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国高校历史专业介绍

[复制链接]
11#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18:30 | 只看该作者
古籍所的全体同仁以接续中华传统文化为职志,长年在古文献这一寂寞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出版的著作及整理的古籍有:《陶渊明年谱》、《元明清诗选注》、《周代国家形态研究》、《春秋学史》、《清代官方史学研究》、《清初诗歌》、《诗论》、《蔡邕集编年校注》、《周礼注疏》、《众家编年体晋史》、《司马温公年谱》、《阴铿集校注》、《何逊集校注》、《盐铁论选译》、《陶渊明新探》、《清代官方史学研究》、《苏轼文学理论研究》、《通假字典》、《清代经部序跋选》、《清代史部序跋选》、《史学史资料编年》、《文史论集》、《文史论集二集》等,此外在全国各级各类刊物上,每年都有他们的一批论文发表。

  古籍所现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教师中有5名具有博士学位,另有1名目前正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古籍所具有文、史并重的特点,科研人员中有7人毕业于历史系,其余则毕业于中文系。

  古籍所自1989年始招收研究生,截止到2002年,已有11届研究生毕业。课程设置已经配套,主干课程有赵伯雄教授的古典文献学、经籍概论,邓安生教授的训诂学、文化史专题,王薇副教授的中国文化史,刘畅副教授的文学文献学,王力平副教授的古典文献研究法、陈寅恪与文献学研究、敦煌文献与历史研究,郑天一副教授的版本学,赵永纪教授的清代学术史,陈絜博士的文字学、出土文献与历史研究等。本所着眼于培养能够继承并弘扬民族文化遗产的人才,因此特别注重目录、文字、训诂、校勘、版本这一类知识的传授,特别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并研究古书(其中尤以先秦古籍及清人的学术著作为重点)的能力,旨在使学生在读研究生期间打下扎实的国学根底。学生在学期间,还要有一段时间参加所里的研究项目,这样对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很有好处。

  本所崇尚脚踏实地做学问,提倡严谨朴实的学风、文风,力戒浮躁,力戒急功近利。本所教师愿与海内外同行交流学术,切磋共进。

负责人:
所长 赵伯雄教授
学术带头人:
赵伯雄教授、赵永纪教授、邓安生教授
学术队伍:
历史文献研究室:
赵伯雄 王力平 吴振清 王薇 陈德弟 孙卫国 陈絜
文学文献研究室:
邓安生 赵永纪 刘畅 郑天一 敖堃 杨永明
科研方向:
古籍整理、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古代史、经学史、古典文学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

--------------------------------------------------------------------------------

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历史悠久并充满生机与活力。1923年蒋廷黼创建南开大学历史系时就开展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主讲中外关系史,提倡开展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进行村史、厂史的调查与资料整理,并邀请梁启超等名家授课,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就是在南开讲课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1949年以后,本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魏宏运教授、来新夏教授、林树惠教授开设多门基础课和选修课,出版了数十部在国内外影响深远的论著;60年代以后,陈振江教授、李喜所教授、王永祥教授等投入本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成绩卓著,逐步奠定了本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1986年,本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8年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包括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周恩来研究室、北洋历史研究室、中国留学教育研究中心、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并和马列学院党史教研室、经济学院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室、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资源共享,学科共建。本所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7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

本所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教学与科研基地,注重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完备,多次获得教学优秀奖,教学设施先进,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并有专门的电脑机房,可供学生使用。本所招收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中国近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史3个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招收中国近代文化史、中国近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宗教史、中国近现代社会性别史、中国近现代政党与政治制度史、抗日战争史、当代中国史、华北地域史、当代中国社会史、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人物研究、近代中俄关系史、近现代社会思潮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校博士生28名,博士后3名,硕士研究生32名,外国留学生8名。本所已经培养出博士生50余名、硕士生上百名,其中有不少海外留学生。这些毕业生以专业扎实、综合素质高著称,多分配在高校、科研单位、新闻出版部门、党政机关等单位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本所以社会文化史为稳固的研究方向,以留学生与近代社会文化、华北区域社会文化研究、北洋时期社会文化研究、周恩来与近现代人物研究为切入点,注重点面结合,从整体上探讨百年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承担的国家、教育部、省市级及海外合作科研项目约70项。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学术论文千余篇,其中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省市部级奖励。代表作有李喜所教授的《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刘景泉教授的《北京政府的议会政治》、王先明教授的《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侯杰教授的《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江沛教授的《民国时期意识形态管理研究》、元青教授的《杜威与中国》、张静教授的《郭嵩焘思想文化研究》。

本所特别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成功主办多次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与美国、日本和欧洲以及港台地区建立了稳固的学术交流关系,多次与日本、加拿大学者合作进行华北区域社会史的调查与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定期派员赴美、俄、法、英、德、意、奥、荷、澳、日、韩和港台地区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和访问、讲学,还邀请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和访问。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

   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前身为历史所美国研究室,成立于1964年,创办者为著名历史学家杨生茂教授。1979年起为历史研究所下属的研究机构,2000年并属历史学院。1979年发起成立中国美国史研究会,1990-2002年为该研究会秘书处所在地。现有研究人员7名,其中教授3名,博士生指导教师2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拥有博士学位者6人;聘请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Eric Foner为客座教授,聘请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王希博士为兼职教授。重点研究美国外交史、史学史、社会运动史、政治史、思想史、种族关系史和美加关系史,出版学术著作多种,主要有《美国史新编》(杨生茂、陆镜生著)、《美国外交政策史》(杨生茂主编)、《美国社会变革与美国工人运动》(张友伦著)、《美国人权政治》(陆镜生著)、《美国工人运动史》(张友伦、陆镜生著)、《文化的边疆》(李剑鸣著)、《美国的奠基时代》(李剑鸣著)、《美国与加拿大关系史纲》(杨令侠著)、《战后加拿大与美国关系研究》(杨令侠著)、《朝鲜战争时期的美国与中国》(赵学功著)、《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赵学功著)、《加拿大通史简编》(张友伦、原祖杰等主编)等。该室自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截止于2002年已培养硕士生70名,博士生23名。为研究生开设的主干课程包括“美国通史”、“美国史学史”、“美国史学研究方法”、“美国史学名著选读”、“美国早期史”、“19世纪美国史”、“20世纪美国史”、“美国社会运动史”、“美国思想史”、“美国种族关系史”、“美国外交史”、“美国经济史”、“美加关系史”、“加拿大史”等。每年邀请美国学者前来讲学,并有美国富布赖特教授为研究生授课。

  该中心现职成员为:李剑鸣教授(本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博士)、韩铁教授(历史学博士)、赵学功副教授(本中心常务副主任,历史学博士)、杨令侠教授(历史学博士)、肖军副教授、张聚国副教授(本中心副主任,历史学博士)、罗宣博士;兼职教授:埃里克·丰纳(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王希博士(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已退休人员有:杨生茂教授(第一任室主任)、张友伦教授(前任室主任)、陆镜生教授、易廷镇教授(现居香港)、林静芬副教授;曾在该室工作的人员有:辜燮高教授(南开大学历史系)、冯承柏教授(南开大学历史系)、白凤兰女士(南开大学法学系)、李元良先生(已故)、陈文林先生(已故)、周基堃教授(已故)、王心扬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李青教授(杭州师院历史系)、倪亭博士(美国圣玛丽大学)、徐国琦先生(美国卡拉玛祖学院)、原祖杰先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杜耀光先生(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张聪女士(美国华盛顿大学)等。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

   南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2002年之前属于独立的实体研究机构,实行学院制之后归属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研究拉丁美洲历史和现状问题为主,兼研究美洲的其他问题。现有专职研究人员5人,其中教授3人(含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另有兼职研究人员4人,中心主任现为王晓德教授,副主任为韩琦教授。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是在原国家教委社科司的直接指导下,根据1991年12月6日召开的南开大学第19次校长办公会议的有关决定建立的,洪国起教授出任第一任中心主任。在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南开大学的关怀与指导下,中心发展很快,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重点由最初的拉丁美洲历史和现状问题逐步扩展为以美洲地区国际关系的研究。在此背景下,经南开大学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南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对外可使用“南开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名称,实行一套人员两块牌子。

  自成立以来,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一直以科研为工作重点,协助原国家教委社科司起草了八·五·九拉美重点课题规划,参与了原国家教委社科发展研究中心社会主义跟踪研究等方面工作。中心研究人员先后承担了原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项目2项,九·五规划项目2项,国家社科十·五规划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1项。出版专著4部,编著3部,译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万心蕙奖学金一等奖1项,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培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12名。中心现在读博士生12名,硕士生6名。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承担了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秘书处的日常工作,洪国起教授担任研究会理事长,王晓德教授担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心自成立以来于1994年、1999年、2000年、2001年成功地举办了四次有关拉美问题的国内学术讨论会。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中心研究人员先后到巴西、墨西哥、美国和哥伦比亚进行访问或进修。同时,先后接待了来自巴西、美国、智利、阿根廷、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和留学生。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的资料建设不断完善,除学校已有的中西文图书资料外,还购置了《拉丁美洲研究》、《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参考资料》、《世界形势分析》、《国际经济》、《国际政治》等多种中文期刊和CEPAL Review,Latin American Perspectives,Latin American Economy and Business,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NACLA Report on the Americas 和 Comercio Exterior 等多种西文期刊。此外,拉美研究中心还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中外文图书订购渠道和有关资料的捐赠渠道。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简介:

  1、洪国起,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理事长。

  2、王晓德,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3、韩 琦,历史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4、王 萍,历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

  5、董国辉,历史学博士,讲师。

  联系人:王晓德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文献资料中心

--------------------------------------------------------------------------------

   历史学院文献资料中心包括中文资料阅览室、外文资料阅览室、古典文献阅览室、拉美文献阅览室、电子图书阅览室、缩微胶片阅览室等部分,总面积有640平方米。

  文献资料中心藏书丰富,收藏书刊约4万种,近6万册,其中包括各类基本中外文工具书、百科全书;历史学科各专业教学参考书、教科书;反映我国当前历史学最新、最前沿科研教学水平与现状的主要学术著作和学术信息;多种大型历史文献图册;反映我国建国以来古籍文献整理成果的各种重要古典文献;包括英、日、法、西、意、朝等多种文字在内的外文图书文献;16世纪以来有关国外中国研究、亚太区域研究的大型缩微胶片文献资料;近320种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和报纸、杂志;多种重要的大型期刊文献和国外、港台地区学术期刊;多种电子版图书、和重要的教学幻灯片。文献资料中心并收藏有十分珍贵的线装古代典籍文献。

  中心设有缩微胶片阅读室、拥有27台计算机设备的电子阅览室,可供查阅数千种网上电子刊物及国内外网上学术信息。

  文献资料中心并设有古籍整理研究、美国史研究、拉美史研究、周恩来研究、明清史研究等专室、专架,为各系、所、教研室提供专题服务。

  文献资料中心建立了包括计算机管理系统、电子监测系统、文献检索系统等在内的先进图书资料管理体系,依照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通过计算机进行正规的图书借阅流通。遵循资源共享的原则,除备有全中心中外文书目期刊文献总目录可供检索查询外,中文书基本实现了网上检索查询。

  目前,历史学院文献资料中心正在进一步加强调整,使其藏书更加全面,管理不断完善,为历史学院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
12#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18:53 | 只看该作者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在川大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的历史学位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875年创办的尊经书院,直接前身则为1902年建立的四川存古学堂史学科,迄今已逾百载。长期以来,学术大师辈出,学术成就显著,学术地位辉煌,一时之盛,饮誉华夏。在新时期,古老的历史学科明确历史使命,正视时代现实,求新求变,努力把握时代节奏,意气奋发开创新辉煌。

