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失长江者失天下——略论太平军败于湘军的主要原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忽必烈 发表于 06-4-8 11:2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大好河山
--  发布时间:2005-7-17 6:26:18

--  失长江者失天下——略论太平军败于湘军的主要原因
太平天国起义,前后奋战14年,纵横18省,威震全国,最终在清政府和外国侵略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在绞杀太平天国的军事行动中,湘军立了头功 ,那么,太平军败于湘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是太平军军纪比湘军差吗?当然不是。事实上,湘军的纪律是比较差的,例如咸丰四年,湘军首脑曾国藩在上清朝咸丰帝的《水师搜缉剿襄河续获大胜摺》中称:“水师抢船太多,私匿藏货,破城以后,水陆弁勇各获财物,颇有饱则思归之意”,所谓的“饱则思归”就是士兵饱掠之后开小差当逃兵的意思。湘军的逃兵问题也确实很严重,据《曾文正公书扎》卷二十二《复左制军》记湘军鲍超部:“赴湘勇则旋募旋逃,终无足额之一日。”对于湘军的军纪,谭嗣同也指出:“一经湘军之所谓克复,借搜缉捕匪为名,无良莠皆膏于锋刃,乘势淫掳焚掠,无所不至,卷东南数省之精髓,悉数入于湘军,或至愈三四十年,无能恢复其元气,若金陵其尤凋惨者也。”{1}
相反,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早在金田起义进军湖南时,为了杜绝士兵无纪律的抢掠,宣布了一个诏令,创立了圣库制度:“通军大小兵者,自今不得再私藏私带金宝,尽缴归天朝圣库。倘再私藏私带,一经查出,斩首示众,钦此。”{2}曾国藩本人在上清朝咸丰帝的《水师小胜并陈近日剿办情形摺》中亦承认:“官兵有骚扰之名,贼匪有耍结之术,百姓不甚恕贼,不甚惧贼,且有甘心从逆者”。不过,太平军后来在作战中招抚了捻党、天地会等入伙,军纪遂不如前。据《李秀成自述》称:“我天国坏者,一是李昭寿起,二是招得张乐行(捻党)之害,三是广东招来这班兵(天地会)害起,惹我天朝之心变,......害民烧杀,实此等人害起也,前起义到此,并未有害民之时,天下可知”。总的来说,太平军的军纪比湘军要好些。
太平军败于湘军的原因是斗志差吗?不是,因为太平军有宗教信仰,有恂教热诚。尽管曾国藩的湘军也用“孔孟之道”做号召,可是儒教并非宗教,其对士兵思想的控制显然比不上拜上帝会对太平军思想的控制。
那么,太平军败于湘军的主要原因是到底什么呢?答案是因为湘军凭强大的水师控制了长江,从而为最后战胜太平军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俗话说:“北人乘马,南人乘船”。在水网纵横的南方作战,水师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后勤,陆路运粮非常麻烦,而水路运粮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网上已经引滥了的《梦溪笔谈》卷十一记载:“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余尝计之: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斗,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尽。