力的测量、人格的结构等。这些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适用于人的不同年龄和不同的活动领域。可以说,普通心理学主要是通过对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来揭示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

在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方面,普通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是彼此紧密结合的,特别是与实验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普通心理学概括了其他心理学分支的研究成果,带有综合的性质。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在普通心理学领域又出现了许多心理学分支,如感觉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思维心理学以及情感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等。它们同样带有综合的性质,体现出普通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

在心理学许多分支中,普通心理学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从更广阔的理论角度来研究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基础研究领域,对心理学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并能反映出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和倾向。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普通心理学也是一门介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既涉及心理的自然方面,主要为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也涉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条件。但不同的问题可有不同的侧重,有些问题可侧重自然科学方面,有些问题可侧重社会科学方面,无论对认识过程或对情感、人格等心理现象的研究都是如此。

当前,普通心理学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领域两个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认知心理学对普通心理学有越来越大的影响。认知心理学的许多具体研究成果已被普通心理学吸收,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其理论观点已逐渐渗透到心理学基本原理中来。认知心理学倡导信息加工观点,将认知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强调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及其机制。它重视策略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作用,突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和富有智慧的特点。它还力图将各种认识过程统一起来,并进而将认识过程与情感、人格等统一起来,这些都推动心理学基本原理的进一步研究。

其次,关于人的社会行为和意识状态等领域的研究在普通心理学中的比重有了较大的增长。长期以来,普通心理学以各种认识过程的研究为主,关于情感、动机、人格以及意识状态等方面的研究则比较少。这种以认识过程为主体的趋势在当前普通心理学中仍然存在。不过,关于人格和意识问题的具体研究,包括情感、动机、需要、性格以及觉醒、睡眠和自我凋节等,都有较大的进展,扩大了研究领域。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各国的,社会状况有关,也与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对普通心理学的渗透有关。这种变化反映出普通心理学更加注意从人、从整体出发来研究心理现象。这无疑会使普通心理学更加接近人的实际生活。
二、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 50 年代中期在美国和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研究领域, 70 年代成为美国和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在认知心理学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研究途径。当前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其主流。所以,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

这种观点把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它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信息加工观点提出的基本问题是:信息加工通过哪些阶段?人类心理中信息是以什么形式表示的?

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心理过程,只能通过观察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来加以推测。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会聚性证明法,即把不同性质的数据会聚到一起,而得出结论。

认知心理学家往往把信息加工过程分解为一些阶段,这就使他们注意到信息在人体内流动有个过程。他们常用计时研究法。首先要测量出一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并以此来确定这个过程的性质。假定一个人看屏幕上投射的字母 E ,如果投射时间很短,比如一毫秒,那么这个人就不会看到什么,这说明知觉不是瞬时的;投射时间长一点,比如五毫秒,那么这个人就会看到某种东西,但不知是什么,这说明知觉产生了,但辨别尚未产生;如果投射时间长度足以使人看出这个字母不是 O 或 Q ,但看不出是 E 还是 F 或 K ,那么这个人就产生了部分的辨别。由此人们就可以确定完全辨别、部分辨别或刚刚看出有东西所需的的时间。这一切表明,知觉是累积的,它包括几个特定的阶段。  

反应时研究法也是一种会聚性证明法。认知心理学家使用较多的是选择反应时,而不是简单反应时。因为选择反应时可以提供更多的有关内部状态的信息。  

计算机模拟和类比是认知心理学家采用的一种特殊方法。要使计算机像人那样进行思维,计算机的程序就应当符合人类认知活动的机制,即符合某种认知理论或模型。把某种认知理论表现为计算机程序就叫计算机模拟。因此,计算机模拟首先可以用来检验某种理论,发现其缺陷,从而加以改进。  

计算机模拟所提供的输出可以与人类行为相比较。如果理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输出就应当类似于人类解决同样课题时所给出的输出;如果程序的输出与人的不一样,那么拔出差别也就找到了改正理论的依据。计算机模拟还可以预测复杂的行为。虽然我们理解一些概念,并能把它们按步骤变成程序,但是当步骤的系列很长,很复杂,需要大量联系时,我们往往不能预测其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模拟有时可得出惊人的结果。  

有些认知心理学家常用信息系列的流程图来描述计算机程序的主要特点。但这种流程图并不具备计算机实际运算的细节,只为编制计算机程序提供了轮廓,它可以进一步化为计算机程序,而这部分工作往往是由计算机软件专家实现的。