学院现辖历史系、考古系、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博物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藏学研究所等系所和城市所、东西方社会文化比较研究中心、长江文明研究中心、三国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系国家教育部首批博士与硕士授予单位、“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及历史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拥有专门史国家重点学科。专业设置全面,现有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3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门史、世界史等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研究员)30余名、副教授(副研究员)4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30人。在长逾百年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平实、稳健、严谨、求新的学术传统,人才众多,硕果累累,倍受海内外学术界瞩目。改革开放以来,学院为国家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0余人,本科生1200多人。



学院
党委
书  记
孙锦泉
028-85415310
书记信箱:scu85415310@163.com

副书记
鲍成志

办公室
李志勇
028-85412314

黄  茂  
王晓辉  
学院
行政
院  长
王挺之
028-85412804
院长信箱:scu85412804@163.com

副院长
霍 巍
028-85417157

舒大刚
028-85412426

石应平
028-85412804

李德英  028-85412804  
办公室
杨  民
028-85412312

028-85417695



成功伟  
教务办公室
刘利容  028-85412312  
学生工作
办公室
  
邹  卫
028-85412761

028-85412955
  
胡晓梅  
卢天玲  
邓  丽  
康芮果  
成教自考
办公室
(文科楼401)

  
028-85412315

028-85417079



学院传真

  
028-85412804

教授
  

  蔡崇榜  陈廷湘  方述鑫  郭  齐  何  平  何一民  
何  崝  黄奇逸  霍  巍  蓝  勇  李  涛  李文泽  
刘复生  刘世龙  吕一飞  罗二虎  罗志田  彭邦本  
彭裕商  冉光荣  石  硕  石应平  舒大刚  孙锦泉  
王挺之  杨世文  杨天宏  杨振之  张  箭  


副教授


  白  彬  黄  鹂  黄  伟  李柏槐  李德英  李映福  
李永宪  李勇先  李  原  缪元朗  邱国盛  粟品孝  
王东杰  王  蕾  吴开婉  吴铭能  徐  波  徐  君  
杨兴梅  杨秀春  曾瑞炎  周 毅   
      


讲师


  鲍成志  陈  波  程  励  范  瑛  甘  露  何元洪  
黄  茂  李志勇  廖  峰  廖  培  刘红艳  刘利容  
刘利容  刘禄山  谯  珊  王俊鸿  王晓辉  肖  葱  
杨  民  辛  旭  徐  跃  余  丹  于孟洲  张长虹  
张新宇  赵德云  周  静   



助教

  成功伟  陈 谨  邓 丽  康芮果  胡晓梅  李 慧  
卢天玲  杨 锋      




硕士导师


  白 彬 刁忠民 方述鑫 黄锦君 黄  鹂 黄  伟  
何  崝 蓝  勇  李柏槐 李德英 李  涛  李映福
李永宪 李勇先 李  原 刘世龙  吕一飞  缪元朗
彭邦本  石应平  粟品孝 孙锦泉  王东杰 王智勇
吴洪泽 向以鲜 吴开婉 徐  波 徐  君 徐亮工
杨兴梅  杨世文  杨振之  曾瑞炎  周 毅  


  
四川大学的历史学科是恢复以来第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978年获得中国古代史与考古学两个博士点,后又于1990年获得全国第一个专门史博士授权点。1995年,建立历史学国家“文科基础学位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0年初,学院获准设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同年底,历史学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院博士学位授权点增加到8个,2002年初,“专门史”专业申报国家重点学科获得批准, 同年,学院获准设立了 “中国藏学研究所”,成为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目前,学院已在一级学科所覆盖的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形成了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宋史研究方向有古籍整理研究所,这是全国不可多见的资料库,尤以晚宋史、西夏史、学术文化史和全宋文的整理与研究方面拥有优势而著称。考古学博士点不仅是国家首批博士点, 也是中国西南唯一的考古学博士点。目前在对以广汉三星堆遗址为中心的巴蜀文化研究、以长江三峡地区为主的三峡考古研究、以岷江上游为主的早期蜀文化研究及西藏考古研究方面均已取得具有全国影响的或领先地位的学术成果,本方向还是全国高校中唯一在西藏地区长期开展考古工作并与西藏考古学界建立密切关系的学科点。近年来, 西藏佛教考古研究亦开始取得进展。历史文献学学科点的古文字研究方向,在全国高校同行中有显著特色。中国专门史博士点的研究水平与国内外同行相比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其中区域城市史方向, 是学术界公认的国内城市史研究的重要据点。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弥补了国内外对中国区域社会研究主要集中于长江下游和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研究相对薄弱的遗缺。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方向对西南民族的研究有长期的传统, 基础雄厚, 具有学科优势。区域文化研究方向在巴蜀文化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与学术研究等方面有长足进展,在国内外和港台地区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世界史博士点是在卢剑波等史学家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博士培养基地,目前已被国内同行公认为文艺复兴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

项 目
2004年

硕士点
8

博士点
10

国家重点学科
1

博士后流动站
1

省级重点学科
4

国家重点研究基地
1

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1

一级学科授予


“211”重点建设项目
1

硕士点
专门史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史学史及史学理论

各专业介绍

博士点  专门史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史学史及史学理论

藏族历史、经济与社会发展
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
   
学科类型  学科名称  批准时间  
国家重点学科
专门史
2000年  
“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中国区域历史与宗教文化
2002年  
省级重点学科  中国古代史与考古学
1996年  
专门史
1999年  
世界史
2004年  
历史文献学
2004年  

35.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60102)
研究方向:
1.西南考古                   2.新石器时代考古                      3.商周考古
4.汉唐考古                  5.博物馆学                           6. 美术考古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史学理论 2、3 54 3 考试
考古研究方法论 1、2 54 3 考试
考古文献研究 1、2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西南民族考古 1、2 72 4 考试 适应方向1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 1、2 72 4 考试 适应方向2
商周考古研究 1、2 72 4 考试 适应方向3
汉唐考古研究 1、2 72 4 考试 适应方向4
博物馆学 1、2 72 4 考试 适应方向5
美术考古研究 1、2 72 4 考试 适应方向6
必修课 田野调查与发掘 4 72 4 考试
博物馆陈列设计 4 72 4 考试
电子计算机运用 4 72 4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西南民族史 3、4 36 2 考查
中国佛教史(道教史) 3、4 36 2 考查
文化人类学 3、4 36 2 考查
教学
实践   2 考查
36.历史地理学(060103)
研究方向:
1.历史环境地理                   2.历史经济地理                      3.历史政治地理
4.历史文化地理                   5.区域历史地理                       6.区域历史地理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历史地理学概论 1、2 72 4 考试
历史文献学概论 1、2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历史环境地理专题 3、4 72 4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门
历史经济地理专题 3、4 72 4 考试
历史政治地理专题 3、4 72 4 考试
历史文化地理专题 3、4 72 4 考试
必修课 历史地理文献导读 1、2 54 3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中国城市史专题 3、4 54 3 考试
中国民族史专题 3、4 54 3 考试
中国旅游地理 3、4 54 3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中国考古学专题 3、4 36 2 考查
中国人口史专题 3、4 36 2 考查
中国学术史专题 3、4 36 2 考查
地图学与地名学专题 3、4 36 2 考查
计算机与绘图 3、4 36 2 考查
西南地方史专题 3、4 36 2 考查
以蜀文化专题 3、4 36 2 考查
宁辽金元历史与文化专题 3、4 36 2 考查
教学
实践   2 考查
37.历史文献学(060104)
研究方向:
1.古文字学        2.魏晋南北朝历史文献研究      3.宋辽金元历史文献研究     4.儒学文献研究
4.儒学文献研究    5.计算机与历史文献处理研究     6.档案管理              6.版本目录学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中国历史文献学 1 72 4 考试
中国目录学 1 72 4 考试
《说文解字》研究 1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甲骨文研读 1、2 72 4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1门
两周铜器铭方文研究 2、3 72 4 考试
魏晋南北朝历史文献研读 2、3 72 4 考试
魏晋南北朝历史文献整理 2、3 72 4 考试
宁辽金元史科学 2、3 72 4 考试
文字、音韵、训诂学基础 2、3 72 4 考试
经学历史 2、3 72 4 考试
儒家要籍研读 2、3 72 4 考试
计算机与历史文献研究 2、3 72 4 考试
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研究结合的理论与实践 2、3 72 4 考试
档案学理论与历史研究 2、3 72 4 考试
档案学理论与实践 2、3 72 4 考试
版本目录学 2、3 72 4 考试
中国文献学史 2、3 72 4 考试
必修课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 3、4 54 3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魏晋南北朝史专题 3、4 54 3 考试
中国儒学史 3、4 54 3 考试
儒学文献导读 3、4 54 3 考试
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 3、4 54 3 考试
档案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3、4 54 3 考试
中国学术史专题研究 3、4 54 3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 4 54 3 考查
基本史籍导读 4 36 2 考查
群经概论 4 36 2 考查
宋辽金元学术史 4 36 2 考查
中国儒家思想专题研究 4 36 2 考查
计算机与现代文明 4 36 2 考查
专门档案管理专题 4 36 2 考查
比较档案管理专题 4 36 2 考查
中外档案学著作选读 4 36 2 考查
计算机数据文献标准与文献编目 4 36 2 考查
目录基本资料导读 4 36 2 考查
教学
实践   2 考查
38.专门史(060105)
研究方向:
1.中国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                     2.藏族史                 3.民族社会研究
4.中国文化史                               5.中国学术史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史学理论 1、2 72 4 考试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 1、2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专题研究 3、4 72 4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门
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专题研究 3、4 72 4 考试
民族史专题研究 3、4 72 4 考试
民族史料导读(含藏文史料导读) 3、4 72 4 考试
中国文化史专题研究 3、4 72 4 考试
中国文化史史料导读 3、4 72 4 考试
中国学术史专题 3、4 72 4 考试
中国学术史史料导读 3、4 72 4 考试
必修课 城市学 3、4 54 3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区域城市研究 3、4 54 3 考试
社会调查 3、4 54 3 考试
中国社会史 3、4 54 3 考试
中国思想史 3、4 54 3 考试
中国儒学史 3、4 54 3 考试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3、4 54 3 考试
藏学概论 3、4 54 3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城市社会学 3、4 36 2 考查
城市管理学 3、4 36 2 考查
民族地区考古发现研究 3、4 36 2 考查
中国民族与宗教 3、4 36 2 考查
中国学术史 3、4 36 2 考查
中外文化交流史 3、4 36 2 考查
中外学术交流史 3、4 36 2 考查
计算机理论及应用 3、4 36 2 考查
教学
实践   2 考查
39.中国古代史(060106)
研究方向:
1.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2.先秦史                      3.魏晋南北朝史
4.隋唐史                    5.宋史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史学理论 2、3 72 4 考试
中国古代史料学 2、3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基本史籍导读 2、3 72 4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中国古代史专题 1、2 72 4 考试
断代史研究 2、3 72 4 考试
必修课 中国学术思想史专题 2、3 54 3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盅民族史专题 2、3 54 3 考试
中国考古学专题 2、3 54 3 考试
中国文化史专题 2、3 54 3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中国经史专题 2、3 54 3 考试
教学
实践   2 考查
41.世界史(060108)
研究方向: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研究      2.欧洲文化与欧洲现代化研究                 3.国际关系史
4.世界中世纪史              5.世界近代史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史学理论 1、2 72 4 考试
世界文明史 1、2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专题研究 2、3 72 4 考试
欧洲文化与现代化专题 2、3 72 4 考试
西方文化史 2、3 72 4 考试
国际关系史 2、3 72 4 考试
必修课 史料选读 1、2 54 3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研究 3或4 54 3 考试
国际关系史专题研究 3或4 54 3 考试
世界中世纪史专题研究 3或4 54 3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英国史 3或4 36 2 考试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3或4 36 2 考查
意大利史 3或4 36 2 考查
俄苏史 3或4 36 2 考查
欧洲艺术史 3或4 36 2 考查
当代国际政治 3或4 36 2 考查
世界科技史 3或4 36 2 考查
教学
实践   2 考查
40.中国近现代史(060107)
研究方向:
1.中国近代史                   2.中国现代史                      3.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课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备   注
公  共
学位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1、2 90 3 考试
第一外国语 1、2 200 4 考试
专业学位课 专业共同课 专业外语 1、2 40 2 考试
史学理论 3 54 3 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史籍导读 3 72 4 考试
研究方向课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 2、3 108 6 考试 适用方向1
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 2、3 108 6 考试 适用方向2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专题研究 2、3 72 4 考试 适用方向3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史料研读 3 54 3 考试 适用方向3
必修课 辛亥革命专题研究 2 54 3 考试 各研究方向选学2-3门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 54 3 考试
中国近代文化思想专题研究 2 54 3 考试
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专题研究 3 54 3 考试
中国国民党史专题研究 3 54 3 考试
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专题研究 3 54 3 考试
选修课 体育 1 36 1 考试
第二外国语 3、4 144 2 考试
中外近代比较研究 4 36 2 考查
城市学与城市研究 4 36 2 考查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专题研究 4 36 2 考查
教学
实践   2 考查
13#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19:12 | 只看该作者
渤海大学