若计复回,只可进九日;二人饷一卒,一去可二十六日,米一石二斗,三人食,日六升,八日则一夫所负已尽,给六日粮遣回,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若计复回,止可进十三日;前八日,日食六升。后五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三人饷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米一五八斗,前六日半,四人食,日八升;减一夫,给四日粮,十七日三人食,日六升;又减一夫,给九日粮,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计复回止,可进十六日。前六日半,日食八升;中七日,日食六升;后十一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放回运(大)[夫]须有援卒,缘运行死亡疾病人数稍减,且以所减之食准接卒所费。运粮之法,人负六斗,此以总数率之也。其间,队长不负,樵汲减半,所馀告均在众夫;更有死亡疾病者,所负之米又以均之,则人所负常不啻六斗矣。故军中不容冗食;一夫冗食,二三人饷之,尚或不足。若以畜乘运之,则驼负三石,马、骡一石五斗,驴一石,比之人运,虽负多而费寡,然刍牧不时,畜多瘦死,一畜死则并所负弃之,较之人负利害相半”。《梦溪笔谈》是宋代沈括的书,而清朝情况也差不多。曾国藩在湘军围困太平天国天京时说:“贼数闻以十万计,每日须食米千石,若无大舟搬运,向能持久。吾在徽用兵二载,深知陆路运米之难,即在金陵城内,运至彀里村一带,数十里之内,月运三万石,经理亦极不易。况城贼之米未必肯搬出耶?”{3}可见陆路运粮之困难,而水师在后勤运粮方面的作用的非常大的。
太平军建立水师的时间比湘军要早,太平军金田起义,进入湖南之后,仅半年时间,便从三四千人发展到十多万人,特别是在岳州缴获了当年吴三桂存放的大批武器弹药,并乘机建立了一支拥有五千多船只的水师,增设了“典水匠”一职。兵锋直指湖南省城武昌,据当时清朝的湖南巡抚常大淳在咸丰二年十一月十四日的奏折称:“现在太平军船只湾泊省城上游之十余里,约数百号,俱安有炮位。江面辽阔,城上之炮击不及,新造炮舡二只,势不能抵,火攻亦不能驶近。其被炮击沉者,多系零星舡只。所载军火粮食甚为充足。两岸对渡,又便于接应。我兵水路出路俱被截断,粮运不通。......”{4}这时候太平军水师的实力在清军之上,太平军的水师一方面用来运粮,“所载军火粮食甚为充足”;另一方面,太平军则利用水师袭击清军水路运粮之船,致使清军“粮运不通”。太平军暨水师克武昌,沿长江两岸而下,浩浩荡荡,势不可挡。“寇(太平军)弃武昌驾船东下,众号五十万,资粮、军械、子女、财帛尽置舟中,分两岸步骑夹行,进向九江,下黄州、武昌、蕲水等十四州县;抵广济县,下武穴镇。两广总督陆建瀛率兵二万馀、船千五百艘上溯,遇寇不战而走,前军尽覆,建瀛狼狈还金陵。寇薄九江而下,收官军委弃砲仗,破安庆,巡抚蒋文庆死之。寇夺银米无算,水陆并进,抵金陵,沿城筑垒二十四,具战船,起新州大胜关迤逦至七洲里止,昼夜环攻,掘地道坏城,守兵溃乱。建瀛易服走,为寇所戕。将军祥厚偕副都统霍隆武等守满城,二日城陷,皆死之”。{5}实际上,太平军早在广西的全州时,就用舟船运粮了,尽管那时候的太平军还没有正式成立水师。(据《清史稿.江忠源传》记载:“贼窜全州,将趋湖南,忠源偕诸军进击。贼陷城不守,复出窜,悉载辎重舟中,期水陆并下。忠源发树塞河,截贼蓑衣渡,鏖战两昼夜,悍酋冯云山中砲死。贼弃舟夜遁,尽获其辎重。”)可见水师对太平天国初期的胜利起了巨大的作用。
