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中国哲学史》教案选第二讲

[复制链接]
duke666 发表于 09-2-14 13: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哲学史》教案选


主讲教师:陈少明
课程对象:全校公选


第二讲 《论语》与儒家道德教化

子曰诗云  引经据典的文化
儒教的争议

一、《论语》的体裁与思想结构

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解释方法
记言与记事(由经导向子、史之学)
以记言为中心的叙事(人:言与行)
故事中的“言”:对话
对话与文章的区别:背景、对象、预设
理解古人对话是理解一种生活方式

《论语》是儒教的第一记录
朱熹:“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说来说去,合来合去,合成一个大物事。”
现代解读的习惯(当作一部学术专著来研究):仁的困惑

二、孔子的施教方式:以仁为例
1、原则性论断: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其共同点是,不仅对行仁的具体事项作出评断,而且给出了评价的理由或原则。

2、通例
通例也分不同的类型,触及性格、行为规范等等。
说及性格如:“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刚毅木讷,近仁。”(子路)说及行为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此外还有一些观察经验,“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
这些通例不是原则,是对某些行为现象的直觉判断。它既不是从上述所说的原则直接推导出来的,即看不出两者间的因果关系,也难以应用到其它的问题上。但它涉及的现象被类型化了,在同类的经验范内也对修养或行为起示范作用。“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即起举一反三的效果。

3、辨疑
有原则、有通例,但仍然有例外的情形。下面对话,表现孔子为弟子解惑的功夫: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治长)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髪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

三、反思德性伦理
《论语》所呈示的对于“仁”施教方式,内在于儒教致力于人的人格完善的目标。它不是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教化实践。

第一,《论语》中反映的以“仁”的观念为中心的教化方式,符合人类道德实践的经验。

第二,以人格的完善为目的的德性观念,不是一个完备且一致的思想系统。至少,人格中既有道义问题,也有性格问题,各自从属于不同的价值范畴。同时,道义问题中,不同的德性有特定的条件下也可能有矛盾或冲突。

第三,道德是指导实践的,而人格则体现在行为中。由于生活是不断变迁的自然过程,人们在面临各种新的生活经验时,自然存在一个如何把固有的道德规范应用到新的经验的过程。而一但新的经验与固有原则脱节,就有一个如何对待既定道德原则的问题。

四、孔子的角色

圣人、素王、良史、先师

立言即行教
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孔子之前,未见有可以效法的“师”的榜样,因此没有这样的角色规范存在。孔子重正名,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没有“师师,徒徒”的说法。
传道的资格:历史文化知识与道德人格力量。
立言、立德与立教相统一

德性中的许多问题,如善良、宽厚、谦虚、勇敢、坚毅等等,为什么要发扬或提倡,从倡导者或拥有者来看,是很难提供更高的理由的。但是,如果从选择同伴的眼光来看,这些品质就是被选者吸引人之所在。显然,我们愿意与拥有这类德性的人相处,而不是相反。即使缺乏美德的人,大概也不太可能愿意与邪恶者相处(除了临时的利益勾结外),因为那会失去安全感。几乎每个文明都如此。我们的选择,导致这些品质成为人格中的价值。这种选择如果说不出更高的理由,那就是人性的要求。孔子的魅力在于他多方面揭示,以及表现人格中的美德。在这里,历史与人性是统一的。从孟子到宋明儒家(不论心学、理学),都肯定人性中包括有成圣的基础,这种说法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是有道理的。说有意义是因为它能起鼓舞人道德完善的作用,说有道理的依据则在于:虽然我们每一个人未必都拥有(有时甚至还会损害)各种美德,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有了解什么是基本的美德的能力,至少都对别人拥有的这种品质给予正面的评价。

性格与角色是统一的。每个人都学孔子的言行,行吗?


参考书: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朱熹:《四书章名集注》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

思考题:
分析孔子的道德理想同其立言行教的行为方式的关系。
会数数的猫 发表于 09-2-21 20: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无私奉献!
calen 发表于 09-5-30 01: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唯有感谢!
wwwhttp000 发表于 09-12-8 21: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唯有感谢!
爱在西雅图 发表于 10-2-26 23: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duke666 的帖子

非常感谢这位楼主!谢谢你的热心。
1979105815 发表于 10-3-4 1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duke666 的帖子

谢谢楼主分享
csgggg 发表于 10-3-4 21: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thanks poster so much!
易宁 发表于 11-10-4 11: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收益颇多!欣赏楼主
易宁 发表于 11-10-4 11: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受益……
锬垚 发表于 13-10-9 21: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5-7 03:11 , Processed in 0.101239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