渤海大学历史系简介

  
  渤海大学历史系多年来发展迅速,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档次不断提高,现有教职员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2人。其中辽宁省社科理论人才1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校学科带头人1人,校教学骨干1人),教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层次、学缘结构均衡合理,是一支朝气蓬勃极具发展潜力的教师队伍。有国家级、省级、校级在研项目7个。历史系现有历史学一个本科专业,有中国古代史、历史教学论 、世界史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方向)。现有两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中国古代史、世界史。


历史系科研骨干



崔向东 1963年生,历史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历史系主任。现为校学科带头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战国秦汉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历史教学论。出版专著《汉代豪族研究》,主编、编著10余部。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史研究动态》、《文博》、《秦文化论丛》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子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4项。现正主持全国博士后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等4项。2003年获全国博士后科研基金三等奖。2003年入选为辽宁省社科理论人才。
李亚光 1971年生,历史系副教授,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所,中国古代史专业,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史。在《史学集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
潘德昌 1970年生,历史系副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世界近代史、日本史、中日关系史。在《日本学论坛》、《社会科学辑刊》、《辽宁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2项。
钟素芬 1962年生,历史系副教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在《文史知识》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论著1部,参编论著3部。参与省级科研项目2项。
--------------------------------------------------------------
解晓东 1965年生、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世界史专业、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吉林大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世界现代史、日本史、世界现代化。在《世界历史》、《社会科学辑刊》、《日本学论坛》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论著2部。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子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3项,在研辽宁省社科规划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3项。
--------------------------------------------------------------
任仲书 1957年生, 渤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毕业于锦州师范学院政史系,史学学士。辽宁省历史学会理事;锦州市政府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成员。主要研究方向:宋辽金史。在《史学集刊》、《河南大学学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学术论著1部;参编论著3部。
研究生专业介绍

1、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专业是渤海大学重点扶持学科,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战国秦汉史、唐宋辽金史和中国古代旅游文化史三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聚集了一批年轻学者,科研能力强,研究成果突出。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合理,现有教授3人(特聘1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有辽宁省社科理论人才1人。现有指导教师4人,主持国家、省级科研项目5项,近年来科研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中国古代史专业现已招收研究生21人,他们勤奋刻苦,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有多人发表学术论文。

2、课程与教学论(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历史)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已形成了中国历史教学、世界历史教学和历史课程论三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现有教授2人(含兼职),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有辽宁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校教学骨干1人。现有指导教师3人,科研能力强,研究成果突出,主持省级科研项目3项,近年来科研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已经招收三届硕士研究生,现有研究生15人,他们勤奋刻苦,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科研能力迅速提高,已在国家核心、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3、世界史

  世界史2005年9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含博士2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1人。主持省级科研立项6项,国家级立项1项(子项目)。
14#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20:29 | 只看该作者
兰州大学

---------------------------------
历史文化学院

  本院现有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23人。拥有历史学、民族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历史文献学、中国少数民族史3个博士点;民族学、中国古代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文献学、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中国少数民族史、专门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9个硕士点。本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历史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同时也是教育部民族学、历史文献学科研基地。主办《西北史地》、《敦煌学辑刊》等国内外发行的学术刊物。

  ★历史学基地班(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培养少而精的史学高级专门人才。课程体系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的特点。主要课程有: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理论、历史文选、民族学通论、考古学通论等。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为主,并采取导师制加强对学生学习和科研创新的指导。毕业生基本为研究生生源。

  ★历史学类(含历史学、世界历史、博物馆学3个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历史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广博学识的史学人才和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新生入学后,前两年统一学习历史学类基础课和公共课,后两年学生志愿选择专业。注重外语水平、计算机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毕业生适宜从事教学、科研、文化交流、宣传等工作。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文化方向,双学位班):培养适应国际交流,能熟练运用外语和多媒体技术,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旅游学基础知识及实用技能的复合型、双学位高级人才。主要课程有: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旅游经济学、导游规程、涉外礼仪、博物馆学、市场营销学、旅行社及饭店经营管理、旅游及商务外语等。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源起于1934年设立的甘肃学院文史系。1946年国立兰州大学成立,正式设立历史学系。2004年3月历史学系改建为历史文化学院。

国学大师顾颉刚先生是历史学系首届系主任,他为我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曾在我院任教的学界前辈还有杨向奎、张舜徽、史念海、王树民、赵俪生、张孟伦、李天祜等先生。

学院现设有历史学系、民族学系、博物馆与考古学系3个系;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所、近代中国研究所、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敦煌学研究所、民族学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所等8个所;有院党政办公室、团委、研究生工作组、学生工作组等管理机构。

学院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完整的专业学科培养体系。有历史学、世界历史、民族学、旅游管理(旅游文化方向)、博物馆学5个本科专业;中国古代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文献学、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民族理论与政策9个硕士点;民族学、历史文献学、中国少数民族史3个博士点;历史学、民族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读本科生、研究生874人。其中本科生550人, 硕士研究生208人,博士研究生116人。有教职员工55人,其中教师41人。教师中,有资深教授1位,教授14位,副教授13位,高职比例达68.3%;有博士生导师10位,硕士生导师28位;有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1位,在全国性学术团体中担任理事以上职务者10人。

学院是“国家文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历史学基地”,在2001年全国21个历史学基地建设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基地。

学院十分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已形成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办学格局。学生与研究生的培养已形成重视基础知识和重视科学研究的良好传统。

改革开放以来,已培养出本科生近2500名,研究生近500名。其中优秀人才有:暨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纪宗安教授,博士生导师汤开健教授,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秦晖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赵文洪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国强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博士生导师吴玉贵教授,甘肃省《读者》杂志彭长城社长、陈泽奎主编等。

学院科学研究以基础研究为主,以特色研究见长。在中国古代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地区国别史、近当代中国社会、西北少数民族、敦煌学等领域都有影响较大的成果。尤以西北少数民族和敦煌学研究成绩卓著,在国内外学界有重要影响。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敦煌学研究所是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民族学、历史文献学是甘肃省重点学科。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发表论文440余篇,承担省级以上项目54个,其中国家级项目8个,项目经费共计77.2万元;近三年来,学院研究生出版论著13部,发表论文385篇。本科生优秀论文获全国历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史学新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学院依托学校“萃英人才建设计划”,大力引进和选留人才,开展对外交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院现设有3个系,8个研究所。












研究所
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所

近代中国研究所

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研究所

古籍整理研究所

敦煌学研究所

民族学研究所

中国少数民族研究所

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所


历史学系

民族学系

博物馆与考古学系
汪受宽,男,1943年11月出生,江苏省东台市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1963—1968年兰州大学历史系读本科,毕业后去青海劳动和工作。1978年10月考为兰州大学历史系回炉生,攻读文物考古学,次年录取为张孟伦教授中国史学史研究生,1981年10月毕业,留校任教师至今。

1985年定为讲师职称,1990年定为副教授职称,1995年12月定为教授职称。1985——2004年8月任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2004年9月起任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是享受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特殊津贴专家。

兼任八届、九届甘肃省政协委员及文史资料专门委员会委员,民盟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00年1月受聘为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并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甘肃省《四库全书》研究会副会长等。

长期致力于中国史学史、历史文献学、文化史的教学和研究。为研究生开设 “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文献学”等课程。为本科生讲授 “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史学史”等课程。主持主干课“中国历史文选”的课程建设,率先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以电子信箱和网络课堂辅导答疑,主编出版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教材,以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质量高、效果好,被评为学校和省级精品课程,并推荐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2003年校教学名师提名奖。

治学勤奋,学风严谨踏实,重视学术创新,注重从教学工作和现实生活中发现科研课题,科研成果丰富。在内地和台港澳发表《隋代的古籍整理》、《钟鐻金人十二为宫悬考》、《秦人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反思》、《试论钱大昕的历史考证学》、《驳古罗马军团安置骊靬城说》等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谥法研究》、《西北史鉴》、《汉书选评》等学术著作20种。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反思”的研究工作。先后获省级社科二等、三等奖
王雅红,女,1970年1月生,199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专业,获得硕士学位。1995年6月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教研室教师。

1995年开始,一直从事基础课教学工作,主要开设课程有《世界现代史》、《旅游学概论》等。教学态度认真,工作负责,教学效果良好。2000年被评为兰州大学教学新秀二等奖。

积极参加教学研究,为“《世界现代史》重点课程”课题组成员(李玉君老师主持),并主持“《旅游学概论》重点课程”的研究工作。在所讲《世界现代史》课程中进行双语教学的尝试,被列入兰州大学第一批双语教学项目。

科研方面,先后参加了“兰州市城市形象与法制建设”、“玛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小康建设”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并主持“兰州市城市公用设施与城市形象建设”课题的研究。

出版著作:《城市论》(合著)、《中美西北地区城市发展比较研究》(合著)、《旅游学概论》(合著)、《西北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研究》等。

发表论文:《从理想主义到建构主义》、《建构主义与国际体系转换的理论思考》、《北魏都城与佛教》、《承归正统与标异见奇》等十余篇。
洲塔,男,藏族,1949年10月5日生于甘肃夏河县;曾先后7年就读于西北民族学院少语系和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在著名藏学专家东噶•洛桑赤列教授的严格指导下,系统学习了藏学各科的重要课程。原任甘肃省藏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现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民族史学会会员、中国民族古文研究会会员、中国唐史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社会学学会理事、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民族学、宗教学学会副会长、甘肃省藏学学会副会长。

  近年来,在藏学权威刊物和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试论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等30余篇藏汉论文。参与国家“七•五”重点科研项目《藏族文学史》、《中国藏族部落》的撰写工作(两书已出版)。曾先后获中国哲学社会科学1等奖、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奖、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系列大展优秀奖、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技成果3等奖。甘肃省第六次社会科学“兴陇杯”三等奖。中国科协(庐山)改革开放二十年高级研究研讨会优秀论文奖。陆续出版了《藏传佛教德尔隆寺与历辈塞仓活佛传》和《藏文写作概论》、《藏族传统公文写作论稿》、《华热藏族史略》、《吐蕃法律流变研究》、《论拉卜楞寺的创建及其六大学院的形成》、《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论甘肃藏族部落制社会研究》、《藏传佛教在多康地区的传播历史及其各宗派教义研究》、《佛学原理研究——论藏传佛教显宗五部大论》、《蒙藏民族关系研究》、《藏族哲学思想文化论集》等学术专著14余部。累计达500万字。主编出版了藏文佛学典籍10部,计400万字。作者传略被收入《中国藏学研究专家名录集》、《中国艺术家大词典》、《中国当代藏族名人辞典》和《甘肃省“两科”学者大辞典》、《世界名人录(中国卷)》、《中国社会科学专家大辞典》等等。
研究成果

