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航自动化简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小生考研 发表于 09-2-22 15:42: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动化学院



1. 学科名称:控制科学与工程-
学科性质: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博士学科授予权
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包含控制理论及应用、导航制导与控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和系统工程五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1981年获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86年获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1998年获准为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4年和2001年本学科两次被评为江苏省级重点学科,1998年获得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的称号,2000年6月在江苏省重点学科检查中获得了“优秀”级的成绩。2001年8月在教育部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我院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进入了预审名单,这标志着本学科的建设已在全国取得了较大的影响。2002年本学科被评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2003年9月获准为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本学科点现有教授20名,副教授22名。博士导师17名,其中5名不到45岁。60%的副教授年龄小于40岁,博士学位者已达到40%,硕士以上学位已超过80%。本学科有“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入选人3名,及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省部级优秀青年教师等多名。正在形成一支以老带新,年轻人迅速成长、朝气蓬勃、学术思想敏锐、教学科研成果丰硕,不断开创新局面的态势。
本学科目前年招收硕士、博士生140余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仅注重理论水平的提高,而且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生不仅参与基金项目、横向课题,而且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型号研制任务。在这些真实的科研环境中得到了锻炼,达到了育人、科研双丰收。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在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学科胡寿松教授主编的教材《自动控制原理》,为国内权威性控制理论教材之一,先后获国家优秀教材奖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胡寿松教授获2003年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被评为2003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江苏省精品课程。
本学科主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其中“亚太地区控制与测量国际会议”已经连续举办四届;目前正在筹备2004年8月在成都举行的第六届亚太地区控制及测量国际学术会议。2002年10月起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已成功举办两届“导航技术与智能交通”国际研讨会,先后邀请了六位院士和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等学者参加会议。近年来邀请多名外国学者、专家来学科点讲学交流,并与美、英、德、法、俄和香港的近十所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与研究关系。
本学科在无人机飞行器控制和导航系统、低空突防技术、飞行器智能自修复、高精度转台、多传感器惯性组合导航系统研究、现代测控系统集成技术及网络虚拟仪器技术研究、雷达成像精确制导研制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九五”期间完成科研项目132项,总经费35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36项,省部级项目82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4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0多篇,著、译作12部。先后完成多项重大国防型号任务,率先研制成功新型无人机自主导航全数字飞行控制系统,使我国无人机飞行控制和导航技术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受到军委领导的好评,并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应用国防高新技术,完成了多项民用科研项目,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后本学科建设的主要思路和目标是:立足本学科的五个主要研究方向,组成一个集理论研究、应用开发为一体的教学科研基地。坚持学术前沿与应用开发相结合、研究与生产相结合、学科综合与学科交叉相结合的学科发展特色。取得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科研成果。为国防建设、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争取培养出国内公认、国际知名的学科带头人,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德、智、体综合素质处于全国同类学科前列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努力争取在“十五”期间建立一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力争使本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 学科名称: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学科性质:
二级博士学科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


以深入开展现代控制理论为学术前沿方向研究,发展为航空高科技应用为目的是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特色。自动化领域中,由于先进控制技术的使用及控制系统复杂程度的日益增加,迫切需要采用高可靠控制技术。本研究方向开创性的提出了分散 鲁棒控制技术,可使故障系统正常运行;提出广义微分对策鲁棒控制方法,使系统具有强抗干扰性;建立了鲁棒故障检测及分布式神经网络故障模式识别方法体系,能实时检测系统运行状态及结构故障:应用并行处理技术并提出新的模型跟随理论,能实时修复控制系统的构件及结构损伤;发展、完善了高可靠控制的理论方法体系,并已应用于飞行器的自修复控制研究。
本研究方向在国内最早开展了可靠性控制实质性研究,并已取得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粗集模型的歼击机损伤故障监测方法,突破了依靠系统模型识别飞机故障的模式,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动态大系统的分散容错控制研究”和“鲁棒控制中新的算法研究”目前研究内容分别为:并行处理鲁棒控制算法,关联大系统的强稳定控制与强稳定跟踪,非线性动态逆控制/ 鲁棒控制,神经网络非线性自适应预测控制,歼击机结构损伤的鲁棒检测滤波器及适应性修复控制,直接模型跟随自修复控制,自修复仿真环境以及飞机自修复效能评估体系研究等。
在民用研究方面,先后研制了卷烟厂智能全自动供丝系统,温、湿度智能测控系统和测控仪,建材配料智能控制系统,棉纺并条机模糊自适应系统,线切割机仿人专家自适应控制系统等。研究成果已在有关厂家获得很大经济效益,温湿度智能控制系统获省金牛奖,建材配料智能控制系统创400万元/年以上的效益,棉纺并条机列入国家火炬计划,每年出口创汇500万美元以上。研究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三等奖四项,发明奖一项,并有一项列入国家火炬计划。
学科带头人胡寿松教授(博导),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江苏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已出版专著,教材15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及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航空科学重点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学基金5项,国防重点预研项目1项。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1项,部级优秀教材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已培养、指导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30余人。1998年评为航空工业十佳优秀教师,1999年获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金奖。评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0年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教师。胡寿松教授主编的教材《自动控制原理》,为国内权威性控制理论教材之一,先后获国家优秀教材奖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胡寿松教授获2003年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被评为2003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江苏省精品课程。
  
