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历史文选》经典篇章翻译

[复制链接]
11#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52:14 | 只看该作者
汉高祖刘邦兴起的时候,面临着秦王朝的种种弊政和六国诸侯又纷纷起来争夺天下的紊乱局面,百姓无业可居,大闹饥荒。那时候,米一石涨至五千钱,以致发生人吃人的事,百姓死亡超过半数。高祖为争夺百姓,允许他们卖掉儿女来蜀汉度荒。高祖统一天下建立汉王朝以后,民穷财尽,毫无积蓄。当时天子竟不能用同一种毛色的驷马(马车),而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汉高祖还简化法令和禁令,减轻田租,实行十五征一,量出为入,估计官员的薪俸和官府的用度,来征收人民的赋税。从天子、王侯以及帝后、公主所奉的汤沐邑都征收山川园池及工商业的租税,以供自己各自享用,不再领受朝廷的经费。这时全国运输到关东供给京师个官府的粮食,一年不超过数十万石。到惠帝和高祖当权的年代,粮食衣物都有了增长和发展。文帝即位,他身体力行提倡节俭,让百姓继续得到休养生息。但是,当时又出现近似战国时代的情况,百姓都弃农经商。为此,贾谊上书给皇上说:“管子说:仓库充实然后才知道讲理节。人民不富足而国家可以太平的事,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古人说:一个男子不耕种,结汇有人挨饿;一个女子不纺织,就会有人挨冻。生产粮食和衣物时又季节限制的,如果用起来不节制,那么物力就一定会枯竭。古代先王治理国家,极为细致周密,所以他们积蓄的粮食和衣物足以维持生活。现在许多人离开农业而趋向工商业,吃闲饭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灾难。奢侈豪华的风气,一日比一日增长,这是国家的大灾害。灾祸在盛行,没有谁稍加阻止;国家将倾覆,没有谁来拯救。生产粮食财物的人很少;可是浪费他的人却很多,天下的财物怎么会不缺乏?汉王朝建立以后将近四十年了,国家和私人的积蓄情况,还很令人哀痛。时令失常,天旱不下雨,人民会有很多顾虑,年成坏没有收入,朝廷就出卖官爵,人民就卖儿卖女,这些都已经传到你的耳朵里了,哪里有治理国家临近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还不震惊的呢?世上有饥荒年成、丰收年成,这是自然界变化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遇到过。假设不幸有方圆而三千里的大旱,国家用什么去救济老百姓呢?突然边境上发生了战争,数十百万人的军队,国家用什么去供应他们?兵灾、旱灾交加而来,国家物资就会奇缺。那么,那些勇猛力壮的人就将聚众到处抢劫;那些年老体弱的人也会易子而食。朝廷的权力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达到的,那些边远地区不安分的人,就都同时起来争夺天下了。到那时才感到惊骇而图谋治理国家,难道还来得及吗?积累储备,是国家存亡的命根子。如果粮食很多而且财物有剩余,什么事做不成呢?有了这些东西,发动进攻就能占领,实行防御就能固守、进行战争就能打胜仗。这样就可以使敌人顺从,边远的人来归附,有什么人招不来呢?现在驱使人民归于农业,都从事农业生产,使天下的人都各食其力,那些从事工商业的人,都转而从事农业生产,那么积蓄就很多,而人民也就乐于定居了。本来可以使人民富足,国家安定,现在竟出现这种使人畏惧担忧的情况,我暗暗为陛下深感可惜。”

文帝为加以的建议所感动,开始建立籍田,执耒耜亲自试验耕种以鼓励百姓发展农业生产。晁错又上书跟皇帝说:在贤明的君主统治下,百姓不至于受冻挨饿,这并不是君主自己能够给百姓吃,织布给他们做衣服穿,而是因为他给百姓开辟了取得财物的路子。所以虽然唐尧、夏禹的时候有九年的水灾,商汤的时候有七年的旱灾,可是那时却没有被遗弃和饿瘦得不成样子的人,就是因为粮食储备多,事先有准备的缘故。现在国家统一了,土地和人口的数量都超过了禹、汤时代,再加上多年没有发生水旱天灾,然而积蓄却没有禹商时代充足,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先有的土地还没有充分利用起来,百姓还有潜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能够种植谷物的荒地没有全部开垦出来,山林水泽的物产没有完全开发出来,无业的百姓没有完全回农村去从事农业生产。百姓贫困,就容易出奸邪的事。贫困产生于财力不足,财力不足是由于不发展农业生产,农业不发展,百姓就不会在农村安居,不安居农村就会背乡离井,轻视家园。如果百姓象鸟兽一样,即使有很高的城墙,很深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和残酷的刑法,也还是禁止不住他们去做奸邪的事情。
人在寒冷的时候,不会等到有了又轻又暖的衣服才穿;饥饿的时候也不会等到有了美味的食物才吃;饥寒交迫,就顾不得廉耻。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就挨饿,到了冬天不添置衣服就要受冻。肚子饿了没有吃的,身上寒冷没有衣服穿,即使是慈祥的母亲,也抱不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样能控制住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让百姓耕种五谷,种桑养蚕,减轻租税,普遍积蓄粮食,以便充实粮仓,防备水旱灾荒,这样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

百姓全靠君主来统治管理他们,他们追求利益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哪管什么南北东西。那金银珠宝,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然而大家都珍贵它,就是因为君主爱好,使用它的缘故。这些东西轻便为小而又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可以周游全国,而不愁有饥饿寒冷的威胁,可这样就会使臣子轻易被判他的君主,百姓随便离开他的家乡,就会使盗则得到鼓励,使逃亡的人得到轻而易带的资财。粮食、棉麻都是地里长出来的,生长要有一定的季节,把他们聚集在一起也要花一定的人力,不是一天就可以办成的。好几石重的粮食、布匹,一班人都搬不起来,不容易被坏人所以用,可是百姓一天没有他就要挨饿受冻的。因此,鲜明的君主总是重视粮食而轻视金银珠宝的。