口语记录也是认知心理学家、特别是研究思维的认知心理学家常用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与其他客观方法相结合,可以产生良好的结果。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个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如培根、洛克等人。笛卡尔强调演绎法的作用,认知心理学重视假设演绎法。康德的图式概念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概念。

认知心理学也继承了早期实验心理学的传统。 19 世纪赫尔姆霍茨和东德斯提出的反应时研究法,今天是认知心理学家广泛采用的方法,并已有了新的发展。  

冯特是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认知心理学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的看法与他的观点很接近。他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经验,是意识内容,方法是控制条件下的内省。有些心理学家说,认知心理学又返回到冯特的意识心理学上去了,所不同的是方法更加可靠,更加精巧了。詹姆斯关于两种记忆,即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的提法,今天已成为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研究的基础。

格式塔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很明显。它以知觉和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著称,强调格式塔的组织、结构等原则,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看成是被动的刺激反应器。这些观点对认知心理学有重大影响,如认知心理学把知觉定义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强调信息加工的主动性等。  

在方法上,格式塔心理学主张研究直接的生活经验,主张把直接的生活经验材料与实验资料结合起来,如重视观察者对自己知觉内容的直接描述,并把这个方法称为现象学方法。这种观点,既不同于冯特和铁钦纳只承认经过严格训练的被试的内省,也不同于行为主义只重视实验室实验的做法,却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相一致。  

认知心理学是反对行为主义的,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影响。认知心理学从行为主义那里接受了严格的实验方法、操作主义等。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已不专注于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也注意了行为的研究。一般认为,人们使用从环境得来的信息,结合记忆内存储的东西,指导未来的行为,并塑造生活环境。

认知心理学也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又渗透的产物。首先,语言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乔姆斯基将语言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所创立的心理语言学,可以说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产生了一门边缘学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关系极为密切,计算机的出现使人们找到了分析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的新途径。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心理主义方向被行为主义切断了将近半个世纪之久,今天,认知心理学延续了这一方向,同时又保持了新行为主义的严格的假设演绎法,增加了机器模拟法。这就在认识过程的分析方面扩大了研究课题。  

图灵于 30 年代发表后来称为 “ 图灵机 ” 的数学系统,对心理学也发生了影响。数量逻辑和图灵机使人们想到,人类的认知系统也可以视为符号运用系统。人类的某些观念可以用符号来代表,而且这些符号可以通过确定的符号运算过程加以变换。这些思想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具体研究上对认知心理学都有重要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可以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的内部心理过程。计算机接受符号输入,进行编码,对编码输入加以决策、存储、并给出符号输出。这可以类比于人如何接受信息,如何编码和记忆,如何决策,如何变换内部认知状态,如何把这种状态编译成行为输出。计算机与认知过程的这种类比,只是一种水平上的类比,即在计算机程序水平上描述内部心理过程,它主要涉及的是人和计算机的逻辑能力,而不是计算机硬件和人脑的类比。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是西方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个巨大变化。有些人说它是一个新学派,有些人说它是一个新方向,更多的人则赞同库恩的观点,说它是一个新“范式”。库恩把科学中新旧范式的更替称为科学革命。一些美国心理学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认为,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是美国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行为主义的兴起。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表明,美国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这样的基本问题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变化。行为主义统治美国心理学长达四十年之久,其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而认知心理学则反对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而不管内部的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则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内部心理过程。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强调严格的实验室方法,排斥一切主观经验的报告;认知心理学则既重视实验室实验,也重视主观经验的报告。对于认知心理学家来说,改变外部条件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揭示知识结构的辅助手段。

认知心理学企图把全部认知过程统一起来。它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有助于说明另一组现象。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很可能会发现人类认知过程的统一加工模式。认知心理学不仅要把认识过程统一起来,而且要把普通心理学各个领域统一起来,也就是要用认知观点研究和说明情绪、动机、个性等方面。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还进一步扩展到了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领域。 