3. 学科名称: 导航、制导与控制
学科性质:
二级博士学科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1981年获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86年获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1994年和2001年本学科两次被评为江苏省级重点学科,1998年获得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的称号,2000年6月在江苏省重点学科检查中获得了“优秀”级的成绩。2001年8月在教育部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我院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进入了预审名单,这标志着本学科的建设已在全国取得了较大的影响。2002年本学科被评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
本学科点现有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省部级优秀青年教师等多名。正在形成一支以老带新,年轻人迅速成长、朝气蓬勃、学术思想敏锐、教学科研成果丰硕,不断开创新局面的态势。
本学科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仅注重理论水平的提高,而且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生不仅参与基金项目、横向课题,而且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型号研制任务。在这些真实的科研环境中得到了锻炼,达到了育人、科研双丰收。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在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学科主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其中“亚太地区控制与测量国际会议”已经连续举办四届;目前正在筹备2004年8月在成都举行的第六届亚太地区控制及测量国际学术会议。2002年10月起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已成功举办两届“导航技术与智能交通”国际研讨会,先后邀请了六位院士和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等学者参加会议。近年来邀请多名外国学者、专家来学科点讲学交流,并与美、英、德、法、俄和香港的近十所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与研究关系。
本学科在无人机飞行器控制和导航系统、低空突防技术、飞行器智能自修复、高精度转台、多传感器惯性组合导航系统研究、现代测控系统集成技术及网络虚拟仪器技术研究、雷达成像精确制导研制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九五”期间完成科研项目132项,总经费35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36项,省部级项目82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4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0多篇,著、译作12部。先后完成多项重大国防型号任务,率先研制成功新型无人机自主导航全数字飞行控制系统,使我国无人机飞行控制和导航技术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受到军委领导的好评,并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应用国防高新技术,完成了多项民用科研项目,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4. 学科名称: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学科性质:
二级博士学科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


智能控制是当今自动化技术中最活跃的研究分支之一。早在1985年本方向就开展了智能飞行控制的研究。发表了国内第一篇智能飞控研究的学术论文,其研究成果于1992年第一个获得航空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可成功应用于第四代歼击机超机动飞行控制、火/飞综合控制、武装直升机敏捷性控制和综合火/飞控制、智能机器人控制等方面。在国防十五预研项目中,承担了多机多目标攻击的智能火力控制和智能综合火/飞/推控制的研究项目。同时开展厂、所、校的合作,与航空613所、等国防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做到人才培养、成果研究、成果推广全面丰收。2002年航空预研项目:智能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研究荣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目前本方向的研究工作有高性能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理论与应用、遗传算法在系统优化设计、多变量模糊推理、目标图像处理与识别、多源目标信息的智能化处理与融合、智能工业应用控制的关键技术等等。通过这些研究工作为武器系统达到识敌我,实现有效攻击。在此基础上,将现代航空武器系统研制成一个全自主智能攻击系统,即将其研制成空中攻击的全自主智能机器人系统。实现空中智能机器人作战,并将这种智能自动攻击过程用三维动画仿真的形式演示验证出攻击效果。这些研究工作,开拓了航空武器发展的新理论。
  
