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理论(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xiaojianlan 发表于 08-5-31 17:5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三章  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的结构可划分为三个层次:语言层、现象层、意蕴层
一、语言层
<>语音
一般说来,文学语言要求音韵、旋律的和谐、节奏的鲜明
1.音韵的和谐,就是声、韵、调的和谐,即通过音乐之间声韵调的协调配合,而产生一种悦耳动听的效果
音韵的和谐主要从调质的悦耳性中见出(声调、平仄)
音律的和谐往往在语音的旋律上见出(双声、叠韵、押韵)
须适应表情达意的需要,顾及音与义的协调(谐声字、调质)
2.文学语言的节奏是指语音的长短、高低、轻重、疾徐、间歇和音色相配合。相承接所造成的语言的节律。
语言的声音节奏渗透着情感,也受到文字意义的支配。语言节奏是声音、情感和意义的统一
3.文学语言的形式美是指音韵、旋律和节奏协调配合而显现出来的语音形式的美(和谐的音韵、悠扬的旋律、整齐的音节)整齐美、抑扬美、回环美

<>语义
1.表层含义:文本的语言明确传达出来的字面义
2.深层含义:隐含在字面义之下的内在含义或言外之意(两者结合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感受)
双关义:巧妙地借用同一词语而表达另外的意义
反讽义:实际意义与字面义相反、对立而产生的意味
比喻义: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借某一事物说明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意义
象征义:以字面义所直陈的事物作为标识、符号来指代某种观念或事物所产生的意义
读者与作品行文之外、字面义的空白之处所品味出、领悟到的含义
以上种种深层含义的产生,都与特定的语境密切相关,语境包括语言上下文和情景上下文。语言上下文指语言本身的环境,亦即言辞环境,包括词语、句子、段落及篇章等内部诸关系;情景上下文又称言词上下文,指的是语言社会环境。从接受主体看,深层义的产生离不开读者的细心品味和深入开掘。

<>语言层的美学功能
1.传达审美信息。借助多种修辞方式传达审美信息需遵循:务求传达方式的新颖独特,能够“道人所不道,到人所不到”。艺术贵在独创,“反常化”正式推陈出新的重要手段。
2.造型性。主要表现在通过诱发读者的审美想象,来帮助读者建构审美意象。(“云想衣裳花想容”“回眸一笑百媚生”)
3.显示独特的言语风格。(幽默:鲁迅犀利冷峻,老舍平和温婉

二、现象层
    文学文本的现象层就是文学文本的内容,既由文学文本的语言所描绘的人物、事件、情节、环境、景物等构成的整个作品的形象体系。文学文本的现象层表现为完整的或片断的、具体可感的生活情景。

<>叙事性文本的现象层
叙事性文本的现象层包括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
1.故事――发生在一定时间延续中的具有因果联系的事件
故事有两个基本特征:
故事中的各个事件之间具有因果联系;
故事中事件的发生在时间上呈流逝性线性特征
2.情节――由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所构成的一定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或“情节是作品的事物发生变化的结构”)
情节区别于故事。故事作为经过选择的、有因果关系的、顺时序发展的一组生活事件,为叙述提供了材料;而情节作为对故事的“叙述”,作为通过“叙述”呈现出来的故事,则必须对故事本事进行艺术的加工,使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展现为一个具有审美意味的序列。一方面,情节要叙述故事本事,另一方面,情节并不是故事所包括的全部事件的讲述和“如实”呈现,而必然有所突出,有所强调,亦有所舍弃和忽略,以便对故事进行加工和重构,获取某种艺术效果。情节依据叙事主题、叙事意图、读者期待等多种因素,能够使同一个故事呈现多种文本风貌。
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行动性较强的文本,多构成冲突性情节。一方面,情节是展现人物性格的手段,另一方面,性格是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因。以表现人物内在心理过程为主的文本,多为非冲突性情节
情节的构成主要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场面和细节是与细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场面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里发生的、一定的人物行动或人物关系所构成的生活画面。场面只反映生活事件的一个侧面、一个片断,是构成情节的基本单位。细节是构筑艺术形象的基本单位,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构成环境的必要艺术手段,细节的特点是具体可感,能使艺术形象富有质感和实感,使文学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3.人物――居于整个形象体系的中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典型性的特点。环境是为人物而设,故事和情节则是展示人物性格、心灵和情感、意识等发展变化的框架和条件,它们都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创造。
扁平人物的性格比较突出、单一、鲜明,这种人物的某一性格特征被突出地强调出来,其他性格侧面则往往被压倒、吸收,似乎仅仅成了表现着一种性格特征的方式。这是一种“静态”的塑造人物的方式,它只表现“人物身上占统治地位的或在社交中表现出的最明显的特征”。因而扁平人物虽置身于各种环境,面对各种关系,却只和对方发生一种矛盾联系,其性格始终如一,稳定性极强,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变化(悭吝人阿巴贡,伪君子答尔丢夫)。扁平人物是一种极度夸张的性格表现,人物性格往往有悖于常规常情而导致漫画化,还往往导致人物性格的抽象化,使人物成为某种品格的象征而达到对自身的超越。这种超越使扁平人物貌似远离生活,而实质上却又在较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对某种生活内容的深刻把握,并因此获得一定的典型意义。
圆形人物的性格比较丰富、复杂、立体感强。这种人物往往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性格轴心,同时又呈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层次,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层次相互交错融合,构成一个独立自足、气象万千的:世界“。(Q、哈姆雷特)圆形人物是作者花大量笔墨着力描写的对象,其性格轴心及多侧面、多层次的性格特征,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显现出来,因而人物性格稳定而不凝固,给人一种流动感。这是一种动态型或发展型的人物塑造方式,它要求空间感和强调色彩。典型的圆形人物,其性格必然是一个闪烁着各种色彩的多面体,它容量大,具有说不尽的性格内涵、多方面的审美意义,显示出多质、多义、多向的特点。
心态型人物是指那种着重展示内在心理过程,表现某种精神体验的人物形象。对于心态型人物,作者并不着重其外在形貌和行为的描述及其性格的刻画,而旨在通过人物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来展示其内心生活图景,表现某种深刻的人生体验。因而这种人物的外在可感性和性格特征都比较模糊,而内在心理过程的展示却非常具体、细致,主观体验的解释极其深刻,也能在读者的心理层次上引起强烈的共鸣、震动。(意识流、卡夫卡《变形记》
4.环境――环绕人物,形成其性格,造成其命运或心态,并促使其行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人物的活动场所及由此透射出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趋势。
写实环境是比较接近现实生活的确指环境(现实主义
假托环境是比较接近现实生活的虚指环境(《四川一好人》
虚幻环境是一种超现实的环境(荒诞派戏剧、《西游记》
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得到确立的。一方面,环境创造人,人是环境的产物;另一方面,人又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动地改造社会环境,并在改造客观环境的过程中得到改造、丰富和提高。