清朝为了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充许各地办团练。曾国藩咸丰三年开始以在籍侍郎身份帮办湖南团练。编练成立了一支由儒生统领,召募大批湖南山农,全新的汉族地主武装——湘军。成为清朝对付太平军的一支劲旅。曾国藩深知水师重要,故非常重视建立一支实力雄厚的水师。曾国藩要求清廷为湘军水师的船只装上火力强大的洋炮,他在《请催广东续解洋炮片》声称:“两广总督叶名琛购备洋炮为两湖水师之用,现已先后解到六百尊来楚,皆系真正洋装选验合用之炮”{6}《清史稿.水师》有详细的记载:“长江水师,道光季年,各省内河水师及沿江水师,船多朽敝,值操练之期,虚衍仪式。粤寇东犯,无以制之。咸丰三年,江忠源始建制舰练兵之议。四年,命侍郎曾国籓治水师于衡州,造拖罟、快解、长龙、舢板各船,惟舢板船尤为轻捷制胜,长龙船次之。”其中湘军有“轻捷制胜”的舢板船“一百三十五艘。”这种舢板船的火力非常强大:“舢板船八百斤头砲一位,六、七百斤哨砲一位,船边五十斤转珠小砲二位。洋枪刀矛之属,随宜分配。”舢板船上的火炮也是进口的:“两广督臣,续购大小洋砲,自四百斤至一千五百斤,凡八百尊,尽易旧式砲位,以利东征。”《清史稿.水师》得意的炫耀:“(湘军)大小战船凡三百馀艘,火药四十馀万斤,砲子一百四十万斤,其馀各械咸备,请优诏奖之。水师重在砲位,广东运到洋砲二百尊,续运六百尊,配置各师船,自武、汉至九江,所向克捷。”
湘军水师在咸丰四年出师之初,便在湘潭、岳洲两地重创了太平军水师。《清史稿. 彭玉麟》把湘军水师将领彭玉麟吹嘘了一番:“ 咸丰三年,曾国籓治水师,成十营,辟领一营。其九营多武员,白事悉倚玉麟,隐主全军,草创规制多所赞画。四年,初出师规岳州,不利,退长沙。玉麟偕杨岳斌援湘潭,会塔齐布陆师夹攻,贼舟连樯十里,分三队合击,同时纵火焚其辎重皆尽。贼弃城走,复湘潭,叙功以知县选用。六月,再进岳州,贼据南津以拒。玉麟伏君山,岳斌伏雷公湖,遣小舟挑战,贼舟争出,两翼钞之,毁百馀艘,贼来,迭败之。进攻擂鼓台,贼舟多於官军十倍。玉麟偕岳斌各乘舢板冒砲烟冲入,烧其坐船,贼还救,阵乱,大破之,玉麟伤指,血染襟袖,军中推二人勇略为冠。”其实曾国藩已经承认了,“湘潭、岳洲两次大胜,实赖洋炮之力(见《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三)。”湘军水师后来在湖口中了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的诱兵之计,“水师恃胜锐进,前队舢板入鄱阳湖,贼树栅湖口扼之,不得出,而留九江者,亦屡为贼所袭。”{7}然而,没多久太平天国发生了内讧,湘军水师乘机卷土重来,面对火力如此强大的湘军水师,太平军水师无抗拒的实力,经常不得不采取避战的消极方法与湘军周旋,《清史稿.杨岳斌》记载:“(咸丰)六年,进屯沙口,距武昌三十里。......贼舟往来长江,停则依垒,行皆乘风,恆避战,难得大创......”杨岳斌乃“谋袭烧之。......夜逼贼舟,於南岸嘴纵火,於是贼舟能战者多烬。前军直至黄州,旬日间转战数百里,击毁贼舟六百馀,夺其资粮火药,哨船掠巴河、蕲州、耀兵九江城下而还。” “进规九江......攻湖口,克之。於是内湖外江水师始复合。”太平军水师在长江上游多次经湘军重创,一蹶不振。长江几乎完全成了湘军水师的天下。
此后湘军沿长江而下,先后攻克了太平军固守的武汉、九江、安庆、天京,最终战胜了太平军。其实湘军战胜太平军的战略战术非常简单,就是针对敌对双方都利用长江运粮的特点,每一战都以水师的优势,先巩固己方粮道,再截断对手的粮道,然后便长期围困之,待对手饥饿不堪时再一举歼灭之。例如武汉之战时,湘军水师烧毁太平军的船只,控制了江面。太平军武汉守军是在“武、汉水路援绝,乃益困”的情况下“大溃败走”的。{7}在安庆之战时,湘军截断了太平军的粮道,太平军安庆守军便陷入困境,据咸丰十一年八月廿五日大学士湖广总督官文、两江总督曾国籓、湖北巡抚胡林翼、安徽巡抚李续宜、福建提督杨载福、福州副都统多隆阿奏攻克安庆的情景:“二十九夜,贼以大队扑垒,而暗用小划送米入城。