认知心理学在西方心理学中的出现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反对在西方心理学中统治多年的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与行为主义的机械论的、简单化的刺激一反应公式相对立,它强调知识在决定行为上的重要作用 - 与弗洛伊德主义的非理性主义相对立,它强调认识、理性的作用,反对信息论心理学家把人视为被动的,而强调人的主动性。它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但是也应看到,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的基本理论观点主要是实证主义的。他们不谈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把思维对存在的关系看成是人的主观经验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忽视了人的客观现实生活条件和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三、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儿童心理学在儿童教育、儿童医疗卫生、儿童文艺、儿童广播电视等社会实践领域中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儿童心理学一般以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 (14 ~ 15 岁 )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为研究对象。在西方文献中,儿童心理学与“儿童发展”,以及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在意义和范围上基本相同。儿童心理学著作有按年龄阶段如新生儿期、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等排列的体系,这是大多数儿童心理学著作采取的体系;有按心理过程排列的体系,如感知觉发展、记忆发展、思维发展、注意发展、语言发展等;也有将上述两种排列混合编制的体系。

在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以后的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如科梅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的工作。他们提出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新教育思想,为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

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直接推动了儿童发展的研究。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的《一个婴儿的传略》一书是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心理的传记法 ( 或日记法 ) 研究有重要影响。

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 19 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赖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 3 岁每天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最后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理》,于 1882 年出版,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在儿童心理学史上,第二个有较大影响的人物是美国的霍尔。他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儿童心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出版专门刊物刊登大量儿童心理研究的报告和论文,还发起组织儿童研究机构等等。他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提出的发展理论即复演学说,虽有许多争论,但对推动美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继霍尔之后,儿童心理学研究有较大进展。主要的有德国的斯特恩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比勒夫妇关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儿童发展测验的研究;美国的华生把实验法引入儿童心理学领域,进行了有名的儿童情绪条件反射实验研究;格塞尔对儿童心理发展进行了追踪研究,编制了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法国的比奈的测验研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数量化研究起了重要作用,至今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于西方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对儿童个性及心理治疗有着重大影响。

无论在理论争鸣上或研究成果上,现代儿童心理学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在西方,法国的瓦隆提出了一些较新的发展理论和观点。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土布鲁纳分别提出了独具风格的实验方法和理论概括。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还企图把认知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新行为主义者如斯金纳、比乔和贝尔,新精神分析的代表如埃里克森,也各自提出新的儿童心理学观点和研究成果。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由于各学派的观点以及对自己研究成果概括态度的不同,仍有不少争论。争论的问题如:遗传、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儿童心理发展上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上年龄阶段特点和个别特点的关系等等。

现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原有的观察法、实验法等以外,又引入了一些现代化手段,如单向玻璃观察室,显示刺激的录音、录象和电视设备以及电子计算机处理研究资料等。近年来,西方国家在婴儿心理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这与现代科学技术的采用有一定关系。

中国古代教育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虽也涉及很多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但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出现较晚。 20 世纪初期,开始有人翻译介绍西方儿童心理学著作,如艾华编译的《儿童心理学纲要》陈大齐译的《儿童心理学》等。

中国最早开创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陈鹤琴,他于 1919 年留学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他的《儿童心理之研究》是中国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还用日记法对其子从出生到三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这也是较早的有系统的儿童心理研究工作。

二十世纪 30 年代,黄翼重复过皮亚杰的实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著有《儿童心理学》、《神仙故事与儿童心理》、《儿童绘画之心理》等书;还进行了儿童语言发展及儿童性格评定等研究。
7#
 楼主| 徐静蕾 发表于 06-2-24 21:06:32 | 只看该作者
新中国成立后,儿童心理学取得很大进展。 50 年代,在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影响下,着重探讨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方向问题。 60 年代,朱智贤编写的《儿童心理学》一书批判地吸取国内外研究成果,密切联系中国的实际,对中国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起了积极作用。

60 年代前后,中国儿童心理学除理论方面的探索以外,实验研究工作也广泛开展起来。实验对象,大多集中在幼儿期和童年期的儿童。研究课题以认知发展的研究较多,如学前儿童方向知觉的特点、 6 ~ 7 岁儿童的时间知觉、儿童的色形抽象、学前儿童因果思维的发展、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 4 ~ 12 岁儿童图画认识能力的发展等等。还进行了关于 6 岁儿童入学问题、儿童道德品质形成问题以及儿童脑电等研究。

二十世纪 60 年代,中国儿童心理学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儿童心理发展方面,几乎没有重视方法学研究。约从 70 年代后期起,一些学者开始重视,对方法学的研究,并在研究的课题、类型、设计、变量、被试、标准化及具体实验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四、心理统计学

心理统计学是研究在心理实验或调查中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字资料,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资料所传递的信息作出科学推论的应用统计学分支。