现在五口之家的农户,至少有两个人去服役,他们能耕种的不到一百亩土地一百亩土地的收成不过一百石粮食。他们春天耕种,夏天锄草管理,秋天收割,冬天储藏,还要砍柴,修理官府房舍,出公差服劳役,春天不能躲避风雨,夏天不能躲避暑热,秋天不能躲避阴雨,冬天不能躲避寒冷,一年四季没有休息;一年当中还要忙于私人之间的送往迎来,悼念死者,探望病人,抚养孤老,教育儿童。这样辛勤劳动,况且再遇到水旱天灾,加以官府催逼赋税残暴横虐,征收有内忧定时,早上下命令,晚上就更改,没有东西可买的人,就以加倍的利息去借贷,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地、买房屋、甚至卖子孙来还债的事情。而那些商人,大的囤积居奇,榨取成倍的利润;小的摆摊贩卖,投机倒把。他们整天在街市上游逛,乘朝廷急需物资的机会,成倍的抬高物价,牟取暴利。所以,这些商人,男的不耕种田地,女的不养蚕织布,却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毫米的大肉,他们没有农民的辛苦,却能得到土地上的收获,他们仗着有钱,结交王公贵族,权势超过了官吏,利用钱财,互相倾轧争夺。他们游逛千里,带着官吏的帽子,仗着官吏的车盖,来来往往,络绎不绝。他们乘好车,驾肥马,脚穿丝鞋,身披愁衣,这就是商人掠夺农民、致使农民流浪逃亡的原因呀。

现在法律虽然轻视商人,重视农民,可是商人已经富贵起来了,农民却贫困,卑贱了。因此,一般人所看重的,正是君王所轻视的,一般官吏所轻贱的,正是法律所重视的。上下相反,善恶颠倒,这样,想要国家富强,法令建立,是办不到的。现在的任务,没有比让百姓务农更重要的了。要想百姓务农,在于重视粮食,重视粮食办法,便是使百姓以纳粮多少作为对他们奖罚的标准。现在号召全国百姓纳粮给官府,可以被封官,可以免除罪过。这样,富人有了官爵,农民得到了钱财,粮食可以分散到需要的地方去,能够纳粮受爵的,都是有余粮的人。拿余粮来供朝廷使用,就可以减轻贫民的赋税,这就叫拿富裕的来补充不足。这个法令实行起来,对百姓是有利的,这样顺应民心,有三方面的好处,一是国君的用度充实了,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了,三是鼓励农民耕种。现在法律规定,百姓有一匹装备齐全的战马,可以免除兵役。战马是国家的武器装备,所以可以用来免除兵役,神农氏教导说:“有七、八丈高的石头城,百步宽的护城河,穿着盔甲的兵士百万,但是没有粮食,那也是不能守住的,”由此看来,粮食对于君主是有很大用处的东西。它是治理国家的最根本的东西。现在让百姓缴纳粮食,换取爵位,爵位高到五大夫以上,才不过免除了一个人的兵役,这与缴纳战马的功效相比,差得远了,封爵是君上所独有的权力,任你口说,相封多少就封多少。粮食是百姓生产出来的,只要是它生长在土地上,就不会缺乏。得到告绝和免除罪罚,这是人们都很希望的。如果让天下的人把粮食疏导边境上,用来受官爵,免罪罚,那么过不了三年,边塞上的粮食就一定会很多了。

文帝于是听从晁错的建议,规定百姓缴纳粮食导边境的,六百石为上造爵位,以后又逐渐增加到四千石为五大夫爵位。一万二千石为大庶长爵位,不同爵位缴纳粮食的稽查不同。晁错又向皇上进言:“陛下让百姓向边境加纳粮食以封赐官爵的办法,使国家得到很大的好处。我当时是担心边塞兵卒的粮食不足,主张把分散在全国的粮食疏送去。现在边境的粮食够吃五年了,可以号令百姓把粮食缴纳给当地均线官府了。假使当地官府囤积够用一年以后上的粮食,可以及时实行赦免,不受农民的租税。这样做,皇上的恩惠遍及广大百姓,百姓们会努力耕种。这样,即使经常要服军役,或者遭遇水旱灾,百姓不会贫困,国家仍然会安宁,若是年成丰收光景好,百姓就富裕快乐了。”皇上又听从他的建议,下令把十二年租税的一半赏赐给百姓,下一年,终于免除了租税。过了十三年,及景帝二年,规定百姓私田制征收一般的租税,税率三十征一。这一年以后,上郡以西发生旱灾,朝廷又恢复卖官爵的命令,并用减价纳粮食来免罪。这时候,朝廷开始建牧马场,大批养马埸满足广大的需求,尤其是当时的宫廷、王室、宾馆对车马的需求大大增加了。然而朝廷还是屡次给主管机构的官员下令要以农业为重,广大百姓于是仍乐于从事农业,到武帝初年,国家七十年来没有战事,如果没有遇到水旱灾害,那么百姓人人有饭吃,家家都富足,都城和边境粮食满仓,府库有结余的财务。京城的钱积累达数百亿,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以致无法点数,朝廷仓库的粮食一年一年的堆积起来,夺得无处收藏,一直推挤在屋外,腐烂的不能吃了。民间街头巷尾都有马,乡村野马成群,成母马的人,到处受到轻视排斥,甚至不许他参加聚会,一般平民安居乐业,吃的是高粱厚味,做官的长期在位,生子抱孙,也不转职;居官年久了,以官职为姓。百姓人人自爱敬重法令不触犯法律,普遍重视品行和道德,而对不道德的行为感到羞愧,引为耻辱。于是法网粗疏不严,有些人非法致富,抢占财物,骄纵无度,以致兼并土地;一班豪族劣绅,横行乡里,擅作威福,不问是非曲直,皇室和幽灵地的王侯及公卿大夫等官吏追求奢侈生活。他们的共识、车马、服饰超过了朝廷的规定,毫无限制。事物由盛变衰,这种变化绝非偶然的。
12#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52:23 | 只看该作者
北大史学论坛 【…中国历史文选…】 (转贴)〈10〉

《周易·系辞下》
译文:

      古时候,伏羲氏统治天下,抬头就观察天上的日月星辰,低头就观察地形的法则,观察鸟兽皮毛的(斑斓)纹理和大地宜于生长各种万物(的情况),近的取自身体,远的取自各种事物,于是开始做八卦,用来贯通(万事万物)神妙的明显的性质,又来区分天地万物的情况。结绳作网,用来打猎和捕鱼,大古时候,伏羲氏统治天下,抬头就观察天概是取自离卦。
      伏羲氏死后,神农氏兴起,(他)砍削地形的法则,观察鸟兽皮毛的(斑斓)纹树木做成耜,弯曲木棒做成耒,(用)耒和耨的优点,来叫天下的百姓(耕作),大概取自益卦。中午时集市,招来天下的百姓,聚集天下的财物,互相交易后回去,各自得到他们所需要之物,大概取自噬嗑卦。
      神农氏死后,黄帝、尧、舜氏兴起,他们通晓前人的变化,使人民不感到厌倦。神妙地变化它们,使人们感到适宜。易道:困窘时就改变,改变了就通达,通达了就长久。所以上天保佑它,吉祥而无不利。黄帝、尧、舜垂拱无为,而天下大治,大概取自乾卦。剖开木头做成舟,削减木头做成楫,舟楫的好处,是用来渡不可通过的河流到达远方,用来便利天下之民,大概取自涣卦。驯化牛马来驾车,拉着重物到远方,用来便利天下之民,大概取自随卦。设层门,夜击柝,用来防止盗贼,大概取自豫卦。砍断木头做成杵,挖掘地洞作为臼,臼和杵的好处,万民得到了利益,大概取自小过卦。系弦于木做成弓,削减木头做成箭,弓箭的好处,用来威慑天下之人,大概取自睽卦。
      上古的时候,人们居于洞穴(或)露宿野外,后来的圣人用建造宫室改变了这种生活方式,上有屋梁,下有四壁,用来躲避风雨,大概取自大壮卦。古时候葬人,厚厚的用柴草包裹尸体,埋葬在田野中,不积坟堆,不植树木,服丧日期没有一定的时间数,后来的圣人用棺椁改变了这种埋葬方式,大概取自大过卦。上古的时候,在绳上打结来记事,后来的圣人用文字取代这种方式,百官用文字来处理政务,人民用文字来观察往事,大概取自夬卦。

《周易本义·乾》
乾卦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第二卦是坤卦。“乾”表天,“坤”表地。

经文翻译:
乾;元,亨,利,贞。
“乾”是卦名,是这一卦判断吉凶的断语。乾卦全部都是阳爻。
        译文:“乾”天的功能,天的法则;
“元”有大与始的含意;
“亨”有通之意;
“利”有祥和之意;
“贞”是正与固的含意;
原始,开始变通:亨通;和谐有利正固持久

初九:潜龙,勿用。
       “初”是由最下方开始的,乾卦的第一爻;“九”是阳爻。
   译文:“潜”是潜龙;龙在最下方活动;
        “勿用”是指还不能发生功用或采取行动,有不可用不能用之意;
              龙潜水中,暂时不发挥作用。说明在潜伏时期,应当隐忍待机,不可妄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乾卦的第二爻,在阴位上。
     译文:“见”即现
          “大人”指圣明之人;
龙出现在田间,有利于大财大德之人出现,给天下带来生机与希望。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乾卦的第三卦,在阳位上。
     译文:“乾乾”即健健,努力不懈的意思
           “惕”是警惕;
           “若”于然同。
           “厉”是严谨。
        “咎”是与群背离,必然造成过错,发生灾难的意思。
君子整日勤奋不息 ,甚至夜间也时时警惕,虽然面临危险但无祸害。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乾卦第四卦,在阴位上。
译文:“或”是不定词,有惑与似的意思;
      “跃”虽然还有飞腾,但已在活动,跃跃欲试
          应相动而动,或者跃起上进,或者退处在渊,则无害。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乾卦第五爻,阳爻又在阳位上得正。是最佳的最理想的位置,最吉。
       译文:“飞龙在天”象征龙得到天时地利,飞腾在广阔的天空中。有如日正当中,居高临下,普照天地,潜力无穷。
               到了大展宏图的盛极时期了,应当选贤与能,贤能也应得到支持与保护。

上九:亢龙有悔。
        “上九”是最高位、最末一爻。已经达到极点,没有再高位了,因为物极必反。
     译文:“亢”是极与高又干躁的意思;
          “悔”后悔
          龙飞得过高,达到即高又干燥的极点,既不能上又不能降,进退两难,以致后悔。说明盛极而衰,应当警惕与节制。

用九:见龙无首,吉。
在六十四卦中只有乾卦和坤卦,付有“用九”“用六”的断语。
译文:   一群龙,仔细观察不论多么矫健,都没有争斗,才能平等共存,和衷共济,这样的处事态度必然不会遭到凶险,当然是大吉大利。
13#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52:33 | 只看该作者
北大史学论坛 【…中国历史文选…】 (转贴)〈12〉

《通鉴纪事本末·南越称藩》

译文:

汉高帝十一年五月,下诏设立秦时南海郡的郡尉赵佗为南越王,授予陆贾玺和绶,向南越通使,以与百越结好,而使他不成为南边的患害。

最初,秦二世时,南海郡郡尉任嚣生病将死,召龙川县令赵佗,对他说:“秦朝无道,天下百姓受了不少苦。听说陈胜等人在作乱,天下恐怕难以安稳。南海郡偏远,我担心盗兵进入我地至此,想要兴兵阻绝这条新的道路,自己做好准备,等到诸侯变乱,我的病会更加严重。而且番禺之地山岭险峻,以南海为阻隔,东西约数千里,稍有中原人士相辅,便可成一州之主,可以独立为一国。郡中的长官不足以将这些话告诉他,所以召你来特告之于你。”当即授给赵佗书,让他管理南海郡的军事。任嚣死后,赵佗立即发布檄文告之横浦、阳山、湟谿关说:“盗兵马上就要到来,立即将道路断绝聚集兵力以自守。此后,以小事杀了秦朝所设置的长官,将他的党羽作为代理的郡守。秦朝已经破灭,赵佗便攻打兼并了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陆贾到来,赵佗很不礼貌的接见了陆贾,陆贾对赵佗说:“你是中原人士,亲戚、兄弟坟墓在真定,如今你一反你的中原特性,丢弃冠带,想要以区区一个南越与当今天子抗衡而成为敌国,灾祸将要降临到你身上了。而且秦朝失其仁政,各诸侯豪杰一起起兵,只有汉王先入关中,占据咸阳。项羽违背约定,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都臣属于他,可以说非常强大。但汉王从巴、蜀起兵,纵横天下,之后便杀了项羽将其灭掉。五年之间,四海之内得到平定,这不是人力所为,而是上天所安排。天子听说你在统治南越,而不帮助天下杀暴逆之徒,将相们都想要带领军队前来诛灭你,天子可怜老百姓又有新的劳苦,故暂且停止用兵,派我前来授予你封印,于你通好。你最好到郊区迎接,向北面称臣,若负隅顽抗,汉听说后,会挖掘焚烧你先人的墓冢,灭你宗族,派遣副将率领十万余兵到越,则南越先将你杀死再投降于汉易如反掌。”于是赵佗立即起身,向陆贾拜谢说:“我在蛮夷之地呆得太久,失掉了礼仪。”并问陆贾:“我与萧何、曹参、韩信比,谁更贤明?”陆贾说:“你更贤明。”又问:“我与皇帝比,谁贤明?”陆贾说:“皇帝继承三皇五帝的业绩,统治中国。中国的百姓以亿来计算,地方有万里,物资殷实富庶,政治统一,这是自天地开辟以来从未有过的。如今你的百姓不过数十万,都是蛮夷之人,处于崎岖的山岭与大海之间,就如同汉的一个郡而已,怎么能与汉比?”赵佗大笑说:“我比不上中国,故称王于此。如果我居于中国,怎么会比不上汉?”于是挽留陆贾,与他畅饮数日,说:“南越中没有人能与我说话,直到你的到来,使我每天能听到以前没有听过的事。”赏赐给陆贾千金,装于行囊中,又送了价值千金的其他物品。陆贾最终拜赵佗为南越王,令他称臣,遵守汉的约定。回到中原后陆贾将此事报告了高祖,高祖非常高兴,拜其为太中大夫。