蔡国祥率炮船阻截,概行抢夺。其扑水边营垒者,亦经朱洪章等击退。三十日,曾国荃于菱湖南北两岸扎营四座,派人驻守,与水师互相联系,贼划愈难出入。城中米粮尽绝,贼益慌乱。逆首张朝爵等将由水路逃遁。适我军所挖地道业已开竣装药,五更火发,轰塌北城墙垣。曾国荃分派队伍登城,与水师两路夹击......其从百花亭越城逃出之贼,经水师营官万化林、蔡国祥派队杀尽。众贼首均死于乱军之中。八月初一日卯刻,克复安徽省城”。太平军忠王李秀成在《自述》中评安庆失守是:“合城饿死,而失皖城。”在太平天国兴亡关键的天京之战中,湘军亦故技重拖。曾国荃在《为刘连捷请恤摺》中称:“方金陵之谋合围也,臣以不断贼粮,此粮终不能下,而九洑洲、下关各隘,乃贼接济之路,......贼既失九洑洲,水运已断。”{8}湘军将领李朝斌认为天京粮道水道是要点是九洑洲,陆路要点是雨花台,他在《致黄翼升书(原件南京图书馆藏)》称:“金陵形势,盖以雨花台为陆路藩篱,以九洑洲为水路锁铨”。同治二年四月,湘军先后攻克雨花台、九洑洲,天京太平军陷入困境。“(同治)三年春,克锺山天保城,(天京)城围始合。贼粮匮,城中种麦济饥。......六月十六日,日加午,地道火发,城崩二十馀丈,李臣典、硃洪章等蚁附争登。贼倾火药轰烧,彭毓橘、萧孚泗手刃退卒数人,遂拥入。”(9)湘军终于攻克了天京。

{1}《仁学卷下》谭嗣同著
{2}《洪秀全全集》第184页
{3}《曾文正公家书》卷八之致沅弟书
{4}《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四册,第95页
{5}《清史稿.洪秀全传》
{6}《曾文正公奏稿》卷三
{7}《清史稿.杨岳斌》
{8}《曾忠襄公奏议卷二十八》
{9}《清史稿.曾国荃》

--------------------------------------------------------------------------------

--  作者:大好河山
--  发布时间:2005-7-17 6:27:03

--  
针对湘军凭借水师的优势,沿长江两岸稳打稳扎、向下游步步进逼的不利形势,太平天国水师实力不济,难以硬拼。多数是采取陆路迂回湘军后方,企图湘军断饷道,逼其回师的对策。例如太平天国领导者在湘军围困安庆之初,就制订了一个解安庆之围的计划。即由陈玉成、李秀成等部为主力,在大江南北同时“合取湖北”,目的是抄湘军饷道,攻克武汉,使安庆之围不战而解。在这次战略行动中,太平军北路的陈玉成挺进皖北时先后在挂车河、枞阳受挫,仍然继续西进,连克霍山、英山、蕲水、黄州,逼近武汉。但南路李秀成等部未能依约入鄂、陈玉成还受到英国参赞巴夏礼的劝阻、再加上安庆告急,陈玉成遂被迫放弃西征,回师解安庆之围。李秀成部则迟迟进军皖南,遇挫折即入渐江。次年春入赣,于年中分兵三路入鄂,收义民三十万为兵。此时早已过了会师约期,后来,李秀成遂回师江西。太平军会师武汉计划未能实现,安庆终告失守。
太平军会师武汉计划的失败并非偶然,李秀成一开始就对这个计划信心不足,据《清史稿洪秀全》记载:“秀成闻玉成攻国荃久不下,分攻蕲、黄、广济,欲国籓赴援以分兵力。秀成叹曰:“英王误矣!正使国籓得全力以攻皖,彼岂暇救此閒城哉?彼有长江之利,而我无战舰,安能绝其粮道?”其实李秀成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湘军将领胡林翼在武汉是留有一支水师护饷道的。西征的太平军没有水师,即使到达武汉,也难以断湘军水路饷道。(《清史稿胡林翼》记载:“夫善斗者必扼其吭,善兵者必审其势。今於武汉设重镇,则水陆东征之师,恃为根本军火米粮委输不绝,伤痍疾病休养得所。平吴之策,必先保鄂,明矣。保鄂必先固汉阳。湖北之失,在汉阳无备。下游小挫,贼遂长驱直入。应请於武汉设陆师八千,水师二千,日夜训练。平时有藜藿不采之威,临事有千里折冲之势。且东征之师,孤军下剿,苦战必伤,久役必疲。伤病之人,留於军中,不但误战,亦且误饷。若以武汉之防兵更番迭代,则士气常新,军行必利。此武汉宜急设防练之要。”)
