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书与考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zhou0000 发表于 08-6-25 18:5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从小酷爱评书,听书听了无数,有时候忽然感觉,其实评书和中文专业的考试之间有着太多的相类似之处:

在评书里有着太多太多套路性的东西,如果你耐下心来听完一套书之后,当你再听其他书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在其中发现以前书中的影子,在《铁伞怪侠》中有一个人叫活报应马腾飞,关于他的身世,当你听完之后,你会在其他的书中找到很多相类似的例子,例如在《白眉大侠》里有一位白衣神童小剑魔叫白老白一子,白老的身世和马腾飞的身世竟然是惊人的相似,其实并不是惊人的相似,这恰恰就是评书中叙述人们身世的一种套路。另外以前学艺的时候听老师说过,在评书里,有一整套老艺人传下来的东西,例如开脸,赞,还有一些比武打斗的套路,这些东西必须背下来,今后在台上,无论你说多少年的书,这些东西都不可变,无论到什么时候都得这么说,例如说这个人漂亮,一般情况下都是眉分八彩,目若朗星,准头端正,方海阔口,齿白唇红。说张飞类的人物,大都是头戴乌金盔,体挂乌金甲,跨下压骑乌骓马,掌中一条丈八蛇矛枪。这种人物例如三国年间的张飞,大明英烈里的常遇春,隋唐演义里的尉迟恭等等。而说这个人漂亮,尤其是顶盔挂甲的将军,大都是银盔素甲白马长枪。这类人物例如三国年间的赵云,隋唐里的罗城等等。而对于武艺的夸赞也有固定的说法,例如对于大枪,再看这条枪上崩下砸里撩外划,划拿崩索压,窝挑盖打扎,哪个叫乌龙摆尾,什么叫怪莽翻身,这条枪到了人家的手里简直都使活了。

这些东西从小我就明白,实际上那几年学艺,有时候出于兴趣(因为这种东西读起来很上口,很好听)我也会在这些东西上面下一番功夫,后来上了自考之后,经过了几次考试,我突然发现,评书在这一点上和自考之间竟然有着那么多类似之处:

2006年4月份考现代文学史一次通过74分。从2004年到2006年,其间经历了古代文学作品选2,故代文学作品选1,现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史,古代文学史1,古代文学史2这几次的考试,到现在我已经有了一种强烈的感觉,中文专业的考试有时候真的就是一种很程式化的东西,一道简答题在这里摆着,你需要采用三段论法,首先,指明论点,其次展开论述,最后归结论点,归结论点大多采用的手法都是,综上所述,左传的论辩艺术是一种温文尔雅的讲理。除此以外,对于论述一个人物或这是一部书的艺术特点也有一些固定的东西,例如语言很美,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等等,以前上课的时候老师说过,如果你们实在不知道应该怎么写,就写他的语言很美,这样毕竟不会扣分。我上自考已经4年了,在这四年里我考了无数次,每一次考文学类的课程的时候,所有的主观题答题方法都是这所谓的三段论法,而对于人物或一部书的艺术特点大多是语言很美,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只不过由于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作品,还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内容在里面。这一点就好比是评书,无论你到什么时候答题都只能是这么答,书都只能是这么说。而它与评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自考虽然在论述方法上一成不变,但是里面的具体的内容却会随着考试难度的高低不同而有变化,例如大本的考试,一般的论述即可,而到了研究生的考试,则需要你有更为新颖的论述,到那时切不可人云亦云,这也恰恰是评书与考试的不同之处。

这只是套路性的东西,在套路性的东西之外,还有着太多太多的类似之处:

例如结构,评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结构必须要严谨,隋唐演义,书胆秦琼秦叔宝。整部书几乎围绕着秦琼去展开,虽然有一些插话,例如关于程咬金的讲述,关于罗士信的讲述和关于李渊的讲述,但是所有的讲述都和整部书的结构紧密相关,例如对于程咬金这个人物的叙述,了解隋唐演义的人都清楚,程咬金的父亲乃是秦琼父亲手底下的副将,两个人从小交情莫逆,此次,七煞反长安以后,杨广登机,净牢大赦,放出来程咬金,从这开始对于程咬金的叙述从表面上看似乎与秦琼没有什么关系,实则不然,程咬金劫了皇岗之后,知县去秦付请秦琼出世,秦琼耐于情面只得答应,秦叔宝三探汝南庄见到了程咬金,并答应程咬金摆平此事,后来秦琼燃面涂须炸登州骗靠山王杨林,杨林收秦琼作了义子干儿,并把秦琼父亲的枪和盔甲都还给了秦琼。各位如果没有关于程咬金的叙述,又如何引出秦琼炸登州骗杨林并得到了自己父亲的盔甲和大枪?如果没有此次的秦琼认杨林为义父,那么到后来在杨林被获遭擒的时候秦琼也就不会放了杨林。另外在秦琼骗杨林的时候还有一个情节,杨林问秦琼你为什么要这么做?秦琼说我是为了山东七十二堂倌不受处罚,就这一句话还体现出了秦琼的忠义。其实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对于李渊的叙述,了解隋唐演义的都清楚,当年就因为杨坚做了一个梦,杨坚就命令宇文化及将李渊变为太原留守使,后来杨坚驾崩之后,杨广登基,杨广由无数次的想办法想害李渊,最后李渊造反,这一切似乎与秦琼没有关系,但是实际上如果不描述李渊的故事,又如何写出李渊造反,又如何写秦琼众人瓦缸散将之后去投奔李渊和李世民从而共建大唐的江山社稷。所以在隋唐演义当中,很多时候的叙述表面上看与主人公毫不相关,但是实际上耐心去听,最后总能与主人公之间发生莫大的关系。

实际上中文专业的考试也是如此,对于文学史一道普通的论述题来讲,要点总共就那么两三句话,但是实际上真正要想得到很高的分数,还必须要有精彩的分析,有时候考的是一部书,例如左传的论辩艺术,对于这道题目,一部左传故事如此之多,情节如此之丰富,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情节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选择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与秦王的对话去进行分析,我们还可以选择别的例子,但是不论选择什么,必须要保证一点,每一句话都必须和你的论点息息相关。再比如最后的论文答辩,作为一篇论文,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中心论点,然后在展开论述的时候无论你写多少东西,无论你采用什么样的论据,所有的东西都必须要能够说明你的中心论点才可以,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一篇精彩的论文。有时候论文中的论点从表面上看可能与中心论点不相同,但是这个时候作者往往都会使用驳论法,从而使得反面论据为论点服务。这就好比是一部隋唐演义,无论你说多少东西,无论你有多少插话都必须和整个的故事的主人公息息相关,必须和整部作品的主要情节密切相关。

再比如语言,评书的语言都是非常简练的,简炼但不缺少内容,丰富而不罗嗦。例如在《大明英烈》当中有这么一段故事,武科场开考之后,有两个人都是当时的反王,一个是南汉王陈友谅,一个是苏州吴王张士诚。二人下场比武,但是各自凭真功夫都难以取胜,于是二人借着马尾对马尾这个时机全部都掏出了暗器,陈友谅使用的是走线铜锤,张士诚使用的是飞抓,二人同时把暗器往后扔,没想到飞抓抓住了铜锤的垂脑袋,二人都较上劲了谁也不肯撒手,正在这时,常遇春赶到了。这时上一回的全部内容,到了第二回,一开书,第一句话便是,常遇春枪挑宫苑墙,马踏武科场,来到正中一看,但见走线铜锤对飞抓分不出个输赢上下。各位,短短几十个字,就把上一回将近三十分钟的内容作出了概括,其语言不可谓不精炼,在精炼中还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

这是评书的语言,实际上在考试当中也是一样,对于一道论述题,考官要看的是你的深入细致的分析,这里的深入细致有时候语言很多,但是废话连篇,这谈不到深入细致,而有时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能说明相当深刻的问题,这种时候虽然语言并不是很多,却是一篇相当精彩的分析文章。还以简答题左传中的论辩艺术来举例,左传中的论辩艺术主要体现在温文尔雅的讲理,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虽然是在为自己的国家解围,但是他在语言上却时时处处像是在为秦君考虑,从正面分析灭掉郑国对于秦国的危害,从反面分析不灭亡郑国对于秦国的好处,正说范说厉害关系说得明白,从而使得秦军从敌军变成了友军。短短的几句话就把左传中的这种温文尔雅的讲理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当年我也就靠着这个,在考试的时候这道题目拿了满分。这是简答题,如果要是论述题,除了写这些以外,还得有整个那一段的默写,在默写的过程中,随着默写,随着分析,最后也会是一段不错的分析。

