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学概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dorothy123 发表于 09-4-29 12:59: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学
名词解释:
审美: 就是对美的欣赏。使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自由关照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发生在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充满愉悦性的心物感应、物我交流的动态的心理过程。
审美经验: 是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的经历感受和体验。是审美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审美经验也可以称为审美感受,它是审美主体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所获得的生理和心理的经验和感受。它不是凝固的结果,而是流动的动态的体验过程,它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而审美经验的薛利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获得满足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活动展开的过程。
审美活动:简单的说就是人们所进行的欣赏美、感受美乃至创造美的活动。其特点有1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2审美活动是人类从精神上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3审美活动具有创造性。
审美趣味:是人们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对审美对象进行判断时的带有特定倾向性的主观爱好形式,它是审美理想的前景化,是审美标准的具体化。
审美标准:是参照审美理想和熔炼审美趣味而形成的评价审美对象的规范系统,是存在于五彩缤纷的审美趣味之中的具有同一性的观念,是人们在进行审美判断时,自觉不自觉的秉持的尺度。
美感: 狭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感受,即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客体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过程,可以分为审美认识、审美感情、审美意志三大部分,还可以细分为:审美感知、审美表象、审美联想、审美想象、审美思维、审美判断、审美感情、审美意志等。
广义的美感我们把人们面对审美对象进入审美活动的条件、心理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总和称为――,即审美意识。
同情:审美主体忘弃自身与外物的客观区别,设身处地地体验对象,进入一种物我两忘、身与物化的境界,称为同情。
移情作用:移情是联想与情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特殊的审美状态。当客体因某种关系引发了主体的某种联想,主体恰好处在特定的心境中,把没有生命和人的情感的客体当作有生命和人的感情对象来看待,从而实现了审美态度并体验到对象的生命和情感的价值,呈现出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陶醉自由境界。审美移情在艺术中一般都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来。
变形:最初是对文学语言功能的描述。通过变形,艺术形象达到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问答:
简述审美的特点:1精神性;2自由性、手段和目的是合一的;3动态性,A有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感受音乐美的耳朵,B给审美灌以生气,C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物我两忘心神合一,D愉悦性。
如何正确理解审美经验的两重性?审美经验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体验,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全部感受,是一个逐渐展开不断走向深入的过程。审美经验也不是一种静态的结果或境界,而是一个由生理器官的感知经验向心理感受情感体验深化和超越的动态过程。这就是审美经验的二重性。
两个层面之间的关系:首先,生理感知是审美得以展开、审美经验得以深化的开端和必要诱发因素,是客体对象的客观属性与主体的情与志、物与意、情与景之间的必要中介。其次,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心理情感状态对于生理感受状态经验有着反作用。1审美的生理感官经验层属于审美经验表层,它包含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其两者全称审美感知。审美感知经验是审美体验展开的生理基础。审美感知的过程并不是随审美情感体验的展开而停止,相反,审美情感体验的展开有助于生理感官感知经验的加强,满足程度的加深。2审美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感知经验获得的生理快感联系着心理上的快适感。审美心理感受也具有层次性,是一个不断展开深化的动态体验过程。首先伴随着生理感受,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其次生理经验与情感反应之间的刺激反应模式,必然会使心理感受要求摆脱对生理感受的过度依赖,获得能动性和自由,进一步唤醒主体深层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趋向深化,从而向审美体验的层次超越。审美体验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心理活动,具有特殊的表现形态和展开形式。情感、认识和想象是审美体验的三要素。审美体验的主体内容是审美情感。
什么是审美需要?审美需要的二重性。
审美需要简单说就是主体要求进行审美活动的需要。
审美需要划分两个层次: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与深层的情感需要和理想冲动。
1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能够在审美活动中得到满足。运动和平衡是人体维持生机和活力的根本需要。审美形式具有满足人体基本生理-心理需要的特点。一鲜明独特是审美形式的显著特性。二和谐是美的基本尺度,是审美形式的另一种特性。
2情感需要与理想的冲动.情感不是无内容的情感,它总是对一定的生活和环境的刺激的反应。情感又是历史的具体的,只能是具体个人的情感,所以情感中总是具有社会历史因素和特定的伦理内容。情感体验的需要是通过向生活经验和审美记忆的回归和再度体验实现的。理想是人的深层追求,具有道德性和情感性,它植根于潜藏在人内心深处的伦理需要。
什么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过程怎样?它有什么意义?