看来,太平天国要想湘军回师,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派一支得力队伍进军四川,把四川搞个天翻地覆才行。胡林翼也很担心太平军进军四川,为什么呢?因为湘军的军饷很多其实是源自川盐的徵税,《清史稿胡林翼》记载:“两湖自淮盐阻绝,率食川盐,於宜昌、沙市、武穴、老河口设局徵税,视旧课增至倍蓰。时东南各省皆抽釐助饷,惟湖北多用士人司榷,覈实无弊。”咸丰七年,太平军石达开部有入川迹象,清朝咸丰帝差点调曾国藩入川。《清史稿曾国藩》交待得很清楚:“时石达开复窜湖南,围宝庆。上虑四川且有变,林翼亦以湖北饷倚川盐,而国藩又久治兵,无疆寄,乃与官文合疏请国藩援蜀。会贼窜广西,上游兵事解。”
不过,以太平军当时的战斗力,即使成功进入四川,能否断绝湘军饷道,仍然是未知数。因为李秀成等部在“合取湖北”的西征军事行动时,确实截断了曾国藩的另一条饷道。《清史稿曾国藩》记载:“国藩驻祁门,本资饷江西,及景德失,议者争言取徽州通浙米。乃自将大军次休宁,值天雨,八营皆溃,草遗嘱寄家,誓死守休宁。适宗棠大破贼乐平,运道通,移驻东流。”太平军断了湘军饷道,搞到曾国藩连遗嘱都写好了。但是,湘军的饷道却被左宗棠重新打通了。“宗棠募五千人,参用珍法,号曰“楚军”。十年八月,宗棠既成军而东,伪翼王石达开窜四川,诏移师讨蜀。国籓、林翼以江、皖事急,合疏留之。时国籓进兵皖南,驻祁门,伪侍王李世贤、忠王李秀成纠众数十万围祁门。宗棠率楚军道江西,转战而前,遂克德兴、婺源。贼趋浮梁景德镇,断祁门饷道。宗棠还师击之,大战於乐平、鄱阳,僵尸十馀万,世贤易服逃,而徽州贼亦遁浙江。自是江、皖军势始振。”{10}左宗棠竟然以区区五千人把人多势众的太平军打了个落花流水,唯一的解释是,大多数营养不良的太平军都是饿着肚子在作战的。事实也的确如此,战乱造成安徽、江苏、淅江广大地区“男妇逃避、烟火断绝,耕者无颗粒之收,相率废业。”“行无人之境,犹鱼行无水之地”、“居不耕之乡,犹鸟居无木之山(据曾国藩〈沿途察看军情贼势片〉)。”{11}太平军只能在这种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筹饷,加上还要负担向天京供应粮饷的任务。怎么有能力供养大量军队在些地方长期作战呢?而湘军供饷区有湘、鄂、皖、川、苏、闽、粤等数省,项目有募、捐、抽、厘数种,还可以在战场上抢掠,相对而言可谓衣食无忧。李秀成部在西征中退军原因之一似乎也与己方饷道出了问题有关,〈李秀成自述〉写道:“我自在金牛宝安招得新兵,不与鲍、胡军战,一因兵新,二因李世贤来报云乐平之败,赶我复回......那时安仪、奉新、新昌一带百姓作怪,抢我由瑞州上下解运军饷,后将此经过,而问其罪,杀其为首二十余人。此事办清,全军遍地而下,瑞州等县亦是撤退。”
左宗棠的楚军以少击众的战例不是孤例,湘军与太平军作战时也善于以少击众。著名的一个战例是围困天京的雨花台之战,在此战中,湘军先用水师巩固己方粮道,再稳守。即使这时候湘军正在闹瘟疫,病者十分之六七,{12}但吃饱肚子的湘军仍然挡住了数十万饥饿的太平军四十多天的猛攻,太平军将领李秀成在〈自述〉中承认失败主要原因也是缺衣缺粮:“因八月而来,各未带冬衣。九、十月正逢天冷,兵又无粮,未能成事者此也。”天京失守的原因并非是太平天国无兵,而是因为太平天国无粮。干王洪仁轩在<自述>中称:“京粮首缺,而京围益无所恃。......奉旨催兵解围......殊各路天兵惮于无粮,多不应命。”