高后四年夏天五月,有官员请求封禁南越的关市铁器,南越王赵佗说:“高帝封立我为南越王派遣使节通与货物。如今高后听信谗臣之言,将我们作为蛮夷别样对待,断绝我们的铁器货物,这一定是长沙王的计谋,想要依仗中国击灭南越兼并南越进行统治,自居为功。”

高后五年春,赵佗自称为南越武帝,发兵攻打长沙,击败数个县后离去。

高后七年九月,派遣隆虑侯周灶率领将士攻打南越。

汉文帝元年,隆虑侯周灶攻打南越,碰上湿热气侯,士卒染上瘟疫,军队不能越过五岭。一年多后,高后去世,立即罢兵。赵佗凭借其军队威力,并用财物贿赂闽越、西瓯、骆,使他们臣属,于是地方东西达到万余里。赵佗乘黄屋车,执左纛,建立制度,与中国相同。

汉文帝于是为赵佗在真定的父母的坟冢设置守邑,每年进行祭祀。召见他的兄弟,尊以官位并赐以丰厚的物品表示恩宠。又派遣陆贾出使南越,赐赵佗书,说:“我是高祖皇帝侧室的儿子,被弃于外,封于代国,路途遥远,未曾给你写过书信。高祖皇帝驾崩后,孝惠帝即位,高后管理政事,不幸染上疾病,吕氏族人发生变乱,依赖于功臣的力量才将其诛灭,使变乱结束。我因为王侯不能解脱关系之故,不得不被册立,如今即位。我听说王你留给将军隆虑侯的书信,请求亲近兄弟,罢免长沙两将军。我已经按照你的书信罢免了将军博阳侯;兄弟在真定的,已经派遣人前去抚恤问候,并修治你先人的坟冢。前几日听说你在边疆发兵,成为寇乱,当时长沙受其困苦,尤其是南郡更甚。虽然统治这个国家,难道独享利益?一定会使更多的士卒被杀,伤及良将官吏。使我的妻子、子女、父母,大多伤亡,我不忍这样做。我想要划定地域以做犬牙相入的形势,因此询问官吏,官吏说:‘这就是高皇帝介入长沙土地的原因。’我不能擅自更改。如今得到你的土地并不足以扩大我的疆域,得到你的财产也不足以增加我的财富,五岭以南的地方,你自己管理统治。虽然你号为皇帝,两个皇帝并存,灭亡一个而使道理得以贯通,是相争。争而不让,不是仁义之人所为。我愿意与你尽释前嫌,从今以后,互通使者如故。”

陆贾到了南越,南越王惊恐,俯首谢罪,愿意尊奉诏书,长期为藩属臣子,履行进贡之职。于是向南越国中下令:“我听说两个英雄不能同时存在,两个贤明的人不能同存于世。汉朝皇帝是贤明的天子。从今以后除去帝制、黄屋、左纛。”因此写书信称:“蛮夷大长老老夫臣赵佗冒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我本为南越的一个官吏,高皇帝恩幸赐我印玺,称为南越王。孝惠帝即位后,不忍绝此仁义,所以给我的赏赐也很丰厚。高后掌朝后,将蛮夷另眼相代,下令称:‘不要给蛮夷南越铁农具、马牛羊;即使给,也要给公而不给母’。我处在偏远之地,马牛羊的羊齿都已长长,自认为祭祀不能完备,有死罪,派遣内史藩、中尉高、御史平三辈人上书表示罪过,都没有回复。又听说我父母的坟墓已经失修,兄弟宗族也已被诛杀。官吏相与商议说:‘如今对内不能依靠汉朝得到振兴,对外不能以自己为高。’于是更改号为帝,自己统治国家,不敢有损害天下的意图。高皇后听到这个消息,大怒,削去南越的籍贯归属,使使节不能相通。我私下怀疑是长沙王谗言害我,所以发兵讨伐他的边境。我在南越已经有四十九年,如今已经抱了孙子。但是却夙夜难眠,寝食不安,食不甘味,眼睛不能看到模糊的颜色,耳朵不能听到钟鼓的声音,以为不能再侍奉汉朝。如今陛下宠幸哀怜,恢复以前的称号,使使节象以前一样通好,就算我死,骨头也不会腐烂。改号,不敢再称帝了。”
14#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52:42 | 只看该作者
北大史学论坛 【…中国历史文选…】 (转贴)〈14〉

《史通·二体》
三皇五帝的时代,记载历史的书有三填与五典,这些离现在时间已经很悠远,不能够知道当时的详细情况。从尧舜以下一直到周朝的历史,都记载在古文《尚书》中。但是当时的社会敦厚朴实,文字记载简略,想要拥有完备的体系,当然会存在缺陷。之后孔子写了《春秋》,司马迁写了《史记》,史书的体例,到这时候在完备了。之后的作品,都相互因循,稍作改动,改变名目,范围有限,哪里有可以超过这二者的!荀悦,张璠都是跟孔子一样撰写编年史的人,而班固,华峤都是跟司马迁一样撰写纪传体史书的人。只有这两家,相互夸耀。分辨他们的利弊,都可以说出来。

《左传》以日月为次,以时间为序,中国外夷,同一时间,同在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没有不详细记述事情经过的。用一句话说明道理,言语没有重复的。这就是它的长处。而贤士贞女,有才有德的,关系到重要事件的人,一定会审视仔细,详细记录。而不重要的事情和不关系国家治理的人,就不会违背正道而详细地记录。像绛县老人,杞梁的妻子这样的人,有的是因为跟晋卿对话而被记载,有的是因为与齐君对话而被记载。有像柳下惠这样贤能和像颜回这样仁德的人,却最终不能够被记载,显露他们的言行。所以说编年体史书记载细致,那么一根细草都不会放过,说记载粗疏,那么连大山都放弃。这就是它的短处。