一:论文
1《忧国忧民、壮声英概(藏族学者根敦群培诗作尝析)》(汉)《西藏文学》1987年第6期
2《婚礼来历》(藏)《达塞尔》1984年第4期
3《一颗被忽视的明珠》(汉)《格桑花》1983年第1期
4《春满草原》(藏)《达塞尔》1983年第3期
5《试论布达拉宫的造型艺术》(藏)《达塞尔》1985年第4期
6《一世达赖小传》(藏)《达塞尔》1988年第1期
7《二世达赖小传》(藏)《达塞尔》1988年第2期
8《益得合格拉》(藏)《达塞尔》1985年第1期
9《评介藏族古典文学名著〈青年达麦的故事〉》(汉)《格桑花》第4期
10《钟声悠扬的拉卜楞寺》(汉)《格桑花》1985年第2期
11《拉卜楞寺建寺始末》(汉)《兰州学报》1985年第5期
12《试评宗喀巴诗作》(汉)《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
13《出嫁女的心愿》(藏)《达塞尔》1984年第1期
14《青禾的来历》(藏)《达塞尔》1983年第3期
15《论拉卜楞寺的社会地位》(汉)《藏学论丛》1989年
16《论六世答赖仓央嘉措》(藏)《安多研究》1985年
17《论藏传佛教史上的一代女密宗大师——能断派创始人玛玖拉仲》
18《论藏族古典文学中的大乘般若思想研究——论藏族的古典文学名著六个青年的故事》(藏)《安多研究》1999年
19《藏传佛教拉卜楞寺的历史沿革》(汉)《拉卜楞寺与黄氏家族》一书中1996年
20《甘南藏区的服饰》(汉)《西藏民俗》1996年第3期
21《历史的丰碑——萨班在凉州的足迹》(汉)《安多研究》第4期
22《甘南藏区的婚俗》(汉)《西藏民俗》第1期
23 《公元其世纪以前之古藏文考述》(藏)《达塞尔》1997年第4期
24《贡藏仓活佛时轮大法会》(汉)《中国西藏》1995年第1期
二:专著
1《藏族大辞典》(汉)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藏传佛教拉卜楞寺的历史与现状》(汉)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
3《藏族文学史》(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中国藏族部落》(汉)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版
5《藏传佛教得尔隆寺与历辈塞仓活佛传》(汉藏)中国西藏出版社1999年版
6《藏文写作概论》(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论拉卜楞寺的创建机器六大学院的形成》(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论甘肃藏族部落制度研究》(藏)中央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10《藏传佛教在多康地区的传播历史及其各宗派教义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11《佛学原理研究——论藏传佛教显宗五部大论》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12《藏族传统公文写作论稿》(藏)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13《华热藏族史略》(汉)甘肃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14《吐蕃法律流变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5《蒙藏民族关系研究》(藏)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6《贡唐洛哲文集选》甘肃民族出版社(古籍整理)
17《五世达赖菩提论集》甘肃民族出版社(古籍整理)
18《宗喀巴菩提论》甘肃民族出版社(古籍整理)
19《贡唐洛哲因明论集》甘肃民族出版社(古籍整理)
20《宗喀巴师徒文集选》甘肃民族出版社(古籍整理)
21《戒律摄要释解》甘肃民族出版社(古籍整理)
22《般若论释》甘肃民族出版社(古籍整理)
23《摄类论集》甘肃民族出版社(古籍整理)
24《宗喀巴师徒因明论集》甘肃民族出版社(古籍整理)
25《现观辅助讲义精选》甘肃民族出版社(古籍整理)

徐黎丽,教授、博士生导师。1966年11月4日出生,籍贯上海市徐汇区,1984——1988年在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历史学学士学位,1991——1994年在兰州大学历史系攻读中国土地制度史硕士学位,1994——1997年在兰州大学历史系攻读民族学博士学位,1997——2001年6月,在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职称为副教授,行政职务为系主任;2001年7月调入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工作。

论文:
1.《试论我国民族心理研究》,《兰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
2.《忽必烈官制探析》,《西北史地》1995年第3期。
3.《试论元朝宗教政策对其民族关系的影响》,《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4.《试论13-14世纪蒙古贵族伊斯兰教化及其原因》,《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 5期,转载于《高校社科文摘》1996年第1期。
5.《略论元朝与伊利汗国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6.《两宋牧田探析》,《开发研究》1994年第4期。
7.《略论两宋赐田》,《内蒙古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8.《蒙古民族在中东的民族过程》,《史学论丛》,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忽必烈的人才观》,《西北史地》1998年第1期。
10.《试论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的关系》,《西域研究》,1998年第2期。
11.《略论元朝的科举制度》,《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12.《金帐汗国与伊利汗国的关系》,《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
13.《蒙古兴起前中国民族发展趋势》,《兰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14.《拔都对金帐汗国和蒙古帝国的贡献》,《甘肃社会科学》,1998年辑刊。
15.《蒙古东征日本及其失败》,《西北民族学报学报》1999年第1期。
16.《海都对窝阔台汗国的贡献》,《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7.《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的重要和复杂性》,《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18.《再论民族关系含义》,《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19.《试论蒙古民族族源及兴起》,《宋辽金元史教学研究通迅》(台湾中兴大学历史系刊 物),2001年下半年刊。
20.《蒙古民族的部落聚合过程》,《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21.《蒙元时期中亚民族在中国的民族过程》,《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2.《“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问题”的再认识》,《新疆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3.《论“民族心理”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关系》,《广西民族研究》,2002第3期。
24.《关于我国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2002年第6期。
25.《论宗教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民族学研究》第13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入选论文)
26.《论民族关系与政治稳定》,《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7.《世界各种瘟疫的治愈给我们的启示》,《sars与中国社会》,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
15#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21:07 | 只看该作者
28.《论美国的文化心理学派》,《西北民族》2003年第1期。
参编《中亚研究》(马曼丽主编,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六章《蒙古民族在中亚的民族过程及其跨国分布》(2万字).
参编《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汪受宽主编,北京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中《永乐之治》的编写(1万字)。
参编《中国历史上一百个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王慧敏主编,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中杜甫、韩愈两个人物的编写(1万 字)。
参编《丝绸之路西段历史研究》(赵汝清主编,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5月版)中第十二章《蒙古帝国与丝路西段》的编写 (2万字)。
参编《中国西部疆域发展史》(马曼丽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五章《中世纪中国西部疆域的发展》(4万字)。
参编《成吉思汗、忽必烈评传》(杨建新、马曼丽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六、七、八等章的撰写(6万字)
专著:
1.《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发展趋势》,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
2.《蒙古元朝时期蒙古族与中国境外民族关系研究》,全国教协组织中心与香港科教文印书局出版,2001年8月版。
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与政治稳定》,1999年5月-2000年5月,资助资金为3.2万元。
甘肃省教委科研资助项目:《蒙元时期民族关系研究》,1998年5月-2000年5月,资助资金为0.5万元。
教育部重大人文社会科学项目: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2002——2004年, 资助资金为30万元。
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东突”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治稳定》,2003-2004年,资助资金为8万元。
奖励:
参编《丝绸之路西段历史研究》(赵汝清主编,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年5月版)获甘肃省第七届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著作《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发展趋势》(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获甘肃省第八届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
著作《蒙元时期蒙古族与中国境外民族关系研究》(香港科教文印书有限公司2001年8月版)获甘肃省高等学校社科成果三等 奖。
教学课程: 民族学概论(本科生) 宗教学概论(硕士生) 民族理论与法制(硕士生) 蒙古族概论(本科生)

陆庆夫,1944年11月15日生,河南省孟津县人,汉族。196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1979年考取兰州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研究生导师。现兼任兰州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敦煌学研究所副所长,《敦煌学辑刊》副主编,中国唐史学会理事,甘肃敦煌学会及西北史研究会常务理事,甘肃省社会科学研究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和敦煌学教学与科研工作。针对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开设有《中国古代史》、《隋唐朝史专业》、《唐代社会研究》、《吐鲁番学概论》、《敦煌民族文献整理研究》、《敦煌文学》等课程10多门。教书认真,治学严谨,重视素质教育,先后曾获1993年和1999年度兰州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一等奖,1999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治学兴趣偏重于隋唐史、敦煌学及西北史地之学,参编或主编有《五凉史略》、《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论》、《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历史卷》等图书多种,专著有《丝绸之路史地研究》、《中外敦煌学家评传》等。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等多种杂志上发表学术文章五十余篇,其中有的被转载、引用并获奖,如《唐宋间敦煌粟特人之汉化》一文被编入国家大型文献书籍《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该文原刊于《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22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97年第3期全文转载,在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由其完成的敦煌归义军民族关系课题成果,其中一些部分曾作为系列论文分别获得甘肃省高等院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年甘肃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最高奖二等奖,2001年甘肃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最高奖三等奖。


陆庆夫近五年科研成果

一、论文
1.《唐宋间敦煌粟特人之汉化》,《历史研究》1996、6期;人大复印报刊《魏晋隋唐史》1997、3期
2.《俄藏敦煌写本九件转帖初探》(合作)《敦煌学辑刊》1996年1期
3.《略论粟特人与龙家的关系》,《敦煌学辑刊》1996年2期
4.《从敦煌写本判文看唐代长安的粟特聚落》,《敦煌学辑刊》1997年1期
5.《唐宋之际的凉州温末》,《敦煌学辑刊》1997年2期
6.《从焉耆龙王到河西龙家 --龙部落迁徙考》,《敦煌研究》1997年2期
7.《党项的崛起与对河西的争夺》,《敦煌研究》1998年3期
8.《归义军晚期的回鹘化与沙州回鹘政权》,《敦煌学辑刊》1998年1期
9.《归义军与辽及甘州回鹘关系考》,《兰大学报》1998年3期;人大复印报刊《宋辽金元史》1998年4期
10.《论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的贡使关系》,《民族研究》1999年3期
11.《金山国与甘州回鹘关系考论》,《敦煌学辑刊》1999年1期
12.《思结请粮文书与思结归唐史事考》,《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宗教文史(下卷)》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13.《敦煌民族文书课的教学探索》,《高等理科教育》1999年教学成果专辑
14.《常书鸿与敦煌学》,《敦煌学辑刊》2000年1期
15.《归义军政权与蕃兵蕃将》,2000年敦煌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

二、专著
自著:《丝绸之路史地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主编:《中外敦煌学家评传》(增订版)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国百年敦煌文库(历史卷)》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
参编:《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
《敦煌归义军专题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杜斗成,男,汉族,1951年11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敦煌学、宗教学、考古学的教学与研究。有《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校录研究》、《敦煌本五台山文献校录研究》、《贤愚经译注》、《北凉佛教研究》(台湾新文版)等著作八部。在《世界宗教研究》、《历史研究》、《中华佛学学报》(台湾)、《中国佛学》(台湾)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先后给大学生、研究生讲授过考古学通论、中国古代史、中国佛教史、敦煌学概论、石窟寺艺术概论、宗教学概论、敦煌学概论等课。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现主要从事中华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河西佛教史》的纂写工作。担任的主要社会职务为: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会理事、甘肃敦煌学会副会长、甘肃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佛学》(台湾)、《敦煌学辑刊》编委等。
王希隆,1951年1月出生于兰州市,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留系任教,并在职攻读研究生,取得历史学硕士、民族学博士学位。90年代以来,先后在哈萨克斯坦国立阿里·法拉比民族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学系、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分所等机构进行学术交流。
  现任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助理、委员,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校出版编辑图书管理等高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兼任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西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中国中俄关系史学会理事、甘肃省民族宗教学会副会长、甘肃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甘肃回族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先后被评为兰州大学师德标兵、甘肃省优秀教师,获国务院政府津贴、省“园丁奖”称号、宝钢优秀教师奖等。
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古代西北屯田开发研究”和“清代新疆军政制度研究”2项,日本笹川良一基金项目“中俄关系史略”1项。现承担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哈萨克跨国民族文化比较研究”1项,甘肃省政府委托项目和省教委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各1项。
  著作有《清代西北屯田研究》、《中俄关系史略》、《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保安族马正云家庭实录》、《各民族共创中华丛书》(东北蒙古上卷)等6部,译著有《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参加编写的著作有《西域通史》、《西域文化史》、《西北民族关系史》、《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西北少数民族研究》等8部,并参加编辑校注《古西行记》、《西北文献丛书续编·西北稀见方志卷》等。在《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兰州大学学报》、《西域研究》、《西藏研究》、《西北民族研究》、《西北史地》、《回族研究》、《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报》等10多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著作、论文先后获得省级优秀奖1项,1等奖3项,2等奖2项,3等奖3项。
  长期从事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和指导工作。90年代初期开始指导中国古代史专业明清史方向硕士研究生,1998年牵头申请到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点,2003年牵头申请到中国少数民族史博士点。现指导两个点的硕士生,并指导民族学专业博士生。在《西北高教》等刊物上发表有教学研究论文。