<>抒情性文本的现象层
抒情性文本的现象层是指作为抒情载体的具体可感的人、事、景、物。抒情性文本的美学特征在于抒情性,具象化的人、事、景、物就成为抒情性文本传达情感的重要载体。(挂图、代数、七弦琴、桨橹……
抒情性文本主要是依情而成体。以实带虚、虚实相生的景象是抒情性文本现象层的一大特色,另一特点是具有片断性,即形象细部突出而不求全,亦可以小见大(“红杏枝头春意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艺术形象的构成上,抒情性文本的现象层往往以蒙太奇的方式,将其精心选取的细节或形象片段组合在一起,利用细节与细节或片断与片断的对列而产生浓郁的抒情意味(《天净沙.秋思》)

三、意蕴层
<>意蕴及其层次性
意蕴层是文本的现象层――形象体系所蕴含的审美意识,是文学文本的内容、实质、核心和灵魂之所在
艺术作品的意蕴是一种以美为核心的内容,亦即审美意识,它“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而得以显现自身,可以说是一种渗透、充满在艺术形象中的审美情思。可区分不同的层次:
形而下意蕴层指文本的现象层通过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所传达出的比较明确、具体的情感和观念,亦基本是意蕴;形而上意蕴层则超越了特定社会历史内容,是带有全人类性的、更为普遍、永恒的一种精神体验和哲理思考,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询和追问。因而形而上意蕴层比较抽象,带有较浓的思辨色彩,是激情与哲理的高度融合。(如《红楼梦》,其形而下意蕴体现为家族悲剧和婚姻爱情悲剧,形而上意蕴体现为对整个人生的一种哲理性的感悟和感叹)
在形而上和形而下意蕴层中,都有一个统领意蕴群的核心意蕴,这个核心意蕴便是文本的主题。

<>主题及其构成
主题可定义为:与艺术形象交融在一起的、饱和着作家审美情趣的一种意蕴,亦即为艺术形象所包含的审美意识。
文学文本的主题之所以是一种审美意识,从根本上讲,是由文学的审美本质所决定的。文学艺术是从审美关系的角度把握生活的,是为传达生活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运而生的,是为满足人们渴望认识自身的审美需求而存在和发展起来的。两者相伴生、共命运,因而,审美意识必然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
在具体的文学文本中,作为审美意识的主题,乃是作者在主客体双向交流的对象化过程中,以情感体验的方式所把握到的、独具韵味的、具象化的审美“情思”。主题的萌生,就创作客体而言,来自生活的“暗示”。这是同生活形象连带在一起的审美情思。就创作客体而言,得之于作者的“发现”,是他凭借为理性所渗透的审美直觉敏锐地从生活中所捕捉、感悟到的某种东西。
文学文本的主题可以细分出以下三方面的构成因素:一是作家力图通过文本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即作家立言之本意;二是接受者从文本中发现并阐发出的审美意义;三是尚未揭示出来而又包含在文本形象中的审美意义。