《史记》这部史书,本纪用来记在大事,传用来记载小事,表排列年代和爵位,志概括遗漏,记载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备,大小不失。这是它的长处。至于说到同一件事情,分在多篇之中纪录,故事不连贯,前后多次出现,《高祖本纪》中就说记载在《项羽本纪》中,在《项羽本纪》中则说记载在《高祖本纪》中。又因为按照类别排列编次,不区分年代,后发生的事情却记载在前面,先发生的事情却记载在末尾,就使得汉代的贾谊与楚国的屈原记载在一起,鲁国的曹沫与燕国的荆轲记载在一起。这就是它的短处。

对比二者的胜负,各有优缺点。东晋干宝的著作中,就盛赞孔子而贬低司马迁。他说:能以区区三十卷史书,概括二百四十年的历史,没有遗漏。看他的种说法,是有说服力的吗?观察春秋时的事实,记载在《左传》之中的,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左丘明知道它的简略,所以写了《国语》作为补充。但是在《国语》之外仍有很多遗漏之处,哪里能说它是囊括了所有的事情而没有遗漏呢?况且左丘明世为史官,体例均仿照《左传》,而前汉的严君平,郑子真,后汉的郭林宗,黄叔度,晁错,董仲舒的对策,刘向,谷永之的上书,都是高德备才,驰名中外,意蕴深远,言及军国大事的。而他们有的因为职位卑微,不干预朝政,有的因为文章繁琐,事情众多,难以理出头绪。都省略不写,这样则是可以的;若感情方面有所吝啬,不见削减,那么《汉书》传世的将有百卷,并列于十二篇本纪之中,就恐怕显得纷繁琐碎了,耗尽力气也无法一一阐明。所以班固了解这一情况就设立纪传加以区分,使它清晰可观,纲纪有别。荀况厌恶它的冗长繁琐,又依据《左传》剪裁了班固所著的历史,总共三十篇,得到历代人的褒奖,成就超越了原书。

但是班,荀两种体例,相互竞争,想要废除其中一个,也很困难。后来的作者,都没有超越这两种途径。所以晋代史书有王隐,虞预辅以干宝的《晋纪》。宋代史书有徐爰的《宋书》和沈约的《宋书》加上裴子野的《宋略》。各有自己的优点,并行于世。干宝的言论,仅是一家之言。
15#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52:52 | 只看该作者
北大史学论坛 【…中国历史文选…】 (转贴)〈15〉

《水经注疏·晋水》
晋水出自于晋阳县雍山。县,是以逆的唐国。
《春秋左传》记载,唐叔还没有出生时,他的母亲姜氏梦到上帝对她说:“你将生一个儿子并给他取名为虞,将要把唐给他,让他管理。”等到这个孩子出生后,给他取名为虞。
《吕氏春秋》记载,皇叔虞和周成王五起住,成王采不桐叶作为瑾,把它授给叔虞,说:“我用这桐叶封你。”
叔虞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周公就向王请奏,问:“天子分封了叔虞吗?”成王回答说:“我开玩笑的。”周公说:“天子没有开玩笑的话。”当时唐被灭了,于是就把叔虞分封在唐。

291
县有晋水,后来改为晋。所以子夏讲述《诗经》说到这个晋时,是说唐勤俭而礼,有尧所选留下的风范。《晋书地道配》和《十洲志》都说,晋水出自龙山,一个名字为结绌山,在县的西北,并不是这样的。《山海经》上说:“县雍之山,是晋水源的地方。”现在在县的西南。

P292
以前智伯阻断晋水来灌溉晋阳。  这条河  逆河而上
后来的人们沿袭了,此处的遗迹,把泉水积蓄起来变为一个池塘,池塘的西边依山傍山,有唐叔虞的祠堂,泉水处有凉堂。

P293
在水上建了飞梁。左右两边各种树木交错成荫,很少能见到阳光,有亲密的朋友,或者官宦子弟,没有一个不来这儿聚集游玩以得慰藉的。这儿是晋所有河流中风景最好的地方。

晋水往东过了县南,又会往东汇入到汾水里。
北渎,是智伯以前用过渠。以前在战国时,襄子保卫晋阳。智伯筑虾坎用水灌城,城不被浸没的有三版(之墙)和韩、魏看了并感叹,因此智伯的才法消亡了。
渎水水位变高,往东北流入晋阳城,用来灌溉周围,汉代末年,赤眉年起义。太原郡的官员刘茂背着太守孙福,藏在城门西边地下的空洞中,到了晚上投奔孟这个地方,就是这儿。这南边的水,是潜伏在石塘下的溪流,经原来的溪流从东南出来,流入晋阳城南。城在晋水南边,所以称为晋南。《经》书记载,晋荀吴帅的军队在大卤大败了钬子。
16#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54:26 | 只看该作者
《国语·越语上》
越王句践兵败栖身在会稽山上,就向三军发布号令说:“凡是我国的父老兄弟及同姓宗族,有人能帮助我出谋划策使吴国退兵的,我愿与他共同执掌越国的政权。”大夫文种上前回答说:“我听说经商的人,夏天就储备皮货,冬天就储备细麻布,旱季就储备舟船,雨季就储备车辆。用来等待货物缺乏时卖高价。一个国家平时没有四方邻国的侵袭,然而谋臣、武士,不能不事先培养而选择录用。譬如蓑衣笠帽,雨季到来一定要寻求它遮雨。现在君王已经兵败栖身在会稽山上,才想到要寻求谋臣,不也是太晚了吧?”句践说:“我幸而听到您大夫的高论,有什么晚呢?”就握着他的手与他商量退吴之策。
    于是就派文种到吴国去求和,说:“我们国君句践没有人可以派遣,就派下臣我文种前来,不敢通声问于大王,私下里请您的办事人员传达说:我们国君的军队不值得屈尊大王来讨伐了,我们愿意把金玉、美女奉献给大王作为赔罪之礼,请求让句践的女儿给大王做婢女,大夫的女儿给吴国大夫做婢女,士的女儿给吴国士人做婢女。越国的珍宝重器随同全部贡献给吴国,我们国君帅领全国军民,随从吴王的军队,听任君王调遣。如果认为越国的罪不可以赦免,不允许求和,那么,我们将焚烧宗庙,捆缚妻子儿女,连同金玉财宝一起沉入江底;带领带甲的精兵五千人拼死抵抗,为国效命,这样将会激起加倍的勇气,一个顶两,也就有一万带甲的精兵与大王拼命了,这恐怕会伤害君王所喜爱的吴国军队了吧?你们与其杀了句践和越国人,还不如得到这个臣服的国家,到底哪一个有利呢严