其实评书和考试之间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用兵之法:例如在隋唐演义当中杨林带人马一打瓦岗山,当时杨林共约请了几路人,第一路山东济南节度使唐必,第二路红尼关大帅八马将军辛文理,第三路虎牢关的大摔四宝大将尚师徒。但是最后只有杨林一路人马赶到瓦岗山,而且还被徐茂功手下的人杀得大败。说起来这次的打仗,为什么杨林约请三路人马共讨瓦岗山而只来了一路,为什么杨林此次回大败而归。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当年徐茂功在刚知道杨林兵到的时候曾经给那三路人马写了三封信,其中一封信写给唐必。唐必乃是北平王的徒弟,北平王把唐必派到济南府,就是为了监视大隋朝的一举一动,而隋王朝本来对于北平王就不相信,自然也就不会相信唐必,此次杨林令人马攻打瓦岗山,派人请唐必,如果唐必去了,最后大胜而归自然是好,可是如果打败了,杨林正好抓这个机会,上一本让皇帝杀了唐必,也去掉罗艺的左膀右臂,而徐茂功恰恰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派人给唐必去信,说明厉害关系,让唐必不要进兵,而对于那两路则派人送去两封信,说瓦岗山的众位弟兄将在几日之内夺取红尼关和虎牢关,这话本不可信,但是恰恰当时的山东义军刚刚在瓦岗山站住脚,没有人清楚他们的实力到底怎么样,所以这两封信才起了作用,那两路人马才未到瓦岗山,而对于杨林来讲,他调集的这三路人马都是能征惯战之人,这三路人马的带兵官也是杨林此次攻打瓦岗山的左膀右臂,但是这三路都没到瓦岗,而杨林身边最勇猛的莫过于飞马花刀魏文通。而魏文通又是瓦岗山上猛英雄金世梦奔罗士信的手下败将,所以魏文通出战罗士信自然心里没底,也正因为如此所以魏文通战死,瓦岗山众位弟兄领人马乘胜追击把杨林杀得大败。

这乃是隋唐演义中的用兵之法,实际上中文专业考试如果形容为是一场战争,那么实际上两者之间有着极多的类似之处,自考中文专业考试判卷的时候讲的是要有彩头,所谓的彩头顾名思义就是要有精彩的分析,例如左传的论辩艺术一题,如果结合着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与秦王的对话去进行分析则不失为是一段精彩的论述,也只有这样在考试的时候才能够得到很高的分数。在这里如果你弄明白了这一点再加上你本身的高水平,才能在考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这就好比是徐茂功因为看清了唐必的独特情况再加上山东义军刚到瓦岗山,尚未立足这一有利的时机以及瓦岗山上的能征惯战之人,这才打赢了这场仗。但是所有的用兵之法,都必须有一个前提,那便是必须得有兵可派,必须得有真正的高水平才可以。如果没有罗士信一样的英雄,纵使徐茂功妙笔生花,也难退杨林,如果没有真正的高水平,即使你在明白考官的心里也无法真正取胜。

再比如,书只能这么说,那么为什么不同的人说的书会有不同,这里面有一个原因就是个人知识功底,文化功底和个人人生阅历的差距。对于考试,要点只有这些,答题的方法都一样,但是为什么最后会有分数上的差距,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个人知识的功底和你理解文章的深浅程度,也恰恰正是这些,决定了你的考试分数的高低。

以前王国维先生有人生三境界之说:所谓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境界,实际上从这三境界当中我也看到了听评书的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点就好比是第一遍听书,只是了解个大概故事情节。第二个境界则是在一遍又一遍听书的过程当中逐步了解其详细的情节,而当真正到了第三境界的时候,此时整套书的情节你早已烂熟于胸,此时听书则不再是为了情节,而是要从听说的过程当中读到很多评书外面的东西,例如我上面所说的一切。
沙发
四废书房主人 发表于 08-6-25 20:33:0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是个很有情趣的人,可惜我听评书不太多。
板凳
 楼主| lizhou0000 发表于 08-6-26 07:2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四废书房主人 的帖子

其实我只是喜欢听,爱思考一些东西罢了
地板
laoshukaka 发表于 08-6-27 18:13:1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
四废怎么不加精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0 16:12 , Processed in 0.097313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