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教育报3月31日:地质人才培养呼唤政策保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1 12:1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矿产资源约束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人才的严重短缺又是形成“瓶颈”的重要原因。如何培养用得上、留得住、适应现代地矿行业需求的专门人才成为当务之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地质人才培养呼唤政策保障。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内蒙古、新疆、云南、河南等13个省、自治区地勘单位负责人在京共商地质人才培养问题,呼吁政府提供政策保障,以加速地质人才的培养。
              地矿单位:有活没人干
  “队伍最困难的是缺少人才,最头疼的是互相争夺人才。”内蒙古地勘局副局长陈峰感叹。地矿院校人才培养总量不足、毕业生跨行业就业、就业后很快流失,现有地矿人才断层严重、结构失衡、高层次人才匮乏、技术骨干奇缺……是目前整个地质行业面临的现状。地质行业作为艰苦行业待遇没有得到应有落实,地位下降,子女上学、就业难等原因,导致地质队伍人才外流,地矿专业高素质毕业生补充到一线的总量明显不足,而且缩减的趋势明显。
  据最近一项对9个省市地矿单位调查显示,5年内地矿人才需求量最大、断层最严重的5个专业是:资源勘查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质学、勘查技术与工程、测绘工程。由于多年来地勘行业存在两低一差: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工作生活条件差,原来的技术骨干外流。人才短缺的情况十分严重,直接威胁国家地质事业发展繁荣。
  有些地矿单位连续十年连一个重点地矿油院校本科毕业生都要不到,使得地矿部门既缺乏专业人才又学历偏低。河南省地勘局人事劳动处处长董富强说:“我们每年要毕业生,研究生一两个甚至没有,本科生很少,专科生也不多,没办法就选中专生。有些地方要不到科班出身的只好选相关专业毕业生干专业工作。有些单位有活没人干。”
  进入21世纪后,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在地矿行业中所占比例逐年降低,中高级职称职位大量空缺,许多项目因人员匮乏受到重大影响。内蒙古地勘局副局长陈峰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近年来对地质找矿工作投资力度很大,去年投入6亿元,但因缺人真正做的工作不到3亿元。
  宣传力度不够也是导致地矿单位吸引人才不力的一个原因。河南各地矿单位工资总额在各地市排名在前列,郑州市统计局统计报告显示,勘探行业在郑州市工资总额排名第三。2000年分配制度改革后有些技术人员年工资达五六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今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投入10亿元,地矿人员工资不断提高。“如果能很好地宣传我们的好形势会吸引人才。”陈峰说。
               地质高校:整体被弱化
  改革开放后地质院校在恢复办学后向多科性综合方向发展。上一轮院校合并调整之后的情况是:为数相当的地矿院校与所属部门脱离隶属关系,少数院校直接化转归教育部管理,或通过与其他院校合并进入教育部,部分院校归属地方教育部门管理。
  高教管理体制和办学格局的变化使地矿院校的办学思路和社会服务领域发生重大转变。传统地矿类专业不断经受调整、改造、转向,一些专业被压缩、合并甚至撤销,导致地矿人才培养数量和专业针对性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归属发生变化后原行业主管部门对地质院校的建设发展的关注和支持大幅减少,地质院校有一种被边缘化的感觉。
  原来全国有8所地质院校,经过合并、改名,现只剩下北京和武汉的中国地质大学。地质专业也越办越少,目前全国有65所院校有与地质相关的专业,从数量上看不算少,但内涵已发生变化,有的改为环境、工程技术等,虽然与地质相关,但“味儿”不纯了,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不能适应地质工作需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机关体制改革的推进,各地矿行业所属单位普遍进行了机构改革、行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的单位甚至调整了隶属关系。受行业转型期影响,地矿行业社会地位、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在相当长时间内社会认可度走低。
  随着招生大环境变化和政策的调整,国家有关地矿专业招生的优惠政策逐步取消,生源数量和质量受到较大影响。同时,近年来由于地矿类本科生招生数量有限,有不少地矿专业的本科生跨专业考研或跨专业就业,进而导致地矿类专业研究生报考生源数量和到地矿行业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不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专业每年300多毕业生中约有一半参加考研,另一半中的40%改行搞地理信息、环境等,真正纳入分配的只有100人左右,大部分还没能到地质队就被上级地质单位“截留”。2003年分到地勘单位就业的学生中,所在最“小”的城市是唐山。面对人才需求学校也愿意增加规模,但又有一定难度,如果增加地学专业规模就得减少人文专业的教学工作量,就会出现部分教师工作量不满的问题。此外,该校地学院现有教师既要承担科研项目又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老师们负担很重。
  近几年体制变化使得比农林专业艰苦得多的地质专业学生获得的国家拨款反而要少一两千或两三千元。由于地矿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多,办学成本较高,学费又相对低,致使学校主动扩招空间有限。
              学校单位:渴望政策支持
  面对国家地矿人才匮乏的局面,地质院校有为国家培养急需人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大学一定要站在国家立场考虑问题,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要急国家所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副书记刘志方说。针对学校培养总量不足及地质单位人才紧缺的现状,刘志方认为在急需人才的地区建办学点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好的方式,尽管这样做不会为学校带来什么经济收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围绕温家宝总理所题“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进行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以投身西部为荣,以服务基层为荣,以创业成才为荣”的“三光荣”教育。校领导每年携带慰问品到西部、边远地区看望在地矿部门工作的毕业生。学校工作已见成效,2005年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前往基层就业人数高达90%,本学期许多非地学专业学生主动申请转到地学专业学习。
  尽管学校培养总量在增加,一些毕业生走向西部和基层,但与地矿单位的需求量和期望值差距很大。刘志方认为,解决问题要有实招,在当今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环境中,要把加强思政工作的有效性与解决问题的实效性结合起来。
  “常说搞农业艰苦,但至少是手机还能通的地方,一般还能通电。现在找矿都是到过去因技术限制找不到的、当初被遗忘的或当年没有找的、十分困难的地方,手机都没有信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吴淦国说。地矿行业所属单位大多数处于西部或边远地区,在生活条件和待遇上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对毕业生缺乏吸引力。
  相对于现代新兴产业而言,为数不少的地矿行业所属单位目前仍存在不少用人机制和人才成长环境问题,缺乏连续完整的人才战略规划,对高素质毕业生和高层次人才吸引力有限,派不去、留不住。
  尽管学校一再在培养总量和思想教育上下功夫,一些地矿单位也采取了为毕业生报销学费、提供安家费等措施吸引人才,但学校和用人单位仍免不了有一个担忧:学生是否愿意下去,下去了是否留得住。有些问题不是高校或地矿单位自身所能解决的,需要外部体制机制的调整和国家在政策和具体措施上给予支持。吴淦国说:“地质工作的艰辛不为很多人了解。怎样把我们的毕业生输送到地矿单位需要有政策,能吸引人积极参加地矿工作的政策才是好政策。”
  《中国教育报》2006年3月31日第3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5-5 18:04 , Processed in 0.078335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