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研笔记] 北大普通心理学学习手册(张智勇老师)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61611642 发表于 08-7-14 16:5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5章 学习
01.学习,是因为经验而使有机体的反应方式产生持久的改变。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的基础。
02. 条件作用是行为主义研究的一类学习。经典条件作用,指环境刺激导致有机体反应的产生。先天反射是一种无条件反射。能产生无条件反射反应的刺激称为无条件刺 激(UCS)。无条件反应(UR)是无须学习的反应。条件反应(CR)是习得反应。条件刺激(CS)是有机体学会与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的刺激。
03.Thorndike的效果律指出,动物的行为倾向有赖于该行为对环境的效果。Skinner将这个观念发展为操作条件作用。操作,是自发的而非诱发的行为。如果行为后果增加了行为反应的概率,那么这种后果称为强化。强化物,就是有机体反应之后出现的环境后果。
04.正强化,是提供奖赏以使行为更加可能出现的过程。负强化,是终止一个反面刺激(负强化物)以使行为更加可能出现的过程。惩罚,将减少行为出现的概率。
05.强化有连续强化和间断强化之分。间断强化又分固定比例和变化比例、固定间隔和变化间隔等方式。这些不同方式的作用不同。
06.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都有泛化、分化和消退等现象。
07.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都是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的具体应用。行为塑造,主要应用了把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及时地给予强化的思想。
08.完形心理学反对Thorndike的“尝试-错误”假说,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即对情境中各种成分之间关系的理解。
09.认知-社会理论指出,认知在环境和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很多学习是社会性的。Tolman的实验说明,大鼠对其所处的环境形成了认知地图,认知地图能说明潜伏学习的机制。所谓潜伏学习,是已经出现,但还没有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学习。
10. 认知-社会理论指出,对行为结果的期望或期待对行为的影响很大。控制源,指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能不能带来他们期待的结果所持的一种总体的期望。习得性无助, 指预期自己不能逃避不利的事情,以及由此引起的学习和动机上的不足。解释风格,指对不利事件的理解方式。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把不利事情看成是内在、稳定 和全面的。
11.心理学家研究了集中社会学习(社会交往中直接发生的学习),其中包括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和监护(直接指导)。人们重复榜样的行为这样一种观察学习称为示范作用。替代性条件作用,指人们通过观察在其他人身上的反应来了解一种行为的后果。
第6章 记忆
01.当代认知观点把记忆看成一系列彼此区别,但又相互依赖的记忆系统。这种看法符合神经系统模块化的概念。记忆一般可分为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02.在信息加工模型中,感觉登记,指知觉的刺激消失之后保留非常短暂(不到1秒)的心理表征(表象,声音等)。心理表征,是刺激或一类刺激的内在模型。
03. 短时记忆(STM)通常只将信息保留大约20-30秒,但通过复述(以便一遍一遍地重复信息),信息可以保留更长的时间。这种复述,只是将信息维持在短时 记忆中,被称之为维持性复述;而精确性复述,则涉及信息的意义,便于将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组块,是短时记忆中另一种控制信息的方式,即将片段的信息 组成大的单位或块。
04.短时记忆的特点:主动;容易提取;储存顺序与呈现顺序相同;容量有限(神秘的七)。
05.要想把信息存下来长期使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编码,变成能够存进记忆并能够从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代码或表征形式。长时记忆(LTM)也称永久记忆,它的特点是保持的容量和时间趋于无限。
06.外显记忆,是对事实和事件有意识的记忆,它包括两种:语义记忆和情节记忆。语义记忆指一般的世界知识或事实的记忆;情节记忆指个人体验到的特定情节或事件的记忆。研究表明,大脑当中的海马结构和相邻的皮层组织对外显记忆至关重要。
07.内隐记忆,是不能进入心灵意识,但可以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记忆。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内隐记忆是程序性记忆,也即“如何做”这一类程序或技能知识。另一种内隐记忆出现于“启动效应”的研究之中,即:前面接触的相同或类似信息,促进某个具体信息的加工。
08.关联网络,是长时记忆存储信息的一种方式,其中的信息彼此联系在一起。网络中的一件信息称为一个节点。扩散激活理论认为,网络中一个节点的激活,引发激活了密切相关的节点,致使它们更容易进入意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也可以按层级理论归成类或子类。
09.记忆也可以按图式进行组织,使得环境相对更可预测。图式既影响编码,又影响提取。回忆是一个构造或重新构造的过程,其中要用业已存在的图式去帮助重建一个事件的心理表征。文化影响人们储存、提取和操作信息的心理方式。
10.从长时记忆中找到信息,称为提取。回忆,是即刻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材料;再认,指清楚地了解某些事物原先是否遇到或学习过。
11.遗忘,不能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其原因包括:记忆痕迹衰退,干扰,压抑(动机情绪)。确知长时记忆中有某种信息,但情急之中却想不起来,这被称为舌尖现象(TOT)。
12.业已存在的旧信息影响到新信息的提取,这被称为前摄抑制;新信息干扰旧信息的提取,被称为倒摄抑制。
13.记忆的信息加工观点将心理比做电脑。但是电脑没有情绪、动机、意识和文化。而且,基于词表、无意义音节的实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外部效度和通用性。
14.在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各阶段,都可以应用很多改善和促进记忆的方法。
沙发
 楼主| 61611642 发表于 08-7-14 17:01:30 | 只看该作者

北大普通心理学学习手册(张智勇老师)