心理统计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有效工具之一。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心理学离不开科学实验或调查,而心理实验或调查又必然要面临处理数字资料的问题。例如:怎样收集资料才能使数字最有意义、最能反映所研究的课题;采用什么方法整理和分析所得数据,才能最大限度地显现这些数据所反映的信息,从而对实验或调查结果作出科学的解释;怎样才能从所得局部结果推论到总体,作出一般规律性的科学结论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依靠科学的统计方法。

心理统计学与教育统计学、生物统计学、医学统计学等相似,都是数理统计学在某一学科的具体应用。数理统计学提供了许多处理数字资料的一般方法,心理统计学则针对心理学的特点,研究如何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心理实验或调查中的数据问题,两者既有密切联系又不等同。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必然会有更多的数理统计方法被引进心理统计学中来,这样也会促进心理统计学的发展。

心理统计学的内容,按其目的与功能可分为描述统计、推论统计、实验设计三部分。

描述统计主要研究如何将实验或调查得到的大量数据简缩成有代表性的数字,使其能客观、全面地反映这组数据的全貌,将其所提供的信息充分显现出来,为进一步统计分析和推论提供可能。

其研究方法是通过绘制统计图表及计算各种统计量来描述这组数据的各方面特征,一般步骤为: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作出次数分布表及次数分布图并算出峰度,以偏度系数反映数据的分布特征;计算平均数、中数、众数等集中量数,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计算全距、平均差、四分差、标准差或方差等差异量数,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分散程度;计算相关系数、回归系数或回归方程,以反映两列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或一致性程度。

推论统计是以描述统计为基础,以解决由局部到全体的推论问题,即通过对一组统计量的计算分析,推论该组数据所代表的总体特征。

推论统计一般包括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这两方面的内容。总体参数即反映总体特征的量,一般可以通过适当的样本统计量进行估计。直接用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相应参数所得到的值称为点估计。除点估计外,最常用的是区间估计。其特点是根据样本分布及标准差,算出一个区间作为对总体参数的估计,同时给出这种估计的置信度,即总体参数落在该区间的可能性。

假设检验是一种统计的推理过程。其方法是首先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建立假设,但检验时并不直接验证它,而是提出与此假设对立的假设,然后通过论证给出相应的显著性水平。在心理统计中,常用的是平均数、方差、比率、相关系数及回归系数等统计量的差异检验。也就是要检验从样本得到的统计量差异究竟是真实代表总体之间的相应参数的差异,还是仅仅由取样误差所造成。

统计学意义上的实验设计主要研究如何运用统计手法决定样本的选择及其合理分组方式,并通过对实验结果中各种因子及误差的统计分析,发现各种对实验数据的变异有影响的因子以及各因子的主效果或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决定该类型实验因子的合理设置及各因子应取的不同水平,使实验更加有效。常用的具体方法有方差分析及协方差分析等。

由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多元性,尤其是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会使单因子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受到影响,因此就需要多因子实验,需要多元统计方法。

因计算过程复杂,多元统计的应用曾一度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计算上的困难逐步得到解决,越来越多的多元统计方法为心理统计学所引用,从而促进了心理统计学的发展。

目前,多元回归、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已普遍应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成为心理统计学中的重要内容。
五、工程心理学

工程心理学是以人 - 机 - 环境系统为对象,研究系统中人的行为,以及人与机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工业心理学分支。它的目的是使工程技术设计与人的身心特点相匹配,从而提高系统效率、保障人机安全、并使人在系统中能够有效而舒适地工作。

人 - 机 - 环境系统是多学科研究的问题,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有心理学家、生理学家、人体测量学家、医生、工程师等。在不同的国家或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往往使用不同的名称。中国、美国和苏联等的心理学界多称“工程心理学”,美国还使用“人类工程学”、“人的因素工程学”等名称;西欧各国则普遍称“工效学”。

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在研究内容上也各有侧重:工程心理学家强调研究系统中人的行为和身心功能特点,为系统设计提供有关人的数据;而工效学家或人类工程学家们则侧重于研究把有关人的数据应用于系统设计。