科研成果:

1、中亚研究者戈.尼.波塔宁的成就 (译文)西北史地1981年3期
2、蔡大愚宣传马克思主义辨正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4期
3、董福祥事迹述评 社会科学1982年3期
4、蔡大愚主张列宁学说的调查 党史研究1982年3期
5、回族爱国将领马福禄 西北史地1983年3期
6、哈萨克族英雄阿布赉 西北民族历史人物选介1983年10月
7、1755~1860年清政府对哈萨克族的政策和俄国的扩张 西北民族文丛1983年3辑
8、乾嘉时期清政府对哈萨克族之关系与政策 新疆大学学报1984年1期
9、蔡大愚其人和甘肃护法运动 西北史地1984年2期
10、清代新疆的回屯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1期
11、清代实边新疆述论 西北史地1985年4期
12、平准战争中的转输与屯田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1期
13、清末回族留日学生的进步活动和思想 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3期
14、关于清代伊犁回屯收获计算单位“分”字的辨析 兰州大学学报1986年4期
15、清代前期河西兴盛原因初探 社会科学1987年3期
16、据鞍录、荷戈记程 载〈古西行记校注〉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出版
17、近年来青海地方史研究概况 中国史研究动态1987年9期
18、清前期新疆的安插户 西北史地1988年1期
19、乌鲁木齐等处旗丁并未归并伊犁满营—〈清史稿.兵志〉订误 清史研究通讯1988年2期
20、清代西北的犯屯 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2期
21、醒回篇校注 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1月出版
22、清代乌鲁木齐屯田述论 新疆社会科学1989年5期
23、清前期吐鲁番维吾尔人迁居瓜州的几个问题 兰州大学学报1989年4期
24、清代西北屯田研究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出版
25、西北民族关系史(参编)民族出版社1990年9月出版
26、近代回族社会进步思潮和革命斗争 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4期
27、清末回族外交官杨枢 中国回族研究1991年1辑
28、 清代新疆的驻防八旗 西域研究
29、塔尔寺(公本贤巴林)考察记(译文) 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2期
30、清代西北马厂述论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3期
31、清代伊犁回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2期
32、清代关西五卫述论 兰州大学学报1992年3期
33、准噶尔统治时期天山北路农业的分布、发展和规模 西域研究1992年4期
34、年羹尧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述论 西藏研究1992年4期
35、中外关系史辞典 (参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36、清代前期天山北路的自耕农经济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3期
37、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述论 中国史研究1993年3期
38、准噶尔统治时期天山北路农业劳动者的来源和族属 民族研究1993年5期
39、聚珍荟粹 博大精深—评中国文献丛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1期
40、清代以前之中俄联系初探 兰州大学学报1994年2期
41、从西宁到库库淖尔(译文)西北史地1994年3期
42、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经济合作的发展远景及其有关问题 开发研究1994年5期
43、清前期昌吉遣犯起事述考 西北史地1995年1期
44、库库淖尔的航行(译文)西北史地1995年2期
45、纪昀关于新疆的诗作笔记及其史料价值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2期
46、库库淖尔考察记(译文) 西北史地1995年3期
47、托时.德新奉使俄国及其有关问题 兰州大学学报1995年4期
48、中俄关系史略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
49、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
50、关于《乌鲁木齐政略》的几个问题西域研究1996年1期
51、西域通史 (参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
52、西域文化史 (参编)中国友谊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
53、中亚研究 (参编)民族出版社1996年出版
54、新疆哈密维吾尔族中的扎萨克旗制 西域研究1997年1期
55、关于额敏和卓的几个问题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1期
56、论哈密达尔汉伯克额贝都拉 民族研究1997年3期
57、哈密、吐鲁番和库车的达尔汉伯克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4期
58、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
59、清代中俄文化交流述论 兰州大学学报1997年4期
60、清代新疆分封制的失败及其原因 西北史地1998年1期
61、哈密达尔汉伯克额贝都拉及其投清之影响 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报1998年4期
62、《历史学基地班教学与管理研究》载《西北高教研究》1998年3期。
63、吐鲁番察合台后裔与清朝 兰州大学学报1998年4期
64、阿克苏尔坦考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6期
65、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续编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8月(副主编)
66、蔡大愚先生传略 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3期
67、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民族历史贡献 甘肃民族出版社99、9
68、《国民党总部致甘肃都督赵惟熙函》跋 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3期
69、孙中山与蔡冰若 回族研究,2000年4期
70、索伦部名将海兰察 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2辑
71、试论明清时期河湟文化的特质和与功能 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6期
72、保安族马正云先生家庭实录2002.1云南大学出版社
73、关于清代伊犁将军府制的几个问题 西域研究2002年、1期
74、哈布图哈撒尔述论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1期
75、科孜洛夫及其第六次中亚考察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1期
76、科塔借地之争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1期
77、俄罗斯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光明日报理论版2002年6月11日
78、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79、马仲英赴苏及其下落 甘肃民族研究论集 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
80、俄罗斯的汉学研究 西北史研究
81、赵俪生先生与历史学 兰州晨报2002年8月20日
82、西北少数民族史论文集 民族出版社2003年12月
83、甘肃保安族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 与李吉和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5期
84、西部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民族学论集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85、论清代河州的再度兴起 民族学论集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86、吐延奢延为匈奴语南北考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2年4期
87、马仲英赴苏及其下落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年2期
88、鄂对家族与清代新疆政治 与聂红萍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3年2期
89、对唐代几种社会救济形式的辨析 与杨兵 社科纵横 2003年3期
90、秦、西汉时期匈奴单于位继承制度考辨 与武沐 民族研究 2003年2期
91、顾颉刚与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6期
92、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 民族出版社2003年12月

郑炳林,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炳林,陕西省黄陵县人。1956年7月24日生。1982年1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并留校任教,从事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和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教学和研究。1981年至1986年间曾先后在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学习。1987年7年晋升为讲师。1992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遴选为敦煌学专业硕士生导师。1994年被确定为兰州大学敦煌学学科带头人,同年被评为甘肃省社会实践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大学毕业生。1994年12月晋升为教授。1998年获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同年11月遴选取为敦煌学博士生导师。1998年2月—2000年1月任兰州大学历史系副主任。1998年5月起兼任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被甘肃省教育委员会评为甘肃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1999年任教育部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2001年3月被授予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

郑炳林于1995年—2000年任兰州大学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评论组副组长,1998年起任兰州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1999年起任兰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98年、1999年任甘肃省高校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历史学科评审小组成员。1997年起任甘肃省图书资料系列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1998年起任甘肃省文物博士馆系列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曾任1996年甘肃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成员、甘肃省社会科学最高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和敦煌学学科评审组副组长。

郑炳林于是998年被聘为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1999年被聘为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客座教授。2000年被聘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研究员。2001年被聘为佛光大藏经编委会学术顾问、法藏文库编委。

郑炳林于1996年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1998年任西北史研究会会长、甘肃敦煌学研究会副会长、甘肃省史学会常务理事。1999年任中国史学会理事。2001年任甘肃省钱币学会副会长。