第8章    智力
01.智力,是在学习、问题解决以及实现个人或文化认为有价值目标中的应用。智力可分为多个层面,智力总是有一定功能,智力的定义在不同文化有些差别。有些智力方面,诸如心理快捷性,是普遍而统一的,其它一些方面则有赖于特定社会的适应任务。
02.智力,可以分为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两种,又称为成就和性向。相应就有成就测验和性向测验。
03. 智力测验,是经过专门设计的一种心理测量工具,用来评估一个个体相对于人群中其他人而言认知能力的高低。现代IQ测验的鼻祖是Binet,他为了确认迟钝 儿童这一特定任务而开创了智力测验。Binet提出了心理年龄(MA)的概念,即儿童达到某个特定分数预期的平均年龄。
04.智商(IQ),是表示一个人智力能力的分数,它允许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智商的计算,最早是用心理年龄除以生理年龄再乘以100。
05.Wechsler放弃了心理年龄的概念,用概率分布,计算个体相对于同龄伙伴的位置来表示智商(离差智商)。Wechsler量表(WAIS-R以及儿童用的WISC-R)包括六个言语测验和五个非言语操作测验。
06.智力测验能很好第预测学术成就,它们也能预测职业上的成功。批评者认为,智力测验缺乏理论基础,存在文化偏见,不能包容其他类型的智力。
07.智力理论大致可分为三类:心理测量观点、多重智力观点、认知发展观点。
08. 心理测量观点,以心理测量统计分析的经验发现为出发点,提出智力的成分和结构。心理测量主要工具是因素分析,这种统计技术用来从大量不同测量中找到共同因 素。Spearman的双因素理论区分出一般因素(或一般能力)和特殊因素(或特殊能力)。心理测量观点对于预测学校或工作中的成就非常有用,但是不能解 释人们是如何进行智力性思维的。
09.信息加工观点试图智力行为背后的具体认知过程。人与人智力行为差别有三个最重要的变量:加工速度、知识基础、学习应用心理策略的能力。与心理测量观点不同,信息加工观点是理论驱动的,尽管它仍然与IQ测验的智力有关。
10.Gardner 的多重智力理论,区分出七种智力:语文、数字、空间知觉、音乐、体能、社交、自知能力。它们相对独立,神经机理不同,有不同的发展阶段。Gardner的 理论立足于神经的和文化的背景之上,但可能低估了无特定领域的智力。而且,它所定义的绝大多数智力都没有实际测验过。
11.智力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环境和遗传在塑造智力方面起多大的作用。有关双生子、家人和领养的研究发现,遗传、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影响智力,但是,智商的个体差异具有高度的遗传性。然而,研究并没有证明种族之间的智力差异主要是基因导致的。
12.文化公平测验,也称免文化影响测验,指测验编制时试图排除学习经验或文化因素的影响,不以语文、数理知识为题目,而用图形、动作等题材形式进行测验。
13.智力迟钝,指总体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在儿童时期表现出适应行为方面的缺陷。天才,指智力发展的另一种极端,但智商测验得多少分才算天才,不同学者说法不一。
14.创造性,是以新奇的方式提出有价值的结果的能力,它与智商的相关不是很清晰。 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就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尽管高创造性的人明显与躁郁症和清度心理障碍相关。
第9章    意识
01. 意识,指对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主观觉察。它有两种功能:监视自我和环境,控制思维和行为。觉察,指一旦注意,就能在一定时间内进入意识的所有当前的 思想、情感和知觉。注意,是意识聚焦的过程,以对那些要求深入加工的有限体验更加敏感。注意分配,指两个或更多的刺激或任务同时被注意到。
02.心理学家用经验取样法、寻呼提醒法来研究日常生活中的意识流。日常意识流中的一个主要成分是白日梦。白日梦,指注意从外在的刺激转向内在的思想或想象的场景。国外研究表明,所有人都做白日梦,大学生平常约有一般时间在做白日梦。
03.Freud 区分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过程。前意识心理过程不在当前的意识中,但在需要时能够进入意识。很多无意识心理过程是无法进入意识的,因为它们受到压 抑,否则一旦被意识就会引起焦虑、害怕。研究表明,在阈限下呈现刺激,会影响意识的内容,但在改变人的动机行为方面影响力甚小。
04.信息加工理论将意识区分为无意识(程序性)和前意识(阈限下)认知过程。研究表明,大量平行但意识觉察不到的认知过程。
05.中脑结构在调节觉醒和唤起状态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额叶与注意指向关系密切,但是,同多数心理功能一样,意识分布于很多神经通路。神经损伤可能导致盲视或Prosopagnosia这类意识障碍。
06. 睡眠/觉醒周期被称为生物节律,是按照日常光照和黑暗周期而变的生物过程。测量脑电波,发现睡眠过程有一系列循环的阶段(按脑电波特性可分为五个阶段)。 多数梦出现于REM(因此阶段眼球出现震颤运动而得名)睡眠阶段。一般人平均一夜做梦4-6个,但醒来能记住的多半是临醒前做的梦。如果干扰REM睡眠, 第二天REM将出现反弹。
07.Freud将梦区分为表现内容(故事情节)和潜在内容(背后的意义)。释梦,即根据表现内容推论解释潜在内容 的意义。Freud认为,潜在内容永远是无意识的愿望;但多数当代心理动力派心理学家认为愿望、害怕和目前的关注点都能体现于梦中。认知理论学者认为,梦 以一种具有自己的转换规则的独特语言表达思想。有些生理心理学家主张说,梦没有意义,梦是大脑皮层对中脑生成的随机神经冲动的解释。这三种对梦的解释不一 定冲突。
08.常见的睡眠障碍包括失眠、梦魇、夜惊、窒息性睡眠和嗜睡。
09.在各种意识变体中,平常的知觉、思维和情感方式都有所变化。意识的变体通常包括:静坐,宗教体验,催眠等。
10. 静坐(沉思),指人将意识缩小到一个单纯的念头或者将意识扩张去注意那些平时处于觉察边缘的刺激。目前多研究超级静坐。据哈佛大学的研究,超级静坐在生理 上能有效地降低氧气消耗、降低心率、降低血压等,在心理上有助于戒烟、戒酒、戒毒等,但在智力发展、人际关系方面无明显帮助。