5. 学科名称: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学科性质:
二级博士学科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非电物理量的测试与控制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制导武器、工农业生产等技术领域。相关传感器信息的捕获是测控系统三大领域(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控制)的关键一环,是测控系统实时性、可靠性最基础的保障。近十年来,新的测试理论、测试方法和新的测试仪器结构不断出现,已经突破了传统仪器仪表的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而开放式的系统结构、可互换的硬件、可互操作的软件、可热插拔的部件、模块化的仪器、即插即用等将成为现代多元信息处理与测控系统的共有特征,也是现代检测控制系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近年来,本方向以研究具有标准化规范化的开放式系统结构,能够方便地按照测试功能要求重构系统平台为目标,以现代测控系统的共有特征为依据,在下列几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现代测控系统集成技术原理;虚拟仪器与网络虚拟仪器技术;硬件应用技术;软件标准化技术;虚拟测试技术等。
这些研究也是现代国际上开展开放式多元信息测控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与上述研究内容相关方面如:分布参数检测技术、高速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技术、数据高速传输与存储技术、总线技术、高精度计量测试设备、集散测控系统、仪器仪表智能化技术、虚拟仪器技术等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形成多元信息处理与测控的研究开发体系。在军民用测控方面完成了多项科研开发课题,如某型飞机的飞行参数记录系统性能测试与故障诊断系统、飞机地面静力实验高速数据采集系统、机载光电雷达计算机性能测试与故障诊断系统、涂装生产线自动测控系统、空调电机生产线自动测控系统等。本研究方向学术水平处国内领先水平,具备了承担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科研项目的基础和能力。
跟踪国际先进检测技术前沿,根据现代测控技术及其设备具有交互性、标准性、先导性、开创性的特点和开放式的系统结构、可交换的硬件、可互操作的软件、模块化仪器、即插即用等共有特征,以国防现代化建设为牵引,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建设一个较为完善的高技术水平的多元信息处理与测控技术实验室,使其成为既能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又能开展国防科技预先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先进武器装备研制以及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教学与科研基地。
  
6. 学科名称: 系统工程
学科性质:
二级博士学科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方向主要从事大系统和复杂系统的群策理论及方法、灰色系统理论研究及其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等。进行了大系统的建模、递阶和分散控制、优化、仿真方面的研究,并对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物流系统进行研究,形成了关于大系统和复杂系统的预决策(决策前)、决策和对策(决策后)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作为系统工程的一个新的分支,灰色系统理论近年来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本研究方向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和模型技术上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受到学术界和同行专家的肯定。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1)在冲击扰动系统预测方面,提出序列算子新方法,建立了缓冲算子公理系统,构造出若干实用缓冲算子,通过导入缓冲算子解决了冲击扰动系统预测难题。(2)建立了序关系稳定,已得到广泛应用。(3)提出灰色非负矩阵的一系列新概念,利用紧凸集的性质和拓扑映射的Brouwer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关于灰色非矩阵的P-F定理,为灰色投入产出模型的求解和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4)提出并证明了灰参数线性规划(LPGP)定位求解的若干重要定理,明确了LPGP定位系数变化时相应定位最优解的漂移规律。这一结果规范了LPGP求解算法并解决了解的评价问题。此外,本研究方向还在空中交通管制(ATC)的模型与算法研究、系统可靠性参数与方法研究领域取得了富有特色的成果。
本研究方向能够积极跟踪系统工程与系统科学的研究方向,把握系统工程与系统科学的发展趋势,广泛开展学术合作。同时该研究方向又重视应用研究,能够将先进的系统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国民经济建设中去,解决实际应用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通过国际学术合作,参与国际学术竞争。目前该学科已在国内外(美国、英国、俄罗斯等)高水平刊物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 《An Introduction to Grey Syetems:Foundations,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s》一书被出版者认为是一本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灰色系统理论的英文著作,对于西方国家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灰色系统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灰色系统、系统仿真和算法、数据结构等研究领域已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在网络优化、网络设计和算法分析研究领域,已经开展了系统的研究,许多方向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其中特等奖一项(《ATC综合模拟系统》),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
  
7. 学科名称: 精密仪器及机械
学科性质:
二级博士学科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