郑炳林科研情况

一、 专着
1.《中国古典诗词地名辞典》(参编) 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4
2.《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89,12
3.《敦煌碑铭赞辑释》 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7
4.《敦煌本梦书》(与羊萍合作)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8
5.《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主编)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8
6.《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主编)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9
7.敦煌学大辞典(参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2
8.《敦煌佛教艺术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主编)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9.《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续编》(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二、 论文
1.高昌王国行政地理区划初探 西北史地 1885,2;64—72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地理〉 1985,6;132—140
2.试论唐贞观年间所开大碛路—兼评西域史地研究论稿
敦煌学辑刊,1985,1;121—129
3.高昌城诸门考 兰州大学学报,1985,5;25—31
4.〈沙州伊州地志〉所反映的几个问题 敦煌学辑刊,1986,2;66—75
5.十六国时期姑臧的自然和人口条件 西北史地,1987,3;21—29
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87,10;18—26
6.秦汉吴郡会稽郡建置考 兰州大学学报,1988,3;91—97
7.高昌王国的民族和人口结构(与杜斗城合作)
西北民族研究,1988,2(总3);80—91
8.论〈诸山圣迹志〉的成书年代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1;143—150
9.敦煌文书S.373号李存勖唐玄奘诗证误 敦煌学辑刊,1991,1;21—26
10.伯2641号背莫高窟修功德记撰写人探微 敦煌学辑刊,1991,2;43—56
11.仇池国二十部护军镇考 西北民族研究,1991,2;207—215
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92,2;40—48
12.〈梁幸德邈真赞〉与梁愿清〈莫高窟修功德记〉(与梁志胜合作)
敦煌研究,1992,2;62—70
13.敦煌碑铭赞三篇证误与考释 敦煌学辑刊,1992,1-2;96—103
14.敦煌碑铭赞部分文书拼接与复原 敦煌研究,1993,1;53—59
15.前凉行政地理区划初探(凉州) 敦煌学辑刊,1993,1;53—59
16.〈索崇恩和尚修功德记〉考释 敦煌研究,1993,2;54—64
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93,8;55—64
17.前凉行政地理区划初探(河州沙州) 敦煌学辑刊,1993,2;69—80
18.河西都僧统唐悟真作品和见载文献系年(与齐陈骏合作)
敦煌学辑刊,1993,2;5—15
16#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21:19 | 只看该作者
19.读敦煌文书P.2638〈后唐清泰三年六月亲司教授福集等状〉札记
西北史地,1993,4;44—50
20.敦煌碑铭赞抄本概述 兰州大学学报,1993,4;137—143
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93,12;52—58
21.唐五代敦煌新开道考 敦煌学辑刊,1994,1;43—48
22.〈索勋纪德碑〉研究 敦煌学辑刊,1994,2;61—76
23.敦煌本〈张淮深变文〉研究 西北民族研究,1994,1;142—155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一〉,1994,12;83—96
24.张淮深改建北大像和开凿94窟年代再探 敦煌研究,1994,3;37—41
25.读〈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札记(与冯培红合作)
西北史地,1994,4;44—49
26.西秦赤水强川甘松地望考 西北民族学学报,1994,3;70—75
27.唐五代敦煌酿酒业初探(与高伟合作) 西北史地,1994,1;29—36
28.敦煌汉文吐蕃史料综述
——兼论吐蕃控制时期的职官制与统治政策(与王继光合作)
中国藏学,1994,3;44—55
29.唐五代敦煌私营酿酒业初探(与董念清合作) 社科纵横,1994,4;64—66
30.敦煌本〈修文殿御览〉考释(与黄维忠合作) 敦煌学辑刊,1995,1;36—48
31.唐五代敦煌归义军政权对外关系中的使头一职(与冯培红合作)
敦煌学辑刊,1995,1;17—28
32.敦煌写本解梦书概述 敦煌学辑刊,1995,2;9—30
33.关于北凉后遗政权的有关问题(与李冬栂合作)
西北民族学学报,1995,2;40—46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一〉,1995,8;67—73
34.唐五代敦煌种植林业研究 中国史研究,1995,3;67—73
35.唐五代敦煌金安山异名考 敦煌研究,1995,2;127—134
36.唐末五代敦煌都河水系研究 历史地理13辑,1995,31—38
37.唐代敦煌僧医考 敦煌学,20辑,1995,31—46
38.唐五代敦煌手工业研究 敦煌学辑刊,1996,1;20—39
39.俄藏敦煌写本中九件转帖初探(与陆庆夫合作)
敦煌学辑刊,1996,1;3—13
40.唐五代敦煌畜牧区域研究 敦煌学辑刊,1996,2;9—35
41.吐蕃统治下的敦煌粟特人(与王尚达合作) 中国藏学,1996,4;43—53
42.唐五代敦煌粟特人与归义军政权 敦煌研究,1996,4;80—96
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97,2;64—80
43.唐五代敦煌金山国征伐楼兰史事考
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403—415
44.晚唐五代敦煌园囿经济研究 敦煌学辑刊,1997,2;24—37
45.都教授张金炫合尚生平事迹考 敦煌学辑刊,1997,1;96—102
46.从敦煌文书看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医事状况(与高伟合作)
西北民族学学报,1997,1;68—73
47.唐五代敦煌的粟特人与佛教 敦煌研究,1997,2;151—168
48.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的物价 敦煌研究,1997,3;14—32
49.论晚唐敦煌文士张球即张景球 文史,第43辑,中华书局,1997,111—120
50.晚唐五代金银在敦煌的使用与流通(与杨富学合作) 甘肃金融,1997,8;45—48
51.敦煌西域出土回鹘文文献所见qunbu与汉文文献所见官布研究(与杨富学合作)
敦煌学辑刊,1997,2;19—27
52敦煌写本类书概述(与李冬栂合作) 历史论丛,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
53.〈康秀华写经施入疏〉与〈炫和尚货卖胡粉历〉研究
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91—208
54.西夏文《相面图》研究(与马雅伦合作)
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366—373
55.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种植棉花研究 中国史研究,1999,3;83—95
56.晚唐五代归义军疆域演变研究
历史地理,第1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6—73
57.唐五代敦煌医学酿酒建筑业中的粟特人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9,4;19—25
58.晚唐五代宋初敦煌文书所见都师考(与邢艳红合作)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3;96—100
59.晚唐五代兰州建置隶属辩析 (与屈直敏合作)
兰州历史地理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182—192
60.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外来商品辑考
中华文史论丛,第6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55—63
61.晚唐五代敦煌佛教转向人间化的特点
普门学报 2001年第1期,总1期。第96-119页。
62.培养复合型敦煌学研究人才,光明日报,2000年9月5日。
63.晚唐五代敦煌村庄聚落辑考
《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暨敦煌学百年(历史文化上)》,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2-162页。
64.晚唐五代归义军政区制度研究(之一)
《敦煌研究》2002年第2期,第11-19页。
65.晚唐五代归义军政区制度研究(之二)
《敦煌研究》2002年第3期,第68-73页。
66.北京图书馆藏《吴和尚经论目录》有关问题研究
段文杰、茂木雅博主编《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集——纪念孙修身先生逝世一周年》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5—134页
67.俄藏义净《西方记》残卷研究(与徐晓丽合作)
《普门学报》第10期第(2002年7月),第89-120页。
68.敦煌文献中的解梦书与相面书
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鲁番资料中心编《敦煌学丝绸之路讲座》,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9月。第153-174页。
69.晚唐五代敦煌占卜活动中的行为决定论
敦煌学辑刊2003年第1期。第1-11页。
70.敦煌写本《张议潮处置凉州进表》拼接缀合与归义军对凉州的管理
《敦煌吐鲁番研究》第7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71.麦积山石窟北朝雕塑艺术体现的佛教人间化倾向(与沙武田合作)
《敦煌佛教艺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第256-277页。
72.晚唐五代敦煌诸寺藏经与管理
项楚、郑阿财主编《新世纪敦煌学论集》,巴蜀书社,2003年。第338-357页。
73.敦煌写本P3973《往五台山行记》残卷研究(徐晓丽合作)
《敦煌学辑刊》2002年第1期。第1-12页。
74.晚唐五代敦煌归义军节度使多妻制研究 17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75.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阐扬三教大法师与敦煌佛教的兼容性形成(合作)
《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01-321页。
76.俄藏敦煌写本ДХ10787梦书研究
敦煌学辑刊,2003年第2期。
77.敦煌佛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与徐晓丽合作)
普门学报,2001年第5期,第305-320页。
78.200年纪念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香港)综述(与沙武田合作)
敦煌研究,2001年2期。第174-176页。
79.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的等价物
《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3期,第87-96页。
转载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3年第1期,第52-61页。
80.俄藏敦煌写本《新集文词九经抄》残卷缀合研究(与徐晓丽合作)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3期。第9-19页。
81.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敦煌贸易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和等价物研究
《甘肃金融》2001年12月(总第280期)
《甘肃钱币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专辑》第33-37页。
82.论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的国际性(合作)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第14-18页
83、晚唐五代敦煌地区退浑和吐蕃妇女研究(合作)
敦煌学辑刊,2002年第2期。
84、读俄藏敦煌文献第12册几件非佛经文献札记(合作)
《敦煌研究》2003年第四期,第45-53页。
85、读台湾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藏两件敦煌文书札记(合作)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期,第37-42页。
三、 译文
1. 千佛洞南区石窟群(与杨自福合作) 敦煌学辑刊,1995,1;132—136
2.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敦煌写本中的转帖(与王尚达合作)
敦煌学辑刊,1996,1;1—2
四、 承担课题项目
1.唐五代宋初敦煌归义军史研究 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
批准号96AZS019
2.唐五代敦煌区域经济与历史地理研究 教育部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项目
批准号 98AQ770011
3、敦煌写本占卜文献整理研究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
批准号9913
4、敦煌区域史地文献专题研究 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批准号2000ZDXM770003
5、中古时期敦煌寺庙文化 美国学术基金会项目
五、 获奖
(一) 科研成果获奖
1. 1994年《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最高奖二等奖
2. 1994年《敦煌碑铭赞辑释》获甘肃省高等学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 1995年《敦煌碑铭赞辑释》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最高奖二等奖
4. 2003年《晚唐五代敦煌敦煌贸易市场外来商品辑考》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二) 图书奖
1、 1990年《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获北方十五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
2、 1990年《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获西南西北优秀教育图书二等奖
3、1991年《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获甘肃省第二届优秀图书奖
4、1996年《敦煌碑铭赞辑释》获甘肃省第六届优秀图书奖
(三) 先进奖
1. 1994年被评为甘肃省在社会实践中做出优异成绩的优秀大学毕业生
2. 1998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3. 2001年被授予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

杨建新:男,汉族,1934年生于乌鲁木齐,原籍甘肃徽县,1958年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1959——1963年在中央民族学院进修,兰州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民族学、西北地方史、中外关系史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主任、教育部高等院校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任教育部人文社科百家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兼任的主要社会职务有:甘肃省学位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丝绸之路研究会会长、甘肃省民族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学会顾问、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副会长等职。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民族学博士生导师,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60余位。从1991起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1995年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

主要著作: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003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修订本)
《西北民族关系史》(主编) 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丝绸之路》(合作)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988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订本,1992年再版)
《古西行记选注》(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外国考察家在中国西北》(合作)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东乡族简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历史上的欧亚大陆桥》台湾复汉出版社1993年版
《成吉思汗忽必烈评传》(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各民族共创中华丛书——蒙古族的贡献》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主编有: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史地文献》(资料集41册)兰州古籍书店1990版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续编》(资料集61册)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东乡族社会调查资料汇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各民族共创中华丛书》(主编)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民族学论集》(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重要论文:
1少数民族史研究:
(1)《十二世纪蒙古社会性质》,载《民族团结》1964.4
(2)《1904年英国对西藏的武装侵略》,载《兰州大学学报》1979.2
(3)《论汉代的乌孙》,载《新疆大学学报》1980.2
(4)《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阿勒坦汗》,载《蒙古族历史人物论集》,社科出版社1981版
(5)《清代准噶尔贵族的叛乱及覆灭》,载《新疆历史论文续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版
(6)《明代中期西海蒙古述略》,载《青海社会科学》1982.3
(7)《蒙古族政治家俺答汗》,载《光明日报》1982.8.30
(8)《关于东乡族的族源与形成》,载《西北史地》1982.2
(9)《月氏》,载《西北史地》1983.2
(10)《论戎族》,载《西北史地》1984.1
(11)《西突厥的形成、属部及其他问题》,载《西北史地》1985.4
(12)《吐火罗论》,载《西北史地》1986.2
(13)《关于回族族源问题》,载《西北史地》1991.4
(14)《蒙元时期甘肃的少数民族》,载《西北史地》1992.1
(15)《甘肃古代的少数民族》,载《甘肃少数民族》,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6)《评忽必烈的三位理财大臣》,载《西北史地》1998.1
(17)《唐代吐蕃在新疆地区的扩张》,载《西北史地》1987.3
(18)《论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斗争》,在《西北民族研究》1998.2
2中国边疆问题研究:
(1)《沙俄最早侵占的中国领土和历史上中国的疆域问题》,载《中俄关系论文集》 甘肃人民出版社1979版
(2)《关于清代中国的西北边疆》,载《兰州大学学报》1980.3
(3)《清代的西北边防政策》,载《西北史地》1980.1
(4)《为老沙皇辩护的苏联史学》(合作),载《红旗》1981.21
(5)《唐代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合作),载《新疆历史论文续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历史上中国的疆域问题》,载《民族关系论文集》,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
(7)《评“继承浩罕遗产论”》,载《西北史地》1984.4
(8)《再论中国历史上的撅域问题》,载《兰州学刊》1986.2
(9)《中国边疆史三则》,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1
(10)《清政府对卡外民族的政策》,载《中亚研究》,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11)《“西域”辨证》,载《新疆大学学报》1981.1
(12)《百年沧桑 世纪圆梦——论香港的沦丧与回归》,载《兰州大学学报》1997.3
3西北地方与丝绸之路研究:
(1)《丝绸之路概述》,载《甘肃青年》1980.1——2期连载
(2)《丝绸之路东段述略》,载《西北史地》1981.1
(3)《斯坦因和我国西北史地研究》,载《西北史地》1983.1
(4)《丝绸之路的产生、发展和运行机制》,载《西北史地研究》上册,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古代的甘肃》,载《陇原物化》,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6)《论西北经济史》,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2
(7)《论古代甘青宁区域文化的特点》,载《社会科学》2002.1
4民族关系问题研究:
(1)《关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载《兰州大学学报》1983.1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载《西北史地》1996.1
(3)《也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良性模式”》(合作),载《民族研究》2000.5
(4)《JAMMAAT:都市中的独特族群社区》(合作),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2
(5)《关于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载《西北民族研究》2002.1
5文化、宗教问题研究:
(1)《东乡族与伊斯兰教》,载《西北史地》1981.3
(2)《论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的传统变化》,载《西北史地》1993.2
(3)《论中亚伊斯兰教复兴问题》(合作),载《西北史地》1998.2
(4)《兰州市城市建设中的民族宗教问题及法制建设研究》,载《西北史地》1999.3
(5)《论西夏文化》,载《西北史地》1999.2
(6)《元代回鹘藏传佛教文献研究概况》(合作),载《兰州大学学报》2001.1
(7)《论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载《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6民族理论研究:
(1)《与时俱进,开创民族研究的新局面》,载《民族研究》2003.1
(2)《批判的继承历史上的爱国主义》,载《西北史地》1984.3
(3)《关于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凝聚力》,载《西北史地》1993.2
(4)《制度创新与西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载《兰州大学学报》2002.4
(5)《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现代化研究的一种视角》,载《民族研究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创新思路》(合作),载《光明日报》2003.5.5
7序论:
(1)《准噶尔汗国史序论》,载《准噶尔汗国史》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丝路文化丛书序》,载《丝路文化丛书》,甘肃人民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联合出版
(3)《丝路古道序》,载《漫话丝绸之路》,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4)《吐蕃史序》,载《吐蕃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兰大丝绸之路论集序》,载《兰大丝绸之路论集》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天水地区公路交通史序》,载《天水地区公路交通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平凉地区公路交通史序》,载《平凉地区公路交通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8)《定西地区公路交通史序》,载《定西地区公路交通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9)《张掖地区公路交通史序》,载《张掖地区公路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
(10)《裕固族研究文集序》,载《裕固族研究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1)《西北地方经济史序》,载《西北地方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2)《宋代西北吐蕃研究序》,载《宋代西北吐蕃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13)《论各民族共创中华序》,载《论各民族共创中华》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14)《甘肃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之路序》,载《甘肃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之路》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5)《宋代西北吐蕃研究序》,载《宋代西北吐蕃研究》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16)《传统与现代性的殊相序》,载《传统与现代性的殊相》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17)《西域古代伊斯兰教综论序》,载《西域古代伊斯兰教综论》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18)《甘青宁地区民族关系发展趋势序》,载《甘青宁地区民族关系发展趋势》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甘肃民族研究丛书序二》,载《甘肃民族研究丛书》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0)《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综论序》,载《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1)《明代藏族研究序》,载《明代藏族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承担的主要课题有:

1、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少数民族史研究中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批准经费:20万。

2、兰州大学“十五”规划“211工程”二期项目:《西北少数民族稳定和文化遗产保护》 批准经费:200万。

3、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西部民族关系与宗教问题研究》  批准经费:70万。

4、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清史·典志类·回族卷》 批准经费:20万。  



历史文化学院现有教职工55人,其中教师41人,其他人员14人。

学科
姓名
职务/职称
学科
姓名
职务/职称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汪受宽
教授
近现代史
张克非
教授


赵梅春
副教授
  
刘国铭
副教授


屈直敏
副教授
  
聂红萍
讲师

古代史
吴景山
教授
  
杨红伟
讲师


雷紫翰
副教授
  
刘继华
助教


米迎梅
讲师
历史文献学
郑炳林
教授


沈祯云
讲师
  
陆庆夫
教授


康宏芳
讲师
  
王冀青
教授

专门史
乔健
教授
  
杜斗成
教授


高伟
副教授
  
刘永明
副教授


马娟
副教授
  
冯培红
副教授


吕春林
助教
  
魏迎春
助教


杨林坤
助教
团学办公室
牟范
书记

世界史
王尚达
教授
  
赵泽斌
副书记


李玉君
副教授
  
谢瑶
院团委书记


王雅红
副教授
  
李华龙
院团委副书记


柴彬
讲师
党政办公室
霍应希
副院长


尹显芳
讲师
  
申素丽
办公室主任


田俊迁
讲师
  
连亚敏
办公室副主任


韦军亮
助教
  
万芝荣
副研究员

民族学
杨建新
教授
  
魏英
会计


王希隆
教授
  
张燕
教学秘书


宗喀漾正冈布
教授
  
倪嘉伟
研究实习员


徐黎丽
教授
资料室
杨自福
副研究馆员


洲塔
教授
  
王叔凯
馆员


赵利生
教授
  
赵小葵
资料员


切排
副教授
  
  
  


武沐
副教授
17#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21:24 | 只看该作者
李静
副教授
  
  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专业介绍
2005-9-7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原作者: 来 源:


(注:代*的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



民 族 学*

(Ethnology)

一、学科概况

  民族学以民族共同体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民族产生、发展、演化和消亡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民族历史、民族政治、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宗教、民族社会、民族理论、民族法制和民族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是社会科学系列中的基础学科。民族学的建设和发展,对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开拓眼界,全面合理地认识、了解民族共同体和民族问题的历史和现状,为党和政府提供制定政策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科学依据,以及对消除种族歧视,加强民族团结,增进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民族学学科,以研究西北地区民族和民族问题为重点,有鲜明的特色,具有完备的教学、科研条件。

二、学科研究范围

  本学科研究民族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调查各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发展、社会演变、文化进化、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意识形态、跨国民族、民族关系,并通过对各民族共同体发展、演变的比较研究,探讨民族及其各因素的发展规律。我校民族学学科研究范围主要是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法制、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等,特别着力于中国西北少数民族上述各方面的研究。

三、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适应改革开放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从事民族学研究与教学,并有较广的知识面,很强的适应社会需要能力的高级人才,研究生应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具有民族学学科的一般理论和实践基础,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国内外民族学理论和基本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基本掌握民族学田野工作技术,能够初步运用民族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从事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的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国家机关和企事业机构的行政管理工作。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Marxist Ethnic Theory and Policy)

一、学科概况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是一级学科民族学中的二级学科。中国的民族理论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有关民族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而产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理论。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根据这一理论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法,解决了一系列民族问题,使我国的民族关系逐渐向事实上的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和谁也离不开谁的方向发展。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由此出现了许多民族问题。要解决它们,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中国西部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我们以广大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民族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中国的民族工作服务。这也是本研究方向特色所在。

二、学科研究范围

本学科研究中国民族理论的起源、发展、理论框架、内容和历史上的民族政策、建国五十年来民族政策等。除此之外,在民族理论方面,重点对当代一些影响民族发展的理论问题如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民族发展、民族意识等等进行研究;在民族政策方面,则对影响当代西部大开发和西部民族发展的一些问题进行实践研究和理论总结,使之上升成为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政策。

三、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适应改革开放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与教学及民族宗教行政机构管理工作,并有较广的知识面,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报考这一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应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知识,具有民族学学科的一般理论和实践基础;较为成熟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国内外民族学理论和基本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基本掌握从事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的田野工作技术,能够初步运用民族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从事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的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党政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




中国少数民族史*

(Chinese Ethnic History)

一、学科概况

  中国少数民族史是民族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汉文和少数民族文字的古代文献为主,结合文物考古、社会调查的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民族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少数民族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少数民族的起源、形成、发展和对中国整体历史发展的作用与贡献。对中国少数民族史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不仅将揭示各少数民族的形成、发展、壮大及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之内在规律,充实与丰富中国历史的内容,加深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而且对各少数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经验教训做出科学的总结,为我们现在和将来正确解决国内的民族问题提供借鉴,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以后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早在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就已留下许多少数民族先民的活动记录。此后的正史和许多史籍,都有有关各个少数民族历史的大量叙述。到了近代,出现了“民族史”这一专门术语,并有一些学者开始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民族史包括少数民族史进行总体研究,涌现出几部中国民族史的专著和一些少数民族专史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学术界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民族理论,对中国少数民族史开展大规模的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从此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正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本学科与民族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相邻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成果均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彼此促进。

二、学科研究范围

  本学科主要研究中国现代少数民族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少数民族的起源、形成、发展及对中国整体历史发展的作用与贡献,其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少数民族族别史,地区少数民族史,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史、民族关系史、跨国少数民族史、边疆民族考古,边疆民族地区历史地理等研究方向。

三、培养目标

  要求研究生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民族理论,熟悉有关的中国少数民族专史〔或地区少数民族史、断代民族史、民族关系史〕;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当前的研究状况,具有独立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的能力;能胜任中国少数民族史的教学、科研或行政工作。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Historical Theories and History of Historical Science)

一、学科概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是阐述历史学的理论,方法及历史学自身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学科。正确掌握、深刻理解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知识,对于认识客观历史,对于认识历史学工作的地位、意义和方法,理解史学和社会的辩证关系,对于深刻认识历史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从而提高从事史学工作的自觉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史学理论、史学史原是分立的学科。史学理论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史学理论既包括对社会历史的宏观认识,通过研究作为整体的历史过程,以阐释其变化发展和规律,又探讨历史知识的性质,以及历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程序和范畴。广义的史学理论与西方的“历史哲学”十分接近和相似。狭义的史学理论主要以历史学研究的整体或历史学本身的具体问题为对象,进行理论和方法论的讨论。史学史学科主要有中国史学史以及外国史学史。当前,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的研究在不断深化、拓展,二者也由于其内在密切联系,有机地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门学科。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通过研究中外史学理论,揭示中外史学史发展过程和各自的特点、规律,阐述中外史学思潮、学派的特征、倾向及其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二、学科研究范围

  本学科研究历史学基本理论、历史学发展过程和规律;史学思潮、史学流派,重要的史学家、思想家的历史观点、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论;主要史著的写作情况及评析;历史著作体例的形成、演变、评价和创新;历史编写制度和组织,其利害得失及对史学发展所起的作用;史学与社会、哲学、政治、经济的内在关系和相互影响等等。

三、培养目标

  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学风;系统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及方法;对中外各种主要的史学理论和中外史学史具有较宽的知识,正确认识当代史学思潮、史学流派的倾向;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前沿动态有一定的认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独立的研究能力。毕业后能够从事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研究工作;能够在宣传、文化机构和其它有关部门从事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








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

[Studie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

(Including Paleography and Studies of Dunhuang)]

一、学科概况

  历史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各类历史文献的产生、发展、收藏、流传。对其进行整理以便于利用的学科。作为历史文献学分支学科的敦煌学是研究敦煌文献(包括吐鲁番文书等)和敦煌石窟艺术的产生、发展、流传,对其进行系统性整理研究以便于利用的学科。敦煌文献作为近代古籍三大发现之一在历史文献学研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由于敦煌文献流散英、法、俄等国,发展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科--敦煌学。敦煌文献出土于莫高窟,与敦煌石窟艺术关系密切,敦煌学也包含了对敦煌石窟佛教艺术的研究。随着敦煌学的发展和深入,除了历史文献研究的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改编等方法外,还有敦煌学独特的学术训练和专门的知识。敦煌学在利用敦煌文献、吐鲁番文献和敦煌石窑艺术研究各种历史问题、为当今现实服务方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

二、学科研究范围

  敦煌文献、吐鲁番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敦煌石窟考古和佛教艺术的研究,魏晋隋唐五代中国西北区域历史的研究,历史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

三、培养目标

  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学风;具有比较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敦煌学的历史和现状,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研究的能力。毕业后能够在出版部门和图书馆等机构从事历史文献学(敦煌学)整理、出版等实际工作,也可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敦煌学的教学、研究和历史文献的整理工作。








专 门 史

(Special History)

一、学科概况

专门史是研究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地区史及中外关系史等各类专史的学科。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历史上曾创造过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过突出重要的贡献。总结中华文明这份珍贵的遗产,对我们总结中国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深刻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全民族健全合理的人格,进而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均大有裨益。而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深化在很大程度上仰赖各专史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贯通整个中国古代、乃至现代历史的专门史研究的深入。早在中国的封建时代已产生了专门史方面的记述、研究作品和研究专著,在上世纪前半期各类专门史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奠定了现代专门史研究的基础,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专门史研究门类更多、分支更细、水平更高。

二、学科研究范围

本学科着重研究中国古代各专史。研究思想文化、宗教、社会经济、西北地区、博物馆学及中外关系史等各方面历史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理清其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探究研究对象与其它相关历史因素的内在联系。

三、培养目标

所培养的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良好的学风;系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外其它先进的思想理论;对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有一定的认识;能较为熟练地阅读古汉语文献,具有较为扎实的史料功底;较为熟练地掌握一至二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为深入、全面、合理地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毕业后能够从事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能够在政府机构和其它相关部门从事行政及研究工作。








