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进考研全程徐明德讲义--哲学名词解释 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糖小靡 发表于 08-7-7 08:0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是二者的统一。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哲学是以概念的、逻辑的形式回答有关世界观的问题。哲学提倡思考,注重说理。宗教则树立偶像,提倡迷信与盲从。



世界与宇宙:“世为迁流,界为方位”。(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上下左右为界);“古往今来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世界观:世界观又称宇宙观,它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根本的观点。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意识观等方面。人生观、道德观、科学观等是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哲学,都称之为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既是一元论,又是可知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辨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是迄今为止唯一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生活、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运用。



唯心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都称之为唯心主义哲学。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就是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上学是通向唯心主义的桥梁。形而上学的另一种含义是指研究超感觉、超经验的有形体之外的对象的哲学。



辩证法: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认为,世界是互相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两个对子的关系是交织和从属的关系。交织关系是指辩证法可以和唯物主义结合,也可以和唯心主义结合;形而上学可以和唯物主义结合,也可以和唯心主义结合;从属关系是指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哲学的党性:哲学的阶级性在理论上的体现。即哲学的派别性,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个基本派别。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分为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和唯心主义的可知论。它们的区别在于可知的内容不同。前者认为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后者认为精神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不可知论主张人类不能认识物质世界,主要代表人物是休谟,他认为人类无法认识自然和社会。(彻底的不可知论);另一代表人物是康德。他认为人类可以认识自然的现象,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不彻底的不可知论)。



唯我论:“我”是唯一存在的,其他一切都是我的表象,唯我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表现。



先验论:也称为唯心主义先验论,从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由精神派生这一唯心主义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主张人的认识和才能是先于客观事物、先于感觉经验的东西。是先天固有的、主观派生的。



经验论和唯理论:凡是主张经验是人的一切认识的唯一来源的哲学理论都叫做经验论,经验论有唯物的经验论和唯心的经验论之分。同经验论相对,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不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唯理论也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



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的理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都不能把唯物主义一元论贯彻到底,在解释社会历史问题时,都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彻底的唯一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种性质不同,各自独立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的本原。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实质上否认了物质对精神的本原性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最终会因为过份强调意识的能动性而导致唯心主义。



主观主义:是错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工作中的唯心主义。其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分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或者表现为急噪冒进的唯意志主义倾向,或者表现为落后于实际的保守主义倾向;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或者表现为只承认理论可靠,否认感性认识的教条主义,或者表现为只承认局部经验而轻视理论作用的经验主义。



人本主义:以研究抽象的人为中心并以抽象的人为基础去解释一切问题的哲学学说。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即属于人本主义范畴。



中国古代哲学发展阶段:先秦子学(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阐述儒家经典)——魏晋玄

学(以道学观点解释儒家典籍)——隋唐佛学(释教)——宋明理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清代朴学(质朴之学,讲究训诂考证)。



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以笛卡尔和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认为,只有理性所把握的东西才是普遍必然的,才具有永恒性,理性是人有别于或高于动物的本质所在;非理性主义的代表是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等。非理性主义强调人是世界之本,提出按照人的本性来理解人。



唯意志主义:属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范畴。歪曲、夸大意志的本质和作用,主张意志高于理性,认为意志“创造”世界万物。代表人物是尼采和叔本华。



反映(映象):客观事物在人的感官和大脑中的模写。人的意识是高级的和最复杂的反映形式。正确的反映,往往要经过反映活动的多次反复和社会实践的不断检验才能完成。



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本对立。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积极的反映。



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认识看成是直观的照相式的消极的反映。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和规律性。(镜像反映)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能为人所认识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人特有的精神活动,人类意识以抽象的概念即理性形式为主要特征,既反映事物的现象,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意识的能动性:又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主要表现是:(1)意识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创造过程;(2)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3)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4)意识活动能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只有进入主体认识与实践领域时才能成为客体。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主观世界是指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心世界,是知、情、意的统一体。是一定个人由其各种主观精神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意识和观念系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主观世界的核心。客观世界是指主观世界以外的一切客观事物,包括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主观世界,主观世界能动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其中实践是两者辩证统一的基础。



庸俗唯物主义:主张无神论并肯定物质是唯一的存在,但忽视辩证法,否认意识的能动积极作用,认为大脑产生思想“正向肝脏制造胆汁一样”,抹杀了意识和物质的区别。



运动;变化;发展: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运动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与静止相对应。变化是指事物状态的改变,意味着事物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变化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与凝固相对应。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与倒退相对应。



静止: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量度,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认识世界的必要前提。



实践:人能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时间: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和不可逆性。



空间: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



实事求是:“实事”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是研究。(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



经验主义(经验论):轻视理论,夸大感性经验,否认感性知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必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狭隘保守,眼光短浅。