工程心理学发展简史

使人适应机器的要求,是 20 世纪 40 年代以前人机关系研究的基本特点。工程师设计机器时,往往只着眼于机械力学性能的改进,很少考虑使用者的要求;心理学家的工作也局限于为现成的机器选拔和训练操作人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武器性能和复杂性大大提高,即使经过选拔和训练的操作人员也很难适应,由此发生了许多机毁人亡或误击目标事故。这迫使人们去重新审查装备的设计,并促使人们认识到机器和操作者是一个整体,武器只有与使用者的身心特点匹配时才能安全而有效地发挥作用。由这种认识出发,又提出了人机系统的概念。这样,人们开始了从主要研究由人适应机器转向研究使机器适应人的阶段,由此而形成了工程心理学这门学科。查普尼斯在 1949 年出版的《应用实验心理学》是这个时期经典性的工程心理学著作。

二十世纪 40 年代和 50 年代初期,工程心理学家主要研究指针式仪表和开关按钮设计中的人机匹配问题,因此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为工程心理学发展中的“开关和表盘”时代。

50 年代以后,由于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影响,工程心理学开始采用信息接收、传输、加工、反馈、信道容量、系统控制等概念分析人和机器的相互作用过程,使人机系统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人机结合方式和人在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

例如,在系统中人由操作者转变为监控者,体力负荷降低、心理负荷增大;人机间的信息交换方式由机械式转为对话式等。认知因素是现代人机系统的核心问题,认知实验心理学成为现代工程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这种种变化给工程心理学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

工程心理学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 50 年代主要开展操作合理化和技工培训方面的工作。 60 年代开始结合航天、航空、铁路和电站建设的要求开展研究。二十世纪 80 年代以后,工程心理学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工程心理学研究内容

工程心理学主要研究与技术设计有关的人体生理、心理特点, 并为人 - 机 - 环境系统的设计提供有关人的数据。例如,为了使工作空间、工作台、驾驶舱、控制器和其他各种个体用具的设计和安排适合使用者的体质特点,必须就测定人体静态结构、动态功能尺寸和人体生物力学参数;为了设计优质的人机信息交换装置,就必须研究人的传信特点和能力限度,研究人的信息加工模型;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就要研究人在工作超负荷或低负荷时,特别在告警应急时的反应能力和行为特点;人的能力的个别差异和影响能力水平发挥的主客观条件等,也是工程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人与机器在功能上各有长短,分析系统中各个环节的要求和作用,确定最适合于由人或由机器做的工作,是人机系统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强度大、速度快、精度高、单调的、操作条件恶劣的工作应安排机器去做;拟定方案、编制程序、应付不测、故障维修等工作适合由人去做。随着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人机功能分配也会有所变化。但是不管技术如何发展,系统不能没有人的参与。人将始终主宰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又将使人的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人机界面也叫人机接口,显示器和控制器是人机之间的两个界面。机器通过显示器将信息传送给人,人通过控制器将决策和指令信息输送给机器。人机信息交换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显示器和控制器与人的感知器官、运动反应器官特性的匹配程度。为使两方面匹配得好,就要研究显示器和控制器的物理特性与人的感知、记忆、思维、运动反应等身心特点的关系。

例如,研究视觉显示符号的形状、大小,颜色、亮度、空间密度、变化速度与人的视觉功能的关系;研究声音频率、响度、持续时间、变化速度与听觉功能的关系;研究控制器的编码、力距,阻力、距离、运动方向等因素对人的操作绩效的影响等等。在现代复杂的人机系统中,操作人员往往面对着几十甚至几百种不同功用的显示器和控制器,若设计或安排不当,就容易发生误读和误操作而导致重大事故。

工作空间设计也是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它主要包括工作空间的大小、显示器和控制器的位置、工作台和座位的尺寸、工具和加工件的安排等。工作空间的设计要适应使用者的人体特征,以保证工作人员能够采取正确的作业姿式,达到减轻疲劳,提高工效。

照明、噪声、温度、振动、湿度气压、加速度等物理环境因素都会对人的工作绩效和身心造成影响。处于高空、地下、水下等特殊环境中的人,有可能经受超重、失重、高温、低温、高压、低压、缺氧等异常因素的冲击,因此,研究特殊环境条件对人行为的影响,对设计空间舱和地下、水下工作的人机系统有重要意义。

工程心理学的研究采用调查和观察、现场试验、情境模拟、实验室实验和数学模拟等方法。这些方法在情境逼真度、使用灵活性、结果概括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各有优点和局限性。例如数学模拟方法,有耗资低、改变方便、简单易行等优点,但得到的结论往往不能直接用于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现场试验具有真实性,但因素复杂,条件控制受到限制,因而不容易精确分析变量问的因果关系。
六、策动心理学