    吴王夫差听信了文种的话,将要允许越国求和,伍子胥进谏说:“不可以这样做。吴国和越国,从来就是互相仇视、互相征战的国家,吴江、钱塘江、浦阳江三条大江环绕着吴国和越国,民众不能迁徙到其他地方去,有吴国就没有越国,有越国就没有吴国:这个事实将是不可改变的。我听说过,陆地上的人习惯于住在陆地上,水乡的人习惯于住在水乡。那些中原诸侯国家,我们进攻它并且战胜了它,我们不能居住在他们土地上,不能乘坐他们的兵车作战。至于越国,我进攻它并且战胜了它,我们能够居住在他们的土地上,我们能够乘坐他们的战船作战。这是对我国有利的事情,千万不要失去这个良机,君王一定要灭掉它。丧失了这个有利的时机,以后虽然追悔,一定来不及了。”

    越国人打扮好八个美女奉献给吴国太宰伯嚭,说:“您如果能赦免越国的罪行,还有比这更美的女子奉献给您。”于是,太宰伯嚭便向吴王进谏说:“我听说古代讨伐别国的人,只要对方表示臣服就可以了。现在越国已经臣服了,您还有什么要求呢?”吴王夫差与越国讲和。就撤兵回国了。

    句践向国人检讨说:“我不知道自己的实力不足,却去与大国结成怨仇,因此连累我国百姓的尸骨暴露在原野上,这是我的罪过啊。请求允许我改正。”于是就埋葬战死的人,慰问负伤的人,抚养活着的人,吊唁有丧事的人,庆贺有喜事的人,欢送离开越国的人,礼迎来到越国的人,废除百姓所厌恶的苛政调弥补百姓所不足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安排好国事以后,然后离开越国去卑躬屈膝地侍奉夫差,派遣三百个士人到吴国去当奴仆,句践亲身走在夫差的马车前替他开道。

句践的国土,南面到句无,北面到御儿,东面到鄞县,西面到姑蔑,广阔一百里。他被吴王夫差释放回国后,就召集全国的父老兄弟,并发誓说:“我听说过,古代贤明的君主;四方的民众都自愿归附他,好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现在我还做不到,我将带领你们各家各户蕃殖人口。”于是下达命令,壮年男子不准娶老年妇女,老年男子不准娶壮年妻子。女子十六岁还未出嫁,她的父母有罪;男子二十岁还未娶妻,他的父母有罪。将要分娩的人向官府报告,公家派医生接生、护理。生男孩,公家奖赏两壶酒,一只狗;生女孩,公家奖赏二壶酒,一头小猪。生三胞胎的,公家给他请乳母;生双胞胎的,公家供给他食物。嫡长子死了,免除三年徭役;庶子死了,免除三个月徭役。而且句践一定哭泣着参加葬礼,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对待他。还命令鳏夫、寡妇、有疾病的、贫困人家的子弟,送人官府,由官府发给生活费用,加以培养。对于通达的著名人士,提供他们整洁的住房,让他们穿华美的服装,给他们吃精美的食品,教育他们切磋磨砺,增进道义。对于四方来越国的知名人士,一定在宗庙里以礼接待他们。句践坐着装有稻米、肥肉的船外出视察,遇到国内游学的年轻人,没有不给食物吃,不给水喝的,一定询问他们的姓名,记录下来。不是自己亲手种的粮食就不吃,不是自己夫人亲手织的丝帛就不穿。国家十年不向百姓征收赋税,百姓家给人足,都有三年的储备粮。

越国的父老兄弟向句践请求说:“从前吴王在诸侯各国面前让国君蒙受耻辱,现在越国已具规模了,我们请求为国君报仇雪恨。”句践辞谢说:“过去战争失利,不是你们的罪过,都是我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哪里值得你们跟我共同承担耻辱?请你们姑且不要提与吴国作战吧!”父老兄弟又请求说:“越国四境之内,百姓爱戴我们的国君,好像子女爱父母一样。作为儿子想报父母之仇,作为臣子想报国君之仇,哪一个敢不尽心竭力的呢?请求再与吴国决战。”句践已经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于是就召集大家宣誓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主,不担心兵力的不足,只担心士兵们志行不高、寡廉鲜耻。现在吴王夫差拥有穿水牛皮铠


吴王夫差向越国求和,说:“我的军队,已经不值得君王屈尊讨伐了。请允许我将金玉、美女奉献给您,酬谢您屈尊前来敝国。”句践回答说:“从前上天把越国送给吴国,但吴国不接受上天的命令;今天上天把吴国送给越国,越国难道可以不听上天的命令,而听您的命令吗?请让我把你送到甬句东去,我同你像越国的两个国君好吗?”夫差回答说:“从情礼上说,我以前曾经有恩于越国,越王假如不忘记周王室,而肯在越国的屋檐下庇护吴国,成为附庸国,这也是我的愿望呀!君王如果说‘我一定要摧残你们的国家,毁灭你们的宗庙。’那我请求一死。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天下人呢!请君王在吴国长期居住吧。”于是,越国就灭亡了吴国。
17#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55:06 | 只看该作者
前出师表译文:

前出师表译文:
  臣诸葛亮上言: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如果有营私舞弊、违犯法律和尽忠行害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么名气。先帝不因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刘备)知道我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的托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圣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的本分。至于对政事的斟酌兴废,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重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国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18#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1 18:55:14 | 只看该作者
大同(《礼记·礼运》)
  