11.宗教体验是人在自然或上帝面前的感受,如平和、内在的和谐、自我和世界的变化等。仪式化的宗教体验既是文化现象又是心理现象。个体在其中解除了我和非我的界限。
12.催眠,其特点是彻底放松和易感性,是一种类似睡眠但不是睡眠的意识状态。诱导人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称为催眠术。催眠效果取决于受试者是否主动接受暗示。受试者接受暗示程度的高低,称为催眠易感性。一般人群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可以催眠。
13.在催眠状态下,受试者将出现反应被动、注意窄化、回想往事、知觉扭曲、易受暗示、角色扮演、事后遗忘等现象。
14.Hilgard 提出“隐蔽的观察者”的概念,即受试者在催眠状态下并不因催眠师的暗示而完全失去自我。该研究表明,催眠后人的意识分离为两个层面:第一层是受暗示产生 的,可能失实,事后能意识到;第二层是根据自己的感觉产生的,比较真实,但被第一层掩盖,不能口头表达出来。
15.精神药物,是作用于神经系统,改变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的药物。长期使用精神药物会产生“药物依赖”和“心理依赖”。
16. 精神药物分为三类:抑制剂、兴奋剂和致幻剂。抑制剂压抑、减缓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是酒精,其它的还有鸦片(含可待因和吗啡),海洛因(从鸦片中提取的), 巴比妥酸盐。兴奋剂包括安啡他明(amphetamine)、可卡因、尼古丁和咖啡因,其作用是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冲动传递,增加警觉、能量和自主反应。 致幻剂产生幻觉,感觉或知觉到不存在的外在刺激。大麻是常见的一种致幻剂,它会导致欣快、晕眩、自我消失,沉思冥想等。精神药物的作用有生理和心理双重 性:生理上促进或抑制突触间的神经传递;心理上由文化信仰塑造期望。
第10章     动机
01.动机,指给行为以力量的动力,它发起、指引和维持躯体和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它包括两个成分:人们想做什么(动机的指向)和这么做的愿望有多强(动机的力度)。跟动机有关的概念包括:需要、本能、驱力、诱因等。
02.虽然有些动机(如进食和性)比较明显是生物遗传决定的,但是其它动机(如关系需要和成就需要)更多是心理决定的。这两类动机都有生物根源,又都是文化和经验塑造而成。
03.进化论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基本动机来源于生存和繁衍的任务。他们所说的繁衍成功,还包括“包容性适配”,即自然选择有利于那些生存、繁衍,同时促进近亲生存和繁衍的有机体。自然选择给人类和其他动物赋予了动机机制,使他们的包容性适配最大化。
04.Freud相信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是由内在的紧张状态所激励或驱使,追求性和攻击方面的满足。当代心理动力学家更多地关注愿望和害怕,而非驱力。他们除了性和攻击力,也强调关系和自尊动机,并认为很多人类动机是无意识的。
05. 行为主义者用“驱力”指需要状态(如饥饿)所激发的动机。按照“驱力减少理论”,剥夺基本需要会产生不愉快的紧张感,这种紧张感导致动物采取行动。如果某 个行动碰巧减少了紧张,行为就受到强化。象饥饿、渴和性这种先天驱力称为初级驱力,而次级驱力,原本是中性刺激,因为与驱力减少有关而成为激励者。
06.认知学派经常谈到“目标”,即通过社会性学习建立的,有价值的结果。期望-效价理论认为,动机是人们对结果赋予的价值和他们认为能获得结果的可能程度的联合函数。目标设定理论提出,意识目标调节人的多数行为,尤其是工作任务。
07.按照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必须先满足基本需要,然后才会激活高层需要。该层次依次为:生理、安全、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
08.新陈代谢,指躯体将食物转化为能量的过程。饥饿的葡萄糖理论认为,血液中葡萄糖水平的下降导致饥饿,葡萄糖水平与胰岛素分泌的变化有关。肠胃壁及其它消化系统的感觉对饥饿动机也有影响。
09.根据身体生理自律的观点,人的体重在某一标准内会自行调节,这种理论称为定点论。
10.肥胖症,其特点是体重按身高和年龄超过理想体重的15%以上。体重最好的两个预测指标是:遗传因素和脂肪摄取量。文化、情绪、他人存在等,都能影响进食或体重。
11.神经性厌食症,因为拒绝进食而导致体重过轻,危及生命的一种进食障碍。易饿症,一种狂吃狂泻的症状,先吃大量食物,然后故意呕吐出来或使用泻药。以上两种进食障碍90%以上的患者是女性,多由减肥不当引起。
12.性动机是受幻想和激素所驱使,由文化塑造的一种动机。通过两种效应:组织效应(影响子宫等有关器官的神经回路的结构)和激发效应(激发有赖于这些神经回路的生理变化),激素对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性行为进行控制。
13.性定向,指一个人对同性、异性或者两者的性吸引力指向。*现象有两种解释:精神分析看重幼年亲子关系的影响;发展心理学看重幼年同性伙伴的影响。女性*的研究很少,但男性*的研究表明,*可能有一定的生理原因。
14.性功能障碍,是性功能受到削弱的问题,例如达不到性高潮(女性),早泄(男性)等。性问题十分常见,尤其是家庭夫妻之间经常存在一些轻微的、短暂的问题。
15.心理社会动机,是针对诸如掌握、成就、权力、自尊、从属关系、亲密关系等目标的个人或人际动机。不同文化下普遍存在两类动机:主体动机(自我定向的目标,诸如掌握、权力);关系动机(与其他人发生联系的人际动机)。
16.成就需要,指追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动机,它深受文化和经济条件的影响。成就动机可与绩效目标或学习目标联系在一起;也可反映内在的(为自身的原因)或外在的(为外在的奖励)动机。
17.动机通常既要求认知(提供动机的方向),又要求情绪能量或唤醒(为动机提供“燃料”或力量)。
板凳
 楼主| 61611642 发表于 08-7-14 17:03:09 | 只看该作者