审美活动简单说就是人们所进行的欣赏美、感受美乃至创造美的活动。特点有1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2是人类从精神上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3审美活动具有创造性。
审美活动过程:审美准备、审美展开、审美超越。1审美准备阶段:就是当主体面对艺术客体或其他客体时,客体的形式属性引起了主体的审美注意,使主体从日常活动中隔离中断出来。2审美开展:就是审美活动在生理和心理两个层次上同时开展、相互促进的过程。3审美超越阶段:就是随审美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审美体验的深化,审美主体对生命和意义有所感悟,并基于此构建个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形象。
审美的意义(功能)其一是娱乐身心的功能,其二是修养心性、完善自我的功能。1娱乐身心的功能。机体在审美活动吉,可以实现运动和平衡达到统一的和谐状态,获得生理快感。2修养心性、完善自我的功能。A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实现社会化。B建构完满的人性。C启迪生活。
形式美的生成:一形式美与劳动,对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劳动收获物的加工成为成为形式美产生的具体途径。1对生产工具的加工是形式美生成的主要途径。2对劳动收获品的加工是形式美生成的又一重要的途径。3对生活用具的加工是形式美生成的另一重要途径。二形式美与情感。美是以情感为中介的意识形态属性或价值,形式美的生成都与情感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三形式美与自由。美的形式是自由的形式,形式的美也就是形式所体现出来的自由。形式美应该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相统一的、功利性与超功利相统一的、个人与社会相统一,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形式的属性和价值。
形式美的基本特点:一形式美的可感性。形式美是形式所具有的美,因而,它是直接附丽于对象的形式之上的,而形式的感性可感性,即可由人的感觉器官所把握的性质。二形式美的象征性。形式美的理性象征性就是,对象的形式象征着人类社会的现象和规律、人们的情感及其组合、人们的意识形态观念,等等。比较突出的是,色彩和形状所具有的精神性涵义或象征性。三形式美的内涵多义性。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某种形与色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地域等条件下,与人发生了特定的审美关系,从而产生出不同的内涵的形式美。
审美经验与与日常生活经验的区别:日常生活经验的功利性。也有两个层次:生理经验和心理经验。日常生活中的生理经验会迅速导向一种功利性的思考。与日常活生生经验相比,审美经验具有超功利性。日常生活经验是审美经验的基础。一审美活动中的生理感受是以生活中真实的生理感受经验为基础的。二审美心理感受也是以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最能体现审美经验本质的,是审美经验具有生理层面向情感层面升华的必然性。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1整齐。它指审美对象的色、形、声诸形式因素在构成美对象时一般应该相同、相近、一致,才能构成形式美。2均衡指事物的色、形、声等形式因素在构成审美对象时一般应该具有在一定差异基础上的一致、对等、照应等关系。一般分为:对称均衡、重力均衡、运动均衡、照应均衡。3比例。是事物的形式在数量上合乎一定规律的组合关系。4节奏。指审美对象的构成中色、形、声等物性因素有规律的重复而形成的美的运动形式规律。5多样的统一。指事物的色、形、声等形式因素按照一定的组合关系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规律,它是形成形式美和审美对象的一个综合的、总的规律,有时也可称为和谐规律。
论审美标准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关系。
审美趣味是感性选择审美对象,审美标准是观念评价审美对象,审美理想是提供范本审美对象;
审美标准:是参照审美理想和熔炼审美趣味而形成的评价审美对象的规范系统,是存在于五彩缤纷的审美趣味之中的具有同一性的观念,是人们在进行审美判断时,自觉不自觉的秉持的尺度。
审美趣味:是人们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对审美对象进行判断时的带有特定倾向性的主观爱好形式,它是审美理想的前景化,是审美标准的具体化。1审美趣味的个性与多样性2审美趣味普遍性与一致性(A来源于人类感官大致相同。B来源于人类心灵结构基本一致。)
由审美判断的四基本标准产生出哪几种文艺批评模式?