原文:
    昔者仲尼與於蜡賔,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盗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爲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爲己;大人世及以爲禮;城郭溝池以爲固;禮義以爲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爲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衆\以爲殃,是謂小康。\"
  (《禮記·禮運\》)
  语言要点:
      1.  通假字:选贤與能-舉(举) 矜寡孤独-鳏 脩睦-修
      2.  古今字:勇知-智 在埶者-势
      3.  异体字:賔-賓(宾) 出遊-游
      4.  破读字:与于蜡賔 出遊於观之上 幼有所长 男有分 货恶 力恶 为己 其选
      5. 词类活用:亲其亲 子其子 正君臣 笃父子 睦兄弟 和夫妇 贤勇知 功为己 著其义 著有过 刑仁
      6.   词序:何叹 未之逮 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
      7.  双宾语:
      8.  非支式:外户
      9.  被动式:
      10. 实词、词组:大同 小康 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
           有所终(有得以善终的条件)
           有所用(有被任用的机会)
           有所长(有得以成长的措施)
           有所养(有供给的生活资料)
      11. 虚词:谋用是作 兵由此起 由此其选也〔如有不由此者〕
      12. 省略:以〔之〕正
           以   笃
           以   睦
           以   和
           以   设
           以   立
           以   贤
           以   功
           以   著
           以   考
          〔以之〕著有过
         〔  〕示民有常
         众以〔之〕为殃  
      译文:
  从前仲尼参加到蜡祭(古代国君年终祭祀)陪祭者的行列里边,事情完毕之后,来到宗庙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上游览,很感慨地叹息。仲尼的慨叹,大概是慨叹鲁国。言偃在旁说道:\"君子感叹什么呢?\"孔子说:\"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的那些杰出人物当政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可是我心里向往。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成为公共的。选拔贤德的人,举荐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改善人与人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所以人们不单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单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使得老年人有善终,壮年人有用处(得到任用),少年人有使他们成长的各种措施,鳏寡孤独病残者都有供养,男人有职务,女人有夫家。财物,〔人们〕恨它被扔在地上,〔因而拣起来,〕但不一定藏在自己家里;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都想出力做事,〕但不一定为了自己。所以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不发生,所以,出门就不必把门关好,这叫做大同(高度的和平)。
  \"今天大道已经消逝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各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各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拣〕财物、〔出〕力气都为自己;天子诸侯〔的位置〕以父子相传或兄弟相传作为礼;以内城外郭护城河为赖以防守的建筑及工事;以礼义为纲纪,靠着它使君臣正常,靠着它使父子纯厚,靠着它使兄弟和睦,靠着它使夫妇和谐,根据它设立制度,根据它建立处理土地、住处等问题的原则,根据它,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人,根据它,把只为自己打算的人当作有功之人。所以奸诈之心由此而产生,而战乱也由此发生。
  \"大禹、商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不慎重小心地对待礼的。用〔礼〕来表彰人民做对了的事,用〔礼〕来成全人民讲信用的事,用〔礼〕来揭露〔人们〕有过错的事,把合于仁的行为定为法则,提倡不争,用〔礼〕指示给人民要有常规。假如有不用礼的,在职者被罢免,老百姓也认为统治者不用礼是一种祸害,这叫做小康(小安)。\"
19#
yixiu5678 发表于 06-12-5 18:12:31 | 只看该作者
[s:5]
20#
秦萌萌 发表于 07-1-2 16:12:3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历史文选部分文章译文