规律;定律;规则: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属物质范畴,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不可抗拒性。

定律是人们在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其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规则是社会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要或统治阶级的意志制定出来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是主观的,属于意识范畴,是可以制定、修改或加以废除的。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规律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要条件具备,它就一定要发生作用。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



庸俗唯物主义:肯定物质是唯一的存在,但它否认意识的特殊性,把人的思维过程简单地归结为生理过程,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物质化、客观化,抹杀了意识和物质的对立与区别,歪曲了意识和人脑的真实关系。



运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存在5种基本形式,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依次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形而上学的矛盾观:形而上学把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相混淆,完全否认了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形而上学者提出一个公式:“是则是,否则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发展过程的哲学学说。在认识论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意识能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二是指意识能通过实践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的自觉能动性,它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指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二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三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其中意识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又仅仅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个方面。



第一信号系统:产生意识活动的过程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进行的。由实物信号刺激所引起的条件反射的一系列神经活动。



第二信号系统:由抽象信号(语言和文字)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的一系列神经活动,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第二信号系统是人所特有的。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决定论和非决定论是在事物普遍联系问题上的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承认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为人的行动受着事物固有联系的制约,只有遵循事物本身的必然联系进行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这是决定论。否认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为人的行动不受事物固有的客观规律的限制,可以从心所欲,这是非决定论。



联系: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联系可分为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发展:是指事物又旧质到新质、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发展的最本质的含义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根本矛盾也称基本矛盾,指规定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本质并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的矛盾。非根本矛盾也称非基本矛盾,是指不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的矛盾。



质: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是由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决定的。



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



度和关节点:作为哲学范畴,度与关节点是密切相关的,但二者有不同的内涵。度是关节点之间的范围、区间,关节点是度的端点、临界点,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范畴和哲学范畴:范畴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哲学范畴则是反映事物、现象的最普遍的本质和关系的概念。范畴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唯心主义者否认范畴是现实事物的反映。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范畴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是思维的先天形式;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范畴是事物的本原,是先于客观事物而存在的。



目的论:目的论把因果关系神秘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是为了实现某种预先安排好的某种目的的结果,目的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学说,目的论必然合乎逻辑地得出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最终原因的推论。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自己完善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的发展表现出周期性,即每一事物的发展都是从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新的否定,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即完成了一个周期。在这一周期中,事物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否定,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把前阶段发展的一切成果有用的东西保留了下来。因此,在事物发展的否定即新的肯定阶段,并不是简单地再现原事物,简单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而是一个前进和上升的发展过程。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相对。指自然界、社会本身所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其基本内容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相对。指思维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



循环论: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变,没有质变。事物只是不断地循环往复,简单地周而复始的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循环论否认事物发展的运动,实质上是否认了事物的发展。



内涵和外延:内涵也称“内包”。概念中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外延是概念中所反映的具有某些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所指的一切事物。



假象:假象是指以否定的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与真象相对而言,也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客观现象,属于客观范畴。



错觉:错觉是对事物的现象的错误反映,是跟事实不相符的知觉,与正确的感性认识相对而言,属主观范畴。



庸俗进化论: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世界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



否定之否定规律: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运动,形成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从内容看,这是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运动过程。从表现形式上看,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此规律在事物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经过三个阶段、二次否定,表现为一个周期。这两次否定都是辨证否定,是扬弃,每一次否定都把事物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马赫主义:即经验批判主义,是19世纪末由奥地利哲学家马赫和德国哲学家阿芬那留斯创立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这种哲学抛弃了康德经验学说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把毫无客观内容的“纯粹经验”或感觉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进一步发挥了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休漠的不可知论。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批判了马赫主义。



内容与形式: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作为社会历史观的范畴。前者是指人们在对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没有认识和掌握之前,行为、活动不得不受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的状态。后者是指人们认识和掌握了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使自己成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从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下解放出来,从而能自觉地改造自己的历史的这样一种状态。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了社会必然规律,便从盲目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获得了自由。



社会革命与改革: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旧的国家政权;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发动的,目的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的形式;改革一般说来不需要采取武装冲突的形式。



爆发式飞跃:与“非爆发式飞跃”相对。指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爆发式过渡,一般是解决对抗性矛盾的质变形式。特点表现为剧烈的外部冲突。例如火山爆发、铀核的裂变、暴力夺取政权等。



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发展过程的哲学学说。在认识论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认识的主体: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的客体:指进入主体的实践范围和认识范围所指的对象。



认识的中介(认识的工具):指联结主体与客体两极,使主体与客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媒介、手段以及运用和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主要由物质性的认识工具、观念性的认识工具和作为感性符号系统的语言工具所组成。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征。