审美判断标准1外官完善标准,是由硬性方面产生的,产生一种印象欣赏式批评。2评价价值标准,产生社会道德式批评。3认识规则标准,产生文本规则式批评。4哲学意味标准,产生艺术批评械模式,冥想顿悟式批评。
美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美学与文艺理论的关系:1美学是文艺理论的基础,美学要研究人的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最典型的形态是文学艺术,因而文学艺术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这就决定了二者有着密切亲缘关系。A一方面美学为文艺理论提供更深层的理论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B另一方面文艺理论对坐标 探讨,可以反过来推动美学的发展。
区别:1研究对象范围不同,文艺理论针对文学艺术,美学不仅研究文学艺术,还要研究自然美、现实美等问题。2研究重心不同,文艺理论偏重于从政治经济宗教道德等外部关系解决文艺理论问题,而美学以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轴心探讨文艺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性,侧重于内部研究。3在理论的功能上,美学更强调自身功能的原理性,更注重对真善美等问题的探讨,更讲究对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关怀,文艺理论更讲究实践性,更关注文艺的社会功能和现实功能。
美产生的四个结论:1美产生于劳动。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3从使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过程中,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介环节作用。4美在产生的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论审美移性与同情:
移情和同情都是审美体验的展开,审美主体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感性形式的把握,唤醒并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在情感的推动下,激发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审美感知所把握到的对象的形象和主体的经验结构同物对立,侵染了主体情感情绪内容,就形成了审美和意境,从而获得赏心悦意的审美感受。
移情和同情都表现为审美意境的产生,审美意象是想像和情感的结合,想像和情感是构成审美意象的两大基本材料,情感是寓于意象中的情感,
移情和同情都是想像和情感的相互促进的相互促动的。
区别:移情是《行驶 情与思想交融的一种情感活动方式,情寓其中,在实际生活中,情投入物象中就形成了意象,情寄托在环境中,就形成了意境,从审美心理角度看,审美意象的形式是移情的结果,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把情感投入到对象的姿态形象中去,从而感受到美。同情是审美主体忘弃自身与外物的客观区别,设身处地地体验对象,进入一种物我两忘、身与物化的境界。
黑格尔:美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审美是介于硬性功利实践和理发性抽象思考之间的主体心理活动。2审美的根本性质:自由、无限、解放。3审美主体和对象都牌自由和谐的状态。4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康德:三大专著《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两个重要观点:审美就是趣味判断和鉴赏判断。三个无关:1审美与利害无关,它不同于实践的功利活动2审美与概念无关,它不同于逻辑的理论。3审美和目的无关,它不同于道德上的善,审美活动和审美实践活动都 产生快感是一种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合值。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观点。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1审美要专注2审美是意志的中断3审美经验是人所独有的视觉听觉4人的审美愉快直接来自人的本身。
亚里士多德建立“摹仿”说和审美效果方面的“净化”学说。
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明确“美是什么”
毕达哥拉斯提出“和谐”和“形式”的概念,苏格拉底“技巧”和“完善”的概念。
美 心理学家阿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中把人的需要系统划分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形式美的(基本)物性因素:色彩、线条(包括点、线、面、体)、形体。作用:感受作用、联想作用、象征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7 15:30 , Processed in 0.092802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