策动心理学是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所创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体系。远在 1905 年,他就先于行为主义者首倡心理学应是研究“行为”的实证科学,但他对行为的见解是与华生等人对立的。

麦独孤认为行为并不等同于机械反射,更不能把行为归结为由感官刺激所引起的反射弧的纯物理过程。行为产生于身心交互作用,是—种心物过程,包括心理和物理的二重变化;只有从知、情、意三个方面才能对它做充分的描述,因为每种行为都含有对某事物的知,对此事物的情,和趋向或躲避此事物的意。行为总是具有一定的非决定性和自由性。

麦独孤坚决反对机械的决定论。他认为策动和维持行为的动力是遗传的本能。他所谓的本能,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由自然选择所提供的一种遗传的心 - 物倾向。这种倾向决定他的所有者去感知和注意一定的对象,体验一定的情绪,进行一定的动作,或者至少会体验到进行这种动作的冲动。

本能是行为的非理性的策动力。本能都具有目的性,因而由本能所策动的行为都在于奋力达到一定的目的。因此,他的这种心理学理论系统最初就名之为“目的心理学”。

他为了区别他所谓的行为和机械反射,曾为行为提出七个标志:活动的自发性;活动的坚持性 ( 刺激消失,活动仍可进行 ) ;活动方向的变异性;情境产生改变,运动即行停止;对出现新情境的准备性;由于反复,行为效果会有所改进;机体反应的整体性 ( 趋向目的 ) 。由于机械反射缺乏这些标志,故被排斥于行为主外。后来,他为了和行为主义者彻底划清界限,于 1923 年在《心理学大纲》中,又把心理学说为“人心的科学”。

1908 年,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书中,创建了一套以遗传本能和相应的情绪以及后天所形成的情操为基础的人类社会行为的学说。他认为本能是一切社会行为的基础。每种本能都有相应的情绪伴随,例如,逃走本能一恐惧情绪;好奇本能—惊异情绪等。所以情绪也是先天性的。若干先天的情绪在后天以一定的对象为中心结合而为情操。如爱国主义情操就是惧 ( 国难时 ) 、怒 ( 受侵时 ) 、爱及自负等情绪在后天以祖国为中心结合而成的一种情操。

麦独孤认为情操的形成和发展对个人、对社会都极为重要。缺乏情操,个人的情绪生活就会完全陷于混乱,而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也将因此而陷于混乱,成为不稳定的和难以预料的,因为情操的形成和发展实质上是人的情的生活和意的生活的组织化。人对情绪冲动的意志控制,对价值、功勋等的判断,社会道德原则的建立和维持都是以情操为根据的。

麦独孤在他的变态心理学理论体系中也同样贯穿着他的这些基本理论观点。他认为人实际上是一种有目的的自律机器。当环境变化要求调整,而这种调整却超过这个有机体的自律调整能力时,功能错乱就会发生。他认为人类的每种本能倾向似乎都在力争自身的最大发展。当任何一种本能倾向变得强烈到难以控制在适当限度内时,心理功能就必然会发生错乱。一切本能倾向都是有目的的,所以在一切引起错乱的矛盾中也必然存在目的的矛盾。

1930 年,麦独孤在为美国心理学家默奇森主编的《 1930 年各派心理学》所撰写的论文中,正式将原来的,“目的心理学”改称“策动心理学”。他声称他今后更为困难的任务是要为用“策动的”这一形容词所表明的,更加激进得多的目的心理学进行辩护。这种心理学要求独立自主,不受物理科学现行各种原理的约束。它断言趋向目标的奋斗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一种不能机械地加以解释或分解为机械序列的过程类型。

麦独孤认为科学的未来发展会决定究竟物理科学是否也需要采用物理事件的“策动的”解释,最终我们的自然科学也会是两种:机械主义的和目的论的。麦独孤早就认为机器之类的物品都是被安排好以实现一定的目的的,否则就不能说机器发生错乱。

麦独孤的心理学理论在强调行为的趋向性和动机作用等等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他的策动心理学实质上已从原来的目的心理学演变为一种泛目的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了。
七、比较心理学

比较心理学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的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它对哲学认识论具有重要意义,比较心理学的研究还能为生产实践和生物医学研究提供动物行为进化方面的基础科学知识。