惯性组合导航系统主要研究惯性导航技术及与其它辅助导航系统组合的技术,是新一代导航系统的发展方向。本专业多年来在以下几个研究内容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并具有显著的特色:
低成本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及其工程实现。研究和开发用低成本惯性传感器(如小型挠性陀螺,MEMS-IMU等)的捷联惯性导航系统,是实现低成本、低功耗、低重量、小尺寸、高性能的新一代惯性组合导航系统的发展方向,在原国防科工委“八五”“九五”惯性技术重点预研项目的支持下,在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的误差建模、姿态算法以及工程实现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已在多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所研制的挠性捷联航姿导航系统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获得航空科技进步奖2项,并进行了产品的工程化。
多传感器惯性组合导航系统研究。近年来,在组合导航系统的Kalman滤波算法、平滑滤波算法、智能自适应滤波算法、多子导航系统的信息融合等方面获得了一些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在国防武器系统,如航空惯性组合导航系统、巡航弹地形/惯性/卫星组合导航系统、无人机惯性导航系统等方面也进行了应用,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了近30篇论文,获得过航空科技进步2等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国防价值。
GNSS定位姿态系统的研究。研究用美国GPS和俄国GLONAA导航卫星系统的联合接收机(GNSS)来实现姿态和方位的测定是一项前沿技术,利用模糊度的整数特性及组合导航的特点,采用最优估计理论、非线性整数规划理论进行分析,解决GNSS中的一些理论和工程问题,为军事和民用提供一种新的姿态导航技术和装置,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已开发了GNSS定位姿态系统原理样机,获得了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已在炮兵战车定位定向研究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车载导航系统研究。设计用单自由度微型陀螺和车载设备构成的DR (Dead Reckoning)和GPS组合的车载导航系统在军用和民用方面都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我们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成立了导航研究中心,广泛开展车载GPS/DR车载导航系统的应用研究,已经实现了工程样机,进行了大量的跑车试验和性能考核,另外,在军用车载惯性稳瞄/寻北系统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十五”期间,我们要在微小型惯性器件及低成本惯性组合导航系统的研究应用方面,开创出新的特色,研究出具有实用效果的自主式惯性组合导航系统,并在我校研制的新型无人机飞控导航系统及微小型无人飞行器中得到应用,争创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在导航系统的算法、导航系统信息一体化处理、激光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的研制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果。
学科带头人刘建业教授(博导),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理事。多年来一直在惯性导航、组合导航、最优控制与滤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应用、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研制,地形辅助惯性组合系统,数据融合技术,微电子机械系统惯性传感器(MEMS-IMU)/GNSS组合系统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1997年获得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于1997年至1999年初在美国留学,在导航与控制方面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已指导和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25余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完成重大科研课题10多项。
  
8. 学科名称: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学科性质:
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点是2003年申报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经过几年的发展,本学科点在实验室建设和师资力量的引进方面都卓有成效,已形成以航空智能火力控制系统研究和空地目标实时识别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为主的多种研究方向。本学科点以航空智能火力控制和目标识别为主要研究方向,带动其他相关研究为重点开展学科建设。
现在开展的研究工作有:高性能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理论与应用,遗传算法在系统优化设计中的应用,多变量模糊推理方法,智能工业应用控制的关键技术等。在应用上结合第四代歼击机研究智能格斗技术,智能综合火/飞控制技术,大功率模糊随动系统控制,神经网络自修复飞行控制,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的神经网络方法与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等,在国防十五预研项目中,承担了多机多目标攻击的智能火力控制和智能综合火/飞/推控制的重大研究项目。同时开展厂、所、校的合作,与航空613所、614所、空军第一实验基地等国防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做到人才培养、成果研究、成果推广全面丰收。
实现图像的三维外形识别及外形重建是军事领域中一项急需的重大的关键技术。它涉及到计算机图像、图形、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等多种学科及其交叉,是当前高新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在本研究方向上,我们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重要成果,先后荣获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两项,所研究的照片透视图像三维外形识别和重建技术及“曲面像素法”成果,被专家评为国内首创,国际先进。在这一方向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专著一部。本研究方向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九五”预研基金、航空基金以及横向协作基金近380余万元的资助,目前承担的国家任务、横向协作等200余万元。
本学位专业的主要特色是:对于透视图像摄影参数(图像中物体位置、角度)完全未知的条件下,利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目前主要是曲面像素法),精确定量地确定图像的三维外形,其中考虑到图像深度透视的基本性质,在本研究中建立飞机、直升机、坦克、导弹、舰艇、航天飞机及其他目标图像的三维外形重建技术,为军事目标提供了有重要价值的应用。本研究还首先导出了透视投影逆变换基本关系式,首先提出了二次曲线和非规则光滑平面曲线透视投影的逆变换方法和考虑有深度透视及边缘透视畸变的三维重建方法。同时还提出了用于目标特性的新方法---曲面像素法,这是一项创新性的雷达特性分析的新方法,专家鉴定为国内首创,国际先进水平。这一研究特色和成果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对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对了解、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发展自己的国防工业也具有重大意义,特别在航空航天领域,例如,利用我们的研究成果,复原了F-22等新式飞行器的三维外形,通过实验模型获得了它的气动数据,为我国新一代歼击机的研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数。本研究对民用也有重要价值,例如对交通事故照片图像进行三维分析,代替了现场测量,起到了简化手续,提高事故处理速度,避免测量误差的重要作用。目前本研究主要承担了国防“十五”预研、国家自然基金和横向协作等重要的课题,正在为国防科技的更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9、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本学科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其归属的一级学科电气工程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994年和2001年连续两次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1998年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批准在本学科建设航空电源航空科技部级重点实验室;1999年南京市批准在本学科建设南京市模块电源工程技术中心;2002年与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联合成立航空电源配电研发中心,2004年与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联合成立航空电源系统研发中心。
本学科现有教职工43人,其中教授9人,博导6人(45岁以下7人),副教授、高工21人(40岁以下16人),工学博士16人,3人入选“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2人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国家级优秀教师2人,省部级优秀青年教师3名。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科研队伍,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有多位教授在IEEE、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中国电源学会、江苏省电子学会、江苏省电工技术学会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团体任职。
本学科现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航空航天电源系统、功率变换技术、现代调速系统、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主干课程为电力电子理论与方法、功率电子学、机电能量转换、电网络理论、现代交流调速技术、电源技术与应用、变换器原理与应用、电力电子器件与应用。
  