北大普通心理学学习手册(张智勇老师)

第12章     人格
01.人格,指表现于不同情形中的,持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人格心理学家既研究人格结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组织或模式),又研究人格维度上的个体差异。
02.与人格有关的其他术语有:性格、个性、气质等。它们的含义有共性,但略有区别。
03.Freud 的心理动力学认为,诸如愿望、害怕或意向这样的心理力量决定着行为。他的地形模型区分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心理过程。Freud认为,心理冲突是普遍存 在的,矛盾情绪,即冲突的感受或意向,是人类经验的原则而非例外。人们努力最大程度地同时实现矛盾冲突的动机,这种解决方案称为“妥协形成”。
04.Freud 的驱力或本能模型将性(libido)和攻击视为人类的基本动机。他的发展模型提出了一系列心理性阶段,即人格和性发展的阶段: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 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一个阶段的问题体验会导致固着(即混乱的冲突或关注某个特定阶段的愿望),或者导致退化(以前阶段的问题再次出现)。在生殖器期,儿 童经历Oedipus情节,即希望与异性的父母一方有感觉/性关系的愿望。
05.Freud的结构模型区分出:本我(性和攻击能量的蓄水池),超我(良心)和自我(心理的理性部分,必须在愿望、现实和道德之间寻求某种平衡)。
06.Neo -Freudians继承了无意识过程和心理力量之间冲突的观点,但是,他们放弃了Freud的驱力理论,更多地强调文化的作用。Jung的分析心理学强 调集体无意识;Adler的个体心理学强调人性自主、追求卓越等积极力量。客体关系理论,强调自我和他人表征在人际功能方面的作用,早期经验在塑造亲密关 系、以及发展成熟爱的能力方面的作用。
07.心理动力学观点一般用生活历史和投射法评估人格,例如Rorschach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AT)。他们也用经验的程序检验假设。
08. 认知-社会理论突出编码、个人价值、期望、能力和自我调节对人格的作用。人们用于编码和提取社会信息的图式在人格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个人价值,指个体 对各种结果或潜在结果赋予的重要性。期望,是对所盼望的结果的期待。行为-结果期望,是认为某种行为将导致特定结果的信念。自我-效能期望,是人们对自己 是否有能力采取行动去产生某个想要的结果的一种信念。能力,指用于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自我调节,指设定目标、评定自己的表现、在不断反馈的情形下灵活 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这些目标。认知-社会理论把人格看成是解决问题以实现目标。
09.认知-社会理论能解释多种行为,有很多实证支持。但是,它显得过于理性化,认为人能够报告自己人格的绝大多数方面。
10. 特质理论,依据的是特质这一概念。特质,是构成个体差异变化的人格维度背后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倾向。Allport是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特质既相对 独立,又彼此重叠。按照概括性和弥散性的大小,他将特质区分为枢纽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他还假定有一个叫“统我”的人格组织者。
11.用因素分析的办法,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人格构成因素理论。Eysenck认为主要的因素(他称之为type)有:外向、神经质和精神质。目前特质理论学者基本一致认为人格由五种特质构成,被称为“大五”理论(外向、愉快、正直、神经质和开明)。
12.人格特质的遗传性千差万别,多数特质同时受天性和抚养的影响,但有一些特质是高度遗传的。
13.有关人格的一致性的争论持续了近三十年。如今心理学家已经意识到人-情境交互作用的复杂性,有些人格过程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才会显现。
14.特质人格理论走的是实证测量之路。由此产生了大量人格量表和遗传性的经验研究。但是,他们显得只是描述而非解释人格。
15. 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认为,个体内部是主动具有创造性的力量或“自我”,它们寻求表现、发展和成长。Rogers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意在了解一个人的 “现象经验”,即他们如何认识现实存在,如何体验自身和世界。按照Rogers的说法,个体有“真实自我”、“虚假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心理学探讨这 些内容需要移情。
16.存在主义人格理论,强调主观体验和个体探求生活意义的重要性。人类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存在恐惧”,即认识到生活没有绝对的价值或意义,死亡不可避免。人们处理意义、死亡和存在恐惧的方式是人格的核心方面。
17.人本主义理论对理解人格的某些基本方面有所贡献,但是,它们不如其它理论那么好理解。
18. 人格有些方面可能是普遍的存在,有些则可能只在特定文化存在。Marx将人格归溯到经济,Freud则将文化归溯到人格。从文化的角度,人格首先是文化的 附属。按照互动的观点,人格是经济和文化需要塑造的,而文化和经济过程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满足心理需要而存在的。
地板
 楼主| 61611642 发表于 08-7-14 17:04:00 | 只看该作者

北大普通心理学学习手册(张智勇老师)

第13章     生理和认知发展
01.发展心理学研究人随时间而发展和变化的方式。毕生发展观点,检验人的一生各阶段的变化和不变性,功能上的得与失。
02. 发展心理学家面临三个基本问题:第一,天性和养育的相对作用。第二,早期经验的相对要性,人类发展是否具有关键期(在此阶段对特定类型的学习特别敏感,塑 造今后发展的能力)或者敏感期(具有特殊但不明确的重要性的阶段)这种特点。第三,发展是分阶段(每个人经历顺序类似的几个不同的发展步骤)还是连续的。
03.发展心理学家依靠三种研究设计方法:横段研究法、纵向研究法和后续研究法。横段研究同一时间里比较各组年龄不同的被试,以了解他们之间的差 异。纵向研究长期追踪同一群个体,因此能直接地评估年龄变化而非年龄差异的效果。后续研究通过纵向地研究多个团体,将团体混淆变量的影响减少到最小。
04.出生以前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胚芽期、胚胎期、胎儿期。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如酒精、可卡因等,能干扰出生以前的发展。