<>多主题与主题的多义性
1.多主题是指一部作品的主题除正主题之外,还有一个以上的副主题。正主题统摄副主题,副主题则多方面地补充、丰富和深化正主题。
    多主题多见于一些大型的叙事性文本中。这类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比较丰富、复杂,思想内容比较丰厚,能够以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表现作家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和评价,从而显示出多方面的审美意义,使作品呈现出多主题的复杂情况。(《复活》
2.主题的多义性是指一部作品的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因而有各种不同的释义。造成主题多义性的原因,也应从文本和接受这两方面去探究。
从文本自身来看,主题的多义性与文学生活反映生活的特点密切相关。首先,文本反映的现象形态的生活整体,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立体构架,接受者心灵的棱镜也可能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折射出不同的光彩。其次,文学通过艺术形象来传达审美信息,其暗示与象征的传达方式使其内涵带有某种程度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不仅为艺术形象增添了含蓄美的韵致,也引起人们对其审美内涵的争议。再次,作家主体性因素融入艺术形象,那么其思想感情的驳杂、矛盾表现在作品中,也会导致文本主题的多义性。白居易《长恨歌》:爱情说、同情说、长恨说、自伤说
从接受者方面看,主体的审美取向的差异是造成主题多义性的重要原因。(“诗无达诂”、“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不同读者的不同选择,读者文化背景、艺术素养等意识的先结构,都会影响对文本主题的释义。读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参照系以及自身素质的不同,其审美眼光自然也不同。

四、主题不能归结为思想  
    将主体归结为一种思想,并没有将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主题区分开来,没有指出文学文本的主题特有的质的规定性。我们并不否认文学文本的主题渗透着理性的因素,闪烁着思想的光芒,但绝不能把它仅仅归结为一种思想,尤其是不能把它归结为一种概念性的思想观点。
主题的萌生,就创作客体而言,来自生活的暗示。而生活所暗示的不是一种能够由概念化的语言可以明确表述的思想,而往往是同生活形象连带在一起的审美情思:就创作主体而言,得之于作者的发现,是他凭借为理性所渗透的审美直觉敏锐地从生活中所捕捉、感悟到的某种东西。这种感悟诚然包含理性的因子,但又不是概念化的语言可以阐明的。
萌芽状态的主题,是一种蕴含在生活现象中的情思,一种生动形象而又饱含情感、渗透理性的审美意识,倘若抽去了情感因素,失却了形象的依托,仅仅提取一种纯净而明晰的思想,就谈不上审美,也绝不成其为文学作品的主题。正因为主体是这么一种鲜活灵动=复杂精妙的审美意识,所以它根本无法用抽象的逻辑语言来直陈,而必须借助与之相应的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来暗示。
在艺术形象的孕育中,作家的审美意识逐步深化,艺术形象生长和成熟的过程,也就是主题深化的过程。离开艺术形象,文学文本的主题便不复存在。(高晓声:假使一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完全可以用理性的、抽象的语言简单地加以概括,那又何必浪费笔墨去写小说。问题在于理性的、抽象的语言根本无法表达感情,构成意境,因此它就不具备表达小说内容的功能,我们在讲到主题思想的时候,实际上是强迫理性的语言去做它不能做的事情)。文学文本的主题压根儿就不是一种纯粹明净的思想,而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审美意识。

文学文本的涵义
    文学文本是在文学存在的现实形态,文学文本以书面语言或口头话语的形式将作家的审美意识形态化为语言实体。从文学创造的角度看,文学文本是作家创造的产物,是主体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从文学接受角度看,文学文本又是接受者在创造的对象;作为文学语言活动的产物,文学文本又具有可以脱离主体的相对独立性,是一个允许释义也需要释义的对象。

文本和作品

文本和作品的区别源于文学观念的变化。提到作品时,通常以作者为中心视之为一个被创造物,强调它是作家创造并赋予其生命的产品,作者的原意被视为至高的权威;提文本概念时,意在强调文本自身的意义和独特价值,强调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本身的相对独立性和本源性,可被再创造性,而作者赋予作品的意义和读者的理解都被放到了一旁。
沙发
冰宇 发表于 08-6-5 16:25:1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s:9] [s:9]
板凳
19861229 发表于 08-7-10 21:02:1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地板
dulijuansmile 发表于 08-7-19 12:45:43 | 只看该作者
感激不尽!
5#
seprinaeyre 发表于 08-11-8 20:55:10 | 只看该作者
非常谢谢
6#
冷月葬花 发表于 08-11-22 17:20:2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辛苦了
7#
冷月葬花 发表于 08-11-22 17:22:3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辛苦了
8#
seprinaeyre 发表于 08-11-27 18:57:3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了。
9#
506116203 发表于 08-11-27 21:56:18 | 只看该作者
好多的内容呢,对我很有用哈~~~~
10#
水之韵 发表于 09-1-22 11:25:01 | 只看该作者

有用

对我来说很有用。但有一点不清楚,这是不是华师上课的笔记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6 06:48 , Processed in 0.110462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