10、电机与电器本学科于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其归属的一级学科电气工程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它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和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学科现有教职工12人,其中教授3人,博导3人(45岁以下2人),副教授、高工人(40岁以下3人),工学博士6人,1人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省部级优秀青年教师1名。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科研队伍。有多位教授在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江苏省电工技术学会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团体任职。
本学科现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智能电器、电机的数字控制、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特种电机。
主干课程为功率电子学、机电能量转换、电网络理论、现代交流调速技术、工程电磁场数值分析、电机原理与分析、电机计算机数字分析与仿真、电气系统可靠性与维护性。
  
11、电力系统自动化本学科是在航空电源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江苏省重点学科和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学科现有教职工8人,其中教授2人(45岁以下2人),副教授、高工5人(40岁以下5人),工学博士5人,2人入选“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省部级优秀青年教师1名。
本学科现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航空航天供电系统、现代配电技术、继电保护、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分布式电源系统、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
主干课程为功率电子学、机电能量转换、电网络理论、现代交流调速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气系统可靠性与维护性。
  
12、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专业介绍


本学科是我学院近年新成立的具有多学科交叉特色的学科。生物医学工程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在多层次上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其他生命现象的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科学;是工程技术向医学和生命科学渗透的结晶,它涉及到数学、物理、 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和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激光、微波和超声波,以及机械和化工等应用工程学科。



本学科现有教师11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博导2人,副教授3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本学科具有硕士授予权,并依托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招收生物医学工程方向的博士生。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有医学物理、生物电子学、生物信息学、纳米生物医学工程、激光与光子生物学,生理学等。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在生物、医学、工程开展交叉研究的有创新能力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高级人才,能熟悉应用工程技术解决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问题,适合于到科研单位和高校作应用研究和到企业开发新产品的高级专门人才。本学科硕士获得者应掌握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生物信息处理、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等理论基础;具有独立从事以电子信息科学为主,与生物科学交叉的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教学或能承担专门科研技术工作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有严谨求实的态度和科学作风
沙发
tianxiaozhu 发表于 10-3-21 20:10:12 | 只看该作者
好全啊 谢谢啊
板凳
星光依旧 发表于 10-3-26 21:03:5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了
地板
大香蕉烧咖啡 发表于 10-3-27 13:46:06 | 只看该作者
挖塞,这么牛,我们学校的教材就是湖手送的,好吧,就考他了!
5#
2011考研人 发表于 10-4-4 13:09: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小生考研 的帖子

谢谢楼主了
6#
quickgu 发表于 10-4-14 00:07:01 | 只看该作者
这东西,太好了~~!
7#
jscjkitty 发表于 10-4-22 10:19:41 | 只看该作者
有中科院的相关专业介绍么?
8#
hunxiyi 发表于 10-7-8 22:26:18 | 只看该作者
要说明什么啊
9#
bjyszj 发表于 10-8-25 09:22:55 | 只看该作者
了解啦,不错
10#
法伊多 发表于 10-8-25 14:3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看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3 20:09 , Processed in 0.117360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