05.出生前和儿童期的神经发展,是神经元逐步髓鞘化、突触联系增加的过程。大脑和神经发育棉队环境需求有很好的变通性或弹性。
06.生理和心理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的。
07.很多年来,心理学家低估了婴儿的基本能力,现在的研究发现,他们有统调理解能力,即将来自不同感觉道的有关同一客体的感觉联系起来,能够把现在的行为同生活早期观察到的行为匹配起来。
08.Piaget提出,儿童通过发明和构造他们经验以外的存在来发展知识。Piaget认为人对环境的认知适应是通过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进行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指以当前图式解释行动或事件,即把现实存在纳入一个人已有的知识结构。顺应,是调整图式以适应现实存在。
09.Piaget 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在感知-运动阶段,思维主要以知觉和行动的方式进行。儿童逐渐获得客体永存的概念,即客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存在与儿童自己的行 动或是否看到他们没有关系。感觉-运动阶段的儿童特别自我中心。前运算阶段,其特点是出现了符号思维。运算,是个体可用于操作、转化和将一个客体知识复原 为原始状态的内在或心理活动。第三个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此时儿童能够以逆行方式对具体客体的内在表征进行运算或心理操作。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理解守恒 现象,即一个客体或情境的基本属性保持稳定,即使表面属性发生变化。正式运算阶段,其特点是能够就正式命题而非具体事件进行推理。
10.就广义来看,Piaget的理论,如从具体、自我中心到抽象思维的变化,是准确的。但是,心理学家批评Piaget低估了年幼儿童的能力,忽略文化的影响等。
11.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集中关心不同的认知成分的发展。几种发展变量是:儿童的知识基础,加工的自动化,使用认知策略的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
12.液态智力,即没有具体的内容,但用于处理信息的智力能力。结晶智力,即一个人储存的知识。研究表明,液态智力到中年就逐渐衰退,而结晶智力毕生都在不断增加。伴随老年的是心理运动速度减缓。
第14章     社会性发展
01.社会发展,指在人际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一生中可以预测的变化。
02. 依恋,指儿童对父母照料者形成的持续的情感联系。别离焦虑,指与依恋对象分开时的痛苦和忧伤,在不同人类文化中它出现的时间相同,在第二年达到顶峰。 Harlow对猴子所做的实验表明,安全而非食物,是依恋的基础。Bowlby综合了心理动力学和进化理论,指出依恋是保证未成熟动物接近父母的一种机 制。
03.研究者用一种称为“陌生情境”的方法发现,依恋有四种不同的风格:安全,回避,矛盾和无序的。早期的依恋模式对后来的社会功能有很大的影响,是成人依恋风格的基础。婴儿形成依恋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型,或者心理表征,它们是随后亲近关系期望的基础。
04.社会化,指个体了解他们社会的规则、信念、价值、技能、态度和行为模式的过程。社会化,是转换(互动)的,持续一生,而且发生于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情景之中。
05. 父母是特别重要的社会化代理。研究者区分出独裁型、宽容型和权威型三种不同的做父母的风格。不同的父母风格倾向于使儿童具备不同的特点。为人父母有一个非 常重要的方面,即父母的爱心(warmth),父母接受或拒绝孩子的程度。父母的接受,与自尊、独立和情绪稳定联系在一起。
06.在人社会化过程中,最有作用的一个角色是性别角色(被认为适合男性或女性的行为范围)。与生理上的性(sex)不同,心理学的性别(gender)受后天学习的影响。性别社会化在生命之初就已开始。
07.形成友谊,是社会和情绪发展的重要方面。同胞兄弟姐妹关系有很多方面,包括既敌对又亲近。与其他孩子的友谊大致在三岁是出现。有些孩子不幸不为其他同伴所喜欢,这些被拒绝的孩子往往是替罪羊,被取笑,受排斥,而这些孩子自己也觉得自己没有朋友,无足轻重。
08. 青春期以躯体第二性症的出现为标志,往往伴随自我统一性危机。成年初期是成家立业的时期。约会的人一般外表魅力接近;决定结婚之后摩擦开始增加;孩子是家 里的“第三者”。中年是事业丰收的季节,多数人对自己的工作满意,但有些人意识到自己的目标难以实现,因而出现转折。老年人主要的问题是适应退休,他们希 望依然能控制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
09.社会认知,指人们对自己、他人和关系形成概念的方式。自我概念,指一个人有关自我的信息表征的组织方 式。起初,儿童缺乏一个独立的自我概念,随后有一些具体的看法,到青春期,自我概念比较抽象,更多地依赖于情感、人格特质这样的内在心理过程。视角采纳, 是一种逐步发展的重要社会认知技能,它指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10.通过将文化信念和个人体验结合起来,儿童形成性别图式,即与男性或女性联系在一起的心理特点的心理表征。性别图式在不同文化之间有惊人的形似性,似乎反映了生物基础和社会学习的相互作用。
11. 道德发展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重点,它指获得用以平衡自己和他人之间可能的利益冲突的价值观和规则。行为主义和认知-社会理论认为,亲社会行为(有利他 人的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诸如条件作用和示范作用这样的过程习得的。认知-发展模型更注意道德推理而非道德行为。Kohlberg的阶段理论,将 道德推理分为三种水平:前世俗水平(为了避免惩罚或获得奖赏而遵守道德规则),世俗水平(按照习得的文化标准认定好坏),后世俗水平(应用抽象、自我定义 的原理)。信息加工观点,将道德发展分解成不同的成分过程,并研究各成分在儿童期的发展变化。
12.按照心理动力学理论,儿童将父母的价值内化,是内疚促使人们遵从自己的良知。其他理论强调“移情作用”(感受到某人正受伤害)在激励人的亲社会行为方面的作用。道德发展,无疑反映了认知和情绪发展的交互作用。
13.Erikson心理社会八个阶段,是最著名的毕生发展理论。这八个阶段是:基本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害羞和怀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以上为儿童期);自我统一性对自我统一性模糊(青春期);亲密对孤独,产出与停滞,完整对绝望(成年期)。
5#
 楼主| 61611642 发表于 08-7-14 17:04:56 | 只看该作者