从前文可以看出太平军求解安庆之围的西征,其失败不是偶然的,这次西征原本就不打算开拓疆土、也不打算歼敌主力,而是把解安庆之围的希望寄托在切断湘军饷道之上。事实却无情的证明了太平军连湘军陆路饷道也无力量切断,更别说水路饷道了。数十万太平军根本不可能在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筹到足够的粮饷,要想得到后方的接济,陆路运粮困难重重,又无水师运粮。必然会出现缺粮局面。最后,全军不得不无功而返。然而,太平天国领袖似乎并没有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在同治元年底,太平军发起企图解天京之围的雨花台之役失败后,洪秀全严令李秀成渡江西进皖鄂,以迫使围困天京的湘军回援后方,从而达到解京围的目的。这一战略的决策思维和为解安庆之围而失败的西征几乎一模一样,造成的恶劣后果比解安庆之围的西征更加严重。同治二年,李秀成率主力三十万人渡江,由于长期战乱,每经一处,都没有粮食可供采购。在长江之北徘徊,无奈只能从皖北东归,一路上因为饥饿和被湘军截击,成功南渡者仅余两万人,精锐部队损失惨重,英国人呤利曾经亲眼目睹太平军撤回浦口渡江时的情景,他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写到:“他们人数太多,所以他们的同伴无法加以一一挽手,帮助他们在敌人的炮火之下渡江。炮弹不断在这些瘦骨如柴的人民中间轰轰的爆炸。人群过于密集,许多人被后面的人挤落江中,为江水卷去。成千只炮舰向这些拥挤在一起寸步难移的人们猛烈地轰击。那些精疲力尽残存的兵士从倒在地上的自己同伴的尸体中间慢慢地挣扎起来,这些景象真是令人惨不忍睹”{13}太平军该战役的失败加快了天京陷落的速度。
江北无粮,太平军无奈只能南渡,然而这时候江南的情况也一样糟糕。当时江苏南部和淅江省全部生产被战乱破坏,没有粮食,清朝江西巡抚沈葆桢奏报入赣太平军有“与其饿死江南,不如战死江西”的口号。{14}曾国藩于同治三年三月廿九日《溧阳官军截剿金坛窜逆获胜摺》亦称:“(由江、淅两省开往江西就食的太平军)沿途掳粮,多饥少饱,纷纷逃散,不敢言战,此机势之最可喜者。”
在湘军水师占尽优势,太平军失去水师支援的情况下,太平天国仍然投入主力和湘军在长江沿两岸武汉、九江、安庆、天京等据点反复争夺,最后以精锐丧失饴尽而告终,实属不智。如果当初能够及时避开湘军水师,无论北上还是南下,太平天国应该还可以继续和清廷纠缠许多年。后来,李秀成在天京被湘军围困时,曾要求天王洪秀全放弃天京而远走西北,原因是“其地为妖军水师所不至,洋鬼势力所不能至。”{15}但被洪秀全拒绝了,如此一来,太平天国失败已成为定局,纵使诸葛亮再世,也难以挽回。俗话说:“得中原者得天下”,而太平军当初靠强大的水师从长江顺流直下,所向披麾,安邦立国,到最后因水师不敌湘军水师,而形势急转直下,亡国亡教,真可谓“ 失长江者失天下”。

{10}〈清史稿左宗棠〉
{11}《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一
{12}《清史稿.曾国荃》:“会秋疫大作,士卒病者半。贼酋李秀成自苏州纠众数十万来援,结二百馀垒。国荃於要隘增垒,辅以水师,先固粮道。”
{13}呤利《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下册497页
{14}《沈文肃公政书》卷一部署饶防片
{15}王韬《翁牖余谈》卷四
沙发
wangjunxing 发表于 07-12-10 12:53:15 | 只看该作者
有所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5 23:06 , Processed in 0.083081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