认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观所感知的关于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感性认识有三环节:感觉、知觉、表象。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感觉、知觉、表象: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知觉是对感觉的综合,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表象是人们对过去感知过的东西在头脑中的再现。表象同感觉、知觉相比,它又带有某种程度的抽象性。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由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抽象概括而成的。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内部特征和根本性质。理性认识有三环节: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概念、判断、推理:概念是对事物的共性和本质特征进行反映的思维形式;判断是运用概念对事物的状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推理是根据已知判断作前提,从而推出结论的思维形式。



认识的主体性:是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自觉地将自身因素投入到认识过程,融合或凝结于认识结果而使认识不可避免地带有的主体属性。



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可靠,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唯理论有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之分。



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可靠,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升华为理性认识。唯理论和经验论都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在思维方法上属于形而上学。经验论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之分。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夸大书本知识、理性认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主张一切从书本出发,犯了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感性认识,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犯了经验论的错误。



真理:指主观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或主观与客观的相符合。真理具有客观性。



谬误: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背离的认识。



价值:是事物对主体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是对个人、群体及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换句话说,价值是客体的属性、特性同主体尺度的相一致、相符合、相接近,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益关系。



真理的价值性:是从真理对主体的意义和效用上的考察,是对真理的作用、意义、功能的揭示和反映,是真理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功能性。它揭示了真理对人的社会存在、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主要是指人的理性思维能力。非理性因素主要是两类:一是在人知、情、意三大类意识要素中,知属于理性因素,而情和意,即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属于非理性因素。二是人的认识过程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猜测、顿悟、直觉、灵感等,它们具有不自觉性、非逻辑性等特点,也被称为非理性因素。



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性原则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



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然后逐个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的基础上,再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的关系是辩证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而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只有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抽象与具体:抽象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而暂时舍弃其他属性、因素的一种方法。具体是多种规定性的综合。有两种具体:一是“感性具体”,它是感觉多样性的综合,是感官能直接感觉到的具体;二是“理性具体”即思维具体,它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规定性的综合,是具体在思维中更深刻的再现。



逻辑与历史统一:是指理论体系的逻辑顺序是客观历史发展顺序的反映。逻辑与历史之所以能够统一,是因为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由历史的东西派生出来的。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对历史的修正。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理想化方法等。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的关系是:其一,辩证思维方法应该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身的方法系统;其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应该把辩证思维方法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础和前提,以推动自己更深刻地进行思维。总之,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哲学方法与科学方法应该是相互促进的。



客体非对象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自我意识:指向人类自身内部的各种关系、体验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自我意识形成对主体的“内在尺度”的认识。



历史选择:社会的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活动。



价值原则: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相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决定论:是一种承认并说明事物和过程具有普遍制约性构思想、观点和理论,是关于事物具有因果联系性、规律性、必然性的学说。



精神客体:是指人类精神生产的结果以物的形式存在,并成为人们实践活动的对象,如以书籍为物质载体的各种理论。



物活论:认为一切物体都有生命、感觉和思维能力。抹煞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别,物质和意识的区别。意识虽然是由物质产生的,但并非一切物体都有意识。



范畴:人们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它是基本的概念,是思维的一种形式。



宿命论:把一切历史事变、社会进程、个人祸福都说成是由“命运”这种超自然的力量预先安排的,认为人们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所有变革现实的努力都注定是徒劳无益的。宿命论完全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人们安分守己和无所作为;宿命论同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宗教提供理论根据。



反映论:凡是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外界的反映、客观物质是认识的源泉的观点或理论就叫反映论。反映论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知识、才能等是先于客观事物、先于实践、先于感性经验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是人脑所固有的。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根本对立的。



绝对主义:又称独断论,是同相对主义对立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学说。它的基本观点是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认为人们一下子就可以穷尽绝对真理。



相对主义:同绝对主义相对立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学说。它的基本观点是夸大认识的相对性、主观性和条件性,否认认识的绝对性、客观性和无条件性,否认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终止的接近。它只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之中有绝对,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



社会形态:标志着社会结构的类型,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的统一体。



思想路线:也叫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路线:党的路线就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准则和总的方针政策。从范围上分,有党的总路线和党的具体工作路线;从内容上分,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等。党的具体工作路线是根据党的总路线制定的,是受总路线制约并为总路线服务的。党的路线正确与否,对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党的组织路线是党关于组织工作的根本方针和准则,它是由党的政治路线决定并为政治路线服务的。我们党的组织路线主要有三个方面组成:(1)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2)正确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培养、选拔、使用干部;(3)教育全党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保证党的路线的贯彻执行。
沙发
小固 发表于 08-11-19 15:24:59 | 只看该作者
强烈支持这样的好贴。
板凳
阳阳1 发表于 08-12-26 15:03:17 | 只看该作者
厉害[s:4] 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24 12:18 , Processed in 0.08656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