北大普通心理学学习手册(张智勇老师)

第15章     心理障碍与心理治疗
01.心理变态,指影响一个人的安宁感,或影响社会、职业职能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02.心理疾病的概念随历史和文化而变化。不同文化对心理变态的描述和界定不同,但是“心理疾病”决非只是给不正常者的一个标签。
03.心理动力学观点区分出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症,它们形成一个身心障碍的连续体。从心理动力学角度,要评估一个人的愿望和恐惧、认知和情绪资源、自我和他人的体验。
04.认知-行为观点将经典和操作条件作用与认知-社会观点相结合。功能紊乱行为,是环境偶发事件和错误认知导致的结果。
05. 理解心理变态,常常要求进入生物学分析水平。从生物学的角度,心理变态源于大脑内的错误连接,尤其是特定神经递质活动量大,有时过于活跃,有时过于沉寂, 容易产生错误连接。心理变态的素质-应激模型指出,存在一种精神分裂症素质(先天遗传而来的心理倾向),潜在容易受伤害的人,在应激情形下就可能表现出症 状。
06.系统观点,试图以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团体,诸如夫妻、家庭或者更大的社会系统背景来解释一个人的行为。家庭系统模型,认为任何人的症状实际上都是家庭的功能紊乱。
07.心理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1994),是美国精神病协会出版的心理疾病的官方手册,是描述诊断的基础。中国1989年出版了《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
08.儿童期或青春期诊断出的第一种症状往往是注意缺陷多动症,特点是与年龄不符的分心、冲动和多动。另一种是操行障碍,即孩子持续地违反他人的权力以及社会规范。
09.物质有关的障碍,指连续地使用对心理和社会功能有不利影响的物质。全世界范围内,酗酒,是最常见的物质使用障碍。和其它多数心理障碍一样,酗酒的根源包括基因、环境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10. 精神分裂症,是与现实脱节的一种障碍,它包括积极症状(如幻觉、错觉、联想散漫),消极症状(情感贫乏、社会技能差)。精神分裂症的类型包括:妄想狂(以 妄想症状为主,并有相应的幻觉),紧张型(以躯体运动上的变化为主,表现有紧张性兴奋和紧张型木僵,两者可交替出现),紊乱型(与现实的接触特别差,看上 去凌乱,行为怪异,情感淡漠或不合时宜),无分化型(混合的症状,不符合上述任一类型的标准),残留型(主要是消极症状,诸如情感缺乏,言语贫乏,无话可 说,或缺乏动机)。精神分裂症是高度遗传的大脑疾病,但易感个体受环境刺激的激发而出现或者恶化。
11.心境障碍,以情绪和心境的困扰为特 征。躁狂症,处于此状态的人感觉特别快乐,认为他们什么都能做。最严重的抑郁是主抑郁障碍。精神抑郁症,指长期的、超过两年的无名抑郁。两极障碍,是躁狂 和主抑郁情节交替为特征的心境困扰。心境障碍不一定就有自杀,但自杀念头是抑郁的常见成分。
12.心境障碍的病因学中有基因的贡献,但是,除了两极障碍和精神分裂症一般要求生理上的易感性以外,环境事件本身就能促成抑郁。认知理论从功能紊乱的思维中寻找抑郁的根源。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抑郁的本质、诱发物,有赖于个体的人格结构。
13. 焦虑障碍,其特点是强烈、频繁或连续的,没有正当的情境理由的焦虑。恐惧障碍,特点是没有情景理由的强烈害怕和厄运或恐怖感。广场恐怖症,指处于很难逃脱 的地方或情境时的害怕感。强迫-冲动障碍,以一再发生的强迫症(持久稳固的思想或观念)和冲动(以刻板的方式对强迫症作出有意的行为)为标志。创伤后应激 障碍,其特点是倒叙和反复想到通常人类体验以外的心理忧伤事件。
14.焦虑障碍和抑郁一样,有一定的遗传性,但是不一定要有基因遗传倾向。认知-行为理论将它们与条件化的情绪反应和功能失常的认知联系起来。心理动力学理论将焦虑障碍与冲突、童年信仰、害怕和愿望联系起来。
15.分离障碍,其特点是意识、记忆、自我统一性感觉或者环境知觉出现分裂瓦解。最重要的特征是分离,即经验的重要方面在意识中被分割开,彼此无关的混乱状态。最严重的类型是分离人格障碍,也称为多重人格障碍。
16. 人格障碍,其特点是适应不良的人格模式,导致长年在人际和职业功能方面出现障碍。边缘人格障碍,其标志是极端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心境急剧摆动,自我统一性 感觉不稳定,非常害怕分离和遗弃,控制,冲动行为,自伤行为等。反社会人格障碍,其标志是一些领域中不负责任和干扰社会的行为模式。基因遗传在很多人格障 碍中起一定的作用;童年的经验,诸如虐待和忽视也起同样的作用。
心理动力学的治疗
17.心理动力学认为,洞察--了解一个人自己的心理过程--对治疗变化和治疗关系重要。
18. 自由联想,是用于探索症状形成中所涉及的关联网络和无意识过程的一种技术。心理动力学治疗的另一个核心因素是对冲突、防御、妥协形成和转移反应的解释。转 移,指将思想、情感、恐惧、愿望和冲突从过去的关系,特别是从童年转移到治疗者身上。治疗者也必须十分小心注意他们自己的逆转移,即由于与病人的相互作 用,尤其是病人向他们的转移而引发的情绪反应。
19.心理动力学当今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心理分析(很典型而且是长远的),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依赖同样的原理,但对话更多),和短期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也是依赖同样的原理,但有特定的关注焦点和有限的活动时间)。
认知-行为治疗
20.认知-行为治疗法,时间相对较短,直接,而且集中于具体的症状。它们依赖操作和经典条件作用,以及认知-社会的和更严格的认知干预。
21.在系统脱敏(一种经典条件作用技术)中,病人以一种放松的状态在心理上慢慢地接近所害怕的刺激。曝光技术,和脱敏一样,依赖经典条件作用原理,但它们让病人接触现实生活中实际的恐惧刺激而非只是想象它。依据操作条件作用的治疗,用奖励和惩罚修改不当的行为。
22.在参与模型中,治疗者不仅塑造所要的行为,而且还逐渐引导病人参与其中。技能训练,传授完成相关目标所必须的程序。社会技能训练,帮助那些在人际能力方面有特定缺陷的人。
23.认知治疗试图用比较有效而且准确的认知替代功能失效的认知。Ellis推出理性-情感治疗,提出了心理治疗的ABC理论,A指激发条件,B指信念系统,C指情绪后果。Beck的认知治疗类似地提出,改变扭曲的认知是治疗变化的关键。
人本、团队和家庭治疗
24.人本治疗,集中于病人的现象(体验)世界。Rogers的当事人中心治疗,目的在于帮助个体通过治疗的移情作用和无条件关注,体验真实的自我。
25. 团对、家庭和婚姻治疗,涉及同时面对多个个体。团队治疗,集中于个体动力学和团队过程。团队治疗的一种变式是自助团队,它不是由专业人士来指导。家庭治 疗,假定症状的根源在于家庭系统的结构,所以治疗应该指向家庭互动模式。家庭治疗的变式是婚姻或夫妇治疗,以夫妇为治疗单位,可以采用系统、心理动力学或 者认知-行为技术。
生物治疗
26.生物治疗的目的是改变大脑的机能,尽可能地恢复正常的机能。药物治疗,是生物治疗的主要类型,它指用药物治疗心理障碍。电痉挛治疗(ECT),或者电击治疗,至今仍作为最后的选择治疗严重的抑郁。在一个时期,心理手术,即减轻心理症状的大脑手术也曾广泛采用。
27.药物治疗法,已被确立为治疗精神分裂症、两极障碍和很多其它心理变态的有效方法,但是,病情的反复率和副作用是其两大问题。
28.研究者发现,所有心理治疗方法的效果都是相对的,没有哪一种总体上比其它方法更有效。认知-行为法和生物治疗法取得了教多的实际关注和支持,但是并没有发现它们比短期的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法更好。
29.治疗方法有赖于文化价值系统和有关人格和心理变态的信念。
6#
 楼主| 61611642 发表于 08-7-14 17:05:51 | 只看该作者

北大普通心理学学习手册(张智勇老师)