比较心理学以不同进化阶梯上的动物的行为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侧重于不同种动物行为的比较分析,而且这种比较在原则上并不把人排除在外,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了解人类本身及其在自然界的地位。比较心理学和动物心理学都以动物行为为研究对象,因此有的西方心理学家把二者视为同一概念,并替换使用。

比较心理学一般采用两种方法来搜集研究材料,这就是野外方法和实验室方法。野外方法是在动物自然栖息地对动物行为进行直接观察。在这种情况下,观察者可以对动物的整个行为及其功能进行描述,但是不便控制行为发生的一般条件。实验室方法克服了野外方法不能控制条件的缺点,它是野外方法的一个极好的补充。

比较心理学发展简史

比较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有两种形式的创造物,把有理性、有灵魂的人和没有灵魂而只有本能的牲畜区别开来。亚里士多德是一个早期的进化论者,他在《动物历史》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然等级表,把动物的种按照智力的顺序加以排列,人类位于顶峰。他给行为的比较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1864 年,法国生理学家弗卢朗发表了第一本名为《比较心理学》的书,这是把比较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学科来探索的第一次尝试。但是只有达尔文的进化论才给比较心理学的发展以巨大的动力。随着进化论的发展,动物行为的比较研究的重要性也变得更为明显了。

1872 年,达尔文发表了《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他从系统发生的观点对动物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出不同种的动物在行为模式上的相似性。也就是说,高等动物的行为成分和功能特征,也能在较低等动物身上找到。

1894 年,英国博物学家摩根在他的《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中提出了解释动物行为的节约原则,这就是有名的摩根法规。他认为,如果一种动作可以解释为在心理等级上较低的心理功能运用的结果,我们就决不可把它解释为一种高级心理功能的结果。这一法规对后来的行为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以后的研究开始注重有控制的系统观察和客观的量的分析。

19 世纪末,生物学家勒布提出的向性理论把摩根的思想推向了极端。这一理论认为,可以根据趋向或避开刺激的简单物理化学反应来解释动物行为。关于向性的概念至今还在“遗传和行为”的研究中加以广泛应用,但也遭到像詹宁斯等人的反对。詹宁斯指出,即使像纤毛虫一类的单细胞动物的行为是不能用外界刺激因素就能完全解释清楚的。他发现个体的内在因素和以往的经验在决定其反应行为中也是起作用的。

19 世纪末心理学家也开始了与智力进化有关的实验研究,主要是在哺乳动物身上研究迷津学习、问题解决和其他学习现象,这样的研究,特别是尝试错误学习和效果律的提出都对以后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有着深刻的影响。稍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和华生的行为主义学派的建立给比较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范例。

20 世纪中期是比较心理学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期间斯金纳对大鼠和鸽子的条件作用现象作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操作条件作用的概念。他的工作不仅对比较心理学,而且对教育、心理治疗、药物学和生理学等实际领域都有影响。

在行为研究中,发展观点的意义受到极大重视。施奈尔拉及其同事用发展现象而不是用本能机制来解释蚂蚁、鱼、斑鸠、老鼠、大鼠和猫的行为,强调了经验和有机体水平的作用。哈洛对恒河猴的研究,证明了剥夺社会经验对后来社会化的影响。赫布研究行为的组织时也强调了发展经验的重要性。罗森茨韦格和克列奇探索了经验对大鼠神经化学和行为水平的作用。吉布森、沃克和赫尔德则研究了经验对知觉作用。这些研究对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都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随着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对“遗传和行为”重新进行了研究,小鼠自交品系的利用和传统地使用果蝇使这两个种成为科研中的选择的种。

克勒和哈洛等人对灵长目的学习和问题解决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证明它们在行为改变和可塑性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加德纳、普雷马克和朗博相继对黑猩猩的语言问题进行了引人注目的研究,但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至今还有不少争论。

70 年代中期以后,比较心理学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受到来自社会生物学等方面的强烈冲击,加上自身的种种原因,致使比较心理学作为一个专业学科的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

中国心理学家早期曾以不同发展水平的有机体心理特点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过鸡胚胎的行为的发生、小猫行为的发展和新生儿感觉的发展等。 50 年代研究过狗的条件反射和图形辨别学习, 60 年代初期曾对多种灵长目动物的行为进行过研究, 70 年代末对文昌鱼的光反应和金丝猴的视觉辨别行为的特点进行过研究。