〈秦围赵之邯郸〉

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魏安?王派大将晋鄙将军援救赵国,但魏王与晋鄙都畏惧秦军,所以魏军驻扎在魏赵接壤的荡阴,不敢前进。
魏王又派客将军辛垣衍秘密潜入邯郸城,通过平原君对赵王说:“秦国之所以加紧围攻邯郸的原因,是因为先前它与齐王互相争强逞威称帝,后来齐王去掉帝号。因为齐国不称帝,所以秦国也取消了帝号。如今,齐国日渐衰弱,只有秦国能在诸侯之中称雄争霸。可见,秦国不是为了贪图邯郸之地,其真正目的是想要称帝。如果赵国真能派谴使者尊崇秦昭王为帝,秦国肯定会很高兴,这样秦兵就会自解邯郸之围。”平原君一直很犹豫,没有作出决定。
这个时候,鲁仲连恰巧到赵国游历。正碰上秦军围攻邯郸,他听说魏国想要让赵国尊崇秦王为帝,就去见平原君说:“事情现在怎样了?”平原君回答说:“我赵胜现在还敢谈战事?赵国的百万大军战败于长平,秦军现在又深入赵国,围困邯郸,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他们离去。魏王派客将军辛垣衍叫赵国尊秦为帝,现在辛将军就在邯郸,我还能说什么呢?”鲁仲连说:“刚开始我一直以为您是诸侯国中圣明的贵公子,今天我才知道您并不贤明。魏国来的那位叫辛垣衍的客人在哪里?请让我为您当面去斥责他,让他回到魏国去。”平原君说:“那我就把他叫来跟先生您见见面吧!”平原君于是就去见辛垣衍,说:“齐国有位叫鲁仲连的先生,他现在正在这里,我把他介绍给您,让他来跟你见见面。”辛垣衍说:“我已听说过鲁仲连先生,他是齐国的高尚贤明之士。而我辛垣衍,魏王的臣子,此次出使是担负有重要职责的,我不想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说:“我已经把你在这里的消息告诉他了。”辛垣衍不得已,答应去见鲁仲连。
鲁仲连见到辛垣衍后,没有首先开口。辛垣衍说:“据我观察,居住在这个被围困的都城中的人,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可现在我一见到先生的仪容相貌,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为什么久留在这个围城之中而不离开呢?”鲁仲连说:“世上那些认为鲍焦(周时隐士,嫉世愤时)是不能自我宽容而死去的人,都是错误的。现在一般人不了解鲍焦的死因,认为他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死的。那秦国,是一个抛弃了仁义礼制而崇尚杀敌斩首之功的国家,以权术驾驭臣下,像奴隶一样役使它的百姓。如果让秦国肆无忌惮地称了帝,然后再进一步以自己的政策号令天下,那么我鲁仲连只有跳东海自杀了,我不能容忍做它的顺民。我之所以要见将军,只是想对赵国有所帮助。”
辛垣衍问:“先生您将怎样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我要让魏国和燕国发兵救赵,而齐国、楚国倒是本来就会帮助它的。”辛垣衍说:“燕国么,我倒是真的认为它会听从您的。至于魏国,我就是刚从魏国来的,先生怎么能使魏国帮助赵国呢?”鲁仲连回答:“那是因为魏国还没有看到秦国称帝的危害的缘故。如果让魏国了解了这一点,那么它一定会救助赵国的!”
辛垣衍又问道:“秦国称帝究竟会有些什么危害呢?”鲁仲连说:“当初齐威王曾施行仁义之政,率领各诸侯国去朝见周天子。当时的周王室又贫穷又衰弱,诸侯们都没去朝见,只有齐国朝见他。过了一年多时间,周烈王死了,各诸侯国都去吊丧,齐国去得晚了。周室大臣都很生气,在给齐国的讣告里说:‘天子驾崩,如同天地塌陷,新天子都亲自守丧。而戍守卫东部边防的诸侯齐国的田婴竟敢迟到,按理应该杀掉才是。’齐威王勃然大怒,竟然骂道:‘呸!你妈也不过是个奴婢罢了。’结果成了天下的笑柄。齐威王之所以在周天子活着的时候去朝见他,死后却辱骂他,这实在是因为忍受不了周室过分的苛求啊!然而做天子的,本来就如此,这并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辛垣衍说:“先生您难道没有见过奴仆吗?十个仆人跟随一个主子,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力量和智慧都胜不过吗?不,只是由于惧怕主人罢了!”鲁仲连问:“这样说来,魏国和秦国的关系就像是仆人与主子的关系了?”辛垣衍回答:“是的。”鲁仲连问:“既然如此,那么我就可以让秦王把魏王煮了剁成肉酱!”辛垣衍很不服气地说:“咳!先生您的话太过分了,您又怎么能让秦王把魏王煮了剁成肉酱呢?”鲁仲连说:“当然可以,等我讲给您听。从前,鬼侯、鄂侯、文王三个人是商纣王所封的三个诸侯。鬼侯有个女儿很漂亮,所以就把她送进纣的后宫,纣却认为她丑陋,就把鬼侯剁成肉酱。鄂侯因为此事极力为鬼侯辩护,所以被纣王杀死后制成了肉干。文王听说后,长声叹息,纣王就把文王囚禁在牖里的库房里一百天,还要把它置于死地。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同别人一样称王称帝的人,最后却落到被人制成肉酱、肉干的下场呢?
齐王准备去鲁国,夷维子驾车随行。问鲁国人:‘您打算用什么样的礼节接待我的国君呢?’鲁国人回答:‘我们准备用十太牢的规格来款待贵国国君。’夷维子说:‘您怎么能用这样的礼节来接待我们的国君呢?我们的国君是天子。天子巡视四方,各诸侯国君都要离开自己的宫室到别处避居,还要交出钥匙,自己提起衣襟,捧着几案,在堂下侍候天子吃饭。天子吃完饭,诸侯才能告退去处理政务。’鲁国人一听这番话,立刻锁门下匙,没有让他们进城。齐王不能进入鲁国,又准备到薛地去,向邹国借路通行。恰巧在这个时候,邹国国君死了。滑王想入城吊丧,夷维子就对邹国的孝子说:‘天子来吊丧,主人一定要把灵柩移到相反的方向,在南边设立朝北的灵堂,然后让天子面向南祭吊。’邹国的大臣们说:‘如果一定要这么办,我们就只有以死抗争了。’所以,齐滑王就没有胆量进入邹城。鲁国和邹国的臣子,都很贫寒,生前领不到俸禄,死后又得不到很好的安葬,然而一旦(齐王)委让他们对其行天子之礼时,他们也都不能接受。
现在秦国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魏国也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彼此都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相互都有称王的名分,仅仅看到秦国打了一次胜仗,就要尊秦为帝,这样看来,赵、韩、魏三国的大臣还不如邹、鲁二国的大臣啊!况且秦国一旦顺利地实现了它称帝的野心,会马上更换各诸侯国的大臣们。他们将撤换他们认为没有才能的臣子,把职务授与他们认为有才能的人;撤换他们所憎恨的人,把职务授与他们亲近的人。他们还会把他们的女儿和那些善于毁贤嫉能的女人配给诸侯充当妃嫔,日夜谗毁。这样的女人进入魏王的王宫里,魏王还能安安然然地过日吗?而将军您又怎么能继续像原来那样受宠信呢?”
于是,辛垣衍站起身来,向鲁仲连拜了两拜,道歉说:“起初我还以为先生是个平庸之辈,如今我才知道先生是能经纬天下的士人呀!请让我离开这里,我不敢再说尊秦为帝的事了。”秦国的将军听说这件事后,把围困邯郸的部队撤退了五十里。恰巧这时魏国的公子无忌夺取了晋鄙的兵权,率领军队前来援救赵国,进攻秦军。秦军撤退,离开了邯郸。这时,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始终不肯接受。平原君就摆酒宴款待他。当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平原君站起身来,上前用千金向鲁仲连祝福。鲁仲连笑着说:“天下之士所看重的,是替人排除忧患,解除危难,排解纷乱而不收取任何报酬。如果说收取报酬,那就和买卖人没有什么区别了。我鲁仲连不忍心做这样的事。”于是辞别平原君而离开赵国,终身不再露面。
《泓之战》
课文翻译:
僖公二十一年春季,宋襄公和齐国、楚国举行了鹿上会盟,来向楚国要求先已归附楚国的中原诸侯奉自己为盟主,楚国答应了这一要求。公子目夷说:“小国争当盟主,这是祸殃,宋国恐怕要灭亡了吧!失败得晚一点就算幸运了。”
秋季,诸侯在盂地会见宋襄公。子鱼说:“祸殃就在这里吧!国君的欲望太过份,靠什么承受得了?”在会上,楚国扣押了宋襄公来攻打宋国。冬季,诸侯又在薄地会盟,释放了宋襄公。子鱼说:“祸殃还没有结束呢,不足以惩戒国君。”
二十二年三月,郑文公去楚国朝拜。夏季,宋襄公讨伐郑国。子鱼说:“所说的祸殃正在这里了。”
楚国攻打宋国来救援郑国。宋襄公准备应战,大司马公孙固劝阻说:“上天遗弃我们已经很久了,您想振兴它,这是违背天意而不能赦免的呀!”宋襄公不听。
冬季十一月己巳这天是初一,宋襄公和楚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马司建议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还没全部渡过河,请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过河以后还没有摆开阵势,司马又建议出击,宋襄公还是说:“不行。”等楚军列好战阵以后,宋襄公才下令进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大腿受了伤,门官全被歼灭。
都城里的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不擒捉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之道有个信条:不靠阻击处于险境的敌人来取胜。我虽是亡国者的后代,不进攻尚未排好战阵的敌军。”
子鱼说:“国君不懂得作战。强大的敌人,处于险境而未摆好战阵,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哪!趁机阻击和进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就这样,还怕打不赢呢!面前强大的楚国士兵,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老头子,俘虏了就抓回来,管他什么头发花白不花白!使将士明确什么叫耻辱,教给作战的本领,都是为了杀伤敌人。敌人受伤还没有死,怎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不忍心再杀伤,那就应当一开始就不杀伤。如果可怜敌军头发花白的人,那就应当向他们投降。军队是按照有利的时机来行动的,金鼓是通过声音来激励士气的。既然时机有利就行动,阻击处于险境的敌人是可以的。鼓声大作使斗志倍增,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二十三年春季,齐孝公攻打宋国,包围缗地,来讨伐宋国过去不到齐国参加会盟的罪过。夏季五月,宋襄公死去,这是因为在泓水之战中受伤的缘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8 03:28 , Processed in 0.104138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