第16章     态度和社会认知
01.社会心理学,研究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他人在场对人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02.态度,是一个客体有一个评价之间的联系,通常包括认知、评价和行为的成分。但是,这三种成分可以独立地变化。态度,不一定是行为的预示器。
03. 社会心理学家关心两种态度转变:说服和认知失调。说服,指故意努力地引导态度发生变化。理想的说服要求注意到说服性沟通的所有成分,包括:沟通源,信息, 渠道(信息传送的方式),接受者和信息指向的目标行为。当人体会到态度和行为之间,或者态度和新信息之间存在差异或不适配时,就会出现认知失调。
04. 社会认知,指人们了解他人、自己、社会互动和关系的过程。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有几点不同:人类行动是模糊的,涉及情绪,文化在社会认知中起很大的作用, 社会认知是相互的。很多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在试图了解社会世界时,人的举止很象直觉科学家,形成假设,收集数据,操作变量。
05.第一印象, 是人们第一次遇到某人时形成的最初的图式。图式,是组织人的经验的思维模式。人图式,表示有关特定的人或特定类型的人的信息。情景图式,表示有关不同社会 情境的信息,通常包括剧本(具体明确应该如何为人处世的图式)。角色图式,表示对处于一个特定社会位置的人,有文化模式化的期望信息。关系图式,表示比较 特殊的、有关自我和他人如何互动的个人期望。
06.刻板印象,根据诸如种族、民族或性别这种属性,将有关个性特点的过度概化的图式归结到一组 人身上。偏见,指根据一个消极的刻板印象判断一个人。种族和民族偏见有动机和认知上的根源,也有人格和社会动力学的根源。偏见一般要求组内和组外,即属于 一个团体和不属于一个团体的人之间有区别。仅有接触,还不足以削减组内和组外的冲突,接触还必须涉及合作。
07.有关一个人自己或他人的思 维、情感和行为的原因的推论过程称之为归因。人们归因时一个重要的区别是进行外部归因(归因于情境)还是进行内部归因(归因于人)。在进行归因时,人们依 赖三种信息:一致性(该情境中所有人如何行动),一贯性(在该情境中这个人一般如何反应),区别性(在不同的情境中这个人一般如何反应)。当人们因为知道 其它原因可能导致某个行为时,会低估某个变量的作用,这就是折扣。相反的情境是增加,指尽管行为的发生有情境压力,但人们增加或加大行为的内部归因。
08.社会认知可以以多种方式发生偏差,包括图式或假设的错误确认;高估行为的内部原因的作用,低估情境原因(基本归因错误);以比观察者更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倾向(自我服务偏差)。
09.自我指人。主体自我,指一个人作为思想者、感受者和行动者的自我体验。客体自我则相反,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看法。符号互动论者指出,人们知觉自身、甚至认识和标定自己的情绪的能力,都深受周围人的影响。
10.当代心理动力学思想,集中在自我的心理表征或自我表征,它可以是意识或无意识的。从认知的观点,自我概念是一种自我图式,它指导思想、注意和记忆。自尊,指一个人对自我的感觉。自我一致性需要,即对信息的解释适合人们已有对自己的看法。
11.自我实现的预言,指基于错误的情境认定而采取新的行为,使得原本错误的概念成为事实。该现象又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
第17章     人际过程
01.引起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接近、相似、奖赏和躯体吸引力。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关系的基础是相互奖赏。
02. 心理学家对爱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将情感型爱(以强烈的生理唤醒和溶入他人为标志)和友爱型爱(涉及内心的感情、友谊和情绪上的亲近的爱)加以对比。 Sternberg将爱分为:亲密、热情和决定/承诺三种成分。Sternberg认为这三种因素兼备才称得上完美的爱。其他理论家认为,浪漫的爱是婴儿 依恋机制的延续。进化理论家强调性策略,即选择配偶的技巧,性策略因性别而不同,反映了男女身上不同的进化选择压力。
03.爱的能力源于生物基础,但是由文化定型,就象很多文化认为婚姻关系中不一定要有浪漫爱,甚至认为它不重要。
04.利他,指行为方式对他人有所帮助,自己没有明显的收获,或者还有潜在的损失。哲学家心理学家在是否有真正的利他行为上存在分歧。利他行为可能是自私和非自私动机的混合物。
05.对旁观者干预现象的研究发现,有不采取行动的他人在场,人们在危机时刻往往不会出手相助。这在部分程度上反映了责任分散(感到个人行动的责任减小)的结果。
06.攻击,指意在伤害别人或生命体的言语或躯体行为。不同文化、不同种属的动物中,雄性的攻击性总是显得比雌性的强。
07.心理动力学和进化论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性根源于生物属性。神经系统有组织、分层次地对攻击性实施控制,其中杏仁核和下丘脑起了主导作用。攻击性还特别受激素,尤其是睾丸激素的控制。认知-行为观点则把攻击行为解释为社会学习和奖惩的结果。
08.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攻击行为出自受到挫折的愿望或需要。修改后的一个假说认为,如果挫折或不愉快的情形引发不愉快的情绪,那么就可能引起攻击。
09.社会影响,指他人出现对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方式。服从,是个体遵照权威的指示的一种社会影响过程。Milgram的系列研究显示,如果人们相信权威的合法性,多数人会失去良心的控制而一味服从。
10. 从众,是人们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一适合同伴或团队的标准的过程。Asch的研究显示,当面对一组人具有一致的意见,哪怕意见明显错误,相当数量的人也会 顺从一致。从众,是认知的需要,也是追求或规避奖惩的需要。在农业社会,人口密集,从众现象更多,在那里,独立是一种对适应不利的个性。
11.团队,是人的行动会影响其他成员的人的集合体。自然出现的团队一般有规范(团队成员的行为标准),角色(对处于社会模式化的位置上的人所规定的适宜行为),领导者(比一般人施加更大影响的人)。
12.心理学家发现,团体决策的结果往往出现团体极化现象,即团体决策趋向冒险或谨慎两个极端。
13.我们这个世纪巨大的社会变迁,诸如飞速的技术发展和传统家庭结构和价值的崩溃,产生了深远的心理变化,提出了进退维谷的适应和应付的难题。
7#
 楼主| 61611642 发表于 08-7-14 17:06:45 | 只看该作者

普心(张智勇)