比较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比较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对动物的行为进行描述、分析和分类,并详细地比较不同种动物的行为的生物学特征,确定和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描述动物行为应该尽可能做到客观、忠实,这是比较心理学家应该尽到的责任。

比较心理学的另一项任务是在种内和种间阐明行为的根源并追踪其发展。行为在种内的发展是指行为的个体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个体经验对行为发展的影响;行为在种间的发展是指行为的系统发展,也就是行为从一个发展水平到另一个发展水平的演化。研究行为的这两项任务是互相关联着的,只有完成这两项任务,比较心理学家才能总结和发展关于动物行为的一般理论,才能阐明和预见专门的事件和关系。

根据上述任务,现代比较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有行为模式的研究、行为的个体发生的研究、行为机制的研究、动物学习的研究和行为进化历史的研究五个方面。

行为模式的研究侧重于行为模式的功能方面,也就是探索该模式对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能力的作用。比较心理学家为了研究上的方便,把动物行为分成社会行为和非社会行为。社会行为包括群集关系,性关系、首领 - 随从关系、照料 - 依赖关系和互相照料关系等等;非社会行为包括睡眠、探究行为、游戏、定向行为、摄食和猎食行为、寻找隐蔽所和贮藏食物,以及排便和生殖行为等等。

行为的个体发生的研究是考察影响个体行为发展的诸因素。因为正是有机体的遗传因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才使行为得以产生,所以在研究行为起源时,既要强调遗传决定因素,也要强调环境影响因素。

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感知觉系统和有关的生理系统的活动。另一方面,这些系统的发展又是随行为的反馈作用而改变的。行为与生理系统之间的这种交互作用,就是比较心理学家需要探索的关于行为机制的重要领域。

动物学习的研究是比较心理学研究得最为广泛的一个方面。一切适于实验室条件的动物种类几乎都进行过学习实验,并形成多种关于学习的理论和流派。学习使个体行为获得比较持久性的改变,它对动物在个体发育中适应外界环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8#
 楼主| 徐静蕾 发表于 06-2-24 21:06:46 | 只看该作者
心理统计常用公式总结
1 、组数 K (总体分布为正态)

( N 为数据个数, K 取近似整数)
2 、算术平均数

3 、中数

4 、众数

5 、加权平均数

,其中 W i 为权数

,其中

为各小组的平均数, n i 为各小组人数
6 、几何平均数

,其中 n 为数据个数, X i 为数据的值
7 、调和平均数

8 、方差与标准差




其中


9 、变异系数

,其中 S 为标准差, M 为平均数
10 、标准分数

,其中 X 为原始数据,

为平均数, S 为标准差
11 、全距 R =最大数-最小数
12 、平均差

13 、四分差

,其中 L b 为该四分点所在组的精确下限, F b 为该四分点所在组以下的累加次数,



为该四分点所在组的次数, i 为组距, N 为数据个数
14 、积差相关
基本公式:

,其中

, , N 为成对数据的数目, S x 、 S y 分别为 X 和 Y 的标准差
变形:


差法公式:

用估计平均数计算:

用相关表计算:

15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其中 D 为各对偶等级之差
直接用等级序数计算:

,其中 R X 、 R Y 分别为二变量各等级数
有相同等级时:

16 、肯德尔等级相关

有相同等级:


17 、点二列相关

,其中

是两个二分变量对偶的连续变量的平均数,
p 、 q 是二分变量各自所占的比率, p+q=1 , S t 是连续变量的标准差
18 、二列相关

,其中 S T 与

是连续变量的标准差与平均数, y 为 P 的正态曲线的高度
19 、多系列相关

,其中 P i 为每系列的次数比率, y 1 为每一名义变量下限的正态曲线高度, y h 为每一名义变量上线的正态曲线高度,

为每一名义变量对偶的连续变量的平均数, S t 为连续变量的标准差
20 、总体为正态, σ 2 已知:

21 、总体为正态, σ 2 未知:

22 、

23 、

24 、
9#
wendongyuan 发表于 07-4-3 19:13:46 | 只看该作者

哇,楼主够强哦!

好帖支持哦!
不好意思,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个专业考研的QQ群
08北师大心理学考研QQ群---1912516


北师大心理学考研QQ群,诸位研友一起努力哦,互相交流和共勉,圆梦北师大!
08年心理学统考 北京师范大学
10#
sunup291 发表于 07-4-3 19:33:02 | 只看该作者
强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22 14:40 , Processed in 0.116362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