中国古代史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一、学科概况

  中国古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历史。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创造了辉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研究中国古代史,对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中国社会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激励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都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在我国史学界有着深厚的基础。20世纪初,随着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的传入,我国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后,中国古代史研究在历史观和方法论上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古代史研究更加重视拓展新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更新研究方法与手段,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使中国古代史学科得到蓬勃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正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二、学科研究范围

  本学科的研究对象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历史。断代研究与专题研究:中国文化史、中外关系史、中国科技史、明清史、中国土地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旅游文化等。

三、培养目标

  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学风,具有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好的中国古代史基本文献功底;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研究成果,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较好地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工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文化、新闻、出版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的多种业务工作。








中国近现代史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一、学科概况

  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对象是鸦片战争开始迄今一百多年的中国历史。它包括:中国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进行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文现代化的历史。学习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有助于我们认清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文现代化国家的信心和决心。

  作为历史学科中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研究力量雄厚,成果丰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专业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领域日益拓宽,研究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学术成果和普及性读物大量问世,不仅推动了历史学科的发展,而且在社会主文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科研究范围

  本学科以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时期为研究对象。具体有:晚清史、中华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边疆民族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理论和方法等。

三、培养目标

  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学风;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备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深厚的史料功底;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发展动向;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工具,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毕业后能够从事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可在党政机关以及宣传、出版、文博等部门工作。








世  界  史

(World History)

一、学科概况

  世界史是研究世界上各个地区、国家和民族社会发展过程,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研究世界史,对于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开阔中国人民的视野与胸怀,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由于历史的局限,我国古代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主要限于周边地区和国家。到了近代积贫积弱的国势,使我国学者对世界的研究举步维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史学界开始了对世界史的规模性研究,并取得一定成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世界史工作者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与合作,无论在世界通史还是地区史、国别史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历史科学的繁荣与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学科研究范围

  本学科包括自远古以来至当代的世界历史,含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通史、断代史、专门史。

  地区史与国别史研究方向:亚太地区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俄国史和中亚史。

三、培养目标

  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具有良好的学风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初步的听说能力,并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计算机使用方法,能使用计算机查阅本专业的有关资料和研究概况;了解本学科学术前沿的现状及其发展态势;具有独立进行专题研究和教学等实际工作的能力。毕业后能够从事高等院校世界史教学工作,从事科研、外事机构和宣传出版部门的科学研究或组织工作,也可承担其他国际事务咨询与实际工作。
历史文化学院200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参考书目
2005-9-7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原作者: 来 源:


历史学院参考书目

中国少数民族史  《中国民族概论》,宋蜀华、陈克进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杨建新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

民族学概论  《民族学通论》,林耀华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民族理论与方法》,宋蜀华、白振声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上、中、下),朱绍侯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李  侃主编,中华书局;

《中国现代史》(上、下),王桧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上、下),汪受宽、高伟主编,甘肃文化出版社

世界近现代史  《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卷,现代史上卷,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专业综合考试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历史文选》、《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中国少数民族概论《中国民族概论》,宋蜀华、陈克进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民族学    《民族学通论》,林耀华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8#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21:43 | 只看该作者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科主要的教学与科研机构。学院设于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地居终南山麓,潏水之滨,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与优良的学术环境。 1944年陕西师范大学的前身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建立之时即设有史地系。1954年学校定名为西安师范学院,历史系始独立建制,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为系主任。1960年西安师范学院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成立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保留原有建制。20世纪80年代中,由历史系分设独立建制的历史地理研究所、唐史研究所和古籍研究所。2000年,陕西师范大学进行管理机构和学院体制调整,历史系、唐史研究所和古籍研究所合并,成立历史文化学院。  



教师梯队


--------------------------------------------------------------------------------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体专业教师的48%,具有研究生(博、硕士合计)学历者占85%,高级职称教师占77%。学缘结构合理,教师曾在外校取得学历或学位者占56%。教师平均年龄45岁,各个年龄段分布均匀而合理。

教  授
专业研究方向

李裕民
宋史及文献学

胡 戟
隋唐史

尹盛平
考古及博物馆学

周天游
秦汉史

赵世超
先秦及秦汉史

臧 振
先秦史

常金仓(博士)
先秦史及古代文化史

张懋镕
考古学及古文字学

王 晖(博士)
先秦史

袁 林(博士)
先秦史及古代经济史

杜文玉
唐五代史

贾二强
文献学及唐史

萧正洪(博士)
历史地理学及古代经济史

白建才
美国史

王国杰
俄国史

陈峰(博士)
宋史

唐亦功(博士)
历史地理学

王双怀(博士)
唐史及历史地理学

薛平栓(博士)
唐史及古代经济史

杨存堂
苏联史

曹维安
俄国史




副 教 授
专业研究方向

拜根兴(博士)
亚洲史及唐史

周晓薇
文献学

焦 杰
文献学及文化史

王雪玲(在读博士生)
文献学

梁志胜(博士)
明史

李椿浩(博士,韩籍)
魏晋南北史

王玉华(博士)
中国近代史

杜海斌(在读博士生)
唐史

曹学恩
中国现代史

李亚平
中国现代史

艾 冲
历史地理学

商国君(博士)
先秦思想文化史

赵克礼
中学教育理论

王大伟
西方中世纪史及近代史

王成军(在读博士生)
西方古代史

胡 舶(博士)
世界近现代史

马瑞映(博士)
世界近现代史

魏立安
编辑学

宋永成
西方现代史及中学教育理论


讲师及助教
专业研究方向

黄寿成(在读博士生)
魏晋南北朝隋唐

韩旭晖 (在读博士生)
先秦史

张文安(在读博士生)
史学史与文献学

于赓哲 (博士)
魏晋南北朝史

詹晋洁(在读博士生)
中东史

程 义
考古及博物馆学

阎东凯
中国近代史

郭响宏
俄国史

卜 琳
考古及博物馆学

张光伟
计算机

曹伟
编辑学

研究方向


--------------------------------------------------------------------------------


   ○中国古代史 陕西师范大学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具有良好的传统。近年来完成的主要课题,在先秦史领域,有周代国野制度研究、周代礼俗研究、周代土地制度研究、孔子仁学研究和商周文化比较研究;在南北朝隋唐史领域,有南北朝政治制度、南北朝官制与文化、唐代政治史和唐代礼俗文化研究、唐代军事史、唐代民间信仰研究;在宋史领域,有宋代文化研究、宋代政治制度研究等;在明清史领域,有明清黄土高原乡村社会研究、明清西北开发史研究、明清江淮和山东地区经济史研究以及明代军事制度研究等。以优秀的人才队伍和重要学术成果为基础,陕西师范大学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 历史地理学 由史念海教授开创的陕西师范大学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是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学科,是全国最早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和独树一帜的学术理念。其研究方向遍及历史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其中,黄河流域特别是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变迁研究、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条件及生产活动的空间变化研究、都城变迁研究、汉唐文化地理研究等,在全国具有领先的地位。
  ○ 专门史 主要以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经济史和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为特色。在中国古代文化史领域,对古代礼俗文化和早期国家制度文明的研究居有突出的地位。此外,唐宋文化研究也颇具特色,是陕西师范大学唐代研究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侧重研究儒家思想文化,而宋代关学研究亦是多年的学术方向。在中国古代经济史方面,则致力于先秦经济史、唐宋经济史和明清经济史的研究。在西北民族史领域,以周伟洲教授为首的学术群体,秉承马长寿先生的学术传统,在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关系史、族别史、民族语言文书等方面取得一批较高学术水平的成果。
  ○ 历史文献学 陕西师范大学是全国历史文献学研究的主要基地之一,在著名古文献学家黄永年先生主持下,形成了古籍整理、古文字学、先秦秦汉文献研究、唐宋文献研究等主要研究特色。此外,在古籍文献电子化整理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陕西师范大学的专家已成功开发出汉籍文献全文电子版检索系统软件,在古籍整理手段的现代化方面做出了成功尝试。
  ○ 世界史 以美国史、美苏冷战史、俄国及苏联史、中亚史及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为主要特色。美国史及美苏冷战史研究成果多有创新,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俄国及苏联史研究是由杨存堂(柳植)教授等学者开创的,具有悠久的学术传统。近年来对俄国村社制度与政治改革、近现代东欧政治变革、现代民族主义等方面的研究亦已引起学界的重视。

近期科研项目(1998-2003)


--------------------------------------------------------------------------------


项 目 名 称 类 别 主  持  人
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西部大开发关系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周伟洲
黄土高原的农民与乡村社会(1368-194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萧正洪
回鹘文买卖契约译注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刘 戈
1911—1921年的外蒙古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樊明方
国外新疆分裂主义势力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李 琪
唐宋民间信仰——中国历史上民间信仰研究之一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贾二强
古史传说时代新探-从历史人类学视角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王 晖
朱子的视野与20世纪朱子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丁为祥
张载正蒙集释及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林乐昌
冷战格局下东欧国家发展的曲折道路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胡 舶
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梁志胜
古代畜牧业生产影响环境变化的实例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侯甬坚
历代制度和政策因素对环境的影响:途径、方式和演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侯甬坚
西藏通史民国卷 财政部专项资助重大项目子项目之一 周伟洲
唐郎官石柱题名缺失三部考补 教育部古籍整理项目 贾二强
中国古代都城内部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规律研究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项目 吴宏岐
帝乙帝辛卜辞断代与周原甲骨文比较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王 晖
中国远古时代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王 晖
世界近现代史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周伟洲
统万城遗址单位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价值和综合影响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侯甬坚
近1000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小城镇发展与环境影响因素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吴宏岐
新疆地区历史时期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变迁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王 欣
渭河流域商周时代环境演变及其经济社会影响高分辨率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黄春长
西北地区环境变迁与农业结构的变化及调整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萧正洪
冷战格局下东欧国家的发展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胡 舶
西部开发中的西北民族问题 陕西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 王 欣
关学思想史研究 陕西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 刘学智

※ 来源:考研论坛 bbs.kaoyan.com
--------------------------------------------------------------------------------


  
绝世伶仃 (追赶末班车)
版主

历史斑竹



精华 3
积分 1524
帖子 331
威望 302
K币 1247 元
注册 2005-7-10
来自 塘沽
   2006-1-11 12:32              
11楼   宁波大学

2004年专门史硕士点

一、硕士点介绍

  专门史专业1999年被评为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2003年被评为浙江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该学位点现有教授(研究员)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0人,博士8人。学科带头人王慕民教授为宁波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专门史研究所所长和省哲社十五规划历史学科组成员,先后出版著作8部,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和省市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该学位点近五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19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30部,承担科研项目45项,其中国家和省社科基金项目16项,获省、市级社科成果奖21项,展示了较强的科研实力。同时,该学科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色。它对于认识该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点和规律,促进该地区今天的社会发展,都颇具意义。

二、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名称

(代码)
研究方向

  
招生

人数
初试科目
复试专业

课科目
同等学力

加试科目
备注

060105专门史
01区域社会经济变迁

02区域文化

03区域政治与对外关系

1101政治理论
中国历史文选
史学概论

世界通史


2201英语

3中国古代史

④中国近现代史


三、参考书目(应尽量选用近年来出版,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本科教材或参考书)

初试:《中国历史文选》朱绍侯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版;《中国近代史》李侃主编,中华书局,1994版;《中国现代史》王桧林主编,北京师大出版社,1991版

复试:《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

加试:《史学概论》吴泽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版;《世界通史》吴于廑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版
19#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21:50 | 只看该作者
厦门大学

粘不下来,大家自己去看吧http://history.xmu.edu.cn/abc/Article/Index.asp
20#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24:03 | 只看该作者
复旦大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6-19 05:25 , Processed in 0.11612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