复习思考题
第1章    心理学的性质
1、什么是心理学?它与传统自然科学有何不同?
2、城市中心理疾病的患病率比乡村高,试分别从先天和后天的角度给出可能的解释。
3、简述心理学各大流派的主要特点。
第2章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哪两大类?它们在应用范围、实施步骤、做结论上有何不同?
2、实验研究一般包括哪些步骤?
3、什么是单盲或双盲实验设计?为什么要这么做?
4、案例研究与调查研究有何区别?
5、北京大学某教授想研究南方和北方大学生价值观的差异,他选择北方的北京大学和南方的南京大学为调查对象,试图亲自以面谈的方式进行调查约40名学生。请分析这一研究方案有什么弊端。
6、请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老师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指出其中的各种变量。
第3章    心理学的生理基础
1、神经元之间的神经冲动是如何传导的?
2、神经系统一般分为哪两大系统?其主要构成是什么?
3、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何异同?
4、大脑皮层分哪四个部分(叶)?各自的主要功能?
5、割裂脑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第4章    感觉和知觉
1、感受器的功能是什么?
2、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区别是什么?
3、比较颜色的三原色理论和拮抗理论。
4、频率不同的声音是如何被知觉为音调的?
5、分心或干扰为什么能减少疼痛感?
6、信号侦察论与传统的阈限测量有何不同?
7、什么是特征觉察器?该提法与Gestalt理论有何不同?
8、什么是阈限下知觉?它对人的实际行为影响有多大?
第5章    学习
1、学习的要素是什么?
2、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如何解释学习的过程?
3、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的根源是什么?
4、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有何不同?
5、奖惩并不总是有效,为什么?
6、行为主义如何解释迷信行为?
7、设计一个简单的程序用以训练狗听到指令后与人握手。
8、潜伏学习现象说明了什么?
9、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角度如何解释中学生抽烟的现象?
第6章    记忆
1、短时记忆有何特点?它与工作记忆是什么关系?
2、短时记忆是如何转化为长时记忆的?
3、举例说明什么是内隐记忆。
4、长时记忆中是如何储存信息的?
5、至少从三个方面举例说明心理学家如何解释遗忘现象。
6、举例说明什么是前摄抑制,什么是倒摄抑制。
7、从加工水平说如何解释死记硬背效果差?
8、如何改善记忆?
9、举例说明记忆的重构现象。
第7章    思维与语言
1、举例说明概念是什么?
2、推理有几种类型?各自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3、人类思维过程为什么会出现失误?
4、举例说明一个理性化的决策过程。
5、如何看待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6、Chomsky如何解释语言学习过程?
7、强化理论在解释语言学习过程方面有何不足?
第8章    智力
1、“智力就是语文和数学能力”,这么说有什么问题?
2、最早的智力测验是如何出现的?最早的智商是如何计算的?
3、现有智力测验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4、Wechsler在智力测量方面有何独到贡献?
5、Gardner的智力理论与Spearman、Cattell等人的观点有何不同?
6、从实验设计的角度举例说明如何区分遗传和环境对智商的影响。
第9章    意识
1、简述意识及其功能。
2、心理学家如何解释盲视现象?
3、从脑电波看,人睡眠一般经历怎样的过程?
4、剥夺REM睡眠会有何后果?
5、心理学对梦有何解释?
6、什么是催眠?催眠状态下人有何变化?
7、什么是“隐蔽的观察者”?它说明了什么?
8、精神药物有几大类?其影响和后果是什么?
第10章    动机
1、比较动机、本能、驱力、需要、期望等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2、解释什么是包容性适配。
3、举例说明行为主义的驱力减少理论。
4、述评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
5、举例说明两种肥胖的原因。
6、性动机是不是纯生理的动机?为什么?
7、成就动机如何测量?
第11章    情绪、应激和应付
1、什么是情绪?情绪有哪些成分?
2、比较James-Lange理论和Cannon-Bard理论的不同。
3、情绪一般如何分类?相对公认的基本情绪有哪些?
4、Schachter-Singer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5、情绪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6、Selye如何看待应激过程?
7、Lazarus如何看待应激现象?
8、A型行为有何特点?对健康有何影响?
9、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哪些?为什么需要这些机制?
第12章    人格
1、简述人格、气质、性格、个性等概念之间的异同。
2、描述Freud的人格结构及人格发展(性发展)理论。
3、Jung和Adler与Freud的观点有何不同?
4、心理动力学和人本主义的人格观有何根本区别?
5、认知-社会理论如何看待人格问题?
6、简述Allport的特质理论。
7、因素分析给人格研究带来了哪些新的理论?
8、举例说明人格现象存在遗传和环境、个人倾向和情境的相互作用。
9、简述常见的人格量表。
第13章    生理和认知发展
1、试以生活中的例子分别说明个体发展中先天和后天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
2、举例说明个体发展的阶段性或连续性。
3、发展心理学家为什么特别重视纵向研究法?
4、Piaget的同化和顺应是什么意思?
5、Piaget认为认知发展分哪四个阶段?各自的特点?
第14章    社会性发展
1、什么是依恋?依恋的基础是什么?
2、什么是社会化?父母在个体社会化中起什么作用?
3、性别角色是如何受社会的影响的?
4、简单描述人生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5、简述Kohlberg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6、简述Erikson心理社会毕生发展理论。
第15章    心理障碍与心理治疗
1、为什么说很难定义什么是心理变态或心理障碍?
2、心理动力学和认知-行为观点对心理障碍的看法有何区别?
3、素质-应激模型如何看待心理变态?
4、试从多个方面分析酗酒的原因是什么?
5、系统脱敏的原理是什么?举例说明它的应用。
6、什么是理性情感治疗?
7、为什么有的心理治疗以家庭为治疗单位?
8、精神分裂症的特征和主要类型是什么?
第16章    态度和社会认知
1、态度的成分及其关系。
2、假如你负责某项募捐活动,你如何让人捐出更多的钱物?
3、用认知失调观点解释态度的转变过程。
4、社会认知和前面所说的一般认知有何不同?
5、如何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6、什么是偏见?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消除社会偏见(如城里人对乡下人)?
7、社会认知的图式有哪些类型?
8、举例说明一个归因现象及过程。
9、社会认知为什么会出现偏差?
第17章    人际过程
1、人之间为什么会产生相互吸引?
2、心理学家如何解释爱?
3、你(从常识经验、哲学理念和心理学角度)怎样看待自私和利他行为?
4、社会上为什么经常出现危机时刻见死不救的现象?
5、人类为什么会有攻击性?
6、从众的原因是什么?
7、Milgram的服从实验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8、集体决策是否一定优于个人决策?为什么?
主要参考书
1、Drew Westen. Psychology.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6.
2、P. G. Zimbardo. Psychology & Life. 13 editi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92.
3、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大出版社,94年版。
4、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94年版。
5、周先庚等(译):《心理学导论》,北大出版社,87年版。
8#
superego 发表于 08-7-14 23:26:07 | 只看该作者


我在合并主题,为了方便找出来就随便发了一个表情,呵呵,大家别介意。要不然,我就得翻好几页才能找到这个帖子、呵呵

[ 本帖最后由 superego 于 2008-7-14 23:47 编辑 ]
9#
stefaye 发表于 08-7-14 23:34:49 | 只看该作者
[s:8] 版主灌水

我在合并主题,为了方便找出来就随便发了一个表情,呵呵,大家别介意。要不然,我就得翻好几页才能找到这个帖子、呵呵,呵呵,请别介意。  -------------------------------------superego

[ 本帖最后由 superego 于 2008-7-14 23:47 编辑 ]
10#
stefaye 发表于 08-7-15 12:49:01 | 只看该作者
[s:7] 哦哦,明白了,辛苦版主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5 16:29 , Processed in 0.107073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